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局着力提升五打造现代林业新形象
林 业 简 讯
2011年第*期(总第*期)
嫩江县林业局2011年3月10日
嫩江县林业局着力
提升“五力”打造现代林业新形象
嫩江县林业局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的学习力、战斗力、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打造一支既能真抓实干又能改革创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是抓思想、强本领,着力提升学习力。春节上班第一个工作日,林业党委召开了由各基层单位一把手参加的扩大会议,会议专题研究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提速活动,会议提出“以更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升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加快机关效能提速”的新要求,今年将在全系统举办行政执法、森林防火、林政管理等培训班,在提高各类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以“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动手能干”为目标,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抓团结,促发展,着力提升战斗力。林业局领导班子在工作中大事讲原则,讲党性,小事讲风格,讲友谊,自觉维护团结。坚持每半月召开一次局长办公会,一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把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林业局领导班子始终坚信只有团结的领导集体才能干出非凡的工作业绩,几年来,嫩江县林业局在生态建设上,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万亩,每年义务植树达3万株,森林覆盖率已达34.4%。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上,高峰森林公园已蜚声省内外,每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在森林防火工作上,全面完善和推进了“两个机制、五个系统、一个体系建设”实现连续九个防期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新突破;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11月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嫩江,计划投资54亿元的开发林区生物质能源的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目前,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包括嵩天薯业、北药开发、畜牧养殖等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向林业聚集,加快林业发展的活力全面迸发,全面加快林业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三是激活力、造环境,着力提升创新力。围绕林业工作两年大跨越大发展的工作目标要求,坚持把提升创新力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来抓,把2011年定为林业经济发展冲刺年、大项目引进推进拼搏年和效能建设提速年,以这“三个年”为总抓手,在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氛围,大力弘扬“敢争一流、敢于负责、敢为人先”的“三敢”精神,努力在规范程序与提高效率之间,严格执法与改进服务之间,寻找变通与突破的路径,实现新的发展。如:在项目引进中既要努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助商、安商的招商环境,又要严格审查招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以扎实的工作成效服务于嫩江林业经济发展。
四是优作风、强落实,着力提升执行力。努力创建“学习型、效能型、廉洁型、服务型”的“四型”机关,坚持不懈地抓好机关内部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基层、改进会风文风、“行政处罚双报告”等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机关工作人员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效能考评制、失职追究制,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和庸懒现象,坚决查处不落实的人和事。2010年林业纪委配合县纪委查处违纪人员9人,其中正科级1人,副科级1人,股级干部1人,一般工作人员6人。通过强化责任约束、制度约束、纪律约束,使各级干部集中更多的时间抓好工作落实,真正把精力集中到“想干事”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切实提升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五是抓稳定、促和谐,着力提升公信力。一是深入排
查矛盾纠纷,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在全系统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组织力量深入林场进行深入细致的矛盾纠纷排查梳理,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调处。二是建立健全防控体系。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职责的理念,建立局场干部分片连线包点责任制,建立信访信息员制、矛盾排查制、开门接访制、包案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到目前为止,共受理信访件72件,其中重大矛盾纠纷5件,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三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今年计划利用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解决一部分林区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切实缓解林业系统日益突显的就业压力,目前,170名森林经营管护人员的招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赵云祥)
(此信息已于2011年3月4日在黑河市政府网、嫩江县政府网发表)
第二篇: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新形象工作总结
20xx年,xxx小学在彻底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以“知能并举有特色,全面发展有特长”为培养目标,着力打造和谐共生的校园新形象,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教师的和谐发展与学校的和谐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办学新理念。力求教育目标的和谐、教育教学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等几方面的和谐,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和良好的办学效益。
1、和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保证了教学质量全县第一的地位。在全县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以375.30的高分再次荣登榜首。
2、和谐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学年来,全体教师撰写教学叙事、教学反思1500余篇,撰写读书笔记2000余篇。大量阅读,有效过滤,增加教师的知识底蕴,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梦想,而变为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年来,教师发表论文总量达6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作品200余篇,编写《沃土》报纸20期,发表学生作品近千篇。领导们都说,郑小的教师比以前更亮丽了,具有了现代教师的“四会”,会学习,会对话,会创新,会总结。
3、和谐促使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和谐校园”必然导致身心俱佳的学生。一学年来,我们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绩不断:在市小女篮比赛中,我校女子篮球队获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市传统校比赛中,男子田竞队获第一名,女子田径队获第二名的好成绩;学生器乐、舞蹈、英语口语竞赛、绘画、合唱等比赛中,均获县第一名;在县奥数大赛、作文大赛中,成为参赛选手获奖最多的学校,共有近89位学生获奖;学生参加江苏省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我校11名参赛选手均获省市县大奖,其中有我县唯一的省级一等奖;在抽测、统考、小学毕业考试中,均获优异成绩;学生所表现的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好评。
