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人教育学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成人教育学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广东 宁靓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举国战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对社会,对学生有效的成人教育需要从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构建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的教育模式。检验这种模式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风。对于现如今的成人教育的学风,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有微词。一直以来成人教育都是沿用普通教育的一整套管理办法,但是收效不大且成本不低,管理人员、老师和学生都不太满意。这种现象并非出现在一地、一校,几乎在整个成人教育中都普遍存在。因此,很有必要从成人教育的全过程入手对成人教育学风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成人教育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成人教育的学风建设问题。因此,我们对成人教育的学风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
首先,完 整 准 确 地 认 识 学 风 建 设 的 内 涵,是 搞 好 学 风建 设 的 首 要 前 提。依 据 《教 育 大 辞 典 》的 描 述,优 良 的 学风包括: ⑴正确的学习目的 和巨大的学习动力; ⑵正确的学习态度,如 勤 奋、严 谨、善 思、创 新 等 ; ⑶良 好 的 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进取等。实际上,学风有广义的学风与狭义的学风之分,广义上的学风应该涵盖学校领导的治校作风、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
气,狭义的学风即指学生的学习风气。
其次,我们以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在读学生(包括 150 名脱产班学生和 650 名业余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 800 份,回收问卷 800 份,有效问卷 8
00 份。有效回收率 100%。问卷《成人教育学风建设调查问卷》
参考了已发表的学风建设问卷调查表,根据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的自身特点,稍作修改,问卷共 42 道题目,涉及思想、行为、同学、教师和环境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对东
莞成人教育的学风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是我们统计情况的概述。研究对象分两种: 业余学生与脱产学生。业余班几乎多有的学生都在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脱产班的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占不到一半的比例。因此,在学习的目的上两
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业余班学生把“为掌握一技之长,为自身发展
打基础”作为来学习的首要目的,而大部分脱产班学生则认为来读
书是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作准备”。而在就读
专业的选择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脱产班学生只要是以兴趣为主,业
余班同学则是以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当然,业余班学生和脱产班学
生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非常严重,学习时
间短、任务重,考试作弊情况普遍。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上述现
象严重,但是学生并不是特别在意。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可以迟到、早退或者旷课。这种情况反映出他们对学校纪律的认识比较淡薄,同时也反映出鲜明的成人教育特点。在调查中我们
还发现,除了工作原因影响学生的出勤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教师。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
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而在学习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效果表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人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标准普遍
比较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个人兴趣、刻苦程度、学习基础。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少,原
因在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要求不高。在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成教学生也有较鲜明的特色,在课堂上部分学生非常认真刻苦,大部
分学生不会参与到其他同学的聊天中,不同班的学生课堂纪律差别
很大。在学习沟通上成教学生缺乏主动性,师生之间的沟通主动权
基本上掌握在教师手上。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课余时间能
自习的同学只占了大概 10%的比例,而对学校举办的一些学术性
活动(即使是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并不热心参与,认
为这些活动可有可无的人占了一半以上。在学习中除了时间紧、任务
重这两个因素令成教学生感到学习困惑外,任课老师无法吸引学生
学习的注意力被列为第三大因素。任课老师的知名度在师生互动中占
次要地位,而教师的教学态度可以左右成人教育师生的关系。通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大的学风问题就是学生考试中的作弊问题。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生们还 算满 意,对 于 考试 成绩 不
及格,学 生 们 均 归 结 为 自 身的问题,例如自己不努力,没
有学好,或者是没有发挥好等等。说明成教学生非常清楚自学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对于考试作弊问题,由于学生的纪律观
念比较淡薄,对作弊的严重性认识不透彻。因此,在学风建设中,作弊问题应严肃对待,作为重点来抓。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及开展一系列的学风建设活动,我们对成人教育学风问题的成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首先,成人教育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功利性较大。学习动力因人而异,如果引导的好,学习动力肯定要比普教学生强。因为成教学生的生活压力要比普教学生大,希望通过学习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比较迫切,所以,成人教育首要任务是调动成教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调动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我们认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首先从情感上培养,如何加强成教学生与母校的情感联系是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应抓住问题的关键,就是成教学生在校时间少,校园活动参加得比较少,导致学生对校风、学风、教风都了解得很少。