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中的领导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领导思想
《孙子兵法》是一部蕴涵丰富领导思想的军事著作,它所揭示的领导思想,经历了若干世纪至今仍闪耀着理性光辉,给人启迪,值得现代领导思考和借鉴。
领导宗旨
《兵法》首篇《计》有云:“道者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从领导学角度来看,可理解为正确的领导宗旨。孙子把“主孰有道”放在战前敌我对比分析的第一条,足见道之重要。回顾历史,以道取胜的事例不胜枚举。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复国,关键在于“道”胜。战败的越王卧薪尝胆,推行了一条休养生息、明耻教战的正确路线,受到人民拥戴,上下同心;而获胜的吴王夫差骄傲自满,执行了一条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错误路线,以致人民嗟怨,君臣离心。再战,果然越胜。近代,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坚持的是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之“道”。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仍然是“道”之争。四川长虹、青岛海尔等一批优秀企业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只有遵循“以信誉取胜,以质量争先”的经营正道,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切领导活动都须坚持正确的领导宗旨。唯有“修道而保法”,方能得民心,上下同欲,“为胜败之政”。
决策原则
《孙子兵法》对领导者如何科学决策进行了详细探讨,纵观全书,体现出三条基本的决策原则:
第一,知的原则。孙子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将帅作战指挥应立足客观,全面掌握信息,并视之为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孙子兵法·谋攻》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论断。《孙子法·军争》中也有:“不知诸候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可见,知乃将领之要,决策所依。这条原则要求:知的范围要广,既要了解自然环境也要了解社会环境,既要知己又要知彼;知的程度要高,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快捷的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孙子还具体说明了知的途径:一是观察,二是对比,三是用间,四是试探性攻击。
第二,谋的原则。谋即谋划、谋算,是领导者通过情况分析,对战争作出正确的判断估计,制定并选择出最佳作战方案的活动。谋是决策的核心。孙子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不战而胜,谓之“上兵伐谋”。古有秦惠王用张仪计,不费一兵一卒使燕、赵、齐、楚四国降服。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需要领导者深谋远虑。我国某卷烟厂在国际竞争中,立足于客观的“敌我”分析,不与强劲对手正面交锋,转而避实就虚占领对方力量较弱的独联体市场,并由此发展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谋”之利。
第三,变的原则。孙子认识到战争中存在许多矛盾,如:攻守、虚实、奇正、生死等等。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统一,且在一 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他告诫领导者要善于根据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原有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创造条件,使矛盾朝有利于我的方向转化。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率部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关键就在于他运用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于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矛盾之理。故孙子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的瞬息万变决定了决策的变通性。决策只有做到了“因利而制权”,适机而动,顺势而变,才能为作战提供科学的指导。组织管理
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对庞大军队的组织管理,越来越成为决定军队实力,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子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对规范军队的组织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法者,典制、官道、主用也。”所谓法,是指队的编制、法令、法规和对各级指挥官职责的划分管理,以及后勤军需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使将士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增强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可避免领导工作的随意性和神秘感,实现组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严格按制度管理。统帅军队必须令行禁止,军纪严明,让士卒心悦诚服。其方式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统一军队思想,又要以强制的军纪、军规约束将士言行。孙子反对军队“乱而不治”。认为只有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才能“治众如治寡”;旌旗鲜明,号令严肃,才能一呼百应,“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产生强有力的战斗力。
再次,赏罚分明。孙子重视赏罚对军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并对之详加论述。一是赏罚时机。赏罚需要把握适当时机,以增强效果。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二是赏罚对象。孙子提出:“赏其先得者”、“赏其厚于间”,既要赏“冒类”人物鼓励杀敌立功,又要厚待身处危境的间谍,以安其心。可见赏罚不在于人数多少,而在于典型。三是赏罚之物。孙子强调物质奖励,要求将领在战胜之后,把战利品分给参战士卒,并指出吝啬财物不论功行赏会有危险,即“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四是赏罚有度。“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赏罚过滥则功效无。领导者要慎用赏罚,力求发挥其最大效力。
上下关系
