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6: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

第一篇: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

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

王声平

[提要]建立健全的传媒业产权制度应该是目前中国传媒业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传媒业要真正走向市场,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媒体的产权多元化意味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通过互相参股形成媒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股份制媒体企业以及改变媒体国有产权单一的局面。通过不同手段对非经营性传媒产业和经营性传媒产业进行多元化改革,使媒体最终实现外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健全的组织结构。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媒体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关键词]传媒业 体制 产权多元化

我国传媒业[l]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传媒体制改革最为深刻的。不仅涉及到传媒业的微观体制,而且也包括对传媒业进行监督管理的宏观体制。目前建立健全的传媒业产权制度应该是我国传媒业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并且在今后中国传媒的深层次改革方面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我国传媒业体制缺陷及其应对措施是传媒业产权体制创新的出发点。

一、我国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经济”理论。普遍认为,产权指所有权和从所有权衍生出来的其他财产权构成的财产权系统的统称。[2]《中国百科全书(1998年版)》给“产权”(property right)下的定义是:“法定主体对构成生产或经营要素的资产享有的最终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的总称。”实际上“所有权”的出现要比“产权”早得多,“产权”显然起源于“所有权”,但又比“所有权”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所有权是对某项资产的占有和处分的原始权利,而产权是由这种占有和处分所带来的各种衍生权利。西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出现以后,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分离,可以被不同的自然人或法人拥有。而产权制度可以使这些权利拥有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获得平衡。“所有权”本质上是一定社会中财产权在法律上的表现。一旦从法律关系领域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它就演化为产权关系。产权的“法律规定”和“契约”原则,体现的是制度安排,其内涵要比所有权宽泛得多。因此本文在论述传媒业 1

体制创新过程中,很少提及所有权制度改革,因为这一话题比较敏感。本文更多的强调传媒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塑造媒体市场主体独立性的过程中,更多的强调产权制度中的契约约束。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传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媒体的发展手脚,但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弊端,如媒体核心领导行政权力任命、只生不死、市场反应迟缓等等,使得媒体融资困难,内部治理机构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距甚远。媒体遭遇了体制瓶颈。其中,传媒业国有产权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也是体制约束传媒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传媒业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传媒业媒体产权虚置,产权主体缺位。

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础上的媒体和国有企业一样,一直存在着产权主体缺位的现象。我国媒体产权主体是国家,国家是媒体资产的直接拥有者,但是对媒体资产管理存在着弊端。由于媒体国有资产产权体系没有相应变革,媒体资产产权实际上处于“虚置状态”。建国以来,媒体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媒体体制,使得政府相应机关缺乏监督传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主管部门广电局、出版局或党委宣传部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媒体资产的国家代表却能行政干涉媒体资产运营。同时,媒体经营者的经营风险只在于主管部门评价的好坏,并不是来自于资产的减少。[3]媒体市场产权缺位,使得媒体市场的产权不清,规则不明。媒体的资产运营很难是市场化的选择,也影响了市场的效率。

2、传媒业产权结构单一。

按性质划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我国企业公有产权主要体现在国有产权和集体产权中。由于产权主体缺位,没有谁能够真正为国有产权负责,连带着也使媒体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与所有权之间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冲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组建了一些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有些媒体集团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选,但是更多的还是国有独资,只有一些出版集团国家控股与其他国有企业参股,媒体只存在着国有产权。近些年,虽然媒体和业外资本合作,或创办报刊,或承包报业的版面、专栏或广播电视节目,但都是不合法行为。[4]目前较为成功的利用业外资本的方式是把媒体经营资产组建公司,吸纳业外资本来合资或合作经营。如2000年6月30日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36亿余元总资产中,国有控股占股份总数的77%。[5]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传媒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将经营性业务注入企业,再利用这一企业和业外资本合作。但是子公司的产权结构不能改变母公司(媒体)的产权结构。传媒业产权结构的单一化,束

缚了媒体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经营中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局面很难改变。私有产权制度包括个私产权和外资产权等,最鲜明的特点是,产权“人格化”所有者十分明确。私有资产所有者能够直接对产权负责,有利于构建独立的市场主体。

