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1

时间:2019-05-13 13:1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1》。

第一篇: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1

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为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于城市居民的观察视角。基于200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作者构建了区域差异背景下的城市居民是否愿意外来人口迁入的多层线性模型。结果发现,市民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的制度环境对其态度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暗示在户籍制度的作用下,城市居民同外来人口之间的利益分隔和心理区隔可能互相转化,并有可能对后续的户籍改革造成阻碍,这提示我们为了获取大多数人对户籍改革的共识,城市居民的态度不应该被忽视。

【关键词】:外来人口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在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城乡(镇)人口流动的数量很小,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其出生地。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改革,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也在慢慢松动。由此,跨越城乡(镇)的人口流动的规模日渐扩大。伴随着数量众多的人口迁移,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其中,一个被学术界广为关注的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

一、研究的不足

对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视野,研究成果门类众多。笔者在梳理了众多的文献后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不同研究对象关注的失衡,即外来城镇人口被考察得较少;二是重要的观察角度的缺失,即鲜有从当地市民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外来人口的迁入。第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外来人口所涵盖的人群没有作具体细致的划分。如果按照户口性质将户籍分为城镇户籍和农业户籍的话,也可将外来人口分为外来城镇户籍人口和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在农民工的研究文献中,不乏对外来农业户籍人口的研究,而对于外来城镇户籍人口的研究则较少。上述两类外来群体在社会、经济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其在城市融入上也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具体要求。第二个问题的产生则与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比较集中有关。现有的对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大多从外来人口自身的角度出发,一小部分研究则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有效管理外来人口。但是,学者们却忽略了大量的城市居民,似乎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只是其自身的问题。对于容纳能力有限的大型城市来说,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而城市居民的职业流动和城市内部空间迁移流动,也会影响到外来人口的融入两者是相互

作用的。此外,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区域分割造成了倾向于本地居民的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区隔,使得城市居民成为不同程度的既得利益群体,从而使得这两个群体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可能冲突。因此,当我们考察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时候,仅仅关注外来人口群体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是不完整的,从城市居民切入的观察视角同样不可或缺。

二、相关研究的启发

在研究视角方面,社会距离和社会交往的相关研究将城市居民纳入考察对象启发一:大城市的居民同农民工之间存在着远距离等级的社会距离,而且大部分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着心理上的排斥,其深层原因是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启发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产生隔阂的主要原因;启发三:“二元经济体制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也会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迁入行为的态度受到已有制度的影响,本文所讲的制度是以户籍制度为主、其他相关制度为辅的制度群。其中,户籍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影响,近来有一种新的观点指出,经过不同阶段的改革,户籍制度所产生的城乡分割结果已逐渐让位于区域分割的结果,这种分割的结果主要附着于户籍制度上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待遇的属地分割式的再分配,区域分割产生的背景则是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责任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而对于一个供给能力有限的地方政府来说,在户籍制度框架下引申出的各类名目繁多的户籍准入制度,则是为了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共服务产品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增长。基于公共支出竞争的经验分析后指出,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确实会导致户籍人口的增加,而这种增加是由于区域外人口迁入所产生的机械性人口增长。当有限公共服务产品被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外来人口所消费的时候,原来的消费者就会遭受这些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下降,而这些原来的消费者,即当地城市居民,对此会持反对态度。

在上述背景下,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外来人口的准入条件,但是外来人口除了满足制度要求的各项条件,还会为此付出更多无形的代价。调查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永久性迁入城市意愿后发现,如果以“是否愿意将户口迁入打工城市”作为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指标的话,制度合法性压力是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受到本地人的歧视和排斥”。因此,外来人口在迁入时不仅要符合学历、职业技术资格、纳税额等硬性成本条件,还要为应对迁入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付出一定的软性成本。

