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慈溪市范市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1.3 证明学案1
证明
〖基础练习〗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课本P16页的导入图,猜想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相等吗?________ __
2、观察课本P16页的图1-11,猜想这组直线a、b、c、d是否互相平行?再动手验证_______.3、当n=0,1,2,3, 4时,代数式n3n7的值分别是7,5,5,7,11,它们都是素数.那么,命题“对于自然数n,代数式n3n7的值都是素数”是真命题吗?_____________; *
4、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发现:观察不可靠,测量有误差.那么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_______出发,根据已知的______、_____、______,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___。
5、如图,AB∥CD,BF∥CE,则∠B与∠C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6、如图,AB∥CD,BE∥CF。求证:∠1=∠4。227、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点E,F,FG平分∠EFC,交AB于点G,若∠1=80°求:∠FGE的度数.AB
C D
第4题
8、已知,如图,CD⊥AB,GF⊥AB,∠B=∠ADE。试说明∠1=∠2
A
ED
F
B
CG9、如图,CD∥AB,∠DCB=70°,∠CBF=20°,∠EFB=130°,问直线EF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拓展延伸〗
10.已知:如图,AB∥CD,BD平分∠ABC,CE平分∠DCF,∠ACE=90°.
(1)请问BD和CE是否平行?请你说明理由.
(2)AC和BD的位置关系怎样?请说明判断的理由.AE
第二篇:浙江省慈溪市范市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1.3 证明学案2
证明
1、证明几何命题时的一般格式是:
(1)画:按题意画出__________;
(2)写:分清命题的_____和____,结合图形,在“_____”中写出条件,在“____”中写出结论;
(3)证:在“_______”中写出推理过程。
2、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
3、由“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定理,可以得到两个真命题:
命题一: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内角的和; 命题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角。oo
BC中,B=15,4、在A以A为顶点的一个外角为120,则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如图a,若AB∥CD,则∠BPD、∠B、∠D之间有何关系?
请证明你的猜想ooE
(2)如图b,若AB∥CD,则∠BPD、∠B、∠D之间又有何数量关系? 请证明你的猜想
(3)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 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6、在△ABC中,BO平分∠ABC,点P为直线AC上一动点,PO⊥BO于点O.
(1)如图1,当∠ABC=40°,∠BAC=60°,点P与点C重合时,求∠APO的度数?
(2)如图2,当点P在AC延长线时,求证:∠APO=2(∠ACB-∠BAC);
(3)如图3,当点P在边AC所示位置时,请直接写出∠APO与∠ACB,∠BAC等量关系式
第三篇: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 证明第1课时 证明》教案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3证明
第1课时
证明
1.进一步体验证明的意义;
2.进一步学习证明的思考方法;
3.进一步学习综合法证明的方法和表述。体验辅助线在证明中的作用。
继续学会证明的方法和表述.需要添加辅助线,证明思路不易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一、复习引入:证明;
上节课教的证明的四个格式。
思考:如何
证明文字命题呢?
例如: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是真命题。
(一)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是真命题。
分析:(1)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并根据条
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请同学们回顾,在三角形部分,对这个命题是用哪种实验方法加以说明的.(可请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
(3)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这些线中哪些线容易产生相等的角?(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讨论学习,时间可稍长)
根据学生的回答,添辅助线并引导
学生梳理推理的过程(此处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顶点处添加辅助线)
(4)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
启发学生再思考,除了选三角形顶点作平行线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比如选三角形边上一点(此处也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尝试),师生共同探究出证明过程:
证明:证明: 过点A作DE∥BC.则
∠C=∠CA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AE
+∠B=
180º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AC+∠B+∠C=∠BAC+∠BAD+∠CAE=180º
其它证明方法:
可在BC边上任意取一
点P,作PD∥AB,交AC于点D;
作PE∥AC,交AB于点E.
