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研究
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研究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项目背景 新闻联接:2009年重庆应届毕业生中有1 9.6万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3.73%,但与3年前高一相比今年报考人数减少了2万多,其中有1.6万名考生是读完高中,但主动放弃参加高考的,这其中多数多数是农村考生。(《重庆晨报》3月28日)这不是个别事件,每个地方都有很多类似事件。还有辍学,厌学很多问题,很普遍的。重庆市教育系统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收费高。我想除此以外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方式是不是出点问题了?由于很多大学内开设了开很多与学生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专业课有太多的理论要学,实践课落后与社会。很多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和研究能力,学习的兴趣也大打折扣。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远不如以前,尤其是近年来的扩招以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大学以来,许多高校教师感到迷惘,发现教学效果远不如从前,觉得传统的传道授业遇到了挑战。很多人认为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是能够挣钱,现在的社会能挣到钱才是唯一的本事,而现在大学本科四年,每年花费两万,而同时又出现了大学毕业后,每月的工资只够吃饭和花销,工作前景不光明的情况,以致目前出现了很多的读大学无用论之说,并且也有的确有很多认为大学学习很无聊的在校学生。那么,这些在校大学生们,他们每天是怎么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现状呢?原因又是什么呢?他们又是怎么看待大学的学习呢?
意义 大学新生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 ,普遍存在学习动力
不足的倾向。激发学习动机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当前的学习效率 ,促进
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并推动其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新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完善学生管理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
要途径学习态度及现象直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与否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这一代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动机及态度的特点和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并针对性
地提出了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几项措施,纠正认识偏差 端
正学习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回顾
据原有研究分析:大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不甚明了,以至于学习没
有积极性,学习态度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学习倦怠。
据原有资料分析,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当问及“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时,其中回答主动性很强的占13.62%,一般的占66.76%,不强的占12.74%,不想学习的占6.88%。
当问及“你是否在每学期开始时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其中制
定并严格执行的占8.74%,制定但没有严格执行的占39.41%,没有制定的占26.52%,根据课表进行学习的占25.33%。当问及“你经常到图书
馆借书或是查找你所需要的资料吗?”回答频繁的占9.13%,经常的占
29.79%,有时的占56.29%,从不的占4.79%。从以上3个问题得出,大学
生学习行为各有不同,学习主动性也大相径庭,某些学生在学习态度上
存在问题。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要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必须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即学习
动机。学习主动性是反映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学习态度是
学习动机的一种因素。因此,学习主动性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高低。
情感成分是指伴随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
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企图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意图,它构成了学习态度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一方面决定
着学习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只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一)大学新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作者】 郭秀红;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文献内容本文阐述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习任
务,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意义,并针对大学新生入校后,因为种种原因,学习动机强度减弱甚至消失,导致学习不刻苦或厌学,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方法。
(二)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和引导研究。
【作者】 郝颖;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 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内驱力的激发和引导对于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得出应从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动机等方面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的结论。研究内容:从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进行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改进对策和建议。影响因素中对大学生学习影响极为显著的有六个: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其中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因素包括自我意识,角色认同,内源性学习动力,学习动机,社会化因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在诸多的因素作用下,大学生的目前学习态度及状况是如何呢,原因又是什么?研究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现状的因素,得出应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等方面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二)研究方案
基本概念:
一、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内驱力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内驱力的激发和引导对于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我意识:指人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对自我特点的认识以及对自我形象的评价等。
角色认同:在社会化过程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将各种不同的自我形象变成一种整体性的自我形象,以实现一种个性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同一性。具体的说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过去怎样,自己今后的方向怎样,如何为承担成年人的角色做好准备。(包括目前角色,未来角色,现实角色和理想角色等等)
研究假设:大学新生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 ,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倾向。存在很多学习倦怠的现象,学生迷茫和无助。学习的内驱力是什么?是人的兴趣,爱好。还是为了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或只是为了将来的一个稳定的饭碗而学习? 在中国,大学生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到我们这代大学生身上,似乎就缺乏了激情和理想。“民族的精英和希望”早已不复存在,“天之娇子”的头衔被社会嘲笑和反讽。学生自身的自我认同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大学意识逐渐模糊,普遍感觉迷茫。这种心态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又是如何呢?据初步了解,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无助,无聊,焦虑,忧郁甚至厌倦学习等不良精神状况。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原因是什么?这正是本篇
三)研究设计
调查地点 重庆大学城
调查对象选择: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等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
资料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对某些高校学生学习态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学态度状况和产生原因。
四)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查阅搜集和整理最新的相关文献资料。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步骤
3设计,修改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展开具体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到各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 分析阶段
原始问卷资料的审核复查
问卷资料的汇总和编码录入
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
个案访问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
研究报告的论文写作、定稿。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愈发趋进大众化。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愈发庞大。就业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群体,现实世界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尤其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下,其具体的就业现状究竟如何?求职大学生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人才,这都是我们亟待了解的信息。
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收效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究竟要何去何从。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现状 用人标准 国家政策
一、2006年~2010年的大学生年内就业状况调查
2006年,我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413万人。据新浪网的在线调查,毕业半年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了及有签约意向仍未签约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49.81%,没有马上就业意愿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27.25%。从06就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其严峻。