三、研究的问题指向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迁入行为会产生心理上的认识和判断,其结果可以通过态度的形式得以表现,而判断的依据除了主观的情感认知之外,更有对其自身利益增加或减损的估计。因此,本研究关注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居民的个体特征对其态度有影响,制度等宏观层次的环境也是影响其态度的重要因素。但在以往的研究,这类影响因素,尤其在实证研究中则未被考察。各城市根据当地情况实行不同的户籍改革政策,由此构造出不同的制度环境。那么,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在不同制度环境中是否有变化,又有怎样的变化呢?结论与讨论:当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到新的城市空间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这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城市原先的生态系统势必会有相应的变化,而当地的居民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城市居民对此会有何反应?他们对外来人口的迁入行为在心理上能否接受?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市民群体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首先,从市民个体层次来讲,他们是生存在社会经济共同体中的成员,他们的态度是一种理性判断的结果。当他们判断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外来人口的影响时,便不会拒绝外来人口的迁入。尤其是对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市民来说,在各方面都处于竞争劣势的外来人口显然无法同其相提并论,所以,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市民,他们对外来人口的迁入会持同意态度。而那些社会经济地位层次较低的、年龄较大的,尤其是女性市民,则倾向于不愿意外来人口迁入,因为外来人口迁入后最可能影响到这部分人的利益,比如挤占就业岗位等。

同时,态度也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心理感受,它也会受到个体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和户籍制度的影响,六十余年来人口分割化的管理,使得本地人和外地人、城里人和乡下人逐渐成为一种身份标签,这种标签本身所负载的可得利益已经耳熟能详。这种不公平却制度化了的有差别的利益分配方式多少影响了市民的价值观,使得客观的制度设置转化成市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期望。本文在验证假设2时得到了与预想完全相反的结果,对此,我们的解释是那些住房保障度高的市民其所居住的社区或住宅基本没有或很少有外来人口租住,使得这部分市民鲜有机会同外来人口深入接触,结果就是较远等级的社会距离造成这部分市民对外来人口心理上的排斥,从而导致不愿意外来人口迁入。

其次,从城市这一层次来说,城市的制度环境对市民的态度会产生影响,而且随着城市制度环境的变化,市民的态度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在现有的财政分权、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约束下,地方政府有责任为其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但这些产品的供给总是有限的。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公共产品供给压力较大、公共产品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来说,其市民更不愿意外来人口迁入。

当我们把公共服务产品的种类进一步限定在与市民的基本生存有关的方面时,这种排斥倾向尤其明显。比如在个体层次上,个人的就业状态对其态度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一旦注意到区域内整体的再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的景气状况就会影响到市民的态度,在再就业压力较大的氛围影响下,市民更不愿意外来人口迁入。可以说,市民群体借助于现有的制度设置已经成为相对于外来人口的利益群体,并不同程度地从外来人口那里得到利益,而且他们还拒斥同外来人口分享某些基本生存权益。研究发现,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并不愿意农民工———外来农业人口———同当地市民一样享有失业救济、低保和租赁廉租房的政策。将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的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其中显现出的是一条制度分割—利益分隔—心理区隔的联系主线,而这条主线还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回路。

当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不同区域间迁移流动时,就意味着现有的户籍制度需要顺应形势的改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群体对改革都会有相同的认识。地方政府自身在外来人口迁入的问题上处于一个矛盾的位置,户口放开或不放开各有利弊,市民群体内部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也存在着分歧。由于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的不足使得市民同政府之间有时也会有潜在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户籍改革的顺利进行,缓解矛盾、消除分歧、化解冲突就相当重要。因此,讨论外来人口迁入城市的可行性时,除了考虑城市现有资源的负荷之外,还要考虑那些隐性的潜在障碍。由于户籍制度的长期实行,城镇居民逐渐成为独特的利益群体,这个群体虽然没有通过直接的集体行动公开抗衡外来人口迁入城市,但是借助于现有的制度和已有制度的遗产,成就了自我利益的维护和同外来人口利益的分隔,而且这种利益分隔可能已经转化成一种心理区隔从而成为后续改革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原载《社会》2010年第期

[2] 原载《社会》2010年第16期

[3]《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教育部

[4] 陈卫:《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研究》2009年3月

[5] 王嘉顺:《外来人口迁入调查研究》2006年5月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6班调查小组

