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为了加快我区奶牛养殖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宿城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把发展奶牛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采取落实资金启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适度规模、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奶牛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奶牛养殖现状
目前全区共有奶牛养殖场4家(包括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划入洋河新城),奶户106户,奶牛存栏6574头。(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明,目前奶牛存栏量1395头,日产鲜奶6.5吨;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邹志明,目前奶牛存栏量2987头,日产鲜奶22吨;宿迁市长安牧场,负责人朱宏,目前奶牛存栏量1058头,日产鲜奶8吨;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正旺,目前奶牛存栏量1134头,日产鲜奶9吨,该养殖场目前划入洋河新城)。全区目前日产奶量达到45.5吨。到2012年底,全区奶牛存栏量达到0.79
万头以上,年产鲜奶1.995万吨以上,奶牛养殖业产值1.3965亿元,奶农年人均收入1.9万元。
二、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为保障我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调动奶农养殖积极性,区财政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对照补贴政策及时兑现补贴资金。截止目前共计补贴奶牛4201头,补贴资金307.208万元。其中: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08年补贴500头×1000元/头×0.7=35万元,2009年补贴285×1000元/头×0.7=19.95万元;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补贴1259头×1100元/头×0.7=96.943万元,2010年补贴1015头×1100元/头×0.7=78.155万元;宿迁市长安牧场2010年补贴745头×1000元/头×0.7=52.15万元;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补贴397头×900元/头×0.7=25.011万元。
三、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条件、奶业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实施重点区域的发展,选择远离市区,距离成子湖及主要河道为5公里以外,距村庄、交通干道、屠宰场1公里以外,且农业基础较好的陈中路、洋郑路两侧重点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以陈集、屠园、中扬、仓集、郑楼等乡镇重点建设奶业基地,陈集重点布局在陈集村;屠园重点布局在谢庄村;
中扬重点布局在程庄村、南张圩村;仓集重点布局在闸圩村、罗庄村等;郑楼重点布局在郑楼居委会、古城居委会。
四、发展重点
(一)提升牛群数量。陈集镇在促进鸿山奶业自繁扩量的同时,在布局区域内新建1个存栏1500头以上奶牛场,屠园乡谢庄村自繁扩量达1000头以上奶牛,在中扬镇在长安牧场基础上实施二期扩建工程,或在周边扩建新场,新增存栏奶牛2000头以上,在仓集镇闸圩或罗庄村新建1个存栏奶牛1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郑楼镇郑楼居委会或古城居委会新建1个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二)实施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以陈集、屠园、中扬、仓集、郑楼为重点,大力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增加奶牛头数,特别是高产荷斯坦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加快实现养殖场内的防疫、饲料供应、机械化挤奶、科技服务一体化,实行农民居住和养殖场相分离,全面实现机械化挤奶,从而确保奶产品质量。
(三)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保护环境,凡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均建设牛粪处理工程,实施奶牛养殖基地沼气能源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中: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有限公司在其东侧成立沃野有机肥有限公司,所产牛粪全部用于有机肥生产;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合作社所产牛粪全部送至宿豫区保安
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宿迁市长安牧场目前牛粪进行堆肥发酵还田,并且正在进行沼气工程项目建设申报。
(四)加强疫病防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优势区域奶牛疫病防控措施。加强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特别是在春秋两季进行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经常进行牛群健康普查,构建良好生产环境。建立奶牛免疫档案。帮助奶牛养殖户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减少奶牛疫病的发生。
五、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奶牛产业区建设顺利进行,成立区奶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农委、财政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奶牛产业区重大问题协调。
(二)强化政策扶持
1、建立奶牛养殖补贴制度。经区农委、财政审查备案,对存栏优质奶牛在200-499头、500-999头、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包括新建或扩建的规模场),每购进1头荷斯坦等优质成年奶牛,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分别补足至900元、1000元和1100元。
2、对奶牛养殖设备进行补贴。对新建2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购买使用全混日粮(TMR)饲料制备机及挤储奶设备(不含手推式),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按实际购买价格的40%给予补贴(含国家农机具补贴)。
