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15129)金茂峰
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未成年人得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能够受到更多的教育和锻炼。但我们必须看到新的情况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对未成年人良好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家庭的诸多原因,使许多未成年人身上染上了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多年教育工作过程,笔者对此现象进行的分析。
未成年人得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处在“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懂得了一些书本知识,但很不丰厚;他们有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但较脆弱稚嫩;他们奋发向上、个性突出,但往往容易消沉、缺乏理智;他们喜爱活动,但有沉重的学业负担;他们生理有了较快发育,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重视情感,但心里发育不健全。总之,他们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过渡期,处在生理、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进来在新闻媒体频频见到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养成不良行为,做出了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深入分析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每一个人从读书识字到认识社会,从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都要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恶劣往往是引发青少年养成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
一、家庭结构不健全
家庭破碎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有的父母伤亡、残疾、离异等,使家庭教育功能欠缺或不健全,子女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约束,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导致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因而转向外界寻求感情慰藉,这就很容易被坏人引诱、教唆,养成不良行为。据统计犯罪率高达40%。单亲孩子、单亲家庭,1
已日益凸现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
学生左某,上初一时,由于父亲好吃懒做,经常赌博,母亲感觉没有指望就离异了。从此他就变得非常自卑,学习也没有了任何积极性,成绩也开始下滑。到了初二由于家庭缺少必要的监管,在社会上交到了几个不务正业的青年,时常旷课。
二、家教方式不正确
(1)家庭过分溺爱。有些非常父母过分溺爱子女,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迁就放纵,百依百顺,一味无原则地接受和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其好逸恶劳、自私自利、骄横任性、逞强好胜等不良行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袒护包庇、放任纵容,使孩子走上邪路。学生金某,父亲弟兄几个,就他一个男丁,因此爷爷、奶奶当成了心肝宝贝。有时父母在教育小孩时,爷爷奶奶就会插手,说小孩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懂事的,你们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久而久之,在小孩的印象中,一旦犯点错误有爷爷奶奶顶着,因此胆子越来越大,在学校、家里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父母对他束手无策。
(2)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对孩子学习要求苛刻,子女稍有过错,就训斥谩骂或拳脚相加,实行棍棒教育,甚至撵出家门,使其流浪社会,结识一些品行不好的人,沾染不良行为,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生陆某,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过。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知道干活,但父亲脾气不是很好,加上家庭原因,逐渐酗起了酒来。每次小孩犯了一点小错,轻则大骂一通,重则被打一顿。因此小孩逐渐不敢回家,有时住到同学家里甚至整夜的泡在网吧里,后来对学习有点失去了兴趣,连学都不想上。
(3)家庭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疏忽了对子女的管理教育,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不闻不问,导致子女在社会上放荡、小偷小摸、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
学生金某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家,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平时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孩吃、住都在爷爷、奶奶家,由于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的话根本就是耳傍风,时间一长,就成了无人监管的状态。由于学习上无压力,又没人督促,所以从一开
始不做作业,到后来索性发展到了旷课。经过几次家访家长虽有所重视,但由于是遥控指挥,作用不大,最后小孩只上了个普通的技校。
三、家庭环境污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不务正业,酗酒、赌博、行为不检点乃至违法犯罪,对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小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鉴于以上的几点因素,如果因家庭教育,使子女误入歧途,父母将遗憾终生。因此,必须校内、校外一起抓,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子女的人格,平等地与子女对话、沟通思想,多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以身作则,给子女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使自己的子女都能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办好家长学校、积极利用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对策一:家长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随着家长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再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领子女的健康成长。
对策二: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地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和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对策三:社会、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共同研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通过培训让家长了解进入青春期阶段,特别是在十四岁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这一阶段,父母应及时地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种各样的限制,而应鼓励孩
子发展独立性,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形成大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未成年人不良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策四:学校可建立单亲家庭或家庭情况特殊的未成年人档案,倍加关心,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通过组织活动来努力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其感情世界。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不迁就他们所犯得错误,以严格要求体现爱心。引导他们热爱生命,勤奋学习。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并应特别关注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让我们共同联合起来,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发表在《苏州德育》2011年第1期
第二篇: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家庭的希望和明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之健康成长,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实施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关于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行为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横岗水晶城小学关工委根据横岗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思想,认真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单位较多,各单位只是围绕业务抓工作,难以协调和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有职责不清现象,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文化市场的整治亟待加强,特别是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题。
(三)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得不够,一些地方存在死角死面。
二、建议和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应当引起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为此,我们建议:
(一)深谋共举,构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举国关心的民心工