孙子主张以公心对上,以爱心对下,建立良好的上下关系。以公心对上,主要是指领导者必须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堂堂正正地面对领导工作。不能媚上,一味服从上级,要敢于批评和反对上级的错误指挥。孙子讲:“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又“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合于主”成为“国之宝”。简而言之,处理对上关系应该顾大局、弃私利。“滑铁卢战役”从反面证明了这个道理。拿破仑与英军决战滑铁卢,两军势均力敌,成败在于援军。英军盼普军,拿破仑望部下格鲁希。但格鲁希受拿破仑先前错误指令前往追迁溃逃普军,却始终未见普军踪影,于是也认识到命令的错误。然而格鲁希却不敢反对拿破仑的成命,不敢根据自己的正确判断回师救援。结果,拿破仑未等到部下,英军却盼来了盟军,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法军溃不成军。可见,领导者媚上的后果十分危险。以爱心对下,主要是强调领导者要爱惜体恤下属。“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基于严格管理的爱护、爱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年代无一不与战士同甘共苦,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受到了战士们真心爱戴和拥护。因此,他们领导的军队总是英勇无比,所向披靡。现在,“以人为本”的领导观念已成为众多的领导者的共识。例如太极集团公司领导向员工明确表态:“放手干,成功了给你请功;失败了,领导负责,重新来。”领导者切忌鲁莽行事,轻易陷部下于危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领导者应格外警之。
领导者个人修养
孙子从军事角度看到了干部素质对国家兴亡的重要作用。《孙子兵法·谋攻》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作战》亦云:“知兵之将,民之司令,国家安危之主也。”把将领视为国家的栋梁和支柱。因而“将孰有能”也成为进行敌我实力对比,判断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既然干部素质如此重要,就迫切要求领导者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更好地完成其肩负的历史
使命。领导者个人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孙子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明。这五个方面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领导者还需要有“知诸侯之谋”的政治头脑;“进不求功,退不避罪,唯民是保”的无私心理;“通于九变”的应变能力:“兵贵胜,不贵久”的决断魄力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无畏精神。领导者只有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个人修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保证其领导工作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领导干部更应该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四化”标准和“三讲”要求锻炼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第二篇:《孙子兵法》领导心理学思想探讨
《孙子兵法》领导心理学思想探讨
分类:社科学术作者:梅光耀 潘红虹字数:2781
来源:科学与管理 第6期
摘要:作为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而且还涵盖了宝贵的领导心理学思想。本文从《孙子兵法》所包含的领导心理学入手,着重分析领导心理学思想中的领导特质和领导职能两个方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 领导心理 领导特质 领导职能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齐人孙武所著,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它以当时进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作指导,高度浓缩我国古代人民的大智慧,构建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受到国内外军事家,而且也受到政治家以及企业家等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推崇。掀起了对《孙子兵法》研究的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去挖掘《孙子兵法》现实价值,其中包括军事学、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并且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孙子兵法》的领导心理学思想,给当今社会的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以参考和借鉴。
现代领导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有关领导的心理特质和管理行为模式。《孙子兵法》十三篇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高要求,孙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另外,《孙子兵法·作战篇》还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可见,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将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孙子兵法》的许多论述中都涉及到领导心理学的内容。其中五事之一的“将”就是专门阐述将帅本身素质和领导艺术。下面分别对《孙子兵法》中有关领导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探讨。
1、领导特质论
孙武系统论述了领导特质的结构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简称“五德”。他高度简明的概括了作为军队将帅需要的领导素质,同时也是选择将领的主要标准。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吉色利通过事实研究,采用语义差别量表法得出领导特质可以分为3大类、13个因子,包括能力、个性品质和激励3个大类。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的心理学家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所提出的领导特质有很多相似。当然,用现代的观点分析,孙武的领导特质论显然是不充分的。然而,在2000年前,孙武能够发现领导特质的基本因素,是难能可贵的。
1.1领导的“智”
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将帅智谋才能的非常重视。一个“贤将”必须深刻掌握对于关系全局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孙子兵法·计篇》:“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兵法·九变篇》:“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可见,孙武认为将帅必须有能力灵活处置复杂的、易变的、矛盾的战场情况,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战略。另外,作为优秀将帅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周密的谋划预测能力。《孙子兵法·地形篇》说:“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由此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没有综合判断的洞察能力和科学的预见能力,是不可能胜任将帅之职的。
