第一篇:带着酒量上大学是怎样一种入学教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大学新生报到都带着行李,可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有这样一名新生,她说她是“带着酒量上大学”。该生名叫张滢,在姑姑家长大。在她高考后,姑姑建议她练一练酒量。张滢说,一开始我不太喜欢酒的味道,咽不下去,喝了几次后感觉还可以,一个女孩子有点酒量有好处,一来可以应酬大学里的社交,二来可以自保。
大学新生被教育怎样适应大学潜规则的生存方式,职场新生被培养如何适应职场潜规则的能力。有人称这是给“潜规则”逼出来的,但如果这种“逼迫”理论成为主流,谁又来改变这种“潜规则”呢?我们所反对的校园问题、学生问题、社会问题,是不是就这样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诚然,今天的大学校园存在诸多乱象。比如学生干部选举、奖助学金评定中,存在拉票、搞关系“黑幕”;有学校甚至出台规定,禁止教师接受学生的“请吃”,这反证大学“吃喝风”已非常严重。对于这些乱象,负责任的态度是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学生会选举、奖助学金评定,使其更公平公正。这样的呼声已有多年,但不见大学有多大改变,进而也让很多人认定:大环境如此。
在学校的“大环境”之下,学生们有两种选择,一是迎合、依附环境;二是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去触碰 “潜规则”。这和教师群体对现行教育、学术管理、评价体系的选择完全一样。遗憾的是,如同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依附体制一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也选择依附现实环境,实行自我灰色技能教育。家庭教育本应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现在演变为家长培养学生的灰色做人技能,令人嘘唏。
这为大学注入的不是新鲜活力,而是更胜一筹的对大学规则的操控技巧。最近几年,我听到很多接触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人士发出感叹:这些学生对官场潜规则的了解,对人情世故的熟悉,远超过他们的年龄所应达到的程度,令人“生畏”。从这样的学生中,能产生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精英人才吗?真正的精英人才,应有杰出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平民情怀。
这样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急功近利的反教育,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学生来说,做合格、守信的公民的价值观被颠覆,学会“潜规则”,在人生成长路上,出问题恐怕是迟早的;于社会来说,改变社会的力量,来自于学校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合格公民,而当学校都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并相反时,社会的治理就更困难了。
第二篇:教育是一种悟道
教育是一种悟道
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受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受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认为:“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所以,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
有则这样的故事,有位学僧曾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赵州禅师点点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连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做,你能代替我吗?”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唯有亲力亲为才能完成,而且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了以后,才能真正领悟其本质之所在。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乃至情感体验,只有在积极主动的情景下,才是高效的,才能经久不衰。因此,教育其实是一种领悟,一种悟道!
前几年,李炳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全共分“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校即成长”四部分。书一出版,褒贬不一,讨伐声四起。诚然,从题目上看,包含许多偏激的成分,但如果你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会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的。在书中,作者在对传统课堂批判的同时,强调教育应该回归本真,还学生以“学”的权利。这是他多年来对当前教育的一种领悟,教育不能人云亦云、传经布道,只有在感悟、思考中才会获得长足的进展。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观点作一番理性的思索,或许有益!
1、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摘自《课堂亦有“道”》
感悟:课堂之道在于,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学生,教师的“主导”才有了服务的对象。因此,“主导”总是围绕“主体”行动的,一切要遵循“主体”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
2、从事教育的人要知道,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不可代替直接经验,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摘自《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感悟:身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谨记:教师永远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去亲历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3、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
——摘自《不教能学会吗?》
感悟: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者的责任,如果教师只教给了学生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教师就是失败的,也是不称职的。
4、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每一个儿童“嗜学如命”。
——摘自《让儿童嗜学如命》
感悟:当有一天,我们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把学习看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自觉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时,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成功的教育者”。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培养“病梅”、畸形儿、伪君子、工具和奴仆。
——摘自《成为“他自己”》
感悟:教育要使每个孩子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他自己”,就必须尊重每个孩子,让他们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是刻意模仿他人,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6、能力来自于“动”中,知识只有在实践、体验、探究中才会转化成“力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为智慧。
——摘自《为智慧而教》
感悟: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这时原本僵化的知识才有了力量。
7、“自主、合作、探究”,是教育的共同“魂魄”所在,是一切课改的“不二法门”,让学生在“学”中“生”。
——摘自《“六字箴言”是不二法门》
感悟:“自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彰显了集体的魅力,“探究”展示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教育的“魂魄”。
8、教师要尽可能抑制住自己的表演欲,而敢于放手让后学生“表演”;舞台是学生的,不是教师的!