程,更是建党兴业的固本工程。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及时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区文明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履行好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工作职责;区教育局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区文化局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团区委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发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作用;区妇联通过“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宣讲团”活跃家庭教育,使“小公民”道德建设和“双合格”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区青科中心积极宣传动员和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在中小学校创建科技示范点,全面强化科普教育职能;区属新闻单位通过开设专栏、组织专访、征集建议、综合报道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区关工委的老干部和一些老专家、老教师、老党员等,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突出作用。各街道党工委、政府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对于重点工作任务,确定责任单位,加强督查和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增加财政对此项工作的专项投入,我区的德育研究、德育培训、德育活动、德育考察、德育资料建设经费逐年有所递增。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出和重大道德实践活动不
断加大投入,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抓住关键,打造德技双馨的教育工作队伍
拥有一支政治稳定、业务精良的德育队伍,是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我区在充分发挥好中小学专职、兼职和校外三支德育队伍的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建立一支热爱家庭教育工作、掌握先进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善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成立由教子有方的好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宣讲团”队伍。召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工作现场会和工作研讨会等方式,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找出存在问题和差距,不断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各中小学校在教师中深入开展“三爱”、“三全”、“三让”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并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会代训、外出培训、专项培训、分级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发挥关键作用。
(三)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空间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我区深入推进社会文化环境整治。以网吧、网络、游戏厅、书刊音像店等为重点,抓住重点环节,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执法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网吧管理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网吧管理力度,严管重罚接
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等行为,坚决取缔“黑网吧”。发挥“五老”人员作用,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坚持疏堵结合,打击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封堵网上有害信息,倡导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服务。继续净化荧屏、音频和出版物市场,刊登播出的内容和广告坚决杜绝导向不正、格调低下的问题。同时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重点加强对中小学校周边地区和居民社区的有关文化经营户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并制止向学生兜售不良出版物的行为。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不断增强未成年人安全感。加强对弱势儿童、流动儿童、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管理和保护,重视舆论,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增加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节目的播放,组织送演出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图书馆、科技活动中心等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等活动。
(四)三位一体,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网络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有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才能使之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让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德育的“第一课堂”,与学校、社会一起构成相互支撑的教育阵地,才能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区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密
切配合,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坚持定期不定期以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阵地,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进行专业辅导。通过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观念的熏陶、父母的道德垂范、父母期望构成的合理配置以及家庭气氛的情理交融等相关内容的辅导,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强调传统教育的作用,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这些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强化。开展组织学生免费观看青科中心天像厅、科技启蒙厅、影视厅。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载体,精心组织以“雏鹰奋飞、争做合格小公民”和小公民道德建设“五小”、“四进”活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定期对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在社区普遍成立家长学校,把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切实有效的校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内未成年人的基本状况,依托社区的各种活动阵地,发挥社区人才荟萃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把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之中,有效防范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同时,加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中心、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免费向未成年开放,并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把握规律,彰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命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和复制,也不是家庭教育的简单扩展和放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道德需要,科学地规划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创造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小学阶段着力巩固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成果,系统地培养和训练小学生遵守最基本的日常道德准则和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懂得诚实公正、善良等最基本的人类美德;突出抓好学校德育教育,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因材施教,分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适应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志愿者活动、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在各中小学校大力开展教育活动,各学校根据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如洋话连篇、和谐之声、七彩画笔、红舞鞋、创意无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内外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张扬,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
