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学习型金融企业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学习型金融企业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所谓学习型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进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企业。金融企业的竞争,首先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竞争,其竞争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底蕴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学习能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业务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一方面使金融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又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金融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包括一线全体员工,都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否则就要被淘汰,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经济规律。
人们知道: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想自己不落后,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不学习,靠老知识、老经验办事,离开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这个组织和企业就要落伍,甚至难以生存。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学习,他的能力就会降低,他的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创建学习型的金融企业非常必要,学习是金融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的竞争,谁能迅速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谁也就能迅速地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谁就能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和领先优势,谁也就能超过对手,使企业更好生存和更快地发展,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成为一个功能再造的典范。只有学习,企业才能有生存之本、发展之魂,才能符合时代客观要求和发展规律。
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在我们金融的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屑于学习和满足现状的现象。归纳一下表现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整日昏昏然者有之;金钱至上,物质利益至上,追求享乐者有之;工作飘浮,弄虚作假,无责任者有之;个人利益第一,跑官要官,追逐名利者亦有之,等等。一些人整日忙于应酬,内心浮躁,情趣低下,缺乏荣誉感、成就感、自信心、事业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安享太平盛世,没有忧患意识。这样的人,哪有时间去学习?哪有精力去学习?哪有兴趣去学习?这种状况和环境不改变,谈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营造学习的气氛,强化学习的意识,端正学习的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早在1941年5月就发表了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文章,他针对党内学习上存在的“不注意研究现状,不注意研究历史,不注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等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求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时期以来,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不论工作多忙,事情再多,都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带头学习。集体学习时还甘当学生,认真聆听国内专家学者讲课,认真记学习笔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上的榜样,其做法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终身学习必将也必须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历有终点,学习无止境。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那种“一次受教育终生享用不尽”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
学习还必须将现实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除要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还要善于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学习方法要走“全”、“新”、“专”相结合的路子:“全”就是不仅要学理论、学文化,而且要学科学、学技术;“新”就是要追踪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前沿,适时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提高;“专”就是要从农村合作金融企业实际需要出发,注意专业对口和实效性,注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来说,一是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不断完善学习,不断使学习在实践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二是要把学习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切环节之中,把其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在确定好企业正确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教给员工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从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团队精神。三是要强调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克服为学习而学习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要提倡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观点、辨证分析问题的观点、总结经验教训的观点、改革发展提高的观点、社会性和群众性的观点等来指导学习。四是要明确企业发展必须有道,长盛之道在于德。通过以德育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升人的品位。用人是要强调有“本事”,但必须更要强调有“道德”,以德为先。这里所说的德,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家庭美德等。
第三,要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理论的威力。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再指导实践,才能使我们工作少走弯路,使事物发展得到质的飞跃。那种为学习而学习,纸上谈兵、关门造车的做法,只能会失去发展的机遇,失去必要的天时、地理、人和,其结果也只能是使事物走向反面,最终走向失败。因此,作为合作金融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式,完善学习方法,大力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把学习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合作金融企业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作为合作金融企业的决策者,要结合制度创新,特别要结合企业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创新,把这些涉及员工个人利益和前途命运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建立一个把企业前途命运与员工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弘扬集体主义、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等自我牺牲精神,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为员工创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建立一支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员工队伍的先决条件。只有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我们的员工才会自觉自愿地搞好学习,提高素质,干好工作,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做到这些,必须有一个学习好、团结好、勤政好、廉洁好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在立德、立言、立行上有突出表现。如果领导班子软弱焕散,是非不分,无所作为,或作风霸道,缺乏民主,主观武断,或自身学习不够,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那么营造学习型企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我们必须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角度重新认识学习的目的,通过新形势下的学习,进一步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工作热情,增强企业活力,使他们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鼓舞和感召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把学习变成动力,把学习视为成才之基、能力之本、智慧之源、发展之路,使全体员工都能成为知识型员工,企业成为知识型企业,这样才能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搞好工作,才能确保合作金融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邮政储蓄自恢复开办以来,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网络和电子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业务领域,面对高科技、多品种、重服务的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从邮政金融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迅速转变观念,加快业务创新,开发适合市场和客户需要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是邮政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反观邮政金融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思想僵化或穿新鞋走老路,就不可能创造良好的效益,也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市场竞争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各施所长,而邮政金融受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经营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于业务发展等因素制约,还难以及时、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邮政金融首先必须要迅速转变观念,树立优质服务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消除不利因素影响,积极“面向市场、融入市场”,以求达到“开拓市场、占有市场”的目的。
