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6: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范文模版]》。

第一篇: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范文模版]

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

冯爱东

六朝古都——南京;古色古韵——夫子庙。在这里,独特的人文底蕴述说着繁华与兴盛、古老与年轻。在这里,一所百年老校,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教育理念,浸润着二千多年前华夏第一圣人孔子的思想精髓。这就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以弘扬和开拓为己任、全国唯一以“夫子”名字命名的百年名校——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一、“爱众亲仁”的课程文化

一百年来,我们追寻孔子,与圣贤在历史中相遇,在思想上相遇;一百年来,我们解读孔子,相邀圣贤来到我们身边,来到我们教育的现场,在我们的心间播撒理想、信念、学识以及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我们努力把孔子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坚守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四个方面倾心尽力地践行孔子教育思想,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独特的学校文化。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开始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的探索,置素质教育推进于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背景之中,在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坚持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实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保持张力中寻求平衡,寻求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素质教育发展新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凸显夫子庙小学独有的文化气质,激发生命的智慧成长。

走进夫子庙小学校园,浓浓的“孔子文化”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金光闪闪的校训,古色古香的“博学楼”、“善艺楼”,庄重肃穆的“孔子授教塑像”,充满活力的“亦乐泉”,绿色的“志学长廊”,历史与现代手拉手的汉白玉“尚礼浮雕”,朝气蓬勃的“笃志书画展”,催人奋进的校歌墙和志存高远的腾飞塑像„„这一切都充盈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夫子文化的底蕴,孔韵流芳的校园,深深滋养着夫小师生的“夫子气”。

二、“博学笃志”的论语课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们在推进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努力传承孔子文化。

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学校的课程能力建设,追求的是一种对课程资源的科学整合、对课程整体的有效驾驭,追求实践活动中的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包裹在学校课程文化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文化的变革之中”。夫子庙小学始终把学校课程能力的建设,置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之中。一方面以孔子思想的精髓,引领学校课程的实践,不断提升学校课程能力;另一方面,以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实践,深化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彰显夫子庙小学的文化个性。

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学生学习的品质和方式。在提高国家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突出了一条主线,这就是建构以《星星论语》为主干的校本课程群。

《论语》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文本。《星星论语》则是夫子庙小学学习《论语》,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校本课程。取名“星星”,不仅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品格,而且寄托着我们深刻的期待:

“星星”,意蕴着夫小学子是一颗颗希望之星,他们沐恩着夫子文化、儒家文化的熏陶,浸润着先贤的智慧,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学习、成长,焕发生命的活力,张扬个性的光彩。

“星星”,聚象成夫小学子全面素质的期望,它凸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闪烁着现代文化创新人才的时代色彩。它星星点点,源自儿童的真实视野、纯真童性,它又框架鲜明,成为夫小学子提升、完善自己的践行目标。

“星星”,标识着夫小校本课程的丰富性,以《星星论语》为主干,生发出若干个“微型课程”,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几个不同的纬度,相互融通、彼此激发,构成了一个学校校本课程群,全力践行孔子教育智慧,彰显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特色,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

《星星论语》是由学校教师和同学编写并绘图的。这本书从“志学、礼仪、仁爱、交友、孝敬、志向、诚信、自省”等八个方面,选用一批孑L子语录,书中的“孔子语录”和“星星诠释”是师生对孔子语录的深刻理解;书中的“星星故事”和“星星践行”是师生对孔子思想的践行实录;书中的“星星童谣”是师生争做现代文化人,文明人的感悟。

由《星星论语》生发出了许多微型课程。如我们的“尚礼”课程就有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十岁生日的“成童礼”和六年级毕业生的“状元礼”以及日常文明礼等;我们的“亲仁”课程就有爱心大义卖,手拉手献真情等;“善艺”课程有新年音乐会,书法展示台,夫小体育节等;“志学”课程有每课一个追问,每人一个制作,每周一项小实验等;其中“小小孔子研究院”和“我能行俱乐部”是校本课程群中的重要枝干。

我们将《星星论语》及其微型课程群称之为论语课程。

三、“择善而从”的课程能力

我们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为指导思想,在建构“论语课程”过程中,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根据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时代需要,不断地提升反思能力和选择能力。