——摘自《千万别“表演”》
感悟:教师演得再好,始终是教师的;学生演得再差,也是学生的,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做的不是让自己的演技发挥到极致,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表演,这才是教师明智的选择!
9、“搞舒服”,你得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他惯常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他习惯于怎样学,他喜欢什么、拒绝什么。你得从他的角度、准许他从“被动”中走向“主动”,让他自我选择、自我思想、自我表达,他想说即说、想唱即唱,你得尊重他的眼睛和嘴巴。当他的行为、方式、思考、结论和你冲突时,你应该尊重和接受这种冲突。
——摘自《想法把学生“搞舒服”》
感悟:教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准许他们与你“唱反调”,这是课堂发生的质的变化。也唯有质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课堂的弊端。
10、为什么中国的教改典型都出在农村?从农村教育被有意无意边缘化那天开始,农村教育就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这颇有点陈胜吴广起义的悲壮感。
——摘自《教育的希望在“农民”》
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穷则思变,正是因为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优质生源流向城区学校的问题、师资力量逊色于城区学校的问题等。于是,他们决定破釜沉舟,把目光投向了课改。结果,一改就改出了教育的春天!
11、满世界里教辅,尽管拿来,尽管发下去,这成绩比拼的是哪个教师更“心狠手辣”,谁敢于把学生往死里逼下去,谁就是“好”教师,谁心慈手软,谁的成绩必然吃亏。
——摘自《逼上梁山反“传统”》
感悟:读到这句话,我突然想起了从前一个同事说的一句话。他说:“你发现没有,每年暑假站在领奖台上领取质量奖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会‘整’学生。”当时,我只是付之一笑,没去多想。现在看来,还真有这个理儿。
12、时代要求教师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信仰”——全面关照学生的成长需求。
——摘自《教育的信仰是“学生”》
感悟:我很庆幸,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努力做到这一点——全面关照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亦亲,他们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和我一样走上了教育岗位,但她们念念不忘我对她们的影响和教育。我想,也许这些是我今生作为教师收获到的最大财富。
13、从“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得法”,恰好是教学必须经历的三层境界。
——摘自《没有模式的课堂叫“胡搞”》
感悟:教学很像是练武功,要想练好一种上乘武功,首先必须练好基本招式,这叫“有法”。扎实练好了基本功,就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出招,要根据对手的招式灵活出招,这叫“无定法”。最后,习武者将所学的各种招式融会贯通,加以升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就叫“得法”。
14、教育就是“选鞋子”。教育就是“打麻将”。教育即“放手”、“放生”。
——摘自《关于“教育”的四个隐喻》
感悟:传统的课堂总是让儿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从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选鞋子”让儿童找回了自我。教育仅靠枯燥的说教犹如纸上谈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打麻将”轻松解决了课堂的疑难问题。教师真正爱学生,就应该努力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自己。
15、学习即合作。
——摘自《关于“学习”的四个隐喻》
感悟:合作生出智慧,合作产生效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学会最大限度地与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收获最美的果实。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让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梯!
16、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绝伦”。
——摘自《教育即解放》
感悟:怎样才算是尊重生命?我想:尊重生命的前提是相信生命,尊重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放手。唯有解放学生,才能使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17、假如你想“换个花样”创新一下,那一定会被指责,轻点叫“出风头”,严重点便是“邪说异端”。
——摘自《教育的“问题门”》
感悟:死守传统不放的人犹如井底之蛙,他们不愿跳出井口,因此,他们始终看不到天空到底有多大。倘若你告诉他天空比井口大很多倍,他一定会嘲笑你胡说八道、信口雌黄。真是可笑可悲!
18、变革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割破“习惯”、“传统”,也需要割破那颗苍老的“心“。
— —摘自《一把教育的“手术刀”》
感悟:很多时候,“习惯”和“传统”是外显的,具有操作性。要打破“习惯”和“传统”也并非特别困难。但是,“人心”始终是隐藏在人的内部深处的,看不见,摸不着,难于控制,却又十分关键。因此,要改变一个人,都首先改变他的思想,改变他的心智。
19、高效课堂正是对传统课堂的推翻和重建!