4、和谐促进了学校教育环境的大幅度变化。
“让学校的角角落落都亮丽起来”是我们在改善校园环境方面,实施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年来,我们的围墙高雅了,校园墙壁会说话了;电脑增加了,上网速度更快了;同学们可供选择的图书更多了,图书内容令他们更喜欢了;教师们的办公桌椅更新了,办公室夏天更凉爽了,冬天更暖活了。
一年来,关于和谐的故事说不完。
一、明确和谐校园的深刻内涵
我们理解的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积极发展状态。我们朴素地理解为两个层次的和谐:一是德智和谐、知能和谐、育人与教学和谐、质量与方法等方面的和谐;二是指学校环境、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和谐。
二、探索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
1、确立三大地位,搭建和谐校园平台。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我们要求全体领导班子成员要本着严、细、实、活抓教学,走进课堂,“沉下去,浮出来”。这里的“沉下去”,指领导一定要代课、备课;这里的“浮出来”指领导一定要参与听课、评课。
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
实实在在抓课改,是我们全校教师的共识。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每周一研”,“三杯赛课”(青苗杯、中青杯、收获杯)、教学设计大比武等多种活动,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重视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一着不让抓质量,突出重点,抓住核心,整体推进。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凝心聚力抓好学校常规管理,让德育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让细致化的管理为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效率,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班主任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开展“班主任坐班听课”活动,即班主任坐在自己班内,听一天的课。
2、三大措施构建和谐校园
(一)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
1、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我们把教师的业务考评,予以准确量化,从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自我发展三个方面予以量化,这一做法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可。
2、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讲团结、讲协作、讲守信、讲友爱、讲宽容的新风。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健身、读书、娱乐等活动,拓展教师的精神生活。
4、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考评方案、课改方案、毕业班教师评价方案等。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教师们普遍感到人心顺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大家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
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开展“阅读经典,丰富人生”的活动,引导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引导教师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我们拟订了“和谐教师五条标准”:弘扬正气,遵章守纪;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开拓创新,优质教学;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和谐相处,团结友爱。
(三)以生为本,建设崇真、向上、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的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能并举有特色,全面发展有特长”的人。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
2.开展和谐的教育活动。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少先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回顾20xx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依然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们坚信:困难是前进的动力。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探索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为培养“知能并举有特色,全面发展有特长”的学生进一步努力。
第三篇:市林业局新式多样提升林业宣传
市林业局新式多样提升林业宣传
近年来,市林业局通过正面宣传和引导,讴歌林业建设成就,助威林业行风新貌,唱响唱亮主旋律,弘扬新风正气,为全市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林业宣传的新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林业经济飞速增长、森林生态建设成绩斐然,林业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林业宣传工作也为促进全市林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阵地。现在,几乎每周在地方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我市林业的消息和新闻报道,《中国林业》杂志今年还开辟专版、连续六期介绍我市现代林业开展情况。通过宣传提升了林业行业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扩大了绿色生态宁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市林业局对内通过办好《宁国林业》网站,每月出刊《宁国林业》简报等宣传,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对外通过办林业文化节,组织重大题材和重要活动的专题宣传等深度报道,大张旗鼓对外宣传,展示了行业风采,树立了务林人良好形象。
为进一步加强林业宣传,今年7月份,市林业局制定并出台了《林业宣传报道工作任务分配及奖惩办法》,把林业宣传工作纳入到林业工作的全过程,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定目标、定任务、落实奖惩。该局还专门设立了宣传办,选调精干力量充实到林业宣传队伍中来,组建有30余人的通讯员队伍,定期请作家和老师来作写作技巧及宣传报道业务辅导,又使林业宣传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该局通过林业宣传,赢得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林业、重视林业,吸引更多组织和团体来支持林业、投资林业,再掀我市社会办林业新高潮。
第四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打造凉都新形象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打造凉都新形象
六盘水市文化局
〔内容摘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积极推进大中型文艺活动的开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市文化,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增强市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驱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关键词〕提升城市文化
努力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是市委市政府近年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发展,其实质是指城市整体文化品位的提升,即城市文化在质的方面的飞跃。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而厚重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文化,促进工矿企业文化,发展群众文化,使各项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我市蕴藏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
