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史网上学习感想(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6: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史网上学习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史网上学习感想》。

第一篇:中国近现史网上学习感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感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进入大学后首门需要在电脑上进行学习的课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从没接触过网上学习,心里还有一点忐忑,但真当自己使用了至善在线教育平台后,发现也还挺方便的。这个平台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近代史纲要分许多章节,这个平台对章节的选择很方便。每一节中包括正文、习题、探讨三大部分,正文中还包括图片、视频对部分事件的图解、讲解,看完图片和视频后,可以对这些媒体材料进行评价打分。此外,平台还提供论坛方便大家对所学内容的思想交流,通过回帖、回复,成功打造成了互动式学习型模式,增加了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趣味性。

每一节的学习必须完成三个部分,包括学习时间、媒材评价、习题解答。

正文的文字对事件的重要性把握得较好,对某些重大的且颇具教育意义的事件进行详细地讲解,次重要的则略微带过,这样就能让我们知道哪些是应该充分地了解、掌握的,哪些是仅仅需要知道的,学习起来就有了针对性。正文中对关键信息做了提示,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这样可以更好地使我们记住关键点。正文中还包括图片和音频材料,我对这个最感兴趣。因为当文字看久后,会产生视觉疲劳,加上了彩色的图片能让我们缓解疲劳,并且能够使我们对某一事件记忆深刻。音频材料时间短,穿透力

强,以视频的方式对某一事件进行讲解,这样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对图片和视频进行评分,但我并不知道这样评分的意义何在,仔细观察不同图片的得分,可以看出涉及日本侵华的或者是对我们祖国不利的事件的图片得分很低,我不清楚评分的标准是什么,感觉没什么意义。

每一节的习题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在看了正文后做一些习题对所自学内容加以巩固,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有一个了解,并且通过做题可使我们了解自己对哪一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可及时地补正。我认为这一个平台在习题这方面有某些欠缺处。在做完习题后,系统会自动地进行判评,在选择“重做错误题目”,并把错题重新做正确后,当前页面显示习题解答已经全部做完,但是在统计中并没有显示完成目标。只有单击“重做全部题目”并重新做正确后,系统才会给分。我认为只需要重做错误题目做正确了系统就应计分,全部重做浪费时间。

每一节中设有“本节探讨”这一栏,我们可以在里面发表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看法、观点。在这一栏中,才让我感觉到了不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学习,可以看见大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在交融,这样可以打开自己的思维,把某些事情想得更加透彻。

至善平台还提供了一个论坛供大家学习交流。在论坛里,大家可以发表帖子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以及当今中国

等问题发表看法。通过发帖、回帖,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方便在线交流。在论坛里,看见很多同学都在总结着中国的历史:我们当初为什么能傲领世界,为什么又被他国入侵,为什么之后又能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重新打造一个新的、能让世界为之动容的中国。看着我们不同的想法,看着我们总结历史、展望未来,都为中国有一个好的未来而努力,我就感觉到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所以通过论坛的交流,不仅让我们交流了知识,也让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感融在一起,感觉为中国而奋斗有了强大的驱动力!

在线学习包括很多部分,因此平台人性化地提供了“统计”这一版块。在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已经完成了的学习任务和未完成的任务。单击未完成的部分,系统会自动跳转至未完成的页面。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比较方便。

平台中还提供了资源库,在资源库中可以找到某些我们需要的资料,方便下载,这样就可以扩宽我们的知识面。但是资源库中的资料比较少,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料可供我们下载学习。在个人首页中,有能力指数版块,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但是从开始学习至今都还未开通,希望这个版块能早点开通。至善教育平台是我使用的第一个在线学习的平台,学习内容很全面、规范,使用起来也非常的人性化!它让我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科使用在线学习的方式。

第二篇:2013-2014-2 中国近现史纲要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反侵略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4.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出台的两个救国方案?

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启示?

6.洋务运动的兴起及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原因及历史启示?

7.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启示?

8.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9.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火焰迅速蔓延的原因?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启示?

1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基本内容、意义?

1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4.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什么?有何新特色?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新道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有何启示?

