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孙子兵法》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研读期末考试(论文)
姓名:* * * 专业:* * * * 学号:* * * * *
《
浅析《孙子兵法》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摘要:孙子论兵,以“道”为先,本文从“安国”“保民”的道德价值观、“爱卒”“善卒”的人道情怀、“德”“法”并用的治军策略和“五德”为纲的将帅修养等方面探讨了《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从而说明,正是从战争或军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出发,孙子才能展开他那具有无穷魅力的军事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
孙子不仅是中国古典军事学的奠基人,而且是古典军事伦理学的奠基人。在他的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他从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即军队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入手,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军人的价值理论,将帅道德规范及军人道德实践等一系列军事伦理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研究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精华,加强当代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孙子兵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辟的论断、深邃的哲理,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揭示了一些有关战争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2500多年来,历代兵家、学人对孙子思想进行了不曾间断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些克敌制胜的基本军事原则,而且在于它所包含的谋略思想和领导统御艺术,广泛应用于政治斗争、经营管理、领导决策、体育竞争、外交谈判乃至于人生处世的诸多方面;亦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伦理学思想。
在伦理思想方面,孙子与思想家孔子一样,也主张“厚爱其民”、“爱人”,讲求宗法道德规范。孙子高度重视“道”这一伦理学范畴的作用,把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同生共死,“上下同欲”即上下一 心视为“道”,引为取胜之本;强调体恤士卒、仁以带兵,“文”(仁爱)、“武”(刑罚)并举;崇尚功利,把“利合于主”、“非利不动”视为军事抗争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在道德规范方面,他强调将帅应有“智”、“信”、“仁”、“勇”、“严”“五德”,“五德”皆备,方可为大将,这些“德目”,也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的一贯要求。总之,闪烁其间的古代伦理学思想,可谓较为系统,较为丰富、值得后人去体味,去研究,并加以借鉴。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 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二 崇尚功利,强调“合于利而动”的军事价值观。
《孙子兵法》存世十三篇,不足六千字,可谓字字珠玑,据粗略统计,竟有四十八次提到“利”字。如《九地篇》中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中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早已脍炙人口;在《军事篇》中,孙子又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命题。可以说,“求利”、“趋利”是孙子确立的根本性的战略指导原则,也是其选择、运用战术的一条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孙子看来,“求利”是战争行为的主要目的,没有不求利益的战争,没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绝不轻易参战。在此,孙子一扫传统军事伦理的“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的说教,提出了“兵以利动”、“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的军事伦理思想。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能够毫无顾忌地打出“利”字的大旗,一扫在他之前迂腐古板的传统军事伦理,把强烈的功利意识贯穿于他的著作之全部,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又顺理成章,可谓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此外,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既有重义轻利的主流伦理思想,如儒家;又有义利并举或崇尚功利的非主流的伦理思想,如墨家、法家等。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显然是对后一类的导引和昭示,其价值是异乎寻常的。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不可忽略这一点。三《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参考文献:
[1] 孙子兵法今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2] 孙子兵法辞典【M】.白山出版社,1993.[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 王联斌.论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第二篇:《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
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决策不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从伦理意义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君不能凭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之愤而与敌交战。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行动。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而国家亡了则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则不能再重生。从后一方面来说,《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凡是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反之亦然。筹划周密、考虑周到就能取胜,相反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认真筹划呢?
