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偏远山区与城市的教育现状差异
中国偏远山区与城市的教育现状差异
上了时政课,看了《天那边》,我被山区的教育现状深深震撼了,我难以想象那些孩子是怎样的完成自己本应该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有的还辍学了。从中我知道了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在教师队伍、办学条件以及农民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存在巨大的缺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师资力量等的巨大差异给经济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山区教育雪上加霜。
现今山区教育学校情况:由于地理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当地方圆几百里可能只有一个学校,而且学校里可能只有小学和初中;学校基础硬件设施配置方面教城里而言也是落后的,软件设施极为落后,如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并且他身兼多职,既当校长,又当各科任课老师,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再由于生活的贫困,当地辍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再者,当地的师资情况也十分令人担忧,首先教师短缺和流动频繁现象严重,其次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最后,频繁的变动和教师偏低的学历,导致教学效果差。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频繁的变动使同学们不大适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是很强,因此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好。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落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
所以我在此呼吁:
一、政府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加大经济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采取优惠政策,是教师安心教学,学生有学可上。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的战略取向。
二、增强学校的辅助作用,学校应制定完善的纪律和管理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关怀,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详细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以解决,使其安心教学;另外学校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贫困学生。
三、发挥社会助学的助推作用,多组织一些支教团队,实行一些“顶岗”实习制度,多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对其支持。
第二篇:关于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崆峒区麻武乡中心小学 王满红 ***
调查时间:2014.11.20 调查地点:崆峒区麻武乡 调查对象:麻武乡留守儿童监护人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 调 查 人:王满红
调查分工:王满红负责发放调查问卷和实际走访,留守儿童家属填写调查问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劳动者进城从事其他产业,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不容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所任教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主题为:关注留守儿童的童年,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你和谁生活在一起,你的业余生活怎样,你希望爸妈在家吗?你和老师同学的关系怎样等等。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一)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对学校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三)监护状况堪忧
监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麻武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二、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很少对孩子的品性进行教育,对学习更是缺少必要的指导。2.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会住不导致性格的缺陷,从而引起犯罪动机,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05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4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了两地教学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5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是很重要的。
四、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基层,坚持关注弱势群体,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从社会大局、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1.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吃住在学校。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祖父母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改革家访制度,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5.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民法通则》确定父母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不仅是支付抚养教育费用,还有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将孩子委托亲属看管,自己也定期交付抚养教育费用,但长期不回家探望孩子,也不履行其他义务,都属于履行监护职责不全面。因此,必须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期待权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社会的力量,让他们的童年充满欢笑,让他们的成长为社会注入爱。给他们一个幸福的今天,让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和谐发展的明天。
第三篇:我市偏远山区贫困学生就学现状的调查
我市偏远山区贫困学生就学现状的调查
王晋临
为认真落实晋城市委、市政府《关于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笔者随市、县两级关工委的同志深入全市6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5个乡镇、8个行政村、17所学校、165个贫困家庭,就农村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后,偏远山区学生上学远和就读成本增高,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作了全面的调查。这些地方都是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属于典型的纯农业山区乡村,人均收入都不超过3000元。普遍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大多学生家庭主要以种地和外出务工为生,贫困学生居多,在全市山区乡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学校校舍危房基本消灭,办公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师资力量逐步增强。特别是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后,基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的问题,失学、辍学现象不再发生。但偏远山区农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子女上学难、未成年人心理障碍等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山区儿童的类型
