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郭元镇郭元初级中学沙春华
作为人类对社会漫长发展历程的一种深刻反思,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条件提出的新的展望观,“可持续发展”这一推动社会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将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教育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求教育变革自身原有的生产方式,注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叙是确保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观念问题是一切行动的纲领,更新观念是一切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行为是盲目的、低效的。看看教育的现实,我们一些学校的工作不可谓不卖力,但办学水平却总是在低谷徘徊,即使偶或成功,也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大多是教育群体在教育理念上出了问题,导致教育行为的偏差或出现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而反观一些在社会上久负盛名的学校,其成功没有一个不是在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强大推动下促成的,洋思初中的成功,平潮中学、白蒲中学的崛起,通中、如中等校的长盛不衰无不昭示着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如何形成正确教育理念并使之最终成为教育群体的自觉行为呢?(1)领导集体尤其是校长要致力于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宣传、倡导、身体力行,明诏大呼与无言之教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地辐射、影响教育群体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有强烈的教育、引导教师群体认同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意识。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和宣传机会,利用多种传播形式宣传先进教育理念,使全校上下人人熟知。可采用的方式有:其一,同一性教育的方式。领导集体要形成共识,坚持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在不同的场合或同一场合,传递同一种教育理念的信患。其二,根据分工不同对教职工分门别粪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思想的教育与管理。其三,发挥骨干的作用。通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骨干力量上下沟通,带动教职工认同并实践先进教育理念。(2)努力营造一种凝聚型的“信任文化环境‟‟,以期使全体教育成员形成共识,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真正的“组织体‟‟。达成此目标的基本方法有二。第一是展开对话,学校管理者除了要
有民主作风,容人之量外,更要致力于“平等对话“氛围的营造,要让每一个成员自觉“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要竭尽全力帮助学校成员建立起与学校共命运的意识,帮助他们克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人微言轻”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启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形成共识提供必要条件。第二是引导讨论。这里所说的讨论是指学校内部成员就有关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辩护。这种讨论的实质就是引导纠偏。思想认识的转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纠正偏离的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细致,坚持不懈。要坚持以情感人,对不同意见要不怀偏见,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以诚相见,服从真理;要坚持以理喻人,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坚“包容并蓄”,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让“时间‟‟来消融观念上的分歧,逐步趋向“共识‟‟。(3)运用管理手段,通过教育理念书!度化的途径来强化、优化教育群体的教育行为,在管理中不断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活动过程具有 很强的导向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和所有方面。在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从定向到实施,从控制到评估,都应贯穿先进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通过管理活动的渗透导向作用,久而久之,先进教育理念就能为教育群体所认同、接受,并逐渐变成他们自觉的教育行为。
二、找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点——建设优秀的教育群体。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1)领导集体的自身建设问题,这是优秀教育群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选好领头雁绝对是一必要条件,“校长是学校之魂”是对领头雁作用的经典性描述。既如此,校长的选拔任用就不可等闲视之。首先,要结合正在进行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着手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校长选拔机制,让那些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表现、通过正常渠道得以“人尽其才‟‟,一展抱负,使那些投机钻营、思想僵化、尸位素餐之辈的自然淘汰成为一种必然。如此,则是时代的幸运,教育的希望。其次,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其核心是落实有效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最初的表述“民主监督”,较符合流行的提法,但后来觉得此“民主监督‟‟易流于虚空,故改为现在的说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依法保证校长享有充分的人事权、财务权、决策权,筒言之,“就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萧宗六:(《学校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4,69页。)第二,必须建立健全学校议事规则,使校长的人事、财务决策权的运用在制度化、程序化的范围内运行,对校长的用权进行必要的制约,防止校长“独断独行‟‟,这是健全学校领导机制的极重要的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三,实行重大事项(人事、财务、办学举措等)领导集体表决铡、部门主管负责制。“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不等于校长事必亲躬或校长家长制。优秀的校长总是善借集体的力量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人负责”。一方面避免了校长“事必亲躬,疲于应付”的尴尬,也使领导集体中其他成员不至于有被冷落的感觉,不至于作“壁上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领导集体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良好领导集体的形成。第四,建立必要的权力制衡机制。除现有的民主渠道外,还应着力建立校内权力铡衡机制。在现行体制下,这一机制的建立主要依靠改造现有的教代会制度而成。其初步构想如下:每个学校设3名以上的教代会常任代表,常任代表会议有对学校事务的建议、质询、否决权(其中否决权的行使须以召开全体教师会的形式,获半数以上支持方能生效)。代表由教师无记名投票产生,实行任期制,一般与校长的任期相同,可连选连任,任期内校长无权解聘,不犯刑律,不得罢免其代表资格(罢免权在全体教师会)。代表的主要任务是参“政‟‟议“政”,但不参与执“政”,所起的是过滤作用和把关作用。相信常任代表会议制度能够使我们的民主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从而构成对校长负责制的有效监督。(2)优秀教育群体建设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教师的选择、任用与培养问题。首先是教师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严把进口关,知识结构仅是进人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敬业精神,爱生修养。
二是要严格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结束,由全体教师集体决定其去留。其次是教师的任用与培养。这是促成优秀教育集体形成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工作:第一,必须始终将教师的思想统一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大旗之下,致力于发展教育集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要尽可能符合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要从此理念出发制订出相应的教师行为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以实现教育理念的制度化管理。第二,明确教师的努力方向。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任何革新,其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又取决于其使命感及自身觉悟。因此,下最大决心培养、提高教师应该成为
学校工作一个核心环节,成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支点。应该鼓励教师从适应未来教育的角度不断去充实、完善、发展自己。第三,教师的任用要坚持按制度办事。要进一步深化现行的教师聘任制。第四,允许教师在适当范围内正常
流动,以搞活教师队伍打破教师的学校终身所有制及部门所有制。
