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难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难题
来源:bet365 http://www.xiexiebang.com
【内容提要】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信息时代档案传递和利用的新途径。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中面临着诸多不容乐观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面临的10个方面的问题。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 正 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 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 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 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 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 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 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 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 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
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 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 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 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 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 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 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 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 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 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 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 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 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第二篇:数字档案馆建设需求报告
数字档案馆建设需求报告
目 录
1概述 1 2总体要求 1 2.1指导思想 1 2.2总体要求 1 3技术要求 2 3.1系统架构与运行环境 2 3.2性能要求 2 3.3安全要求 2 4业务需求 2 4.1型号、产品、预研课题档案 2 4.2文书档案 3 4.3技改、基建、设备档案 3 4.4声像档案 4 4.5专题 4 4.6资料 4 5功能需求 5 5.1 数据采集 5 5.1.1 与OA系统的接口 5 5.1.2 与PDM系统的接口 6 5.1.3 与文件编号系统的集成 6 5.1.4与定型数据上报系统的接口 6 5.2 归档整编 6 5.3档案著录 7 5.4原文管理 10 5.5档案查询 11 5.6 统计/报表 11 5.7 鉴定与销毁 13 5.8技术资料接收、分发与调拨 13 5.9受控管理 14 5.10资料管理 15 5.11编研 15 5.12馆务管理 15 5.13 WEB利用 16 6系统管理与维护 17 6.1系统设置 17 6.2用户、权限 17 6.3日志管理 18 6.4备份与恢复 19 6.5人员分工 19 7其他需求 19 附件1:档案各著录项目属性表 20 附件2:OA系统流程数据字段属性表 24 附件3:文件编号系统字段属性表 26
1概述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总体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运行机制、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六大部分,其中管理系统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关键部分,本着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提出此需求。明确应具有的功能、性能,使系统分析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清楚了解我单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符合我单位要求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2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是航空工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信息化平台建设建项目之一。在系统构上首先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内容》的需要,同时应符合××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
系统应在目前的产品数据管理+档案管理系统+OA系统档案管理模式基础上,着眼于现代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档案资源管理的功能设计方面具有拓展性、前瞻性、长远性,使本系统既满足现实管理的需要,又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2总体要求
系统功能应包含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部领域。功能模块的设置应适合我××档案管理实际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操作的便捷性,界面友好且可以定制。对操作人员的重要操作提供信息反馈,设计良好的联机帮助。系统设计和开发,要充分考虑系统当前和将来可能承受的工作量,使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处理的需求。系统要封装和集成一些常用工具软件。