——摘自《课改的“补”与“建”》
感悟:学会放弃,实质上就是学会选择。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速度越快,离目标只会越来越远,犹如南辕北辙。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唯有一切重来,放弃传统的种种经验和套路,从零开始。
20、教育不是让人成为冷酷残暴的魔鬼,也不是再造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是指向有血有肉的生灵,他们应该拥有一种基本的状态,叫做——“不平静”。
——摘自《平静的绝望》
感悟:《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教育就是要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并激励他们乐观向上,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在“不平静”中健康、快乐成长!
21、枪打出头鸟,“杜郎口们”理该受到“批评”。
——摘自《课改“泥腿子现象”》
感悟:的确如此,“枪打出头鸟”。但是,总有一只鸟会出头,总有一只勇敢的鸟会被打。因此,当我们下定了决心要课改时,就不要畏惧那黑洞洞的枪口。与其在“传统课堂”中裹足不前,最终憋死,还不如冒着被“枪打”的危险冲出去,在新课改的课堂里浴血奋战,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
22、仅仅有课改的理念,而受困于“方法”,是当今课改遭遇的最大尴尬。——摘自《不能忽视的“两率”》 感悟: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许多教师当前所面临的困惑,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是“方法”的问题。不解决方法,课改永远落不到实处,无法走进我们的课堂。
23、“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是一切尊重的起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开始”。
——摘自《高效课堂是什么》
感悟:把课堂归还给学生,高效课堂才有了诞生的根基,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手。
24、好教育从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摘自《从课堂出发》
感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但好教育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许,在课改的初期,会有一些波折,甚至会影响到成绩。但我们应该相信,最终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结果。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25、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摘自《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感悟:传统课堂总是视“双边关系”为圣旨,生怕忽视了“教”。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存在。于是,课堂就成了报告厅,学生多数充当的不过是听众而已。
第三篇:教育是一种信托
教 育 是 一 种 信 托
——做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
概述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全管理
一、安全责任
学校安全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为学校安全工作负总责,各班主任为学生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各班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其它相关人具体负责各自分管的安全工作。
二、主要安全隐患
(一)路途安全,对于乡下山区,地处矿区、建筑地带,沿河一线车辆多,运行极不规范,学生行走、骑自行车往返困难很多。对于山区,1 山大沟深,坡陡路滑,遇到阴雨,学生行走极不方便,路途安全极为严峻。
(二)教学隐患,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过程的复杂性,学校领导和教师工作方法如有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尤其要注意上体育课,组织集体活动等。
(三)因学生之间矛盾引发的安全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危险”期,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较多,同学之间遇到磨擦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四)玩水、每到夏天,学生极爱去到河里洗澡或到水库游玩,由于多数学生不懂水性,不会游泳,极易出现安全问题。
(五)传染病,由于学校入口密集,且牵扯千家万户,一有传染病发生,要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三、校园安全管理
(一)校产管理,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充分注意财产的安全管理,对现有校舍和校内用电线路定期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二)门卫安全,学校门卫人员要尽职尽责,认真搞好门卫安全工作,按时关闭校门,做到来人登记,节假日要有专人值班。
(三)要将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四、全体教师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强化“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深刻认识领会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齐心协力,相互配 合,认真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教学管理
(一)、教导人员是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者
1、当好校长的得力助手。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我觉得,任何一个好校长都得力于有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校长工作涉及面广,样样都要安排,但学校里面最重要的工作非教学工作莫属。教导处专司教学管理,应该是校长的得力助手,因此很多人常把教导处叫做学校的司令部。一位校长工作起来轻不轻松,这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有没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有很多工作,都取决于教学管理者,尤其是教导主任和教导员的工作能力。
2、当好校长的教学参谋。教导处在整个学校的决策中,起传递信息的沟通作用,是校长教学参谋。从工作计划的制定看,要根据过去的情况和上级要求提出新的设想,作为决策的依据;要协助校长深入群众听取师生意见,作为决策的基础;还要提供、整理各种教学工作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从计划的修订看,要向校长提供实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并作调查研究,修正计划,减少偏差和失误。最后还要做好总结,积累资料,为以后的决策提供借鉴。
3、当好校长的工作将领。教导处是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神经中枢,是学校教师各项工作的实干家和领路人。从自身定位上说,教导主任是校长的参谋和助手,是教学工作的策划者和管理者,但是,教导人员必须先是一位干将,首先是教学工作的干将,一事当前,必须走在所有教师的前面,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及非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成为校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人。
(二)教导人员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践行者