另外,我国心理学研究者把《孙子兵法》中所涉及的领导能力分为高度的观察能力、情绪的自控能力、意志能力、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这些在《孙子兵法》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如在强调领导的观察能力时,孙武在开篇《计篇》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形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孙武强调将帅必须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1.2领导的“信”
(《说文》中说:“信,诚也。”《孙子兵法》中的“信”本义为真心诚意,一般理解为赏罚有信,也可以理解为信任下属,“信”既是领导自身的特质,又是在激励过程中所掌握的原则方法。它是指相信且敢于托付下属,使之放弃戒备的心理诚心愉快地接受某项工作的心理状态。通过信任激励就可以使下属产生荣誉感,增强责任心,激发事业心。《孙子兵法·九地篇》指出:“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思是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这要求领导信赏信罚,敢于破格提升有胆识之士,满足士兵的成就需求心态。
领导怎样才能获得“信”呢?孙武认为应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孙武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所说,将帅对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作为领导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大公无私、忘己,哪有不能获得广大下属信任的。
孙武指出,只有真正的懂得“败兵六道”的将帅才能赢得信任、有效的行使领导职能。“败兵六道”的主要责任在于将帅,为将帅者不可以不仔细观察分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孙武论述的非常清晰:“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1.3领导的“仁”
《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下畏危。”可见,孙武认为民众与国君意愿一致,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保证战争赢得胜利。孙武又曾指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这也是阐明同样的道理:下层的民众和上层的君主、将帅,同舟共济,同仇敌忾,是战争取胜的保证。如何才能“上下同欲”,孙武告诉将帅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为“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孙子兵法·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这是孙武对将帅的“仁”具体的诠释和注脚。当将帅以极其宽阔仁慈的胸怀对待士卒时,在交战中士卒能不全力拼搏吗?
1.4领导的“勇”
这是孙武从个性来讨论将帅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就是人的整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9,100,101原版全文
精神面貌,表现为稳定性、倾向性、独特性和整体性。特定的性格特征决定了领导的决策是否果断、坚定,孙武认为勇敢果断是将帅必备的性格特征。但是,《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意思是将帅要处事沉着老练,解决矛盾要公平,不带感情色彩,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是指领导者不仅要勇敢果断,而且应具备沉着冷静、稳健的性格和公正严明的、雷厉风行的个性特征。
孙武还告诫将帅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带来的危险。《孙子兵法·九变篇》日:“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为将者有五种危险的性格和气魇
一、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有可能被诱杀;
二、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
三、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
四、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凌辱而失去理智;
五、过分溺爱部属,易被敌人烦扰而陷于被动。《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告戒将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中,将帅的思想意志、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常可成为对方“攻心”的缺口。因此,古今军事家都非常强调指挥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性格,谨防由于忿怒而进发出的头脑发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导不仅需要勇敢果断的决策能力,也需要沉着、冷静,泰然处之良好情绪。
1.5领导的“严”
孙武强调对待士兵要“仁”,但是关怀和爱护都要适度,假若对士兵过分厚养,一味溺爱,违反了纪律也不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正如《孙子兵法-地形篇》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所以,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带兵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孙子兵法·地形篇》具体指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意思是,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教育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叫做“乱”,这必然会导致军队失败。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这种治军之法得以保障的基础就是将帅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使军队训练有素,有良好的军风和心理素质。
2.领导职能论
《孙子兵法》在强调将帅领导才智谋略的同时,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讨论将帅的职能。我们主要从人才的选用、领导的决策和激励、领导权力的使用来讨论《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领导职能。
2.1选用人才
选贤任能是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先秦诸子对“择人”有充分论述,如“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孙子在(《孙子兵法·势篇》中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指,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够依据事物的客观性质,去创造形成有利的形势,然后“任势”而动,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孙子“择人任势”用人观。这要求将帅在选才用人的时候做到唯才是用,还要“用人不疑,择人不族”,这都需要领导的气度以及全局为重的战略眼光。
2.2决策
