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

第一篇: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

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

一、赊欠风险

赊欠,不仅是我也是大家在市场上听到经销商、零售商抱怨最多的一个词。特别是江西、湖南、湖北的经销商,赊欠比例太高,最多的达到70%以上了。

现在赊欠已经成为农资销售行业一个十分突出并且困扰大家的难题。很多经销商、零售商年终时候还收不齐帐,甚至有很多坏账、死账。一路上拜访的客户,一提到赊欠,大家都有说不完的委屈。不管是哪个层级的,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赊欠经历。

但是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赊欠变味了,厂家没有现款不发货,零售商不赊欠不发货。经销商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有苦没处说。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农资销售的门槛,前几年那种谁都可以卖的局面只会加剧这种现象发生。目前国家政策的调整,农资销售进入难度逐步提高,对于这一现象有着根本的改善。其次,逐步提升服务水平及品牌意识,让零售商及消费者在思想上进行改变。

二、推广乏力

农资推广看似风风火火,全国各地一到销售旺季,电视广告、宣传车、站店推广搞得不亦乐乎。但是,在这风光的背后,又有几个人看到了我们农资推广的乏力和无奈。

推广乏力主要表现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而忽视产品本身。从会议宣传、海报宣传、广播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农资行业已经慢慢走向了新时代,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却发现越先进越乏力。原来农民会因为专家的一句话而跑去专门买这个产品,或者会因为一张海报而选择其他的产品。但是现在农民会农民不愿意去听,觉得是在卖狗皮膏药;广告不相信,觉得是在坑大家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很多经销商不愿意厂家去做推广,为什么?就怕你们夸大宣传。

所以,一切都要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其实我们的推广并不乏力,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推广繁荣假象背后的乏力。只要我们做到实事求是,我相信,繁荣会再现。

三、库存积压

首先,要做好销售预测,适量进货。这需要厂家协同经销商一起来完成,这样,就不会导致厂家压货造成仓库转移。要根据农资产品的销售速度来决定农资产品的进货量,保证有一定量的库存,为销售储备充足的货源。库存积压的产品太多,要及时消化,减轻仓储和资金的压力。这就好像水库蓄水,一定库存量的水能满足航运、灌溉的需要,给人类带来益处,过量的、超过警戒水位的库存量,则会给人类带来莫大的灾难。

第三,要做好销售工作。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农资分销就要紧跟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适时推出相应的农资商品。要采取多种多样的销售手段。酒好也怕巷子深。应该宣传的,一定要宣传;应该促销的,一定要促销。同时还要做好从售前到售后的服务工作。做好服务,才会有更多的人回头再来。

最后,定期清点库存。做到心中有数,利用信息管理,及时了解库存动态,为销售提供有力支持。

四、管理粗放

由于农资行业的特性以及中国农村市场的个性导致现在大部分经销商还是处于粗放管理模式,零售商更是如此,根本谈不上管理好不好。但是随着市场的改变,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增长越来越缓慢,很多经销商意识到,粗放式管理的模式已经难以继续再发展下去,高成本高消耗不是谁都耗得起的。所以,很多经销商想要努力去改变,但是又有很多经销商不知道从何改变起。

其实这不怪我们经销商,农资经销商的转型是必须得,但是也要有一个过程。从粗放管理一下子转到系统化、细节管理,行业变革正在慢慢地一步一步进行着。我觉得要改变首先要从观念上来改变。夫妻店、家属店模式也需要公司化操作,将事情做精、做细。这就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从而使得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五、人才流失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尤其在农资经销商这里,人才问题更是让大家一筹莫展,这和行业性质以及所处环境有关。毕业生一般都会去厂家去企业,基本上没有人会到经销商这边来。好不容易招到几个人,做得好的又被挖走了。经销商怨声载道,其实,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来,为什么来了会走,这个问题也要好好分析一下。人才流失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跟个人要求有关的因素,如收入、自我价值实现、住房、家庭、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和交通等。对大多数农资经销商而言,收入、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不如人意的状况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观的。社会因素,主要指人才流动观念的更新和受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年轻人特别是刚从学校出来的人们都渴望个人价值的实现。我国农资经销商群体多处于原始积累之中,往往忽视员工(包括人才)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给予的少,这种忽视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组织因素,是指企业因自身存在不足而导致人才流失。农资经销商的自身不足,主要有下述几方面:一是目标不明确。二是随意选拔与配置人才。三是落后的人才观念。把人才仅看作是企业的成本或赚钱的机器,常对人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而不知员工是一种有人性的再生资源。四是忽视员工培训和人才自身事业的发展。五是缺乏沟通与交流。六是低水平的管理模式。所以之前说的管理转型非常重要。

虽然现在情势不乐观,但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才将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体制问题。

关于在人才经营这一块,我觉得应该这样去做会取得效果:一是要适才适所,严格把好招聘关,最好能够本土化。二是建立共同的事业。记得有句话叫做,公司从小发展到大经历的阶段是:我的公司→我们的公司→大家的公司。三是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及渠道。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五是培训(这一点非常重要),告诉你的员工你在告诉他如何走向成功。六是与员工共同分享。

