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的道德感与自律性
论大学生的道德感与自律性
摘要:伴随着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与自律建设方面一些问题日益
凸显: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甚至诚信观念缺失并且存在知与行相脱离的严重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此外,高校方面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引领每一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自律能力。
关键字:道德自律价值观
一、大学生在公民道德及自律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大学生既接受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又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虽能在理论上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同社会需要相结合,但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使理论认识与实际行为相矛盾。部分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有的表面上要求进步,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实际上是想捞一点政治资本,为将来就业和个人发展作铺垫;有的厌恶政治理论课,逃避学习政治理论。
2、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成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对不良思潮的抵御、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思想上极易出现”价值真空“,对于普遍认同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同时金钱至上、个人享乐、唯利是图等能够满足眼前众多需求的价值理念自然吸引了他们去信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
3、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其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学生们自身也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重视个人权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同。以上思想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态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少人忽视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讲奉献的少,希望得到的回报多,注重自身太多,关心集体太少。注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
4、诚信观念缺失。诚信是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准则,是为人之本。而在当今一些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在评优、选干和组织发展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偷
窃、抢劫、敲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我们不应忽视大学生在成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5、存在知与行相脱离的严重现象。通过各种道德教育,大学生对公民道德是了解的,对道德行为中的善恶是非也是明白的。但是他们在实践公民道德方面却并不十分理想,知与行相脱离。一些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功利实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以及增强自律能力建设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大学生作为代表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优秀青年群体,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栋梁”,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表率”,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应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
第一,自觉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要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受各种享乐、拜金、功利、欺骗等不良思想的侵蚀。
第二,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第三,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实践活动中去。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知识水平的优势,在校内外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宣传教育通俗易懂、深人人心。
2、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高校德育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思路和模式,优化德育系统,在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建设队伍、增加投入和营造氛围等综合德育实施机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的比较多,但在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实践性方面结合的很不够。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个性追求,情感强烈、生动而富有活力,公民道德教育如果还习惯于灌输说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预期的效应。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坚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的人生观教育,又要结合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国情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从制止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抓起,教育大学生要用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自己。
部分大学生公民道德感缺失及自律能力下降的社会现象日益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在公民道德及自律能力方面建设,引领每一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自律能力任重道远。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此外高校方面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引领每一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 书名:《大学生思想道德研究》 作者:孟新,朱宝泉,张恺 出版社:哈尔
滨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
2书名:《大学生人文道德与法制教育》 作者:沙风,杨玲出版社:新华出
版社 出版日期:2009
3书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 作者:李滨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4书名:《人格修养与自律能力提升》 作者:赵红瑾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
5书名:《走向自觉与自律》 作者:郝德永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日期:2009.11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论文标题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10级市场营销2班
姓名:黄德杰
学号:
第二篇:论大学生的道德与自律性
论大学生的道德与自律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的优秀,作为一个社会先进文明的代表和未来希望的继承者,道德品质与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学生的道德与自律性是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高素质,合格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
大学生应该是成熟的高素质群体。道德和自律,自从我们一开始接受学习就开始了培养,父母和老师就是我们道德品质和自律性的引导者。至大学阶段,应该是道德品质和自律性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应该是道德品质和自律性逐步完善的时期,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如今的大学始终存在着大量道德低下、自律性缺失的现象。
就学习方面,作弊是大学一个严重且普遍存在的现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如此种种,举不胜举。这其中体现着道德的缺失,也体现了自律性的不足。考试作弊,是一种期待合格的心理驱使的行为。考试时,知道自身知识不足,而通过作弊则或许可以侥幸过关。但是当你产生作弊心理直至发生作弊行为的同时,就已经违背了我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导致自身知识的不足,则可以归结于平时学习的不足。结束紧张沉重的高中学习,脱离家长的管束,进入到大学生活,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律性,就会变得懒惰庸碌。大学课程的编排使我们拥有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自律能力低的人就会放纵自身的行为,逃课,迟到,早退,沉迷于网络,无心学习,最终导致临近期末考试只能寄希望于作弊。相反,高度自律的人会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认知促使他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习上,自律的同时遵循了道德。
生活方面,各种细节体现着我们的道德修养。大学的生活是一个大家庭式的生活,特别是对于一个宿舍而言。可能你的舍友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包容和体谅,体谅他们和自己的不一致,同时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体现。一个大学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而这个小型社会的环境是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来维持的。爱护大家公共生活的环境,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不破坏公共设施,遵守图书馆自习室的纪律等等,如此微小的细节中也体现了高尚的道德。而这种道德的实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源于一个人的自律性。首先,拥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缺失的羞耻感;其次,拥有较高的自律性;最后,我们就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体现着自身的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律性也逐渐提升。虽然出现了马加爵和药家鑫等个别案例,但是不能代表整个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共产党和国家,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意识,思想和理念方面都趋于理智和成熟,拥有强烈道德意识和高度自律性。但是新时期的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业期望增加,期望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金钱、效益意识,这些都给
