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你在字词教学方面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课程的学,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字词教学方面的一些策略:
1、众所周知,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再回想自己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我认为在字词教学中我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a.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并理解汉字、词语。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新词,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他们已经事先通过其他渠道认。但不见得一定就认识得那样透。如果老师把这类学生当作一无所知显然不合理,那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一点,比如我们可以让这些学生当别人的“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认字,当然这时老师一定要注意分寸,千万不能让这些“小老师”教错读音或字词的含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只要学生能尽可能记住汉,不能要求其方法统一,这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才不会感到无趣。
b.上课时,老师可以模拟一些轻松活泼生活场景,这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为他们创造一个愉悦的识字空间。在学生识记生字后,老师可以及时让学生用这几些字组成几个词,并用这些词语造一两个句,或者自由地说一两句话。在这种较为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发挥。
2、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让我觉得课外延伸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策略。语文教学原本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在结合课本的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路边的广告牌、横幅标语、超市招牌等。让学生慢慢养成“看见字就去认,认不出就问”的习惯。这样既能加深对所学字、词的记忆,同时也让他们产生想学字的良好愿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班的同学认识字词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以上是本人学习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后的一些目前看来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雕虫小技,本不值一谈,一定有很多不当之处,如果能给您带来细微的帮助,本人将不胜欣喜,希望能在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篇: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定稿]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你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面的教学策略。
? 写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入学儿童正处于书写习惯形成时期,要教育学生认真地、专心地写。每一笔、每个字都要按要求去写。要教学生认真看范字,读字帖,领会范字的用笔和结构,细心琢磨,想好了再下笔。练习完写字以后,要对照范字进行检查,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可以逐渐免除潦草敷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等毛病。良好书写习惯主要有:
1.正确使用文具,细心保管和爱护书写工具的习惯。
2.认真写字的习惯。包括写字前要看清楚,想明白;写字时要专心,不粗心;写字后要检查正误,辨别优劣。
3.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写字贵在坚持,要做到天天练字,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根据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学生达到书写的熟练程度。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
1.要素阶段。学生主要注意写字的诸要素,如坐的姿势,执笔的方法,练习本放的位置以及字本身的组成因素.一笔一画地写。这时还没有能力顾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
2.结构阶段。能注意整个字的结构,“逐个地”书写。这时不是看一笔,写一笔,而是统观整个字的布局,了然于目。在这一阶段上,对所要写的字属哪一种结构,能心中有数,意识很清楚。
3.连贯书写阶段。这时书写比较流畅,书写技能已达到自动化,一次能写整个句子,甚至几个句子,写字时能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是否整齐,间隔是否适中,大小是否匀称。
据此,可以认为低年段小学生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到中年级甚至高年级以后才逐步过渡到第三阶段。根据儿童写字心理,写字教学的设计应该是:先教学生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再练习书写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也可以在笔画练习的同时,教学生画些正方形、三角形;再以后结合写字练习,认识笔画形体、名称,掌握笔顺规则,学会使用田字格,最后过渡到用专门的写字教材。?
第三篇: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面的教学策略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课程,请你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你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面的教学策略。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小学刘江
写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入学儿童正处于书写习惯形成时期,要教育学生认真地、专心地写。每一笔、每个字都要按要求去写。要教学生认真看范字,读字帖,领会范字的用笔和结构,细心琢磨,想好了再下笔。练习完写字以后,要对照范字进行检查,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可以逐渐免除潦草敷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等毛病。良好书写习惯主要有:
1.正确使用文具,细心保管和爱护书写工具的习惯。
2.认真写字的习惯。包括写字前要看清楚,想明白;写字时要专心,不粗心;写字后要检查正误,辨别优劣。
3.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写字贵在坚持,要做到天天练字,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根据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学生达到书写的熟练程度。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