我们通过举办一些比较适合成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组织学生多回母校参与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培养他们与母校的情感。当他们有了归属感,那么利用母校的大环境来影响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就事半功倍了。我们认为培养成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成教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首要问题。成教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对课堂教学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师生要经常交流,要加强学校管理,特别是制度和纪律的管理,同时学生自身的素质也要加强,至于普教学生较注重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硬件设施、学习奖励、学术研究等方面都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而摆在较次要的位置。我们认为要加强成教师生的交流,更重要的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成教学生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可以从这点出发,举办一些有成。教特色的工作经验与学习经验交流会,这样可促进学生之间甚至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大家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宝贵的社会经验以提高自身来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
从我们的调查研究可知,成人教育的学风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教育学习者的个体特殊性的影响。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强,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这些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重要资源。成教学生很清楚自己学习的需要,学习目的和目标都很明确,对学习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能够正确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也有实现计划的顽强毅力和恒心,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成教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对建立良好的学风起促进作用,当然由于成教学生同时承担着多种角色,工作生活压力大,可以供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学习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其学习动力和记忆力有所减弱,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会弱化其学习动
力,这些个体特殊性对学习的有效性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以上成教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我们的学风建设要建立在以人为本,情感教育为辅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促使他们具有巨大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成人教育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治学作风,用服务的态度满足成教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通联: 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第二篇:混凝土问题成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混凝土问题成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概述 1.1 引言
裂缝是混凝土最常见的质量通病,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预拌混凝土的裂缝间题更加受到工程人员的关注,预拌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有:大面积楼板产生的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初凝前后;多发生在梁板交接处、厚度突变处和梁板钢筋的上部,初春和炎热季节最容易出现;地下室墙板裂缝:裂缝的产生较有规律,即在墙体沿长度方向分布接近均匀的垂直裂缝,裂缝形状中间宽两端窄、多为贯穿性裂缝,大多在拆模板前己形成;混凝土路面、大型场地也容易出现不规则的纵向、横向裂缝。目前使用单位普遍认为,预拌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机会比现场搅拌混凝土要大的多。混凝土裂缝一般可分为荷载裂缝和变形裂缝。荷载裂缝又可分为外荷载裂缝和荷载次应力裂缝;变形裂缝也可分为材料自身变形裂缝和结构变形裂缝。
1.2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1)、材料方面:水泥的不正常凝结;水泥的不正常胀;水泥的水化热温升;混凝土拌合物的泌水和沉陷;配合比不当;碱性骨料或已风化骨料;混凝土的干缩。
(2)、施工(生产)方面:外加渗合剂拌合不均匀;搅拌和运输时间过长;泵送时增加过量用水及水泥;浇筑顺序失
误;浇筑速度过快;捣固不足;混凝土终凝前钢筋被扰动;混凝土保护层过薄;施工缝处理不当(包括不设合理施工缝);模板支撑下沉,模板变形过大;模板漏浆、渗水;拆模过早;混凝土硬化前过早承载,或受到振动;混凝土养护初期过早脱水;混凝土养护初期受冻;构件运输、吊装或构件堆放不当。
(3)、设计方面:构件截面承载力不足;细部构造不合理;设计计算与实际构件受力不符;局部承压面积不足;设计未考虑某些重要的次应力作用。
(4)、环境和使用方面:环境温度与湿度的急剧变化;干湿循环作用;冻膨、冻融作用;结构内部钢筋锈蚀;有腐蚀介质作用;使用超载;反复荷载的疲劳作用;振动作用;生产热源高温作用
(5)、其它各种原因:如火灾、地震作用,燃气爆炸、撞击等。混凝土材料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产生裂缝的原因
受约束的混凝土,当温度、混凝土收缩等因素所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被拉裂而产生裂缝。
导致混凝土的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收缩引起的。
2.2 混凝土收缩
混凝土收缩包括:混凝土自收缩和混凝土干缩。混凝土自缩主要是指在与外界绝湿条件下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的干缩是在混凝土毛细孔中多余的水的蒸发所导致混凝土体积的缩小。不论是自收缩或干缩,还包括混凝土的化学收缩。这是我们以前所知道的。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泥性能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以前认为水泥品种不是导致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据最新的研究表明,水泥抗裂性能的劣化,是导致混凝土收增大,导致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迫求高强度及早强,水泥的含碱量越来越高、水泥细度越来越细C3S的含量越来越高,这导致水泥抗裂性能的大幅度降低。
(2)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是商品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材料,而高效减水剂的性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在混凝土稠度相同的条件下,加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的收缩比不加高效减水剂的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大。因此,泵送混凝土自然比非泵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比现场搅拌混凝土容易开裂的原因,因为前者比后者加更多的高效减水剂。