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

16.对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的抗战如何评价?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8.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原因及基本教训?

19.第三条道路破产的原因?

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三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本是梁启超任教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所编的讲义,约撰于1923 年至1929 年之间。这本书被人们视为关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名著,突破了学案体的学术史著述模式,为学术史的撰著体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全书共有16 个章节,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到第四章,综合叙述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其对政治的影响。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到第十二章,这八章主要介绍对清学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名家巨匠的学术思想。总体来说,前两部分可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从引论、总论、心学余波、经学建设、哲学、史学建设、程朱学派、颜李学派、自然科学等方面论述“清学”,以人物为中心,分析介绍其思想要点。剩下的第十三到第十六章曾被梁启超于1924 年6 月至9 月发表于《东方杂志》,并先后于1929 年、1936 年由上海民智书局、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至1932 年被作者收入《饮冰室合集》中。这四章被人们视为梁启超一直从事的中国通史或中国文化史研究中的清代部分。此书是一本有着百科全书色彩的清代学术史,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开拓创新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也有可借鉴 之处。

第四篇: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学术与文化:变迁、整理与再造

——读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教091陆琦杨0901081017

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将目光投注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明清之际到民国初年的知识界,洞察学术演变中的潮涌和暗流,捕捉文化发展的大端与细节。

任公这一部讲义的第一节《反动与先驱》中开宗明义,指出其目的在于“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全书的结构就是在这一写作和讲演总目标的设定下组织、展开的。从“纵”的时间流动来说,清朝三百年“学术变迁之大势”主要勾画的是前近代星空下中国知识思想界亦即“学者社会”翻涌着的内在思潮和鲜活着的外向特征;以“横”的共同时空的角度着眼,清儒之学术并非宋明时期朱子、王学的自然承绪和单纯膜拜,而因明清易代、儒林分化、西学输入和人心思变等因素综合作用发酵,以致破除旧障、别创新境,以新的学者、新的方法、新的眼光、新的精神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导三百年文化发展之主流,终如伟大漫长的地质造山运动,于战火焚天、兵燹屠城的时代荒虚之中隆起一座座奇崛瑰丽之文化巨峰——其于中华数千年文化史之“贡献的分量和价值”重逾泰岳,殊具特色。梁任公这部大书正是以这三百年的学术风云为线索,以明清至民初之学林诸巨擘大师为主体,纵论数百几至千种学者论著,为当时学生、后辈小子公允评述了清代学术各门类的成就,清晰勾划出清儒苦心孤诣用力之诸学科概貌。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分十六节,计二十余万字。通观全书,可以明显看出梁氏将十六节内容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着重论述了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讲至第四讲,凡四节。在这几节中,任公擎笔指向清代学术变迁与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条件变化之影响(侧重于政治方面),将三百年间的学术流变总趋势提挈明。他指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

2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1以及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支流“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认为其有着“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时代的先驱”之重要意义。第一节《反动与先驱》作为“楔子”,首先回溯宋明理学“明心见性”思潮对知识界思想圈的统治,继而论及王阳明学说末流积弊损害学术、戕害国是,造成明亡悲剧。厌倦王学末流、憎恶空谈心性俨然是新时代学术“大反动”的总根源,回归实际、注重客观考察自然成为学术界对时代要求的一种动态回应。于是,在“晚明最末的二三十年”中,初露了新学术时代的几大征兆:一)、王学自身的反动,刘宗周以“慎独”入手,舍空谈趋实践二)、自然界探索的反动,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代表了一种踏实精神,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少有的自然科学成果三)、欧洲历算学之输入,西方新学的输入为当时闭锁于世界之外的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促进了经世致用思想的传布和传续四)、藏书及刻书的风气渐盛,藏书刻书风气的盛行,是对当时空言讲学的反动,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有益工具五)、佛教方1 任公对这一学术主潮的不足之处也看得分明:“可惜客观考察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所以它的效用尚未能尽量发挥。”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2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最极致者当属被梁氏概括为“实践实用主义”的颜(元)李(塨)学派。