学校课程能力只有在课程实施中才能生成。学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建构的主体。我们始终关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课程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课程主体的课程自觉和文化品格。第一是提升学校对课程的驾驭与管理能力。

首先,紧紧围绕核心进行构建,我们以问题探索为重点,研究深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此形成特色鲜明的“论语课程”。例如,我们发现学生文化品格缺失的问题,就汲取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智慧,建设出一批“诗”、“礼”、“乐”的“论语课程”,给学生素质以积极的影响。其次,注重科学规范管理。我们要求《星星论语》必须按照综合实践课的要求实施,“论语课程”中其它课程都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好的动议、设想都要经过讨论和专家论证;二是必须要有课程目标、要求和课时安排,并试行一个阶段后,才可正式实施;三是要有比较可行的检测、反馈、调控和激励办法。这样就使“论语课程”科学有序地不断推进。第二是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

学校激励教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立了青年教师的“博学坊”,办起了骨干教师的“思辨苑”,开设了名特优教师的“聚星轩”,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去开发、实施“论语课程”。如学校某教师受“爱众亲仁”演讲的启发,提出“也要让每个孩子都充满爱心”的倡议,引起了全校教师的热烈讨论,经过研究决定,从此开始设置经过“小天使爱心大义卖”。几年下来,这个课程得到了省市少工委及多家媒体的支持,更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喜爱与拥护。人人精心准备、积极参与、认真总结、不断改进,义卖现场的热闹、捐献钱款的激动、爱心付出的自豪,让学生们受到了生动的教育,也让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论语课程”的魅力。另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星星论语》时,发现学生对“当今社会要不要仁爱”存在着争议,她敏锐地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广泛采集数据,采用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分成几个小专题,使学生们在观察、思考、讨论、研究的实践中,从校园走向社会,由自己推及他人,更全面现代地认识“仁爱”。夫小的教师们,凭着自己敬业的精神、精业的技艺,智慧地开发课程,灵动地实施课程,赋予了“论语课程”鲜

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

第三是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实践与开发能力。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不能忽视他们在“论语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学校有两个学生自主参与“小小孔子研究院”和“我能行俱乐部”平台的建设。

“小小孔子研究院”是论语课程的核心。小研究员们发自内心地表示要“读论语,学做人,做素质全面发展的好人”,他们主动联系并请教国学大师钱逊和石年同爷爷。在他们的倡议下,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应运而生,同学们在点朱砂、读论语、学写“人”字、撞祈福钟等系列活动中,初步接受了孔子文化的洗礼。小研究员们还组织了每学期的“孔子智慧奖章”的评选,还于2007年在“中国少年报”上独家开辟了“少年百家讲坛”。

“我能行俱乐部”是论语课程的主体。在俱乐部里,学生们自己找拍档,自己招聘会员,为俱乐部定名称,并设计吉祥物、制定活动计划,还选出首席代表,设置了理事会,聘请顾问指导。每个人在俱乐部里都找到了乐趣。八年的实践,生成了一系列的微型课程:民间小艺人、007军情谍报站、保护秦淮河、小闹钟特别行动、香烟休想到我家等等。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四是提升家长与社区对课程的理解与支持

社区、家长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资源。夫子庙大成殿和江南贡院等一批文化场馆成了论语课程的实践基地。为了充分调动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论语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我们向这两大群体广泛征集“新论语”。他们选送的一条条新论语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传送到学校,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课程”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以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为特色的、以《星星论语》为主干的学校校本课程群已经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2007年5月18日我校隆重地举行了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发来贺信:“祝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同志亲自写信,希望全校少先队员“长大了做社会主义新江苏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干的劳动者。”国家教育部领导赞赏学校“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全国中小学中具有最显著的办学特色”。江苏省教育厅的贺信中指出“夫子庙小学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教育思想,坚持以教学科研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南京市人民政府许仲梓副市长称赞“夫子庙小学是南京市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仰望教育的天空,星光灿烂,夫子庙小学行走在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星光大道上。一路风尘仆仆,一路凯歌高扬!