(3)混凝土硬化前的收缩
在实验室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混凝土在硬化前是可以流动的。它的收缩不会造成混凝土的裂缝而被混凝土的流动变形所弥补。但在施工现场,情况却完全是两回事。浇灌后的混凝土受到模板、钢筋等其它因素的约束,使其变形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大风、干燥、高温天气,在浇筑楼板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表面温度高、水蒸发量大而很快变硬而失去流动性,而内部混凝土还未硬化。在表层至内部未硬化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硬化梯度层。由于未硬化的混凝土变形快,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表层硬壳被拉裂。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裂缝会再现,而且越来越宽,数量也越来越多。2.3 早强带来的后果
早强使混凝土的早期弹性模量大大增加,而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几乎没有增加以及混凝土早期收缩也会增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因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拉应力。这对于脆性材料的混凝土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其结果混凝土更容易被拉裂。减少混凝土裂缝的技术措施 3.1 材料方面
(1)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主要的胶凝材料,也是混凝土中强度的主要提供者,水泥的品种、细度、强度等级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水泥中的C3 A和C3S的含量越高、水泥越细、对混凝土的抗裂越不利。一方面会增加水泥水化
反应产生的化学收缩和因水泥水化热增加导致的温度变形,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不利。
(2)粗、细骨料:粗、细骨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它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骨架的作用,并且对胶凝材料的收缩具有一定抵抗作用。集料的级配越好,所组成的混凝土骨架越稳定,抵抗变形能力越好。同时,集料的级配越好,能降低混凝土中单方水和水泥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此外,粗细骨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对混凝土的收缩也有很大的影响。
(3)粉煤灰:粉煤灰是一种活性较好、堆积密度较小的掺合料,且其水化热远低于水泥,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降低水热化、节约成本等作用。但粉煤灰的作用随着粉煤灰的等级降低而减少,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在选择粉煤灰时,应选用具有较好活性的粉煤灰。
(4)外加剂:高效减水外加剂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以及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减少泌水及保证混凝土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同的外加剂对降低混凝土的收缩作用是不同的,在实际工程中,应优先选用收缩率低的混凝土外加剂。3.2 施工方面
可以说,混凝土施工的整个工艺过程都对混凝土收缩或楼屋面板混凝土收缩裂缝有影响,包括装模、钢筋绑扎、混凝土用料质量、配合比控制、振捣和养护等。
(1)楼屋面板混凝土早期振动的影响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常常是半夜浇完楼屋面板混凝土,第二天早上放线和绑扎构造柱钢筋。此时混凝土刚终凝不久,强度很低,在斗车轮压或卸料的振动下,极易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多的微裂隙,这些微裂隙开始时互不连通,后在结构应力、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变形的反复作用下逐步发展、连通而形成可见裂缝。要解决混凝土早期振动的问题,首先需要建设、施工和监理三方共同重视和相互配合。
(2)混凝土浇水养护的影响
多数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早期的浇水养护重视不够,仅早晚或早中晚各淋水一遍。楼屋面板混凝土蒸发面积大,尤其在夏天表面干燥较快,早龄期混凝土的干缩即可能引起内应力和微裂隙,也可能因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之间的湿度差使表面混凝土龟裂或直接开裂,从而降低屋面板的抗裂性能。施工队应按规范规定: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拍、压、抹等技术措施,减少混凝土表面龟裂,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因楼屋面上需继续施工,实际操作中覆盖有一定难度,建议8h~12h内先视天气和混凝土表面的干湿情况浇水养护;12h左右开始覆盖或撤上木糠并继续浇水,但覆盖人
员应轻走轻踩;应保证在整个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上部墙柱放线时撤除需要部位的覆盖物。.养护达到规范要求的7d后,有条件时仍应在14d内每天浇水1次一2次,以减少混凝土的最终收缩量。3.3 设计方面
结构设计规范主要解决的是结构的安全问题。但个别设计者未能作全过程(包括施工过程)数理分析。以混凝土收缩裂缝问题为例。一般的设计文件只给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没有针对结构具体情况对混凝土的收缩量的限制值及收缩量制值相匹配的后浇带设置。特别是某些工程师盲目地相信某些补偿收缩混凝土的作用,不留混凝土后浇带甚至不留形缝,使得裂缝发展得很快。另外,混凝土收缩裂缝与现在设计的板和墙的尺寸越来越大也有关系。混凝土梁、板和墙的尺寸增大。尺寸大,构件总的收缩量大,容易出现混凝土收缩裂缝。
3.4 正确使用混凝土膨胀剂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逐渐发展的,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不是万能的,正确地使用都是有其特定条件的,而正确合理地应用某项技术,应该利用和发扬优势方面,回避和限制不利方面。膨胀剂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正确使用取决于许多内在和外在条件,现在已知的有:混凝土结构的特征、内约束及外约束条件、混凝土膨胀率、水泥及外掺合料品种和数量、水
泥熟料矿物含量、水泥水化热数量、周围环境的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外加剂的种类和性质、粗骨料及细骨料性质、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及使用维护等,如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考虑不周,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渗漏或开裂,混凝土膨胀剂并非万能之物,并不是不分场合一经掺入则保证混凝土不渗不裂,使用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是有其适当应用范围的。
混凝土膨胀剂主要通过水化产生具有膨胀作用的物质,在限制条件下,膨胀能转变为预压应力,改善了混凝土内部应力状态,相当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由于混凝土膨胀发生在混凝土水化的早期,此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还较低,对混凝土抵抗开裂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膨胀剂的加入也推迟和减少收缩的产生。因此膨胀剂的加入对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是有利的。但是,膨胀剂能否充分起到作用,与混凝土的养护(特别是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充分的养护,则不能充分发挥膨胀剂的膨胀性能,造成掺膨胀剂的混凝土仍然出现了大量的裂缝。