决策是领导最重要的职能,在《孙子兵法》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主要的决策思想为整体系统观和科学预测观。孙武在《孙子兵法·势篇》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就是说,用迷信占卜的方法取之于鬼神,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来推测吉凶,或用过去相似的事情来类比,都靠不住。只有通过人的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可见,孙武的决策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孙武强调进行战略决策前必须周密分析各种条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将各种相关条件、因素综合起来加以统筹,综合分析事物本身的各种条件,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在十三篇伊始他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因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对战争涉及到的死地和生地,存亡的规律,不能不进行认真的考察,必须从分析国家面临的内外环境入手,通过一套科学的程序来进行。孙子认为战略决策需要考察的重点就是“五事七计”,即“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计。“五事七计”揭示的内容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宏观决策需要系统详尽的调查分析。它部分以现代思维的整体系统思想为基础的决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所谓庙算,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战争决策方式。先计后战,庙算知胜,是孙子战略决策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在战前进行认真的战略决策,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在预见确有取胜把握时再进行决战,从而避免个人决断和受情绪因素的影响。
2.3激励
《孙子兵法》中有丰富的激发士兵斗志的思想,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外战争史上许多著名战役中将帅的战绩。孙武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物质奖赏是激励的现实手段。所以孙武说“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意思是获取敌人战利品,就可赏予物,率先杀敌,取得敌人战车的,则可以赏其先得者,目的就是为鼓励先勇者。通过物质激励就可以使士兵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作战风格。
物质刺激固然重要,但精神激励才是孙武的根本法则,他用“爱兵如婴”这种类似儒家“仁爱”式的情感投入,进行情感管理,赢得民众支持,鼓动民众信念,激起国民拥戴,如“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指看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婴儿,他们就可以与你共涉难险,看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他们就可与你共赴疆场,爱抚的结果既是给管理者自身树立了权威,又取得了让士卒与你“生死与共”的效果。孙武不主张因战争给国民造成财、物及精神上的创伤,正因为如此,他坚信“上下同欲者胜”。可见,孙武这种“爱民”思想,正体现了战略性、全局性的精神激励,也反映了他深知社会结构的粘合剂是社会心理因素的道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感情投资”策略正是借鉴了孙武的精神激励思想。
2.4用权
不同级别领导权力的分配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充分明确上下级的职责范围,并且各级领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事管理权,就可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有精辟的论述:“不知三军之事,而问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
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可见,孙武极力反对上级过多地干预下级的工作和越权行事,要求上级领导充分地下放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下级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地行使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权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事无大小必亲躬是领导者之大忌,但不能放权完全放弃管理,核心的保持领导权威的权力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9,100,101原版全文
第三篇: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唯物辩证思想
辩证唯物主议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第二性,由物质派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应该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孙子兵法》中,处处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一.唯物主义的立场
我国传统社会,神秘主义影响极大,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发现其踪迹,秦末陈胜吴广派人夜扮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树立人们抗秦信心,凝聚人心,刘邦斩蛇起义等等。然而《孙子兵法》严厉禁止占卜预言之类活动及传播小道消息,因其极有可能被敌人利用扰乱我军心,一旦传播开来,很难禁止其影响,故军中必须“禁祥去疑”。孙武认为,最终胜败从来都是建立在两军实力对比基础上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用兵者必须先考查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在己方占优势时方可开战,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绝不可将胜利寄于鬼神力量之上,胜利只能建立在实际力量对比上。善用兵者,每一战,需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方可保证胜利,“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决战则要等到总体实力胜过敌人时方可。作战要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至于掌握敌情则只能依靠情报人员,而绝“不可取于鬼神”,这就为料敌致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以对立统一方法全面看待战争全局。
1.全面认识战争之利与害。
孙武认为,只有在有足够利益时方可发动战争,“非得不用,非利不动`,非危不战”,军争最难之处就是争利,就是变不利为有利,“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发动战争需极其慎重,因负作用实在太大,巨大的物资消耗,国家建设发展放缓以至停顿,人们生命财产时刻面临着极大威胁,甚或面临灭国之灾。“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恼怒之后有再喜悦的机会,但是国家亡了却不可能复存,人死了却不可能复生,必须慎战,没有较大的把握绝不能发动战争。当然战胜好处极大,可以达到别的手段不可能达到之目的,如夺取对方的物资国土,壮大自己,削弱甚至消灭敌人,消除对本国的威胁等等。