一是父母双亡使孩子成为孤儿。在调查走访的100名贫困生中,有6名儿童属这种情况,占被调查儿童的6%。泽州县南岭乡闫庄中心小学的刘某,由于父母亡故,哥哥在外打工每月收入800元,除去在城市的开支外所剩无几。肖肖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年老体弱,在走访中肖肖抑郁悲观,由于缺乏父母关爱,这种家庭子女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与人群相处,常常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在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空间。部分子女感觉“生活没意思”,成为最需要关心的群体。
二是父母患有重病或学生本人残疾,造成家庭困难。在调查中,因父母有病的阳城县横河镇有13户,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4.1%,占特困学生数26%;学生自身残疾有8户,占学校学生总数7.5%,占特困学生人数的16%。四年级学生吴彤彤、六年级学生吴健是横河镇受益村人,母亲常年有病卧床不起,父亲不能外出打工,照顾病人,家庭生活艰难。
三是单亲家庭造成孩子心理缺陷。泽州县南岭乡在调查的100名贫困生中,有10名孩子属单亲家庭,占被调查人数的10%,在这些家庭中有7名是由于父母一方病故,有3名属父母离婚所致。阳城县横河镇有单亲家庭20户,占学校学生总数6.3%,占特困学生总数40%。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一方面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上学困难;另一方面是在孩子的品格形成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衡、品德差、成绩差,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是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不断增大。由于所调查的5个乡镇、8个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打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处于学生阶段,大多数人都不愿带着孩子一起四处“流浪”。于是,为了方便打工,他们一般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据抽样调查,由父母一方在家育孩子的占36.5%,由祖父母带孩子占48.2%,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11.5%,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3.8%。这样,外出打工就形成了“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现象。
五是上学路途遥远,安全受到威胁。未撤并学校前,小学生就近入学,多数在2.5公里之内,最远的也不过5公里。实行寄宿制小学教育后,学生上学多数在15公里左右,远的就有30多公里。山区农村不通班车,交通条件差,加之山坡陡峭,道路狭窄,崇山峻岭中有时还有野兽出没,遇上刮风下雨,还可能遇上山洪或泥石流。到了冬季,大雪封山,六七十里山路只能步行。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许多学校每月放一次假或两次假,为了能让路途最远的学生天黑前赶回家,往往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就放假。虽然学校制定了老师送、家长接,两头大人见面的严格规定,但也会有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一位家长说:“自从实行小学寄宿制教育以来,子女们上学更加困难,确实无法适应。”
六是租房陪读接孩子,影响务农和打工。
七、八岁的小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因此有很多家长出于无奈,只好到乡镇中心学校所在地租借房屋,陪孩子上学,这样一来,田里的活就没人照料了。学校每月放一次或二次假,一些家长都要跑很远的路将学生接回,一个月少说也要误四五天,因此不少家长都不敢出远门打工。由于当前城乡教育的差别,还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城市教育,托门子、找关系,直接送孩子进城上学,形成农村学校人少,城市学校拥挤,家长跟着进城陪读,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找些零活干或在城内打工,供孩子上学。城市高昂的房租,生活费用的增大,使这些家庭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二、造成贫困儿童的主要原因
一是形成心理缺陷。由于父母一方的离世,从而使得原本温馨的亲情逐渐冷淡下来,他们少了父母的关爱和亲人的温暖。一些单亲家庭子女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在我们进行的调查中,不少离婚家庭子女对父母的行为表示“怨恨”,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父母、老师、亲人、社会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
二是学业荒废形成恶习。父母的一方离开或亡故,另一方为了支撑这个家庭往往疏于对孩子的情感补充和教育管理。给这些家庭子女留出了巨大的自由空间,一些单亲家庭子女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子女都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的十几岁就学会了打麻将、斗“地主”、“种菜”。还有的拉帮结派、聚众斗殴。在中学,单亲家庭学生成了早恋的主要群体,他们平时一起上学、放学,周末一起出去玩,向父母要的钱多数花在买零食、看电影、上网吧。成天无所事事,精神无所寄托。
三是思想意识薄弱,产生厌学情绪。这些家庭子女一般在十至十六岁左右,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步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治力差;但可塑性强,易受外界影响;感情脆弱,易冲动,少理智,易悲伤,自尊心强;想独立,但自理能力差。加上缺少父母的疼爱和家庭应有的温暖,很多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极易走上邪路。加之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成绩差受到学校和同学的冷落,家长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缺少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四是撤点并校形成新的“上学难”。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改善教学条件。可偏远农村孩子们上学却成了问题。先是从一村一校过渡为由几个村联办一所小学,慢慢地联办小学也逐渐少了起来,有的乡村方圆十里之内没有一所小学,孩子们不得不跑十多里路到镇上去读书。阳城县横河镇一至六年级学生分布于全镇20个行政村,全部集中在镇上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小学读书,学校服务半径近35公里。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但新产生的学生交通费、生活费等却让特困家庭承受不起。
五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子女的教育。由于经济落后的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来源少、学杂费、日常开支费用大等客观事实,家长无奈之下选择外出打工,希望能多赚钱供孩子上学,改善家庭条件。他们也曾打算将孩子带到外地上学,但因外地入学费用太高、限制条件太多,加上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强等因素,只好忍痛将孩子留在家里。因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存在内心封闭、存在自卑心理。泽州县南岭乡闫庄中心小学五年级成某,和她讲话时,她始终埋头,显得很害羞,不善言谈。父母在她5岁时就双双南下广东打工,监护人是她的奶奶,已经60多岁了,祖孙相依为命,经济来源完全靠父母在广东微薄的打工收入。学习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加之在农忙时节,就要帮助奶奶做农活,无暇顾及学习,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仅仅是大概每月一次电话。