众所周知,膨胀剂的掺量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而且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多变,其掺量是确定膨胀率的关键,目的是使混凝土的膨胀率满足不同结构和部位补偿收缩的需要,由于膨胀剂种类和掺量不同,它与所使用的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的相容性又不同,因此,要求对施工所用材
料,其中包括所用膨胀剂,进行混凝土试配,以确定施工配合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及坍落度的情况下,还必须达到混凝土限制膨胀率的要求,否则一定要调整膨胀剂掺量,使其掺有不同数量膨胀剂的混凝土,满足不同限制膨胀率的要求,以达到满足不同结构和部位混凝土补偿收缩的目的。4 结束语
混凝土的发展已有很久的历史,人们在实践中也逐步认识其特性,并取得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但混凝土防裂抗裂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这有待材料开发、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措施等多方面继续探索,共同研发出具有体积稳定、水化热小和耐久性好的混凝土。
第三篇:问题以及成因
3.3我国现阶段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配套措施
在现行的法规政策体系中,没有关于灵活就业的专门规定。已有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不 够系统和全面,灵活就业尚未纳入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对于灵活就业方式的发展缺乏统 筹规划,已有的涉及灵活就业问题的规划操作性不强。所以,社保机构对就业形式多样化难 以应对,原先流畅的办事渠道变得堵塞,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如果仍沿用过去的法规和管理 措施,就难以应对灵活就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灵活就业人员的 社会保障做了专门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将灵活就业人员排斥在外,这是制约灵活就业方式发展的重大障碍。
3.3.2现行政策的负向激励作用
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直接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有 的省市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自愿选择
缴费基数。从制度设计上看,由于缴费基数的大小和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基础养老金没有影 响,以及在同一缴费基数下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养老金总额影响不显著,必然产生促使灵活 就业参保人员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尽可能缩短参保期限的负向激励作用。现行政策规定缴 费年限满15年者,退休时可以领取养老金。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较轻,许多人认为
退休离自己还很遥远,不如趁年轻积累一部分收入,待退休前15年开始参保也不迟。还有相
当一部分人员在中断养老保险以后不能立即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等到临近退休前几年再重新 开始缴费,以补足15年的缴费年限。
3.3.3社保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
过去占参保人员大多数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队伍逐年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迅速扩大的 非公有经济实体的就业群体。这些人员较多采用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由于这些人员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确定,加之缺乏专 门针对灵活就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社保经办机构难以了解、掌握用人单位的经营现状、职工人数、职工收入等基本情况。从劳动者角度看,因为没有信息服务,劳动者得不到有关 信息,培训和相应服务,很多准备创办小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得不到创业培训和有关 咨询服务,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务服务组织尚不发达。此外,由于有关部门在提供小额信贷时,23
担保条件限制多,手续繁杂,许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其它类型的灵活就业者创业融资 困难。
由于现行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大多数是针对传统正规就业方式设定的。这一制度要求社会 保障关系的建立以正规劳动关系的确立为先决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直接 面对的是各个企业,而不是参保职工本人,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合对灵活就业人 员的管理。因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而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关系的管理 应是一种动态、灵活、敞开方式下的“精细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较高。
3.3.4参保人员结构与实际就业结构严重失衡
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提供资料表明,在全国2.4亿的城镇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等 正规单位人数逐年减少,而在个体和私营部门灵活就业达1亿多人,但这个庞大的群体却没 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据调查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在国有、集体的正规就业人员中,95%以上 的人员都参与了养老保险,包括西部地区的云南、四川正规就业参保率都达90%以上。以天
津市为例,截止到2002年占全市就业人总数30%的国有、集体的从业人员,80%都办理了社
保关系,而占就业人员总数70%的在个、私等非公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份都游离于养老保
险之外。而那些受教育程度低和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普通行业,脏、苦、累行业的一 般从业人员,其养老保险状况只能是更差。
3.4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发展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但在全国范围内效果不是太 明显,参保人数并未大幅度增加,与国有企业几乎100%的参保率相比还相去甚远。究其深层
次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3.4.1个人缴费的现实可行性
个体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具有一些不同于正规企业或单位的行为。对企业来讲,缴 费税前列支,并可计入成本,这是其最直接的经济促进因素所在。另外,替职工参保缴纳保 险费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骨干人才,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 其奋发工作的热情。由于缴纳保险费对企业经济上并无直接好处,因此不同企业对于缴费反 应就不一样。有些企业有意减少缴费工资基数,降低缴费;或由于亏损有意识欠费;或不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等,这些均会直接影响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养老保险缴费。灵活就业人员属于24