3、对奶牛养殖基础设施进行补贴。对饲养优质成年奶牛500头以上的新建、改扩建牛舍,并配套防疫基础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标准挤奶厅等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规模场,按新增牛舍面积,区财政给予每平方米50元补贴。
4、积极推进奶牛保险工作。将奶牛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奶牛重大疫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政策性保险制度,区政府和保险经营机构进行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经营机构按规定比例分别承担风险。对奶牛保险的保费实行财政补贴,除省财政负担50%外,区负担25%,养殖场(户)负担25%。
5、加强奶牛养殖信贷支持。金融部门将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贴息补助。
(三)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树立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引进奶业投资商和有实力的人才,实现我区奶业跨越式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地推进奶产业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现代奶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引资、引智合作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效果。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全乡奶牛业发展汇报材料
2000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主副换位”、市委“农转牧”发展战略,在“畜牧立县”方针指导下,坚持“以牧立乡、以牛致富”的乡域经济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全乡奶牛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2004年,全乡奶牛存栏18060头,比2000年增长8.3倍;交售鲜奶2.5万吨,比2000年增长7.4倍,成为全县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第一乡,奶牛业成为强乡富民的主导产业。
一、在奶牛业发展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机遇,建站促发展
我们大造舆论,在全乡上下形成“支持伊利、发展自己”的舆论氛围。经给农户算效益帐,群众热情高涨起来了。群众认识了,乡政府主要领导便天天跑企业,讲明我们所处的环境,具备的优势,发展的空间,我们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企业,当年就为我们乡建了3个标准化奶站。目前企业投资900万元,在全乡共建标准化奶站15个。但奶牛少、地处偏远的村屯,企业不可能建站,我们就与企业商量鼓励个人建站,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筹资建站。通过“投资建站,以站促养”办法,在6村19个屯共建大小承包奶站(点)17个。目前全乡3,876户,已有3,395户养上奶牛,占87.6%。
(二)拓宽筹资渠道、扩群增量
我们积极引导农民把手头的资金投入到养殖奶牛中来,向农民宣传“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思想,在内部挖潜.五年来,农民自筹资金达8000万元,用于发展奶牛业。我们帮助农民协调各种关系,采取奶资担保,工资担保,信用户联保等办法,共利用伊利企业养牛贷款2200万元,信合贷款240万元,农行贷款50万元,购进奶牛2,145头。本着 “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出台16条引资养牛优惠政策实施定向定位招商,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投资养奶牛,办牧场。大庆石油管理局下岗职工范虹2001年到小康村投资50万元养奶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到35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现在已有六个市县31人,在我乡投资2120万元,饲养奶牛751头。
(三)典型带动,规模推进促发展
一是借典型示范群众。乡村两级先后20次组织近500名农牧民远到全省奶牛之星双城,近到本县小八盘参观典型开阔视野,用先进的生产经验解决农牧民在奶牛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方式。
二是用典型引路,让典型说话。前伍代村是我县有名的民族贫困村。2000年,乡政府号召群众发展奶牛,群众认为养奶牛不托底,原村党支部书记吴福林带头购买5头奶牛,当年获得纯效益1.6万元,群众看在眼里,动在心上,纷纷买进奶牛,几年时间,这个村奶牛存栏便由当初的260头猛增到目前的1,832头。
三是走规模、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乡辟小区、建专业村屯、村育大户为重点,全面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目前10头以上奶牛大户发展到108户、20头以上大户发展到14户.2003年辟建烟屯村林业队和乡牧场2个奶牛小区,1处标准化、规模化克尔台村奶牛公寓。
(四)延伸产业链条,保障牧业发展
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发展。今年,全乡7.8万亩耕地,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就达到了5.6万亩,其中种植青贮3万亩、健宝牧草3900亩、紫花苜蓿900亩。
二是兴建草业促发展。2002年以来我们对辖区内12.4万亩草原全部实行禁牧政策,奶牛养殖全部实现了舍饲化,保护了草原,恢复了生态环境,缓解了草原压力。同时,我们采取政府出资种草、改草,加大对草原治理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围栏封育种改草5.5万亩。
三是狠抓水源建设促发展。2001年以来,我们鼓励群众围绕牧业发展打抗旱井,政府出台了对连片种植青贮30亩上的地块免费出资打一眼抗旱小井,对连片种植青贮200亩以上的免费打一眼中深井,对种植紫花苜宿、健宝牧草200亩以上的同样免费打一眼中深井的优惠政策,4年来共为农民免费打大小抗旱井300余眼。
(五)繁防引管建并举,提质增效
加快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推进奶牛业的提档升级,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在扩张奶牛饲养数量的同时,把提质增效作为建设奶牛大乡的主攻方向,在繁育优良母群、强化防检疫力度,引进和购入优质高产奶牛、科学饲养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5个方面,为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二、在民族扶贫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扶贫措施