六、厂商博弈

厂商之间,永远都是处于一个博弈状态,两者之间平衡了,就是可持续发展。

这段时间走访市场,听到比较多的是,现在哪个哪个公司太强势了。但是和其他公司交流或者是凭我们自己的感觉,又会觉得客户现在好强势啊。

其实,说来说去,各自都是代表自己的利益在说话。利益平衡了,大家都开心。我们既不要姿态太高,也不能放低姿态。处理厂商关系要懂得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不同层次的经销商需求也不一样,处理厂商关系应该把经销商分出不同层次,省市区县的发展不一样,处理关系手法也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

我们应该牢记,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把握好之间的平衡,才是王道。

农资行业发展已到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农资产业链整体进入低迷时期,产能过剩、价格波动、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给众多企业带来困惑和迷茫。中国的农资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资产业链是摆在农资行业面前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很难依靠一个或者几个企业来改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结合一系列调研和深入思考,我们提出了用道德+科技+管理打造分工明确、合作共赢、稳定快捷、造福三农的现代农资产业链。

产业链的组成要素

农资产业链包括生产供应商、农资流通企业、农资经销商、农户。

生产供应商:农资产业链中,生产供应商占有优势地位:一是生产供应商具有资源优势,他可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且具有一定的库存。二是经销商数量多竞争激烈,你不进货,别人进货。三是整体来讲,生产企业可以面向全国生产,不同地区的农资需求模式差别较大,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植结构使得农资需求较为均衡连续,比如东北一般是一茬种植,而南方则是三季甚至是四季种植。四是一些生产企业具有自建的销售渠道,可以销售一些自己的产品。五是农资需求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过期则需要一个新的消费周期,期间的存储风险和价格风险都较大,成本急剧增加。六是农资制造企业在技术水平、资本规模等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形成了诸如磷肥4+2论坛等准联盟的组织,对于整个行业的把控力度更大。

农资流通企业:农资流通企业很明显处于中间地位,上游从生产商进货,下游向经销商供货。近年来,一些生产企业向终端延伸,实际上间接的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发展空间,而规模较大、中等的经销商则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货,也间接压缩了流通企业的生产空间。因此,农资流通企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从生产规模和资金实力来讲,流通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小,专用性资产少,难以和大型生产企业抗衡。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来讲,大部分流通企业仍然停留在一购一销的传统经营模式,人员老化,管理落后,网络整合能力弱,亟待提升管理水平。近年来,一些流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但零售终端难以和夫妻店为主的传统零售商抗衡,管理成本急剧上升。一些流通企业尝试开展多元化经营,但是也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瓶颈。

农资经销商:中国的农资经销商数量多、规模小,大部分还兼具零售的功能,这实际上赋予了经销商更多的权利。经销商可以选择直接从厂家购买,也可以选择从流通企业购买,经销商可以选择买这些品种和品牌,也可以选择那种品种和品牌。而且大部分经销商是兼业的夫妻店。对于农户的农资销售具有引导性,可以向农民推荐产品。因此,经销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有了一定的市场势力。但是无论从规模、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因此,仍然处于农资产业链的下游。

农户:中国的小农经济是整个农资产业链的基础,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民人多地少,兼业农户较多,实际上就产生了现代化农资大生产和传统小农户的有效对接问题,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农资产业链的现状,农户是整个农资供应链的最后购买者,农户最后购买了整个农资产业链就可以实现价值,如果农户没有购买,整个农资产业链就等于失去了基础。但农户购买与否取决于农民的收获,取决于庄稼的长势,取决于最后的收成。农资是典型的后验商品,用过之后才能决定最终的效果。然而由于最后的收成取决于种子、土地、气候、水利、农药、肥料、田间管理等各个因素的复杂作用,因此农资的质量很难量化,加之,中国农民长期的施肥习惯导致土地营养过程,即便是化肥出现偷含量等问题,也很难倒退出肥料的问题。因此,农户的施肥受到厂家、流通企业和经销商的影响,成为整个农资产业链的买单者,也成为最弱势的地位。作为农户,既是最终的买单者,但也是信息最不顺畅者。

在整个产业链的政府监管中,中国农资依然是各管一段,分段监管的模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农业部、工商局、质监局等均是农资监管的主体,供销社作为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也是农资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体。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取消了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以化肥为主的流通主体迅速增加,监管难度不断增大。

道德+科技+管理

农资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是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人可以改变的,需要产业链上的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努力,打造现代农资产业链。

一、道德是现代农资产业链的基本保障。农药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典型的后验商品,农资产业是良心行业,生产良心农资、销售良心农资。诚信大于天,无信不立,在市场紊乱,价格波动的行业背景下,出现周期波动在所难免,但这不能成为频繁违约,甚至欺诈的理由,反而应该更加恪守合约,更加诚信经营。农资行业最终的服务客户是农业和农民,作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需要农资行业更多的农化服务。农资产业链主体众多,环节复杂,涉及范围广泛,监督薄弱。因此,农资行业更需要敬畏,敬畏法律,敬畏三农。