而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95万,相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高达19.9%。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与06年持平,保持在70%左右。从数字上看,每年都有30%左右毕业生无法在当年找到工作。其中,全国的211院校及985院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上要明显好于普通院校,可以达到80%以上。
08年出现了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7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将继续增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称:“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再加上几年来屡见不鲜的“被就业”风潮,真实的状况可能更加令人堪忧。
针对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专家估计截止2009年底共有15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5.4%。加上C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势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往年更加严峻。而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61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国际连续出台了各种政策以保障及促进毕业生就业。
进入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未消退,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直面就业问题的毕业生数量可见一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者麦可思(MyCOS)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
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约86.6%,比2009年高1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0.9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大体呈现以下三种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及“继续深造”。而持有“先就业后择业”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将近半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面前,可以将此视做一种成熟,但多少又伴随着一丝无奈。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究其原因:一是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更加高的知识层次和更全面的个人素质。二是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抬高了门槛,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需要更高的学历及能力。三是心理因素,一些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暂时性地回避眼前问题的情况也必须考虑在内。
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它带来了哪些利弊?反映了哪些问题?
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加完善的知识储备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但不少大学生选取考研的道路是出于对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忧虑。这是一种主观的风险回避。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无法勇于承担来自社会的压力。并且,宏观上这无助于缓解大环境上的就业压力,势必造成潜在求职者的增加,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帮助大学生认清问题所在,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就业地区选择:首选经济发达的地区
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逾六成。这一趋势存在多年,并且没有出现消退的迹象。思考其原因: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及更加良好的待遇。二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挑战大城市”的心理,希望在大城市伸展拳脚。而这又在客观上加剧了供求上的失衡,结构上的矛盾突出。对于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尤其是中小城市,更加急需改变的是大学生普遍的“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心理。要改善这一现状,一是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扶持,二是在教育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实的市场需求开展教育事业。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总结:
2001~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3倍。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超过500万人。2010年为611万,而到了明年,这一数字将是659万。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已经使就业市场明显萎缩,其消极影响至今仍未完全退散。企业需求相对降低,倘若下滑严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势必有所减少。而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发挥作用并不明显。虽然学校及各部门,各调研机构所发布的数据有所差距,但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渐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四、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本质上来说: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第三产业人才预计缺口为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例如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虽然上述缺口预计数量庞大,但是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原因在于:
一、因欧美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能很快恢复,日本在2011年3月的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所以外企需求量下降;
二、国企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扩招,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所以急需消化;
三、由于海外市场低迷,大量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流。这种种连同造成了“市场需要大量人才,但就业压力依然大”的现状。
(2)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麦可思研究院撰写《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开出的就业“红绿灯”报告单中,8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他们分别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高职高专有7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随便其中列举的哪个都是时下的热门专业,热门的同时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体现了高考考生在考后填报志愿时的情报缺失及缺乏指导。解决此失业类型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3)从大学生自身原因上说,当代大学生普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多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很多大学生固执的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对高待遇,高福利等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海,北京成为了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但大城市没有完全吸纳所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 “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已持续多年,并将在几年内继续。
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不止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个人修养,品格,动手能力,敬业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于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的特点。大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了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不了解及不够准确的自我定位。他们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极少人做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各地政府要采取扩大面向基层就业岗位、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措施。各地高校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交流与联系,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要及时公布及的招聘信息教育部也要相应采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向西部支教,等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就业。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并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发展方向及目标。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的了解,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大学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
大学生在面对求职困境时,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总结:大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应积极进行反思,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了解,反观自己的现状。当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不如以一种从容的姿态,一种相对较低的姿态去适应当前的环境。通过不断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义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国家,企业,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克斯研究院
[2]2010年下半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于法鸣
[3]2010年就业蓝皮书发布,11个专业失业率最高新浪教育
[4]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解放日报
[5] 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熊汉忠.