孙子认为,只有全面认识战争之益处害处,才能更好维护发展本国利益,才能最大限度抑制其负作用,将战争之害引向敌方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因粮于敌”就是一种方法,用敌人的物资来补充自己,将战灾引向敌国。思考战争问题,必须“杂于 利害”,“杂于利则务可信,杂于害则患可解”,认识自己的长处,可增强己方信心,认识已方不足之处,可预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以免措手不及,被敌利用。全面认识敌我之长处短处,才能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才能避免己之短被敌利用。
2.全面看待将领“仁”与“严”。
孙子认为,将领必备素质有五:“智信仁勇严”,曹操注:“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敢,严能立威”。将领只有关心士兵爱护士兵,才能受士兵真心拥护,才能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反之若将领残暴不仁,甭说让士兵英雄杀敌,临阵投敌以泄私愤都有可能。从另一个方面讲,必须从严治军,没有严明军纪,就不可能有较强战斗力。“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对于已经亲附的士兵,必须以严明的纪律约束之,否则就像骄纵的儿子,无法较好指挥使用,“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3.《孙子兵法》中还有许多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如虚与实,诈与信,分与合,奇与正等等,说明孙武能自觉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来全面分析研究战争,这正是《孙子兵法》数千年被奉为兵家圣典的原因之一。
三.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待战局争取胜利。
1.因敌变化而随机应变制订相应战法致胜。
《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形与水流相似,水总是避开高处流向低洼处,军队也总是避开敌方的强大之处而攻击敌人的薄弱点,水流因为地形而改变自己的流向,军队则根据敌军的布局而制订相应作战方法,能根据敌军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取胜,就可称用兵如神了。孙武认为,取胜没有其他好法,不过是根据敌军的变化而随机应对,寻找敌人的薄弱点打击之,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以己之实攻敌之虚。战法无定法,需根据敌方和外界条件变化随时改变,机械套用别人战法只能适得其反。《虚实》篇说:“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吾胜之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大家都知道我用何种战法战胜敌人,但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制订出这种战法的,机械套用别人战法不行,凭空想像更不行,只能根据敌人的变化寻找敌弱点或用计诱其暴露弱点来胜敌。
2.主动创造条件变“胜不可为”为“胜可为”。
孙武认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可胜敌之条件是否出现,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而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暴露弱点,己方能做的只是保证自己不暴露弱点,立于不败之地,随时捕捉敌人出现的疏漏,然后迅速采取措施战胜之。所以说“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武同样认识到主观能动性之重要,认为可以通过主动进攻,使敌不知战地战日,以至“所备者多”,与我直接作战之力量就会大大减少,于是就能形成对敌优势,“敌虽众,可使无斗”,就易取胜,“胜不可为”就能变成“胜可为”。
“形人而我无形”,“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还应隐蔽我方虚实,诱敌现形,以假形示敌,用小利诱敌,使其产生错误判断,采取不当战法,露出破绽,主动创造胜敌条件,我用重兵击之。
用联系的方法看待战争例子也不少,要求军队如率然(常山之蛇)首尾相互救应,“善用兵者,譬如率然”。“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国家贫富决定战争胜负,“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政治清明与否决定战争胜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数千年军事指挥者依靠《孙子兵法》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战例,至今《孙子兵法》还有其实用价值,皆因其能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战争,能真实客观反映战争规律。唯物辩证法永远是我们认识并改造世界有力武器!
第四篇:浅谈《孙子兵法》 中的战略管理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战略管理思想
摘要: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管理思想不但适于领兵打仗,也同样适于今天的和谐管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而其中的指挥、组织思想,造势思想,因利而动思想都是很好的管理思想的体现。再次我们可以了解到赏罚有道 惟民是保 民主集中 破除成规,出奇制胜 知彼知己 知人善用等战略管理的基本手段。
①关键词:《孙子兵法》 古代 管理思想 战略管理
在我国浩翰的古兵书海洋里,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管理思想不但适于领兵打仗,也同样适于今天的和谐管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以致成为目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
孙子②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是一位高于军事战略研究军事战略的巨人。《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超越兵法研究兵法的巨著。《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指导用兵打仗的兵书,也是一部指引我们如何人生战场上取得胜利,如何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曾让许多管理人员受益匪浅,助一大批企业家成其事业。本文试图分析《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希望能从中得出一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观点。
一、战略管理思想