关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 的调查报告

12级经济(6)班2012333501173刘 亮 12级经济(6)班2012333501177陶一帆 12级经济(6)班2012333501178忻翰启 12级经济(6)班2012333501175潘志成 12级机械(4)班2012333501180虞学良

性是美的,它是一切美、爱和生命的基础,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性。对于性,对于人性之美,人们并不能无师自通地把握,而是需要教育的。

——题记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以浙江理工大学四个年级的150位在校本科生为样本,从性别,年级等因素的差异上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大多数人的性观念主要受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影响;大多数女性对婚前性行为能理解但不会尝试,而男性的性欲大于女性;大学生中存在的性关系大多数是由于生理需要,且都是高年级大于低年级;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婚前的性行为不会利于增进双方感情,且大部分人对于今后自己的另一半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处中立态度。

关键词:性观念、性行为、性态度、性教育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多年来,中国青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出现前趋态势,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逐步下降,但平均初婚年龄却在不断的推迟。究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性自由”、“性解放”等西方性观念不断渗入 ,对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大学生, 更具诱惑力。大学生中, 未婚先孕和不安全流产现象时有发生,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带来严重危害。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多年来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年轻一代性行为观念的改变。最近,有关中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显示,对婚前性行为不反感的大学生人数激增。因此,找到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观念影响因素对于大学健康教育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0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2.研究意义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观念随之而来,并且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其中,中国人传统的性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晴雨表”,这种性观念与性行为的变化在他们身上反映得尤为显著。因此有必要倡导基本的性伦理规约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性行为,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性行为是大学生对性的实践,从有兴趣、向往、渴求发展到有实际行动。大学生的性行为无疑都是婚前性行为。大学生的性行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发性,往往是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发生后往往给双方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自愿性而又非理智性,大学生已是青年,较少为别人胁迫,大多在双方自愿又不理智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三是反复性,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影响,一旦冲破这一线,便会多次反复发生。大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已不是耸人听闻的秘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很高。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为此,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能够为普通高校的健康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资料与方法

1.[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事物、新思想逐渐进入了受封建思想禁锢已久的中国,“性开放”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大学生“禁 婚 令”的解除(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原规定中不允许学生结婚的条款),大学生已不再谈性色变,加之受到西方“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以及媒体对“性”的炒作,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受到极大冲击。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难道还没有见过猪跑吗?” 有报道认为,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行为方面是最开放的一个群体。

2.研究的基本概念

性行为 :性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性行为是指可以带来性愉悦、获得性快感、引起性高潮、达到性满足的行为。包括情侣间接吻、拥抱,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手淫行为以及性交行为等;狭义上的性行为专指男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女间生殖器官的交媾行为,也就是性交行为。本课题中所涉及的性行为侧重于狭义上的性行为,即性交行为。

婚前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通常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两个即将结婚的男女在一起过性生活,这时候由于还没有结婚,所以称为婚前性行为;而广义上的性行为泛指没有结婚就发生性行为,也包括前面说的过早性行为。在本课题中,婚前性行为主要指的是后者。

3.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

此项调查的总体是浙江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样本为随机在教室,图书馆,寝室等地点抽取的大学生。此项调查研究的样本是采用多阶层抽样方法从浙江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四个年级中抽取的,样本为150人。抽样思路是随机对学校范围内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采用当场进行的形式,即请对方当场填写问卷,并由调查者当场收回。此次调查实际发出问卷1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50份,两份问卷数据缺损,问卷回收率为100﹪(150/150)。

4.研究的基本方法

数据的录入,分析与统计是采用EXCEL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进行相关的描述和推论统计,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和成果

三、结果和成因及危害的分析

一、结果

1.()您对性的定义有下列的哪些?(可多选)

A、纯洁

B、病态

C、刺激

D、本能

E、必须

F、神秘 G、羞耻 H、其他(可附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ABCDEFGH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ABCDEFGH男女分析:大部分同学对性的定义是纯洁和本能,且年级和男女差别不大。2.()您认为您的性观念如何?

A、传统

B、中间态度

C、开放

40大学生性观念

百分比3020100大一百分比大二百分比年级大三百分比大四百分比ABC

50403020100ABC男百分比女百分比 分析: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性的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男性较女性更加开放。年级高的较年级低的开放。

3.()您认为您的性观念受下列哪些的影响最大?