三、牢牢抓紧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点,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1)要牢固树立“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理念,要竭尽全力使这一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依据全体教师的智慧明确学生培养各方面的目标及教育策略,主要着力于目标的其体实施及教育目标的个体化实现。(3)学校管理的重心必须下移。不少的教育界同仁时常发出“教师难当,学生难做”的感叹,是的,现在的学校管理确有不少亟待改变的地方。造成上述感受的“查教师,查而不当;管学生,管而不实”的毛病就是一突出表现,它“重教轻学,重学轻养”,是形式主义在教育中的大发作。不少的管理者满足于结果考核,满足于所谓“六认真”检查,且美其名曰“过程管理”,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具体的一个个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则被摆在次要位置。事实上,这才是管理的核心,才是真正的过程管理,才是应该着力用心的地方。这说明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很有重新审视的必要。我们认为,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管理则是实现有效学生管理的手段而非学校管理的目的本身。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4)注重营造凝聚智慧的良好育人环境,以改善学生在学校的“生态环境”,努力变“炼狱”为“乐土”。可从以下诸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重视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师生群策群力,力争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第二,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校内人际关系,努力建设具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友谊”。第三,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教育生活,不断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以增长其知识,丰富其精神,发展其能力,使学生对校园生活产生留连往返的强烈感受,让每一朵花都微笑。
学校的发展固然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但如果我们能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重视优秀的教育群体的建设,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说是抓住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篇: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 我国正处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针对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个层次,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实现各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事业。林业部门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有计划地绿化现有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通过林业建设,可充分发挥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效能,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而服务;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及抚育间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林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二是1978~1992年,林
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和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等。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诸多方面发展 2.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3.2.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2.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4)在执法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破坏森林行为的发生。
第三篇:对金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金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金昌市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必然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如何有效克服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加快金昌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金昌这样一个资源型矿业城市尤为重要,是实现金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金昌市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是一个以开采冶炼镍等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被誉为“中国的镍都”。金昌市辖一县一区,总面积8896平方公里,总人口46.44万,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近年来,金昌市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昌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金昌市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省第一,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62.1%,步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截至今年6月份,金昌市实现生产总值10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4%,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1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5.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7.1%。完成工业增加值79.88亿元,同比增长18.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2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5亿元,增长17.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9元,增长12.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93元,增长20.16%。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4.05亿元,增长1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34亿元,增长3.7%。
二、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矿业城市特征明显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城市因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其兴衰也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储量和产业在经济结构提升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这类城市的发展较多地受资源基础、开发规模、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制约,它对矿产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金昌是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同样具有明显的矿业城市发展特征。
(二)经济主体的高耗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金昌形成了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这决定了金昌工业以重工业、资源输出型、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高耗能、高成本、高费用工业现状,也决定了其对金昌市经济增长拉动的代价是高耗能高污染。
(三)投资拉动型经济
金昌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的迅速扩张与持续投入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历史经验表明,金昌经济增长中每一次大起大落,都与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建市三十年来,金昌市的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是投资
拉动型,除个别年份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金昌市生产总值增长的变化基本一致。目前,金昌投资率已提升到55%左右,投资需求对金昌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更加凸现。
(四)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
金昌是在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划中建设起来的新兴工矿城市,城乡二元化结构反差特征尤为显著,先进工业群体与传统耕作方法形成了强烈反差。2010年金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53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6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147元,相当于同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9.23%,与城镇居民九十年代中期的消费水平相当,滞后十余年时间。
