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2(范文模版)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压力 适应社会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然而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压力。因此,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十年的寒窗苦读就为了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为了这样一个小小愿望的实现,残酷的社会现实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们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考卷,就业、适应社会等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规模约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据全国就业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急剧膨胀,使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
(一)就业压力类型
1.高校毕业生面临沉重的物质压力
伴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费用引起社会关注,而大学生求职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同比增长了1%。这对于还是纯消费者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压力。
2.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精神压力
适度的压力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期望的就业城市、工作薪酬、就业单位与现实不符、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性质不对口等问题产生心理落差,另一些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握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对就业压力的影响
(1)政治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地区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提高。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影响程度加深。
(2)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一方面,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存在诸多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名牌效应、户籍制度限制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等,这些因素都减少了毕业生择业机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2.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
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近年快速发展,但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市场化就业模式产生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仅从招生角度出发,冷热专业迅速转换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专业过于细化,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整体教学模式相脱离。就业指导教材缺乏、指导方法单一,信息落后,从业人员非专业化,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指导层面,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渠道的开辟仍不能满足市场化择业所需。
3.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普遍年龄偏低,社会阅历少,学习知识过于理论化,思维模式化,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欠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性格等因素,工作缺乏耐力,情绪易波动,不能客观冷静分析问题,使其处于极度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抑制了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对择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未达成自我同一性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
3.心理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
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4.害怕竞争,拒绝长大的心态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成长于、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大,竞争意识普遍较强。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在总体上是肯定竞争的,但往往只是抽象地肯定,一旦涉及到具体问题,涉及到自己,则显示出害怕竞争的意识或心态,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躲避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事情,囿于选择“安宁”和“稳定”。5.存在个性缺陷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四、解决大学生适应社会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择业期望
形势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建功立业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岗位需要,一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毕业生,有的毕业生掌握着许多用人单位有效需求信息,却不积极就业,有的毕业生手里却没有任何需要信息。“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
(四)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1.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改革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使其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消除地区间流动限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服务管理提供便利。政府加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大学生深入欠发达地区,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挖掘创业信息,建设创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校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小额贷款担保程序,解决毕业生创业技能和资金问题。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人才市场、中介等服务体系和秩序。对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政府制定援助政策给予扶助。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五)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信息反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建立统一评价制度,将各项素质纳入大学生评价范围;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2.就业指导力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评估自己,深入分析职业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特点,使大学生明确长短期职业目标,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提高从事就业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指导讲座。
(七)发挥毕业生自我调适的作用
1.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
科学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对未来社会的洞察力,从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善自己。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坚持以贡献社会为导向,将个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创造价值,提高职业素养。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职业规划上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一是要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做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二是要考虑自己择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三是要考虑专业在社会的需求量;四是要考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大学生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讲座,提前做好对社会就业的心理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减轻就业压力。毕业生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不断历练自己,增强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35(3)
[2]李建春.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8(20)
[3]李胜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
[4]王伯庆.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R].北京:麦可思研究院.2011(1)
[5]颜舒.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倾向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第二篇:曹云涛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调查问卷
尊敬的被调查者:
您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其社会适应能力,组织了此次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协助!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这份调查表,祝您生活愉快,早日找到工作!
填表说明:(请按照题后说明进行单选或多选)
⑴性别:______________所学专业:_____________
1.面临毕业,你感觉到就业压力了吗?
A 压力明显B压力一般C没有压力
2.如果有压力,请问你的压力来源是?(可多选)
A 自身因素B 社会环境因素
C高校因素D家庭因素
3..面对就业压力,从自身因素来说压力都有哪些?(可多选)
A心理上没有准备好求职和就业 B对于自己适合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
C周围的同学找到的工作比自己的好 D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暗淡
4.面对就业压力,从社会环境因素来说压力都哪些?(可多选)
A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竞争压力大B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门槛过高(如过分注重工作经验)
C社会上的关系网日趋严重D用人单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如五险一金)
5.面对就业压力,从高校因素来说压力都有哪些?(可多选)
A 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针对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 B 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C 学校重招生,轻就业D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
6.面对就业压力,从家庭因素来说压力都有哪些?(可多选)
A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B对子女的工作区域有过多的干涉
C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低D家庭的人脉关系基础薄弱
7.面对就业压力,部分企业招聘存在性别歧视你是否同意?
