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农村中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试论农村中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摘要: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来宾市通过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和思考,本文主要是介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养成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即:替代式、问题导向式、产生式等三种教学策略,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是逐渐递进的关系。教无定法,教也有法,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策略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the rural students’ character-building formation
MO Xian-Bin
Abstracts: How to better put into place the “Outline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Lai Bin attended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building of students”—the main topic under the auspice of educational board in the fifteenth fiscal year plan and they summary and think the best method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 of rural schools.This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ree layer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trategy: the replacement, the guidance and the generation.The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but supplement each other.Education has no rigid formulas but it has sometimes.Teachers should adopt some flexible educational strategy and combine with the practice to have good effect.Key words: the rural students,mental health,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来宾市自2004年9月参加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以来,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和技术指导的优势,积极组织学校参加实验研究,并在教学教研方面积极寻找适合我市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期形成比较理性化的教学理论。“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rapersonal processes originating within the indivdual)[1]。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见,人格至少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稳定的行为方式。即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人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2],心理学家把人的特殊、稳定的个性品质称为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3]。人格定义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人际过程。人际过程和个体内部过程不同,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着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那些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4]。人格既然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和发生在个体的人际过程中的抽象的概念,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人际过程有很多种,我们通过以下内容去研究:一是教学改革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二是教师人格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三是校风班风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四是家庭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五是社区文化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六是人际(伙伴)关系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七是大众传媒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八是自我观念(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等八方面内容,研究中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干预,促进学生向健全的人格方向发展。本文重点是介绍我们总结出来三个教学策略:一是替代式教学策略;二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三是产生式教学策略。
一、替代式教学策略[5]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替代式教学策略,是我们传统学科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主要的特点是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处理教学信息。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的内容,特别对知识储备有限的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由于学习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虽然这种替代式教学策略有它不足的地方,但由于广大的农村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了解和认识不够。为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和刚加入实验的学校还得通过这种策略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由于没有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相应的学习资料。感到很为难,这种情况下,为了能首先熟悉教材,我鼓励老师们,我们就照本宣科吧,做这个事总比没做好,凡事开头难,我们想教学生什么,对哪方面比较熟悉我们就给学生们讲什么吧。就这样,我们的老师是边教书,边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04年9月开题培训到05年上学期,我们下县听课,老师还是那句话,我们在摸石头过河,不要怪我们啊。经过所有实验学校老师们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大半年后,他们至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过程,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依据替代式教学策略来实施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受教育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关键是教师给学生灌输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让学生在人格养成过程中受益。低年级和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教师使用此法收效比较好。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课题研究进入了一个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初步掌握一些心理策略,能基本驾驭课堂的阶段。这时我们提出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心理学策略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所谓探究式教学,也叫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心理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同样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撮而就,是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远比老师的说教有效。中小学生的人格养成主要是受学校的影响为最大,学校影响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与师生交往,校风、班风等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社区文化与大众传媒等外部文化,还有自我观念(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主观因素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影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体现问题意识。学校教育主渠道是课堂,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就必须抓住学生的问题,以问题入手,才能找到教学的真正策略。2005年11月,我们组织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象州县象州镇初级中学覃菊芬老师给大家汇报了一节示范课《成长的烦恼》,覃老师先让学生叙说烦恼:①结合歌曲《小小少年》让学生猜猜主人公的烦恼。②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经受过的和见过的烦恼。然后与同学共同寻求摆脱烦恼的方法。分析别人的烦恼,联系自己的烦恼,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发生的情绪困扰。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归纳出几个办法:冷静分析法;目标转移法;情感宣泄法和换位思考法。最后覃老师还安排了实战大演习(学以致用)环节。本节课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老师
课堂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善疑多问的习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了,同时做到了“授之以渔”。关注学生身边的事,关心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解决学生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中小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
三、产生式教学策略
产生式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6]。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授之以渔”,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助人自助的最高目标。有位心理学专家说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和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和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教所能凑效的”。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激发学习信心,是教师努力探讨的结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教学中应做到:一是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人格得到健全;二是开展师生互动性评价,让学生在评议中人格得到优化;三是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人格得到升华;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让学生在倾诉中人格得以飞跃。总之,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理想目标,老师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产生自己要学习的愿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中、高考考试科目,也不能象其它非中、高考科目那样有会考任务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何而来,就*老师的人格魅力。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实际当中去,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不能忽略的问题。