教导处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各项教学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落实这方面的工作要做到“三要”:(1)工作思路要清晰。(2)工作计划要具体。(3)教学制度要完善。
1、教学制度的管理。
不论是那所学校,要想管理好日常教学常规,首先要制定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常规管理细则,就等于一个国家没有宪法一样,因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学工作,教学常规就是用来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准则。
2、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很多时候常讲的“向管理要质量”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把教学过程的管理落在实处。
备课方面,应该落实教案周检制度,要通过教案的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对教师的教案管理,既要有创新管理,又要他们严格执行按照教学常规管理。
作业批改和辅导方面,也要通过月检作业制度,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考试和质量分析方面,是教学管理的一项琐屑繁杂的事情,很多学校实行有月考制度。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严肃考风考纪,提高考试的信度也是教学管理者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3、教学质量的管理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首先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地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二是学科等同原则,做到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同等对待。三是考后的质量分析一定要科学而有眼光,正确的认识考试的检测作用、评价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四是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评价依据,一定要科学准确,要做到公允、公开、公平,教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发展,甚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把教学质量的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另外,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4、教学行政的管理
教学行政的管理包括招生、编班、编排课程表、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电子光盘、实验仪器和学校网站的管理。
(三)教导人员是教师教学业务的指导者
在学校里,教导处这个地方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地,因此,里面的教学管理者一定要当好教育教学的领头雁。要当好领头雁必须成为教 学方面的内行。学校里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学校的主要业务,在业务方面只能内行管内行,不能外行管内行。
1、要有先进的理念。教学管理者要及时把握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校本研修工作有明晰的思路,有科学的方法。
2、要有有效的方法。一个懂行的教学管理者,既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广泛学习各科的课程标准;既要懂教学,又要会指导。
3、要有多方面特长。教学管理人员要力争成为各方面的行家里手,每一学科,每一年级的教学,都应该掂得起放得下,以防在有些老师因病缺岗等情况下,及时的替补上去。除此之外,体音美和计算机能力也应具备相应的水准。
4、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理论,把握教学规律,指导全体教师的教学实践,使自己成为学校的业务能手,成为各科教学的指挥者和带头人,从而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且熟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四)教导人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促进者
教学管理者还要整体提高管教师的理论学习研究的能力。我们初中的教学研究就要靠学校的教导主任,靠教导处的教学管理者,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五)教导人员是学校管理网络的协调者 一所学校的教导处实际上就是学校的中心枢纽,总务、后勤、办公室、政体处、安全办等好多部门的工作,其实质都是在围绕着教育教学工作来进行的。
1、把管理方法上升为管理艺术。
2、把协调能力上升为执行能力。
3、把沟通能力变化为和谐校园。
(六)教导人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前面我们讨论的很多东西,教师们都可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获得自主成长,另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还包括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管理者为他们提供机会,比如请专家作报告等。
课外活动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
(三)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四)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课外活动固然需要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实践,自己动脑筋克服困难,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在活动中,阅读、观察、收集资料、记录、实验、设计、制作、表演等都是由学生独立 进行的。这就能够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培养独立性,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此外,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调节大脑,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愉快活泼,活跃身心,增进学生的健康。
兴趣、爱好的培养
一、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培养他们的积极期望。
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
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
三、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麽,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
四、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培养自我成功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甚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
五、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把原有的其他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麽?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六、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