1、“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①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②孙子,兵家,名武,汉族。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在《谋攻篇》中论述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均具有独创性。为达此目的,应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实现之。《孙子》继而论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笔者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字面意义是:不经战斗而迫敌降服。其本意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其要义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的斗争,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孙子的“全胜”思想运用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要在各个方面提升组织的能力,在做大做强之后,自然所向披靡,无人敢挡,“不战而屈人之兵”了。这个层次是一切管理的最高境界,看似“不战”,背后却是比别人付出千百辈的“战”,因为管理者已经将“战”的形式蓄于平时的工作中,势力的逐日提升或许被对手忽视了,却在突然的某一天打得对手措手不及。所以,精明的管理者总能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得胜而归;不注重战略战策的管理者虽用尽心机,最终却血本无归。“伐谋”就是要在管理中多开动脑筋,深思熟虑,精密策划。“伐交”就是要重视搞好公共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正确客户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指挥、组织思想。
《行军篇》讲:“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曹操注释说:“文,仁也;武,法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士卒要进行明理教育,要辅以法纪来约束其行动。《势篇》③讲:“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曹操注:“部曲为分,什伍为数”。“部曲”、“什伍”皆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名称。这句话是说,管理部队要依靠组织编制来统一众人的行动,如此就能“治众如治寡”。该篇又讲:“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旌旗”、“金鼓”皆古代作发令联络使用的通讯工具。这句话是说,指挥部队要依靠通讯联络之力协调众人 ③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陈形也)名(旌旗也)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石也)投卵者,虚实是也。的步伐,如此就能“斗众如斗寡”。《孙子》中的一系列指挥、组织的论述,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3.造势思想。
所谓造势,就是造成一种最佳的态势。《孙子》的《形篇》、《势篇》都强调了这一思想。其要求通过指挥、组织,造就“善战人之势”,而这种“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石借山势,则“不可遏也”。《孙子》书中还阐述了如何造势的各种做法,如《九地篇》所说的并兵向敌,《军争篇》所说的三军夺气,等等。这种造势思想和种种造势的做法,在今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应当很好借鉴的。军事斗争敌我双方力量的较量是在战斗中见高低,而企业竞争双方力量的对比通常总是通过产品反映出来。所以企业家造势的威力要体现在产品上,即看谁拿到市场去的商品经得起消费者的苛刻挑剔。谁家商品物美、价廉、质优,服务周到,最符合消费者要求,谁便可取胜。《孙子》中讲究造成“以谥称铢”的胜兵之势。“镒”、“铢”皆三代重量单位,张预注:“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这就是说,造势要造成压倒敌方的绝对优势之势。企业家造势,就要生产出很有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以此制胜竞争者。
4.因利而动思想。
在《作战篇》④里,孙武曾把战争所耗与战争所得作对比,分析了战争拙速与巧久的利弊关系。他认为,作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力求速胜。“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文也”。何延锡注说:“速虽拙,不费财力也;久虽巧,恐生后患也。”由此可见,孙武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军事家。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上,他是极讲效益的。《用间篇》里还有一段颇具见地的论述,其大意是说,出兵作战耗力耗资巨大,国不得安宁,民不得生息,战事数年,是为了“争一日之胜”,如果吝啬爵禄在金百不重用间牒,那就“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今天企业家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如何安排投入与产出,讲求经济效益;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生产出更多 ④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如何合理使用资金,敢于把巨金用在刀刃上?从上述《孙子》因利而动的思想中,将会得到重大的启发。
5、做具备“智、信、仁、勇、严”素质的管理者。
孙子在首篇《计篇》⑤中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具备这样五种品德,因为上述品德也被学术界称为“将帅五德”。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才能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管理好。
“智”,智谋才能。正如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指挥官的职位越高,智力、理解力和认识力在他的活动中就越起主导作用。孙子把“智”放在“将帅五德”之首正说明了这一点。
“信”,诚信,以诚信管理团队,以诚信对待合作伙伴,这样才能被人认可。“无信,不以立”也就是这个道理。
“仁”,仁慈、爱护员工。“仁德”是对内而言,“诡道”是对敌而言。对员工仁爱,才能凝聚起向心力,提升组织人气,让员工甘心情愿地为组织尽力尽力。
“勇”,勇敢果断。在现代竞争如此激烈,商场风云瞬间万变的今天,一个管理者必须有勇有谋,果断坚决,该出手时就出手,机会一到就决不畏畏缩缩。
“严”,执法严明。“五德”中,“严”与“仁”似乎是对立的,但如将两者结合起来,严可能就严得有情,仁可能就仁得有理。
二、战略管理具体手段
1.赏罚有道
比如在《作战篇》中说“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战者,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他的意思是说,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 ⑤“计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支撑点,战争无筹划不足于取胜,事业无计谋不足以成功,把握住了计谋就把握住了成功之道。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资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保证供给。在企业里,合理的有公信力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惟民是保