为此,我们课题组每年都定期组织实验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通过高考心理辅导、中考心理辅导等学生急需解决而且见效的快的专题报告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心理学知识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那么见效,而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的重要,通过现实教育和身边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笔者认为,老师也可以这样做,把学生常遇到的有关问题归类,比如:性格,学习,特殊心理问题,情绪适应问题,特殊家庭学生和心理辅导方法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写作文的形式,将自己遭遇到以上问题或者是现在没有遇到,但将来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想出有效办法解决它,最后,让同学们自己组织一个研讨会来分类进行对这些问题的办法进行总结。“教无定法,教也有法”,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专题报告,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有效开展,收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武宣县二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主题活动,主题有“文明交往”、“合理消费”、“笑迎中考”、“笑迎高考”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心理学在生活中应用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产生想学的欲望。兴宾区三中请广西区禁毒大队教导员到校进行“毒品预防专题教育”讲座;聘请柳州师专韦莜青教授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讲座;还组织开展了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同时又邀请心理专家南翎绍雄进行“亲情互动,激发潜能”的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心理健康包括很广的方面,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心理不健康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很多。网瘾的形成,毒瘾的依赖,抑郁症增多,自杀人群增大,其实都和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适合的教学策略当属产生式教学策略,只有老师把问题意识都传递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才会用问题意识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不算很长,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每两周才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只有将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让学生对它产生了兴趣,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教学策略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在中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目标。
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他们大多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将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国家教育改革的成败,人格养成教育的成败同样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素质的发展。因此,关心农村中小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寻求农村中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对整个教育来说都是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Personality(6th Edition)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1
[2] [美]Dennis Coon著、郑纲等译.心理学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1
[3] [美]Dennis Coon著、郑纲等译.心理学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1
[4] [美]Personality(6th Edition)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中国基础教育网.2005.6.13
[6] 中国基础教育网.2005.12.9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
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作好市级重点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制定本课题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结合我乡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内。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从学生日常行为入手,探索出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策略、新路子。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农村中小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2、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乡中小学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进一步丰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农村中小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
5、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6、促进本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念、书刊,提高理论素质。
一是使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提供丰厚的理论底蕴。让老师通过培训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促使其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从容应对并解决课题研究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促使学生在阶段内的行为上养成习惯。
2、开展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3、召开课题研究会。让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深入学校每名师生心中,并更清晰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步骤以及阶段性任务。
4、继续贯彻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探索创新养成教育评价方法。
本阶段,继续贯彻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具体有效的激励体制,评选“美德少年”、“卫生标兵”、“三好学生”等,规范学生社会行为,并且通过“寻找身边的美”活动,将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内化,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相结合。在各班开展特色评价活动,探索创新养成教育评价方法,促进各班社会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
6、规范具体各项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每周校会讲话,及时进行各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有效利用各班制订的《班级公约》,进行全员学习,认真执行。尤其是社会行为习惯公约,要落实到位,将社会公德评比融入“寻找身边的美”谊活动之中。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将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校园各时各处!
7、家校结合教育,融入社会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部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走入社会,不能局限于学校,所以我们首先要家校结合,通过召开家长会,丰富家长网站资源,家校联系等活动,丰富家长行为习惯知识,改善家长行为习惯,提升家长文明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行为习惯的养成真正落实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处。
第三篇: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更是学校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一、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抓好“四种习惯”的养成,即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课前要预习,上课有准备,课堂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回答、勤于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2、“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生活有序,早起床,不睡懒觉;起床、穿衣、洗涮、整理内务行动要快; 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到校、及时回家,天天洗脚,经常洗澡,常剪指甲,穿戴整洁;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闹;不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杂物,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爱护公物、保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爱惜粮食,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等等;这样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生活有序、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
3、“安全行为习惯”教育,加强安全法制意识,不偷窃、不敲诈、不勒索别人的财物;养成防火、防电、防溺水的良好习惯;在马路上不打闹,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不打架滋事,更不随意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更不同校外人员勾结寻衅滋事;不攀越栏杆、校门及围墙;注意饮食安全。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4、“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1、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2、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3、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4、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5、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6、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7、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8、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9、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10、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
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间。
三、活动基本原则:
我们的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课内课外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校行政值日、政工处、各处室、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原则。
四、实施内容: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
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第四篇: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2012-2016)工作规划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点击数: 次