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不健康,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信息,这些也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再次,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差异,竞争的激烈,就业压力等等,由于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还不强,这些压力无疑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扭曲、心理变态,从而道德沦丧,自律能力丧失,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学生自身应该培养道德意识,提升自律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学校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提高自律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求自己,自我控制,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合格大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上好党课学习党章,自我控制,摒弃懒惰思想,努力奋斗,认真学习,正直善良,热爱党和人民,热爱祖国。不被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和金钱功利趋势所影响,坚持自己的目标,保持人格的独立,做一个自律能力强,道德高尚的当代大学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就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认真学习相关法律,各种职场规则,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也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任务。
对于学校而言,要在学生之间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深入贯彻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其爱国热情,要让他们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以及社会大众的深切期望,明白贡献社会,贡献人民,为民族强大而奉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同时,也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以及高度的自律能力,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进行自律。加强法制教育以及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信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诚信善良的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我们去奋斗。而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自律性,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完善自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第三篇:评论:大学生未婚同居和自律性范文
评论:大学生未婚同居和自律性
有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性行为最近再次成为媒体炒作的话题——19岁的李静与21岁的男友李军在假期旅游时发生了性关系。李静在校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出现了宫外孕,便自费住进了地方医院做了手术。李静出院后即被学校通知要被处以留校察看的处分,男友李军则被勒令退学,并通报全校。原来校医院将她的孕情通报了系领导。学校要求李静写份深刻检查,交待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地点、次数等情节,承认犯有“品行恶劣,道德败坏”的错误。最后,学校以李静写的检查“认识不到位、狡辩”为由,将两人同处以勒令退学处分。这对恋人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准备将学校告上法院。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一般是两种看法:同情孩子们的说,应该尊重个人的权利,简单的处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感叹世风日下的说,坚决不允许出现违反规定、带坏风气的行为发生,应该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从客观的角度看,如今大学生谈恋爱直至同居或者出现性行为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据有关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持肯定态度的占48.5%,“说不清”的占27%。也就是说有70%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同居。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以及中南大学三所高校之间有一个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这里修建了近百栋两层或三层的新式楼房,它就是有名的“同居村”。居住在这里的学生总是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由来证明大学生同居的正确性,他们认为大学生同居已经是一种时代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种“新潮的”、“现代的”潮流和趋势只能适应而不能抗拒,否则就是跟不上潮流,就是落伍。他们甚至认为,大学生应该冲出思想和现实中的“围城”。也许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众多的大学生在校外同居。
这些自喻为“新潮的”、“现代的”言辞未免太过极端,但是有不少学生选择同居确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情形,教育者又是怎么说怎么做呢?
据了解,现在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在校外同居问题的态度十分鲜明——严令禁止。学生守则上通常对大学生同居作了明确规定:一经发现,将被处以记大过的处分,或勒令退学。对学生私自租房也有规定:禁止在校学生擅自在外租房,一旦发现将处以警告以上处分。由“一经发现”、“一旦发现”这些词我们就真的发现了——高校的策略只是重罚、堵,抓住了就重罚,抓不住也就不管了——而缺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某高校的一位教授称,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泛滥与大学生自身的自律性不强是分不开的。现在的大学生多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基本上是独身子女,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性问题上比较开放。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自尊自爱,洁身自好,有意识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不要因“性”影响了自己的前途。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缺乏应有的考虑。而这很有可能对对方乃至对自己的未来人生之路埋下各种隐患或对现状造成某种损伤。而这种损伤对处于该年龄段的学子而言是相当可怕的。大学生们应该明白,自由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更不可能有无代价的自由。
应当承认,这位教授的观点非常正确,相信有为数众多的赞同者,但是问题的症结似乎不仅仅是“自律性不强”、对惨痛代价认识的不深刻。也许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基础就没打好,对孩子们加强自律的教育不够吧。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同居,说到底是社会化现象,社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屡禁不止的卖淫嫖娼等一股股混浊的“黄”流对校园的冲击可谓不小。从教育体制上说,高校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和引导。极少高校有性教育课程,许多高校的性教育只是给新生放一盘有关生理卫生的录像带甚至有些连录像也没有。这样看来,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用“对”与“错”判断,未免简单草率而且有失公允。
那些抗拒不了性诱惑或者以“新潮的”、“现代的”思想自居而偷吃禁果,在片刻的“欢乐”之后即惨遭学校家长共同修理的倒霉孩子们也有一肚子的委屈,长那么大,也没什么人说这样做不好,而且国家法律上都没明文规定成年人不准同居,不准在恋爱期间发生性行为,所有的指责和惩罚根本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在这个天天“今日说法”的时代,年轻人的这种“呐喊”似乎不无道理,但他(她)们忽略了一个前提,他(她)们的身份。
法律虽然赋予了每个成年人自由处置自身的权利,但是,对某些组织的成员来讲,如果他(她)所在的组织对这种权利加以限制,成员加入时即默认了这种限制。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既然是学校的一份子,就应该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这也是对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这点上讲,那些倒霉孩子的辩解是不成立的。
学校对在校生发生性行为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负责任、简单草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学生们仅以自身权利为由的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对于这个看似死结的问题,我们不妨采取疏导的做法——有教育界人士早已指出,学校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已迫在眉睫。不仅如此,家庭和社会也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恋爱观和性观念,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第四篇:高校学生干部及其自律性的认识与意义
高校学生干部及其自律性的认识与意义
1.高校学生干部及其队伍的认识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他们既是党和国家培育的对象,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桥梁;既是学生组织的成员,又是实施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施者。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在党的领导下,由高校学生干部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组成的具有组织性的集体。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2.自律性的认识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感情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从本质上讲,自律就是在被迫行动前,“律”即是规范,保证没有行为会越出这个规范。