由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特殊性,我国不允许出现私营媒体或外资媒体。但是我们可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使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扬长避短,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形成权责分明的独立市场主体。目前,创建股份制媒体已经得到业界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可以预见,私有产权将出现在股份制媒体中。私有产权虽然不能控股媒体,由于股份的加大(最多可达媒体股份的49%),对媒体的影响力将增强,产权主体地位增强,有利于媒体独立市场主体的形成。

二、传媒业产权体制创新的实现途径——产权多元化

产权多元化指企业的产权关系由原来的一元转为多元,由产权的集中转为分散,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权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到新闻出版业,是指媒体产权结构多元化,其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互相参股形成媒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股份制媒体企业,改变媒体国有产权单一的局面。

媒体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一是有利于解决中国媒体长期存在的所有人“缺位”问题,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不到位”的问题。通过产权多元化,包括国内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允许进入媒体,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并存于媒体,有利于形成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二是产权多元化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本,刺激民间投资、境外投资的增长。中国“入世”后,媒体面临着和境外著名传媒竞争的局面,而整个传媒业都感到势单力薄,亟需资金。三是产权多元化有利于完善我国媒体尤其是媒体集团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多元化使得媒体产权主体清晰,产权实现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清楚,我国媒体(或媒体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在外部和内部都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6]

传媒多元化企业的重要特征是财产所有者都外在于企业,而且对企业只承担有限责任。根据我国国情和传媒业发展来看,我国媒体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要形式应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尤以股份公司为主。

由于传媒业在中国政治和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媒体产权多元化变革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畏缩不前,应该按照中央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目前中国传媒业体制改革涉及所有媒体,但是不同媒体体制创新的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的单位,即为公共事业服务,隶属于国家的一些事业性质的部门;另一类是经营性的产业,它以生产的产品上市,通过市场实现它的价值。因此,中

央规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改制中要分别对待。就传媒而言,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人民出版社为非经营性产业,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除了党报、党刊、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图书出版社,包括科技类、行业类、专业类等报纸出版单位,纳入经营性文化产业范畴。[7]

1、非经营性传媒产业多元化改革

在非经营性媒体中,将经营部门从媒体剥离,使得媒体出版权(编辑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编辑出版部门仍作为事业单位。剥离之后的经营部门组建成公司,实行产权多元化改制。宁波市《东南商报》是宁波报业集团的子报,是宁波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2004年5月28日,该报将经营业务和采编业务相分离,经营部门组建成宁波东南商报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出资5500万元,民营企业雅戈尔集团出资4500万元,实现了报业经营资本多元化。[8]

目前,传媒业探索资本多元化之路形式多样化,传媒上市是其中代表。媒体介入上市公司通常做法是将经营性资本剥离后成立一家公司,并由该公司作为发起人上市或“借壳上市”。如中视传媒背后的中央电视台,电广传媒背后的湖南省广电媒体,博瑞传媒背后的《成都商报》等,媒体都是通过子公司上市实现传媒资本多元化。

无论是业外资本注入还是媒体子公司上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媒体核心业务(编辑出版)没有纳入公司化改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法律意义上,企业对其开发、生产、经营的产品应该具有法人财产所有权。因此,由于媒体公司不拥有包括出版权和经营权在内的完整权益和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因此,它不是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这一类型媒体产权多元化改革体现在子公司的产权中,没有触动“母公司”(媒体集团)的产权结构。虽然媒体集团可以凭借其媒体“概念股”的优势获得业外资本,但其旗下媒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2、经营性传媒产权多元化改革

和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相一致,经营性传媒产权多元化改革可以分两步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认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制,第一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事业体制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部分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要转制为企业,就是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第二就是已经转制为企业体制的新闻出版单位,由单一的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多元化企业体制,就是由单一的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

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传媒需要的是整体转制,而不同于非经营性传媒的“剥离转制”,以报业而言,整理转制是将原属事业单位性质的报社整体转制为企业,取消事业法人、事业