管理者要注重人的因素。战争的胜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对此孙子兵法》多有论述。但是,在所有因素中,孙子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人和”是诸要素的关键。谋攻篇》日“上下同欲者胜”。要做到“上下同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管理,二是关心爱护下属。在制度管理上,计篇》提出:“法令孰行?„„赏罚孰明?”行军篇》日:“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就是说,用政治教育士卒,用军法管理部队,才能战必胜攻必取。平时能教育士兵严格执行命令,战时士兵就能服从指挥;相反,就不会服从指挥。平时所以能令行禁止,是因为将帅与士兵的关系融洽。在关心爱护下属上,地形篇》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貉;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将帅平时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爱护,战时士兵就会与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将帅平时对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战时士兵就会与将帅同生共死。
《孙子兵法》除以上主要伦理思想外,在经济伦理、生态伦理、职业伦理等方面也有所述及。今天,对《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可以使《孙子兵法》的思想更加完整、全面地展示给世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从现实意义上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篇:孙子兵法军事论文
军事理论
烹饪1132
39号
叶端天
军搞的论之孙子兵法
摘要:古今中外的军事家 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由于《孙子兵法》对现在生速度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还需要多多借鉴《孙子兵法》的理论和思想。
关键词:孙子兵法 广东人 企业 军事 思想 一,《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孙子正是用功利主义这把价值尺度考察春秋末期的战争,提出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孙子 大哥大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 的个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 个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军事理论研究相对来说很活跃,出现了像鲁登道夫、哈特和富勒这样一些出色的人才。他们试图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那 军事理论
烹饪1132
39号
叶端天
种火力决定一切的战场模式,从历史的教训中谋求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西方军事理论工作者进行上述探索的实验场,尤其是二战以后几场局部战争,使西方国家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开始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柯林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皆无现实目标的盲目作战,不久就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僵持不下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再没有任何战争能像这次大战这样清楚地说明战略思想典型地落后于技术了。”为了改变军事理论的这种落后状况,他认真地研究《孙子兵法》,惊奇地发现:“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郭德纲的 认识。”这一时期,东西方战略观念出现融合互补趋势,《孙子兵法》对西方军事理论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总体上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作战样式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但不管样式、形态如何变化,战争必然沿着战争基本规律的轨道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孙子兵法》与商场企业思想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
1、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军事理论
烹饪1132
39号
叶端天
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3、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对于企业这个方面的,我有很深的感想,我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来讲,我个人觉得应该更有亲和力一点。刚踏进大二,我就跟着我舍友在着手进行大学生创业,记得那天是刚回到学校的第一天,我对他说过,现在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广东海洋大学,做生意的人特别多,进行自主创业的人也这么多,我们何尝不也去做做点小生意,以来可以充实一下自己,而来也能达到一种锻炼自我的目的,我们本着不是赚钱,我们本着是吸收一下社会经验,因为之前都没做过这些,所以就决定来做一做。于是,我们考虑了几天,认为当代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拥有手机,做点手机的生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海大做手机生意的人特别多,所以做不了了,只能选择别的,那么与手机对应的应该就是手机配件了,于是我们考虑做手机电池,恰好又有熟悉的人在深圳开手机电池厂的,于是就开始筹备了。我们决定每个人拿出一千多元的原始启动资金来进货,于是我们就联系了电池厂那边的人,因为开始没有经验,所以就只能叫他们帮我们看看那些电池卖的比较畅销的,顺便就叫他们帮我们拿货了。第一次就进了1000元左右的货,在 军事理论
烹饪1132
39号
叶端天
接下来的经营中,我们采用的是加大宣传广告,熟人介绍熟人,老客户介绍新客户的战略,刚开始每天都有一两块电池这样的销量,特别是到了节日前夕,要买电池的人也特别的多。在当中的经营管理方面,我是负责财物方面的管理的,而另一个同伴他是负责出货与进货这方面的。一开始,因为我们没有什么经验,总的来说,各方面都是比较混乱的,特别是当交易量变大的时候,数目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统计不清的问题。回头想想,出现了问题就要改正,想办法解决。于是我们想出了另外一套管理方法,就是每天都进行数目方面的统计,建立电脑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集中整理,并做好每天的统计工作。这样一来,无论数目的多少,都对账目方面的统计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个方法显然不错。这就证明了团队协作跟企业激励的重要性,所以,学习《孙子兵法》还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与管理启示》
第四篇:大学军事论文-论《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影子
《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影子
前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兵家的经典著作,它在冷兵器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指导了许多军事家完成了无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那么《孙子兵法》放在今天是否就显得过时了?在现代战争中这部兵家宝典是否还能发挥它的作用呢?其实《孙子兵法》讲的是作战的道理,在现代战争中依旧可以找到它的影子,而其的宝贵思想如今依然在现代战场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它在我国冷兵器战争时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可见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美国作为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世上最强大的军队,而美军上至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要求阅读《孙子兵法》,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在现今《孙子兵法》最大的阅读群体已不再是军事家,而是在商场中拼搏的商人和经营者,“商场如战场”,兵法的思想精华在这里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圣典,其中所包含的战略、战术智慧时至今日仍闪耀着光芒。古人有言:“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意思是说孙子兵法不但完全承袭了前人兵法之所长,而且做到了对精华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经典诠释,后人的兵法仍在其思想范围内。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孙子兵法》讲的是作战道理,而不是作战方式!在现代战争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子。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一战德国失败原因)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故兵贵胜,不贵久。(美国越战失败原因)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德国取得苏台德区)更有意思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现代战场风云变幻,需要有一把能洞悉其内部潜在规律的钥匙,由此,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在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他的思想正在也必将持续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
第五篇: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处世之道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古往今来无数将帅奉为兵家圣典的兵书,其对战争规律、本质、军队建设等都具有过人一等的成就。然而,在如今这个以整体和平、局部战乱为大背景的世界格局下,人们对战火的记忆逐渐远去,这部在战争年代叱咤风云的兵书,是否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呢?