(一)实施科技扶贫。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列入扶贫计划。突出了科普工作的实效性,紧紧围绕奶牛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
一是搞好种植业科技推广,夯实奶牛业发展基础。2003年以来,在种植业生产上,全面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满足了奶牛业发展对优质充足饲料的需求。
二是推广应用秸杆加工转化技术。近年来,县乡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屯举办奶牛科学饲养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15600余人次,科学养牛技术已在全乡推广。通过秸杆转化利用,种植业亩增收50元,全乡种植业增收近380万元,增产鲜奶3300吨,增收500万元。
三是推广应用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今年我们
共召开青贮、牧草种植饲喂技术现场会8次,有力地促进了青贮、苜蓿种植饲喂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是增加科技中心户。我们坚持每屯建3—5户科技中心户,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克尔台村八宝代屯科技中心户宋海深,全面推行奶牛科学饲养,奶牛平均单产6.5吨,纯收入6万余元。全乡群众,特别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通过学科学,掌握了奶牛养殖、青贮种植等实用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效益,加快了脱贫步伐。
(二)实施包扶扶贫。2003年8月份,我们在全乡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向贫困大学生献爱心活动,为波布代村小马家屯贫困学生马琳、马悦双胞胎姐妹捐款7200元,县政府副县长李世宇个人拿出2000元,县教育局支持4600元,圆了姐妹二人大学梦。今年,定点包扶我乡的县直单位是劳动局、气象局、农发行和药监局。李世宇县长及各包扶单位共为23户贫困户筹措化肥30袋,现金3250元;为村卫生所捐赠办公桌椅3套。还重点完成了后(后伍代)--东(东新屯)红砖路铺装、村小学上电、村卫生所内部装配、村办公室维修等工作。前五代、后五代两屯的自来水安装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三)实施招商扶贫。大庆投资者魏永华自筹资金20万元在波贺岗子屯建奶站,通过建站促进了奶牛业的发展。以资源为载体,先后引进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区刘久杰、大庆市供水公司张传彬等4户客商,投资355万元,利用波贺岗子屯土地,建立转基因杨树苗木基地、中草药基地和养牛基地。通过招商扶贫不仅给波贺岗子屯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资金,而且每年最少能安排本屯剩余劳动力20余名,年务工收入8万元以上。在招商引资户的带动下,该屯奶牛存栏由2002年初48头,发展到156头。除此之外,又养鹅2900只,加上国家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该屯2004年收入达84万元。
(四)突出主导产业,坚持以牧为主脱贫。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为扶贫攻坚带来的新机遇,我乡提出了“以草为业、以农养牧、以牧立乡、以鹅脱贫、以牛致富”的经济发展思路,主要靠牧业经济来实现脱贫致富。
一是实施扶贫牛工程。2001年,利用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扶持烟屯村5个大户养牛,创建“一强带四贫”扶贫联合体。联合体负责人给所带贫困户物资无偿援助,帮助确立脱贫主导产业。王彦章给贫困户张有金1头价值1.5万元大奶牛(日产奶50斤),在扶持其脱贫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张有金致富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张有金家已基本摆脱贫困。2003年,乡党委、政府为扎朗格村167户贫困户协调伊利公司养牛借款278.4万元,购买奶牛348头。
二是农经济向牧经济转变。2000年,我们采取“一强带四贫”的办法,将利用财政资金7万元购买的7台小型拖拉机无偿分发给7个有丰富生产经验、致富能力强的农户,他们每人包扶4户贫困户,为这些贫困户无偿指导服务三年,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02--2003年,按照县政府规划整村推进扶贫办法,给扎朗格村扶贫肉牛资金23.8万元,68户贫困户实现养牛。2003年出资5万元扶助106户养鹅,共饲养8500只。其中马占友养鹅1000只,当年实现纯收入1.3万元。
四是实施扶贫羊工程。2000年,利用财政扶贫资金20.23万元,扶贫三个村屯(太平庄、波布代、官尔屯)46户贫困户,购买可繁母羊674只。并采取扶贫到户、选户经营、放母还犊、保值增值、滚动发展的方式,签定合同。承包经营期为三年,合同期满原承包经营的扶贫羊无偿归承包经营户所有。据调查扶贫养羊户户均纯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并实现滚动发展。
(五)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实施项目扶贫。我们将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公益事业。为扎朗格村打1眼自来水井、4眼抗旱中深井,解决了350户,1150口人,2600头牲畜饮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为孩子配备了“爱心车”,为群众生产生活和儿童上学提供方便。完善了畜牧综合服务室建设,农机库建设,对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2003年春季,为烟屯、前伍代两个贫困村,争取到一万亩草场改良项目,2003年共收获干草360万斤,实现创收72万元。
第三篇: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摘要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奶牛饲养业是现代国家农业的核心行业,大部分发达国家乳业产值一般都占畜牧业总值的1/3以上;我国奶牛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从建国后开始发展,到80年代后的大发展使我国奶牛业的乳品工业成为一个高效的独立产业。不过我国奶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相当严重。一方面如奶源紧缺,人均乳品消费量低,国家政策的倾斜,因此我国奶牛业仍具有较好的前景,仍是目前的朝阳产业,一方面奶制品质量较差,奶牛养殖结构不协调、牛奶加工及销售模式不完善、奶牛的产量虽然得到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牛奶企业的信誉存在危机,奶农的养殖信心危机,消费者信息危机等,都制约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关键字:奶牛业发展迅速制约