个人参保,其有别于企业参保职工,在于完全自主决定其缴费行为。以个人名义参保者在养 老保险制度中既是缴费责任人又是养老金待遇的直接受益人,由于与自身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只要有经济合算就有动力。关键在于政策的“度”是否合适,法律手段等强制力是否有效。因此,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要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建立 一视同仁的全民基础养老保险政策。
3.4.2效率与公平的实现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要体现效率,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公平。而公平和 效率具体到待遇上,可以看成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体现了效率,而基础性养老金体现了公平。公平和效率具体到缴费上,又可简单看成是统筹缴费部分体现了社会责任,而划入个人账户 部分体现了效率。因此,缴费和负担水平的确定就要在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下,分清国 家与企业、个人三者的责任、义务和个人未来的享受水平的前提下,计算三者的负担比例,进而确定缴费。研究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问题,就要计算国家与灵活就业人员二者的负担比例 和灵活就业人员未来的养老金待遇享受水平。与企业职工参保比较,少了一个责任方,但是 待遇享受方并未减少,如果要继续采纳与企业职工参保相同的政策,就要确定统筹账户基金 中原来由企业负担的比例由国家还是个人来负担,或者二者按比例来分担的问题。如果完全 由灵活就业人员个人或国家负担都会有副作用。按照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基本精神,灵活就业人员要按照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
缴纳。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732元,这意味着灵活就业人员2006 年的月缴费金额为2732×20%=474.4元,年缴费额为5692.8元,如此高的缴费致使一些灵 活就业人员难以负担。笔者在调查走访灵活就业人员的过程中,许多灵活就业人员认为现行 的养老保险收费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没有多余的钱缴纳养老保险费。
负向激励加剧“逆选择”行为,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又称负面选择,根源于自愿参保
模式及现行养老保险本身存在的漏洞和偏差。由于有选择权,所以就可以反复研究比较,权 衡利弊之后确保是否参保,人性中逐利、短视、自私的一面导致大多数人有利可图而参保,无利则不参保。有人便充分利用现行制度的漏洞为自己制定出一套缴费少、待遇高的参保方 案。显然,这种风险结构对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是不利的,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违背了社会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原则。25
4北京市两城区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抽样研究
本次调查选取了灵活就业人员较为密集的北京市作为样本,本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调查,具体方案设计见附录1,调查的最小单元为个人(灵活就业人员)。确定调查的各个阶段为城
区、街道、居委会、住户。第一阶段采取与城区人口数成比例的放回不等概抽样抽取区县;
第二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来抽取街道;第三阶段采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来来抽取居委会;
第四阶段,分别在每个样本居委会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抽出灵活就业人员。在北京城八区中,抽取了海淀区和朝阳区作为调查的城区,共发放问卷582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回答率 为85.9%。
存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下几方面为:
1、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现行的法规政策体系中,没有关于灵活就业的专门规定,已有的一些相关
够系统和全面。灵活就业尚未纳入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对于灵活就业方式的 筹规划,已有的涉及灵活就业问题的规划操作性不强,所以,社保机构对就业形 以应对,原先流畅的办事渠道变得堵塞,简单问题变得复杂,如果仍沿用过去的 措施,就难以应对灵活就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而原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 活就业人员排斥在外,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成为制约灵活就业方式 障碍。
2、现行政策制度的负向激励作用
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直接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有的省市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3 选择缴费基数。从制度制订上看,由于缴费基数的大小和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基 有影响,以及在同一缴费基数下缴费年限的长短对月养金总额影响不显著,必然 活就业参保人员选择较低的缴费基数,尽可能缩短参保期限的负向激励作用。
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缴费年限满15年者,退休时可以领取养老金。由于灵活
年龄结构较轻,许多人认为退休离自己还很遥远,不如趁年轻积累一部分收入,年开始参保也不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断保后不立即续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等 前几年再重新开始缴费,一次补足15年的缴费年限,等等。灵活就业人员对政策
偏差,或保险意识薄弱,给社保部门开展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3、社会保险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
现行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是针对传统正规就业模式制定的,该制度要求基本
系的建立以正规劳动关系的确立为先决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省市的19 办机构直接面对的是各企业,而非参保职工本人,社保机构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 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管理也就跟不上。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其基本养老 管理应是一种动态、灵活、敞开方式下的精细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较高 险经办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受编制、经费的制约,由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停留在粗放阶段,因而不能适应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管理精细化的需
4、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了解不足
在以太原市从事灵活就业人员作为调研整体对象的问卷调查统计,在收回的调查中知道养老保险这个名词的126人,占总人数的60%。对养老保险有一点了 占总人数的41.7%。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对自身的合法权益的保障甚至处于无知 虽然当前国家在不断完善、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及社会环境