1.要素阶段。学生主要注意写字的诸要素,如坐的姿势,执笔的方法,练习本放的位置以及字本身的组成因素.一笔一画地写。这时还没有能力顾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
2.结构阶段。能注意整个字的结构,“逐个地”书写。这时不是看一笔,写一笔,而是统观整个字的布局,了然于目。在这一阶段上,对所要写的字属哪一种结构,能心中有数,意识很清楚。
3.连贯书写阶段。这时书写比较流畅,书写技能已达到自动化,一次能写整个句子,甚至几个句子,写字时能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是否整齐,间隔是否适中,大小是否匀称。
据此,可以认为低年段小学生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到中年级甚至高年级以后才逐步过渡到第三阶段。根据儿童写字心理,写字教学的设计应该是:先教学生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再练习书写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也可以在笔画练习的同时,教学生画些正方形、三角形;再以后结合写字练习,认识笔画形体、名称,掌握笔顺规则,学会使用田字格,最后过渡到用专门的写字教材。
第四篇:作业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
作业: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结合上篇作业中新拟定的教学目标,与原备用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处可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别)。而后写出修改心得:对教学设计的再认识。
根据要求,我将自己对小学数学中《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进行的教学设计作为备用。以此为基础,结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我对教学内容的有了新理解,并结合学情分析,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重新制定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1kg=1000g。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学习估计熟悉的物体质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中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前准备:一个西瓜,几袋盐,一个苹果,一个草莓,两台分别标有克和千克单位的台秤,一枚一角硬币,几个鸡蛋。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的物品质量。
2、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千克与1克的概念。
教学重点: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的物品质量,学习估计熟悉的物体质量。教学难点:能根据经验进行简单推理和判断,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水果来分同学们分享,同学们要多吃水果才能身体健康,你们愿不愿意跟老师一起分享呢? 生:愿意
师:那么咱们先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在一起分享水果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那个种水果轻那种水果重。我们又是怎么知道它的轻重呢?(出示西瓜、苹果、草莓)
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见识的机会。
师:同学们说的对,西瓜最重草莓最轻,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称西瓜有多重? 生:用秤来称。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呢? 生1:电子秤。生2:台秤。
生3:我还见过杆秤。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台秤、杆秤、电子秤都是人们常用的称物品有多重的工具。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克。
师: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积攒了不少生活经验,真厉害呀!那现在咱们就用老师带来的台秤称一称这个西瓜有多重。教师把西瓜放在台秤上进行称量。师:观察台秤,你发现了什么? 生:指针原来指着“O”现在指着4。生:台秤的指针指着4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如: 生1:是4斤吧!生2:是4千克。
如果学生说出4千克,教师肯定并介绍,如果说不出,教师直接说明。
师:这个台秤是以千克为单位称重的,台秤上指针指着4,说明这个西瓜重4千克。老师板书:千克
师:现在大家再仔细观察台秤的表盘,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上面有数字,像钟表一样有好多小格。生2:上面还有两个字母“kg”。师:这两个字母表示千克。教师在千克下面板书“kg”。
师:根据上面的数字和小格,你能想到什么? 生1:这个台称最多能称10千克。生2:表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2.认识克。
师:咱们知道西瓜有多重了。现在看看苹果和草莓。教师把苹果放入标有kg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指针还不到“1”。生2:指针在0和1中间。师:指针还不到1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这个苹果不到1千克。
师:对!这个苹果确实不到1千克,现在我们换一个台秤来称一称。教师拿出标有“g”单位的台秤。
师:同学们看这个台秤和刚才的台秤有什么区别? 生1:这个台秤跟刚才的台秤数字不一样 生2:一个标有单位g,一个标有单位kg。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g也是一个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表示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克为单位。
(2)师生进行测量。
把苹果放在以g为单位的台秤上,让学生说出苹果有多重和怎样知道的。师:现在,老师把这个苹果放在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我们看一看这个苹果重多少克?
教师把苹果放在标有g的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师:现在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了吗? 生:300克
师: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生1:指针指着300,就是300克
生2:把要称的物品放在秤盘上,观察指针,指向几就是有多少克。师:刚才我们通过这两种台秤认识了千克和克。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在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生1:称比较小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生2:称不到1千克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生3:称比较大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4、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那它们都是质量单位,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师:看老师给你们还带来了几袋盐,我们秤称看跟标签标的是不是一样。
教师演示称量一袋盐的质量,称量结果正好和包装袋标的一样。师:每个小组一袋盐,轮流掂下看看500克有多重。师:那么两袋食盐有多重呢?