编制和行政级别。[9]从理论上而言,整体转制后的企业可获得包括编辑权(出版权)和经营权在内的完整权利,实现内容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统一,成为真正的报业出版企业,为产权多元化改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媒体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多元化企业,实质上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就是混合产权。这种企业的产权结构既不是单纯的公有产权,也不是单纯的私有产权,而是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因此,经营性传媒只要条件具备,要尽快建立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互相参股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新组建的新闻出版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律要走投资多元化之路,进而实现产权多元化,以便企业内部不同产权之间形成互相制衡、互相激励的新机制,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证券报社、中国保险报社的转制方案已获得新闻出版署的批准。

目前,关于股份制媒体企业国有股绝对控股的规定,目的是防止一旦对媒体失去控制而影响舆论宣传。而国有股权绝对控股,必然导致媒体企业的经营者仍然由国有资产相应的主管部门任命,造成媒体企业“新瓶装旧酒”,媒体企业经营机制得不到彻底改变。媒体企业国有股完全不必要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就可以了。政府可以制订专门法规加大对媒体企业的监控力度,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对传媒宣传业务的调控。

媒体企业产权多元化改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存量资本转让,即按照媒体“蛋糕”的现有规模,重新切分资产,部分国有资产和进入媒体的非国有资产置换,国家收回部分国有资产。二是增量资产投入,即保持国有股的存量资产不动,通过外来资本的投入来做大媒体,再改变媒体的产权结构。这两种方式都是改变媒体的产权结构,把国有媒体改制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存量改变的只是媒体企业的产权主体,转让资金被原所有者拿走,改制媒体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资金投入,而增量投入首先做大了企业规模,增量资金不是被原所有者拿走,而是进入了改制媒体企业。由于我国媒体普遍缺乏资金,因此,增量资产投入更适合媒体产权多元化改制,而媒体实际操作中也主要是这种方式。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为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适用于中国传媒业。因此为了贯彻2003年6月27日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新闻出版署落实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深化媒体体制改革创造新的经验。2004年11月28日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允许境外广播电视企业与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境内其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合资、合作设立专门从事或兼营广

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业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媒体的束缚。业外资本大举进入传媒,传媒企业身份,股份制媒体出现等现象将成为共识,传媒业产权多元化将一步步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参考文献:

[l]本文的传媒业是指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具体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产业。

[2]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3]王声平.媒体产权虚置——当前媒体集团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J].新闻传播.2003.(11):26-28.[4]魏永征.中国传媒业利用业外资本合法性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2-11.[5]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摘要[N].上海证券报.2000-7-31

[6]刘东、卞琳、高俊山.中外媒介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2004.(10).[7]柳斌杰.出版单位转制中的六个重要问题[J].传媒.2004.(6).[8]张秉孔.赵晓亮.朱学文.东南商报:经营性资产剥离的探索[J].传媒.2004.(10).[9]朱学东、高江川.转制:主体之美[J].传媒.2004.(8).作者:王声平(1969-),男,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媒介管理研究。邮政编码:315100

E-mail:happywangsp@yahoo.com.cn

文字总数:约5400

第二篇: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缺陷

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开始采取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之后。美国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多边金融监管模式——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所谓“双层”是指联邦和州均设有金融监管机构;“多头”则是指联邦设立多种监管机构,并主要采用“机构性监管”,按照银行、证券和期货业、保险业分别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如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由美联储(Fed)、货币监理署(OCC)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共同负责;对证券期货机构及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则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共同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由全国信用社监管署(NCUA)负责;对储贷会的监管由储蓄机构管理局(OTS)负责;而保险行业则由州一级进行监管,各州及华盛顿特区和美国属地的保险监管者组成全国保险专员联合会(NAIC)作为一个自律组织协调各地保险监管。

