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可以 大学生创业究竟面临哪些难题?
杨可以 大学生创业究竟面临哪些难题?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从2010年的600万,一直增加到2011年的760万人。与之相悖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就业情况一直萎靡不振。
杨可以老师表示,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由于资金、经验、人脉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创业之路极为坎坷。有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78个大学生创业的实例中,失败率高达85.97%。因此,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双难”的问题摆在了政府眼前。
从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来看,资金问题与政府支持是困扰其创业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渠道非常狭隘。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创业的首笔资金多是源于父母或银行贷款,鲜有从其他渠道获得。而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也表明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不容乐观。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风险投资商的吸引上。虽然近年来我国已陆续出台各种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信贷、基金支持等,但在走访中发现,这些大学生创业人士几乎都没有切实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事实上,这些政策也并未得到广泛的落实,创业者们只能望而叹息。同时,大学生创业激情逐年高涨,但社会经历与创业意识相对淡薄。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5%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不到1%。而且从大学生创业意识来讲,真正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却是很少,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在“求稳”。因为大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最低也要3年以上,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不到1年,同时学校又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纳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无创业社会经历。此外,从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来看,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低能力毕业生就业难、没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就业难,且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不光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也有自身问题。现在大学生的自立能力较差,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比较强,与社会接触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分析不足,对就业形势把握不准,因此对工作岗位的期望较高,而社会很多岗位需要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能够吃苦耐劳、踏踏实实把基础工作做好。
最后,着力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为大学生创业扫除障碍。尽管目前国内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贷款产品与服务。但现在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都有较高的门槛和限制条件。
大学生创业不但要有想法,更需要有支持,这样社会才会进入良性发展,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可以起点低
大学生创业可以起点低
马小玲说,大学生创业可以起点低一些,等积攒了资本再实现梦想也不迟,开个小店也是创业,也许短期内不能成大富翁,但可以慢慢积累经验,享受自己当老板的乐趣。她去年大学毕业,工作5个月就辞职了。投资5万元开饰品小店当老板,两个多月便实现盈利。尽管短期不能成为富翁,却也自得其乐。
马小玲去年刚刚大学毕业,毕业后应聘到和其专业(建筑通风)极其对口的中央空调企业工作。工作了5个月后,马小玲辞职“下海”了。今年4月在南锣鼓巷租下了一个店面“无语”经营某品牌小饰品,开启了毕业后的创业之路。
她曾在网上买过该品牌的饰品,觉得价格公道,设计也比较新颖。通过调研和与总部的多次协商,马小玲决定把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该项目不用交加盟费,只需要从总部进货,这样减少了创业的启动资金。其启动资金包括房租、购买展示柜资金、进货资金等,共计5万元。
4月15日,马小玲的小店开业,刚开业的时候由于天气不好,一天甚至都卖不出一件东西,但随后情况有所好转。6月份,扭亏为盈,盈利达到1万元。7月份,小店已经日渐红火。马小玲表示,顾客购买饰品需要有直观的感觉,卖饰品实体店比网店更具优势,不需要多大的面积,只要有展示的空间即可,顾客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商品的款式,喜欢的还可以戴上试试,自己也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帮其挑选。由于小店实行会员制,吸引了不少回头客,积累了上百人的客户资源,马小玲说她对未来有信心,未来三年的目标是在北京再开两家分店,营业额达到每天5000元。
马小玲说,大学生创业可以起点低一些,等积攒了资本再实现梦想也不迟,开个小店也是创业,也许短期内不能成大富翁,但可以慢慢积累经验,享受自己当老板的乐趣。
第三篇:家族企业面临传承难题
(基层反映)家族企业传承面临问题亟需关注
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创一代完成资本积累后,创二代中,愿意接班的占到60—70%,但是符合接班条件的,比例仅为20~30%。截至2013年底,宁波家族企业、工商户等占市场主体总量达55.76万户,这些家族企业连同个体工商户,预测平均运营寿命仅为3.67年。在平均寿命几年内如果不顺利解决企业传承问题,将会前功尽弃。我国家族企业在未来十年中,将有80%以上面临着传承难题。目前,我国家族企业传承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缺乏权利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权利传承规划是一个有步骤的系统化过程,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家族企业领导者之前,继承者和前任需要面对情感角色和沟通模式等关键因素的转变,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家并不精通公司多代维系的规划。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所有者死亡或无法工作的情况下有详细权利传承应急预案的占59%;管理层发生变动,要求审查继任规划时才会被动去物色传承人的占49%;未担任高层管理者的家族成员对企业继承不知情的占42%;只已有某个家族成员或由创办人在管理层表达了企业如何继承给下一代想法的占67%。缺乏长远权利传承规划,对下一代领导层的继任或有阻力。(来源:浙江在线)
二是接班候选人之间的冲突。大多数家族企业设有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对公司发展缺乏看法。浙江省经信委调查显示:董事会中家庭成员在年龄、任期上没有限制,对于企业接班候选人的任用也是各执己见。以浙江百强家族企业双林股份为例,2014年2月末就出现过董事会成员为接班候选人出现不可调和争执场面,在集团内引起不好的影响。(来源:世界浙商网)
三是聘任职业经理人的风险。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并承担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然而现实中往往出现职业经理人变动大,对企业缺乏忠诚,与老板发生矛盾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对家族企业继续维持运营和效益增长将造成不利影响。浙江省经济信息统计中心调查显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缺乏忠诚度的占47%,三年内流动的占68%,与老板发生矛盾的占87%。(来源:舟山网)
第四篇:女性创业面临的五大难题
女性创业面临的五大难题 安于现状
缺乏创业欲望在随机抽样调查中,50.1%的女性表示根本没想过创业,她们有的满足于生活现状,不想有所改变;有的怕承担风险;有的贪图安逸,怕吃苦受累;有的宁愿吃低保,无事打打小牌,也不愿创业。创业往往需要打破现有的生活秩序,承担一定的风险,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女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少创业的欲望和冲动,与男性相比,她们更难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调查中,女性有创业意愿的比男性有创业意愿的低4.6个百分点。创业资金不足
目前,南京市女性创业者多数是下岗工人、部分外来新市民和少数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她们创业的初始资金往往来源于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经营所得的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途径筹措。在我们的调查中,71.7%的女性认为“资金短缺”是影响自主创业的第一因素,在创业失败女性中,29.1%是因为资金短缺而遭遇“滑铁卢”。虽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小额贷款”,但手续繁琐,担保困难,不容易办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再好的创新技术也难以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性别歧视
社会舆论对女性创业不公正,女性创业往往被冠上“女强人”的刻板印象,或者被认为是“不安分的女人”。调查中,对女性创业表示赞赏的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9%,41.5%的被调查者希望社会公正地对待女性创业。19.6%的被调查者反映女性在创业中遭遇了社会的性别歧视,18.2%的认为社会舆论对女性不公正。社会舆论对创业女性的歧视严重影响了女性创业的热情,58.7%的女创业者呼吁应当给女性创业更宽松的环境,更公平的待遇。传统观念影响