面的净土宗反动。宋明理学与禅宗关系深厚,净土宗的昌行,亦“从极平实的地方立定,做极严肃的践履功夫”并回过头来研究学理,在佛教领域扭转了禅宗“束书不观”之旧习。这对清代学术潮流的发展有着导向性和交互性的影响。

第二节至第四节为“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之(上)(中)(下),其主要内容大抵是明末清初至于清末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学术流变大势。梁氏本人从政十余年,于政治现象对学术界之影响颇为重视,以至于用了三节的篇幅来分别说明清代顺康转轨、于学术界极有关系者,就是顺治、康熙两朝对待士大夫政策的转变乾嘉盛世、嘉道以降三个时期的学术界概况。任公看到明亡对学界的莫大刺激:异族征服激发士林志气和学者对现实的关注,如顾、黄、王、颜等诸先生高擎“经世致用”的大旗帜,以绝大气魄对王学实行修正乃至革命,共同学术潮流的形成奔涌造成了清初时代学界的波澜壮阔。但这些前明遗老“大刀阔斧打开局面,但条理不免疏阔”。而康熙亲政后对汉族士子渐变高压政策为怀柔手段,皇帝本人亦向慕文化,倡导求学;兼之在清皇朝对全国的统治趋于稳固、社会日渐安定这一大背景下,以传入的欧洲历算学知识为重要推动力,开发出本土自然科学“新兴的机运”,推进了对人文学科知识(尽管还只是古典文献方面)的分析整理——由此,康熙二十年之后的传统学术界“日趋于健实有条理”,仿佛处在科学黎明的前夜。

然而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清初众多的学派潮流逐渐衰熄,按照梁氏的划分,清初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阎百诗、胡东樵之经学,开后来之乾嘉学派;梅定

九、王寅旭之历算书;陆桴亭、陆稼书之程朱学;颜元、李塨一派的实践学自然科学的火花乍燃瞬灭,经世致用之学沦为纸上功夫;而考据学独盛,百余年间名家辈出,以至成为清代学术文化的代名词。针对科学萌芽的衰灭,任公专重于政治原因的考察,也抓住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认为:一)、清朝袭用明代的八股取士,以科举制度扼杀了近代科学的萌芽;二)、耶稣会内部的分裂牵累了西洋学问的地位和输入。而对于“古典考证学独盛”问题的理解,除去“把科学媒介人的失掉了”和传统学者不尚“奇技淫巧”的习气,梁启超“拿政治现象来说明”:雍正、乾隆两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雍正帝、乾隆帝父子大兴数十起文字狱、禁毁书籍,实现了专制君主对知识界的钳制,并将学者的思想自由剥夺殆尽。在专制政治的重压下,学者们的聪敏才智“只有全部用去注释古典”,虽然“在文献上有意外的收获和贡献”,然整个学界的力量被长久消耗在几部古典著作上却是令人可惜扼腕。在学术史上,这股专务注释古典、忠实研究经籍的思潮被标识为“汉学”,在乾隆、嘉庆两朝全面占领了学术界,乾隆朝开四库馆,汉学派占据四库馆,压倒宋学,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乾嘉汉学的顶峰涌现出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的“乾嘉诸老”汉学派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支派:一是以惠栋为中心的吴派,标榜“信古”;一是戴震领军之皖派,追逐“求是”。此外尚有扬州、浙东二派,前者研究广博,后者最大贡献在史学上。乾嘉学者的学风近似于近世科学的研究方法,梁任公名之曰“科学的古典学派”,其对中国传统典籍的整理阐发之全面、之成就可谓空前绝后。按照梁氏举列的乾嘉学派工作的大概内容,有经书笺释、史料搜补鉴别、辨伪书、辑佚书、校勘等十三项,可谓精细而宏大。“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

古语云:盛极必衰。古典考证学在经历了乾嘉时期的全盛之后就“渐渐蜕变,而且大部分趋于衰落了”。就政治形势与学术界的互动而言,嘉、道以降,文字狱渐趋平息,君主编织的网罗大为疏阔,对士大夫的思想控制稍稍放松,这为有识之士走出书斋,迈进社会提供了条件;乾隆盛世之后的清王朝面临着深刻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积弊丛生,引发了朝野普遍的“衰世”、“末世”之忧,令人不安的政治社会现实催促了清初经世致用精神的复苏,常州学派的新兴正是