政策变动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目前,在邮政系统上下都已形成共识,邮储是重中之重的“拳头”业务。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邮政储蓄利差收入已进入微利时代,不再单纯依靠人行的转存款利息,而要自主进行资金运用,其收益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而变化,因此单纯依靠扩大余额来获取利差收入将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实行邮政金融多元化经营,优化业务结构,是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对邮政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法合规健康发展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规范经营是邮政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全员营销”因其人多力量大的优势而具有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过去曾对推动邮政储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更高需求,全体动员的粗放式经营必须由“客户服务、营销企划、理财服务”等现代银行经营理念所替代。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金融创新,就是金融机构为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而开发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理论、金融产品。而邮政金融的创新,其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它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其创新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整个邮政金融市场创新的有机整体。它具体包含邮政金融产品的创新、营销策略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服务工作的创新以及电子化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邮政金融要发展,就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只抓储蓄余额这样的圈子里,要从经营单一的金融产品到经营众多的金融产品,从获取利差为主到储蓄收入多元化,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在保证余额规模稳健扩大的同时,加大和加快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
邮政金融创新的路径切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做好传统业务,开拓创新业务。
能否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取决于邮政金融自身改革和调整的速度和实效,以及如何做好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并由此带来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具体讲,应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稳健发展与调整结构的关系。邮政金融的结构调整不能以牺牲储蓄余额发展为代价,要坚持“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增强实力”的原则。二是储蓄业务与中间业务、保险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关系。中间业务因其成本低,灵活性高,适应面广等特点,为邮政金融的创新提供了发展机会和空间;发展代理保险业务,不仅能稳定和扩大客户源,还会对储蓄业务形成有益补充,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因此,应坚持以储蓄为基础,在存款规模稳健扩大的同时,大力发展代理保险业务和各种中间业务,不断丰富绿卡新功能,进一步增强绿卡在银行卡中的竞争力。
邮政金融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需妙招迭出,打好业务创新牌。“绿卡津工联名卡”是天津邮储创新的一个金融服务产品,它的研发正是遵循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增值服务”的原则,在细分现有客户群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津工超市、中新药业等知名品牌的合作,通过对原有绿卡产品功能和形式的策划包装,使其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功能。目前天津市在邮储领取养老金、失业金和低保金近40万市民都能从中获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推行营销策略创新,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既是邮政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又是判别邮政金融创新与否的重要标准。邮政金融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推行营销策略创新,通过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起一种客户需求管理型的营销管理体制,使企业主动适应和有效驾驭市场。
当前急需建立一支专业专职、勇于开拓的金融营销队伍,实行分级管理。高级营销人员全面负责目标客户群、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统一研究、规划,并组织业务的实施;基层营销人员负责开展区域性的业务营销工作,特别是卡业务、校园业务、代收付业务这一类投入少、见效快的业务。同时,要进一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度。通过客户经理开发新客户,维系与客户的关系,推介新业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有效支持业务发展。
邮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与推广都需要有技术进行支撑,因此技术对业务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与商业银行相比,邮政金融的科技含量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引进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壮大技术力量;鼓励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与业务部门的交流,加快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技术投入必须遵循“适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原则,防止盲目追求先进而不适用以致浪费资源。
高科技的应用将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货币形态从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方向转变、银行概念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方向渐进、柜面服务从人人对话向人机对话方向演化等。特别是银行卡业务,在城市中已成为各家银行竞争个人金融业务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家银行金融创新和技术实力的标志。我们应大力发展绿卡业务,满足客户通存通兑、账户查询、自助转账、商户消费等多种需求,同时逐步向“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发展。
第四,实施服务创新,大力推进形象工程。
天津邮储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树邮储形象、创星级服务“活动,正是运用”树创“活动这一载体,以争创“优质”、“星级”服务窗口为主线,以系列培训、倡导礼仪服务及完善网点环境和服务设施为基点,以提高员工服务水平、网点综合服务能力为目的,所实施的服务创新的具体步骤。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树邮储形象、创星级服务“活动使天津邮政储蓄的服务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邮储应从整体上推进”树创"活动的实施,使邮政储蓄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以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邮储还应不断加强网点建设,增加对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邮储网点的对外服务能力和自然吸储能力,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提升整体实力,缩短与同行业的距离,为储户营造更加温馨、舒适、方便、安全的环境。
第五,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管理,强化稽查安保。针对各项新业务、新功能的不断推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业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全员的金融法规、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质量。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考评平衡互动的科学管理制度,强化人本管理;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纪律严格、责任明确、制度落实、指令畅通。
邮政金融创新的路径是十分广阔的,其内容必然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提高。实践证明,企业只有经过经营理念创新,充分挖掘市场,才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三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实践者变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先后在昆山市委党校观看了“新昆山之路”专题片,考察了该市的玉山镇、千灯镇,又前往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金桥镇、潍坊新村街道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使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强烈感受到,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无论在昆山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还是浦东镇街较有名气的“和谐社区”创建中,当地的干事创业者,永远承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永远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永远的创新,才铸就了先进地区的成功与辉煌!
