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3:4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

第一篇: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

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

社会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来源百度)。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淡薄,大学生的公共道德缺失成了全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生存在着的不少违反公共道德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公共秩序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等领域的行为失范。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善恶标准模糊、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萌生、诚信意识淡薄等;在行为上,没有使用文明用语、破坏公共设施、浪费资源、公共场所行为不检点等。

大学生的道德失范表现出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混乱,道德准则对其的约束力逐渐的弱化。其主要原因有二:一为社会环境的影响,二为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中国社会处于中型运行和模糊发展阶段,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存在较多的明显不协调因素,即使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经济上,市场经济使得社会更加趋向于一种讲求务实、追求效益,的确有极大地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负效应,即导致了大学生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

政治上,其一,现行教育制度还是处于应试教育,使得道德教育存在一种隐性缺失。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虽然表面上是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现实情况下却是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学生从小接受高分思想,而不重视道德培养,所以大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培养公德的意识。其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的负面影响。计划生育使得中国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同时优生优育使得人口素质得到了提高。中国的家庭类型主要为核心家庭,而且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更加重视子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影响了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虽然目前处于亚文化的位置,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依据文化的传递性,纵向传递下来,还在影响着很多社会成员。

文化上,中国自隋唐至清末,实行科举制,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导致士人埋头于四书五经,忽视公共道德培养,使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对公共道德规范建设不多。还有中国古代一直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维寄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忽视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

大学生自身原因为对社会角色认识不清,忽视了与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忽视了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定身份的行为期待。

当代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大学生这一角色,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所以从不去约束其不良的行为和思想来缩小自己的角色领悟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把自己的个人评价凌驾于社会评价之上,导致角色扮演的失败。

除了以上两大主要原因外,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公共道德缺失的环境中而被同化或者迫于同级压力而选择这种行为方式······公共道德社会化的偏差,使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更好的将公共道德价值内化,培养崇高的公共道德情操。

目前中国的政策最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公共道德环境,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公德建设的氛围,还有就是完善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然而却缺乏一种可行的机制使大学生的公共道德得到提升。我认为应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公共道德评价与奖惩机制。评价与奖惩机制不应只为大学生而定,同时应该适应于各高校。评价机制应设置一系列的公共道德标准,然后从过程与系统的视角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通过奖惩机制对大学生进行奖惩。对大学生而言,起到了激励和反馈的作用;对各高校而言,可以成为其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和长久动力。

才,永远不可能填补德的缺失;德,往往可以填补才的缺失。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可不容缓。

第二篇:论公共道德

论公共道德

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可简称为社会公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涉及个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风、习惯等等)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

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会的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等力量来维持,为每个社会成员所遵循。社会公德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

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公共道德危机也就是这些我们应该遵守和维护的社会公共道德被人们所遗忘,没有被人们很好的遵守,形成全社会不好的风气,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等,比如范跑跑事件,去帮摔倒老人反而被诬陷等等。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是道德品质。人们要自觉地培养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了解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道德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人们在社会上生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就要对人们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加以弘扬,对那些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道德首先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要求。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

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

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则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

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则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

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第三篇: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畅慧娟

(地区,学校,邮编)

摘要:本文将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中国现存在的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理论,信仰,大学生,就业,联系

正文马斯洛理论浅谈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所谓生理需要,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的存活需要,像吃饱,穿暖,口渴喝水,住房等一些最基本的存活条件,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基本需要层,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需要层次,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人都能满足自己的这样一个层次的需要,不然的话,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

安全需要简单的说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满足了第一层次以后能够稳定的生活,或者换个方式说,就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工作保障,以及一些安全保障等。这个层次的需要较之生理需要要高一级,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重要基础的一层。当生理需要满足后,就会自然的出现这一层级的需要,这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交往需要,我的理解是人在满足上面的需要以后,就会要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一个人把自己孤立起来的话是不可能活的很好的,况且一般情况下,人都喜欢群体,喜群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又社会交往的需要,需要别人的肯定,别人的爱,同时也期望自己的爱别人能够接受,这一层的需要比较的微妙,不好琢磨。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后来马斯洛加上的审美的需要和认知的需要,其产生的本质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因为人在满足了一些基本的需要后,想要更好的发展所导致的一些自然的需要,这些需要促进着人类的思维的进步,激励着人们的发展,在满足一个有一个层次之中找到自己存活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各大企业或组织提供了一条有效激励员工的途径。组织要激励他的员工,首先要了解到每一个员工所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对症下药,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使得做出的奖励效用的最大化。比如说,有的员工吃还吃不饱,你给他一本很名贵的珍藏版书籍,他就会觉得这个奖励一无用处,根本没有帮到他什么忙,这种奖励就非常的愚蠢,根本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最迫切的需要才是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产生激励效用的原动力。在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时时刻刻在被验证着,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纠纷,明争暗斗,到菜场卖菜的大婶的精挑细选,其实都体现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个组织或集体或者个人,每个单位的情况不同,每个单位想要的东西,需求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与之相对应。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最终目的。通过学习和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操控人的意志,知道他要什么,了解他想什么。给他鼓励,抓住机会促使其为自己谋利益。这就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它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关于信仰的定义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崇拜,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榜样或指南。”[1] 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在《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中指出:“信仰是指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所有对于终极价值的确认。”[2]人民大学的刘建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论》里这样解释信仰:“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3]而冯天策在《信仰导论》中指出: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构建的‘宇宙图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盲目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4]