这一新时期经世思潮之代表。龚自珍和魏源是这一新精神的杰出代言人“经世致用”的再生对统治着嘉、道年间学界的考据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预言着新时代的来临。咸丰、同治年间,全国或局部地区陷入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状态,内外交困,特别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令学术界受到波及,作为文化中心的江浙皖地区遭受战火洗劫,公私藏书荡然无存,未刊之著述稿本散亡不少,许多耆宿学者遭难殒身,后辈在应受教育之龄多半失学考据学“本已在落潮的时代,到这会更不绝如缕了。”以考据为本的汉学派又因门户森严、支离破碎而惹起人心厌倦,与之对立的宋学得到复兴;从中国与世界之关系看,晚清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重开国门,洋务运动为发愤图强之目的而兴起,从内外因素上引发了国人学者对于西学的接触、讲求。而对外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条约之签订对国人精神思想之刺激绝大,“把空气振荡得异常剧烈,于是思想界根本动摇起来”——学术界的眼光遂渐从传统学术中的汉宋之争,今古文经之辩移向“外来思想之吸受”,进而演至“新”“旧”之论战,竟而牵涉政局变革、影响社会风气。

以上所叨叨絮絮之三百年学术流变,用第十节《实践实用主义》的开头第一句来概括就是:“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可谓简明至矣。

本书第二部分,包括第五节至第十二节,凡八节。第二部分篇幅最多,占全书十六节的一半。其分量亦十分重要,试图包举清初学界纷呈迭出之学术潮流及其代表人物,描绘出前现代时期波澜壮阔之学术黎明期气象。梁氏本人在第五节《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主讲黄宗羲,先导以孙奇逢、李颙,附之以浙东诸儒、李绂论及黄梨洲的《明儒学案》提出了著述学术史的“四个必要条件”:第一,全面性;“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概括性;“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客观性;“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人格呈现性。“要把个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参照这几项标准,第二部分的八节内容尚经受得起检验——这部分基本上将有清一代重要的学术学派和学者囊括其中,并以鲜活笔调还原其面相行迹,以简明言辞复刻其思想精神,三言两语即可令读者感受到传主人物的品格。任公著文常带感情,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亦然,但彼对各学派诸儒立论、批评都颇为中肯,其所居之位置甚为公允。试简述如下:

第五节《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以黄宗羲为中坚展开,简要叙述了明清之际至于康雍之时的王学之流风余韵。孙夏峰、李二曲等老辈以“倔强坚苦的人格”予“当时学风以一种严肃的鞭辟”;黄梨洲则以卓越的创造力在诸多领域奋发了中国十七世纪的学术热情:将王学的内观参悟功夫修正为外向实行主张1;写作具有朴素民主启蒙思想的《明夷待访录》;对《明史》之修成有大贡献,撰写两部学案等,堪称清代史学开山之祖;涉足经学、历算、文丛编辑诸多方面树先驱之旗帜;李绂则是清代王学最后一员健将,品格绝高,结束江右学派。

第六节《清代经学之建设》叙及四人,顾炎武、阎若璩为主角,胡渭、万斯大为附录。顾炎武为明清之际大学者,以巨大气魄破坏晚明空洞学风,高标“经学即理学”之旗帜,梁任公即以此称其为清学开山之祖。亭林先生学术之最大特色,“在反对向内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向外的客观的学问”,而其一生周游四方,1 黄宗羲将王阳明“致良知”之“致”字解释为“行”字,足见他厌恶晚明空疏荒废、清谈性命的学风,爱好实践考察的思维倾向。