才。同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把开展实践活动与学校的活动课、劳技课、特色教育紧密结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思路,开展小、巧、土、实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激发未成年人的兴趣,培育未成年人的科技意识、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境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六)落实监护人监督责任,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采取措施教育和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社会、和学校都要关心和履行教育职责,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单亲和再婚家庭儿童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和成长。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受到相应的教育,从源头上杜绝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此外,教育部门应努力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学校,满足适龄少年就学需求,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创新发展,为未成年人打开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之门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一个地区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多样化的思潮,力求顺应时代、顺应变化,结合实际,用含有时代体温的、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我区作为的故乡,近年来以弘扬精神为重点,积极开展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纪念日、传统节日、重要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未成年人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观看广场升国旗仪
式、报告会、巡回宣讲、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区大力开展学习经典、浸润人生等倡导国学的活动,在越来越响亮的诵读经典声中,让未成年人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学习成长。在大力倡导志愿精神的当今时代,各级各类组织积极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同时,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认真发现那些来源现实生活、凝结群众智慧、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做法、新创造,做到在总结基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教师和家长懂得如何开启和引导学生有健康的心智,生存能力、生活能力,更多的孩子能自己规范自己,自己成功自己,自己塑造自己。广大未成年人在创造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在健康愉悦中走向通向美好未来之门。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水晶城小学
2012年11月6日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泰山学院毕业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表现为:低龄化、团伙化,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性格秉性,情绪爱好无一不受家庭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就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之中,且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家庭是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青少年生活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最大。随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极易成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漏洞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是指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据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重不足20%,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主体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低文化程度的居多,犯罪手段也呈现成人化、凶殘化和智能化,犯罪类型主要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为主,犯罪组织则日趋团伙化,并且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2]”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大量进城等引起了家庭因素的变化,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状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
完整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正常良好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或者家长长期没有尽到抚养教育义务的家庭。主要表现为两类家庭。一是破碎、重组型家庭,指家庭原有的自然结构被破坏,双亲不全或有继父母的情况。包括破碎型家庭和重组型家庭。破碎家庭中父母因死亡或父母感情破裂导致分居、离婚等,使得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换,这样的家庭父母常常没法对青少年进行悉心的照顾,忽视了青少年的感受,这很容易让青少年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完整的,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甚至危害大于破碎家庭。面对父母新的另一半,青少年与其没有感情基础,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心理,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青少年很容易离家出走,这时青少年内心脆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影响,做起违反犯罪的事。二是松散、隔代抚养型家庭,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或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子女长期寄养在他人家庭的情况。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会使得父母与青少年疏远、成员间沟通缺乏,从而淡化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还减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父母长期不在青少年的身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悉心对待,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子女身边还可能将青少年托付给老人抚养,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老人一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身体体力上
和精力也有限,无法很好地抚养教育青少年。另外,大部分的老人都比较宠爱小孩子,小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会让青少年形成娇生惯养的个性,青少年得不到严加管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而犯罪。
(二)家庭成员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父母,特别容易以不当的教养手段来教养子女,这样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就会身受父母的不当教养。青少年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透过观察与模仿,可以学得他人的某种行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将来乃至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恶习,如懒散、麻将成瘾,口吐脏话动輒打人,爱占便宜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孩子,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正一点点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带来相应的道德观念的进步,倒使许多人越来越感到我们的身边常常像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陷阱。一些家长也常常有意无意地用“老实人吃亏”的人生哲理去影响孩子,常常听闻一些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若有同学打你,你也打他,谁怕谁”。殊不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烙下怎样的阴影。
【3】其次,父母本身智力与身体的缺陷。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
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再次,家庭的经济因素。经济原因虽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必然因素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条。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为了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他们往往会铤而走险。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青少年居住的环境和周围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富裕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富裕家庭过分重视物质生活,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子女爱,把家庭的抚育功能极端化,淡化了教育功能。忽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间接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父母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长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出现越轨行为。