我们深知,课程能力建设是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将不懈地开掘孔子文化的宝库,在课程能力建设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101~103)

第二篇:信息化能力建设课程

信息化能力建设课程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信息化

1、什么是信息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给出这样的概念: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中国信息化过程:

第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第二,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

第三,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

第四,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2006年提出《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7点)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定基础。

3、社会信息化的典型表现: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社会信息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二是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三是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全面信息化。这三个层次分别发生于社会住信息化

1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范围日益广泛。

二、信息化能力及其表现

ERP表现出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ERP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2、ERP扩展了信息管理集成的范围

3、ERP是准时制的核心工具

4、ERP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核心

5、ERP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

第五章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及其社会影响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应用等活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般认为,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

2、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

高把投入性、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高创新性。

二、信息技术的作用

1、信息技术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2、信息技术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

3、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信息技术有利于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繁荣。

5、信息技术有利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善。

三、信息产业的特征

1、信息产业是先导型产业。

2、信息产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3、信息产业是高投入型产业。

4、信息产业是高风险型产业。

5、信息产业是高渗透性产业。

6、信息产业是高回报型产业。

7、信息产业是高创新型产业。

8、信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

9、信息产业是复合综合型产业。

10、信息产业是战略型产业。

除了上述特征以外,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还有着明显的收益递增、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长经济的特征。

第六章领域信息化

一、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子商务包括基于Web的全部商业活动,称作电子商业,主要是以电子数据交换和因特网来完成的;而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Web在网上进行交易,称作电子贸易。

2、电子商务的特性

(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2)虚拟化。

(3)社会化

3、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从技术角度看,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企业内联网、企业外联网和因特网。

4、电子商务的功能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内容管理、协同处理和交易服务。

5、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第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如阿里巴巴。

第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如当当网、亚马逊网。第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如淘宝网。

第四:个人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电子商务。

二、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功能:主要有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改变政府工作模式。

2、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

电子政务通常可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办公职能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工;二是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有权限的实时互能的信息共享;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化众和企业间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与决策。即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3、电子政务实施的原则

应用原则、安全原则、标准化原则、效益性原则

4、电子政务的应用:

用于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务信息。

提供网上服务。如交通违查查询、网上交水电费等。

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向大众提供政府所拥有的公用资料库信息资源。

内部办公电子化。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都以电子邮件方式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

提供安全保障。在政务信息安全方面提供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

1、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

2、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1)教育资源数字化

(2)教学方式多样化

(3)教育理念现代化

3、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包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

五、信息网络安全

第三篇:孔子学院与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浅析

摘要:本文以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新的组成因素。

关键词:孔子学院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孔子学院

建设孔子学院的宗旨是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从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增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基本任务是:向海外各界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汉语教学资源、支持当地中文教学;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信息咨询,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当代中国的研究。孔子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学院”为学汉语的教育机构命名非常恰当。因为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导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天地君亲师”之说,这里的“师”指的就是孔子。

(二)、文化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1990 年著文提出来的。他将国家间的文化竞争视为国家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语言和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十分重视,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的软实力有三大突出资源。一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既是最厚重的软实力资源,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透过这些为全世界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乐意承担责任,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三是和谐也是硬道理已经深入人心。孔子学院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由众多部门打造的一个国际文化品牌。同时也是我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孔子学院传播的中国文化在当今国际社

会达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完全出于自愿,也正说明了孔子学院的建设扩大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成为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重要品牌。

二、孔子学院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各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化过程中都在积极提出自己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案。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应对之策。

(一)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背景

2004 年 9 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确立起来的新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以传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机构。”自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开设以来,至今全球已达150多家,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由此,在内建和谐社会与外促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的文化血脉为中国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二)全球化视野下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意义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孔子学院”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一主题的最鲜亮的民族品牌。中国政府将“孔子学院”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国际社会传播友好意图的重要渠道与交流平台。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却难称为“文化大国”。中国在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传播得不够。在探寻成为世界大国的长期目标的措施当中,我们发现,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和沉淀。而汉语言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之源。因此,中国要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大力开展文化外交,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指导,按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共有观点,在文化上为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专题研究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4 年在海外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就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孔子学院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代表了中国的“软实力”。代表人物是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指出中国的软实力近几年来提升很快,采取软实力提升政策是明智和必要的,而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种最佳表现。