女性创业存在心理弱势,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看,男女对于成就的需求各不相同,策动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关键是“竞争”,女性的动机却是“社会的接纳”,加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和生理因素使女性在创业时产生了依赖、自卑心理。许多女性宁愿相夫教子,而不愿创新创业,女大学生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识颇具代表性。即便已经成功创业的女企业家,依然把繁重的家庭负担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市场竞争不规范
女性创业难度加大,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固有的消极作用,如不择手段地追求价值,为获得价值不惜牺牲使用价值等等。在经营领域,也普遍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缺乏诚信、道德失范等现象。在南京市工商联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中,只有37.7%的民营企业家认为目前市场秩序较好;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被列为企业家们对政府支持的最大期望。处在这种环境下,女性又肩负着事业与家庭两副重担,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应酬社交事务,处理各种关系。
第五篇: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10月号
自2006年年底银监会开始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而随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发布,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短期内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潜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概括来说,有以下六大难题:
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发的监管难题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质,各国均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准入和日常监管。而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显示,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与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难以避免涉足高风险业务的冲动,如果监管存在缺陷或者监管不力,银行业出现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监会成立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资产质量逐年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已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银监会成立之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2009〜2011年全国总共将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而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3470家。换句话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之多的法人银行将给银行监管机构带来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应监管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来说,这1027家村镇银行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是最为薄弱的,大多人手不足、监管资源缺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直接的银监派出机构。如何做好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既防控风险,又促进其稳步发展,是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给银行业监管机构带来的一道难题。
地方政府大规模参与带来的风险隐患
从《村镇银行筹建审批指引》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未明确各地政府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主发起人的选择到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甚至于村镇银行董事和行长人选的确定,地方政府都拥有不小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制度的真空,一方面造成不同地方政府的操作模式不同,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中的作用也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和模式可循,使那些旨在大规模、标准化设立和管理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增加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影响乃至于干预村镇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机会。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可能在以下方面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并导致相应问题的产生:
第一,由于获得当地地方政府的首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前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选择权。出于招商引资和市场影响力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因为大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以发起较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而就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而言,小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其与村镇银行的定位也更为相似。因此,这种由地方政府的选择权导致的“大银行驱逐小银行”现象,并不利于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
第二,参与村镇银行股东的选择,甚至于干预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确定。这在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政府较为强势的地方尤为明显。造成的结果则是:除主发起人外,其他发起人多为当地政府控制的企业,挤压民营企业参与的空间,导致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东数量较多,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并影响日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效率;地方政府通过股东选择,进而参与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管的选派,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日后运行的影响力,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某种便利。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
第三,参与甚至于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确定。鉴于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首要条件,主发起行往往会征求地方政府对拟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意见。而出于招商、政绩、市场影响以及攀比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有要求主发起行设立更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的冲动。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对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到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换句话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潜力来设定,不应盲目求大。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产生的负面效果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各银监局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意思是说,如果中小银行需要在某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该省内设立村镇银行。毫无疑问,各地出于尽快完成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考虑,必然会严格实施这一挂钩政策,尤其是那些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进程较慢的地区。从这种意义上讲,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政策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的挂钩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这突出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造成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上述政策仅要求对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并不包括大型银行,也未要求那些已经完成跨区域网络布局的大型银行回过头来补上这一任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大规模跨区域布局阶段,出于网点扩张、加快布局的考虑,必然会大规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各地银监局实施准入挂钩政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这极有可能超过中小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行质量不高。