孙子在《地形篇》中指出将领应该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⑥。那么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也应该进不企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员工,符合组合组织的利益,这才是做人做官的高境界。给员工一分的关心爱护,员工将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才是高明的管理者的管理办法。是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大家自然记得,那种居功自傲,做出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领导者,是没有人能信服的。
3.民主集中
在《兵势篇》中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也就是说一般的作战,总是以“正兵”合战,用“奇兵”取胜。做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未可穷尽。“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象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又有谁能够穷尽呢?在人们所研究的领导风格中,民主型和专制型的领导风格虽然各占一定的比例,但是那只不过是民主型的领导在管理中比较多地采用民主的方式而已,民主和专制都不是绝对的。有效的管理和领导,要将民主与专制相互统一协调起来,在决策之前采用民主的方式可以采纳众人之长,避免决策失误,而当决策以后,则必须具有勇往直前、克服一切非议的决心与自信。
4、破除成规,出奇制胜
⑥译: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⑦以正合:以正面作战。奇正相生:奇正会相互转化。
⑦《势篇》中这样论述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九地篇》中也说:践墨随敌,以决战事⑧。这项战术在管理、营销等领域都被人津津乐道。强调“践墨随敌”,旨在告诫世人见机行事,灵活多变,变化莫测,出神入化,才能智高一筹,棋胜一着。只要知变善变,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无不胜。企业在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内外因素分析,根据新情况灵活调整具体方案,才能使预测与现实相结合,制订出对手意想不到的方案。
5、知彼知己
孙子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相关论述,深刻结识了信息在军事指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商场上也是一样,一个企业的兴旺繁荣同样离不开丰富、有效信息的支持。企业管理中信息管理应该做到:信息掌握要全面、准确、及时。
6、吃亏并不是坏事
《九变篇》⑨中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利和害作为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设计转化。在处理利害关系时,应当特别注意将有害的因素想得更周到些。管理者应树立辨证法的思想,见利思害,见害思利,并懂得福祸相依。凡事目光一定要长远,一定要坚持原则,有时一时的吃亏,却能换来以后丰厚的回
报。
7.知人善用
同样在本篇中,孙子认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知人善用,用人之长,而不是对部属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用人所长,且注重人员的搭配,才更能够发挥出人员的效力来。
8、变不利为有利
⑧ 践墨随敌即灵活地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行动。⑨九变实指“九地之变”,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根据九种地形考虑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想状态。《军争篇》中指出: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⑩。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把不利变为有利。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整合企业资源,将组织劣势变位优势的能力。正如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指出:当我研究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战役时,首先产生出来的一个思想是,间接路线要比直线路线优势得多。所以当管理者面对很棘手的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走迂回路线其实比直接面对要省力得多,效果也好得多。一时的退让不代表永远的退让,输赢的关键是看最终结果如何。
三、总结
《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谋略圣经,仅靠一篇论文是难以将其内容囊括的,其中还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思想,如“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虚实结合”等战略战术等。
总之,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孙子兵法》是一颗格外耀眼的明珠。不管是在军事上、商场上、人生中,《孙子兵法》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中的精辟论述将是一笔不竭的精神财富,实在是值得后人认真学习。这部书中的每句话,几乎都可挖掘出其管理方面的意义。当今的企业家,要想更有效地搞好经营管理,对于此书不可不读。至于怎样才能读好,领悟其精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施芝华.《孙子兵法新解》.学林出版社,2001.【2】 罗克祥,《孙子兵法》,京华出版,2008-8-28 【3】(春秋)孙武撰 郭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 【4】刘志海编著,《孙子兵法》与经营谋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陈国庆主编,《孙子兵法智谋三百》,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 ⑩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把迂回的弯路变为捷径,要把不利变成有利。【6】杨义主编 马银琴评述〃注释,《孙子兵法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 【7】沈杰,万彤编著,《孙子的智战人生》,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8】张连宝编著,《孙子兵法与管理心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 【9】李世俊等著,《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8 【10】王德清..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中外管理思想史》
第五篇:学习《孙子兵法》感悟管理思想
学习《孙子兵法》感悟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赡,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家都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1、全书疏理
《孙子兵法》全书共分为第十三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使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的思想深邃,现代常运用生活实践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