业人员的参保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绝大部分人员仍然游离于基本养老保 以太原市从事灵活就业人员作为调研整体对象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仅有30%的 本养老保险。这与全国平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有很大的差距。在2006年底,城 就业人员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有18766万人,约比例66%
。以山西省为例,职工就业人数512.8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492.3万,占全部城镇就业人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已达到116万人,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仅 占全部灵活就业人员的12.1%15(见图2-1)。
以太原市从事灵活就业人员作为调研整体对象的问卷调查统计.2007.1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1
山西省统计局.统计数字回顾2007年山西居民生活多实惠多保障.中国新闻网.2008.3 15
山西省政府.明年半数非公有制和灵活就业人员要参保.太原新闻网.2007.1220
城镇职工
就业人数
灵活就业
人数
城镇职工
参保人数
灵活就业
参保人数
200
300
400
500
600
城镇职工就业人数灵活就业人数
城镇职工参保人数灵活就业参保人数
鉴于此,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仍是今后养老保险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2-1山西省基本养老保险覆情况
(单位:万)21
3国内典型地区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各试点省市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各项政策逐渐显露其成熟端相 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借鉴各试点省市的成功经验,把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 度推广到全国,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多元化的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篇: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国地方债务的形成是转轨时期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分配不协调,举债意愿与举债约束失衡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路径。
制度因素
1)转轨时期地方政府过于庞大的事权与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并未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进行实质性调整。此后,虽然对这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进行过调整,但总的趋势是事权向地方下放。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中央将消费税、关税等大税种划归中央,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留给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以及税源零散、稳定性差的税种,并且省以下是越往下越“无税可分”的局面。这种事权与财权划分的不对称,本应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予以纠正。但分税制以来,虽然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在不断加大,但力度不够,并且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偏小。这就使地方政府无法实现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有的连饭都无法吃饱,建设性事务只能转而寻求制度外融资,部分县乡甚至连工资等经常性支出也通过借债来支付。
2)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与投资约束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借贷投资居高不下。政府投融资体制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不仅涵盖公共产品领域,而且涵盖部分竞争性领域。在竞争性领域,由于国有经济固有弊端,无法和民营、外资企业竞争,政府投资建成的国有企业大批亏损破产。二是政府投资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形成许多无效工程、“胡子”工程和“首长”工程。三是政府多部门融资,分散管理,融资的决策主体、偿还主体、投资失误责任主体不明确。四是偿债意识淡薄,偿债责任难以落实。由此形成了相当一批无效投资,项目收益根本无法还款,还款责任最终转嫁给地方政府,形成巨额的政府债务。
3)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转嫁,加剧了地方债务压力。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对经济、社会微观领域事务干预过多,产权不清,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缺乏自我风险约束;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及市场准入的限制,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难以快速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分散和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市场机制难以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风险直接转嫁给地方政府,形成地方政府债务。1996年来,各地在化解日益积聚和暴露的地方金融风险,如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与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以及解决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巨额债务兑付困难时,基本上采取了财政化的风险转移模式。
政策性因素
1)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到2005年,中央共发行国债9900亿元。这一政策从三个方面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第一,中央政府增发国债时,每年都在相关预算法案中明确增发国债中“代地方政府举借”的规模,转贷给地方政府用于中央确定的地方建设项目,共转贷地方政府国债资金2450亿元,等额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直接显性债务12。二是国债项目需要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地方政府自行举债或变相融资等问题。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无力支撑的情况下,将大量需要承担的配套资金通过政府控制的投资公司之类的经济实体从多渠道融资,相应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或有显性债务。第三,在中央政府投资扩张示范效应下,地方各级政府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不顾财力层层扩张的问题,举债搞建设极为盛行,致使地方政府多年累积的债务迅速膨胀。