系统安全性、保密性符合国家和行业通用要求。
3技术要求
3.1系统架构与运行环境 采用B/S方式和C/S方式。客户端支持微机和工作站。
支持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等操作系统。3.2性能要求
系统易维护、可扩充。
接口功能强大,实现与外部系统的无缝连接。数据处理响应速度快。
查询、统计结果准确,保证查全查准。
具有可扩展性,档案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在用户的使用率、用户的数目增加很快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性能。3.3安全要求
软件运行性能稳定,满足系统安全性和数据保密性的需要。具备故障预警、检查和处理机制、防止数据因意外情况丢失或损坏,有完善的备份和恢复机制。
系统设计中要遵循严格身份认证和有限授权原则和安全审计原则,采用严格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支持CA安全认证系统,能够进行密码升级。应用模块功能安全应分级控制。系统应具备完备的安全日志。
4业务需求
系统要能够能满足日常业务管理需要,主要包括对型号、产品、预研课题、文书、技改、基建、设备、声像、专题、资料等门类档案的管理。4.1型号、产品、预研课题档案
型号、产品、预研课题档案主要为我单位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技术图纸(含技术单、更改单)。技术文件采用文件级著录模式(取消案卷级著录),著录时,应包含案卷号、分类号、卷内序号、案卷题名等反映案卷级信息的著录项,以便自动生成案卷级信息(技术文件走OA流程,归档过程参见文书档案归档过程)。技术图纸(含技术单、更改单)以单份文件图纸为单位进行管理(取消案卷级著录),文件级著录时,目录单号等反映同一目录单信息的属性必著,更改单和技术单与图纸要关联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能够对这些档案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编、归档、著录、修改、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卷内文件目录、面签、背签、统计报表等)、全文挂接、鉴定销毁、分发、调拨等业务操作。
型号、产品、预研课题档案著录项目属性表见附件1部分。4.2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以件为保管单位,主要管理OA系统归档的电子文件和一些纸质文件扫描后电子文件。对于OA系统中的文书档案数据信息(条目信息、全文、文件处理单信息),自动归档到文件管理模块中,补充著录信息后,再整编归档到档案管理模块中。对于纸质扫描的电子文件,直接在档案管理模块中,进行条目信息著录,并进行全文挂接。
在这些业务流程中,能够进行著录、修改、全文挂接、整编、归档、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卷内文件目录、面签、背签、统计报表等)、鉴定销毁等基本的业务操作。文书档案著录项目属性表见附件1部分 4.3技改、基建、设备档案
技改、基建、设备档案主要为我单位在技术改造、基本建设、设备采购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合同、图纸、设备资料等,对这些档案主要以项目成套或单台(套)配套管理,只进行目录级著录管理。由于这些档案的形成存在着阶段性、不确定性,在管理过程中,采取预归档立卷的方式,先在文件管理中进行文件级著录,等文件齐全,再批量归档整编到档案管理模块中。
在管理过程中,系统要能够对这些档案进行整编、归档、著录、修改、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卷内文件目录、面签、背签、统计报表等)、全文挂接、鉴定销毁等基本的业务操作。技改、基建、设备档案著录项目属性表见附件1部分。4.4声像档案
声像档案主要是在科研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信息的特殊载体,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主要有照片、底片、光盘、磁带、录像带等,分为科研类(型号、设备)、人物类、会议类、文娱活动类等。对于光盘、磁带、录像带进行目录级管理,照片、数字视频进行文件级著录、全文挂接,照片档案全文挂接时,十个文件一个压缩包进行挂接,挂接的第一个压缩包中的文件为这个主题中最为重要的十个照片,数字视频则著录完信息后直接挂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进行整编、归档、著录、修改、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全文挂接、鉴定销毁等业务操作,支持各种音频、视频格式的全文读取。声像档案著录项目属性见附件1部分。4.5专题
专题中管理的对象包括编研库(大事记、组织沿革、专题汇编等)和素材库(从系统目录结构的档案库或从档案库外通过输入、扫描、摘录等方式得到的材料)。对其管理的功能包括制作专题目录,管理各专题的名称、时间、期限、专题类别、状态、创建者、参与者等信息,并提供增加、修改、删除、查询专题等功能。专题著录项目属性见附件1部分 4.6资料
我单位资料主要为外来的参考资料、密级资料。
对于外来的参考资料,可以进行整编、著录、修改、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全文挂接、鉴定销毁等业务操作。
对于密级资料,除了可以进行整编、著录、修改、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全文挂接、鉴定销毁等业务操作外,还可以进行权限设置,非档案管理员只能进行目录级的检索,不可以浏览全文。
资料著录项目属性见附件1部分。5功能需求 5.1 数据采集
通过数据接口及其他方式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单位的OA、PDM、文件编号系统、军工上报系统等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或定时归档。5.1.1 与OA系统的接口
通过管理应用系统与OA系统的接口,实现OA系统中的收文、发文、技术文件在流转结束后,通过验证,将全文(PDF格式)、条目信息及文件处理单提取的属性信息传输至档案管理系统进行预归档,并向OA系统反馈预归档成功和失败的信息。
对于收、发文的条目属性信息,通过接口,将OA系统和档案系统中的字短信息进行匹配,传输至文档管理模块中。全文信息则在OA系统中转换成PDF格式,通过接口,与条目信息自动匹配挂接后,上传至全文FTP站点。
对于收、发文的文件处理单中的信息,OA系统提取其属性信息,传至档案管理系统中,与条目信息自动匹配,建立关联,生成数据库表,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文件处理单模板,并在文书档案全文浏览界面上增加浏览文件处理单按钮,根据模板生成信息完整的文件处理单。对于技术文件,在OA系统中将审签信息和全文自行匹配生成全文信息,转换成PDF格式和条目属性信息一起传输至档案管理模块,并进行自动匹配。