三、影响金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单一的资源指向性布局制约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50年代,金昌市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60年代以后随着金川集团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以镍、铜、钴采、选、冶工业为主导,有色金属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1年的工业增加值即占GDP的56.6%,9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07年更是高达80.9%。其生产加工的镍产量占全国的88%,铜产量居全国第二,贵金属产量占全国的90%。这种突出的资源指向性特征导致产品结构单一,而表现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近年来,金昌经济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剧烈波动而起伏明显,也再次证明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二)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金昌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初加工产品及其相关化工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一个重化工基地。但内部结构严重失衡,轻重工业比例达到2∶98左右。由此带来高投资、高污染、产业链延伸度低,原材料“双重利润”流失严重,重化工业发展与节能降耗矛盾日益突出。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协调
金昌市从1981年以后,一、二、三产业比例顺序即呈重工业化特征的“231”型,30多年来一直维持这种稳定的状态,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5.4%;从就业结构看,近年来变化缓慢,基本保持“3 1 2”的格局,2010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33.15:28.1:38.75,农业从业人员仍占三分之一。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引导产业结构的有效转换。
(四)农村经济仍呈粗放经营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地方工业经济总量中仅占5%左右,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农户总收入的80%左右,农民收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201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倍,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和劳动保障等社会福利,收入差距更大。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孕育着社会发展的不公平与不稳定。
(五)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金昌属内陆严重干旱区,风大沙多、植被稀少、草场退化、水源短缺,是全国108个缺水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金昌市每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为7.17亿m3,但可利用的水量为5.37亿m3,目前金昌市水资源缺口达1.8亿m3,地下水资源严重
超采,出现了大范围的地下漏斗。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缺水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加之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处理大量土壤岩石、废物废气等,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与损害,对生态平衡带来巨大威胁。
四、几点思考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立足资源状况、现实基础、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来源等要素,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接替和替代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一是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要围绕再生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通过资源配置和资产存量优化,推动资源主导型产业向多元主导产业发展,使资产增量转移到效益较优的产业或部门,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使城市在经济总量的扩张中逐步减轻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进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城市经济支撑体系;二是由资源化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地企互利合作、健全商贸流通体系、经济转型升级,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更趋合理,向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过渡,尽早把金昌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三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适度开发战略带动集约经营战略,降低物耗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优品牌,塑造城市经济新形象。
(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矿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目前,金昌通过循环经济催生的有色金属、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七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成为金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把生产的废弃物变为再生资源,提高二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从消除或减少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尖锐矛盾。
(三)加大科技投入,延长经济产业链
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一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通过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二是充分发挥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材料工业园的作用,通过实施院地院企合作,进一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区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型。
(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继续推进“一特两化”农业布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以啤酒大麦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以舍饲养羊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饲草为主的草产业、以胡萝卜和红辣椒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
持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合理分工、人才技术信息合理交流,加速城乡生产要素的融合,实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
(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投资效果
正视金昌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资本匮乏、结构刚性等“瓶颈”,树立有项目、有投资,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发展抓项目”的战略机遇期,根据金昌市要素禀赋特点,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则,着力抓好一批对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项目,促使重化工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加快金昌市投资步伐的同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办事,谨慎立项,科学管理,力求达到最佳投资效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投资机制,放宽投资领域,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六)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
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及今后时期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拓展城乡居民的消费空间,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总量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产业,对满足居民需求不足的社会服务领域如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房地产服务、教育服务,有关部门应通过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和设施环境,进而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居民收入现有的分配结构,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善城乡之间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三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四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高购买力实现程度。