2)国有企业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的长期改革仍然难以走出困境之后,国家推出了“抓大放小”、兼并破产、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策。同时,还将资源垄断性、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上收中央,将设备陈旧、市场前景不佳的国有企业下放地方,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再就业的支出,另一方面形成了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分离国有企业所办社会职能机构、企业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缺口。此外,1998年,国家推行了“敞开收购、顺价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这项改革实施后,由于政府难以区分粮食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加之粮食企业的国有经济属性,形成了巨额的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给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政策。1999年以来,国家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指导下,连续几次大幅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尽管中央安排了大量增资转移支付补助,但地方财政也需要安排一定投入。即便是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地方还要自行消化“超编”人员、超配“高职”人员的增资,增加福利费、住房公积金等与工资挂钩的支出,以及与财政支出挂钩的法定支出。在财力增长低于工资性支出增长的地方,要么借债发工资,要么形成拖欠,其结果都直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管理性因素
1)机构、人员臃肿,管理松弛,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这是地方政府经常性支出负债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无论有无必要,均苛求“上下对口”,每年大量的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以及部分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等,争相挤进工资福利水平较高而且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吃皇粮”,“民师转正”也大量增加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在人员负担加重的同时,支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国标”工资之外,各地还竞相出台“省标”、“市标”等地方津补贴项目。管理松弛造成的财力缺口,只能举债或形成拖欠。
2)各类升级达标活动加剧了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直接导致债务规模的膨胀。近几年来,为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纷纷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活动,如教育“普九”达标与“双基”达标、小康工作达标、科技示范镇达标、文明集镇达标、爱国卫生镇达标、农电达标、乡村公路达标、计划生育达标、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达标、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社会治安规范化派出所、农村党员活动室建设等10多种。在升级达标活动推动下,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表现“政绩”,获取政治资本,采取先建设后还帐、一年建设多年还帐等办法,在任期内盲目上项目、搞建设、建厂子、搞开发,不顾财力实际超前兴办公益事业,靠欠、挪、借、贷大量举债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工程干好了,领导就可以“上去”;干不好就“到别处去”;而无论干好干坏,领导者本人都不必为当地政府所欠债务负责,因此,地方政府领导在举债时往往毫无后顾之忧,只管借钱举债而不计成本、效益,更不计风险,行政行为任期化、短期化。有人形容为“一任干部的政绩,几代百姓的包袱”。3)监督管理弱化。地方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以及举债的随意性大,举债行为不规范、不公开,既缺乏自律,又缺乏社会的监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影响和危害
地方债务的累积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具体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第二,债务约束软化,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纳税人的利益。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
第三,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或全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是转轨时期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金融风险累积。
第四,债务风险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在目前县乡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相当一些地方政府无力偿债,不得不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维持,由此财政困难与巨额债务形成了恶性循环,财政风险不断增大。在部分财政收能力脆弱、政府债务已积累较多的地方,第一位的支出实际上不是保工资、保运转,而是偿付到期债务。不少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债主、筹措资金还债,频频当被告、打债务官司,已出现某些地方政府财政帐户被查封等情况。这不仅使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而且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经济不可能在“零风险”状态下运行,但目前地方政府不规范、不透明、不可控、不受监督的举债行为容易积累足以冲至财政危机的债务风险,而且无从及早预警和控制,这种状况显然不可以再持续下去,迫切需要未雨绸缪,徐图整治。
第五篇: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分析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分析
摘 要:目前,教育功利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教学活动中,多数农村中小学学校仍会以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注重教学成功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目前,校园欺凌的事件频发。校园作为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欺凌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117
一、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虽然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但是学生的行为同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素质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成熟,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家庭作为青少年启蒙的第一所学校,对其品格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对于校园欺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结构的缺失,据调查,82%的学生认为生活在有欠缺的家庭是造成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家庭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能,但是如果家庭结构失衡,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职能,我所指的欠缺家庭不仅仅是指家庭关系的缺陷,同时也是指对青少年教育上的缺陷;第二,家长的品格,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学习的第一对象则是家长,在部分家庭中,父母的思想道德差,经常流露出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诸多不良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孩子;第三,家庭教育,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成因,对于孩子没有正确的管教,过分的溺爱、暴力教育或者不闻不问,抑或是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德育教育。