践履实行,用严正的规律来规律自己,鼓吹学人的社会责任,擎起经世致用之大旗,将此一份理想人格和学问精神付之实现,真可谓后生小子如我辈者之模范。

除去人格精神上的指标作用,放在清初学术界,亭林的特殊功绩尚存三者:一曰开学风,排斥性命玄谈,专务客观研察二曰开治学方法,如勤搜资料,综合研究,参验耳闻目见以求实证等三曰开学术门类,如史实考订、音韵、地理、金石诸学皆由亭林肇端影响了清代学术的百年发展。亭林学问博杂,虽开有清一代经学之风气,但真正为清代经学第一人遗泽后世者,则阎若璩当之。阎百诗以一部《古文尚书疏证》揭露千年流传的东晋人梅赜所造之《尚书》证伪,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初生之门,疑古求是成为一时潮流,故而任公要将他视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第七节《两畸儒》关注的是清初声光绝无的两位大师级人物:王夫之与朱舜水。王夫之隐居衡山,朱舜水东渡扶桑,皆在清初学林湮没无闻,但于后世声望日隆。任公讲清代学术,自然不会放过这两位隐身在历史背后的大师。拿顾亭林与王船山比较,二人既能破坏,又能建设。区别在于,“亭林建设方向近于‘科学的’,船山建设方向近于‘哲学的’”。王船山不似顾亭林那样排斥哲理,“一面极力提倡实行,一面常要研求最高原理”,其在哲学建设、史学评论、经学、佛学诸多领域建树颇大。而朱舜水人格“光明俊伟”,其学风“主张实践,排斥谈玄”,在日本大昌朱子学,“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对日本“德川二百余年太平之治”和明治维新产生强力影响。

第八节《清初史学之建设》主要收束浙东史学一派,万斯同、全祖望为当时史学之翘楚,代表了学术江河之主流,附带讲论了清初其他的一些重要史学家、地理学家顾祖禹、顾栋高,马骕、吴伟业。万斯同师出黄梨洲,以为历史是“建设在正确事实的基础之上”,其功夫多半消耗在史料的搜集和鉴别上,这样一种实证的治史精神对后来历史学者影响不少。全祖望接续黄梨洲、万季野之学脉,集清代浙东史学之大成,其治史风格既有黄、万言传教训,又有自身峻严狷介品格之锻炼,大端有四:一者,重视史料的搜集鉴别;二者,不作空洞推论、尖巧臆测;三者,公平中立,无门户之见;四者,反对所谓“春秋笔法”和花哨的批评。以上治史精神与治学方法对于建设健实的史学实有莫大裨益。

第九节《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中,任公对官方主导之程朱理学不以为意,尤其鄙弃假道学先生们,孙承泽、李光地、方苞之流而对风格高峻,治学严谨之朱子学者则颇为钦佩本节即以张履祥、陆桴亭、陆陇其、王懋竑四贤为主线。梁氏点出:程朱学者之特出者,多半是独善其身的有学者色彩的君子,“对于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新发明、新开拓”,论及办事能力多数亦是平常甚而平庸;同时,梁任公对于程朱学派之价值并未完全贬低:他看到,在“晚明心学已衰之后,盛清考证学未盛之前”的学界空白中,朱子学充当了“中间极有力的枢纽”,对于清初学术大反动的完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程朱理学搭配八股科举,全然扼杀知识界的活力,毒害人心风气,此令任公不得不下一定语:“清初程朱之盛,只怕不但是学术界的不幸,还是程朱的不幸哩。”

第十节《实践实用主义》重在叙述极端注重实践的颜(元)李(塨)学派。颜元习斋以“复古”为旗号,不宗程朱陆王,用一种猛烈的力度革除破坏旧学,摧陷廓清了传统学术的基础。颜习斋否认一切纸上学问和明心见性般的讲说,痛恨钻入故纸堆的使人病弱的读书求学。如此看来,乾嘉考据学派倒是另一层意义上的程朱陆王学,习斋若生在乾嘉间,必愤怒不已。从这个角度出发,颜习斋极端重视实行的作用,重行不重知,鼓吹“凡知识皆得自经验”,倡导“唯习主义”,以改良习惯、练习实务。这些主张都切中时弊,乃不易之论。只是颜习斋为古代圣王之教束缚住,在精神上已经踏入近世,但内容上还拘泥于上古三代的成法。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李塨是颜习斋的学生,对师门偏弊之处多有补救,品格高洁而有志趣。