2008年4月,我县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服务党建”的要求,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县开展了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全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逐年降低,基本形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育人网络。为深化我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常态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塑健全人格、育优秀人才”为工作目标,围绕“爱国与守法、理想与信念、道德与礼仪、学习与创新、行为与安全”五大内容,结合“诚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五大主题,建立“组织保障、舆论宣传”两大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教育全县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习惯,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在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能担当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少年。
(二)阶段目标。
学前阶段。使幼儿萌发爱父母、爱家庭、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感,养成诚实自信、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使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热爱学习、言行文明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直诚实、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初中阶段。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热爱科学、勤奋好学、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培养勤俭自强、自尊自爱、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高中阶段。使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关心国内国外大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懂得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交往礼仪,养成崇尚科学、勤奋踏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学好问、自立自强的良好习惯。
职业高中。重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合作共处的精神,养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习惯,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心理品质,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内容
绕“爱国与守法、理想与信念、道德与礼仪、学习与创新、行为与安全”五大内容,结合“诚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五大主题,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
(一)爱国与守法。教育青少年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时刻维护祖国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荣誉。
(二)理想与信念。教育青少年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养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三)道德与礼仪。教育青少年遵守社会公德、传承中华美德,养成知荣明耻、公平正义、明礼诚信、礼貌待人、团结友善、敬老爱幼、记情感恩、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的优良品德。
(四)学习与创新。教育青少年勤奋刻苦、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养成专心听讲、认真作业、不耻下问、教学相长、审美高雅、爱好广泛、崇尚科学的严谨学风。
(五)行为与安全。教育青少年学法用法、强身健体、珍爱生命,养成遵纪守法、勤劳节俭、远离毒品、反对邪教、注重安全的良好习惯。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2年1月-2月)
制定深化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宣传方案,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五年规划实施工作,并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宣传,让养成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年3月-2016年10月)
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重点实施五大工程,结合五大主题,制定推进计划,有序推进,狠抓落实,深化提高。
(一)学校育人工程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养成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整合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有序推进,狠抓落实,不断提高。
(二)家庭教育工程
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各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培训会,并与相关部门配合,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家校共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关爱工程
要努力营造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增强全县人民的养成教育意识。要搭建平台,组织关爱行动,引进关爱项目等,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队伍建设工程
在建立和完善养成教育网络的同时,加强养成教育队伍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行政和相关部门、组织通力配合,建设养成教育的管理队伍、督导队伍、教师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立足常规,抓典型引路、抓薄弱环节、抓督查指导、抓特色创建。
(五)优化环境工程
开展养成教育需要营造适宜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在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研究优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环境的途径、内容和方法。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把养成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2016年11月-12月)
总结养成教育工作中的做法、经验和特色,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撰写
经验材料,汇编成果资料,制作专题片,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工作思路和评价体系,为实施下个五年规划打好基础。
五、工作措施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在效果。
(一)强化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承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1.在学校文化中贯穿养成教育。学校要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入手,与绿色学校创建和“整脏治乱”相结合,加强“五化三园”建设,让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和约束力的教科书,让一墙一壁都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学校要抓好人文教育,利用名人名言、标志建筑、温馨标语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要办好成果展览室,让学生体验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成果,使之受到教育。
2.在师德教育中强调养成教育。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确立一个师德教育主题,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魅力育人活动。要重视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力度。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引领示范,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教职工行为“五严禁”、“十不准”和县委“五严禁五不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学术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
3.在常规管理中融注养成教育。学校要制定《中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学生熟练背诵,严格遵守。可将学校的管理规定编成顺口溜和童谣,利于学生熟记。要设计校牌、校徽,要求学生随时佩戴,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学校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养成教育纳入学生品行评价。学校党支部要加强对养成教育工作的指导,德育处、团委、少先队、教务处等要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把养成教育贯穿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要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遵义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纳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要将养成教育作为科研课题,成立课题组,编写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专题研究,探求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在团队活动中强化养成教育。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队会、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和设立学生行为监督岗、公示栏等形式,狠抓学生养成教育,纠正学生不良言行,树立学校文明新风。要经常性开展在校好学生、家庭好帮手、文明好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的示范引领,促进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重视家庭教育,发挥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更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展亲子共成长工程,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要拓宽家校联系渠道,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通过设立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联系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可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定期表彰优秀家长。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督查和指导。
(三)抓好社会教育,发挥助推作用。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良好的社会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抓好养成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村委、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协调县文体、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出版物市场的监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门口无饮食摊点,学校周围200米内无网吧和电子游戏娱乐场所。杜绝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进入市场。聘请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学校举办法律知识、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知法守法意识。