第三篇: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
大学生今后将遍布并掌管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所以,探讨当今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诚信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观,建立诚信社会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问题;诚信社会体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人交往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诚信不仅对他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今后将遍布并掌管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所以,探讨当今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诚信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观,建立诚信社会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主流是乐观、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具备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综合能力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我们也发现,个别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的行为,比如仍有学生有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思想政治诚信缺失
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对于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目前,大学新生入校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率一般在95%以上,而在针对对学生的入党动机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明确,或为了好找工作等理由,而非将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种以利益为目的入党思想极易造成大学生为了入党拉关系。如果对这一现象不尽快加以遏制,不仅造成学校风气败坏,更重要的是会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把这种失信行为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捷径,造成整个社会失信风潮的蔓延。
1.2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在当代大学生中现在流行的词汇为“翘课”、“挂科”、“裸考”等,个别学生由于上课不用心听课,课后或沉迷于游戏或沉迷于小说,对所学的知识了解甚少,以至于在上交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只能以抄袭应付了事,而当正式考试来临时,更是想尽办法,投机取巧,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诚信缺失的真实写照。学习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学术造假现象频发
在大学毕业之际,毕业论文成了大学生拿到毕业证的最后一道门坎。但是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实习、就业等众多压力,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显得无能为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论文抄袭、论文代写等等学术造假行为屡见不鲜,而学术抄袭的方式,主要就是先选上几篇文章,然后再从中复制和黏贴有用的部分,换一种表达方式将抄袭的段落和句子重新写出来,最后加上一些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不是自己的观点,就成功完成了一篇论文。很多毕业生的论文都是这样完成的,虽然学校每年都对论文的重复率进行严格控制,甚至用测试论文重复率工具检测,但是学生们在上交论文之前自己先花钱去购买测试工具然后不断修改,这样能使自己论文的重复率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之内。这样做在表面上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质上仍然是学术作假,严重影响了大学学术的严肃性。
1.2.2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已经成为了每个班级考试时经常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生的失信行为。尽管每到期末开始总是要求学生们签考试诚信承诺书,学校加大作弊处理的力度――轻者提高申请学士学位的学分绩点,重者勒令退学,但是在考试的时候,作弊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而且他们的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带纸条、接收短信、抄袭前后桌甚至是打手势、交换试卷。还有同学是直接是找了代考机构然后戴上机构给予一种隐性的耳机,塞进耳朵,从外观上看不到,在考试过程中就收听考试答案,事后再通过镊子拔出。考试作弊改变了勤奋铸就成功的校园秩序,损害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利益,可以说是大学校园的一个顽固的毒瘤。其实这件事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的不诚信,更是体现了当下社会上一些机构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提前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提前买到考试题目然后再通过高价出卖给大学生,谋取高额利润。
1.3 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生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贫困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助学项目越开越多,扶持对象越来越广泛,但是这种政策让一部分学生有机可乘,经济诚信缺失的现象屡有发生。
1.3.1 拖欠贷款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子继续读书,缓解就学压力的一种无担保贷款,以学生自己的身份和信誉做为担保,然后通过银行发放助学贷款。这是国家财政贴息的,适用于高等院校学生的政策。由于我国的个人信用系统并未完善,所以还款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自身诚信水平基础上的。多数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履行还是十分严谨、重视的。但是有一些困难学生在入学的时候申请助学贷款,但是在就业若干年后不仅不归还助学贷款本息,连利息也不按时归还,这就造成了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出现众多坏账。
1.3.2编造理由,骗取助学金
助学金是大学里面专门针对贫困生开设的一个项目,帮困力度很大,获得贫困生资格的大学生可以得到来自国家的经济补助、享受针对贫困生的专项助学金,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还是有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弄虚作假获取贫困生资格,向学校提供虚假的证明,在每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大学生困难补助评定等环节,都会发现一些学生不惜慌称自己的父母离异、身染重病、残疾等原因去骗取困难补助。在拿到困难补助之后,花钱大手大脚,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那部分学生的利益同时降低了自己诚信道德水准和人格,在学校校园引起了极坏的影响,也亵渎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