OA系统数据在向档案系统归档过程中,OA系统将全文信息上传到管理应用系统FTP服务器后,需要将OA数据归档的操作日志写入到档案系统中备查。
能够实现从OA办公系统向管理应用系统自动移交,保证OA系统的属性与档案系统的属性保持一致(OA系统流程数据字段属性见附件2)。
管理应用系统可以严格控制用户对电子附件浏览、下载、打印等功能权限。对电子附件操作的控制上,满足对用户访问OA归档数据时的安全性要求。5.1.2 与PDM系统的接口
通过开发数据接口,将LCA系统中的定型状态数据包括产品结构、零件的三维模型、二维图样、及相关属性信息导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管理,实现飞机设计数据的统一管理。5.1.3 与文件编号系统的集成
通过数据接口,进行字段匹配,可以将文件编号系统中的条目信息,通过点击“归档”按钮,传输至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整编模块,档案管理员进行信息补充,再进行归档组卷、全文挂接,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
文件编号系统字段属性表见附件三。5.1.4与定型数据上报系统的接口
通过此接口,将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导入定型系统,完成军工产品定型电子文档的上报工作。对两个系统进行连接配置,配置成功后,进行两系统的节点对应和字段对应,建立库的对应关系。在定型接口主界面中,左右显示档案管理系统和定型系统的节点,可以选择档案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转入定型系统的指定节点下,同时将数据的全文传送到定型系统中。5.2 归档整编
档案整编能够将待整理的文件条目进行整理编辑,并进行归档立卷,其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将待整理的文件(动态数据管理的文件、条目录入的数据、文件归档的数据、档案拆档的数据、其他数据接口的数据)条目进行整理,补充形成档案所需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归档立卷的规则,将整编好的文件转化形成档案。用户可以自定义归档立卷的规则,按归档立卷规则将文件组卷归档,将已形成档案的文件进行拆档、卷内调整、以及整理案卷级与其对于文件级的关系(如案卷级的总页数为文件页数和,案卷级密级为文件密级最高条目的密级等)。多条文件组卷时,自动形成案卷级条目的一些信息。
待整理文件库与档案库的所存储的信息字段结构如果不一致,用户可以进行对应关系设置,保存,以便归档时自动调用。
在档案整编点击归档时,增加数据查重功能,对于已经归档的数据,则提示用户不能归档。在档案整编主界面中,应显示待整编状态的文件数据,可以对数据进行编辑,如修改、插入、删除、导入、导出等,以完成数据信息的添加。
归档立卷时,系统提供手动立卷和自动立卷功能,手动立卷只需补充一些数据信息,就可以生成一个案卷,自动立卷,按照用户设置的整理规则生成相关的案卷级或类目项的基本内容。自动组卷时,如果系统检索到案卷号的字段信息与档案库中已存在的案卷信息重复,系统应提示用户并由用户选择自动将文件归属到原始案卷中还是手动立卷。归档成功后的案卷记录和所属文件应以不同颜色显示。5.3档案著录
档案著录是管理应用系统进行管理的基础,提供数据收集的功能。档案著录功能结构图如下:
数据著录:可以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保存、复制、剪切,可以进行单个文件或批量文件的扫描、挂接、上传等操作。在录入数据时,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进行自动保存,权限可以控制到字段级。一般用户修改和删除的权限只限于操作自己著录的数据。
选择档案管理树型结构中的某一类型数据库数据节点时,即可以进行数据浏览与编辑工作,系统默认浏览状态。
插入功能:用户选中一条要修改的数据,右键或者点击工具栏上的插入图标,可以在这一条数据的前面插入一条新的数据。
修改功能:用户可以对所有字段实现批量修改或替换。修改方式提供填充方式、序列生成方式和高级方式。其中填充方式为针对选中数据记录的数据库已定义数据字段,按照输入的内容进行批量替换或置空处理;序列生成方式按照用户输入的起始值及所定义的步长(如+1或+2)来完成数据字段的批量替换;高级方式可以按照用户自定义的规则来完成数据字段的批量替换。
删除功能:能够一次删除多条记录,在删除前,系统提示是否要删除,经用户确定后方可删除。
保存功能:除了在工具栏上有保存按钮,右键有保存功能,Ctrl+s快捷保存外,还可以设定一定的时间实现自动保存。
导入功能:能够将已存在的数据源文件(如:DBF、XML、EXCELL和Access数据文件)导入到当前数据节点下。档案著录信息批量导入时,当重复导入时,能够提示重复的数据,不重复的数据提示是否继续导入。在导入的过程中,系统能够自动校正数据字段类型。导出功能:能够将当前节点下的某些或者全部档案数据记录导出成数据文件保存(如:DBF、XML、和Excel数据文件)。
编辑功能:提供剪切、复制、粘贴、全选、批量修改、查找替换、数据查重功能。选择数据记录的方式,既可用鼠标左键选中某一条记录,也可以用Shift键+鼠标左键来顺序选择多条记录,或者用Ctrl键+鼠标左键来间隔选择多条记录,或者用全选功能选择当前窗口下的所有数据。
查重功能:能够对当前数据记录窗口或者制定数据节点下的数据进行比较查询,执行后,列出具有重复字段的数据记录。要查重的数据字段可由用户自定义。
记录功能:可以对数据记录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定位和查看,当用户定位到指定的数据记录项后,再打开这个节点,仍然显示定位到的那个数据记录。记录排序可以通过点击浏览界面的字段名称,进行快速的排序,也可以设置自定义排序条件进行排序。当输入不合法的数据时,系统提示数据不合法的原因,并返回上一步操作。著录界面:用户可以自定义著录界面,可以预览著录界面效果。
设置后退功能按钮,以便著录保存后取消上一步操作,并自动刷新到最新操作界面。各种数据窗口的界面,字段的先后顺序、长度,行高度等界面风格在窗口退出时保存其变化,再次打开窗口时与退出时保持一致。最后一次排序条件、查询条件也将保存,便于再次利用。在左侧显示型代号下的数据库分类信息,点击相关节点即可在右侧显示数据表。数据表每页显示记录数目可以自定义,多出的记录分页显示。可以对数据表进行类似EXCELL的操作,如可以进行查找,替换,隐藏列,双击记录进行编辑,并可以在其上进行文件的分发,调拨,报表打印等功能。
著录规则:根据数据著录时一些具有共性的特点,用户可以制定不同档案的著录规则,如“份数”字段默认为1,“序号”字段为序列增长,“题目”字段上下条相似,定义为顺带。字段显示:不同用户对于同一档案库,需要看到(或被允许看到)数据库的字段(或先后顺序)不同,通过字段显示模块能够实现用户自定义需要显示的字段。
代码维护:某些著录字段,只有几种固定的代码可供输入,如“密级”字段的内部、国内、秘密、机密、绝密;“保管期限”字段的永久、长期、短期等。为了便于著录和防止输入错误,将这些字段定义为代码,在数据著录时形成下拉选择框提供用户选择。特殊字符:用到特殊的中文字符或外文字符,用户可以在系统中选择。
回收站:系统删除文件时,并不将文件从数据库中直接删除,而是删除到回收站中。对于一些误删除的文件,通过回收站可以进行还原,达到保护文件的目的。回收站中的数据再次删除或清空的权限分为两种情况:
1、无限制(随时可将回收站中的数据删除);
2、删除的记录在一定时间后,才能删除。
在打开回收站时,显示出全部的删除文件及路径
5.4原文管理
管理应用系统对档案数据原文能够实现扫描、挂接/上传、浏览、下载等功能,其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原文扫描:提供原文批量扫描的功能,将纸质的文件通过扫描仪批量扫描后形成电子文件保存在一起。为图像处理、文字识别、原文挂接上传做准备。
原文挂接:提供原文批量挂接上传的功能,将需要挂接原文的条目与相对应的原文建立关联,并将关联好的原文上传到对应的原文服务器,以便提供原文浏览利用的功能。
用户选中要挂接原文的数据记录,点击工具栏上的原文挂接或者右键,可以进行原文挂接,用户可以一次选取多个电子文件进行挂接,对于错选的电子原文,可以进行删除,在挂接过程中,用户可以对原文进行压缩加密,并提供解密功能。
原文下载:能够将原文从文件服务器上下载到本地,进行利用。原文下载的功能需要严格审查利用者的权限,没有相应的权限,便不能进行原文下载。
原文浏览:系统提供通用的浏览器,可以打开一般格式的电子原文,包括一些二维和三维的图形文件。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 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2007-1-8 15:51:25
新农村建设一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深入山东、河南、江西、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各地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其背后则是基层政府在认识、方法上的偏差以及工作作风的不切实际。及早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方能真正取得新农村建设实绩。
问题一:行政资源“垒大户”,试点村难以“以点带面”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 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抢抓这一机遇,启动了村道水泥化工程,乡镇和村级组织筹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资整修路基,上级补助资金铺水泥路面。然而,由于山区整修路基花费很大,群众集资无力完成,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欠下了新债。
以修路为名摊派集资现象也开始出现,不少农民反映,乡政府和村组干部在修路过程中向他们收取修路款。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张海坡村二组农民反映,村里去年开始修筑出村路和村内街道,二组农民要承担38万元修路款,人均1000多元。
修路负担重,走路的负担也重。公路上的乱收费、乱罚款严重干扰农产品销售秩序运政违规日夜上路罚款,对过往车辆“雁过拔毛”。渭南市大荔县盛产西瓜,今年每公斤西瓜价格跌至不足0.3元,当地瓜农损失很重。他们反映,道路乱罚款是西瓜滞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车西瓜运到兰州,沿途的各种罚款不下1000元。
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汉阴县涧池镇三星村22户村民今年实施移民搬迁建起了新房。正在粉刷新房的移民搬迁户李世清说:“盖3间房至少要花5万元,如果放在去年,要少花1万多元。家里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和农民增收环境。如312国道陕西咸阳段不足200公里的道路上,县县设卡,交警、路政、没有积蓄,扶贫补助也没发下来,材料价格又这么高,房盖起来了,自己也成了欠债大户。”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在漯河市大刘镇政府,我们看到了挂在墙上的“招商引资任务表”,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个镇领导班子成员招商引资任务。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发现,全省建设资金投入未能形成有效的融资机制,启动和补贴资金不落实,各级财政投资严重不足。陕西省共有行政村3.1万个,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和建制镇建设的补助资金仅有200万元,而全省县以下建制镇就有822个,这笔补助资金大部分投到了乡镇建设上,能投入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要落到实处,就是要改变和提升农民居住群落的生产、生活水平。我们在江汉平原上看到一种情况,一个行政村由原来三个村(生产大队)合并而来,在并村过程中原来三个村的农户没有发生任何迁移,原来的生产队(自然村)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政府认可的村名发生了变化,村干部的管辖范围变大。但在当地乡村道路建设中,国家只对乡政府到新村村委会一段路进行补贴,原来三个村的道路修建任务变成了一个村的修建任务,国家节省了资金,但留下的仍是农民行路难。在教育、医疗等问题上也有类似情况。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恒说,榆树市20岁~40岁的年轻农民多数出去打工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非常少,而且后劲不足。
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调研发现,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调研中一些乡镇干部认为,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党委书记刘建科说:“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对办企业村实行政策优惠,产生的税收乡村按三七比例分成。但办企业用地难协调,目前,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阻碍了农村现行生产力的发展。”
一次性租赁西明义等村1035亩耕地,建设温泉度假区。被占地群众反映,他们每年每亩获得500多元的“租金”,许多人觉得不划算,不如自己种地。