生:1000克,因为一袋是500克,两袋就是两个500克,也就是1000克。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分别放在两种台称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别操作,学生观察后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当两袋盐放在标有g的单位的秤盘上,指针指向1000,放在kg单位的秤盘上指针指向1。
师:同样是两袋盐放在不同的秤上称一个是1千克,一个是1000克,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000克等于1千克。师:对!1千克等1000克
教师完成板书: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那同学们动手测一测草莓的重量。在测量草莓的重量之前,先让同学们估计一下草莓的重量是多少,估计完之后,在进行实际的测量。测量之后再和之前自己估计的重量相比较。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即熟悉工具的使用过程,又学会估计实物的重量,真正了解g和kg的意义。
5、感知1克、1千克有多重。
(1)可先让学生拿出一枚1角硬币,感受一下有多重,告诉学生这大概是1克。(2)拿出一枚鸡蛋,先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一枚鸡蛋的重量。
(3)称一下一枚鸡蛋的重量,然后称出一千克鸡蛋,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然后再实际数一数,得出16枚鸡蛋大约重1千克。
三、巩固提高
1.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看题,然后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练一练第1题图,这些物品有多重呢?小组讨论下然后商量让谁回答问题
师:好,谁来说一说每种物品各有多重?
生1:我觉的香蕉的质量是2千克,因为称香蕉所用的秤的的表盘上标的是kg,指针指向“2”,所以它的质量是2千克。生2:苹果的质量是1000克。生3:礼物的质量是450克。生4:草莓质量是300克。
2.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主填写,再说一说填的理由。师:看练一练第2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
板书设计: 千克和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测量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测量比较轻物体用克做单位,克和千克都是常见的质量单位。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和练习,可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中通过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修改心得:
本节教学设计依照新课标要求,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引领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本节同时注重关注学生隐性需求,让学生多做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机会更多,所做的事情更大,更加注重学生能够独立做大一些的事情。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发展。总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最大受益者!
第五篇: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俗话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没有办法强迫它喝水。因此,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促成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已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贯穿这种理念呢? 策略
一、学习的形式要体现活动性
文实践活动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是主体对客体有目的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实现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把实践看作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又把实践看作是发现知识的手段。“语文+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语文,让活动贯穿始终。这里的活动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提高活动的效率,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例如,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唱一唱、跳一跳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只有学生主动从事活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一方面要立足课内,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实践的空间,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交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策略
二、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顾冷沅教授曾说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转变之时,是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之始。
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满足于解决问题,记忆一些现成的人类的优秀研究成果,在考查时能够再现知识便是好学生,这样的选拔标准显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大相径庭。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势必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主导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去问题”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于“研问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自己个人或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三维目标有机地加于整合,实现由“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策略
三、蹲下来欣赏学生
教师应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意识要增强,教学行为也应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过去,课堂上,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现在,教师们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说?”一节课眼看要下课了,老师还会说:“现在还有最后一次发言机会,这个机会我想给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好吗?”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有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愿望、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在教师心中有了位置。
我觉得:课改,让我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过去,我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那样,讲过的知识必须会,要求他们做到的必须做到,哪怕有一个字不会写,上课做一个动作都不行。我忽略了一点,他还只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如果我们都能强迫自己蹲下来欣赏学生,慢慢形成习惯,学生因教师的欣赏而十分自信,教师也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应该说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教师应该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让老师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同时,老师还应学会换位思考。如在上三年级的《树——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班里顿时响起了嗡嗡声,仔细一听,是学生边做边交流:“你看,选哪片树叶更好呢?”“好了,我把金鱼的尾巴贴好了,真像!”“嘿,我再选片银杏叶做女孩的裙子。”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着,看到这些,我们想,如果我们在做手工,做到兴奋处,也会情不禁地说出声来,我们怎能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不说一句话呢?由于换位思考,教师就能更多地理解了学生。
置身于温馨的课堂,我们高兴地看到师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面,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策略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
每个学生身上究竟有没有“亮点”?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的评价为“聪明”、“能干”,有着“光明的前途”;有的则视为“愚笨”、“不可救药”,如同雨天的夜空,没有丝毫亮点。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教师要重视发现蕴藏学生身上的“火种”,多做“助燃”工作,防止将“火种”浇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尽量体现这一点,努力遵循“四为主”原则,即以教师点拨为主,在学生的疑难之处,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动手、动脑的时间和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以实践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用眼看、耳听、心想,避免上课以听为主的现象;以悟法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习惯、常规的行为操作训练,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学习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讥讽、嘲笑。积极创造条件,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经常这样提醒学生:“你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与同学商量,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还经常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自学自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筛选出最优的资料和方法,彼此借鉴。学生在互学、互动、互补的学习中,逐渐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