金融分业监管模式虽然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但在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后,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实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这对现行的美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加彰显了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一是监管机构过于复杂,易导致监管重叠和监管冲突,降低了监管效率,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证券机构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拥有排他性的监管权,而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商品期货的交易机构和产品拥有排他性监管权,但是两者在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监管上存在交叉和冲突。此外,监管机构过多也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如对投资银行的活动基本没有监管,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恰恰是投资银行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多头”监管易造成监管标准不一致,加大了合作协调的难度,提高了监管成本,同时还容易导致监管信息交流不畅,从而错失处置危机的有利时机。如次贷危机从2007年年初显露迹象到7月份最终爆发,期间相隔了近半年时间。而在此期间,美联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并没有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三是以机构性监管为重点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已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新形势。尽管美国的分业监管既是“机构性监管”,又有“功能性监管”,但两者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其重点仍然是机构性监管。功能性监管主要体现在金融控股公司上,所有类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均由相应的行业监管机构监管。例如,银行控股公司的证券子公司由证监会监管。另外,行业内的控股公司由各自的行业监管机构监管。因此,银行控股公司(BHC)、储贷会控股公司(THC)与证券控股公司(SIBHC)分别由联储、储贷会监管局和证监会监管。

四是缺乏一个对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负责的监管部门。如在次贷危机发生前,从抵押贷款发起到最终证券化销售,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假定抵押贷款的发起人已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质量做了可靠的尽职调查,因此抵押贷款的信用评级质量是有保证的。而事实上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而且没有机构为此负责。最终,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牵连到了投资银行业,引发次贷危机

第三篇:中国乡镇财政体制缺陷及完善措施分析

中国乡镇财政体制缺陷及完善措施分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乡镇财政的主要现状,分析了我国乡镇现行财政制度带有的缺陷,通过笔者的学习经历与感悟,提出了有关想法,力求为全面展现我国乡镇财政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提高促进我国乡镇财政制度的改革给出有意义的建议,为乡镇各企业制度改革给出关键性的参照。

【关键词】乡镇财政制度;缺陷;资金管理

现今中国乡镇财政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行政管理上的漏洞,本文为完善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全面展现财政在地方经济进步的影响给出一定的参照,也给我国乡镇政府机构的财政资金管理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国乡镇财政的影响

1.推进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占地面积广,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向来是国家的主要问题,综合建立小康社会的关键点与难点还是农村,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本质性问题,唯有农村有着较好的发展以后,才可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可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求乡镇财政机构加大力度,提高对农业的投入,平衡乡镇单位的进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改革惠及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为底层政府实行行政权利给出财力保证

乡镇财政是中国现行财政制度里最底层的财政机构,是乡镇政府机构执行行政职责的财力保障。中国乡镇政府的职权是为辖区里的公民给出加工与生活所需要的共用产品与服务,实现农村地方的文教卫生业务。在实行这一职责的过程里,乡镇政府所要资金的筹备、分配以及应用状况的监测都要有由乡镇财政机关执行。乡镇财政在维持农村地方稳固,确保乡镇政府的照常运行,确保乡镇政府每项制度按实际执行,还有确保乡镇组织的工资准则体制等各层面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是乡镇政府最有力的财力保证。

二、中国乡镇现行财政制度带有的缺陷

1.财政体系单位太细致化,很难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平衡

笔者认为,县级是底层财政制度最合适的机构。由于它是地方共有产品的主力支持方,带有和财力相符合的巨大权利,并且在基础教学、公共卫生、城市维持建立等职责上有一个突出特征,即投资准线带有很大的变动空间,所以县级财政也就可以很大程度地达到职权和财力的统一。这些职权可比作自然界的“河流”,对财力的高低有调动影响。反看乡镇财政,因为教育、卫生、制度、策划设计等职权的上收,乡镇职权就很单调,通常只是余下的行政事业资金等硬支出与城乡小区业务等小额支出,变构成财力、职权统一的难度:资金太少,吃饭便成了问题,造成底层政权浮动;资金提升太快与过多,就造成浪费,行政投资膨胀。若一县当中乡镇财力相差太大,就易导致津补贴给予、公职人员酬劳的不合理下降,对公务员的稳固与地方的统筹统一进步很不利。

2.缺少过硬的财务管理者

如今中国乡镇财政组织员工的财务管理水平较差,工作者大多是行政管理出身,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就造成了财政资金管理出现不正规性,其体现有凭证管理错乱,许多财政来源的原始凭证丢失;会计课程调配不当,部分资金的流动仅有简单票子,未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做账;没有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某些教育、卫生、农业进展专项费用被动用;预算决算不当,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财政进出吻合,在编辑决算时部分领导选择掩盖、降低收入,作假、增加支出的方法在账上调节收支。这一弊端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资金用途不明确,并成为滋生腐败的摇篮。