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而是能修证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七、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保持兴趣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不断地提问题。
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成问题就是了。
八、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想像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一般都对它的结果有了预期的想象,而坚持去做这件事情。
南吕中学学员:洪世月
2011年11月5日
第四篇: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
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的素养
——晓阳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讲艺术的教育态度。宽容,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宽容,它感染激励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对成长的关爱与期待;宽容,它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的素养。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如何地怪异,学生是如何地没有感情„„殊不知,这一切正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丢失了宽容。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很好,这是我们教师的理想,我们的追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尽如人意,这些学生常会犯一些小的错误,如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做等,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就狠狠批评一顿,写检查,动不动就一句“把家长喊来”。如果教师采用宽容的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我就遇到过一个学生,上课时坐在那里一声不响,挺老实。可他的成绩始终提不高,完成作业质量也差,心里很纳闷。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在课桌下看故事书。我冷不防走到他跟前,刚想把他的小说拿出来“曝光”,我忽然改变了主意,只用手轻轻地敲了敲桌子,一刹那,他的脸红了,我没有说一句话,继续上课„„从这以后,这位学生再也不在课上看课外书了,成绩也提高了。
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是寂寞冬夜里飘然降来的春风,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富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于情于理都应做到对学生宽容,努力让宽容成为一种教育习惯、一种教育素养。
第五篇: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
如何具有倾听的好习惯
(一)倾听,是一种教育智慧,是实现“对话”的前提。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周一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倾听永远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听老师话”的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视孩子的天性和需要,是很不尊重孩子的。师生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具备倾听的智慧。当学生的心声得到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当学生感觉自我获得了尊重和鼓励,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判断得到重视和肯定,他们一定会释放出极大的潜能,使教育教学过程自觉走向成功的方向。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活动,是一种“对话”行为,这场对话显然需要参与双方的相互“倾听”。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让学生听”,而忽略了“听学生说”,当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演说场所,当学生变成了被灌输的鸭子,这样的教育教学一定是糟糕透顶的。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一定懂得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巧妙实现师生双方间的倾听与应答,一定懂得如何利用好从语言到心灵之间的对话。
以心换心,教师的倾听,是构建和谐温暖的师生关系、温暖孩子的心灵的重要前提。当教师像知心朋友一样,蹲下身来,诚意面对学生,才可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才可能形成师生间的彼此接纳,使形成师生间自然真诚的良好关系。“倾听”是一种有温度的行为,我们的教育需要温度,我们的心灵需要温度。在有温度的基础上,尊重、信赖、理解、爱等等,才有达成的可能和意义。
(二)“倾听”能力的训练,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教师的不善于倾听,造就了一大批不会耐心听人说话的学生。在没有倾听的教育中,学生了自动学会了拒绝倾听。他们不仅仅不会和教师达成心灵的交流,也失去了和父母心灵的默契,更失去了将来在社会交往中获益的一项重要能力。
重读写,轻听说,学校教育表现出重视阅读、说话和写作,而忽视倾听能力培养的现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过分重视“快速有效地表达”,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耐心“听”的能力。孩子们往往大胆发言,敢于使用各种辞令和表达方式,却不懂得在课堂上倾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发言。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写道:倾听远比发言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积极期待被教育者取得语言表达上的进步,而忽视了对被教育者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人们最先学会“听”,那些学习效率和成绩高的学生往往也表现出很强的“听”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是会“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好的“听”的技能,是听课专心而高效的学习者。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延伸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就是对课堂进行有效倾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尤其是对课堂学习而言,认真而高效的听课,往往比大胆发言更加重要和有益。可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不能忽视的一种能力,这种关于倾听的能力将会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学习和成长,让人们在汲取知识、信息,了解社会与他人,反观与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为开放的接收状态。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而言,做好课堂上的有效听课,即是锻炼倾听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促成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凝聚自信心和锻炼交流沟通智慧的最佳方式。