首先,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若超出了这个度就可能物及必反。人们多有这样的体会:当外界的压力增大到自己感到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心理就会产生焦虑无助,长期下去,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灵畸形、变态,导致犯罪。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也给青少年犯罪设下隐患。家庭暴力更是首害。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排解就很可能导致青少年易冲动性犯罪。父母把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和需要;一味发号施令,好为人师,不容分辩,甚至咄咄逼人,这些态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日久天长,“压迫越深,反抗越大”,轻者以顽固、找岔、顶牛等方式来发泄“仇恨”,重者出现人格发展不健全,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学校里的“害群之马”其实是不良家庭的“受害者”。
其次,过度溺爱,放纵孩子
现存的家庭抚育机制,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姻状况等因素,导致独生子女这一代是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得到了以往其它时代同龄人很难享有的关怀和照顾。家长视子女为“太
上皇”,“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物质、精神、生活上几乎是有求必应,给子女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对自己、对周围人的责任感,这种在“爱”中泡大的孩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缺乏与人和睦共处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往往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会变现为手足无措,在外界一定的刺激下和外界的不良因素诱导下,极易导致其违法犯罪。
再次,教育孩子简单粗暴
这里主要指专制型教养方式,也就是父母用粗暴的训斥、打骂、体罚等手段对子女进行简单粗暴管理和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或过错,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体罚来教育子女。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罚跪、打骂等手段使子女上进。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子女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性格偏激,甚至离家出走,最终走上邪路。还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粗暴手段的模仿学习,在其心理压抑、寻求平衡时,一旦遇到类似情境,很可能也以暴力手段报复社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从家庭角度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4]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父母应当为孩子确立行为准则,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父母应戒绝“不打不成器”的管教方式。应该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对于学业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子女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更不应体罚和虐待,如此才能培养出理性、进取、富有同情心的一代。
(二)要学会爱孩子
爱孩子似乎是最简单的事情,是人类乃至其他生物的本能,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去爱。苏国红在《飘飘的红云》中的一段话,值得父母深思。“任孩子肆意玩水游泳的父母,孩子游水而死,会痛不欲生地后悔自己过于放纵;从不让孩子近水,孩子因不会游泳,而掉进沟里淹死的父母,会悲痛欲绝地自责自己的不该;为了躲避父母的眼睛,而逃到远处学游泳,再也没有回来的孩子,也会让父母内疚一辈子„„也有很多父母亲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游泳,待教会了之后,晓之利弊,然后看着孩子自由而快乐地畅游„„”对于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与其心交心,真诚沟通。即便是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也不能一味歧视和压服。亲情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手投足的关爱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人性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尊重理解认可孩子,同时让他学会关心人、尊重人,让孩子有机会表现好。
(三)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决不什么坏事,它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且孩子的抱负水平与父母的期望高低直接相关。但父母的期望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合理性。父母的期望和鼓励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做得到的,而不应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想。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这种期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二是让孩子坚信父母期望的合理性。父母要通过某种形式,把自己的期望注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去,使这不知不觉地变成孩子自己的愿望。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家长基于功利的目的和攀比的心态,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过高的期望值,把自己所谓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这导致孩子要么以回避的形式自杀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抗父母甚至反抗社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
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用法
律武器保护自己导致许多花样年华的少年坠入犯罪的深渊。作为家长应配合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从小灌输遵纪守法的思想,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律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要和孩子共同讨论,辩明是非,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能用自己的方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的腐蚀。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应注意的事项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且这一时期盲目、冲动,逆反心理突出。青少年作为是独特的个体,是积极的权利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强烈需求:渴望被父母理解与关怀,渴望被社会认可。相信他们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家庭的教育主要是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教育,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一切奇思妙想。多关心,多鼓励,使他们自信、安全感、控制、关心、自主、刺激等需求得到及时而又合理的满足,那么家长就不会头痛,青少年就不会用极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小民.《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法制网.[2]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版
[3]黄恺、唐艳丽.《论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4] 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年7月2日。
第四篇:论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的家庭因素因
引言
本文的目的在于以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实现“助人自助”之理念,以流浪儿童为中心的助人关系为主轴,找出问题存在的家庭原因,增强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分析对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进行了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注重现实中流浪儿童流浪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结合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实习中所做的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重点探讨家庭方面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热心关注流浪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每年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她)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和郑州一类的大城市之中。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况或生存方式毕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背离,流浪状态和流浪生活是一种当事人的无奈”。(王思斌,2005)面对现实,从我国流浪儿 童的现状入手分析,寻求其流浪的原因,好对症下药,预防流浪儿童群体的扩大,这也是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1.2 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对流浪儿童流浪原因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注意到流浪儿童是一个弱视群体,也是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在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流浪儿童作为一个为当今世界所普遍接受的专有名词,许多文献对它的