城市文化品位也就是城市文化底蕴,在广义上指的是城市的视觉系统、理念系统以及行为系统所具有的文明程度或文化含量;在狭义上指的是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所蕴涵的人文意识、科学理性程度及其思想的高度和艺术的深度。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说到底就是城市民众文化素质程度的高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际上就是要提升一个城市的民众文化素质,而要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必然以文化底蕴为依托,在这一方面,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民族民间文化是根本
六盘水市境内共有38个少数民族成份,民族民间文化承传异常丰富,在这块土地上,各民族创造了古朴、丰富灿烂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一是节庆文化。民族民间节日大致可分为祭祀、家事生产、纪念、庆贺、社交等五大类。较有影响和特色的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布依族“六月六”歌舞节等;二是民俗文化。较有代表性的有婚礼仪式、丧葬仪式、祭祀仪式、宗教仪式等。如彝族的打戛、苗族的赶花坡、布依族的赶婊、仡佬族的吃新、祭箐等;三是民间艺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上百人,包括芦笙手、农民画作者、编织艺人、挑花刺绣能手、民间文学创作艺人、雕刻艺人、器乐的制作和演奏者等;四是文化艺术。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分布领域较广,有音乐、舞蹈、器乐、曲艺等种类。就民间器乐来说种类齐全,形式独特,制作和演奏技巧极高。如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的民间竹管乐器大筒箫就以手、脚、嘴并用的独特演奏方式为人们瞩目,是民乐中极为罕见的倍低音竹管乐器。各民族的舞蹈种类和表演形式都别具一格,如南开、青林一带小花苗的芦笙舞就以古朴、庄严、肃穆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矮桩功夫为中外人士称道。其他如彝族的锁呐花鼓舞、海马舞、毕摩舞,布依族的铜鼓舞,仡佬族的祭祀舞等也别具民族风情。第四是农村农民自办文艺团体。全市境内有各类民间演出队近100支,共计300来人;唢呐队90支,共计400多人。这些文艺表演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自娱自乐又为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添姿加彩。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展现本土民俗风情,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及文化自觉意识,从而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感,是我们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
2、凉都品牌文化是突破点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拨1750米,平均气温19.8度,号称中国凉都,是低纬度地区罕见的避暑胜地。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中国西南最大旱码头”之称。我们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打出了“凉都”文化这一文化品牌。我们以汽车拉力赛、夜郎文化论坛、金秋乌蒙艺术节、美食节、模特大赛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为支撑,通过举办六盘水凉都·消夏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展示和挖掘这一特色,并以此扩大六盘水的知名度,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城市
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目前,“凉都”这一文化品牌正逐渐为世人所认同。
3、夜朗文化是精品
司马迁的一篇《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夜郎国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汉后人们已不知其详,甚至让治史者在皓首穷经中寻觅了千余年,夜郎古国的史事总在若明若暗中延续。近年来,夜郎文明被卷入了时尚的“文化之争”,与夜郎古国有关的一切,都因其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巨大商机而受到各地的追捧。夜郎都邑究竟在哪儿?其实是争不出来的。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拼弃纷争,搭建平台,共谋发展,走共同繁荣之路。”两年一届的“夜郎文化论坛”是市委市政府为夜郎文明所搭建的一个平台,来自欧、美、德等国的外宾及香港、澳门以及全国各地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近百人莅临六盘水参加了首届“夜郎文化论坛”,且反响极好,成为首届“凉都·消夏文化节”的一大亮点。首届夜郎文化论坛的结晶《夜郎重释》一书翔实地记载了夜郎一名的来源、发展及消亡的过程,让世人对夜郎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而电视剧《夜郎王》的制作和演出,更是要让夜郎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这就为我市的地域文化画卷增添一笔重彩,让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工矿企业文化是促进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中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无形的制度。现代的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如果说各种规章制度、服务守则等是规范员工行为的“有形准则”,企业文化则作为一种“无形准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如同我们社会道德一样约束着员工的精神。有着不良的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20世纪初期,国家实施“三线建设”,经过近40年的开发建设,在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铸造了六盘水人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精神为支撑的“三线”文化也使“工矿企业”文化在我市众多文化表现形式上独树一帜。
5、社区文化是基础
在最基本的人类组织中,社区是仅次于家庭的一种形式,社区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所谓社区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人们共同拥有的特定文化环境和在此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生活行为方式、心理情感结构、价值体系和组织制度,是社区居民与社区环境互动的产物。一切文化都具有物质环境方面和精神气质方面。它既包含组成社区文化的特殊的人文环境、人员结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又包含社区内的组织制度、价值、信仰、传统和规范。这些构成社区文化的因素,分别从属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制度的和心灵——理想的三个范畴。在社区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价值和行为规范构成社区文化的核心。并且,社区文化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日常性、民间性、多层性、多元性、社会性等特征表现,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而,在提升城市品位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强化社区功能,构筑公共空间,培养市民认同,进而营建道德气候,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共同促进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综合素质,优化社区人文环境,对于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道德伦理体系和价值观念,增强城市文化的辐射力与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当前六盘水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6、其他文化是补充