A不同意B不大认同
C比较同意D完全同意
8.你认为大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 A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验B对自己适合何种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
C存在人际交往障碍D自主学习能动性差
9.你认为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面对现实社会承受挫折能力差吗?
A不同意B不大认同
C比较同意D完全同意
10.你认为社会上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以下哪方面素质(按重要程度排序):________________
A专业知识 B实际工作能力 C社会交往能力 D心理素质E道德品质
11.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你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绝对的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关键是自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12.你认为为以后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你应该锻炼哪方面的能力?
A 心理素质B自己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C 人际交往关系能力D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
13.对于自己当前的现状,为了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你是怎么打算的?(限选两项):A先就业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B继续寻找,直到找到合适
C继续深造或者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找 D自己创业E其他(请说明)_________
14.你认为都有什么途径才能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可多选)
A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B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C参加就业指导课程D参加职业资格培训E其他(请说明)_________
15.请问你目前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高校及其它相关部门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点。理论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大 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和对策等方面对这些研究作综述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压力 对策关于压力与就业压力的概念
1.1 压力的界定
压力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压力用英文表示“stress” 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Selye提出压力理论,他把压力界定为任何需求所产生的一种非特殊性的反应,后来借指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逆境。Lazarus交互作用理论中的压力,指当一定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也有人认为压力,亦称应激,是指因紧张而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情感性、防御性的应对过程。张春兴认为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刘芳芳等人则认为压力通常指的是心理压力,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个人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过度的心理压力则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②
1.2 就业压力的定义
就业压力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与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是我国“自主择业”就业体制的特有产物。它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也有人将就业压力表述为:大学生面临就业情境时的外在威胁超过了自身的处理能力时而产生的心理 生理反应。③就业压力的来源
2.1 外在因素的来源
(1)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发展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任务,人们的物质①
生活水平也是蒸蒸日上。效率这个词渐渐地遮蔽了道德的光鲜,人们都开始为效率生存,为经济生存,信仰与价值观的坚持自然而然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职业渐渐的也被尊卑贵贱区分了,那么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改变自然出现了相适应的转变。所谓的好职业岗位少而人数多的状况必然带来强烈的竞争机制。这种现状一定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2)家庭因素
“子承父业”、“家庭背景“这些观念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的传统。儿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而大多数人的就业观早在儿时就渐渐树立,那么家庭这顶帽子所带来的就业责任感会使得儿女会为其努力,但是当这种责任感实现时,焦虑就会产生。
(3)学校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 631万人, 这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而用人单位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 往往会根据学校的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的排名等进行。相对来说, 重点院校, 比如 211和 985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 办学资金较充足, 教学质量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生就业有相对优势, 这样也导致这些院校之外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学校资源及专业设置等的限制, 处于岗 位竞争的劣势, 导致产生就业压力。
2.2 内在因素的来源
(1)自我认知的因素
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不明白自己的兴趣,这些自我认知上的不够准确都成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面临的瓶颈。
(2)个人能力的因素
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而这些能力的高低会很直接的对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同时如何正确面对被挑选、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已, 发现自身的优势, 扬长避短也成为大学生能否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3)期望值的因素
大学生在校园中无法真正的接触社会导致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知不够,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当毕业将至,面临选择的时候,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也会在就业时造成相关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3.1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蔺美玲、王德强、张灵等人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进行了研究。在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中。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一位。可见,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而且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④
3.2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差异
刘芳芳等人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师范类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工科类大学和医学类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平均水平。舒晓丽等人运用方差分析,检验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现状,也表明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就业指导,大学生个人社会环境,专业等四个因子中,专科大学生的压力显著高于一般本科和重点院校大学生,一般本科大学生显著高于重点院校大学生,家庭亲朋关系压力源中 专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重点院校大学,略高于一般院校大学生,但达不到显著差异,一般本科大学生与重点院校大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压力源中,重点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低于一般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一般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不存在差异。⑤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相关措施