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1): 第35页.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究其原因在于流浪儿童本身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
学者安怀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 h,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王凤清,马迎华通过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认为:流浪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居无定所之间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之间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
本人在与流浪儿童的亲身接触中,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流浪儿童就是那一类在脱离家庭社会生活中严重缺乏对家庭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边缘性弱势群体。当然,这样的定义,仍是缺少一定的证据支持,但这也是笔者极力寻找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动力,并能够从所寻找和搜集的有效资料和信息中回馈这一概念。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注重现实中流浪儿童流浪现状,从流浪儿童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以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依托,结合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实习中所做的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研究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重点探讨家庭原因方面,并以此为研究导向,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的基本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借助大多学者对流浪儿童开展各个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对流浪儿童的历史及其相关概念有个大概的了解。(2)实地研究法。亲身实践,以南京是救助管理站实习为例,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获得信度较高的第一手资料。
(3)个案访谈方法。这是本研究主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以南京是救助管理站为典型个案,对它所接待的流浪儿童进行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
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 第31页.王凤清,马迎华.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8(1):第1页.1.4 流浪儿童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如符号互动理论)、经济学、人口学、城市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介入去分析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在兴教授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中国城市流浪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流浪儿童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排斥,包括家庭排斥、住房排斥、教育排斥、社区排斥、就业排斥等。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出发,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试图从中发现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新特点,使流浪儿童这个群体不会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生尖锐的矛盾,而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如关颖《从排斥到背离———城市流浪儿童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对养成教育的启示》。
国外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主要有:特雷里斯塔.L。斯尔瓦《亚洲地区儿童的权利与福利:菲律宾在流浪儿童工作方面的经验》,文章从社会结构方面分析了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将原因分类如下:直接起因(与儿童和家庭有关的原因),包括贫穷而庞大的家庭,失业/待业的父母,物资/消费至上的家庭价值观,家庭冲突,家庭环境,父母的恶习,儿童自身,父母的道德沦丧、棍棒教育,强行规定少女只应留在家里的传统价值观,缺乏知识和育儿方法,现有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不过,目前对流浪儿童的研究也尚存不足或缺陷:①研究者调查中的方法和指标不同,调查对象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不出来。②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共同研究、综合研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免相对性较多而全面性不够。③在研究流浪儿童流浪原因中的家庭原因方面,所提的对策建议思路抽象、原则较多,可操作较低。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流浪儿童流浪原因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 入,不同学科的学者们都注意到流浪儿童是一个弱视群体,也是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在 3
这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学者们从各自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达到了多学科多角度结合的研究探讨,形成丰富的解释。
但是,其研究的结论,无论是描述还是解释,都不具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来得透彻。社会工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能够从具体的一方面深入研究,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观流浪儿童流浪问题原因分析,可以看到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研究该问题更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流浪儿童现状
流浪儿童问题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民政部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总数在15万左右,并且呈增长态势。从性别上看:流浪儿童中男性占70%,约有10.5万人,女性约占30%,约有4.5万人;从来源上看:来自农村约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教育程度上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是湖南、四川、河南、山东、安徽、贵州、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
据南京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数字统计,从2005年至2007年底,共救助流浪儿童3468人。其中2005年救助1031人,护送741人,占救助人数的71.9%。2006年救助1286人,护送917人,占救助人数的71.3%。2007年救助1151人,护送769人,占救助人数的66.8%。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流浪未成年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救助比率却在下降。儿童流浪的家庭原因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加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脱离家庭监护的流浪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注流浪儿童,对其
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宏观资讯,2006:总第304期.流浪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对策是最好不过的实用之策。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很复杂,本文主要讨论家庭因素对儿童流浪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性格、人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要素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流浪儿童的产生。对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的个案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导致儿童的流浪:
3.1 家庭经济贫困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经济贫困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负面影响的家庭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
个案001:彭XX,男,17岁,甘肃人。父母常外出务工,家庭关系较和睦,彭XX和爷爷奶奶生活,家中有一个妹妹在上初中。由于家庭所在地区经济落后,基本上靠天 吃饭,上初一年级时他因学费问题辍学在家,15岁时离家外出打工,曾被骗入传销组织,后又被遣送回家。半年前再次离家外出到北京某公司当保安,结识了一位同行业所谓的朋友,那位朋友后来到江苏发展,并告诉他江苏这边工作待遇高,于是他于2008年12月5日辗转到江苏无锡,朋友把他带到一家网吧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在网吧等了这位朋友好久也等不到人,结果身上的钱花光了,之后被警察带到了无锡救助站,次日被送往南京救助站。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看,流浪儿童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本能的需求凸现,“本我” 意识被过于加强;而又由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自我”也就无限制地张扬了,而与此同时,“超我”却缺失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看,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应 上升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度,从而引导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3.2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影响家庭结构稳定性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张明锁对
