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生存发展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生存发展的思考
【摘要】 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又一轮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浪潮,做为专业基础和工具类课程为主的外语专业的生存显得日益艰难。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以牡丹江大学课程改革为契机,我们进一步就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就业形式、校企合作,对外交流以及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为外语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外语专业 复合型外语人才 项目化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又一轮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浪潮,做为专业基础和工具类课程为主的外语专业的生存显得日益艰难。为了使外语专业能够稳步发展,打造特色,争创品牌,我在一年的时间里带领教师研究了四个专业近四年的新生报到率后,就什么是外语专业培养重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外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何优势劣势、职业资格证书在求职中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走访了上海、北京、大连、牡丹江、绥芬河等实习就业基地,广泛听取了用人单位和实习就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为了学习其他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实习就业等方面参观考察了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石家庄外语翻译学院和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等近十所高职院校,经过广泛征求教师、一.在专业设置上突出方向性,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将来就业时如果不是从事教师职业,那么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语言的基础上,必须复合某一专业,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两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大学二年级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外语系学生就业的方向,有重点地选择某一专业,例如商务方向、教育方向、旅游方向。克服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积极想办法,增加了国际商务交际、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导游业务,报关报检、教育学等职业技能课。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等。
在专业设置上突出方向性,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如应用英语、韩语、日语(商务方向、IT日语方向)、应用俄语(经贸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对外经济贸易业务及文秘业务工作的中等经贸外语人才。应用英语(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幼儿园、小学、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应用英语、韩语、日语、俄语(旅游管理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和导游工作。
二.把“准职业人”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制定“准职业人”素质质量标准,让学生所学与用人单位岗位对接,就业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用人观对接,使毕业生个个成为企业引进后可直接上岗的“准职业人”。通过定期回访用人单位、毕业生跟踪服务等制度,将“准职业人”培养链条延伸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来制定,其中课程目标要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外语专业未来的发展几点思考:
与岗位对接,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量化细化,突出可操作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实习、实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结合中长期实习实训,进一步增加短期体验性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在相应岗位上随岗短期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心理承受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缩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做个称职的职业人
四.尊重外语教学规律,营造外语学习氛围
外语教学必须体现外语教学规律,苦干、常练、积累是正道。语言学习不但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语言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花时间、下苦工、勤实践,这样才能外语水平和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必须保证学好外语的时间,增加周课时量,下苦功夫训练学生。开展晨读活动和外语实践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一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教室和宿舍必须用外语进行对话,实施全外语教学,开展“外语班级”、“外语宿舍”、“外语办公室”的竞赛活动,使整个外语系形成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营造一种“人人说外语、天天讲外语、时时想外语”的外语语境,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和会话能力;二是建立外语情景实训中心,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感受异国文化氛围,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五.充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
打造外语品牌文化,如“外语文化月”系列活动,开展外语单词比赛、外语演讲比赛、外语歌曲比赛、外语辩论赛、翻译竞赛、外语导游竞赛、外语小品比赛、模仿外文原声配音等,把学生活动和专业学习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成立各语种的口语社团,由学生社团主导,选拔素质最优的同学组建导购中心、导游中心和随行翻译中心,义务为考察、采购、商务洽谈和旅游的外国友人做导购、导游或随行翻译。服务可以是义务的,但同学们通过锻炼收获的各项能力却是无法估量的。
六.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依靠社会力量,扩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通过短期的体验性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有机会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各工作岗位的辛苦与不易。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为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应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且在实习阶段全部让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的面试、岗前培训以及实习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最后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为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搭建了一座桥梁,同时也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根据学生的现场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按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估,让学生完全进入职业状态,体验真正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七.深化职业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牡丹江大学课程改革为基础,外语系各专业本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模式,训练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通过渗透-实施-内化-实践四个环节来序化教学。如通过组建和运行一个基本职能为提供口笔译翻译、外事服务与接待、家教、外语导游、留学介绍等的外事服务中心,教师化解工作及职业情境,将其转化为学习情境,以案例开工展示,提出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研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呈现项目化教学的结果;教师对学生项目工作(模拟)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反馈,学生与其他各组进行比较、反思、总结,使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内化;顶岗实习及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将内化的知识运用于工作情境,检验知识和能力的一个平台。
八.拓宽办学思路,积极寻求与国外大学合作
加深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探讨与国外大学教师互访,互派留学生等合作途径,这种合作对于教师而言,既可以学习国外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开阔视野,亲身感受异国的文化氛围,又可以使教师提高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接受异国的文化熏陶,又可以更快的提高外语的听和说的能力。同时可以探讨与几所国外高校联合办理国内2年+国外1年语言实践的形式,或者国内2年专科+国外1年预科语言培训+国外2年本科的专升本形式。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招生吸引力,扩大生源。
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
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争创名师。外语系年轻教师比较多,尤其是日语和韩语专业基本都是青年教师,教师梯队不太合理;缺乏企业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只具备语言专业知识而缺乏复合专业的知识,这就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应以稳定普招学生数;以联合办学等形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强社会办学,加强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联系,进入职业外语培训市场;对上与知名外语院校或外事部门寻求合作,对下与私立学校、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专业内部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把外语专业做强、做精。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毕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3」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