就业压力是来自于外在与内在因素,要缓解它自然也可以从外在和内在因素入手。
4.1 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制度创新
经济的大力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蒋晓荣学者就指出。在3%的 GDP增长基础上,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每下降1个百分点 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在今后20年,保持中国经济每年7%以
上的增长速度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十分重要的。⑥其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经济结构社会变动的指标来看,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潜力还是很大的。⑦
广东药学院副院长黄紫华认为解决就业问题应该推进制度创新,实现三个新突破。首先,创建现代教育体制,政府应转变职能,实现高等教育由政府行政机制主导向市场机制主导的转变。其次,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新体系,政府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导向政策体系。王宗荣博士提倡的,通过政策倾斜,用市场手段调节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就是其具体措施。⑧还有培育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郭鹏等提到的:“政府和社会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就业的配备措施,让基层能够成为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场所,让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的主动选择”不失为好的举措。⑨
4.2 高校应改变其旧有的教育模式
现在的高校大都像一个知识分子制造工厂,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而忘掉了其他综合素质的锻炼。
作为高校,首先应该多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己的专业建设。高校应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后,以此为目的来培养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与工作接轨。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就业基地,与用人单位实现互利互惠的机制,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率。最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这样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竞争储备。
4.3 企业应转变固有的用人模式
郭鹏认为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减少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浮躁的、不切实际的用人观念和评价标准。因此企业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和评价标准,摒弃用人歧视的观念和心态,变唯学历论、经验论为素质论和能力论。企业要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给大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减少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时企业要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企业不应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能力的考察。而应形成“不求最好,但求最适”的用人观念和“重能力,轻经历”的人才考察方式。⑩
4.4 家庭传统就业观念要改变
父母对子女的就业目标一向都是偏高的,这样会造成子女就业压力与就业困难。比如“中西部地区不去,民营企业不去,不是白领不去,薪酬不高不去”等 这些就业观念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人为地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家庭的教养方式及父母对职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家长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4.5 大学生个人层面的提升
大学生自己在择业之前,就应该先将自己的素养提高。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功课,积极参加活动,多多参加课外实践,这些都是自我提高的必要储备阶段。
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要转变固有的择业价值观,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就业,黄紫华指出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将就业理想与市场接轨。他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学会面对现实对所选的学校和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要科学定位,找准位置,学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接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⑨ 5 小结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首先要自身调整好心理状态。必须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及时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关键是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以在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 刘芳芳,白丽英,谢叶鑫,等.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3] 周红萍,高晓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报,2008,(2).[4] 吴泳清.多方努力缓解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3,(8).[5] 舒晓丽,汤福球.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与焦虑的机理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 蒋晓荣,李随成.论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缓解[J].就业指导探讨 2007(3).[7]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
究,2007, 12.[8] 黄紫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
索,2005,(3).[10] 王宗荣.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08,(2).[10] 郭鹏 沈超.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08,(10).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朋友,您好!真心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些许时间完成下面这份答卷。您的轻微之举对我们将有重大帮助,谢谢!您所学专业的名称:材料化学性别与年龄:21岁性别:BA)男B)女;
A3目前您的打算如何A)就业;B)自主创业;C)考研究生;D)出国
D4、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乐观 B)一般 C)不乐观 D)不清楚
D6、您期望的月薪是: A)1000元以下 B)1000~2000元 C)2000~3000元 D)3000~4000元E)4000元以上
C7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您是否会降低标准:
A)是B)否C)会调整期望值,但不一定降低标准
B8若将来工作与期望不一致,您会:
A)接受,准备跳槽B)努力适应工作 C)工作后考虑继续深造 D)其他
A9您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吗?
A)愿意B)不愿意C)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
B10对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您是否了解:
A)了解 B)不太了解 C)不了解
B11择业是对您的决策影响最大的是:
A)父母 B)导师 C)朋友 D)不受他人的影响
C12您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是什么?