目前学术界大部分人认为信仰是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信仰危机是指原有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抛弃,而这时还没有确立或无法确定新的信仰的精神意识状态。

根据搜狐网上动态调查——“您认为自己有信仰吗?”。一度的投票结果显示有信仰的人数为10065,无信仰的人为17491。多数人认为“信仰”早就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共产党和马克思思想方面的教育,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调查表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在这场信仰危机中,信仰呈现混乱和无目标的状态,新的信仰并没有确立。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或持无所谓态度。信仰隶属于文化,这也反映了文化领域内的委靡和混乱。是不是很好笑或者很可悲呢?

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当回想革命和战争那个生活动荡的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青年男女,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军统的人,他们的信仰都十分坚定。且不论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最起码他们为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忘我的奋斗着,在这个过程物质生活和肉体的疲劳甚至摧残都显得有些黯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心里最执着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显现了兄弟情义的珍贵,爱情的纯洁和魅力。

而造成这一当代的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

(1)社会改革的影响

我们从计划经济到想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由此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而马克思教育的僵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她的魅力,更别说去坚定的追求了。

(2)现实虚浮的困惑

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个人价值和努力显得很无力。个人梦想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3)人生中教育的扭曲

在家庭中,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4)高校教育改革的消极面

我想经历过高考的人,无论成败,都把高三的那一段作为无比珍贵的记忆。因为在那一段记忆里,我们对自己的梦想无比执着,我们对大学无比向往,我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定的付出。我们收获了珍贵的情谊。而大学自由的教育,粉碎了我们的梦想。失去目标和希望的我们,成了可悲的一族。所有消极的影子在这里闪烁。大学生就业困难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是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我在网上搜索到据教育部目前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 年则突破413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75 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00万人左右,而近几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并没有随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我们自身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完善的解决。下面就是笔者对于大学生为什么就业困难的一些分析。

(1)社会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世界超人口大国,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其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较大,但社会本身就业所占的容量并不是很大,所以这就必然导致有一半分的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会有所困难,而且从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 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 还存在着靠关系择业或性别歧视问题。

(2)学校原因

a、像我们大学生,在校的时间不是很多,学校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就业的几率会相对大一些,而那些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 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 而当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

b、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相对滞后。课程内容陈旧, 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c、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从招生到就业至少隔3—4年时间, 在招生时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教育体制没有实现市场化, 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 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 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 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

d、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完善。在实现毕业生的 “自主择业” 过程中, 就业指导就更为重要。目前, 有些学校还没有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缺少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信息、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a、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因此在选人时,必定会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b、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c、、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其二,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另外还总结几点:

a、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b、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信仰缺失的关系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本身,在寻求就业中,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的这一现实问题,导致了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普遍性问题,使得在就业中出现了断层和不衔接。

前文分析已经得出,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导致了学校中学习风气,生活风气等一系列的问题,我觉得姚明说得对,中国的年轻人缺乏信仰。信仰并不是说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信念。我们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信仰缺失的一代,迷茫的一代,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社会对于大学生投射而来的目光并不似曾经那样。

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层面,同时也包含着对价值的选择。在大学生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是党和人民的希望,但对信仰的选择权,毕竟是在于价值选择主体本身。在风险社会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为个别信仰迷失的大学生感到痛心,但我们也必须从自身找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条式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当作科学信仰来真诚崇信,严重脱离现实,由此误读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背离和曲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自觉不自觉地把人们的思想禁锢于教条之中,因而当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越来越走向曾长期被它所否定的方向时,人们面对实践对教条式理解的否定与突破,就很自然地引起信仰问题的思想震荡。而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由于的内容明显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且讲授的方法单一,使大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有的学生甚至对于信仰教育产生逆反心理。[5]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每一个成员的能力都有着定位功能和检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缺乏及大学生的本身的问题,使得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注显得尤为紧张,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层面上反引出了这一社会的现状。

结语

马斯洛需要理论虽然很正确。但是,他的适用范围却不一定是全部人类。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许多层面上的需求是实际上是会共同存在的。他把人的需求单一化了。就像雷锋精神,这种情况就无法再用马斯洛理论来验证,所以,正确的对待实际情况,对视情况进行分析,因人而异使用需要理论,才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版第1404 页.[2] 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4 页.[3]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39 页.[4] 冯天策:《信仰导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 页.[5] 孟天财,朱丹丹.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J].教育思想研究,第21页.