A、家庭

B、书刊电影电视

C、课堂

D、朋友

E、网络

F、其他(可附加说明)_______________。

50.00%40.00%30.00%20.00%1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ABCDEF

40.00%30.00%20.00%10.00%0.00%ABCDEF男女

分析:大学生的对于性观念的了解大都通过家庭和书刊电影电视,男女差别不大。4.()您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A、理解并愿意尝试

B、理解但不会去尝试

C、不理解但发生也不介意

D、不理解且避免去发生

100.00%80.00%60.00%40.00%2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ABCD

80.00%60.00%40.00%20.00%0.00%ABCD男女分析: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能理解婚前的性行为,但不会去尝试,女性较男性更加不愿去尝试。

5.()您认为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性关系最多是出于什么?

A、由爱而生

B、生理需求

C、不知道

D、别的原因

50.00%40.00%30.00%20.00%1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ABCD

50.00%40.00%30.00%20.00%10.00%0.00%ABCD男女

分析: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发生的性关系是出于“有爱而生”,或者“生理需求”,也有部分同学表示不知道,那女差别不大。

6.()您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否有利于双方增进感情么?

A、是

B、否

C、中间态度

80.00%60.00%A40.00%2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BC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ABC男女

分析: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能增进感情,40%以上对此持中间态度。7.()您是否反对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

①若反对

()请问您认为婚前性行为最大的危害是哪些?可多选

A、影响女性婚恋生活哦

B、危害双方身心健康

C、破坏正常恋爱关系

D、易产生矛盾纠纷

E、未婚先孕导致勉强婚姻

F、其他(可附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60.00%40.00%2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ABCDE

反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60.00%40.00%20.00%0.00%ABCDE男女

②若不反对()请问您是否确切的知道避孕用品的使用方法

A、确切的知道

B、大致知道

C、不知道

不反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100.00%5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ABC

不反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60.00%40.00%20.00%0.00%ABC男女

分析: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反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并觉得会破坏恋爱关系,影响女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性的正常生活。

8.()您是否介意将来的配偶有婚前性行为?

A、介意

B、中立态度

C、不介意只要相爱就好

D、不清楚

50.00%40.00%30.00%20.00%10.00%0.0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ABCD

50.00%40.00%30.00%20.00%10.00%0.00%ABCD男女 分析:一部分介意将来的配偶有过婚前性行为,且男性较介意,一部分人表示不介意只要相爱就好。

二、成因分析

(一)生理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和人之间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是人所有需要中最基本,也是最有力量的。性居于需要的最底层,越是底层的东西,越接近动物的本能,这些本能的欲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一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蓬勃的生长。”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处于青春期晚期——性萌发到性成熟的时期,这时期不仅性器官和内分泌在生长发育,而且大脑皮层中的性控制中枢也逐渐成熟,基本上完成了自我性角色的认同,性意识和性体验十分明显。这个时期大学生性爱本能欲求有强大的内驱力,与异性交往的欲望也达到了顶峰,因而有着强烈的性冲动。成熟的性生理,强烈的性欲望是大学生性行为产生的自然基础。男女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性欲冲动,以致发生婚前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驱使的结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性渴望和要求的不断增强是生理需要的自然流露。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性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性本能对性心理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大学阶段,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基本完成,性心理发展也已达到一定水平。然而,人格发展却在此时才开始加速发展,一直要持续到青年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晚期才基本完成。因此,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个体始终处于性与人格不协调的状态中。这种性与人格的不协调在这一阶段意味着:一方面,个体在生理上已具备了性行为的能力,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性欲需要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尚没有成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适应能力,其结果便可能导致性心理与行为的失调,或出现性恐惧、性焦虑、性压抑、性放纵等各种性问题;或将性作为代偿物,用以宣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挫折和不满,以致发生婚前性行为。由此可见,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精神上的交往,性格上的互补,彼此间的快乐,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内在根源。