1.3.3 日常小事缺失诚信
笔者曾在校园内将手机丢失,发现是被学生拾到,后来笔者花了200元钱将手机赎回。校园里这种日常小事中缺乏诚信的现象有很多,教师上厕所的功夫,办公室内的手机等贵重物品就会丢失;学生吃饭后落在食堂里的包、上课或上自习后落在教室里的包,再回去找便不见踪影。这些都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的缩小体现,但是却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正在逐渐减少。
1.4恋爱诚信缺失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经历,同时也是男女双方一种强烈依恋、信任、责任以及无私专一的情感。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当大学恋爱变得更加的自由和放松时,有个别学生的恋爱态度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些同学对爱情缺乏正确的态度,不够真心,持有的态度是游戏人生。他们认为谈恋爱就是玩一玩而已,缺乏诚信思想及行为,缺乏法律意识与基本道德素养。而且有的大学生因为对方欺骗感情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也给恋爱双方及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关注与警觉。
2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体制上的缺陷,也有管理上的漏洞;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2.1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
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社会诚信危机侵烛着学生思想
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取决于他周围的环境,而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进一步影响他的社会环境。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的思维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各种市场经济的标准逐渐的开始渗透到人际交往之中,利益成了人们行为处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社会上一些人坑蒙拐骗、制假售假、少数干部贪污受贿腐败等一些失信甚至是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扰乱了社会正常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社会的诚信危机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渗透到社会活动中去。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恶化导致其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原本纯洁的思想受到极大侵烛,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使其受到了社会中的消极影响。
2.1.2教育体制的弊端
学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诚信教育是以小学、中学诚信教育为基础的,但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小学到中学,这是一个人成长尤其是形成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道德诚信教育并没有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学校里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把诚信教育当作知识传授,教育手段单一,方式枯燥、内容陈旧,是一种空泛的政治说教。进入大学阶段,高校对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方面表现滞后,诚信机制不健全,教育、管理者忽视学生诚信的不良影响。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成为学生评优、评奖的最主要依据,而这些又是将来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诚信缺失行为,如考试作弊,正是为了获得他们发展、尊重与交往的需要。
2.1.3家庭教育的失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家长在社会活动中存在严重的道德失范,如行贿受贿等。当着孩子的面所做的这些违背诚信的事,影响了孩子诚信品质的形成。当学生从家长身上观察到某种不诚信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并没有受到处罚,那学生在对这种行为的后果进行估量时会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尽管他个人主观认为那样做不是诚信的表现。所以说家长的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传身教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当前很多家长以孩子为家庭的中心,奉行“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条,从小娇生惯养,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没有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反而偏袒纵容,影响了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诚信意识。其次,由于现代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日常生活中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成才的重要标准,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这都导致了当今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2.2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诚信素质较差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责任意识淡薄,个人价值取向偏离。大学生当中决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过分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观念。这种观念常常会诱导大学生发生偏离诚信正轨的行为。此外,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单一,道德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理性思维和分析选择的能力较差,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的全面理解,缺乏对诚信缺失危害性的认识。容易将亲身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使其失去诚信观念。多数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硬件条件,例如,四、六级英语证书,各种荣誉证书等,忽视了道德修养这种软件的重要性。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法律、道德允许的条件下,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效率优先和利润最大化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重要尺度,使得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常常已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产生诚信危机。