卷2004年第3期(总第118期)
「4」 《高职高专外语教学模式探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第二篇:关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以绍兴市为例,通过对幼教行业人才发展的需求和幼教行业人才发展的现状的分析,以绍兴市某高职院校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院校如何满足幼教行业人才需求的量与质的途径和方法,最后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相关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
一、幼教行业人才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质量等都获得了较快的提高。不过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这环节上,《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把幼儿园纳入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全面构建以乡镇中心等级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从中可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促进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以后,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就显得更重要。《规划》中对幼儿教师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从这个要求来看,目前绍兴市幼儿教师发展情况还相差甚远,特别是乡镇地区。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效率”和“速度”愈加凸显重要。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越来越愿意招聘能够直接上岗,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因为这样可以省去很多新手培训和成长的时间和财力。但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经验不足是他们的普遍特点,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那些具有经验的毕业生就会从中脱颖而出。根据调查的结果得知,50%以上的幼儿园,都没有系统的新教师培训和成长的体系,更多的是靠新教师自己学习和摸索。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新教师成长模式是“老带新”的方式。“老带新”,也就是说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师带一名新教师,有些地方也称为“师徒制”或“导师制”。幼教行业是一个特别注重经验的行业,在就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十分注重对方是否了解幼儿园,是否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是否有过相似的工作经历。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在他们看来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人,也就是能够快速地进入岗位,适应工作。
二、幼教行业人才发展的现状
为了了解绍兴市乡镇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情况,我走访了三所乡镇幼儿园,两所公办,一所民办。从这三所幼儿园的师资情况来看,要达到2015年的幼儿教师的发展要求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单从学历要求来看,这三所幼儿园大专及以上学历平均只有20%,其余教师都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同时,幼儿园还存在一些缺乏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平均比例是70%。关于学历合格率,虽然是100%,但是,是否真正具备该学历的专业能力要求,这个很难全部肯定。针对这个情况,本人也了解了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155名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需求,100%的学生都不愿意去乡镇当幼儿园教师,只有在城市无法就业的情况下才会酌情考虑。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乡镇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而从本人对这批学生生源的了解来看,80%的学生都来自乡镇。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发展成为乡镇,乡镇幼儿园将会大量建设,同时,我国已开放生二胎政策,今后学龄前儿童将逐步大量增加,因而需要大量的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幼儿园教师。然而,来自乡镇的学生都不愿意回乡镇就业,可想而知,乡镇幼儿园确实难以招聘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据绍兴市某幼儿园园长说,该园创办了分园,2014年将招聘15名左右的教师,需求量较大,这仅是一个幼儿园的需求量。综合考虑当地培养幼教人才学校的生源数量,得出的结果依然还是供不应求。
现在以绍兴市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来分析准幼儿教师目前的发展现状。该院校招收的是普高毕业学生,学制是全日制三年的大专。根据本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了解,如果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比,大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普遍情况是:专业艺术技能较好,技能教学较弱;教学模仿能力较好,教学创新能力较弱;人文科学素质一般,专业理论水平较低;专业道德素养一般,专业认知度较低。由于该专业是三年制的大专,录取分数比本科相对较低。生源的人文科学素质不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较弱,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专业技能的学习较好,专业理论的学习较差,当然,这也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和课程设置与安排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技能型的幼教人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偏重技能而轻理论。此外,由于有些学生并不是真心喜爱本专业,而是为了继续升学或更好就业等其他原因选择就读本专业,因而,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专业道德素养一般。从本专业毕业生考取地方幼儿教师编制的情况来看,本专业大约10%左右的学生能够考编成功,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析,大部分学生是在第一关笔试环节中被淘汰,而能通过笔试的学生在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通过技能考试和面试,这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相对较弱,而专业技能水平较高。总体来说,本专业学生的整体情况是专业技能较好,专业理论较弱。
三、满足幼教行业人才需求的量与质
根据目前幼儿园师资的情况来看,从学历的角度划分,一般情况,学历较低的是教学型教师,学历较高的是研究型教师。根据本人的了解,目前,在城市幼儿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大部分属于教学型教师,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大部分属于教学兼行政型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基本上属于研究型教师,而在乡镇幼儿园,幼儿教师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少部分是大专学历,较少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教师大部分属于教学兼行政型教师,大专以下学历的教师基本上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型教师要求该教师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其中包括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水平。针对大专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要求,大专学院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篇: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的科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的试探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急躁”行为。有些院校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够,但对物流专业建设的工作期望却很高,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实际上,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平衡。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共有97所本科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开设了这两个专业(当然,限于实力所限,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了本科院校的体系。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是职业教育的重任,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
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采购、储存、生产物流管理、包装、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此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懂得进出口贸易、报关、通关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掌握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的人才,都是社会高度需求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只一味的效仿本科院校。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只是强调,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人才日趋细分,高职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明确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现在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并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上,命名“物流
管理”可以,但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
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当然,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竞争力,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得以充分证明)。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仓储方向的学...................................生,就应着重培养其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物流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招生规模一定要适量。