怎么办?长期以来,我们把“统”的功能放在村、组层面上,现在看来,这条路基本上走字,只剩下土地所有权了,但这个“权”不能动。因为“承包地”是个最好的社会“稳压器”,盲目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将留下社会发展隐患。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税费减免以后乡镇机关的运转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法保障运转,一些乡村干部便向农民“伸手”。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尽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让乡镇“瘦身”的同时转变职能。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鄢陵县陈化店镇政府与许昌永达公司非法签订土地租赁协议,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表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解决了,“统”不通。“公司加农户”是一种好形式,但问题是公司强农户弱,利益不均等。现在这个“统”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
与此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还要谨防垂管部门向农民“隐性伸手”。基层干部认为,乡镇、村组加重农民负担容易看到、容易制止,而公路、通讯、电力等部门利益给农民增强的负担“戴着市场经济的帽子”,比较隐蔽,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的角度进行综合治理。(瞭望)
第四篇: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探讨
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探讨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档案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变成了可能,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做了必要的说明,其次针对目前高校在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意见。
关键词:档案馆 数字化 信息化 高校
1.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含义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
数字档案馆是指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是一个由众多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群构成的数字档案馆群体。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
2.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在高校管理工作各领域中应用广泛,电子信息传输、电子文件、各类管理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没,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是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高校档案馆馆藏数量不断增加,现行存储空间有限,需要通过数字档案馆来缓解。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档案数字化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
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档案开发利用,实现服务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档案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是国家的一种原生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公共信息资源。在各层次档案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高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出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力,进行最大化的档案信息数据聚集,实现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将是传统档案工作的重大变革。
3.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观念问题
高校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高校建设数字化的档案馆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很多高校虽然具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也制定了各种档案规章制度,但贯彻不力。一些领导对本部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本部门档案疏于管理。而一些文件形成者对档案移交归档认识不足。同时档案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也很淡薄,对档案立卷归档的业务指导不够,监察、督办不力。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文件形成者、领导者的档案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档案管理制度规范融入管理系统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高校档案管理质量。
3.2技术层面的问题
⑴高校数字档案馆中存储的是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但是传统的面向文字信息的结构化关系数据库不能满足这一现实要求,需要建立面向对象的非结构化的多媒体数据库;
⑵通信网络是传递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基础,远程登录使数字档案馆的利用不受地域限制。目前,我国互联网的传输速度较慢,网络安全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阻碍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
⑶标准的制定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应的电子文件标准、多媒体信息标准和数字档案的著录标准、全文数据库的标准等还没有形成规范;