3.高校学生干部自律性培养的必要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高校学生干部肩负着“服务作用、楷模作用、管理作用、教学作用”四个重要作用,有助于规范学生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工作的效能,以点带面深刻影响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高校学生干部自律修养能力,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助推载体,在规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论大学生就业与考研
考研还是就业,大学生如何做出抉择
作者:孔祥宇
年级专业:09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20090512676
指导老师:郑俭
摘要:当今社会,考研还是就业,一直是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和考研越来越来受到大家的关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就像一道难题横在毕业和还未毕业的大学生面前。到底我们该选择哪一条路走呢?众说纷纭,在我们看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盲目跟从。
关键词:考研就业选择
一、就业与考研的优势分析
就业与考研,在八十年代被称为“红道”与“白道”,即毕业后在国家机关就
业的就算是走“红道”,而考研则是走学问之道,故称“白道”。由于当时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办,所以不存在考研与就业之间的交叉现象。于是大路朝天,一人半边。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上世纪末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而就业的市场有限,于是就促使一大批本科生往考研的路上转移,这可是人生的战略转移。于是,考研便不再仅仅具有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为了规避艰难的就业形势,为了学历升级以提升自己就业的价码,为了考博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就业与考研的优势各是什么呢? 就业的优势:1.就业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解决衣食住行。2.可以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积累处世财富,不断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自己与象牙塔逐渐脱钩。3.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修正自身不足,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4.可以通过劳动成果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
考研的优势: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2.为了好就业。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研究生供不应求,这是今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谁都看得出来,如今研究生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而且,拿到硕士文凭,便等于有了一块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敲门砖。3.为未来增加一个筹码。人才高消费是未来的趋势,今天的人才市场上还是本科毕业生在“扛大头”,也许明天就会演变成硕士学历者的天下,还是趁着年轻,多拿一个学历在手里,未来更有保障。4.升职发展。高学历者更容易得到提拔,不能说这是百分百的规律,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5.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生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6.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二、抉择——考研与就业
1.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应届大学生就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首先,要依据个人的特点和条件而论。那些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确实对自己学科或其他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读研继续深造是进行能动选择的好机会。但对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在专业技术方面发展的学生,盲目跟风考研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走上社会在实际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更可取一些。从职业规划来说,就要确定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了。决定是否考研关键还要看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果本身都没有方面的爱好只是一味随大流,那么也许这一部分人可以考虑放弃考研。当然考研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考虑。想不想考是一个方面,还有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基础如何,是否有考上的可能。如果有一科比较重要的课程严重缺腿,那么考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研究生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留在高校作研究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应该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搞研究。
2.多方面权衡是否考研。大学生可以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三方面进行权衡。从经济成本上看,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二次、第三次,成本更加惊人,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可不考虑的一部分;其次是时间成本。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而且研究生对薪资的要求一般都比本科生高,所以很多企业宁可招能力相当的本科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会成本了。例如你今年打算参加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那么你就势必要放弃目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如果考不上,那么找工作的难度就大大增加,而如果考上研究生,三年后你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工资比工作3年的本科生高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不应该为了回避就业难的现实而考研,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权衡。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其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安排下学习。另外, 中学阶段他们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 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行业与职业分类, 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 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 导致在报考专业时有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进入大学后, 有的同学专业思想不稳定, 有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 也不知道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 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是没有职业规划, 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规划却不够科学, 要么自我评价和职业期望过高, 要么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如大学生中出现的跟风考研现象, 就是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真正结合自身需要的不理智选择。有的学生一旦考研不成功, 因缺乏职业方向性, 在毕业之际仓促应战, 乱投简历, 求职成本很高, 成功率却不高。因此,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是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是确定如何安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关键。
三、结语
总之,考研和直接就业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关键要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比较、分析,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争取个人创业。最大程度的使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尽量使每个人成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窦震海考研VS就业——浅析当前大学生的考研误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02).[2] 路瑞峰.对大学生考研或就业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06).[3] 李梁.两难的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浅谈大学生毕业前期的双向选择问题
[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8).[4] 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 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6] 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 2008,(35).[7] 洪玉华.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心理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8] 姬晓青,常太华.浅谈考研与就业[J].中国电力教育, 2006,(S4).[9] 肖云.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考研?[J].心理世界, 2006,(04).[10] 张磊,李四化,郑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