王万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创新实践.社会福利,2005(3):总第22期.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结果显示,有36.4%的流浪儿童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那些长遭受父母、继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流浪儿童,其心灵上的伤害和人格的扭曲尤为深重。他们对家庭、父母本该具有的那种安全感、依赖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受到极大伤害,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父母已不再是慈爱的化身,在其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留下的是可怕的面孔、数不清的委屈、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因而逃避现实、离家出走,寻求生路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家庭暴力是影响现代婚姻家庭稳定和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最明显的情况是夫妻之间的矛盾产生后,把对配偶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打骂、伤害孩子,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个案002:案主陈XX,男,16岁,南京人,初中毕业,目前高中在读,与养母过活。陈XX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可是在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父亲临走前把他安顿在养母家里。可是养母对他很不好,打骂是家常便饭的事,很多时候会编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来打他骂他,甚至不让他进家门。今年中考陈XX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养母不让他读书,怕他考上大学以后就永远不再回来,想把他一辈子留在身边。那天晚上陈XX又被打得很严重,趁养母不注意得时候逃出来了。陈XX现在很想上高中,考大学,过正常化的 生活。
从沃尔芬伯格的正常化理论看,正常化概念确定了个人具有这样一种权利,即按照 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过尽可能正常的生活。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终极价值“正 常化”理念密切相关。
3.3 家庭结构功能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广开就业途径,鼓励创新致富的政策感召下,家庭的生产 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然而过分强调家庭的生产功能,却弱化了家庭的养育功能。有的
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 2002(12): 第1-9页.鲍慧艳.浅谈流浪少年儿童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矫正.社会福利,2003(4): 第3-4页.让孩子中断学业,随着父母迁徙流动打工挣钱,有的甚至依靠儿童外出流浪乞讨所得贴补家用。还有些外出流浪的孩子,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们无依无着,只有选择流浪。
父母离婚,双方都不肯抚养子女,或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病故,少年儿童失去了或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因得不到亲情关爱而外出寻找想要的温暖。父母离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浪儿童的归属感,特别在抚养的问题上父母双方你争我多或你推我辞的情况,这让流浪儿童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面对现实,并很想脱离重组后的家庭,以示不满,造成了流浪。
个案003:案主杨X,四川人,初中毕业的,7岁那年父母离异,父母年龄杨X本人也不详,现在跟外婆生活。杨X父母性格不合,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后来无法维系两人组建的家庭,于是决定离婚。但是两人因为生活工作需要,谁都没负起抚养杨X的责任,杨X本人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喜欢他,于是他才会跟自己的外婆生活。
个案004:案主韩XX,男16岁,汉族,甘肃人。从小(两岁时)父母离异,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嫌他年幼,就把他分给了母亲。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甚好。在他5岁时,父亲与另一个家庭的女子发生关系,并在与该女子的丈夫XXX发生争执时,联合该女子捅了XXX致命一刀,两人因此入狱。他的哥哥和姐姐便由大伯暂为抚养,在他懂事后,姐姐和哥哥与他形同陌路人,他奶奶也不喜欢他,邻居们也是经 常的说三道四。韩XX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心理也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于是12岁时他辍了学,拿着母亲留给他的钱外出打工,2008年11月份,他离开北京去温州找工作,途经南京被人偷走了所有的财物,在警察的帮助下,来到了南京救助管理站。
个案005:案主项XX,男,17岁,安徽人,小学毕业,没有职业,家中有父亲、母
亲、姐姐。项XX父亲与母亲的年龄差距悬殊,母亲是父亲花钱买来的,因母亲嫌弃父亲年龄大,就离家到河北邢台再婚。项XX11岁时随父亲、姐姐到上海,但姐姐不务正业,到上海后随别人离家至今没有联系,父亲对项XX也基本上没有任何关怀。项X外
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5(2): 第8-11页.出期间曾被送往贵阳救助站,之后陆续转送至怀化、娄底、株洲、萍乡、南昌,最后到了南京救助站。项XX对母亲很有“看法”,认为母亲抛弃了自己。
这里面更体现出了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们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中的家庭排斥,流浪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对流浪儿童的排斥,当前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大多是基于儿童应该在家庭中成长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社会在重视家庭作用的同时,形成了离家儿童即为“问题儿童”的偏见,流浪儿童因此而受到种种社会排斥。
3.4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这是儿童成长中最大的忌讳,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对孩子言行严加限制,过分干涉,他们的自由受到限制,人格得不到尊重。缺少理解和信任是一些家庭中的家庭暴力愈演愈烈的催化剂,很多时候家长的暴力常常宣泄到没有反抗力的孩子身上,从而给他们幼小身体和心灵留下了创伤,于是离家出走。
个案006:案主王X来自四川绵阳,今年17岁,是独生子,初中毕业好几年,因在家无所事事,天天上网度日,受到父母的谩骂指责而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因在南京有网友曾到绵阳与自己回过面,故从家里带出现金三千有余只身一人前来南京找网 友,由于无法联系到网友,便到网吧过夜,由于不慎,放有现金的手提包在自己上厕所 的时候被盗,且与父母未能取得联系,只能求助警察,并送到救助站。
笔者对王X的访谈还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也运用到了理解、接纳、同情等各种技巧,让他感同身受。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且一个人置身在外,他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持。他通过网络的手段与网友吐露心扉,并且向笔者表达了自己在救助站以及之前在外流浪的感想,从中反映出了社会年龄与心理年龄的矛盾。一方面他未见过世面,未能学会保护自己,做事不老练,这是他社会年龄的缺陷;
李玲.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阴.青年研究,1998(5):第15页.另一方面,他向表现出异于一般流浪未成年人的成熟感,笔者觉得他心理已经趋向于成熟,这是他心理年龄的优势,相信他回家之后一定能够听从教导,勤奋工作。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应对儿童流浪
社会工作是指一切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人类具有自我改变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物质、精神上的帮助,给案主以希望和信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内在潜能,已达到助人自助的工作目的,和案主一起成长的助人活动。无论是直接的帮助还是间接的帮助,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事实表明,未成年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无论主观上、客观上是什么原因,都与家庭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家庭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儿童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发生阻滞或扭曲,进而产生了行为越轨———背离家庭。本文主要是针对流浪儿童家庭方面的原因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应对儿童流浪,总结一些对策如下:
(1)经济协助。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调查分析,了解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各项福利措施,从经济方面扶助缺少资源的家庭,如儿童失学救济等以减少其流浪。
(2)致力于解决家庭暴力。
加强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 家庭暴力其实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在这方面,社会应该加强广泛宣传,借助各种渠道,包括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以及各级政府、执法部门的强势介入,让社会公众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暴力亦属犯罪”,从而增强人们防止家庭暴力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进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构建良好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机制