∵PD∥AB(已知)
∴∠DPC=∠B
∠CDP=∠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PE∥AC
∴∠EPB=∠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PB+∠EPD+∠DPC=∠C+∠A+∠B=180°
(等量代换)
小结:1.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格式:
①按题意
画出图形;
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思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例1
已知:如图,∠B+∠D=∠BCD。求证:AB//DE.(此题在七下《平
行线》里已见过,大部分的学生应该不陌生,也能想到添加辅助线来证明。但当时并不注重书写过程,所以此时应留时间给学生自己分析,并书写证明过程,强调格式的规范性。可投影不同学生的作业并分析点评。)
分析:
延长BC,交DE与点
F。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只要证明∠B=∠CFD,或者∠B+∠BFE=180°,就能证明AB//DE.证明:延长BC,交DE于点F。
∵∠B+∠D=∠BCD
又∵∠BCD=∠D+∠CFD(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B+∠D=∠D+∠CFD
∴∠B=∠CFD
∴
AB//D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作平行线法;
(2)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常用的几何证明方法:由结论出发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进而形成解题思路――分析法.初步学会添加辅助线。
第四篇:八年级科学1.3噪声学案(1)
噪声
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一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学习过程:
【预习形成】(5分钟)(预计找以下同学回答,还可随机找其他同学补充)
1.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王玉鸿、王莎莎)
2.人们以()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崔萌萌、于慧聘)
3.控制噪声可以从()
()
()三方面入手。戴上耳罩是从()减弱噪声;无声手枪是从()减弱噪声;城市道路两旁建隔声板是从()减弱噪声。(王翠娜、柳杨)
【合作展示】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吴家伟、于礼明)
2.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倪玉佳、柳亚宁)
四.检测反馈:(5分钟)
1.乐音的音调变化和响度变化都有(),噪声的音调变化和响度变化()。
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
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要限时。
B
市区里种草植树。
C
戴上防噪声的耳罩。
D
市区里汽车禁止鸣喇叭。
3.一般来说,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这是为了()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增强声音的响度。
D
仅是为了装饰。
4.鼓手在敲鼓时加大用力,则振幅,响度
.与鼓的距离不同的听众对响度的感觉不一样,说明响度还跟
有关.
5.“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很
;“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很
.
6 .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的叫声音调高,的叫声响度大。
五.学习小结:(3分钟)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课后作业:
1.乐音的三个特征是、、2.鼓手在敲鼓时加大用力,则振幅,响度
.与鼓的距离不同的听众对响度的感觉不一样,说明响度还跟
有关.
3.“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很
;“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很
.
4.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的叫声音调高,的叫声响度大。
5.人在野外喊叫时,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6.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高,这是由于儿童声带的大.人们在选瓷器时,总是要轻轻地敲打瓷器表面,听听发出的声音,以此来判断瓷器的好坏.这种方法是利用了声音的特性.
七:板书设计:
噪声
一.噪声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
1.分贝(dB)
三.噪声危害
四.怎样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篇:浙江省慈溪市横河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3.3立方根教案 浙教版
第二章 实数3.3立方根
一、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平方根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立方根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教学重点放在立方根具有唯一性(实数范围内)的讨论上.在学生对数的立方根概念及个数的唯一性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数的立方根与数的平方根有什么区别,学生就容易解决问题.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2.在学习了平方根的基础上,学生经历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立方根的有关知识,领会类比思想. 3.通过对立方根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立方根概念、符号、运算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2.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类比法.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02,电脑.
学具:教材,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第三环节:初步探究;第四环节:尝试反馈,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深入探究;第六环节:课时小结;探究与思考;第七环节:作业布置及课外探究.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内容:
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球的体积公式为v=43R,R为球的半径)提问:怎样求出半径R ?学完本节知识后,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有关体积的运算和面积的运算有类似之处,让我们用上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
意图: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效果: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学生既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快将问题归结为如何确定一个数,它的立方等于4,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
内容:
提问:(1)什么叫一个数a的平方根?如何用符号表示数a(a≥0)的平方根?(2)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负数有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 是什么?