⑷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数字档案信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进行传输,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4.相关策略建议
4.1加快档案标准化制定和贯标
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要先行。高校要加强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贯标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已有的档案数字化治理技术标准及规范,通过这些档案标准化和制度的贯彻,规范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
4.2重视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高校要重视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软件开发方式上,应依照国家标准并结合高校实际,统一规划,创新机制,采取与软件公司、相邻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研发工作,最终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档案工作发展趋势的管理软件。
4.3安全性方面的建议
数字化的档案馆在安全性方面也要得到加强,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上网安全、网站(页)建设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建立音像档案库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开辟数字档案馆数据安全储存和备份的空间,对电子档案和音像档案实行专库管理。
4.4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项目,要根据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档案工作队伍,确保档案馆建设正常运行。首先,在提高高校专兼职档案人员政治素质的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他们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方面的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其次要根据档案馆(室)人员具体情况,吸收高素质现代化管理人才,对急需的信息化人才可采用引进或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柔性流动的方式予以使用,取其所长,开发档案信息化的项目和产品等。
5.结语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高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程。数字档案馆将影响到高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教育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仍需依靠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第五篇:档案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档案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作者:丁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35文章录入:admin ]
为适应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信息化建设需要,目前各地档案馆都在积极引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档案工作必然的发展方向。
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信息获取方式:
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指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它的主要形式有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其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与方式主要有:
1、现有馆藏各种传统介质档案的数字化。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馆藏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各种传统介质档案通过计算机著录、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等方式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数字信息整合到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中,实现数字化档案资源在网上的发布和传递。
2、收集和接收应归档的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主要有两种移交接收形式,一种是网络在线移交接收,即将需移交的电子文件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档案馆,或加工后传输到档案部门规定的地址中,并存储在档案馆;另一种是介质移交接收,即将电子文件存储在一定的介质上,再移交给档案馆。
3、采集有档案性质的行业、专题信息资源库。除了上述档案文件之外,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也是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采集内容,它可以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上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不足。
4、下载互联网上其他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互联网上其他零散、无序的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也是档案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采集的对象。例如,各网站的历史照片、新闻报道、网页、统计数据、历史事件的声像资料等,将有档案价值的网络信息下载到本地,经过整理、组织、加工可成为本地的现实资源。