(三)社会负面性文化的大量传播

在当今文化环境中,性已渐渐撕去了遮遮掩掩的面纱。受到中国传统性文化思想和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热潮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既不像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完全像西方国家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在这样矛盾的文化冲突中他们就会产生矛盾的行为选择。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并存使大学生的性心理,性观念呈现矛盾的发展趋势,性价值观也呈多元化发展。另外,社会上很多书籍、刊物偏重于性器官、性生活内容的介绍,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贫乏,加之影视中性爱镜头的增多,以及马路大街上搂腰搭肩、拥抱接吻现象时时映入眼帘,这种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产生对性的朦胧意识和好奇心理更加深化和现实化,由原来对性比较无知发展到已不满足于书刊上所介绍的和影视屏幕、马路大街、娱乐圈、月光下所目睹的,而是要亲自去尝试、探秘,以至于在恋爱期间,有时主动好奇地提出、不拒绝或迎合对方的性要求,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一时好奇冲动下发生的性行为。

(四)避孕和人流技术的迅猛发展

三分钟无痛人流、低价位人流服务、“开始了吗?已经结束了”等广告,铺天盖地在媒体和大学校园里出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避孕和人流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解禁”、创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免除后顾之忧,使其不必担心患性病、艾滋病和怀孕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和麻烦„„于此,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五)“维系感情”的纽带

许多大学生把“性”作为衡量爱情的尺码,认为只有性才能维持、发展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大多数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同时受到诸如经济支撑、信任关系的建立、因寂寞而恋爱、为炫耀而恋爱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恋情并不稳定。于是大多数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人会采用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方式来“拴住”对方,认为在婚前发生性行为可以使双方的爱情更加坚固。另外,男生在性需求方面要高于女生,大多数时候都是男生向其女友提出发生性关系的。女生害怕自己拒绝后男友会离自己而去,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女生都会选择屈从而与男友发生性关系。

(六)追求所谓“新”的恋爱方式

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高层次、快节奏、多色彩时期,生活方式在改变,恋爱方式也在改变。有些大学生错误的认为,现在的恋爱方式就是动辄发生性行为。在追新潮的心理作用下,很多大学生很快从初恋进入到热恋,如此如醉的拥抱、亲吻、爱抚激发起性生理本能的强烈冲动,使理智已难以抵御。为了追求感官怡悦而一时冲动下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有人在,特别是男生尤其明显。

三、危害

(一)婚前性行为使双方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或痛苦

婚前性行为给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女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时婚前性行为是女方提出来的,但更多的是男方要求而女方迎合或抵御不了下进行的。对大学生而言,男女双方对婚前性行为都有一定的非法感,他们均怕被别人发现,处于恐惧、紧张、害羞状态之中。由于男方性冲动很强烈,他们的婚前性行为大多是突然发生的,很少采取避孕措施或根本不知如何避孕,很容易导致怀孕。一旦发生婚前性行为,女方往往会很长时间处于“怕被人发现”和“担心是否怀孕”的恐惧之中,女性很少感到欢悦。在极度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下仓促进行的性生活根本谈不上和谐,而初次性生活的不和谐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可能影响到婚后正常的性生活。

(二)危害身体健康

婚前性行为大多是在无准备、性欲高涨时发生的。此时很少顾及卫生问题,可能带来意外怀孕、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和受伤、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有的女生怕受到校方的处分,怀孕后找那些江湖医生,在极不安全的情况下偷偷流产、使生殖器受到很大损伤,很容易引起大出血、感染等,导致婚后习惯性流产、宫外孕或早产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生育能力,乃至生命。流产后又怕被人发现,坚持学习工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严重影响身体恢复,给身体带来很大伤害。(三)使恋爱关系失去平衡