第二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纽约时报》等媒体指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大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渠道。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杰夫瑞•伯顿。他认为孔子学院能够帮助中国大学参与到国际社会当中去,和国际上的大学开展对话交流,扩大双方交流领域,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第四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是促进国与国相互交流的奠基石。代表人物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校长长田丰臣。他说:“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人民的互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日本的孔子学院将成为中日关系的奠基石。”不过,在孔子学院得到称赞与支持的同时,国外也有一些质疑孔子学院的声音。主要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输出,主要表现就是中国威胁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国外来说,中国国内对孔子学院的研究要更多一些。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从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管理层面,到传播层面等等都有所涉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的一个转变,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的表现。

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一项重要举措。“孔子学院”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孔子学院”的出现肩负着汉语培训与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实际上,中国政府将孔子学院作为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向海外

传递友好意图的重要工具。在海外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已经被提升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的定位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孔子学院需要对语言教学所承担的文化功能充分认识起来,使她的发展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手段与媒介。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孔子学院发展速度太快,且是一项短期语言培训项目,作为一种粗放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通行的国际文教市场上是行不通的。这种观点还认为孔子学院在提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增加异质文明体系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孔子学院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下走热的商贸汉语交流的需求,与中国“软实力”并不太搭界——尤其不具有我们期待的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具有蕴涵丰富的和谐、和睦、和为贵的理念,但是如果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流与对话,就不能把这些有益思想弘扬出去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误解。孔子学院的建立则弥补了这一欠缺并且强化了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文化是多元的,中国文化需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智慧,世界的和谐发展也需要中国文化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播缺少持久的载体和精美的品牌,孔子学院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由众多部门共同打造的国际文化品牌。为全世界揭开儒家经典神秘面纱,向世界传播灿烂无比的东方文化,既是孔子学院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学院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陆民, 刘梓红.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4)

2、郝柯羡.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孔子学院的建设[J].新学术, 2008,(02)

3、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学术论坛, 2008,(07)

4、徐丽华.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5、徐守杰.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作者简介:张田(1988.8——)女,河南邓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625574560@qq.com

电话:***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一段西华师范大学二期13公寓522室 张田

第四篇:大众传媒与文化课程

大众传媒之于文化的意义

###

什么是传媒?

传媒,即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也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一般来说,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社会主要的媒介。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以上种种无不促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有了更便捷更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民众的知识观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同时,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范围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局域,应该可以说实现了普遍化。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上,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了,从政治、经济到全球化、文化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凸显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首先,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不仅让我们国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来此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也有助于选手们借助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以快乐学汉语的形式,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成为汉语能人。再如央视十套节目里面的历史文化科教节目,让人们认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风俗文化。

大众传媒不仅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此过程还形成了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同化大众传播成功的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的政治情绪。突显了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而且大众文化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发扬,如通过电影媒介,李小龙的功夫为世界所熟知,世界也看到了中国功夫这一中国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日本尤其注重文化的传播,如动漫文化,已经在中国得到传播,许多人的童年也多了动漫的陪伴,西方的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中国,让中国更加开放透明,中国儒学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也对世界和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融会与交锋,然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主要受益者的地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让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九成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提供,这种现状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对人类民主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以上种种说明大众传媒之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同水之于生命,缺少了大众传媒,文化无法得以传播,必然会消亡。然而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抱怨报纸上信息太少,有限的版面上的新闻也是“炒作”,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广播电视的娱乐性、广告性、和商务性节目占据了许多时间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文化传播公司在娱乐至上和利令智昏下,夸大甚至歪曲事实,误导大众,“外国的水是甜的”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在阻碍着文化的传承,甚至曲解文化的现象也常常可见,一如于丹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用浅显的话语解读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反而受到热捧,无不说明了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心理,是大众传媒造成了这种文化自卑的现象。试问一个完全抛弃了自己文化的民族,还有什么内核可言,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就这一目的就达到了,文化就变成了一个统治工具,我们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了。