前言
我国奶牛业从建国时开始起步,但发展一直较慢,1949 年建国时,我国只有12 万头的奶牛。建国后,我国奶牛业稳步发展,但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奶牛业发展停滞,还一度回落。我国奶牛业产品从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其中1978年,我国仅有奶牛及改良牛47.5万头,总产乳量97.1万吨泌乳母牛单产水平3000kg,人均10.1kg;2007 年,我国奶牛存栏1 218.9 万头,比1978 年增长了24.7 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3 633.4 万吨,比1978 年增长了36.4 倍,年递增率为13.3%,已跃居世界第3位;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kg,比1978年提高了60%,人均27.5kg,比1978奶牛增长了1.7倍(徐娜,2010),但是离世界发达国家人均100kg以上相差甚远,奶牛产值业约占畜牧业的5%相比发达国家35%差距较大。虽然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靠增加奶牛的数量来提高产乳总量,奶牛的平均产乳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每年的奶牛数量在递减,而牛奶的产量去保持稳定或递增,如美国1950年奶牛2190万头,总产乳量5289万吨,2004年奶牛头数为901万头,总产乳量达7748万吨,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599kg(徐娜,2010)。同时由奶牛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市场的大量需求给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产品
质量监管力度不严导致更多的掺假造假。2008 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奶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奶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奶农的养殖积极性、牛奶企业的诚信、国家的公信力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经过近三年的治理整顿,当前奶业生产有所恢复,由粗放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高质量奶源建设严重滞后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奶业任重道远。
我国奶牛业现状分析
一、奶牛养殖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约有1400万头奶牛,年产3400万吨。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年增长率均为10—15%,主要是靠增加奶牛饲养量来获得。中国仍要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进口大量的奶制品。
1、养殖分布不平衡由于荷斯坦奶牛耐寒而不耐热,牛奶的生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北,而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带来的不良后果是: 北方的草资源和水资源逐渐耗竭,奶源过剩,原料奶价格下降;南方鲜乳供应受限,许多地区只能饮用常温保存奶或含奶饮料,或用奶粉替代, 所以“大头娃娃”和“结石娃娃”在南方出现最多。
2、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模式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 头,占奶牛饲养量的60%;国营农场一般养800到2000头奶牛,通常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8%;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此类牛场一般1000-10000头奶牛,通常要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30%,主要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形成了所谓“公司+农户”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与农户只有合同关系,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就可能出现合同违约问题。
3、忽视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自然死亡外, 没有淘汰低产牛,有悖于科学生产理论。奶牛屡配不孕,产奶量愈来愈低;饲养只重视精饲料, 不重视青粗饲料, 许多地方采用精料加稻草的模式, 既浪费精料,又影响牛奶品(乳蛋白质偏低);在疾病控制方面, 一些地方的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都没有控制,要么不检疫, 要么检疫后不淘汰。
二、牛奶的加工与销售模式
1、在牛奶加工方面
①片面追求大规模。因为追求规模, 原料供应不足, 这种现象在南方省市特别明显。南方某省乳品加工企业设计加工能力达300万,t 而年产原料乳实际不到16万t 迫使加
工企业向邻省收购原料乳, 既增加了运输成本, 又无法保障原料质量, 还刺激奶农将挣钱的希望寄托在涨价而不是提高生产水平。
②产品结构中的保鲜乳比重较低。产品结构中保鲜乳比重偏低, 主要受原料奶来源制约。在南方, 因为原料乳不够, 只好从北方或国外运来奶粉进行二次加工, 生产常温保存奶, 或者生产含乳饮料(用少量原料生产大量产品);在北方, 因为液态奶市场有限, 只好加工成奶粉, 供南方二次加工。例如在2007年, 全国牛奶产量3 525 万,t 生产了346.5万t干乳制品, 相当于2 888万t原料乳(81.9%)用于生产固态奶, 即使在乳制品出口较多的澳大利亚, 也只有约一半的原料乳用于生产固态奶(主要供出口)(甄妙,2009)。我国现阶段乳制品进口多于出口, 固态奶比例如此之高, 实在是在浪费资源,并损害消费者利益。
③产品包装偏小。液态液包装以200 mL规格占比例较高, 包装成本偏高, 使我国消费者实际花费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加工企业也没有好处, 受益的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包装部门。
④奶制品加工技术仍然薄弱。牛奶加工类型少,品种单一,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奶的一半用于生产奶粉,主要是加糖奶粉。我国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1 600 多个,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低,产量质量不稳定。