第四篇:大学生素养的缺失与构建

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透析

(2006-11-22 10:24:00)

上课发短信、占座不到、考试作弊、浪费粮食„„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与大学校园厚重、高雅、宁静的氛围极不相称。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亟待各方关注---不文明行为,象牙塔不该承受之痛

上课玩手机,发短信,随意接听电话;缺乏节约意识,浪费水电、粮食;买饭买菜、打水时随意插队;公共场所不讲卫生,乱扔垃圾;休息期间,在宿舍打牌、唱歌等,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日前,省会某高校开展了一次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这些现象被师生共认为是高校里普遍存在的问题。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师翟耀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十分反感。她认为,学生在教室里的任务是学习,当你全神贯注地按动键盘发短信时,当你津津有味地小声通话时,讲台上老师已经讲授了许多内容,而你却没听到,并且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学习。

“文明素质是评价现代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但现在朴素节俭的作风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啦。”河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韩飞感叹道。他告诉记者,他经常会在宿舍楼里发现水龙头只开不关,在食堂里见到一些同学将一盘盘只吃一半的饭菜倒入垃圾桶。

文明、高雅、厚重、宁静,人们常用这些美丽的词汇来形容大学校园。然而时下的大学校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不文明现象?被公认为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都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应

该对此负起应有的责任。

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立的、相对完善的校规校纪,特别是规范学生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有不少,如“学生食堂文明公约”、“宿舍文明条例”、“教室文明规范”等等。但具体执行起来成效并不很理想。可见,大学德育的相对滞后和缺失。

部分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把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提高到一定高度,而是当成一种被迫的要求,并没有形成一种文明的理念,认识到一种道德的高度。其次,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差。现在有的大学生可能从小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并习以为常,甚至影响到周围人的行为习惯。最后,校园里并没有完善的文明约束机制,导致不文明现象的日趋增多。

社会的文明和谐离不开校园的文明和谐。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许多专家开出了“良方”。他们认为,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究竟什么是“酷”,什么是维护自己的权利,怎样做能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别人。在观念的改变中,大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不妨在水龙头边挂上牌子,告诉大家现在全球的水资源状况;在食堂设置富有人情味的提示语,提醒大家自觉排队„„严厉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对有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来说,有时会适得其反。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引导,反而是长远又有效的途径。

河北科技大学宣传部长薛晓萍建议,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校方可以尝试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现在班内有班组织、团组织、党组织;校内也有各类社团。如果社团能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河北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宋书通呼吁,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无形中将纵容不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讲文明,关心和爱护校园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孤立起来。减少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是大学生们要做的。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基础文明修养的欠缺,已成为高校校园里一道令人目不忍睹的“风景”。这些不文明、不讲公德的现象影响着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有些方面,我们的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甚至不如中小学生。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

据网上调查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生十大不文明行为依次是:

一、偷窃他人财物

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

三、在会场、自习教室和图书馆内手机不设为振动或频繁接听手机、发消息,扰乱他人

四、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

五、用完洗手间后不冲洗

六、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七、在校园公共场所,情侣过分亲密

八、观看和传播黄色书刊或音像制品

九、在宿舍打牌、唱歌、看碟时过分喧哗,影响他人正常休息

十、酗酒、吸烟

有时文明或是不文明的举动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比如“别人都是这样的,我为什么不行”,“反正我做了,也没有人看见”,“我是有特殊原因才会这样的”等这些远离社会主流文明要求的想法,才使得不文明现象不断发生。当我们没有能力去要求别人该怎么做时,就要把握住自己做人行事的原则。你的某一种文明的行为可能就会触动别人的感受,反思自己不文明的行为,进而改正不足。文明的校园环境要靠大家来添砖加瓦,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会有文明的良性循环。

文明素质是评价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承担着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任,代表着主流和未来,文明对他们来说,不应只是一种习惯和理念,更应是一种责任和光荣。减少并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努力,把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小题大做”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如离开教室随手关灯、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并潜移默化地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文明的教育和培养,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文明模范,遏制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明道德环境,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政府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学校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如前所述,在中国已经入世,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C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 目录:1大学生道德追求