大众传媒不能堕落成为低俗庸俗的场所和温床,大众传媒塑造的是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希望,因此大众传媒的从业者责无旁贷地需要有职业的良知和道德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正如教师担负了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希望,而大众传媒从业者肩负的是整个国家未来的文化走向。国家也需要积极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去让人民更加透明更加真实的了解历史,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秀,让文化得以传承。

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昌盛、大众的思想水平是否高,简单的解释就是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大众传媒所肩负的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学习心得 2011年4月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很荣幸的加入了呼兰区骨干教师的队伍,并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很荣幸的听到了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高爱玲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而早为人们所重视。各地各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倾注了很大热情,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作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探索,为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校于2003年秋开始对学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研究初步表明: 深化课程改革,校长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千方百计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依法治校,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重建;必须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人为本,探索课改新路,建立校本管理新体系。

学校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心实意地依靠教职工来办学,与全体教职工一道认真探索课改新路,努力建立校本管理新体系。

1、重建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要实现校长的办学目标,要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根据我校实际,我们把教师评价引向激励教师发展、提高广大教师“以育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突出“重教书育人、重更新观念、重学法指导、重教改教研”等“四重”教育过程的发展评价。为了让老师们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着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尝试。评价课堂教学──看“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评价教师──看教师是否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评价课堂教学和教师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全面进行评价:

1、教师自评。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

3、指导组评。由学校领导及学科指导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作出评价。

2、重建学生评价体系。根据我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设立“五重视”评价体系,即:重视习惯养成、重视进步发展、重视特长、重视创新思想、重视实践等。评价学生──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并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新体系。学校在学习落实好上级所规定的课程教材外,根据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打破了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我们正着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在充分评估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对原有的活动课、兴趣课进行提升、整合,行成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即将开发的课程有:根据校内教师自身特长开发的《活动课案例》,为强化德育工作开发的《礼仪教育》,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而开发的《信息技术》等。

4、重建五年规划。根据当前课改形势与学校实际制定五年规划,并将每年对五年规划重新审视、反馈、整改、更新,再制定,真正使五年规划成为动态的、三维立体的目标管理指路明灯,彻底改变过去一层不变的静态桌面计划。这样方可促进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再上新台阶。

二、科研兴校,创新教研模式,进一步深入课改实验。受教育科学理论贫乏的约束,我校的教育科研能力偏低。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对学校的振兴和发展至关重要。科研兴校要树立三种意识:

1、树立“主动”意识。没有教育科研的意识,视教育研究为不切实际又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份外追求,也就没有自觉科研意识与行动。迫于职称评定对教育科研的硬性规定,或迫于学校的硬性科研规定,临时抱佛脚,突击赶写一两篇论文,填补空白,应付差事,“科研一阵风”,质量必然打折扣。注重“主动教研”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性的教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都应主动地、能动地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2、树立“过程”意识。树立“过程”意识,就是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我们积极开展新课改主题月活动,如学习新课改理论月,尝试新课程新教法实践月,新课程实践研讨再实践月,新课改学习培训提高月,反馈小结月等。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月教师必读一篇教改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用新教学理念上一堂课。

3、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能力,是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有志于科研的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是不够的,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剪裁、仿制,更是要不得。首先,一个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揭开纷纭的教育教学现象,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重大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广大教师应该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也将一直努力下去。我们将继续为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而尽自身微薄之力

下载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文化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安全能力建设

    学校安全能力建设学校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规避危险”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化、安全演练常态化、安全职责全员化”,建设“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家校共管体系、安全工作......

    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龙源学校 “在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课题子课题 “学校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本轮课程改......

    学校课程建设学习心得

    学校课程建设学习心得 学校课程建设学习心得一、以会议主要活动安排4。27下午,简短的开幕式后,由十位中心题组的主持人汇报项目推进情况,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张晓娟做了《小学......

    二学校文化如何建设?

    二:学校文化如何建设?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

    文化传承与学校建设的思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城市昨日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明天的希望。仙游很多校园里都保留着一些文物,这些文物使得校园古色古......

    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

    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

    《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心得体会审美也是一种行政能力文化、艺术,看起来它是悠闲阶层创造的,并且一旦创造出来,就成为外在的东西。人们只有懂得了它,才能够分享它带来的精神......

    文化与翻译课程总结

    文化与翻译课程总结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a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First, language 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