二、科技是现代农资产业链的有力支撑。农资行业是成熟的传统行业,我国是农资大国,但不是农资强国,要想在农资行业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农资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资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农资行业仍然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污染治理任务重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尤其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国内农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更加先进工艺,先进配方,积极推进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将农资产业链推向新的高度。

三、管理是现代农资产业链的核心保证。近年来,农资行业整体发展形式低迷,利润率不断下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一个行业必然经历一定的周期,今天的低迷是明天勃发的前奏,更要认识到,行业低迷不是坐以待毙,要抓住机遇,苦练内功,狠抓管理,等待下一个快速发展周期的到来。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面对行业的不景气,很多企业选择了多元化,这无可厚非,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必将分散企业的资源,甚至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思想是坚持相关多元化和产业链整合战略,既可保持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也可拓展企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可以在下一个快速发展周期内迅速抓住机遇,快速成长,做大做强。其次,要不断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吸收更多的行业精英加入企业的人才储备,通过培训、考察等形式提升人员的素质,为下一轮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最后,要加大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企业的咨询、诊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总之,农资行业正在经受着行业低迷的煎熬,这里面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行业监管的失当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则是中国小农经济本身决定的。因此,必须通过道德+科技+管理打造分工明确、合作共赢、稳定快捷、造福三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资产业链。

电商:撬动农资营销转型升级

2014年,农资行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严重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高度同质化、成本加大风险增高、各环节利润逐渐降低,整个行业持续低迷,一边是买肥网、农一网等一批农资电商平台纷纷建立,成为行业的一大看点。当农资遇上电商,是拥抱还是无奈放弃?这中间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近日,记者就农资电商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状:发展迅猛 处于探索阶段

一直以来,传统的农资企业销售模式是经销商层层批发,各个环节都有利润,最终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价格过高。再加上产能的严重过剩,农资行业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电商的交易透明便捷、信息公开等优势,是各大农资企业涉足电商的重要原因。

记者调查了解到,从2014年的2月份到11月份,共有云农场、农一网、农佳乐电商平台等11家电商落地,这还不包括些小的电商平台。总体来看,发展很快数量很大。面对这一现象,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秘书长符纯华指出,农资涉足电商,这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这是行业的进步。当前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电商的发展模式,摸索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模式。

从事多年电商实战的农产品电商老邢工作室总经理、电商专家邢向阳分析,当前农资电商现在以门户类网站居多,真正产生交易的平台凤毛麟角。借助已有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农资产品集中在小众化的种子、农药等方面,且成交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少、农民互联网的普及不高,物流瓶颈需破解,技术指导难度大。

符纯华说:“农资企业对发展电商积极性高,都看好这个市场,每个省份几乎都有这种电商平台。这是好事情,应该鼓励农资行业积极发展电商。由于物流成本、后期的技术服务、安全性等因素制约着电商的发展,目前农资电商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可推广复制的发展模式。

优势:交易便捷 降低成本

易农优选网是一家涵盖农资、农产品网上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的网上商城,负责人范建华认为,拥有特定的消费人群是发展电商的前提条件。当前土地流转加速,合作社、种植基地逐渐取代分散农户成为经营主体,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的经营管理者和农业技术服务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网络及电子商务很熟悉,而且他们对农资产品具有很高的认识和判断力,这类人群是农资电商的主体消费人群。范建华说:“发展电商最终目的就是便捷、节省。它一方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又能为消费者减少购买成本,同时还能为生产者省去一部分销售成本。这样既能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又能为消费者降低购买成本,市场优势非常明显。”据了解,易农优选通过在县一级建立县域服务中心、村一级建立服务站,打通物流配送和技术服务的瓶颈,以实现村村达物流快递的目标。

广东天禾农资公司副总经理邹宁分析了农资电商的三大优势:第一,打破了传统经营的瓶颈,使商品竞争更加充分,农户可以快速了解商品各种特性,对比价格,为他们带来实质性的优惠。第二,有助于产品质量追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净化市场空间。第三,企业更专注于农技服务,改善农户用肥用药方法,提升作物产量,提升农资整体水平。

北京农一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农资网上销售的电商平台,农网总经理张福宽说:“当前农资销售主流方式是二次或多次分销,中间环节多成本增加,而电商平台能够缩短农资销售链条,只有厂家到消费者、厂家到中间商再到消费者2种模式,做到了让利于消费者,减少农资渠道成本。”

符纯华认为,电商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为农资产品的销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了交易的时间范围和地域范围,增加产品交易的机会,大大提高交易的效率。