随着物流在我国社会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巨大的人才供需差距使得物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似乎得到了一个“香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院校在本校物流教学条件和师资还没有很好建设和培养的前提下,不但不控制招生的规模,反而想方设法扩大招生途径,无限制的招生。
其实,办物流专业并不是某些院校想象那样——门槛很低,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如果错误的认为一次投入或者短期之内就可以建设好物流专业的话,往往会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招生规模上不加控制的话,在后期教学工作当中难以保证质量和效果,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高职院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设计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物流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课程自然很多,这种情况导致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内容设计时常常难以取舍,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学生都必须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味的填塞课程,导致教学内容臃肿不堪。实际上,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多门课程不加以改进的填塞,往往会造成科任老师由于内容重复带来的教学困难。并且,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往往难以体现教学的专业特色。看到这一点,结合前面的观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既然要突出专业特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专业细分的特色,大
胆砍掉一些课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物流是一门知识性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如果砍掉一些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可以将物流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
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即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学》、《库存控制管理》、《商品保养》、《仓库规划与设计》、《仓储实务》、《包装学》;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仍旧以物流管理仓储方向为例),如《配送学》、《运输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我们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我们只做介绍性教学,亦即将几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压缩至一个学期教学,删除重复、不重要的内容(适当的话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着重介绍基本内容、理念。这么做,我们相信可以较好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真正体现专业细分特色。
当然,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上,上述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材选择、内容把握等方面狠下工夫。现在,不论是学校物流教育还是社会物流培训上,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很不利于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更多的注意实际经验、方法、技巧的讲述,结合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内物流实际,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实用的物流人才。
四、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有些同志,在了解我前面的观点之后,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办学的话,尽管办学效果很好,但必将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会给办学带来一系列困难,增加学校负担。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办学方向上“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提倡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从资源配置与优化来讲,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设置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以较低的成本办出专业特色。如果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那么在物流专业细分时,或者说在办学特色上,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的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代理优势,亦即物流专业细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而如果学校
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果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应该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等等;甚至,如果学校在汽车生产专业上具有优势,办汽车物流方向也未尝不可。
就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而言,绝大多数院校都刚刚起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影响物流专业办学的发展速度、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更关系到所办专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也会影响院校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差异化策略,抓住机遇,求实、创新,不断摸索,高职院校就一定能真正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第四篇: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几点思考 作者:尹小玲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2期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职院校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证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素质,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长远发展。
一、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1.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欲知明日之社会,需看今日之校园。”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我们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把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就能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保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培养教育青年学生的优势,把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智慧和才华的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3.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学生党员的教育发展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学生党员是党的纲领、宗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向普通学生传播的重要窗口。加大培养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有力抓手。以学生党建推动、带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动团建、社团建设和学风建设。
4.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拥有最全面、最丰富的知识库,是新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源泉,是输送大批合格知识分子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而大学生党员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骨干和精英。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的态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功利化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开放,各种价值观念也快速涌现。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是“80末”或“9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生活在社会利益多样化和社会意识多层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各种价值观念的途径多、速度快。加上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入党光荣,抱着从众、人云亦云的心态,不明白为什么要入党,对党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少数学生入党带有功利色彩,认为入党之后工作好找、就业容易等。
2.存在简化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发展材料不规范等现象
根据党员发展工作要求,一个大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预备党员,党组织要投入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为三年制大专,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党员的发展多集中在二年级下半学期、三年级及临毕业前,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集中而繁重,导致教育培养工作不够到位,出现了简化发展程序、突击发展、发展材料不规范等问题。