3.乡镇财政预算的制约被慢慢撤掉

编辑财政预算的目标就是为了较好地引领与监管财政费用的使用状况,确保财政资金可以原有的作用,避免有关人员滥用职权,使用乡镇财政费用建立“外表工程”、“政绩工程”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现象。

三、中国乡镇财政制度完善的意见

1.改善转移支付体制

在不变动乡镇财政地位的基础上,县级要严整与改善对乡镇的转移支付体制。可按照人员组织大小、人口和地方面积等元素,预测给出县上的乡镇标准进出,经过挖峰平谷,把辖区乡镇间的支出数目达到平衡。对补助或上报内容,要依照城乡筹备、向农村地方合理倾斜的原则给出配置准则或负担准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县域内达到均衡,为更广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平衡化提供条件与基础。

2.使乡镇机构预算达到正规式管理

在保证乡镇财政水平均衡的基础上,乡财县管作为一过渡性、基础性的方法,要从提高对乡镇部门预算设定工作的指引与核查着手。应做到:①县级要清楚给出乡镇机构预算设定的指引性建议,需要乡镇进行预算内外结合、全面详细的组织预算。对乡镇预算内外多余财力应用的走向与程度都需给出准确制度。②乡镇机构预算要和县本级机构预算一同拟定,按同样过程让县级审核、审定。根据县级核查建议更改完成后再交给乡镇人代会定夺。③项目预算的整治、预备费的使用、超额资金的动用,在让乡镇人大监管的同时,需要经县级政府核查批准。

3.对未来乡镇财政的确认

在预算变更改善中,提倡把“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准则用于县级以上政府,清晰解除乡镇财政制度,由县级对执行机构预算与效绩审查。财政收入还由乡镇进行当地管制,用此鼓舞乡镇守土有责,美化投资环境,积极为公共服务,但财政提高主要和个人犒劳有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拟定与监管的主要点不在是本级收支总预算而是较详细的乡镇机构预算,尤其是大项目收支的预算和实施状况。

总的概括,要想改善中国乡镇财政制度,推进乡镇财政原有的影响力,还需财政管理者牢记人民财政是人民的责任,主动地在日常实务中服从财政事务的各项规定和纪律,全面推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进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墨.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研究―以浦东新区改革为例[D].复旦大学,2010

[2]李森.论我国乡镇财政困境的症结与出路[J].当代财经,2012(12)

第四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摘要】我国会计准则理论和方法体系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与国际惯例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比较存在着许多不协调。本文就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1997年制定并发布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及有关财务规则,并规定该准则于1998 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业务发展的需求,急待改进。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致使在核算上存在着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章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大多不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这样资产实有的价值就不能真实可靠的反映,无法保证其会计信息质量。另外,有些事业单位为了盘活闲置或不适用的固定资产,增加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便对现有的一些房屋或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获取利益。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就导致了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鉴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歪曲的披露就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这样一来,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 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势必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利用无明确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来约束本单位会计核算,模糊财务核算,使他们的非法意图有实施的空间和可能。

(三)事业单位收入的不合理划分引起会计核算的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对事业收入的确认又作了如下规定: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按照上述定义,事业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有严格的区别。预算外资金属财政性资金,不是单位自有资金,故核拨给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不应作为事业收入;经财政批准自留的预算外资金也不应作为事业收入。同时,对事业单位而言,经营活动与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没有严格的区别和界限,事业单位的所谓经营活动补偿是与业务活动相联系的,从业务活动中产生,为业务活动服务,不同的只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受市场调节较强,故经营收入不应与事业收入分开。(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

由于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目前并未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动态反映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不足是:1.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2.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 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进对策(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范围被逐步扩大到能适用于非国有事业单位

让非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有章可循,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也日趋多样化,有很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有一些事业单位开办企业在汇总或合并下属单位会计报表时,就有应遵循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改革正处在加快步伐进行之中,有的转向行政单位,有的保留原有性质,有的走向市场,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调整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关规定

1.在收入类中增加则政返还收入。规定从财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财政返还收入;将经营收入并入事业收入。