符纯华说:“随着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差异化的改变,农民对农资产品必然会做出差异化和精准化的选择,而农资电商平台可以为农户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农资产品信息。” 并且由于电商平台提供的精准农资产品服务,降低了农业种植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进而稳定粮食生产,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大数据的使用,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能够根据精准施肥,有效地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问题:物流配送是最大难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发展农资电商存在众多瓶颈问题。在采访过程中,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还有农户都表示,物流配送是一个难题。广东天禾农资公司副总经理邹宁说,农资商品属于生产资料,其购买及使用过程区别于一般商品,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而且地域性区分明显,大大提高了农资电商的复杂度。商品利润偏低,配送成本问题成为制约农资电商发展的一大瓶颈。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指出,农资电商的不利因素在于农村物流成本高以及互联网发展程度低等,像农药、化肥等直接运输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监管部门的同意,这样增加了配送难度。

农资消费的一方河北省青龙县五指山板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文秀说,物流配送是农资电商绕不去的槛,像化肥这种商品,重量较大,就不适合快递运送。对于有毒有害的农药类农资产品,还不能快递运输,毫无疑问这就降低了交易的机会。

除了物流配送之外,技术服务也是农资电商的一个软肋。农资产品不仅仅只是销售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服务,传统的经销模式下,农资经销商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农化服务等,帮助农户解决用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在电商环境下,技术服务能否及时跟进,这是检验农资电商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在配送和技术服务的环节上,农一网总经理张福宽介绍了自己的“破解之道”。具体做法是和县域经销商、植保合作社、植保服务公司合作,将他们发展为农一网的县域工作站,依托他们成熟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为农一网的县域订单用户开展物流配送、信息传播、技术支撑服务。农户在网上轻轻一点,订单就就近分配给县域工作站,由工作站配送到村。技术服务上,工作站还具体负责本县域农村植保信息化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并通过组织专家到村进行植保宣讲等形式,为广大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免费服务,这样不但解决了配送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了技术服务。

传统经营模式与电商平台交易的矛盾,也是农资电商的一个难题。邹宁分析,传统的农资行业都采用层层分销模式,产品区域存在明显经营分界,价格与利润体系较为固定,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差额利润,而农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却要打破这个体系:如果价格差别不大,那消费者基本不会冒风险购买,得罪原有的人情关系;如果价格较低,加上电商平台较强的宣传性,则必然快速冲击传统营销模式和盈利体系,这种盈利方式与电商经营冲突。

物流配送、新旧模式的冲突这仅仅是农资电商必须要面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农户的消费习惯、企业与农户的信任机制,农业的季节性问题决定了农资行业存在赊销,电商如何解决赊销问题等这些困惑,都在制约着电商的发展。当然,这需要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尽管困难很多,但是农资电商时代已经来临。“农资电商是农资行业升级转型的必然要求,整个行业都应该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接下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发展模式。要通过电商这个手段,推动整个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符纯华说。

第二篇: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10月号

自2006年年底银监会开始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而随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发布,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短期内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潜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概括来说,有以下六大难题:

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发的监管难题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质,各国均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准入和日常监管。而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显示,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与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难以避免涉足高风险业务的冲动,如果监管存在缺陷或者监管不力,银行业出现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监会成立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资产质量逐年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已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银监会成立之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2009〜2011年全国总共将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而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3470家。换句话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之多的法人银行将给银行监管机构带来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应监管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来说,这1027家村镇银行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是最为薄弱的,大多人手不足、监管资源缺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直接的银监派出机构。如何做好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既防控风险,又促进其稳步发展,是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给银行业监管机构带来的一道难题。

地方政府大规模参与带来的风险隐患

从《村镇银行筹建审批指引》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未明确各地政府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主发起人的选择到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甚至于村镇银行董事和行长人选的确定,地方政府都拥有不小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制度的真空,一方面造成不同地方政府的操作模式不同,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中的作用也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和模式可循,使那些旨在大规模、标准化设立和管理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增加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影响乃至于干预村镇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机会。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可能在以下方面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并导致相应问题的产生:

第一,由于获得当地地方政府的首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前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选择权。出于招商引资和市场影响力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因为大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以发起较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而就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而言,小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其与村镇银行的定位也更为相似。因此,这种由地方政府的选择权导致的“大银行驱逐小银行”现象,并不利于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

第二,参与村镇银行股东的选择,甚至于干预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确定。这在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政府较为强势的地方尤为明显。造成的结果则是:除主发起人外,其他发起人多为当地政府控制的企业,挤压民营企业参与的空间,导致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东数量较多,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并影响日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效率;地方政府通过股东选择,进而参与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管的选派,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日后运行的影响力,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某种便利。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