第十一节《科学之曙光》专讲清代历算学家。盖算术、历法为古代中国少有受到重视之科学门类,又是科学之基础。清代里算学大盛,在西洋历法传入后,获得了极大之发展。王锡阐、梅文鼎二人即为个中扛举大旗人物。其中梅定九以博大之姿开拓历算研究的新层次新境界新途径。按梁氏所说,梅定九在学术界之贡献成绩在于:第一,使得历学脱离占验独立;第二,开创对历学历史的研究;第三,将历学建设在数学基础之上;第四,致力于普及历算学;第五,严格求是,研究古算书,“力求本国学问的独立”。

第十二节《清初学海波澜余录》在前述几节之外,捕捉历史中那些匆匆而过的身影,将目光投注到主流思潮之外的角落,介述了方以智、陈确、潘平格、费密、唐甄、胡承诺、刘献廷、毛奇龄、朱彝尊、何焯、钱谦益、吕留良、戴名世等十余人的经历、学术,呈现了程朱陆王、顾黄颜李、考据历算之外的清初学界“方面之多与波澜之壮阔”景象。

本节最后一句:“乾嘉以后,号称清学全盛时代,条理和方法虽比初期致密许多,思想界却已渐渐成为化石了。”将乾嘉学派时期的思想界情况轻轻掠过,宣判了“无足轻重”的罪名。讲义就转而进入下一部分了。

本书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三讲至第十六讲,凡四节。此一部分专讲清儒乾嘉学派整理旧学典籍、发挥“实事求是”精神之成就。依据学术门类之相近,分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

(一)、(二)、(三)、(四)四节。如果说,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学术潮流之变化,第二部分的主角是清初学界诸大师,那么,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乾嘉考据文化的总成绩总遗产之一:书籍,四节内容皆介绍各方面各领域的专门著述与经典之作。

第十三节讲经学、小学现在所谓的文字学及音韵学方面的清儒著述。

第十四节论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的成绩,兼总结校勘法、辨伪术和鉴定辑佚书优劣之标准。

第十五节谈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和谱牒学的发展状况。

第十六节说及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的发展情势和成就。

一部清代三百年学术史也就在梁任公感叹杨宗稷研究琴学之价值之后落下最终的句点。而如何继承清代学者们的求是精神和考据方法,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发扬中西结合的优势,创造中国学术的又一个春天,却是梁任公这部学术史向我们提出的世纪之问了。

2012-8-25

第五篇:近现**作教学研究(推荐)

近现代语文写作教学发展研究

一、写作教学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但由于没有独立设科,因此写作教学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表述。1904年,“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科设立,开始有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写作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写,类文体、日常实用类文体开始受到关注。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作法,宜就读本及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儿童日常见闻与处世所必须者,令记述之,其行文务求简易明了。”此时的写作,还仅仅限于文言文。1920年设立国语科,小学可用白话作文,中学白话、文言兼用,至此白话文和文言文兼作的局面初步形成。1929年,《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明确列出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即口语和语体文同时并用,作为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感情的媒介。

为了便于操作,还有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学国文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语文教育名家阮真在《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中便做了这样的工作。他将写作教学的目的,针对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学段做了不同的区分。初中阶段:所作之文在内容上要切合题意、思路清晰、词语得当,形式上要段落鲜明、标点正确,语法上要合乎规范;就自身生活经验及环境,作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做到简明而有层次;根据生活、职业的要求写作相应的应用文,做到 表意准确而又合乎格式;根据生活事件和自身兴趣撰写故事、新闻等,做到准确而生动;根据特定情境和需要作简短的议论文,做到观点准确,思路清晰。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则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描写记述类的作文,要曲尽其妙而又富有悄趣;应用说明类的作文,要简洁明了而又情文兼至;议论辩说类的作文,要观点鲜明而又合乎逻辑;文言文类的写作,要文通理顺,结构谨严,修辞雅沽;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略习各种文章作法,应用于作文。就此作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来看,显然是比较条理化的。写作体裁上,不仅有实用文,而且有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有故事、新闻等;写作要求上,不仅要求合乎语法、修辞和逻辑,而且要熟悉模范文作法和模仿规则等等。这些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无疑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写作教学内容