首先必须意识到,包括夫妻冲突在内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适度冲突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必须促使家长们洞悉自己和配偶在冲突升级和接近失去理智时的特征,以此作为
警号,提醒自己和配偶冷静下来,以恢复理智和自制力,再共同处理纷争。冲突过后,要引导家长们相互检讨,坦诚、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协商解决分歧的合适途径。如果冲突进一步升级,并且可能演变成一种习惯,要警示受害者不能一味忍让、委曲求全,而应该打破沉默,及时向亲友、相关政府组织或者专业人士(包括“110”警方、社会工作者、医生)求助。
建立相关的社会干预和介入机制
对于家庭暴力的介入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倡导社会、政治及法律的改变,二是提倡直接服务。前者是探讨如何尽量从立法和司法上防止惩治家庭暴力,后者是为家庭暴力侵害者提供庇护所等直接针对案主的服务。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对家庭暴力的辅导中,重要的工作有以下:
首先,应当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工应该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倾听当事人的经验,理解当事人的反应,接纳当事人的所作所为,帮助当事人形成对问题的严峻性的认定,并以民主的方式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其次,充当受害者和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链接者。社会工作者要为受害者争取应有的社会支持或根据情况转介到其他机构,并教会受害者如何求助,鼓励案主主动向有关的家庭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求助,以增加受害者的求助能力和社会资源。
再次,进行心理辅导,拓展当事人的能力、资源和潜力。在防治家庭暴力中,对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3)社会工作进行家庭服务专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破坏有害的家庭结构,使家庭结构功能稳固。
心理治疗。家庭由于成员间的角色认知、价值观念的不同或地位关系的转变而引起冲突,于是夫妻失和、家庭代沟,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在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对他们进行治疗,使他们的家庭关系正常化,防止家庭破裂。
社区工作的方法。家庭离不开社区,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动员凝聚人气,通过行 10
动目标等模式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他们的道德水平。
家长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和认识,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即要优化家庭环境,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条件。加强家庭教育,增强家庭责任感,负起监护人的责任,时常监督,对孩子的出轨行为予以及时的干预和矫正,并积极赋义,积极引导。
制度配合。在充分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制度上着手,建立一种社区对家庭的网状服务体系,以维护家庭和支持家庭的功能。
(4)协助建立世界观。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引导家庭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现实环境和世界,向家庭提供专业意见及其对家庭现状的看法。
(5)开展个案家庭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个人资讯与辅导,缓解和消除求助对象特别是儿童的困扰,要强调优点,帮助其调整心态,使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开展小组家庭社会工作。通过家庭间或家庭成员间的面对面互动,协助家长和儿童增强生活能力,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知识,在社区或学校等场所开展如“家庭夏令营”这样的活动,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7)运用家庭工作的技巧,活用保持中立、循环提问、积极赋义的家庭治疗原则,针对流浪儿童的家庭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解决目前家庭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努力促进家庭和谐,保证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结语
以上对我国流浪儿童以及南京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的现状分析,综合各方面原因,结合个案分析中以小见大。显然,儿童流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群体的形成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加强对实习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有关儿童流浪的原因,更加明确家庭原因是造成流浪儿童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重视家庭原因,并且提出合理化的人性化对策,更加体现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对策具有积极主动性,完全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家庭的
功能,并发展了积极的人性观。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流浪儿童,也是我国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流浪儿童,并采取一切有利的措施保护流浪儿童,保证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注流浪儿童,加强对流浪儿童方方面面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共同的关注,并通力合作解决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对加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袁险峰.香港的社会福利和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系列考察报告之二.社会福利.2002年09期.[2]马建华.山东出台流浪儿童救助之策.社会福利.2002年10期.[3]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2002(1).[4]安怀世.流浪儿童问题的国际背景和干预途径.社会福利,2002(10).[5]王凤清,马迎华.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8(1).[6]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5(l0).[7]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宏观资讯,2006:304.[8]王万民.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创新实践.社会福利,2005(3).[9]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民政论坛,1999(4).[10]陈晨.少年流浪问题探源.青年研究,2004(3).[11]童晓频,陈云嫦,肖广英.广州市流浪儿童调查.社会工作研究,1994(2).[12]秦敏.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2007(6).[13]张明锁.为什么流浪:关于郑州市流浪少年儿童的家访调查.青年研究, 2002(12).[14]鲍慧艳.浅谈流浪少年儿童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矫正.社会福利,2003(4).[15]严海波,隋树霞,徐成.关注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徐州市流浪儿童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5(2).[16]李玲.中国处境困难儿童状况分析报告.阴.青年研究,1998(5).[17]张齐安杨海宇.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社会福利.2002年09期.致
谢
经过一段紧张的时间,我的毕业论文终于成型,但仍有些不尽满意之处,但这毕竟是自己数月以来的劳动成果,因此完稿后甚是欣喜。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中,我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指导,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中的,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我的导师崔效辉博士,他使我领悟到了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他给了我足够长的时间完成论文的写作,为我的论文(包括论文题目的确定)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在听他的讨论课中,都使我得到很多的收获。我谨向这位良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和我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他们给了我宽松的写作环境,并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这里,我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的父母在我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我不断的支持、帮助与关怀,他们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定会以成功来回报他们,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健康快乐。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我的论文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方的指点与帮助,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曾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要开始步入社会,以后的路还很长,相信“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我们的存在早就造就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会用行动来回报帮助关心我的人,祝你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篇: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之醒悟,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离家出走。本文从家庭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以