第三,参与甚至于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确定。鉴于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首要条件,主发起行往往会征求地方政府对拟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意见。而出于招商、政绩、市场影响以及攀比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有要求主发起行设立更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的冲动。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对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到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换句话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潜力来设定,不应盲目求大。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产生的负面效果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各银监局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意思是说,如果中小银行需要在某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该省内设立村镇银行。毫无疑问,各地出于尽快完成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考虑,必然会严格实施这一挂钩政策,尤其是那些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进程较慢的地区。从这种意义上讲,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政策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的挂钩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这突出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造成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上述政策仅要求对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并不包括大型银行,也未要求那些已经完成跨区域网络布局的大型银行回过头来补上这一任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大规模跨区域布局阶段,出于网点扩张、加快布局的考虑,必然会大规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各地银监局实施准入挂钩政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这极有可能超过中小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行质量不高。而大型银行具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管理能力,但因为其已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并不受上述准入挂钩政策的约束,从而可以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任务。在上述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被强制参与,但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并不强;有实力和资源的大型银行反而被排除在外。显然,这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演变为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挂钩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只是附带产物。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中小银行将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来设立和管理,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定位趋同,甚至于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第三,强制性准入挂钩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统一管理,影响到村镇银行日后的发展。在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失去了对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地点的选择权,只是被动的完成监管要求,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此外,由于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也就难以对设立后的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影响到所设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果。

东西部挂钩造成的挤出效应

为确保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完成,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监管机构推出“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但捆绑政策有可能打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即使是发达地区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有可能造成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三年设立计划落空。

这种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那些实力雄厚的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必然需要同时占用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设立指标,从而可能挤占中小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在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第二,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同时在中西部挂钩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换句话说,一家银行要在东部设立村镇银行,至少要设立两家村镇银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因为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反倒是利好,在中小银行参与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实际上,挂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挤出效应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底开业村镇银行19家,到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91家,而2009年底为148家。换句话说,2009年新增57家,这一数字远低于2008年的72家,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似乎正在放缓。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主导模式导致的同质弊病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得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清一色为银行发起设立。虽然银监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但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并不会有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显然,银行主导模式对于确保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影响力,消化村镇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银行主导模式将带来村镇银行的同质化弊病。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出于村镇银行筹建和日后管理的便利,主发起银行必然会将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从而造成村镇银行与主发起银行经营管理的同质化、与现有银行体系的趋同,从而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运作机制、业务定位等方面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村镇银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和薄弱环节,并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但在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业务定位与现有银行趋同的情况下,其鲶鱼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在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的股份比例分别设定最低和最高限制的情况下,造成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主发起银行对所设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40%以上,甚至更高;而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发起银行起绝对主导作用的股权结构使得村镇银行的市场化和创新性不够,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造成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千篇一律。

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带来的内部管理难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无最低资产规模或资本规模要求,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连续两年盈利、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等要求即可。这就为广大中小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打开闸门。而对于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中小银行来说,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其长期以来的期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小银行成为全国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发起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的主发起银行,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进一步激发了部分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银行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计划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以实现全国网络布局的最终目标。据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计划到2011年底设立100家村镇银行,截至目前该行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家,获批在筹的有10家,该行已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将带来后续管理难题。相比与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长期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村镇银行快速步入正轨,同时,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加剧其管理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中小银行本身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如何确保其设立的村镇银行能有效控制风险,对中小银行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监管机构和中小银行自身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总行战略管理部)

第三篇:家族企业面临传承难题

(基层反映)家族企业传承面临问题亟需关注

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创一代完成资本积累后,创二代中,愿意接班的占到60—70%,但是符合接班条件的,比例仅为20~30%。截至2013年底,宁波家族企业、工商户等占市场主体总量达55.76万户,这些家族企业连同个体工商户,预测平均运营寿命仅为3.67年。在平均寿命几年内如果不顺利解决企业传承问题,将会前功尽弃。我国家族企业在未来十年中,将有80%以上面临着传承难题。目前,我国家族企业传承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缺乏权利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权利传承规划是一个有步骤的系统化过程,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家族企业领导者之前,继承者和前任需要面对情感角色和沟通模式等关键因素的转变,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家并不精通公司多代维系的规划。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所有者死亡或无法工作的情况下有详细权利传承应急预案的占59%;管理层发生变动,要求审查继任规划时才会被动去物色传承人的占49%;未担任高层管理者的家族成员对企业继承不知情的占42%;只已有某个家族成员或由创办人在管理层表达了企业如何继承给下一代想法的占67%。缺乏长远权利传承规划,对下一代领导层的继任或有阻力。(来源:浙江在线)

二是接班候选人之间的冲突。大多数家族企业设有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对公司发展缺乏看法。浙江省经信委调查显示:董事会中家庭成员在年龄、任期上没有限制,对于企业接班候选人的任用也是各执己见。以浙江百强家族企业双林股份为例,2014年2月末就出现过董事会成员为接班候选人出现不可调和争执场面,在集团内引起不好的影响。(来源:世界浙商网)

三是聘任职业经理人的风险。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并承担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然而现实中往往出现职业经理人变动大,对企业缺乏忠诚,与老板发生矛盾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对家族企业继续维持运营和效益增长将造成不利影响。浙江省经济信息统计中心调查显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缺乏忠诚度的占47%,三年内流动的占68%,与老板发生矛盾的占87%。(来源:舟山网)