诚信作为当代社会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形成的最基本内容,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希望,诚实守信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备素质。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深刻认识诚信的价值,认真理解诚信缺失的危害,自觉的将诚信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生活、学习、求职和交友等方面,做到诚信做人、以诚为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4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大学额诚信问题调查研究(课题号:2014lslktshx-04)”的阶段成果。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大学生学习态度问卷调查
大学生学习态度问卷调查
()
1、你对所学的专业是否满意。A
A是B 否C 一般般
()
2、你对些课程比较重视。B
A选修课B专业课C 通识选修课
()
3、你是否经常上课玩手机或睡觉。C
A是,经常B 偶尔C 从不
()
4、过去和现在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A
A 都有B 都没有C 过去现在都有
()
5、认为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是。B
A 消极马虎B 积极认真C 一般
()
6、你是否有每天的学习计划和目标。C
A 是B 否C 不确定
()
7、你认为学习重要还是实践重要。C
A 学习B 实践C 都重要D 都不重要
()
8、你是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A
A 是B 否C 不确定
()
9、你是否同意大学生平常不学习完全可以,只要靠前学习一下就可以了。B
A 是B 否C 基本同意
()
10、学习对你而言是件怎样的事。A
A 快乐的事B 无聊的事C 不得不做的事
()
11、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你会。B
A 百度一下B 请教老师或同学C 自己解决
()
12、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C
A 一小时B 半小时C 两个小时
()
13、是否有每天上课时认真做笔记的习惯。A
A是B 否C 偶尔不认真D从来都不做
()
14、闲暇时间你大多会选择。D
A 学习B 上网C逛街D睡觉()15当上课和其他重要事情冲突时,你会。c
A上课B逃课C视情况而定()
16、是否有坚持每天预习或复习。b
A是B 否C 偶尔会
第五篇:礼仪现状及原因
礼仪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累积和沉淀,是华夏文明的融汇,是人之为人的标尺。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富有优良的文明礼仪传统,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行为礼仪都是成功的保障,职业类院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直接培养实用人才,而且应该是技能与品能高度结合的人才。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培养劳动一线的能人,但又不仅仅是只会劳动的人,是应该成功的适应社会,敢于直面挑战的能人。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个人的行为礼仪是成功的叩门石,通过礼仪教学和校园生活上加强礼仪疏导和训练,能促使学生很好地在劳动中展现自身价值,和谐人际关系,在竞争中处难而不乱,良好的礼仪是事业成功的“软保障”。然而,现在我们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其文明礼仪修养严重匮乏,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缺失情况,与我国素有的“礼仪之邦”的美誉相去甚远。它不仅严重地破毁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而且越来越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阻力,甚至可以说成也礼仪,败也礼仪。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礼仪的缺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应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教育大事和要事。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状况
(一)尊师礼仪丢失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煌煌史书,列列青卷,尊师重教,连绵不绝。《吕氏春秋》记载“疾学在于尊师”,说的就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师长。“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不仅仅说明老师德高望重的问题,还蕴含着老师对学生们的无悔付出。但目前的现状却是:在高职院校校园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遇到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若未见,擦肩而过;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不知敲门问好,如入无人之境;到办公室办事或咨询事情,不会称呼、不会礼貌用语,如进公共场所一样随意;在教室,满黑板的字没学生会主动去擦,讲台上堆积了很多的灰尘,教师上课时都无法放教材,即使这样,也没有哪个同学“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宣布上课,学生不会向教师行注目礼;下课了,老师还没有离开课堂,有些学生早就窜到老师的前面去了,像冲锋一样,留下老师为他们关灯、关门;校园行走,听见学生骂粗话,即使有老师在场,他们仍面无愧色,毫不收敛;在公车上,学生不会主动给老师让座(任课老师除外);食堂打饭,学生仍会置老师于不顾,一马当先,谁抢先谁得意。
(二)交往礼仪淡薄
在大学里,同学们朝夕相处,是亲密的伙伴。同学情原本是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高职大学生中却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礼行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学生不会主动与同学打招呼,独来独往;不尊重同学,歧视贫困同学,当同 学遇到学习困难时,不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甚至于当有求于同学时,不会使用诸如“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就拿,用后归还也不言谢;在宿舍里不遵守作息时间,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肆无忌惮地打扰其他同学的休息;没有保持宿舍清洁卫生的自觉意识,既不注重个人卫生,更缺乏主动搞好室内清洁卫生的热情等。
(三)道德礼仪远去
在时尚化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迷失自我,与道德礼仪渐行渐远。高职学生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存在于部分学生中: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吊带装、露脐装、迷你裙不分场合穿得理