婚前性行为使恋爱关系出现不利于女生的方向发展。在未发生婚前性行为时,恋爱双方是相互平等、自由选择的关系,可发生之后情况有所不同:一是双方吸引力比过去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逐渐减弱。原以为两性关系很神秘,现在变得“不过如此”,过去的光彩、魅力显得不再夺目,不再充满力度了”二是女方再选择机会减少。原来男方十分迁就女方,自女方委身于他之后,便以为“她再也离不开我了”、“非我莫属了”,于是对女方态度随便、任意支配。反之,发生性行为后,女方的依赖心理明显增强。由于害怕社会舆论和道德的谴责,很多女性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他的人了或担心害怕男方变心,惟恐被抛弃,处处迁就忍让对方,极力想维持现有关系,从而失去了相敬如宾的感情基础,妨碍了彼此了解及理想情操的培养,即使发现他有较大缺点,可事已至此,只能将就结婚,贻误了终身大事,从而破坏了婚后家庭幸福;三是使男方对女方的猜疑开始萌生。恩格斯曾讲:“性爱是排他的”,女性如此,男性也不例外,男子总希望女友只信任自己,对自己开放,一旦与之发生关系,便又开始猜疑女方:“她对别人是否也这样开放?她对我是真心的吗?„„”若女方过去已谈过几个对象,这种疑心就会加重,或导致终止恋爱关系,或使双方的相处困难重重。因此,随便的“给予”,可能不仅得不到对方的珍惜,甚至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

(四)易感染上性病和艾滋病

这一点是最严重的危害了。大学校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毕业就分手”,而事实也是这样的。大学发生婚前性行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无法最终走到一起,于此多个性伴的可能性更大,这就容易导致性病的发生和感染上艾滋病。其实性病艾滋病离我们大学生并不远,2000年时就有专家认为,婚前性行为的广泛被认同增加了性病艾滋病传播的机会。

四、讨论

一、教育对策

(1)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2)加强家庭性教育(3)完善学校教育(4)宣传安全套的重要性

(5)加强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6)完善社会教育

著名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有句名言:“一切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性这样的事无知,则是严重的危险。”有句话说的好:“教人使用火柴不一定是让人放火”。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正视性、了解性、正确地分析性、对待性,最终在大 9

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完整、健康的性观念。瑞典的性犯罪是全世界最低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瑞典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性教育,人们谈性就如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恶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

社会、政府和媒体了解到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成因和危害,进而争取到社会、政府和媒体的支持,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性观念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结语

本次研究证实了笔者的部分假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都表示理解和非常理解。同时,性别和年级两个因素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首先是女生比男生更赞同传统贞操观念;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女性受到了更多的传统性观念的影响,女生自我保护意识强。其次与女性相比,男性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婚前性行为对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比较容易受伤害。高年级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比低年级高;

分析其原因是随年龄的增长性欲望更加强烈,并更多地受到大学校园内相对宽松的性环境的感染和熏陶

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正确处理恋爱中性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在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大学生的性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性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依据研究结果,大学在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应注重不同的性别和年级群体。

另外还要指出的是,尽管本次调查研究的每一步都经过了认真考虑和精心设计,但由于自身的软件操作能力和研究经验水平有限,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问卷设计的不太合理,导致采集的数据不太令人满意;其次是调查受到财力和人力的双重限制,导致样本较小,统计误差较大。对此,小组成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最后,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一起努力,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性观念。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455.浙江理工大学12级经济六班调查小组

【2】胥兴春, 刘电芝.大学生1 638名性行为和性观念状况分析[ J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9月第26卷第9期: 745 – 746 【3】梁德友.论当代大学生性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4】李英美:大学生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5】潘绥铭,中国大学生的性行为考察,百科知识,网址:http://.【6】吕欣欣.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7】[美]劳伦·克拉克,著.郑治国,等译.艾滋病ABS.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72 【8】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9】刘梦.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007重印),第30~33页.【10】刘小芳,聂海波.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伦理思考.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4月第23卷第2期.【11】 赵阿华.当代大学生的性伦理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12】范益民.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0月第17 卷第10期.【13】江剑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3~119页

【14】严明,董珊主编.大学生性健康教程.-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2006.1重印),第183-186页.【15】刘卫林.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16】『美』麦道卫/著,王培洁/译.为什么真爱需要等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9.11

第三篇:城市外来人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外来人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及对策08公管2班020208226殷晓霞