第四篇:学生作文的六大难题

学生作文的六大难题

1.立意难—作文偏题、跑题,内容平庸俗套。

2.下笔难—根本不知道作文写什么,无从下手。

3.思路难—不知从何写起,写了上句没下句。

4.语言难—想到了写不出,辞藻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绘不出。

5.提高难—写来写去,有量无质白忙活。

6.高分难—通篇无亮点,平淡无味分不高。

第五篇:安全工作的六大难题

{安全生产工作“六大尴尬”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根本,安全是关键’’。坚持安全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安全工作地位之重要,但现实生活中,“天字一号”的安全生产工作却遭遇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真抓、真管四处碰壁等诸多难堪。笔者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多年,感到当前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是县级安全监管工作困难多多、困惑多多、矛盾多多,有着太多的尴尬。

一、现实的六大尴尬

1、普渡众生四海皆管的尴尬。安全生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除直接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外,对其它行业和领域还要综合监管,担负着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综合协调”让安监部门受累非浅。一是领导思想认识有偏差。总认为安全生产就是安监部门的事,出了问题就找安监局,涉及到“安全”事宜,就签批交办到安监局,安监部门就是一个大萝筐,碰到“安全”就往里装,来自领导层面的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其它监管部门具有依附性和惰性;二是专业监管部门有偏见。一些部门认为上有县政府安委会,安委会又设在安监局,我配合你牵头单位开展监管工作即可,缺乏本职意识和工作主观能动性;三是相关部门有怨气。安全监管工作由最初的劳动部门扎口,变为如今的安监、质监、建设、劳动、卫生、公安等部门多头监管,职能交叉不可避免,因此出现争利益,推问题现象,以致一些部门有怨气,继而出现监管“真空地带”,形成“都想管而又都不管”的尴尬局面,最终推到安委会,转回安监局,真是普渡众生四海皆管,什么都管不好。

2、天字一号四海波静的尴尬。“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观念正在形成共识,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天字一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实际“待遇” 却与“天字一号”不相称。一是口头强调的多。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都十分重视,逢会必讲安全,必强调安全,但事实上,“领导重视”只是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和预防,认为话讲到了,要求提到了,如果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自己似乎就无责可追了,并非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并非出于执政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二是身体力行的少。逢重大节日安全检查走一走挂钩企业、走一走挂钩乡镇,挂钩安全也只是文字上、形式上的挂钩,真正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安监部门的汇报,帮助研究解决安全生广工作和安监部门的难点、热点问题,督促检查落实等,这些工作平时除了分管负责同志外,党政主要领导和其他负责同志很少过问。所以,这种重视只是形式上的重视,缺乏认识上的基础和支撑。三是投入的少。重视安全,职能不断增加,但专业人员、编制、装备投入严重不够,烟花爆竹、职业健康等从公安、卫生部门划转以来,不是强化,而是弱化,尤其是乡镇级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没保障,喊着重要,说着天字一号的事,投入工作基本没有实际行动,安全监管仍处于原始的看、摸、听、闻、问阶段,没有领导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资金上的投入,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天字一号”的事,仍处于四海波静的尴尬状态。

3、安全执法四处碰壁的尴尬。一是受地方干扰。少数领导安全生产意识淡薄,重经济、轻安全,对于盲目引进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淘汰生产工艺的企业,很明显有着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形成了引进容易、规范难,上车容易补票难、关停更难的安全监管困难局面。一味讲政绩,追求经济指标,不考虑安全生产,对于安全监察人员查处非法、违法行为,从骨子里反感,不但不支持,甚至出现权大于法的干预执法现象。二是利益纷争所致。少数职能部门见到有利可图,纷至踏来,无利可争,理都不理,发生事故你牵头处理,他还牢骚满腹甚至口头答应挺好,实际推都不动,“四不放过”难到位。一些隐患改了又改,有些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查处过,又恢复,电切不断、水切不断,相关部门不配合,利益斗争导致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三是技术规范和相关条文不健全。依法行政讲究的是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然而,当前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对某些行为施行行政方式无明文规定。如: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高危行业有法规,一般企业如何进行“三同时”,不进行“三同时”如何处罚,如何前置指导关;各行各业的安全审批实施细则,均无明确的定义及标准,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由此无端造成工作的被动四处碰壁。

4、综合协调四面楚歌的尴尬。一是法律规定不具体。《安全生产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并没有对综合监管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抓得太多,管得太散,结果是出力不讨好,部门有意见,领导有看法。二是职责范围不明确。从机构定位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责中的“综合”,主要对辖区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的谋划、部署、组织与实施;对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与监督。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划定综合监管工作的职能范围,一些部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工作与责任总是想方设法往外推,虽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最后总是成为此类工作及其责任的“兜底”者。三是“综合监管”惹的祸。一些负有安全生产专项监管理职责的部门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将一些不好管、危险程度高、发生事故概率大、监管责任大的职能交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这很可能使“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变为“安全生产,一家有责”,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逐步成为“危险”部门及“责任”部门,这对于整个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也必将使安全生产工作难以为继。