六是隔代教育造成娇生惯养、溺爱孩子。由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教养,因爷爷奶奶年纪大、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往往是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缺乏心灵沟通,任其发展。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溺爱、娇生惯养,造成部分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经常说谎等不良习惯,形成任性、放纵的性格,有的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七是家长素质低、家庭人口多等也是造成贫困学生的重要原因。在我们调查的100名贫困学生中,有23名属于以上类型,占23%。一些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年复一年依照传统模式种着几亩薄田,家庭收入有限,难以维持正常开支。缺少致富的能力;还有少数家庭,由于封建思想作崇,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家庭收入低,超计划生育,再加上被征收超生费导致了家庭更加贫困。
三、解决贫困儿童学习生活问题的对策
一是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特别是升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生,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保证他们完成学业。一是继续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及时救助特困生;二是县、乡领导班子带头与贫困学生结队子帮扶,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救助贫困学生;三是在群团组织、文明单位中联合开展“手拉手、一帮一”等救助活动;四是继续发挥那些口碑好、乐善放施、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关心下一代事业,帮助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总结推广以往“为百名孤儿寻找爱心爸妈”活动的经验;五是继续推广全市县处级以上干部“一助一”的办法,访民情,化民忧,坚持不懈地开展为贫困学生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二是做大做强“一头猪、两只羊、四只兔”扶贫助学工程。实践证明,“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确实是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一大途径。不仅可以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而且还能使贫困学生家庭脱贫致富、发展畜牧业一举三得。目前,这项扶贫助学工程已经深入人心,社会效益可观。关工委要依靠老同志的力量,摸清底子,找准对策,总结经验,力争把“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做大做强,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同时,要不断完善“一头猪”、“四只兔”扶贫助学试点工作,需要有关单位协调配合,诸如教育、畜牧部门、乡村两级组织要加强领导、各负其责,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是加强对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
1、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组织教师和同学把自立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教育贯彻到全部教育活动中,开展三项工作。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领导承包,列入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展爱心、关心、诚心、热心和细心“五心”活动,给其体贴和尊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细心发现其优点,因材施教,使个性获得充分发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大力加强心理疏导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活得有尊严。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做到不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歧视残疾未成年人,不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失学辍学。
3、依靠社会力量,帮助那些无人管护的孩子健康成长。对那些由于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的孩子,除亲戚成为代理监护人外,还需社会各方面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关爱。
四是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应严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及农村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法制宣讲团,坚持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讲座,开展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定期到学校向学生列举鲜活的违法犯罪案件,讲解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讲述基本法律条文,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五是发挥“五老”优势,给特困学生以特别的关爱。“五老”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支坚强有力的骨干队伍。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智慧经验,崇高的精神风范,优良的传统作风,对青少年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近年来,晋城市1万多名“五老”为青少年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特别在帮助青少年解决上学难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为此,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搞好牵线搭桥工作,动员和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形成全社会动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六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募集资金,加大对特困家庭的救助力度。具体说来:
1、要与民政、人力资源等部门联合,通过制定政策,加大财政对特困家庭的社会救助力度,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
2、要动员社会力量筹集扶贫资金,通过工青妇、文明办、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团体捐助,部门、单位、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多途径地筹集扶贫济困资金;
3、要分层次使用救助资金,要将需要救助的对象分成几个层次,优先解决特困户家庭学生面临的上学难问题,不断提高贫困家庭造血功能、提高谋生能力,增加家庭收入。
(作者单位:市关工委)