而大型银行具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管理能力,但因为其已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并不受上述准入挂钩政策的约束,从而可以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任务。在上述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被强制参与,但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并不强;有实力和资源的大型银行反而被排除在外。显然,这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演变为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挂钩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只是附带产物。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中小银行将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来设立和管理,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定位趋同,甚至于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第三,强制性准入挂钩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统一管理,影响到村镇银行日后的发展。在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失去了对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地点的选择权,只是被动的完成监管要求,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此外,由于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也就难以对设立后的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影响到所设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果。
东西部挂钩造成的挤出效应
为确保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完成,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监管机构推出“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但捆绑政策有可能打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即使是发达地区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有可能造成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三年设立计划落空。
这种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那些实力雄厚的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必然需要同时占用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设立指标,从而可能挤占中小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在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第二,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同时在中西部挂钩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换句话说,一家银行要在东部设立村镇银行,至少要设立两家村镇银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因为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反倒是利好,在中小银行参与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实际上,挂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挤出效应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底开业村镇银行19家,到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91家,而2009年底为148家。换句话说,2009年新增57家,这一数字远低于2008年的72家,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似乎正在放缓。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主导模式导致的同质弊病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得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清一色为银行发起设立。虽然银监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但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并不会有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显然,银行主导模式对于确保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影响力,消化村镇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银行主导模式将带来村镇银行的同质化弊病。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出于村镇银行筹建和日后管理的便利,主发起银行必然会将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从而造成村镇银行与主发起银行经营管理的同质化、与现有银行体系的趋同,从而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运作机制、业务定位等方面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村镇银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和薄弱环节,并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但在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业务定位与现有银行趋同的情况下,其鲶鱼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在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的股份比例分别设定最低和最高限制的情况下,造成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主发起银行对所设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40%以上,甚至更高;而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发起银行起绝对主导作用的股权结构使得村镇银行的市场化和创新性不够,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造成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千篇一律。
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带来的内部管理难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无最低资产规模或资本规模要求,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连续两年盈利、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等要求即可。这就为广大中小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打开闸门。而对于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中小银行来说,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其长期以来的期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小银行成为全国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发起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的主发起银行,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进一步激发了部分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银行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计划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以实现全国网络布局的最终目标。据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计划到2011年底设立100家村镇银行,截至目前该行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家,获批在筹的有10家,该行已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将带来后续管理难题。相比与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长期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村镇银行快速步入正轨,同时,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加剧其管理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中小银行本身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如何确保其设立的村镇银行能有效控制风险,对中小银行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监管机构和中小银行自身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总行战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