一、城市外来人口的背景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任务之一是针对中国人口的现实情况,提供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口环境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国家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省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化的结果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作为劳动力的人的流动量最大。而且新时期人口流动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简单的、盲目的自发的人口婚姻迁移,而是一种复杂的、自在的带有强烈商品意识的流动。人口流动也由原来向西北、向东北的政策性流动转变为乡村向城镇流动、县市向地区、省城流动、内地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中90%的人处于劳动年龄,育龄阶段。这些人文化素质极不平衡,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有的甚至为文盲、半文盲。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寻找就业机会,成为该城市外来人口。在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当等原因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二、城市外来人口引发的问题

外来人口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当来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后发现两地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往往在其心理上形成强烈的不平衡感,加之处于陌生环境,原有的群体间监督效能弱化,往往会经不住物质的吸引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病,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首先,对城市外来人口管理体制混乱,管理力度不够,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衔接,导致对外来人口的无序管理。

其次,对外来人口生产、经营单位、场所管理力度不够。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中从事第三产业,其中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在生产经营中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时候甚至偷税漏税,较大程度上干扰了当地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再次,对外来人员的生活场所管理不够,大量外来人员分散居住在出租房内,利用出租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成为少数人逃避计划生育的栖身地。

最后,对外来人口的疏导不够,一些外来人员因找不到工作和暂居地而露宿街头,无序地流散在各地。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市容市貌而且极易引发各种犯罪。

外来人口不受地域、户口限制,来去自由居无定所,给政府各项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上一些地方重收费、轻管理,从而导致外来人口脱管、漏管严重。

三、对于城市外来人口引发的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严峻,必须切实抓紧抓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比例较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流动人口享有计划生育服务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流动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体,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举措。

3、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的具体举措。

4、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事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举措。

(二)、坚持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新体制

1、各地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流入地和流出地各项工作职责,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模式,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为人口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属地的经常性工作范围,做到与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提供市民化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以多种形式增强其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的融合。

3、流出地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积极配合流入地,从源头上加强对流出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加强外出人员的登记工作,及时向流入地提供、反馈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其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

4、流入地和流出地要协调配合,大力加强和推进两地或多地的区域合作。人口流出和流入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及交界地区要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和区域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建立起两地或多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机制。

(三)、坚持综合治理,推进部门配合,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各地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多方共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新局面。

2、坚持重心下移,构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平台。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按照便民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城市街道、社区组建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其工作职

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3、坚持群众参与,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各地要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引导流动人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配合做好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宣传报道,营造群众参与、关爱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

(四)、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益

1、管理和服务并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加强普法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流动人口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意识,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

2、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可以凭证享有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做到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服务。流入地要畅通免费提供避孕药具的渠道,建立流入育龄妇女现居住地“定点服务”制度。流入地和流出地要依法免费办理相关手续,努力做到上门服务。

3、坚决维护合法权益。严禁流出地跨地区设立管理站,严禁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严禁在签订合同和办理证件时,搭车乱收费,或以各种名义收取押金、保证金。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开通维权热线和信访电子信箱,畅通投诉渠道,接受群众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犯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坚决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4、拓宽服务领域。要打破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界限,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将各项惠民政策延伸到流动人口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在做好流动人口婚育管理和服务的同时,积极帮助未婚流动人口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五)、坚持互通信息,完善统计制度,促进“一盘棋”管理和服务格局的形成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计生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各地要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做到信息互联共享。

2、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改革和完善统计信息制度。合理设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指标,建立常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基础信息统计制度。加强出租房屋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以出租屋、流动人口公寓和封闭住宅区管理为重点,强化社区外来人口登记制度,明确规定房屋出租户有依法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全面实行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制度,掌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积极探索“以房管人”的长效机制。

3、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依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建立和完善流动育龄妇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积极通过区域协作,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

(六)、加强领导,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切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各地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各级综治委和农民工办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整体联动的部门协作机制。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法规,统筹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2、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各业务机构的职责。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管理服务经费落实。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

4、完善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各省(区、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市、县人口计生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及社区应按照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总数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人员,不断完善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同时要加强对专(兼)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能力。