第四篇: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作者:张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而山区农村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更为突出,因此提高山区基础艺术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指出了山区艺术教育整体现状,以太行山区艺术教育为例,提出了山区艺术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山区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173-01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艺术教育其情况更是令人堪忧。山区艺术教育整体现状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山区艺术类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艺术类教学并不完善,在山区,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根深蒂固,学校对学科存在明显的主次之分再加上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艺术教育的发展。致使艺术教育在贫困山区长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甚至有倒退现象。因此,造成山区学生观察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够稳定,构思与表达不一致,这是山区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何提高山区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山区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育意识比较严重,艺术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音、体、美被统称作“小三科”。有些山区小学如果不是硬性规定或遇到检查,连“小三科”也没有设置。
艺术类课程开课率严重不足。体育课还好些,音美课往往被当做“补丁课”,所有“主课”排齐后才轮到“小三科”填空。遇到考试或是升学班,这些“小三科”连做“补丁”的资格往往也会被取消掉。这样素质教育就被迫给应试教育让了步。
2.2 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艺术教育的作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了解。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因为只有学校升学率高,排名靠前,学校的工作才能得到肯定,同时学校的生源才会增加。而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艺术课就是放松课,休闲课,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个调节,顺便锻炼一下身体就行了,学不学没有什么必
要。而在高中阶段选修艺术课的学生大多是一些在数理化方向“前途渺茫”的学生,迫不得已,为了不使自己在高考后“失学”,才走学唱歌、画画、练体育这条道。
2.3 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山区中小学对教学评价的标准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子。一切以升学为主,始终认为“语文、外语、数理化”这几门课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你这几门课的考试成绩上不去,素质教育唱的再高也是白搭。有些小学和初中考试成绩与教师工资挂钩,大多数学区校对教师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罚款,贫困山区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不高,有些教师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了一次考试的罚款。
2.4 山区学校艺术类师资缺乏
由于贫困地区艺术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可谓寥寥无几。而且在山区,音、体、美教师往往被编到教辅人员行列里,有也可,无也罢!对于现行的绩效工资来说,音、体、美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之下就差很多,评先、晋级还是一边站。就算是艺术类院校毕业的老师也不得不被迫“改行”改教其他学科。
2.5 经济落后也严重制约着山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学习艺术类课程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需要购买一定的学习用具。对于山区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我所教的年级里好多学生分不清楚出什么是水粉、什么是水彩,因为他们见都没见过。学校艺术类设备也不建全,上音乐课就指着教师凭着嗓子唱,好一点的有架脚踏式风琴就很不错了。全面提高山区学生素质教育
3.1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学校应开齐音、体、美等艺术课并保证课时数。这是提高山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前提。
3.2 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单单只看升学率,对于学生优良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基础文化课成绩。现在中考和会考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参考范围,这就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健全的表现。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3.3 要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
省、市(地)和县(区)要充分依靠本地区教研、科研机构,多渠道配备音乐、美术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实施音美任课教师专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音美“搭头课”现象,提高专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条件。
各地要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建立艺术教研基地,定期组织艺术教研活动。艺术类教师的各项待遇也要正常化,艺术类教师有外出培训、参加学习交流的权利。“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艺术教师视野。
3.4 结合本土特色艺术形式,开发校本教材
山区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具有独特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有着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优势。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并运用收集到的、自己觉得可创造的素材,进行加工与再创造,来美化心灵、美化校园、美化周围环境。我们应根据山区农村的特点,充分发挥山区农村特有的优势,用农村丰富而又独特的艺术媒材,开发、编写、制作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农村艺术类术校本课程教材。
让乡土教材走进课堂,省钱,省力,而且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寻找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井陉拉花,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的艺术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情感。
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山区学生艺术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山区学生生的艺术修养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山里孩子那美丽的心灵也会被开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N].[2] 牛国栋.浅谈如何在穷困山区开展美术教育[N].