六、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1.建立组织机构。为确保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规划有序推进,成立遵义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教育科技局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各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科技局党委办,局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委办主任任副主任,各相关科室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办公室成立养成教育工作宣讲团和督导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担任宣讲团成员,由领导小组组织到学校进行宣讲和指导。督导团由领导小组聘请人员组成督导队伍,负责对各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加强督促检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学校要把养成教育纳入重要工作,建立“党(总)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处(室)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安排、同检查、同奖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养成教育检查细则,县教育督导室要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表彰养成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对各党(总)支部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注重舆论宣传,确保养成教育家喻户晓。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养成教育宣传方案,开展养成教育进万家活动。县教育科技局网站、《遵义县教育与科技》要宣传报道各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各学校也要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橱窗、板报、网站、集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2009-12-05 13:44:08)
转载标签:结题报告教育
结题材料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缘由
在农村近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打工热潮掀起后,农村留守学生特别多。失去家庭温暖和正确的批评引导,受外界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主动性、自学性就会特别差。部分老师也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惩罚,但收效甚微。我想到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应该积极正面引导,潜移默化影响,让学生在大环境中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目的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社会思想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文件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年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再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我们首先在总结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确立新的研究内容,明白要深化养成教育从什么地方抓起,我们逐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存在哪些不良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在重新分析文献资料和总结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调查,找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现状问题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内容,发掘构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列措施,形成农村中小学生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针对我校规模大、班级多的情况,我们采取这样的方案:①、确立不同研究对象,制定总的研究方案,划分研究任务。②、在部分重点班开展深化实验,然后提取成功经验,推而广之。③、深入研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④、建立坚持与深化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开展学校的自我督导,提高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自觉性。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我们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使我校师生及家长达成了高度共识,为开展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共识后,召开全校教工大会,使全校教职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核心组。核心组成员包括德育处主任、教科研主任、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及部分家长代表。聘请资深专家为课题组常年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和理论保证。课题组成立,就发动大家广泛查阅搜集有关资料,组织深入学习总课题组提供的课题实施手册,尽快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为进入实质性研究作好相应理论储备。这一阶段,我们安排了前测。给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第一手资料,制订研究干预措施。
我们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要求,拟定阶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指导性方案,老师们有选择地有所侧重地创造性地加以补充和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强调全员育人,部门间教育环节间的相互衔接,高度协同,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响亮地提出“教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培养良好习惯”的口号,要求教师和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课题研究的中期工作
在对前阶段实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前一阶段培养训练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进行了战略调整,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设计组织了若干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习惯,让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中内化习惯。
在对学生具体进行训练培养习惯的操作中,充分利用各类杂志,组织学生学习培养108个好习惯。精心设计学生良好习惯训练达标评比卡,引导学生拟定学期良好习惯培养训练计划,定期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也定期对学生达标良好习惯培养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让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
①、引导学生做自我的主人,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课题组设计组织进行了“整理书包大赛”、“自查作业大赛”、“自我服务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②、引导学生做家庭的主人,培养对家庭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今天我当家”、“假期
好孩子评比”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家庭“子女”角色,培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的习惯。
③、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爱校如家人人有责”系列活动,人人承包小岗位,天天进行保洁工作,在活动中体验做主人的责任与快乐。
④、引导学生做社会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组织进行了“雏鹏书城情系茶山”等“手拉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关心帮助同龄人的过程中,在赴粤北山区开展社会考察的实践里,获得触动与感悟。
⑤、引导学生做国家的小主人,培养其做国家公民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为祖国航天科技成就喝采”等系列活动,发动学生给发射神舟试验飞船的航天专家写贺信,鼓励孩子们上互联网下载有关资料,举行主题队会,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航天夏令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引导他们从小立志成才将来报效祖国。
⑥、学习榜样,熏陶培养。我们把学校里表现良好,有激励作用的学生在全校进行宣传鼓励。这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一边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努力探讨习惯养成与人格形成之间的规律,一边摸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我们在强调严格训练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地活动中将良好习惯内化,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吸引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我们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达标与“三好生”、“文明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有机结合起来。
(3)、课题研究的后期工作
根据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后一阶段研究规划的调整,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学生逐渐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出一批较高质量的关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的论文,我校的研究方案也在全镇进行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经过一年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我们对一个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同学们反响良好,一致认为,他们做人、做事、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采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使研究实践与教师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使干预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且研究过程根据研究进程可以适时调整研究方案,做到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调控。这使研究有了较好的可操作性。
2、培训先行;全员参与,全面实施。这使研究工作不致于盲目,参与研究的人员研究行为规范,全校能形成良好的培养好习惯的氛围。
3、培养学生好习惯做到了层层推进,注重养成教育。在研究设计中明确规划了各阶段研究的重点和目标,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由外到内,逐步实现教育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好习惯的培养不停留在口头上,不浮在面上,而是渗透在学生每时每刻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以养成为主。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条件。
4、榜样示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看到好习惯的楷模就在身边,对大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教育。
5、以培养好习惯为核心,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情境,一方面丰富了教育手段,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生活。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的好习惯内化为他们的素质。
六、课题的分析与思考
然而,我们也看到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们的教师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素质不容乐观。有效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而这种有效性的保障则有赖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有赖于教师从事研究所必备的“研究素质”、教师投入研究的时间与精力等因素;对于学生做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得很多,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习惯培养研究得还很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家长参与还主要停留在态度上,对于学生家庭生活、家庭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还不得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集体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互相教育、互相激励,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成就孩子一生的88个习惯》瑜苑著
《养成教育经验交流材料汇集》
《养成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