3.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也在相应增加,使得组织发展工作量加大。当前,学生党支部中教工党员少,一个学生党支部往往只有书记是教工党员,且大都由辅导员兼任。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承担上百名甚至是几百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兼顾教学、科研等,从而难以投入太多精力在党务工作上。于是,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很多需要学生党员来承担。而高职院校学生正式党员主要集中在毕业班,学生本身要参加实习、准备论文、面试应聘等,加之对组织工作不太熟悉,从而容易学生党员发展中出现问题。
三、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几点思考
1.强化教育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
(1)抓早抓实,主动出击。在新生入学时,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老师要通过查阅档案、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同学在高中时期要求入党的情况,及时掌握在高中时期就参加过党校培训和已经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的情况,及早发现苗子,进行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和考察。
(2)集中式教育与常规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校培训的作用,改进党校培训形式,改善培训内容,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常规教育,增强教育实效。通过开辟学生党员教育专栏、开设红色网站、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专题教育活动等,对集中式教育进行补充。
(3)党性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要将学生党员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丰富教育的内容。如播音专业可以开展“红色经典诗词朗诵会”,中国哲学专业学生可以举办“中国哲学思想与党员修养” 论坛,动漫专业学生可以开展“经典革命影片动漫制作比赛”等等,实现党性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
(4)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践是第一性的,共产党员唯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党性修养。将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科技咨询、文化下乡、社区服务、街道挂职锻炼等活动,使他们开拓视野、接触社会、体察民情,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党性修养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2.规范发展程序,完善规章制度,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基础
(1)规范发展程序,抓好主要环节。党员发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入党的程序和标准发展学生党员,把好几个重要的“关口”:选苗关、政治理论教育关、培养考察关、组织发展程序关、预备党员转正关等,把好每道关口,建立相应的考察考核体系,在每个环节上设置不同要求和操作标准,要做到程序严格、手续完备、环环相扣,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2)建立完备工作制度。制度化建设是党员发展质量的保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党员发展制度,用制度规范发展程序,保证发展质量。如党校培训制度、广泛征求意见制度、推优制度、政治审查制度、发展材料审查制度、公示制度、上级党组织专人谈话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3)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和消毒剂,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党内外师生员工对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有效监督,如实行“二级学院党委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度”“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制度”。同时,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形式,如进行网上公示、设立网络意见箱等等。
(4)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层党建队伍建设,是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组织保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党务工作干部队伍,是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德才兼备和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和吸引更多政治素养高、思想作风好、热爱党务工作、善于做思想工作、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党员干部和教师从事学校党务工作。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保障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重视学习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为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有关发展党员工作的文件和材料,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同时,要把党建理论研究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动力保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与时俱进,积极研究新时期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探讨如何开展网络党建、如何创新党员教育培养形式等问题,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指导和促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
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 要:随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入“收官”阶段.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与建设成果起到了对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的“百舸争流带动千帆竞渡”的作用。在总结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对示范后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内外结合、重点发展、整体提高、建立机制、构建体系”是示范性建设下一阶段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发展策略
回顾4年来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历程.充分体现了示范“建设过程”的重要意义.即充分展示了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建设途径、建设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管理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示范性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示范性建设下一阶段系统化地去思考和解决。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如何推广示范性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进而产生共振效应,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提升:二是如何建立高职院校
发展的长效机制.即怎样使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强力干预和引导高职院校发展.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外环境:三是如何保证高院校发展的资金链条.即怎样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打牢高职院校的发展基础;四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即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需要构筑自身的完备体系。
一、建立“政府干预引导、学校内部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机制
示范校在院校自身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真正的“内外”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一)强化政府在干预引导方面的外部功能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干预与引导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法、监管与评估等方面。其科学、务实的干预与引导是保障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条件。
1.健全、完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理应建立健全其自身独有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教育法律还很不完善。从中央到地方既无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亦缺乏与之相应的“配套法规”。德国在上世纪60年代.其经济进入工业为先导的结构调整时期.为弥补经济起飞及科技发展对较高级职业人才大量不足的缺憾.1968年联邦德国各州政府首脑就高教结构改革的紧迫性及其改革原则取得了共识,并通过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大学的协定》,1976年联邦德国政府通过了《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确认专科大学具有与传统大学相同的法律地位。同时还制订了《职业教育投入办法》、《就业与职业培训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行政法规。从而构成了一个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表明,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出台