第五篇: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作者:巩峪小学 段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4 8:06:31
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巩峪小学 段汉军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推进,农村义务阶段的学生享受到了免费读书的优惠政策,这个政策的落实,不仅给广大的学生家长减轻了经济压力,也更新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尤其让山区学生的家长转变了教育理念,使他们由传统的只关心学生生活转变到开始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发展。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促使了学校管理的“正规化”。因此,如何提高偏远山区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爱岗敬业,良好的师德是前提。偏远山区小学由于班级学生名额不足,导致教师编制紧缺,即使有了编制,由于多种原因也招聘不到教师。这样就给在岗的教师加重了工作负担,增加了工作压力和难度。教师课时多、课头多、管理事务多,工作辛苦就可想而知,而享受的福利待遇有可能最低。因此,从事山区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师德、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知促常乐、爱生如子。只有这样,才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希望。
二、规范的过程管理是保证。没有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有了过程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至少对好的结果有一个保证。虽然山区学校的教师每天工作繁杂、任务重,但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和本职工作。所以,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要下功夫,尤其是在“备”和“教”上要重点下功夫。“备”是“教”的前提,教师没有好的备课就教不出好的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落到实处,充分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平时本来就很辛苦,千万不要延用课内损失课外补的老教学模式。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狠抓教学过程的落实,一是要率先垂范起到表率作用,二是要用规范的制度做保证,三是要做好监督督促作用,四是要认真落实常规月查制度,五是教师一定要落实“四清”活动。
三、校本教研是根本。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采取了不少措施,提供了很多机会,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很快。但由于山区小学教师紧缺,教师任务重,再加上交通不变,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平时能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师大量时间都呆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本校教师。所以,开展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教研方法。一是要引导教师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著名教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不断总结教学得失,才能不断改进教法,不断进步。因此,学校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督促教师写好教学反思。二是加强同伴互助,俗话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因此,要鼓励教师开展同伴互助,相互开展听课评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和互联网的作用让教师自学,学校要引导教师将远程教育和网上资源用于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四是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龙头作用,要给他们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也要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承担一定的校内培训任务,使他们确实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公平教育是期望。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让山区的孩子尽量享受到和城区孩子一样的公平教育,经费投入很大,也确实改变了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装备了教学设备,但与实际需求差距还很大。教师紧缺、教多学科教学、没有相应的专任教师,是目前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障碍。体音美和英语教师基本上都不是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更谈不上把握教材和深层次研究,尽管教师努力了但质量依然不高。解决山区教师紧缺的问题方法很多,我认为重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定的奖励方式,鼓励在山区工作的教师和愿意到山区工作的教师。下乡支教和资教的教师可以享受一定的补助,那么,长期在山区工作和愿意到山区工作的教师也可以适当给以补助,这样对他们既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鼓励。
总之,教育是没有城市和农村之分,无能是在那里工作,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我们应该相信,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教育科研录入:ym 责任编辑: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