5、监察执法四马系蹄的尴尬。地方保护、优化环境、低限处罚、重点企业不罚等等是影响安全生产执法的主要因素。在体制方面,一是受地方“制肘”。安监部门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是一条边管理体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加之县(区)一级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逐级弱化,办事无权威、干事无地位,再受“位子”、“票子”影响,监察执法工作往往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二是部门没有形成联动机制。联合执法的确在对下发动和增强行动效果方面有着一定的实效,但在具体执法中,还没有完全形成联动,各个部门虽坐在一张桌上,但却打着各自的算盘。三是缺乏强制手段。对于拒不履行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安监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申请难受理,执行难到位,无限期的超越执法期限,最后不了了之,造成许多事故处理无法落实,丧失安全监察执法权威。

6、安监人员四脚朝天的尴尬。湖南娄底48名安监员集体辞职,出现集体撂挑子不干的如此尴尬现象,我想与安监人员辛勤、辛苦、辛劳、辛酸以及工作缺少安全感有关外,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尴尬现状的根本原因:一是监管任务与监管力量不对称,导致无法履职。现有的安全监管队伍人员、数量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执法任务的需要。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县(区)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是从上到下呈倒“金字塔”型,特别是乡镇级虽设有安监办,但监管人员大部分属兼职且没有执法权,责权不统一,一线监管责任难以到位;职责不明、多头管理、行政力量分散;装备配套不足,执法经费、车辆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二是监管责任与权利不对称,导致无法胜任。从目前的安全监管体制看,横向上实行的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不清,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加之,安监系统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是高危行业,工作责任大、权力小、风险大,监察人员几乎没有节假日, 那有危险、有重大安全隐患就去那里,工作不分昼夜,既辛苦又危险,且安监人员相应的福利待遇无体现。再者,面临的问责风险不断加大,前面要冲、后面还要随时被执行战场纪律,责任与权利严重不对等,导致工作出现无法完成、没法干现象。三是安全监管机制与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头受气。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没有及时将安全风险成本强制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调节安全与利益的关系,导致利益与安全间的关系失衡,当安全生产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更多地选择追逐利润,地方政府选择追求利税,而安全基本是放在后面,下达的指令执行不了,企业不买帐,政府不支持,灰头土脸两头受气。

二、深层次的四个原因。

1、错误的政绩观。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地方政府的决策导向。一些地方领导仍认为GDP是硬指标,安全生产是软指标,所以,安全工作表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关健时不要。特别是贫困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年年下达招商引资硬指标,月月公布用电量和财税位次,促使各级政府大搞招商,大上项目。一些地方开门迎客,“不问出身”的短期行为更为严重,一些淘汰搬迁的企业成了香饽饽、抢手货,正好有了去处,改头换面、加以修饰5000万、几个亿的企业,这边唱完那边又登场。手续还未办理,地方领导为了财税指标,企业为了效益,双方一拍即合,企业边建设边生产现象严重,且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手段名目繁多,优化办倒查,招商引资企业不让查,出台土政策不准查,为企业挂牌保护不让查,导致安全监管难,隐患胎里带,归根结底是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在作怪。

2、不明的是非观。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两者是相统一的,并非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坚持安全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主要领导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试想一个地方如果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即使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再优越,也难以发展。要牢牢树立经济要发展,安全是底线的理念,破除安全监管是经济发展绊脚石错误观念,深刻认识抓安全是直接为企业服务,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绝不会干扰和阻碍经济发展,更不是找企业的麻烦。领导带头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支持安监部门抓监管要成为自觉行动。

3、扭曲的人生观。安全生产工作遭遇了诸多尴尬,除了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和不明的是非观外有关系外,还与其扭曲的人生观有着一定的关联。有的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不强,思想深处丢弃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长远观念,工作只看经济指标、一心捞取政治资本。认为安全生产投入再多,一时半会也看不到效益,等看到效益自己还不知道在哪,碰到经济和安全的事,安全工作一定是靠边让路;有的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本位主义严重,以小团体、小圈子利益为重,安全监管下发的指令,不去督促帮助企业整改,反过来还帮助企业说话,给企业“撑腰”,甚至扭曲事实,无疑给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4、淡漠的法治观。安全生产法虽然是一部年轻的法律,但对各层各级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都进行了规范,白纸黑字,但安全生产工作遭遇这些尴尬,归根结底还是也与一些地方和政府领导思想意识深处存在权大于法、权高于法、利益大于法、政绩大于法等淡漠的法治观有关,导致监管部门不敢管,不好管,最终敢管的顶不住、站得住的不敢管;致使一些企业法治意识淡漠,拒不执行指令,不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增加安全生产投入,盲目蛮干,出现先上车后买票,甚至上车不买票等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现象屡禁不止,最终可想而知安全监管工作困境。

三、对策建议

1、安全意识强化必须以科学政绩考核为前提。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与安全挂钩。通过考核,强化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意识。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管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考核力度,促使领导干部想安全、抓安全;其次,要强化政府主要领导的安全生产法制意识,促使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第三,要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离任安全生产工作审计制度,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把领导干部提升使用与在任期间安全生产实绩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才能真正转变口头上强调重视安全、经济发展上不要安全这一现状。