⑤产业化组织程度还需提高。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下。六成以上的鲜奶仍然由小型乳品企业加工处理。导致奶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仅有30%,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虽然出现了一些注重奶源基地建设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但还处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2、在牛奶销售方面
市场消费是奶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奶业能否持续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培育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把乳制品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从目前看, 我国奶业市场需求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根据2007年版的《膳食指南》每人每天应喝奶300 g, 是目前实际人均消费量的3.9倍。当前我国农村不是没有饮奶的需求, 而是没有消费能力。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 收入每增长1%, 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随着经济的发展, 乳品消费将愈来愈多。保鲜奶在所有产品中是营养价值最高的, 加工成本是最低的。发达国家喝保鲜奶的比例相当高, 美国是
99.75% , 加拿大是99.9%, 英国是98.92%, 而我国仅为29.62%。保鲜奶可大量使用循环型的玻璃瓶等包装, 将对节约资源、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起积极作用。有关专家对南京卫岗乳业巴氏杀菌奶玻璃瓶进行了统计分析: 公司几十年来已累计生产了160亿瓶保鲜奶, 如果全部使用无菌纸包装, 将消耗8.68万t的纸, 相当于耗费0.467万公顷的森林(蔡敬东,2006)。因此保鲜奶包装既节能又环保, 所有这些预示着我国保鲜奶的发展存在极大的空间。
三、奶产品质量
由于奶源需求大大高于供给,奶源质量问题至今尚未得到保障。
1、养殖基础薄弱。奶业公司+奶农+奶户的产业链模式断裂,难以形成一体化,没有责任主体,这是奶粉事件的主要原因。一条完整的奶业产业链共包括良种繁育+饲料销售+奶牛养殖+原奶收购运输+乳品加工+经销营销+超市零售+消费者购买八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把产业链比喻为奶业大厦,无疑奶牛养殖是整座大厦的地基,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但恰恰是这个最基础性的环节却一直处于最弱势地位,奶农承担的生产风险最大,获得的利润最低,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最少。而且大多数奶农是多种经营的小农户,除了养牛之外还要干其他农活。多数农民都是刚开始养奶牛,对奶业相关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
2、我国奶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奶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牛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清洁等问题。导致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
3、国家的监管力度不严,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一是对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 标准体系不完善, 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漏洞;二是对奶站的监管缺失, 对掺杂使假、压级压价等行为打击不力, 致使奶站运营管理混乱;三是法制建设滞后, 行业指导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致使民众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质疑。国家曾经对一些口碑好、质量高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实行免检, 使一些乳制品企业有机可乘, 利用一些方式来使自己的产品看起来优质、做市场领袖并且还要节省成本, 达到赢利的最终目的。他们不是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来以质量取胜, 而是利用某些不正当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 政府乳品质量管理和监管方面的缺失是这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结论
1、中国的奶牛业正在快速发展,以满足庞大的人口饮食习惯快速变化的要求,仍是我国的朝阳产业。
2、中国的产奶量将继续增加,但仍跟不上需求上升的步伐,这个缺口仍需要由进口奶制品来填补。
3、我国的养殖生产模式以散养为主,生产效率偏低,南北差异较大。
4、中国奶牛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产业链仍然长而复杂,缺乏奶牛饲养管理经验和技术,受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华中和华南地区)。
5、中国乳制品质量仍然得不到保障。
五、建议
1、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重塑国产奶制品形象。
2、整合奶业价值链, 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
3、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 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4、推进科学饲养机制, 提高养户饲养技术,实行规模化饲养。
5、完善乳制品质量监测, 加强乳制品食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娜.美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0(11):40-43.2.甄妙.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 J ].经营管理者,2009,(13): 122.3.蔡敬东.巴氏杀菌奶消费与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乳业,2006,(9): 27-28.