期引起家长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尽量做到教育子女有的放矢。
一、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其原因在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从学生角度看,还有心理因素、青春期因素、成长因素等。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与家庭、社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关系最大的是家庭。据调查,20%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还有
17%的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还有
10%以上的孩子处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关系。
从以下几种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中,剖析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逃避惩罚。未成年人自尊心很强,最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价”。有的学生一旦在校犯了错误,老师通常要求家长共同教育,但一般学生都不愿意自己的错误让家长知道,既害怕学校处分又怕家长斥责。这时家长如果处理不当,给未成年人施加精神压力,当精神压力超出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时,他们便会选择离家出走,出现到外边暂避风头的行为。(2)赌气逞能。未成年人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成人意识增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能力也有本领管理自己,不愿听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尤其不愿意别人当面挖苦自己,赌气到外面闯荡,梦想有一天混出个样子来给家长或给周围的人看,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耐。(3)寻师求艺、哥儿们义气。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形成但还很差,他们往往良莠不分,不健康的东西最容易感染他们,使他们执迷不悟,做出许多蠢事来。有的未成年人由于受某些电影、电视或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学武练功,于是离家出走,外出寻师求艺。未成年人最容易讲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见。有的未成年人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够朋友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此时,作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教育未成年人。(4)厌学寻乐。由于个别家长片面看重学习成绩,不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有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很差,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厌烦读书,学不会也不想学,有时便几个人一起出走,到处游山玩水瞎逛一圈。这样的未成年人,多半是基础差,年龄大,家里有钱,家长管教不力,本人胆大。(5)威胁家长。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于是恐吓或威胁家长而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再老是批评我,我就出走”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屈服。(6)消极逃避。有的未成年人在家得不到家长的关心爱护,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便会产生悲观情绪,产生消极逃避的思想而离家出走。(7)厌恶家庭。家庭不和,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他们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在某件不顺心的事件的触发下就会离家出走,以摆脱不利环境。(8)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经常控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觉得处处受限制,只有离家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有一个出走回来的孩子说,我爸妈对我好得让我受不了,我读书他们去接送,在家里不准我做任何事,饭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们夹,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样非常难过,所以逃出家庭。鲁迅说: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二、怎样预防未成年人离家出走
尽管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是极少数,可是影响却很大。家长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预防未成年人出走事件的发生。
(一)家长要转变家教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灵
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最长久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导致子女心灵不健康或扭曲,是学生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和谐协调是幸福的象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互敬互爱互助互谅。家长要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只有父母深切的爱,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夫妻争吵、分
居、离异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应慎重对待这个问题,即使无法生活在一起,也要安排好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放弃教育,更不能迁怒于子女身上。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家长本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懂得怎样才是爱子女,怎样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怎样才是严格要求等等。打骂子女、强制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都会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二)家长要转变教育方法,关爱自己的子女
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是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果家长在处理子女问题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讽刺挖苦,或者借助家长的威力来慑服子女,或者以赶出家相威胁……这些做法都会损伤子女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家长的不满和不信任。对于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受到歧视的初中生来说,尤其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摆脱这种教育环境是这类孩子普遍的心理要求,采取离家出走的行动即是他们对环境的反抗。
每位家长都应转变教育方法,孕育良好的家庭关系。了解子女、尊重子女、主动帮助子女排忧解难,真正做子女的良师、益友。马克思说:“爱就是阳光”。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要有深切的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体贴,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要全面分析,耐心说服,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霜,这样就会有家庭的温暖,子女有困难和疑惑就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庭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在充满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而伤感情。
(三)家长要转变子女的成才观,帮助子女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没有兴趣,是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另一主要原因。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其优劣又是决定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地位、受赏罚的重要依据。离家出走的学生往往学习不好,不仅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普遍厌学。他们往往认为学习太苦了,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是招家长打骂、老师批评、同学看不起的根源。正如有的学生说的:“听又听不懂,坐在教室里真受罪,不如到外面玩几天,回来顶多被家长训一顿,反正学习不好也经常挨训。”因此,离家出走就成了他们逃避学习的一种手段。家长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家长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要求,不能勉强孩子或提出一些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家长要从小培养子女学习、看书的好习惯,家长要经常带子女到书店或有学习氛围的场所去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厌学变乐学。家长还要从实际出
发,营造学习型家庭的氛围,培养子女在学习中追求快乐,给子女以学习成功的喜悦。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预防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事件的发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