课标中的写作教学内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04年,《奏定中等学堂章程》“中国文学”科将“文义”、“文法”、“作文”作为该科教学的首要内容,“作文”主要指日用实用之文。1912年,《中学校令实行规则》对国文教学的内容做了规定,“使作实用简易之文”。直到五四前夕,尽管写作的都是文言文,但注重撰写切近民生的实用文而非应试文,这已经是历史的进步。1920年,国语科设立后,小学 写作切合生活实际的白话文,初中文言、白话兼作,高中继续做文言文的局面初步形成。1923年,《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规定初级中学国语教学内容共32学分,作文作为国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了10学分。此时的写作教学内容不仅指书面写作,也包括演讲、论辩等口头作文,人们对写作教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语文教科书中的写作教学。我国近现**作教学训练包括基本组词、组句、改错、片段、整篇等多种形式。但是,由于语文教材无外乎综合型(阅读与写作等)、分编型(白话与文言分开)两种类型,没有独立的写作教材。在语文独立设科的近30年里,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是传统文选型教材的改良与突破,单元组合型教材还没有形成。因此,学生写作时也更多是模仿书本中名家名篇的写作思路与技巧,或者借助教师规定的写作题材来作文。20世纪30年代中期,语文教科书在原有文选本和文选评注本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单元组合型语文教科书。1932年,孙俍工所编的初高中《国文》(神州国光出版社)教科书,是较早的以“文章作法”为线进行读写组织单元的教科书。该套教科书初中第一册所编排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设有相应的写作训练主题。如第一单元围绕着“白描风景技能”这一训练主题,选人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刘鸦《大明湖》等10篇写景佳作,并设置了《虎丘山下》、《韬光的翠竹》等8个体现此训练主题的作文题目。该课本将写作教学的内容按单元序列化展开,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所设置的作文题目,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加强巩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写作教学内容研究。关于作文教学,学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1923年,夏丐尊进行了教学小品文的尝试。他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不发展,是只从国文去学国文的缘故。所以,经常劝学生不要只将国文当国文学。“我所第一叫学生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叫他们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我想设法使学生对于实生活有玩味观察的能力,以补济这个病弊,于是叫学生作小品。”小品文对于作文练习的价值很多,比如,能够让学 生多写多练、从生活中取材,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玩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文字简洁含蓄的表达习惯,同时还可以为长篇做预备。20世纪40年代,黎锦熙在《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中系统总结设计了作文教程,并将作文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及以上、高中及以上等几大部分进行说明。小学又针对不同的学段,将写作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初小前两年:主要以简单记录为主,如简单的便条、标签、通信等;初小后两年:注重设计,多方练习记叙文、实用文、说明文诸体,并研究其做法,使其可以应对生活中相应的问题,产生实效;高小:在原有基础上练习作抒情之文、议论之文,但也要宜法重设计。初中及以上阶段,继续练习以上文体,有兴趣和天资的学生可以选修诗词等纯文学样式的学习,自由拟作,不加限制。高中及以上: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各种文体,但在文法上不宜有错误,等等。由此可见,黎锦熙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比较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推动了写作教学 的程序化和科学化进程。

三、写作教学方法

课标中的写作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作具体指导,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背诵名家名篇积累优美词句,体悟文章的结构和修辞,而后在写作实践中模仿和借鉴,所以古代的作文教学准确地说应该是作文训练。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有了重大革新,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五四”以前,作文教学受到实利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虽仍以文言文作为主体,但在文体上特别注重诸如实用文、应用文、记叙文的训练,有时也有个别白话文造句训练。20世纪20年代以后,作文教学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以及教育科学化运动的深人开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写作教学指导的材料和学生写作的内容,都明显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1932年,中小学国语和国文课程标准颁布,对作文教学方法的规定很详细。比如,小学国语的作文教学方法要点:既要重视笔述,也要重视口述,而针对低年级的学情要更多地采用口述,高年级则反之;不管是笔述还是口述,都要注重内容的价值,而不仅仅着眼于方式;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让儿童自己去命题,教师命题的话最好可以多出题目供学生选择,命题注重趣味性等;教师对低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要多用“助作法”,增强学生作文的成就感和兴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可多用“共作法”,充分发挥其写作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为矫正巨大的错误起见,可将容易错误的文法句法,用听写法、仿写法等作充分练习;作文批改使用“订正符号”,指导学生写日记,等等。