直气壮;脚踏拖鞋横行校园、进出教室却自以为惬意潇洒;夸张的发型发色让人难辨性别;张口闭口的脏话口头禅却自以为是;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情说爱且行为过分亲昵,男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饭厅里甜蜜的互相喂饭,全然不在乎给别人带来的“视觉污染”;食堂里,学生边等师傅打饭边敲盆子,随意插队买饭,旁若无人;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教室里作与学习无关的事:睡觉、吃东西、听MP3;频繁照镜子、涂指甲、擦脂抹粉;在黑板、墙壁、课桌椅上乱写乱画;在教室里乱扔果皮、纸屑。调查显示,16.26%的大学生有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和评优评奖作假舞弊行为。且考试作弊方式日新月异,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还有的大学生对朋友不真诚,狐朋狗友、哥们义气、不分是非。或者随意承诺,不守时、不守约等等。面对以上情状,难怪不少专家学者一提到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就说“大学生真的该学学礼,学学怎样为人处世”了。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礼仪知识匮乏,礼仪修养先天不足
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了。仔细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其实并没有停止过上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和礼仪修养呢?首先,自古以来人们便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智育被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德育只是宣传上的重视,真正实施起来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其次,还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书本化、理想化、完人化的倾向太强,使所学习的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真实的现实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教育而教育,为考试而教育,为文凭而教育。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了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修养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的体内仍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和“礼仪维生素”。再次,礼文化的教育更多的注重礼仪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学礼,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是发自内心的知礼、行礼。有的大学甚至放松了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认为着什么装、穿什么鞋、染什么发,这些是学生的私事,学校无权干涉。伴随高校扩招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与学生比越来越悬殊,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小。随着管理的放松,不少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的课堂教育让路,以致不少高校连正常的升旗礼、开始上课时的尊师礼都逐步取消了。高职院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学习与实践的同时,未将礼仪教育渗透其中,礼育氛围的淡化,使大学生的知礼、行礼的意识也逐渐淡化。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礼仪修养的提高难成气候
“社会急遽变化造成人类最大的危机是,在人类心灵上丧失了三件东西——‘共识’、‘程序’与‘意义’。缺乏共识就会产生误会、冲突、疏离、仇恨;缺乏程序就无规范、纪律、伦理、组织;缺乏意义就使生活无目标、无方向以致困惑迷失”。我国目前不少人对于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是麻木不仁的。不少人的道德观念相当淡薄,有的根本就不清楚道德观念内容,不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哪些是不符合的。认为我怎么说话,怎么穿衣,只要我高兴,怎么都行,与别人无关。表现在礼文化中的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礼的商品性开始恶性膨胀,礼的精神价值被物质价值所取代:礼品越送越多、越送越滥、越送越重,成为一种让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请吃请喝成为一种权钱交易方式,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大学生中出现的为了做学生干部或是评先评优而请客送礼,变味的“礼尚往来”,直接折射
出当前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深深地打上了社会风气的烙印。互联网这种现代传媒的出现,无疑对现代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网络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不少大学生对自己产生新的价值定位,有的人会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不良行为、语言习惯暴露在网络中。打开一些 BBS或是一些跟贴留言,不难发现粗俗的语言、脏话、下流话、对他人人身攻击的话比比皆是,而且是肆无忌惮,没有一点修养和基本文明素质可言。礼义的缺失,还在于社会尚缺少必要的制度监督。我国社会还缺乏必要的制度,去监督引导人们的礼仪规范。社会监督乏力,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越来越强的功利心,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大学生也难以幸免。社会舆论的引导存在偏差,对于社会优秀文化提得少或者不提,为了眼前利益和超级利润粗制滥造的暴力影视作品,享乐主义、杀人越货行为、对金钱的极度崇拜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司空见惯的谈资,这些精神鸦片,严重污染和破坏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礼仪修养的培养提高是极其艰难的。
(三)礼仪教学的功利化,阻碍了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强,礼仪教学也日趋功利化,由此动摇了一些大学生成人成才意志,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即使学校开设有礼仪课程,也是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主要是针对专业特点开设,如公关、秘书、旅游等。而且专业师资缺乏,影响教学水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强,教学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乏对本职和内涵的把握。实用性功利化的目的使高职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和技能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高职大学生的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同时,教学内容不系统,不 完整,随意性大。而教学方法多限于讲解规范要求,缺乏理论指导,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