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坚实基础。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心理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校园欺凌的问题也可从心理与行为来分析。实行校园暴力的学生,大多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因为后天生活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攻击性。部分中小学学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攻击她人以获得心理的快乐;还有部分学生校园欺凌是由于报复性的心理,受到他人的欺负后,向对方进行攻击报复;还有当中小学生受到家长或教师批评时,容易产生转移性的攻击,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学生的身上。除此之外,现在多数青少年为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欠缺,过分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日常的?W校生活中,一遇到问题就会激发不良的心理,为校园欺凌埋下隐患。尤其是在农村的中小学中,留守儿童较多,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的关注,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而缺少教育,容易形成孩子自私的心理。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从家庭到社会,学校是一个过渡的环节。在此期间,青少年的身体机制与心理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德育教育。然而,目前校园欺凌的产生,学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第一,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实行德育教育的方针。但是,由于中高考的原因,大部分的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教授上,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没能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教育方针和目标。第二,中小学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态度,部门学校为了具有竞争力,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与落后生,班级则有快慢班区分,慢班学生被冷落一边,自然有被歧视的不平衡心理。学校不应该只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对于学生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采用压服等教育手段。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导致原本成绩差但是品德好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从而以欺负弱小同学发泄自身的情绪。校风不良,校园的管理欠缺,是导致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潦草应付,导致校园早恋,吸烟喝酒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学生没有纪律性,也是校园欺凌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学校管理,让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是遏制校园欺凌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都希望从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得到关爱及赞扬,因此,家长及教师应该积极与青少年进行沟通。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情况,调整激励策略。对于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摒弃以成绩为主的观念,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校园欺凌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除了家庭、学校等原因,还具有很大的社会因素。青少年思想未成熟,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社会的不良风气很容易对未成年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校园周边的环境:游戏厅、歌舞厅等是发生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一些学生出入游戏厅等结识社会上的混混敲诈同学等等。现今网络发展迅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导致中小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也是校园欺凌产生的诱因。
二、校园欺凌的防治
校园欺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家庭、青少年自身以及学校、社会等因素,因此,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中应从以上几点因素出发。但是,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一件长期的工作。现有的校园欺凌也不会立刻停止。因此,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我们应该保持日常化,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学生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在防御校园欺凌过程中要坚持下去,不能够急于求成。学校管理如果不当,中小学生慢慢培养起来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可能因为成绩、个人情况等种种因素被扼杀,这个时候往往更需要教师及父母的悉心引导。
三、结语
校园欺凌问题存在已久,并且存在不断的升级趋势,应该充分的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欺凌在青少年之间,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应该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联系起来。然而,校园欺凌的预防是一项重大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其错综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寻求支持,才能争取从根本上进行有效防治。目前,我国已将校园欺凌问题列为学校管理重点工作,相信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还给青少年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姚建龙.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7).[2] 陈?疲?陆继锋.美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J].平安校园,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