写作教学方法研究。较早进行作文教学法研究的是姚铭恩。1915年,他发表《小学作文教授法》,把作文教授的方法分为四纲:范作、共作、助作和自作,而后又从性质和用途上作了主副区分。主要的方法有:指导法,包括视写法、听写法、暗写法、连缀法、填充法和白话造句法;补助法,包括模仿法、译文法和复文法;自作法,包括叙述法和直观模写法。辅助的方法有两大种:变化法,包括节约法、增加法和改易法;推敲法,包括正误法、排列法、连接法和修饰法。

1922年,梁启超认为“作文教授法”与读文教授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的。因此,主张作文理法的教学可以和读文教授同步展开。教师在进行读文教授之前,要先教学生“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让他们明白文章该如何看,文章该如何做。有了这些准备,等到学到某一类文章时,教师便可详细地讲解这一类文章的理法,将阅读与写作教学同时进行。在作文的次数上,梁启超反对多做的观点。他主张中学生“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多做学生便要生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梁启超虽主张少做,但特别强调少做的效果,“做一次必将一文做通”,“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如果感觉学期中间次数不足,不足以达到作文的效果,梁启超还设计了补救的方法,如让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等。

1924年,叶圣陶发表了《作文论》,则从写诚实作文,少做命题作文,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生作文和说话一样为的是发表自己的思想,“一定要有所写,才动手去写。从反面说,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由此,主张即便是被迫的写也要“求诚”,写作的内容要“真实”、“深厚”,写作的态度要“诚恳”、“严肃”。“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叶圣陶上述观点与我们当今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文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当时可谓是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是黎锦熙在《本国语文教学法提要》中提到的作文教学法,其所提到的对文法的运用方法及作文订正的方法颇有新意。黎锦熙认为,作文的命题,教师要深思熟虑,“宜多从设计中来”,并要结合学生所读之书。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他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要多重视内容,形式处于次要位置;随着学生程度的渐高,批改则“宜根据文法”、“导以修辞”。对于作文批改的形式,他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批改方法,宜用六种符号”,“用红笔标记于字旁,发还自改,改毕复缴,核正记分。”他所提出的作文多次批改、发展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批改评价的反馈作用。同时,他还主张填写字体错误表、文法错误表、事实错误表、思想错误表,填这四张表的作用是“作个别及全班之指导,且备统计研究”。黎锦熙这一新颖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可谓是对当时作文评价的一大补充,提高了作文批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由上观之,近现**作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如叶圣陶、梁启超、黎锦熙等,都用自己的探索研究为这一时期写作教学的发展打下基石,为后继作文教学的发展开拓出更为清晰的思路和面貌。

下载中国近现史网上学习感想(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史网上学习感想(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家具史感想

    学习家具史感想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家具史这门课程,了解到家具的由古代至今所走的道路。认识到家具的分类,风格等等。让我们了解到家具更深的层次。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艺......

    学习美术史感想

    學習美術史感想 沉思往事立殘陽 ——從學習中國美術史說開去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詞......

    中近史读后感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

    中近史简答题

    1、 如何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集团中明显地分裂为对立的两派。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称为洋务派,而反对派称为顽固派。洋务派主要是......

    院史感想

    院史感想 “根源蒙古,花开巴蜀,响誉神州”——何氏骨科造福人类。身为何氏企业的一名员工,深感自豪!通过这一次的院史的学习,我已找不出更华丽的语言来表达对院长崇敬之心,对医院......

    现代与经典感想

    《第1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出去学习的机会,4月18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南京。这次全是特级教师的课,很优秀的老师......

    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模版]

    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精选多篇)

    中国政治制度史感想 大三上学年,一学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习可以说收获颇丰,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的感受。 首先,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