5、完善评估制度,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要按照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将违法生育一并纳入流入地和流出地“两个纳入”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工作评估标准和体系,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落实各项奖惩制度,推进各地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篇:对马克思的态度

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在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总的要求应该是: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的。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半世纪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失去正确的理论指导,迷失方向,归于失败。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的精神支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是错误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

其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为我们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应被 当作教条,而应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学说。

其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产生的根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等都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它在认识、改造世界中巨大力量。在当代,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体系,相信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并用其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称之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它的特殊本质的认识之上的。

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就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态度。所谓“实际”,其内容很广泛,大到世界局势、国家形势,小到乡情、村情,等等。

用科学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顺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存在和发展的。

用科学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最迫切的是全面理解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实践。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我们自觉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做到发展速度和发展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做到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同时,用科学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就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实干。

第五篇:对老师的态度(范文模版)

对老师的态度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现如今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好像有所改变,下面是一个案例:

某高中生入学成绩不错,但在上学过程中很讨厌老师,认为老师婆婆妈妈光唠叨,另一方面又嫌老师管得严。他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对手机,汽车等非常了解,而认为老师什么也不懂。最后,他竟在班里传纸条辱骂老师,期末考试中,此生数学仅考了45分,并且在班里排名倒数。

我对此生的看法是完全否定的。

首先他认为老师过于唠叨和严格。但孰不知两千多年前一代宗师和圣人孔子尚且对自己的弟子强调一些“正冠”等生活上的琐碎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名句,并且设想,如果不是老师的学生,老师还会这样苦口婆心的规劝和教导吗?所以这样看来,老师的唠叨和严厉是无错的,而这位学生却对老师反感,这必然是错误的。

其次,他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对手机汽车十分精通,而认为老师什么也不懂。与他的观念相反,我认为他才是什么都不懂的愚昧之人。很简单的例子:他说对汽车精通,那么汽车的构造,发动的原理等等他都清楚吗?他说对手机精通,那么手机的运转和一些功能的原理等等他都明白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知道的不过只是些东西的皮毛罢了,知道个品牌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只要肯记,我相信谁都可以记住。真正能拿来和同学讨论的,展示的是对这个东西深层次的了解,而这些了解需要的基础,正是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另一个方面,如果他说老师不懂,那为什么学校不请他来授课呢?归根到底是没有知识的缘故吧,所以,真正愚昧的是他,而他对老师的这种轻蔑更是错误的。

然后,他传纸条辱骂老师,明显是对老师的大不敬,这决不会表明他多有见识,这只会凸显他个人的素质低下,而不是老师的毛病。

最后,他对老师的恶劣的态度和自己的缺点终究酿成苦果,由高分的优生沦落为低分的差生。不难看出,这与他对老师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

首先,正如传统一样首先应该尊重老师,因为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老师的缺点和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错误,我们不应拿老师的这一方面来议论。然后,我们还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不因此而大喜大悲。我认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两方面共同的努力,正如复合函数一般,老师是往上升的,关键在我们,我们往上升就会集体上升,否则便反之,所以,我们要尊敬,爱戴老师,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与老师和谐融洽的度过高中三年的学习!

下载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来人口迁入的态度调查研究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 关于对大学生支教的调查研究报告 目录 一、调查背景 .........................................................................................

    对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公安工作适应形势任务需要、......

    对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模版)

    对于博物馆观众的调查研究 2012级英语文学王雅勍2124071916 杨丽亭 2124070491 冯希梦 2124070487 一、引言及调查情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是集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延边......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2-3-5 10:53:18近年来,随着我市“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发达的民营经济......

    对习水县外来人口管理的分析(正稿)(精选五篇)

    目录一、习水县流动人口的特点„„„„„„„„„„„„„„„„„„„„„„„„„„1二、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三......

    论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平等性

    论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平等性 耒阳市长冲中学 杨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与规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因工作需要入居城市,他们在为所在地城市的建设......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对萍乡市体育中考状况调查研究

    对萍乡市体育中考状况调查研究 专业:体育教育 学号:10381005 姓名:寇丹丹 指导教师:刘向东 摘要:通过对萍乡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层面上挖掘出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