二、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应切合实际,科学规划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档案部门也正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封闭、落后的状态,然而,地区差别、行业差别乃至上级领导重视程度的差异,使得不同档案馆在资源、条件与基础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而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又是一项需要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投资多、开发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如果脱离实际盲目跟风、追多求全,不仅容易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规划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时应首先进行全面的调研,如:档案馆和文件生成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计算机及网络普及程度、办公自动化状况、资金与设备条件,归档人员及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准,新进档案及馆藏档案概况、特点等等。在广泛调查、系统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社会需求、本地区或本单位的需要,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和部署,并注意将分步实施和远期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将重点放在中、长远规划上,以尽量减少重复投资所造成的浪费;而条件差点的档案馆,可按轻重缓急采取分步进行、逐步完善的办法,并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和检查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争取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
2、馆藏档案数字化要注重实效,要在鉴定的基础上优化选择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档案资源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仅就信息资源建设来讲,将馆藏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对馆藏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无疑是有益的,但对目前大多数在资金、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都还相对薄弱、匮乏的档案部门来说,这将会大大增加档案馆的经济负担。因此,馆藏档案数字化要注重实效,要在鉴定的基础上优化选择。
一是分析馆藏,根据本馆实际馆藏情况确定数字化目标,鉴定出需要优先数字化的档案。如:以提高利用效率为目的,应以利用者需求为中心,总结、分析和研究信息时代个人、本单位及社会各界不同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心理和需求,预测利用重点,从而选择出利用频率较高、用户需求量较大的档案优先数字化。这样不仅能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可减少或避免对档案原件利用频繁所造成的磨损和破坏。如果以保护档案原件为主要目的,应首先保证那些存储载体易损或不稳定的档案原件以及稀有、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优先进行数字化,使其成为数字化的多媒体文件,以实现在计算机上检索、浏览和利用档案。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对档案原件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磨损、保护档案原件以及抢救档案信息内容、避免信息进一步丢失的目的。
二是分析数字化技术的难易程度,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由于馆藏数字化技术对不同物理形式的档案原件,其信息转换技术的要求和支持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有些档案可能会因目前技术条件的制约难以进行数字化,或虽可进行数字化但无法达到满意的数字化效果。因此,数字化时应分析其数字化技术的难易程度,对那些目前技术上较难处理或处理效果达不到要求,或虽能达到要求,但相应付出的成本太高的档案,可暂缓进行数字化,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快,待技术的发展能较容易的解决问题时,那时再做数字化可能较之现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由于档案绝大多数都是“孤本”,因此应分析馆藏资源,挖掘本馆精华,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的专题和项目,打造品牌特色,开发、建设特色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实现网上各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馆际资源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建设,保证馆藏数字化建设的效益。
第四,档案作为原始的历史记录,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各种原始记录,记载着许多重要的秘密。档案信息数字化后,一般都会在网上传播利用,因此,涉密档案信息的安全与保密问题也是档案信息数字化时应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3、电子文件的收集刻不容缓
办公自动化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是档案数字资源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仍是制约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瓶颈,各单位的电子文件大部分还处于无序状态,而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信息易更改、安全性差的特点,决定了电子文件如果不及时做好收集、积累和归档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散落、丢失,同时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也难以保证。因此,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刻不容缓。