相应的配套法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制体系链”,是保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要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9月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是《职业教育法》一方面只是将职业教育的种类界定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对这“三种”职业教育内涵属性的规定;而且<职业教育法>在内容条款上,仅有一处提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性质、教育任务与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等关系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容也并没有做出规定。很明显,《职业教育法》仅仅是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思想或者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因此,尽快制定一部科学的、客观的、务实的、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2.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目前。在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比较模糊。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在内涵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教育行政管理上须有完善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高职教育管理机构。目前.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在同一机掏的摸式.也有与成人、职业教育的管理在同一机构的模式.这种管理机构的“错位”.势必造成管理上的不专业、不清晰、不规范、不科学等现象。因此,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十分必要。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转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只需在宏观上对高职教育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做出管理与调控.把握高职教育的办掌性质、目标与任务.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与整体布局.规定高职教育的办学必要条件.整合高职院校办学的各类社会资源等.而在中观及微观管理方面.建立以院校内部约束、评价、监控为核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部检查、评估、调控为促进手段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等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
3.着力推广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与成果.带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经过近4年的示范建设.示范校在教育理念、领导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成就.加之今年已立项的l00所骨干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会造成示范性院校或骨干校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办学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推广示范校建设思路与成果.通过必要的手段、方式方法,引导非示范校借鉴和学习示范性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3—5年或者更长时间之内使院校综合建设发展水平上达到现行示范校水准。
(二)加强内涵建设,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规模形成之后.高职院校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将重点放在院校内涵建设上来.由做大向做强转变.而做“强”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完善专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保
障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放办学。以技术创新引领院校发展:以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搜集与处理相关教学信息为核心,围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三大阶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训保障、师资队伍、课程考核、顶岗实习、教学研究、毕业生跟踪、社会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建立健全一套完善、严谨、务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则是做“强”高职院校的关键。
二、加大资金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是高职院校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现实状况而言。无论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还是由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存在投入过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均资金投入偏低:二是资金投入缺乏持续性。以示范性建设为例,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30亿元.每所示范校平均投入6000万元。这是一次性投入.缺乏以示范性建设为契机的持续性的资金投入机制。这对巩固、深化、推进示范性建设成果将带来极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低投入.是引发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偏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下、社会认可度不足等顽症,致使高职院校很少有名校、强校的症结所在。
三、打造高职教育强校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1990年国家启动了“211工程”建设计划.1998年5月,启动了“985 工程”建设计划。“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打造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大学。2006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本科院校的“211 工程”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在整体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强校,有必要在示范建设的基础上适时启动高职院校的“985工程”。即根据国家产业分布情况,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重量级经济区遴选30所左右综合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建设高职院校.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力,倾力将其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强校。
四.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职业教育,并且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建立起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高职生源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顺序排在“第4位”。这一学生来源无异于向社会展示: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是本科落榜学生的无奈选择。从招生来源上讲,这极不利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高职教育应具备自身的生源体系.为此.可以考虑在9年义务教育后,实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分流制度.即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高级中学”.走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另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级中学”,走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道路.并且从立法上给予二者完全平等的地位。
2.建立高职教育体系。首先,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中,科学、工程、技术代表不同,同时也是三个紧密联系又各有自身特性的知识体系。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现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学术型、工程型教育体系不能取代技术型的高职教育,这是建立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其次,建立高职教育体系是高职教育在建设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界定服务面向,突出教育特色的重要战略.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多样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带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我们可以借鉴境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根据我国经济在转型期和转型后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逐步由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向综合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学制的多元化高职教育体系。笔者设想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3.建立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按照高职教育体系设想,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内容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技术学士培养其精通技术操作、懂得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改进:技术硕士培养其熟悉技术应用、技术改进、技术开发、技术发明.擅长技术开发和技术发明;技术博士培养其掌握技术应用、技术改进、技术开发、技术发明,重点从事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发明。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构建科学严密的以技术实践应用与技术开发创新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并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
五、拓展商职教育学生“成才”渠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高职学生指明了“成才”的可选之路。
首先.在新的高职教育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之前,应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专升本”的渠道。目前,很多省份出台了相关政策.吸纳一定量的“专升本”应届高职生。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下一步可考虑加大“专升本”的工作力度.在招生数量上适当扩充.在范围上要允许跨省升本。其次,政府应更加主动引导社会重视高职学生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所决定的。高职教育不但要重点发展、更要整体发展,才能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才能做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立“政府干预引导、学校内部建设t·的高职发展机制、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人、打造高职教育强校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则是保证我国高职教育真正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的必要途径.也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