第四篇:景泰县奶牛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景泰县奶牛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奶牛业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发展奶牛业是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是畜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景泰县奶牛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总耕地面积68.5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3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04亿公斤,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达5万亩,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我县立足县情,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和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措施来抓,采取“政策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多轮驱动战略,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畜牧养殖产业化工程,全县以猪、羊、鸡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县猪、羊、鸡饲养量分别达到36.03万头、78.18万只、83.07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相对于猪、羊、鸡产业,奶牛业在我县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一个弱势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分布情况来看:属城郊型奶牛业,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条山镇和县城周围的驻景各农场,以农户散养为主。从存栏及奶产量来看:养殖规模小,产奶量低。目前,全县共存栏奶牛866头,全县牛奶总产量1762吨。从销售范围和配送方式来看:属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型。养殖户全部以鲜奶方式送奶上门,90%的牛奶销售集中在城区,其余销往农村,基本无外销,价
格一般在2.4元/公斤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奶牛品种不良,产奶量不高
目前,我县奶牛多为杂交荷斯坦牛,年产奶量在5600公斤左右,与世界著名品种荷斯坦奶牛年产奶量8000公斤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原因是:一是有些农户不懂奶牛选购技术,盲目购牛,好价格买不到好奶牛,存在上当受骗现象;二是农户养牛虽多采用人工授精配种,但在引进冻精时无系谱档案,近交现象难免存在;三是由于多数养牛户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养殖经验,重点在发展数量上求效益,管理和饲养水平有限。
(二)无龙头企业带动,牛奶销售困难
我县的奶牛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奶牛养殖龙头企业,处于传统的养殖阶段。现有鲜奶销售集中在城区,而农村鲜奶需求量小,市场还没有形成,加之销售网络不完善,牛奶外销困难,奶牛业难以快速发展。
(三)养殖投资风险较大,群众融资困难
由于奶牛养殖成本相对较大,对防疫、管理等要求较高,再加上奶牛销售网络还不完善,大规模养殖有一定的风险。同时,奶牛养殖主要靠农民自筹资金,由于融资困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农户发展养牛业的信心和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景泰县奶牛产业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级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突破口。而奶牛业是畜牧业中效益高、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认识是基础,领导是关键,投入是保障。一是各级领导要有清醒地认识,从实际出发,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落实扶持政策,搞好综合协调,切实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在投入上采取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三者一体,调动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四是畜牧部门要搞好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建设饲料基地,大力种植牧草,推行氨化和青贮秸秆养牛技术,促进种养业良性循环,共同把我县的奶牛业搞好。
(二)建立奶牛生产基地,促进规模发展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本地客商来景泰投资发展奶牛养殖业。2006年,由私营企业老板卢首百组建的白银大富乳业有限公司在我县红水镇安家落户,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5年内奶牛饲养量达到3000头,目前,奶牛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同时,我们将依托兰炼三联乳品公司和白银大富乳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养殖奶牛,力争到2010年,全县奶牛饲养量达到6000头。
(三)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奶牛整体质量
品种的遗传因素影响产奶量在25%-30%,奶牛要高产,品种是基础。一是要抓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制订奶牛改良计划,积极推广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生物技术,加强对冷配站点的管理,在奶牛养殖户和规模奶牛场都要建立完整的系谱档案,对新生犊牛及时编号,防止近亲繁殖;二是要规范良种奶牛引进,畜牧部门抽调专业骨干,帮助群众购牛,严把质量关,逐步培植高产奶牛群,提高奶牛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我县的奶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推行奶牛标准化生产