在其他文化的组织和开展上,我们应兼顾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煤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方面。我们可利用广场的场地优势和群众基础来发展广场文化,使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从而提高我市群众的文化素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如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校是家庭、社会的纽带,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基础。
六盘水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煤炭生产一直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滋生了相应的文化表现形式。比如在首届“凉都·消夏文化节”上成功举办的“煤雕展”就是最好的佐证。六盘水市曾经是红军长征的过境地,红军在市境内留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争诗
篇。今天,红军的过境处却成了我市一处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到这些地点凭吊先烈,缅怀如歌岁月,使红色旅游文化在市内众多文化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提升城市品位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也是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贵州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兼顾需要和可能,抓紧做好项目的策划和争取工作。以各县(特区、区)所在地为重点,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立项、资金投入、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采用联营、资产入股等形式,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集中力量新建和改建一批具有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要发挥好现有各类文化设施的作用,尽快改变过去那种文化活动场所长期闲置甚至改作它用的现象,全面开放活动场所,尽可能多地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各类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2、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要切实加大对我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文化事业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文化事业建设经费要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之中,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有所增加,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次要建立全市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构成:一是市级财政每年按不低于本级财政总支出的1%划定;二是国发[2000]41号文规定征收并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三是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建设捐赠的资金。专项资金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用于全市性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鼓励文艺创作和排演等。各县、特区(区),各乡、镇也应根据需要和财力安排文化事业专项资金。
3、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之本。文化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人才,在于队伍的素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抓好文化建设的同时,按照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抓好队伍建设。文化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
4、对各类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有效地整理和发展
六盘水市是一个移民化城市,各民族都以其自身固有的生存形式和生活方式在此地长期居住下来,并滋长了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应该将一些最具民族特色和有一定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加以抢救、保护、挖掘、整理等,使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对于一些已逐渐被同化且日渐消亡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抢救措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积极推进大中型文艺活动的开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市文化,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增强市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驱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5、活动内容积极、健康、奋进、向上
“以大型活动为主,用中小型活动来支撑”,这是2004年我们举办首届凉都·消夏文化节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们依然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做动力,大型活动固然要有,但由于资金和精力的有限,我们可以利用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社区、广场多元文化表现形式来广泛开展文艺活动,如工矿可结合实际开展“煤都之星”文艺会演,企业中可联合有关部门举行“受群众喜爱食品”、“十大诚信企业”等评选活动,这样既可提高企业知名度,还可扩大市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如学校、社区、广场可开展如书法大赛、老年舞剑表演、家庭才艺大赛、手工制作比赛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中小型活动,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审美品位,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第五篇:果子园乡打造“五型”机关塑造机关新形象
果子园乡打造“五型”机关塑造机关新形象
果子园乡坚持以引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乡村、竭诚服务群众、夯实基层组织为目标,把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摆在重中之重,全力打造“五型”机关,塑造机关新形象。
建设学习型政府。按照培养新时期“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清廉型”干部要求,实行周一干部例会集中学习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紧迫性和系统性,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开放型政府。倡导解放思想从我做起,立足点在于发现问题,着力点在于剖析问题,关键点在于解决问题,落脚点在于促进发展;创新发展从工作做起,敢于叫响“工作力争第一,开放向我看齐”!以改革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建设求实型政府。对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和重要部署量化落实到人,建立工作台帐,订出行事历,列出时间表。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制止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敷衍塞责的不良作风。
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进一步巩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成果,完善和规范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等招投标,加强资金管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建设责任型政府。建立和完善了责任无缝机制、落实机制、激励机制、监督和控制机制、评估机制、追究机制、风险机制、品质机制八种机制,对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后果负责,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供稿:田家理陈晓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