2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现状

3影响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因素

4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而他们的社会道德意识状况却有喜有悲,需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氛围,使大学生能真正引领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力量。

1自身追求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自身修养是确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所提倡的修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不断完善人格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良好社会道德作为提高自身修养追求的核心方向,弘德扬善,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先公后私的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科技骨干和栋梁,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要做到知行一致,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大家都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增强修养,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2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矛盾

在这个科技发展,思想开放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他们是非分明,崇尚奉献,注重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能对个人和社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鞭笞,而对于自己在社会道德失范上往往缺失自律或放任自流,在学习生活上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很多大学生行动上缺乏具体实践,导致道德行为和认识存在滞后于经济向上,出现断裂和脱节现象。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在自己上学的城市在社会公共道德还比较关注,经常可以看到公交车上大学生给老弱妇残让座,又礼貌的关心需要帮助的人,而到了不在公共场合下,或不会被更多人关注下,一部分大学生就会抛开心中的社会道德意识,忽视公共道德规范,对社会公共问题置之不理,例如很多大学生到了

自己家乡在公交车上就不会再主动让座了;还有很多大学生自己很注重自身卫生却对身边的公共环境卫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很多大学生在假期回家在车站等车乱扔自己用来擦座

位的餐巾纸和吃的零食等,这些小的细节都影响着大学生社会道德形象。也许很多人是受环

境影响,把自己心中的道德意识掩藏了起来,没有了那份“美好的冲动”,没有了乐于助人的勇气,没有了付出的精神,总而言之还是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大学生是一个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而他们的社会道德

意识状况却有喜有悲,需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氛围,使

大学生能真正引领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力量。现实生活中的越界行为由于价值和道德的约束

才不致发生,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要擅闯道德底线,维持好我们的社会公共道德体系。

3制约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的因素

(二)大学生道德标准被动化

传统的德育注重外塑过程。师生间隐含着森严的等级关系,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性的灌输现成的道德规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问题,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

太重视人格的培育,即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品德心理的严重背离,把学生驯

化成了绝对服从者。当然,这种“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的传统道德

教育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好的运用道德的约束功

能制约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伴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日益呈现出其明显滞后的一面。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对象的人际交往

频繁,在对外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的同时,他们对单纯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差异

感到迷惑,他们对现实中师生尊卑与网络所赋予的民主、自由感到不解,从而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会感到现实社会的虚伪产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排斥和逆反,致使学校德 育收效甚微甚至难以开展.(三)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

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

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

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很多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人生

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

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

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

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

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

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

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四)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

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

4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责任感.(一)加强学生德育意识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效果的根源。

诚信教育是重中之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的实现。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大学德育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使大学生确立“诚信是立身之本”,树立“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的信念。其次,创新德育教育。我们要把社会、家庭、学校三个重要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阵地的优势,灵活采用适合各阵地的教育方式。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这是克服空洞说教取得诚信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是从社会角度来说,必须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不断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二是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父母是孩子的天然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他们而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身体力行。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加以正确引导。三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应建立一个有诚信内涵的校园大环境,建立起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诚信文化。真诚的诚信教育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怎样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诚信。实际上,这种思考就是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会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个人诚信,培养的是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的是诚信道德的自觉。让学生实践诚信,从而实践自己心中的社会道德责任。

(二)增强大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责任感。

意识就是人在头脑意念中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就学校而言,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培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种种心理意识,从而让学生的意识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言行活动,逐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更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我们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信念,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勇于付出,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抛弃,不放弃,坚持生命的原则与道德理念。

(三)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认知。

“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生态”是真善美的体验。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生态文明的社会,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而大学生自作为高知识水平群体更应该引领这股风尚的主流。公众的生态道德已经成为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环境现状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其生态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生态教育,德育先行。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努力改善个体生态知识与生态行为相脱节的状况,做到知行统一。

对于道德教育,蔡元培的看法是,“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而是要注

重实际行为,要“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因此,在人类意识普遍觉醒之时,高校首先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道德意识付诸行动,实现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

下载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调查人:陈竹羚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调查问卷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新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我们正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我们需要同学们能够给我们提供此方面的意见。调查......

    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毋庸置疑,记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传递公平与正义,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被人们称为当之无愧的“无冕之......

    论财务报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与补救大全

    论文摘要 审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不仅会影响审计质量,更会损害公众的利益。制约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分析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不高、会计师事务所为追......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其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事件不断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作者:陈媛媛 黄安云 字体: 【大 中 小】[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焦点话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

    论法院文化建设中主体性的缺失与培养

    摘要: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法官,只有全体法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文化建设才能突出特色,体现创新,取得实效。当前,全国各地法院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