A)更多的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 B)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
C)更多的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 D)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E)其他
A13您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求职最为合适?
A)毕业前B)毕业后 C)上研究生期间 D)其他
A14您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单位?
A)国有企业B)科研单位 C)三资企业(D)私营企业 E)其他
B15个人就业的最要目的是什么?
A)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B)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 C)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D)建立家庭奠定基础;E)其他
BCEF16认为下列那些因素对就业有影响?
A)个人的学习成绩B)个人的实际能力 C)所学专业D)学校或教师的评价E)家庭背景F)社会关系G)送礼买情H)其他
ACDF17计在择业过程中您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 B)户口难解决; C)缺乏社会关系
D)信息严重不足; E)性别歧视; F)自身能力有所缺陷G)其他
18果您对就业制度和政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什么其他意见和建议,欢迎您写在下面。
——感谢您的参与,谢谢您的合作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状况分析
学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111姓名:钱燕
导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探究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学生
摘要正文:
就业,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同时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和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如何破解?
大学生就业面临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数量多。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这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不同来源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就业作为压力事件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来说,是关乎其前途与命运的事件,造成其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很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就业压力回顾
就业压力就是人们在就业情景中许多内、外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我们对大学生压力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就业压力源主要包括: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成绩不好,怕吃闭门羹;家在农村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怀疑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胡鸿雁等采用自编的就业压力量表,对不同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发现了就业压力的六方面因素:竞争体验、生理情绪、变化体验、完美倾向、担忧体验、挫折体验。
总结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对压力源的研究上。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几个方面。压力应该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正性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可
增强个体的心理警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而我们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负性压力。可目前关于就业压力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压力的负面影响,很少考虑正性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样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缺乏全面性,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也会造成大学生面对压力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文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由它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为努力学习择业自卑感、择业焦虑、怀疑心理、择业嫉妒、攀比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消极等待心理等。
在择业问题上,会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一旦有机会工作却又不能舍弃考研,缺乏主见,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凭人脉四处奔波,依赖心理严重。对周围同学的嫉妒心理也是不可小视的一种压力源,一旦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同学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可能引发心理恐惧、报复、挖苦、重伤等行为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而把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造成很消极的影响。随着就业难的趋势逐渐加大,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从众,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味的攀比使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正确设计生涯规划的能力。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求职面很广,而对职业选择的自由性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毕业前夕过度焦虑的现象总不能避免,这种状况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业压力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内源性压力源,如个体对学习活动的目标、需要,个体对学业活动的认识评价甚至期望等等;二是外源性压力源,学习和学业活动中任何超过学生应对资源的刺激或事件,都可能成为学业压力源。就业压力作为一种外界压力源作用于大学生,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机并且渴望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来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当这种积极极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缓解如今就业难的状况,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此外,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倘若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更能保障社会公平、减少歧视、激励女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尽管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的首要压力在短时间内是不能消除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它。因此,大学生应该正视就业压力,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政府决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准备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二,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
第二,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
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第三,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
第四,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五,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这些问题。
第六,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登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争取让最困难、又急需就业的人员得到“一对一”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面对社会角色转换与就业竞争的压力
在急速的社会发展潮流中,“敢于扎根”这一最为朴实的生活态度,或许是破解就业压力这一困局的最好钥匙。大学毕业后面对突然加快的生活节奏和社会角色的多重选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眼高手低的情况还会普遍存在,且在面对不能尽如人意的工作、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等原因时的反复跳槽,令人无法对一个人的价值与忠诚度产生全面的评价,这或许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失分的最主要原因。
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国家到社会,都在积极寻求良方。除了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主要目的外,无形中,也为更多求职者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要肯扎根基层,舞台将无限宽广。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只要奋斗就能改变我们相信,只要大学生们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时代的挑战,敢于扎下根来,定能干出一番骄人的业绩。
调查者: 张震然胡鸿雁巍国芳郑菲扬钱燕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201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