推进标准化生产是提高我县奶牛养殖水平,确保鲜奶质量安全的关键。要把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一是指导养殖场(户)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牛场建设和改造。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内必须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采购饲料和兽药、统一管理、统一到挤奶厅挤奶、统一销售”,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奶业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二是加强奶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宣传推广和普及,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三是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加强奶牛养殖生产程序和生产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四是对散养户,要逐步规范养殖行为,搞好防疫和环境卫生。总之,我们要依靠产品的质量,扩大市场占有额,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从而提高我县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五)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控及防疫体系
疫病是畜牧业的大敌,特别是传染性疫病,一旦发生会给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灭顶之灾。因此我们必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政发„2006‟54号)文件精神,加快我县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控体系,加强疫病防治管理,建立饲养日志和动物监管记录,搞好疫病监测,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奶牛疫情流行动态,指导奶牛生产者搞好防疫;二是建立完善的奶牛健康防疫体系,各养殖场(户)要有配套的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制定并严格执行防疫规程,定期开展防疫注射,防止传染性疫病发生,提高疫病的控制和预防能力;三是搞好非传染性常见病的诊治。奶牛不孕症、消化性、代谢性疾病等,虽然不会传染,但其严重影响着效益的提高,对奶牛业的危害也很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兽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第五篇:澳大利亚奶牛业考察报告
澳大利亚奶牛业考察报告
一、澳大利亚奶牛业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760多万平方公里,四面环海气候温和,大陆边缘地带降水相对丰富,是森林草原区,内陆气候干旱为荒漠、沙漠地区;全澳洲人口约2100万,行政区域分为为7个洲,即维多利亚洲、新南威尔士洲、昆士兰洲、西澳、南澳、北澳、塔斯马尼亚洲。
澳大利亚气候资源条件适宜于发展奶牛业,奶牛饲养历史有一百多年,最早有记载的纯种荷斯坦奶牛引入澳大利亚是在1886年,由荷兰航海者引入,最初饲养在维多利亚洲墨尔本附近。澳大利亚奶牛业的快速现代化发展始自于“二战”之后。奶牛存栏迅速增加,从欧洲、加拿大和新西兰引入奶牛;并且于上世纪50年代引入了人工授精等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始了大规模的改良和培育工作。
澳大利亚全国目前存栏奶牛210万头,可繁母牛117万头,约占奶牛总存栏的55%。奶牛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几个洲,以维多利亚州存栏最多,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澳洲全国有奶牛场6000多个,奶牛场饲养规模在130—400头之间。
二、澳大利亚奶牛繁殖育种及品种分布状况
奶牛品种状况
在澳大利亚210万头奶牛中,80%为荷斯坦奶牛,11%为娟姗牛,其它品种如西门塔尔、爱尔夏和瑞士褐牛等占9%。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体型大而结构平衡,成母牛平均体高140公分,体重635公斤,放牧条件下产奶期约为330天,平均产奶6.2吨,乳脂率3.89%,乳蛋白平均3.2%。娟姗牛属小型乳用牛,该牛在澳洲分布广泛,经济性状突出,鲜奶中干物质含量高,平均产奶4.5吨,乳脂率4.87%。
奶牛繁殖育种情况
澳大利亚奶牛在繁殖方面大多采用人工授精,对于育种群体的选配非常细致,有完整的繁殖育种记录,人工授精大多数由农场主自己完成操作,情期受胎率60%;一些奶牛场开展胚胎移植,由专家进行服务,也有部分农场由农场主自己操作,受胎率在60%左右;对于初产母牛也采用与小型品种公牛本交的作法,主要是为防止难产,初产犊牛不留群,不论公母犊均育肥肉用屠宰。
澳大利亚的奶牛场全部加入协会组织,澳大利亚奶业协会。奶牛场主在奶牛饲养、繁殖、育种等方面接受奶协指导。奶牛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维护奶牛场主的利益,协调奶牛场主与人工授精中心的关系,协调奶牛育种组织与奶牛场的关系。农场在奶协的安排下接受人工授精中心分发的优秀公牛冻精和育成公牛后测冻精。奶牛后测冻精的下发是免费的;人工授精中心对提供后测数据的农场支付费用,每头完整的女儿牛资料农场主可以获得10澳元补助;参与后测的农场可优先使用取得好的后测成绩的公牛冻精。人工授精中心也可以帮助农场生产农场自己培育饲养的公牛冷冻精液,供该农场自己使用。在澳大利亚有20%的奶牛场被定为种公牛后测及培育场。
奶牛出口情况
澳大利亚奶牛业经过百年发展及培育,目前是一个奶牛生产大国,每年有大量奶牛出口到其他国家,主要出口对象是中国、日本、墨西哥、东南亚等地,每年的出口能力大约为15--20万头。在澳大利亚有十几个比较大的奶牛出口商,他们联系着近千个奶牛销售代理商,代进商们则联系着全国6000个奶牛场,奶牛出口商的实力和供应能力各不相同,关键是他控制多少代理商及农场。奶牛出口对于农场来说可以赚到更多的利润,出口价格比国内销售高出许多,在国内相当一部分母牛犊不留作后备母牛,只能作为肉牛育肥屠宰了。
三、澳大利亚奶牛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澳大利亚畜牧业十分发达,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产品以出口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65%以上,奶牛业占畜牧业产值近一半。
奶业经营管理模式
澳洲奶牛业以家庭农场为主体,饲养规模一般在120—400头之间,400头以上超大奶牛场十分少见,因为历史的原因澳洲奶牛场多为家庭继承,奶牛场主要是夫妻或父子经营为主要方式,一般一个存栏300头的奶牛场全部工作都由夫妻两人完成,他们十分忙碌劳累。奶牛场全部以放牧为主要饲养方式,澳洲奶牛业是资源型的,每个农场均有几百公顷土地,一个农场的草场面积相当于我省农村一个村的土地。放牧采用轮牧式,在一个草场放牧一周至半个月,然后转到另一个草场。由于澳洲气候温暖干燥,大多数奶牛场没有棚舍,奶牛全天在草场上采食运动,草场边缘有铁丝围栏,有的还设有电网。部分条件好的奶牛场在草场中间植有澳洲柏树,枝叶繁盛的树木可以为奶牛遮雨防阳光直射。澳洲奶牛场的草场大多为人工改良草场,其中禾本科牧草占80%,豆科牧草占20%。大多较干旱地区草场具有喷灌设备,保证草的生长供应能力。相对来说降水丰富地区的奶牛场因投入少效益会更好一些。
榨乳方式