一、先进地区的“先进之处”
1、昆山之“强”。
昆山,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隶属苏州市辖县级市。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周庄、千灯等10 镇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万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突破20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在昆山办有企业,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球1/8的数码相机、1/2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开发区。还有“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在昆山制造。昆山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也是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县级市。昆山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国家级“名片”,如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百强县第一、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等。
2、“新昆山之路”。昆山改革开放之初并不富裕,1985年前,昆山仅仅是靠种水稻、蔬菜为主的农业县,经济实力在苏州市排在最末位,县长号称“小六子”县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昆山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当说转型发展最为成功。堪称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先行者”和“优等生”。在过去30年中,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散转聚”,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转型,每一次转型,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台阶。回首过往,从“农业大县”到“科技新城”、从“全面小康”到“城乡一体”,昆山在一次次不断转型不断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开放包容”、“整体推进”的发展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昆山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不断转型之路。因为昆山人时时意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寻他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发展至今,他们又深刻警醒,经济上的“一枝独秀”并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短腿’造成的发展难题。“新昆山之路”其实就是“全面转型之路”。如今,无论在全国“千强镇”之一—玉山镇、还是在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特色的旅游重镇—千灯镇、考察所到之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几乎都转化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如今的昆山,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过程中,成 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昆山之路”。
二、先进地区“先进”缘由初探
1、永无止境的学习
在昆山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该市党员干部永无止境的学习劲头。
第四篇:学习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7年12月05日19:1
2“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九部委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而发出的战略号召,创建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如何发挥新型企业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勇立潮头、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不断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和聚合力,勇于探索和实践,增强执行力,企业的航船才会在市场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通往前行。
一、对学习力的几点认识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知识的积淀和阅历的积累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无止境。不仅要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而且要学会培养组织和团队的学习力。只有努力提升企业整体的学习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有所增强。要提升企业整体学习力,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强认识:
1、要正确认识学习力的本质属性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他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
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对学习力的理解,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总和。”笔者认为还应增加“学习创新力”。即表述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考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这是学习的动力源。学习毅力来源于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这是学习力的核心。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是学习是否具有成效的关键。学习创新力来源于系统思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要正确理解学习力的表现形式
学习力也是生产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学习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不管你是否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新信息、新知识的冲击,每时每刻都面临新的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惟一不变的就是“变”,未来学习主体惟一具有的持久优势,就是有能力学习得更快更好。谁对变化的反应更快,谁就掌握先机,谁对变化把握的全面,谁就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第二、适时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企业,惟有不断地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企业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企业不断获取竞争力的核心。学习需要创新,管理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我们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观察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同时创造性地研究探讨符合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的,符合公司司情的工作思路。
3、要正确探寻学习力的实现方式
探寻学习力的实现方式必须紧贴企业自身实际,着眼企业发展方向、班子建设情况、队伍结构情况和员工素质情况。在探索学习力的过程中,我们一是把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摆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层面上来考虑,重在研究和制定好企业发展战略;二是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角度上来考虑,重在适时转变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增强领导能力;三是把队伍结构的分析,摆在提升企业资质的高度上来考虑,重在打造高素质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队伍;四是把对员工的素质培养,摆在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的深度上来考虑,重在聚合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提升学习力的几项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惟有实践才能正确检验学习的效果。近年来,公司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升学习力方面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习模式:
1、打破一种思想观念。观念决定思路和手段。好的观念能够引领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陈旧的观念将阻碍企业和社会前进的步伐。过去,在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问题上,总是把学习的范围局限于党员领导干部,把学习的内容局限于政治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组学习的作用,党委力改陈规,将中心组学习的范围扩大到公司本部部门党员负责人,将学习的内容延伸到企业管理知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诸多方面。并改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习达到了转变观念、研讨问题、提高水平、增强能力的目的。
2、建立一种学习制度。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只是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学习习惯,在于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近年来,公司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从抓学习制度的落实入手,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以此增强执行力。一是制定整体学习规划和阶段推进计划,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二是严格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和学习签名制度,保证参学率;三是编发学习宣传提纲,指导基层学习;四是带着问题学习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五是对重要学习课题,要求党员干部要据实写出学习心得体会,使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开创一个学习的平台。创建学习型企业,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和互动。为加强学习交流,提升学习力,公司党委努力寻找学习载体,构建学习的平台。通过将原《程三信息》期刊改版为《学习与管理》;将公司信息在原内部网站扩展到在公司外部网站进行交流;并在公司和项目部设置书报架和报刊张贴栏、建立阅览室和书房、开展读书兴趣活动和观看名人讲座影像等方式培养员工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员工的学习力。