2.重新界定事业收入的范围。规定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收入。把原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的规定取消。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的改进策略

我们可以参考企业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基本原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内部管理报表——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说明现金从哪里来,又运用到哪里去,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否紧张,使收入支出表中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排除了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人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便于领导层理解和搞好资金运筹。事业单位现金流量的主要内容:

1.编制基础。现金流量表是采用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作为编制基础的。所谓“ 现金”,不仅包括“ 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存入金融单位、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 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所谓“现金等价物”是指三个月内的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2.现金流量的分类。事业单位在收入来源及其构成、成本费用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结余形成及其分配等方面与企业相比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直接影响现金流量的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现金流量项目的实际情况,将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即业务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1)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接受单位或个人的捐赠、提供劳务(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让、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经营服务、工程承包等)、经营租赁、购买材料物资、接受劳务等。(2)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等。(3)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对外借入的款项以及偿还债务等。

第五篇:现在政府门户的缺陷和对策

电子政务模拟实训

结课论文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111208114

姓名:贾梦辉

政府信息门户的缺陷和对策分析

【摘要】 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透明政府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开的信息内容包括政府组织,政府决策和政府管理。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表明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领导不重视、公开内容狭窄、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科学化的建议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政府门户网站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以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起步较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阻碍了政府网站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信息体系

一、政府信息门户的缺陷

政府网站的发展是硬件与软件即技术、内容、信息和服务为内涵的不断充实与完善的长期过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经济的发展,也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我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严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众多各级地方政府机构都对电子政务。众多各级地方政府机构都对电子政务进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凸现了一些问题。

(1)互动性不强

通过政府网站与民众、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化解矛盾,增强政企沟通。上海市委市政府信箱、市长信箱、委办局信箱10月份建成,在申请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将过程和结果信息在网上同步公开;将办结率、在办率、办的较好或差的动态信息都公开,使公信度和诚信度逐步走上轨道

(2)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发布的阶段,门户网站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亟须加强。电子政务的核心理念是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在在线服务栏目中个人办事里面包括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文化娱乐、纳税、消费维权等很多项服务其实都是空白服务,没有标注具体文件内容。

(3)透明度不高

互动性栏目里面的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没有通过网络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加强在线访谈,实行图文制全程直播,访谈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政府公开是目前地方政府功能实现最好的一个,但除了个别地方政府网站外,大部分网站还存在信息公开不充分的问题。从公开信息的层次看,基本政务信息如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和政府公文等大部分都能做到及时、全部公开;深度政务信息如办事指南、统计数据和各部门业务动态等表现一般;关键性政务信息如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财政公开、采购公开和项目投资等信息,几乎所有网站都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各级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亟待提高,尤其应当加大对深度和关键性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一些政府网站获取政务信息的渠道极不畅通,政府网站工作者得不到各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只能转载媒体对政务活动的报道填充各个栏目。

(4)协同性不足

在互联网或在政府网站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的积累和沉淀,可以完整的、纵深的、横向的在网上体现,关联性强的可以利用超级链接,也可以形成专题。各地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之间协调不够,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建共享机制。各级

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业务内容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网站建设的交互性、应用性差,表现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还表现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尽管许多政府部门都接入了互联网,但各部门网站之间在交互性、应用性上十分欠缺,这就不仅使得民众在线办理各种事务的便利性大打折扣,同时又影响跨部门、跨区域共性业务的处理和政务的有效监管。

(5)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管理体制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功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中有很多管理上的不足亟待完善。[1]建立网站之后更重要的工作体现在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用户的需求,要不断更新和维护网站。如果政府网站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落后于媒体网站,那么就会渐渐地失去浏览者,因此也就发挥不了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公众、以公众为中心的功能。

(6)信息内容不充分

信息比较陈旧,网站维护跟不上,延续性不够。政府网站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网站内容单一贫乏,信息陈旧,脱离社会,脱离公众等“痼习”,其公布的各项信息大多也无法及时更新,给有需要查询相关人事信息的群众带来很多不便。一是信息发布和更新慢,许多地方政府网站信息更新的间隔时间是一个月或几个月,更新间隔时间长,访问者寥寥无几;经济参考报的报道说,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4万多个政府网站,在随意抽查的几个中,90%以上的首页可以显示近期的新闻信息,[2]由此,政府门户信息的及时更新成为一比计较棘手的问题。