首先充分研究电子文件的形成规律,加快制订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由于电子文件在记录方式、载体形式等方面与纸质文件不同,使得电子档案在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方法上也与传统档案有所区别。因此,必须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和特性,加快制定相应的收集、鉴定、登记、归档、安全等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
其次、努力争取领导支持,主动介入本系统、本单位办公自动化建设,争取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功能设置作为单位审批办公自动化项目的内容之一,通过技术支持与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电子文件归档机制。积极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文档一体化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做好与本单位办公自动化及各类数据库系统的有效衔接。依托数据交换平台,多层面、多门类采集需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的、符合归档要求的各种电子信息。
第三、做好各类现行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工作。对于必须长期或永久保存的、符合归档要求的各种现行电子文件,无论是文本、图形、表格文件,还是影像、声音、多媒体等文件;也无论是草稿性或辅助性文件,还是在网上呈批后成为定稿的或正式的电子文件,只要有保存价值,就应及时归档。避免一方面是已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归档而流失,另一方面日后档案馆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重新扫描、著录等重复劳动,更重要的是防止有些信息(如有重要修改过程的草稿性文件等)一旦被覆盖就难以再恢复,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还应注意电子文件的相关背景信息及动态电子文件信息的收集积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4、做好网络信息的采集积累
因特网是一个包含众多信息格式、众多信息内容的信息混合体,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源。与有着信息质量控制机制的传统信息发布和传播模式相比,自由、开放的因特网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更加快捷和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下载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也是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站成千上万,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不可能也做不到全部都进行搜索和采集。而且,网络的自由与自发特性,使得网络信息的发布缺乏质量控制机制,虽有一些单位、机构落实专人进行控制,但大多数信息发布随意,从而导致网上信息来源复杂,信息资源良莠不齐,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不到完全保证。
因此,网络信息的搜索和采集必须注意要有所选择,一是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能长期提供信息、而信息内容范围又较为稳定并能经常进行更新、维护的固定性网站,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网络公司等机构网站。相对于那些提供信息内容范围经常会发生变化或产生信息的随意性很大或随时都可能会消失的网站,如一些个人网站或正在试运行的网站等非固定性网站。这些出自机构的固定信息源,其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相对较高,信息的内容范围也比较稳定,因此更符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为了保证网络系统检索的速度与稳定性,网络系统中的信息需要定期删除,一般来说,因特网上网页的平均寿命只有几十天,一旦网页更新,以前的资料将逐次消失,失去的信息将难以恢复。网上信息这种易逝性的特点,大大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积累的难度。因此,为了确保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源的安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搜集和保存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新闻报道、行业信息、统计数据等,及时将其中有档案价值的信息下载到本地,经过整理、组织,收入馆藏,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
另外,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问题也是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时应特别注意的。关于如何利用网上数字信息资源方面,当前法律方面还无明确规定,所以对本单位以外的网站信息进行下载、归档时,有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时,应尽量与网站所有单位协商,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侵权和纠纷。
参考文献:
[1]、《档案信息化建设讲座》深圳档案局网站
[2]、刘 轩:《 档案数字化的策略分析及系统构建》《 北京档案》2004年第 12期
[3]、徐义全 电子文件系列讲座《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北京档案》2001年第1.期
[4]、夏晓慧/窦红梅《关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另一面》
[5]、顾学中《谈馆藏档案数字化范围的科学界定》《档案时空》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