(七)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金昌市已经进入城镇化稳步较快发展的阶段,当前要着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从市情出发,坚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扩大承载能力,形成区域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环境第一”的现代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篇: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今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看待和理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包含了很多的理解和看法。从哲学角度讲,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或运动。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
对现实世界运动基本方向的如实反映。但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符合社会规律的变化,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别无他求的唯一选择。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人们现在的使用,着重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全面发展。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来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相互区别。它们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的概念,区别则是在时空上的差别。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无限生存应该具有的一种发展观点。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上会议上的讲话)。二者相比较,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关系
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整体于部分的关系,它们处于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可持续发展,发展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发展,就是片面的发展或暂时的发展,就会出现发展的停滞或中断。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的延伸和扩展。是对发展本身的形态描述的一个具体方面,更是对发展最终结果的本质揭示。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提供量的积累,提供发展的物质材料;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准备质的条件,不断的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促使发展的持续性和永恒性。可以看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既互为条件又互相制约。所以,我们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辩证关系,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点和面,暂时和长远,一时和永恒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实解决好各方的利益关系问题。解决好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抓住人这个发展的主体,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有序、更加科学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基础。
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上,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克服超越实际和时空的一切行为和想法,不急功近利,不主观臆断,按照十七大对发展的总要求,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敢于实践,不断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对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公证功能的视角来解析
嘉定公证处李亚萍
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公证制度源于传统司法向现代司法演进,是国家“为当事人双方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公证制度 是预防性司法制度,是公证机关办理公证事项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准 则,有助于防止交易风险、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活动依 法有序运行。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公证的发展总是与整个社会经济 的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形成、发展的同 时,也为公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公证事业跟随改革开放的 步伐,广泛介入经济社会生活,从传统的遗嘱、婚姻家庭、涉外证明 等业务领域逐步迈向公司法律事务、知识产权、现场监督、电子信息 证据保全、农村产权改革服务等新兴领域。公证事业已经成为促进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 量。大陆法系的公证制度在国际上被称之为“一项成文法制度”,公 证人被定义为:“国家强调对公民的保护,强调监督合同的安全,国 家委托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向社会提供这种安全保障,这就是公证 人”。公证行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离不开全体公证人自身综 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考量,尤为重要的是公证 从业人员认清和积极实现自身的社会属性,把行业的发展同维护法制 建设的进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紧紧结合在一 起,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我国公证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当前,中国公证行业在伴随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迎来前所未有发 展机遇的同时,仍面临着不少阻滞行业发展的困惑。
1、公证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同大陆法系国家的公证相比,我国公证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 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缺乏 对公证广泛、深入的宣传有关,另一方面,社会对公证的理解还停留 在粗浅的表面认识,其作用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的认同与重视,公证 的职能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法定公证事项缺失。
我国的公证制度是在沿袭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基础之上相应发
展起来。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制度之所以具有预防性司法制度的美誉是 与其法定公证制度分不开的,法定公证制度将重大经济交易活动以及 重大家庭事务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和国家间接监控的渠道。与大陆法系 法治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公证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而且《公证法》和《物权法》 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也并未能改变我国法定公证事项缺失的 立法现状。
3、证源不稳定,公证行业要“靠天吃饭”。
从公证业务的证源上来看,目前不少公证业务,是司法行政等部 门以文件、通知等形式公布。虽然这些职能部门的积极举措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证源,弥补了法定公证事项缺失的缺憾,但公证的证源以
及效力和职能的持续、稳定发挥与职能部门的制度变迁紧密相连,注
定使得公证行业要“靠天吃饭”。
4、公证行业内部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因素影响,公证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公证业务发展迅速,呈现规
模化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在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内陆省份,一部分
县级公证处特别是贫困县公证处,公证人员少,业务量小,硬件建设
和基础设施差,业务收费少,公证事业难以持续全面发展。
5、损害行业形象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行业内部,由于一些公证执业者不能摆正自身定位,在经济利
益的驱动以及其他非正当因素的引诱之下,损害行业形象、危害社会
利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一些申办公证的当事人也为谋取
不正当利益,利用谎言或虚伪证件资料来骗取公证。这些现象使得公
证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损害了我国公证的公信力
和社会信用度。
二、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条件。
1、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其概念来源于生态
学,最早出现于 1980 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可持续发展被
定义为:“为使发展得以继续,必须考虑社会和生态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考虑生物及非生物资源基础。”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要将经济发展、生态发展
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相互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
义,是健康、协调、均衡的发展,对于公证行业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在于:立足均衡和谐发展的同时,兼顾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公