2、安全投入必须以改善安全条件为根本。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是安监部门一家子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人员、装备、技术、政策等等各方面的支撑。因此,结合当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急需树立安全投入必须以安全为本的思想。一是避免做表面文章。在人员配备上为了迎接考核达到有人员、有资金的目的,人员挂名兼职、专项资金年初列个帐户,实则空头支票一张。人员表面化,工作表面化,没有从解决本部门、本地区安全监管工作为出发点,配备相应的人员、装备。二是避免搞形式主义。相关部门没有把安全监管工作前置,把资金或者督促相关企业做好事前的安全投入加大监管,而是热衷于搞花架子,在事后救援上大搞文章,领导来了作为看点,汇报里面作为热点,试想增加一台消防车,跟搞一个培训中心效果如何?三是避免搞文字游戏,玩行政干预。安全投入是以改善安全条件为根本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监管过程中对一些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进行的一些行政处罚是对企业投入不足导致出现生产安全事故的惩罚和告诫,警醒企业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环境,但相关部门不是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却在处罚上偷换概念,玩文字游戏,把安全生产处罚款变为主管部门应急装备捐款,严重损伤了安全监管的权威性,最终只能助长企业违法之风。

3、安全执法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安全监管,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制定得再好,如果不执行,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一是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安监的职责。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依法予以维护,不使守法人吃亏;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敢抓、敢管,不使违法人得利。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搞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争取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建立健全规范性的监督制度,监察执法部门要争取地方主要领导支持的同时,加强和上级业务部门沟通,减少同级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保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保证执法的公正、严明。三是加大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安全执法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首要的是执法人懂法,被执法人知道违反了哪条法律,等违法再处罚、再知法不是安全生产执法的宗旨,因此,在做好执法的同时要做好普法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载体,积极向领导、向企业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让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强化法律、法规意识,避免出现权大于法、权代替法的违法现象。

4、综合协调必须以政府明确控权为依据。严格的中央政策对遏制多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效果甚微,法律效力及政府整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决心和力度的层层衰减,表明当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是一个松散的系统。因此,必须对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准确地进行定位。一方面,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管综合监管具体内容。制定一些配套的、操作性、可行性强的实施细则,细化与专业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增强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安全生产主动监管意愿,有效避免安全难题面前“安委会综合协调”等同于政府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综合监管各部门责任,并以法律条文形式出台,谁该做什么、谁不该做什么,主管部门干什么、监察部门干什么,明确之后,谁的责任田,谁去负责,避免出现安全协调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相关部门坐看笑话、闲着没事等不正常现象。

5、安监人员必须以履行职责为己任。破除安全监管中诸多尴尬,在新的法律、法规未能出台之前,首要的是地方政府要理顺综合监管和部门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综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方式、手段,提高综合监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赋予综合监管部门对其它监管部门的督查权、问责权、追究权,避免“踢皮球”现象;其次,要建立监管人员考评与奖励制度,提升监管人员福利待遇。出台地方财政保障制度与法规,确保监管机构正常监管和执法费用,省、市也应出台执法监管人员交通、通讯、办案补贴,减轻安全监管人员负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消除其后顾之忧。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了安监人员责、权、利不对等现实问题后,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安全监管人员排除后顾之忧,全力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福利待遇的同时,加大监察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力度,在系统内树立投身安监、无怨无悔,营造一种人人敬业、人人主动、人人想干事、能干事的良好氛围,真正建立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安全奋斗终生的安监队伍。

滨海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李文明 孙洪波

下载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销商面临的六大难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面临的九大难题

    企业文化面临的九大难题企业文化在神州大地再度兴起,不谈文化似乎就没有文化。然而,企业文化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严峻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文化只能是一种“更加巧妙的管理......

    cosplay产业面临市场化难题

    cosplay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这个在国外尤其是日本极具发展优势的产业链条在中国似乎遇到了极为尴尬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是日益庞大的cosplay粉丝群体呈几何级数增长......

    残疾人就业面临六大障碍

    一、残疾人就业面临六大障碍 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一是人口众多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转移了上亿劳动力,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会遇到的问题,中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供......

    经销商营销的六大关键因素五篇

    经销商营销的六大关键因素成功有时会因为一点突破而成就大业,失败也会因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任何一个企业或者经销商公司,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必须把握住关键,才能顺......

    ---市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六大难题

    ....市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六大难题文章来源----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发表日期:2006-6-96:47:48浏览:5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

    税收信息化亟待解决六大难题(桃源)

    税收信息化亟待解决六大难题桃源县地方税务局 周春辉尽管我市的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税收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税务......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发展六大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发展六大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昨日向记者证实,此前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困难时往往都是一笔带过,而今年的报告列举了当前面临的六大困难和挑战。......

    校园足球面临的五大难题

    校园足球面临的五大难题 校园足球面临的五大难题 2015-04-03 新华网 记者公兵、树文、汪涌、丁静原标题:校园足球,托起中国足球的未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