(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何关系?
(4)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有何区别和联系?
强调: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5)为了前面场景的问题中,需要引出一个新的运算,你将如何定义这个新运算?
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 方根).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cube root, 也 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3是-27的立方根,0是0的立方根.
意图:学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进一步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做好铺垫,同时 突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效果:复习引入既复习了平方根的知识,又利于学生类比学习法学习立方根知识.第三环节:初步探究
内容:
1做一做:怎样求下列括号内的数?各题中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1)()=0.001 ;(2)332764 ;(3)()=0.意图:通过计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求一个数的立方,与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是互为逆运算,感受一个数的立方根的唯一性,计算中对a的取值分别选为正数、负数、0,这样设计,在此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2议一议:
(1)正数有几个立方根?(2)0有几个立方根
(3)负数呢?
意图:提问,是为了指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在上面的基础上明晰下列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
3(1)每个数a都只有一个立方根,记为“a”,读作“三次根号a”.例如x3=7时,x3是7的立方根,即7=x;与数的平方根的表示比较,数的立方根中根号前没有“±”符号,但根指数3不能省略.
(2)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3)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ction of cubic root),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效果:通过亲自运算、探究学习立方运算的逆运算,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初步掌握立方根的概念.
第四环节: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内容:
例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1)-27;(2)
812538 ;(3)3 ;(4)0.216 ;(5)-5.33解:(1)因为(-3)=-27,所以-27的立方根是-3,即-27=-3;
828282=;
(2)因为,所以的立方根是,即31255125512553233()=(3)因为
278=338,所以338的立方根是
33,即33=;
8223
33(4)因为(0.6)=0.216,所以0.216的立方根是0.6,即0.216=0.6;
(5)-5的立方根是3-5.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8;(2)30.064;(3)338125;(4)
9.
333解:(1)38=322;(2)30.064=30.40.4;
8125253(3)3=325;(4)
9=9.
随堂练习
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30.125;364; -364;5; 33316.32.通过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意图:例1着眼于弄清立方根的概念,因此这里不仅用立方的方法求立方根,而且书写上采用了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学生在熟练以后可以简化写法.例2则巩固立方根的计算,引导学生思考立方根的性质.
效果: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立方根的性质,若学生不能发现规律,教师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如:38=-2=-2; 3=327=3; 38=(2)=8.引导学生观察被开方数、根指数及333333
运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也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发现的规律;若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可由教师补充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深入探究
想一想:
(1)3a表示a的立方根,那么
a等于什么?
333a3呢?
(2)3-a与-3a有何关系?
意图:明晰a =a,333a3=a。说明:若学生通过上面的计算得出了立方根的性质,可以直接展示学生的成果;若没有得出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x3=a,那么x就是a的立方根,即x=3a,所以x=33a=a, 同样,根据定义,a333是的a三次方,所以a3的立方根就是a, 即aa,33-a=-3a.
第六环节 课时小结:
内容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内容: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三次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能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2.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5点:
(1)符号3a中根指数“3”不能省略;
(2)对于立方根,被开方数没有限制,正数、零、负数都有一个立方根;
(3)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区别: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但只有一个立方根;
负数没有平方根,但却有一个立方根;
33(4)灵活运用公式:(3a)3=a, aa,3-a=-3a;
(5)立方与开立方也互为逆运算.我们也可以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或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立方根.
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效果:通过小结,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类比学习方法的感受,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习更有条理性.
内容2:回顾引例
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半径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
如有时间,学生学力许可,还可以安排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已知2x18=0,求x的值.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1)8x3+27=0;(2)(x-1)3-0.343=0;(3)81(x+1)4=16;(4)32x5-1=0.
意图:回顾引例,使得教学环节更完整,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安排有层次的探究问题,可更好地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练习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环节 教学反思
主要注意学生的计算,以及对立方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