(三)“倾听”能力的提升,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还需家庭提供丰厚润泽的土壤。让孩子学会耐心倾听,并非学校和教师的专属任务,应该同时也是孩子生活的整个家庭的责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若缺乏足够滋养孩子心灵的家庭土壤,而变成一句句空洞的口号要求,是断然无法达到养成好习惯的预想的。因此,学校教育者须得充分获取家庭的支持。每一位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其一言一行展示着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方式。亲子沟通平等、顺畅、自由,彼此能耐心倾听,父母的孩子都能平静畅快地呼吸,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四)“耐心听他人说话”的重大内涵 1.正确有效的“说”,是建立在耳朵“听”的功力上的。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耳朵。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而存在,并仰赖于我们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生存和发展。因此,对良好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成为我们一生都要倾力而为的事情。关系,从与自我的对话开始,从与他人的有效沟通中获得发展的契机。在听与说的交流行为中,两个耳朵和一张嘴巴决定了听说双向作用的互动方式;听与说均时刻在向我们自身和外界传递着关于个体、他人、社会、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正确而有效的“说”,却是建立在耳朵的“听”的功力上的。或者说,嘴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耳朵。
聆听自己心内的声音,掌控自己的情绪心理,是我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开端;耐心听取他人的声音,是我们了解他人,和另一颗心灵建构关系的方式;侧耳倾听自然万物,乃至整个银河宇宙的声音,则是我们与宇宙规律达成共通交流的渠道。耐心的“倾听”,让我们正确而完美的“说”有了实现的可能。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竞争压力,我们在每日的行色匆匆中失却了“耐心听他人说话”的品质和习惯,殊不知,“耐心倾听”,是万物生灵原始本真的行为习惯和灵性智慧。
而我们国人的“倾听”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却逐渐变质,从自然赋予的听觉敏感,逐渐沦落为对教条、规范、权力的言听计从,进而演变至内里心灵的躁动自闭。倾听能力的丧失,始于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的放弃,并且又在轮番演变的人群对立、物质扩张、功利角逐中进一步完全沦丧。
古代的智者在倾听内在与外在的万物之情中,激发了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步,令“天雨粟,鬼夜哭”。但是在随后的文明行进中,由于对自身本性中关于欲望、癫狂等的不加控制,人们逐渐关闭了耳朵倾听的功能,从而开启了单向度权力服从意义上的“听命”历程。人类社会满耳填塞进自我欲望、焦虑、恐惧、对立等负面的心灵信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地的畅通对话渠道自此阻塞。现代社会的冷漠人群氛围、功利性的价值目标共识也自此滋生,并不因为人类历史车轮的快速前进而有些许更改,其无限扩张统治疆界的强劲势头为世界罩上了一层绝望的阴影。耐心倾听他人,从耐心听他人说话开始,耳朵先于嘴巴,重新回归先祖敏感之心的本真状态,才能激发我们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自己和社会打开一个心灵沟通的缺口,这是改变自我关系、一生社会关系的开始,更是了解和接纳自我、超越个体价值,并达至幸福终点的可能渠道。
2.“耐心听他人说话”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
尊重是一切对话的缘起。耐心听他人说话,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首先展示为一种积极温和的接纳姿态。在单向度接收信息的表面背后,耐心倾听为进一步的信息互递带来了可能。人只有在感到自己受到尊重的情境中才会敞开自己,并乐于接纳对方,而我们的倾听行为已经足以让他人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良好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各种人接触,我们渴望自己被“听到”并被体谅和接纳,但是,几乎很少人会换位思考,站在我们对面的人也有着同样的被“听到”的渴望。只有谦逊而虚怀若谷的人,才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忘我”,而去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对这些谦逊的人来说,耐心听他人说话,首先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其次更是良好修养的自觉体认。因为,怀抱一颗谦逊又审慎的心与人交往的人,总是十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他们对自我有着明智而通透的自知自觉。
谦逊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在交谈过程中习惯于“倾听”他人,并且,他们更加知道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法则。在倾听他人说话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抱着对照学习的态度,通过他人的言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人的生活智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就好像是看电影,几乎没有哪个观众试图在荧幕前和电影人物一起高谈阔论,我们都是静观剧中人的种种经历,在默默无语中将他人的经验和体认化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
3.“耐心听他人说话”是人与人相处的价值起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真正意义的对话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1)和谐的人际关系始于“倾听”。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各色人等,并与其中一部分人结交为友。我们与他人在互相接纳中彼此认同,并建立起一段又一段牢固的关系,从同学关系,到朋友关系,可以说,彼此接纳是每一段和谐关系存在的前提基础,然而,彼此接纳的发生则需要我们从耐心地“侧耳倾听”开始。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时候,与亲密的同学或者伙伴相对而坐,即使无多言语,竟然也不会觉得尴尬,这是与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时绝然不同的现象。于是,一些关于“友谊”或者“亲密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也应运而生,这些理解都很相似,人们并不认为说话交流是友谊中必须存在的东西,而相互的接受、体谅和帮助反而更加重要。朋友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互相接纳,证明嘴巴的功能并非是首位的,而耳朵的“倾听”功能反而重要得多。耐心倾听的过程中,“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方的话语,而涵盖了对方的表情、神态、心情的起伏、肢体语言。“倾听”似乎上升为一种更加有趣而深入的交流层面上来了。“耐心听他人说话”,即是开启这样一种和谐交流状态的密钥。在我们耐心倾听他人的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不止是对方的话语,还有他们通过身体信息传达出来的心灵信息。我们正是通过各种信息综合判断他人所要表达的主题要旨,并且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他人的性情、偏好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