二、解决政府电子建设问题的对策

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定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句话,即“发布政府信息、收集公众意见、提供办事指南和受理公众业务”。[3] 电子政务健康、有序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要加快立法步骤,解决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迟滞的局面。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通过分析,现在政府电政务门户存在种种弊端,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强化服务意识。

要从以往以政府为中心的内视角服务模式向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外视角理念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网站建设务必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能产生直接效果、需求最迫切、最容易实施的关键点作为提升的突破口,让民众感觉到实实在在的转变。”,即网站工作人员对收集到的网民反映的问题以及意见和建议,要规范如何办理、如何回复、如何落实责任,要有章程可循,依法办事,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2)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要建立完善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实施电子政务需要协调政府间的信息行为关系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行为关系。如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法》时,内容上可考虑包含电子政务组织法、电子行政行为法、电子政务监督法等相关内容,及加大配套单行法的制定和修改力度。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五是要建立“监督机制”,即在解决问题方面,对何时解决、解决到何种程度,对群众的诉求政府应该列出时间表,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把处理结果在网上公布,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应给予情况说明。

(3)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世界各国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列举政府信息公开的事项;一种是采用概括式加排除式的规定。首先概括规定行政主体的信息应该予以公开,然后再采用排除式的规定例外事项,例外事项一般为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二种方式更为适用。同时,政府应该开通多种形式的信息公开渠道,设立信息查询点,赋予行政人一定的程序权利,使其获取所需信息。

(4)强化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

新闻媒体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为有很大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关键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法制的监督运行机制。虽然我国的法律在这方面有规定,但比较抽象,应制定更加具体详细、适用性更强的法律规章,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建议批评权、检举控告权和新闻机构的监督权、采访权、批评权等。

三、结语

政府电子政务进入民主化、科学化和国际化是政府发展先进潮流的明证。当然在我国,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而言,任务还非常艰巨,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必须把制定一部先进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作为我国实现行政法治的长远目标,并且要使这部法律成为真正落实宪法关于公民知情权保护的实施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把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好,发展好。回顾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历程,我们有目共睹,我国政府的透明度在不断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在不断增强。构建廉洁、高效、服务型的人民政府是一个长期过程,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相信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这一个目标最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田桂枝.浅谈地级市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J].山西统计,2003(11).45.[2]戚春成.目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档案管理,2007(01).[3]黄澜.建立基于“网站群”理念的政府门户网站发展观[J].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2006(12).

下载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媒业产权体制的缺陷及对策[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工程监理资料管理缺陷及对策范文合集

    电力工程监理资料管理缺陷及对策 王 升 宁夏兴电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摘要】 电力工程建设监理资料是项目监理机构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是工程建设过程真......

    浅谈护理缺陷常见原因及对策(精选五篇)

    浅谈护理缺陷常见原因及对策 【摘要】 护理缺陷是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到病人疾苦和生命的大事。认真分析护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探讨对策,对提高医......

    护理记录缺陷案例分析及对策

    护理记录缺陷案例分析及对策 广西灵川县人民医院质控科 崔玉梅 关键词:护理记录缺陷 分析 对策 护理记录是护理文书的重中之重,是对住院患者全过程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主要缺陷及对策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主要缺陷及对策 作者: 李东卫 / 时间: 2011年 9月号 自银监会2006年底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日益增多,社会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截至2010年末,......

    出生缺陷问题及对策分析座谈会材料

    全省出生缺陷问题及对策分析座谈会 发言材料 汉中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10年6月18日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民族兴旺......

    神经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对策

    神经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对策 护理记录是指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 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对其实施整体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和动态的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

    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原因及应对对策 08本科法学三班:谭希希 学号:200808140303 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虞崇胜教授在本文中深入探寻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

    完善集团公司财务体制的几点对策

    完善集团公司财务体制的几点对策现代企业制度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使企业内部出现了多层次的代理关系,产权结构相应发生了改变,集团公司内部财务关系相对复杂,必然产生了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