4、形成一个学习氛围。公司领导班子在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力方面已逐步形成共识。首先是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在各种会议或不同场合,不失时机地向广大员工宣传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学习的途径、方法和技巧,要求职能部门出台激励措施和办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其次是公司党政工团两级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宣传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党(团)支部、学习型项目部、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家庭;第三是全员参与学习,近年来公司广大员工的学习兴趣较浓,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主动要求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特种作业培训取证的人员越来越多,申请参加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员也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公司干部一岗多职、工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急剧增加,以逐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正是由于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活动,提升了全员的学习能力,企业和员工才普遍形成了崇尚学习、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主流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了企业和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企业的文明程度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将学习力催生为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
对提升学习力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得出了三点启示:
启示一,学习不仅是一个人、一级组织的事情,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乃至全员、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启示二,学习力的提升,需要一种观念、一种环境、一个平台来做支撑,才能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氛围;
启示三,学习既要讲究方法,又要注重实际效果。要带着目的学,博学慎思,找寻真谛,运用于实践。
(孟家云,中铁八局三公司)
原载《劳动时报》
第五篇: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随着企业改革也不断深入,企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这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威力和实施的前提,也是创新创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如今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与配合,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跟进且不断创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律之一,“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由于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规律,所以竞争必有得有失,竞争在有助于培养奋发图强,你追我赶,求进向上精神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人争名夺利、见利忘义的思想,人们的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希望与迷惘、正义与邪恶都会反映和暴露出来。那种建立在传统人际关系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和流动量的增加以及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职工思想的多变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人的思想观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职工的思想变化规律,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职工思想活动的脉搏,使正确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密切适应职工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与环境的变化,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改进和创新。基于以上认识本人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相互结合。
3.1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着力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紧迫问题。职工中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多数情况下均由实际问题引起。思想政治工作不像企业经营管理那样具体、直观,弄不好就容易空泛,从原则到原则,以道理到道理,难以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必须联系实际。
职工的一切行为方式都与其切身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正视职工的切身利益,在积极促进职工利益实现的同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使职工懂得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正当的。要引导职工拓展利益视野,从社会发展大趋势上把握切身利益,胸怀坦荡地对待各种利益。只有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令人心悦诚服,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3.2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思政治工作如果完全脱离了物质鼓励的原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但物质鼓励如果完全脱离了精神鼓励,单纯依靠物质刺激,甚至“一切向钱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铜臭气息泛滥,因此,既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又要针对新形势下职工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想结合
生产是企业最重要的日常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生产一道去做,不仅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而且有助于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如果只抓生产,不了解职工的思想情绪,不关心职工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就不能取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支持,生产任务的完成也就没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同样,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去做,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另搞一套,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到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围绕生产,使思想政治工作先行于岗前,贯穿于岗中,延伸到岗后,与经济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就拿本单位的防汛排涝工作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与确保安全度汛工作相结合,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安全度汛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生产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育职工树立对群众负责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多一点责任感、事业心,把为民服务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3.4 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约束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是制度创新,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想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建章立制问题。企业领导要善于把握宏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与本企业具体实施相结合,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与生产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同时,将其纳入正常的企业管理运行轨道。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其次是体制创新,建立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企业领导应在策划生产经营的同时策划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经营理念。
再次是机制创新,建立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分工缜密、量化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必须首先导入现代管理的这些特点和要素。
最后是方法创新,建立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思想到位,管理到位,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重布置、轻检查、无考核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生产一致;与经济工作目标同一;与经济工作责任同担;与经济工作效益同在;与经济工作考核同步,且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必须改进,要改进就必须创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为推动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