恰相反,如今精读、细读《孙子兵法》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为何?我认为正是由于《孙子兵法》这部书不但包含了对战争的深刻认识,而且,书中蕴含的思想道理同样能适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从它那对待战争之法中,我们可以学到为人处世之道。
首先《孙子兵法》中反复强调一个“慎”字。不但行军作战需要“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同样需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便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要求。《孙子兵法》中所谓的“慎战”并非寝兵僵武,而是另一种层次上的重战。“慎”不是胆小怕战,而是谨慎作战,重视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应如此。只有秉持一颗谨慎之心,时时重视,事事重视,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再看《孙子兵法》中的备战思想,它不但深刻影响着现代军队,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言,不也是强调着时刻准备的重要性么?
《孙子兵法》中把战争的制胜条件归为道、天、地、将、法即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规五个方面。其实这五者不但是对作战而言,对任何人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孙武看来客观条件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天地人”的说法。正如逆水而行的小舟永远不能真正的远航一样,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最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成就一番事业。如李白这等自信自傲之人,也说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话,认为只有借助风势,才可能抵达目标。可见,顺势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处世之时要学会看清大势,要顺势而为。确实,这个世上有着挽狂澜于既到,扶大厦于将倾的人存在,但这些人始终寥寥若晨曦之星。而且,《孙子兵法》所说的“道”并不仅仅指客观条件,也指主观能动性。《孙子兵法》中提出“上下同欲者胜”的说法,在今天看来,这便是现今各公司的公司文化、公司精神中强调的上下一心,亦有“人和”之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最先便是在《孙子兵法》中提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一种必然的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当你知人知己,你便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创造最好的环境,才能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无论是知人还是知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知人知己却又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不知人,便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知己,便不知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不知自己能耐如何。两眼一摸黑地做事,又怎可能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呢!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到知人知己呢?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如是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又有句话叫做“商场如战场”,且看那些事业成功的商人,哪个不是洞彻市场,了解自己的优势短处,这才能在商场上叱咤风云。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谋略,在后世的作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谋攻》篇开始就提到:“凡用兵者,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思想将战争的境界拔高,不再着眼于杀敌自保,而是着眼于战场之外,讲心战,讲外交,讲谋略,讲智慧。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取得最大限度的胜利,此乃行军打仗之上策也,也同样是为人处世之上策也。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我们在待人处事时,常常想着与对手硬碰硬,几次下来,自己便会元气大伤。相反,如果能用上威慑、攻心等等战术,我们便可以减少许多争斗,处境也会变得好上许多。
在当今社会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孙子兵法》的谋略有着同样的作用。在
如今的日常活动中,一味的循规蹈矩不擅动脑的表现只会被社会所淘汰,敢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却会在这个社会上绽放异彩。放眼现在,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智慧去开发环境,同时又很好地保护了环境,如此两全其美之事不得不让人称赞。所以说,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案,而运用智慧去选择最恰当的那个答案才是王道。
孙子曰:“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把握好时机果断出击,全力以赴,必将为战争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把握好战机则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真正地做到明察秋毫,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正如同机遇总是眷恋于有准备的人,战机同样眷恋于善于发现的人,善于发现的人更容易去找寻这个社会的真理,马克思呕心沥血,用四十余载去探寻社会主义的真理;达尔文不辞艰辛,用青春年华去谱写《进化论》;牛顿善于发现,终成就万有引力之伟大······发现的目的或许并不在于发现了什么,而在于你是否有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再通过努力,将其化作成果,这就是发现的意义。另一方面,如何把握机会也至关重要,或果断,或细腻,不同的方式都只为达到同样的效果而服务,我们没必要考虑如何做才能把握机会,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机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一种确切的答案,但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机会,走向成功。
综上而言,《孙子兵法》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兵书,更是一部包涵了众多人生之理的书籍。读《孙子兵法》,学到的不只是兵法,更有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