由于澳洲劳动力缺乏,目前全部奶牛场100%采用机械榨乳,每天两次榨乳,榨乳设备简单实用,有鱼骨式和转盘式两种,大的奶牛场选用转盘式的,可同时容纳50头奶牛榨乳,每天早晨和下午4点左右为榨乳时间,奶牛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榨乳时间奶牛成群排队从草场返回榨乳区等待,榨乳结束后自行返回草场。鲜奶经过密闭管道流入低温贮奶罐中低温保存。在澳大利亚少数大的奶牛场采用更先进的无人值守榨乳设备给奶牛榨乳。奶牛可以随时进入榨奶通道,该榨乳设备可以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靠红外线探测装置完成操作程序,推动奶牛进入榨乳位,清洗乳房,安装榨乳杯榨乳及冲洗设备等,该设备产自荷兰,每套大约25万澳元。
饲料供应和鲜奶销售
每个奶牛场均设有饲料塔和低温贮奶罐,饲料由饲料加工厂生产,然后定期送到农场饲料塔内,定期进行货款结算。奶牛在榨乳时补料。奶牛场奶罐中的鲜奶定期由乳品厂来人收集,取奶样、计量奶量全部由乳品厂工作人员完成,乳品厂定期给农场主支付奶款,反馈奶样的分析结果。在整个奶牛场生产经营中农场主主要完成奶牛饲养和榨乳工作,前后相关环节都有专门的相关机构来做,不同生产主体分工明确。这是他们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四、完善的奶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双赢的良种培育机制
澳洲奶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得益于良好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奶牛饲养者与乳品加工者的关系。在澳洲奶牛育种、后测及品种登记工作由奶牛协会来主持,由协会根据奶牛场规模、牛群质量审定种公牛培育场和后测场,育种机构对于提供后测生产数据的合作奶牛场给予经济补助,参与培育后备公牛的奶牛场免费使用优质的种公牛冻精。
奶牛品种登记
在澳大利亚奶牛品种登记是自愿的,奶牛登记是收费的,目前大约有60%左右的成年奶牛登记。只有登记奶牛才可能成为育种及后测群体,登记母牛的后代价格也较高,登记工作由奶牛协会的专家进行,生产数据进入协会数据库。
技术培训和支持
奶牛协会免费为奶牛场培训人工授精技术人员,为农场提供兽医服务,农场有生产问题可以随时请专家来解决,但提供服务的专家收取一定的费用。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即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已开展几十年,在澳洲已有40%成年奶牛进行DHI测定,每头奶牛每年收取20澳元的测定费用,每月取样一次,定期给奶牛场反馈结果,农场主依测定情况进行繁殖安排、治疗疾病和改善饲养管理。
奶牛场与乳品加工厂等大企业关系十分密切。有的企业如艾德士(Elders)公司等大企业开办银行为农场主提供贷款,对经营不利的奶牛场采取并股或收购,然后租赁经营权。在澳洲奶牛场与乳品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风险共担,在干旱年份产奶量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时,乳品企业提高鲜奶收购价格,提供贷款帮助奶牛场发展。
加工业对奶牛饲养的影响
澳大利亚乳品加工业发达,是乳品加工大国,乳品种类繁多,以乳粉和黄油、奶酪为主。不同的乳品加工业对鲜奶的质量要求有所不同,由于澳洲液态奶产品少,所以澳洲奶牛鲜奶干物质含量普遍较高,高于北美及欧洲,特别是为黄油、奶酪厂提供鲜奶的奶牛场,奶牛的乳脂率都很高,平均在4.0%以上,相当部分奶牛场饲养乳脂更高的娟姗牛,平均乳脂率达到5%。
五、科学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最佳的生产观念
澳大利亚奶牛平均单产6.2吨,相对于北美、欧洲来说生产水平较低,相对于我省也不算很高,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澳洲奶牛整体遗传质量不高。其实澳洲奶牛的育种水平是相当高的,他们核心群奶牛质量,种公牛质量与北美是同步的同等质量的。每年世界种公牛(Interbull)排名中,澳洲的成绩是相当好的。澳洲奶牛实际平均产奶水平不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奶中干物质含量高,适应他们加工业业的需求,若与北美奶牛的奶中干物质含量比并不差很多;二是生产方式不同,澳洲奶牛以放牧为主,生产的核心是单位草原生产鲜奶的量,所以有一个达到最佳效益的产量,若再提高产量就需要投入更多粮食,对于粮食产量有限的澳洲是不经济的,奶牛场主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适当规模,适当产奶量。
科学的牛群结构是保证效益最大化的根本条件,澳洲奶牛淘汰率也较高,他们后备奶牛充足,对于繁殖障碍、老龄和病牛及时淘汰处理,保证生产牛群的生产繁殖效率。面向生产需要的奶牛育种服务
在澳大利亚对奶牛主要选择生产性状,对花片、颜色等次要性状选择不严格,部分奶牛场内的奶牛花色比较杂。在澳大利亚对奶牛的顺产性、乳头长度等我们不太重视的性状选择很严格。因为澳大利亚奶牛几乎是处在无人照料的饲养情况下,顺产很重要;由于全部采用机械榨乳,乳头长度,抗乳房炎性状显得尤为重要。在生产群中存在大量的杂交奶牛,如西门塔尔与荷斯坦杂交牛、娟姗牛与荷斯坦杂交牛,他们对于生产群体只要生产性状好就可以,在生产群奶牛中,杂交牛、全黑、全白和杂色牛数量都不少,而在育种群体进行严格的育种性状选择。
六、澳大利亚奶牛业的发展趋势
澳大利亚奶牛业经历百年发展在各方向已经形成了科学生产管理育种出口体系,生产及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促进了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在相对较高水平基础上仍不断提高,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近二十年来奶牛场平均存栏规模从100头上升至200头,由于奶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化作为科技载体作用越发突出,小规模生产在效率和效益方面难以与大规模场平衡。加之近年澳洲气候干旱,草场经营成本增加,小的奶牛场部分合并转产,大批农场主放弃奶牛饲养,进入城市发展,农场合并扩大趋势明显。澳洲奶牛是设施型畜牧业,在合并中大量生产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配套,机械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由于奶牛场规模扩大,工作人员增加,促进了奶牛饲养管理队伍职业化,形成了奶牛场经营管理者专业队伍,许多农场已打破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奶牛场聘用专职经理,或委托租赁经营,经营者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奶牛存栏量稳中有降,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澳洲奶牛存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2002年起奶牛存栏数量开始下降,而产奶量继续平稳上升,存栏奶牛健康水平和遗传质量持续提高,形成了后备牛充足,生产牛生产繁殖率高,高淘汰率快速更新的良性循环。
三是奶牛业更加外向发展,澳洲奶牛存栏基数大,而且进入存栏负增长时期,每年有几十万头后备牛可以出口,出口对于奶牛场、代理商及出口公司都有利,政府也支持奶牛出口,出口奶牛质量也日益提高,加之澳洲奶牛是放牧饲养,出口到舍饲为主的国家后奶产量将有所提高,越来越受到进口国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