证的功能并实现行业自身的社会价值。
2、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条件。
一是健全完善公证法律体系。要形成以公证法为核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业规范为配套的公证制度体系,为规范公证管理行
为和公证执业活动提供基本依据。在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制度中,一般
来讲,法律规定有三类重要经济活动或公民的民事行为必须经过公证:
(1)公司章程的设立和修改——关系到企业的创立、转让和资产的流转;(2)不动产交易——关系到房屋(土地)或住房的建造、销
售的合法性和国家的税收;(3)公民生活中最主要的契约文书:与婚
姻有关的文书、赠与、遗嘱、继承——以确保婚姻的真实、合法和公
民财产分割中家庭的和谐。与大陆法系较发达的法治国家相比,我国公证历史较短,积淀贫乏,公众认同感不强。
二是健全完善公证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行业准入、执业活
动、责任追究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公证处内部制
度机制、外部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实施公证执业标准化建设,完善公证考核评价机制,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公证执业活动的监督
和管理,提高公证工作质量和效率,形成分工明确、职能互补、上下
协调、运行高效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三是健全完善公证执业保障体系。要健全和规范公证执业责任保
险制度、公证赔偿基金制度,增强公证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切实维
护公证工作的信誉。我国《公证法》第 43 条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
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机
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
失的公证员追偿。但公证责任赔偿制度尚不够具体,在申请赔偿程序、赔偿范围、赔偿标准、过错认定、责任保险、争议解决等方面仍需完
善;还需健全和规范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制度、公证赔偿基金制度,进
一步完善公证执业风险保障体制。
四是高度重视公证质量,进一步提高公证工作的公信力。公证质
量是公证工作公信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依
法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质量监控制度,严格规范办证程序,坚持办证
原则,认真办好每一项公证业务。
五是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证队伍,为公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组织保障。加强公证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证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公证员学习的长效机制,提高公证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信
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高素质公证队伍。
三、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从公证功能发挥的视角解读公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法律的“第一道防线”,在客观上,公证以其独特的证
明、监督、预防等功能,在法治、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定纷止争、化解
矛盾的重要职能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特别是
新的经济主体、新的经济领域和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的呈现,以及公众
在经济生活交往中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公证的主观
需求日益增加。立足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在呼吁完善公证立
法、填补法定公证事项缺失现状的同时,如何在满足市场对公证的主
观需求的同时最大化的发挥公证功能,成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每一
名公证从业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公证的功能
公证制度是预防性司法制度,有助于防止交易风险、降低市场主
体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运行。公证在维护交易安全、预
防交易风险,强化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指出,“尽快建立健全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证制度,充分发挥公证机构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把我国的公证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而言,在我国公证实务中,公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准司法功能。
公证文书在诉讼中的法定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力,是其准司法功
能的主要象征。《公证法》第 36 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和诉讼相比,对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具有诸多时间和经济成本上的优势,省
去诉累之苦。《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
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作为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公证可以督促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从
而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律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2、监督保障功能。
公证机构在公证活动中,审查当事人提交、签署的与申请公证事
项相关的法律文书的真实、合法性,纠正合同和法律行为中的瑕疵,有效制止不法行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
益,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公证的信任和期待,定纷止争,营造良好的社
会、经济秩序。公证的监督功能最直观的体现在一些特殊类型的公证
业务中,如拍卖公证、招标投标公证、开奖公证等,公证在这类活动
中药进行现场监督,防止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3、沟通媒介功能。
因公证机构处于第三人的立场,且不受人员、地域、行政隶属关
系等限制,作为国际惯例,在跨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文化等
交流时,公证文书是国际国内通行可靠的法律文书,是增进民事、经
济主体之间相互了解、消除障碍和隔阂、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重要工
具和媒介。
4、服务引导功能。在公证事项中,都要贯穿公证人员的法律知识服务,通过公证活动 帮助、指导公民、法人依法设立、变更法律行为,协调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二)进一步发挥公证各项功能推动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公证行业注定要在整个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逐步步入
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法律体系的健全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公
证法律体制的完善也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从中国国情和公证制度的现
实基础出发,弥补法定公证事项的缺失立法状态也具渐进性。公证功
能的实现,是通过公证实务赋予公证效力,因此,在呼吁法定公证事
项写入立法和完善相关机制的同时,围绕最大限度的发挥公证功能,立足公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公证事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
一步改进和完善。
1、进一步发挥公证的监督保障、服务功能,在诸多关乎民生的政府行为中协调各方合法利益,减少社会改革和变迁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产生。
我国社会改革由政府主导,转型期的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如何听取各方的合理诉求,协调各方的合法利益、妥当处理积聚的矛
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证行业介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投标、招拍
挂、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征地拆迁、政府采购等重大项目中,一方
面可以从法律角度来审查政府行为,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维护公平
竞争的市场秩序,助推行政公开透明、提高行政效能、保证程序的真
实、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保全证据,也可最大限度的保护群众合法利益,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提高公证公信度。2010
年 2 月 1 日施行的《淮南市公证办法》首次以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
了对主要使用政府资金投资项目、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担保出让、国
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活动等 11 种易引起纠纷的政府行为活动过程应当进行公证。淮南市公证办法的出台,是在淮南
实践中根据现实需要而采取的新举措,它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还需实践
来印证,能否上升到国家立法,也有待考量。但至少,在公证制度的发展历史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依托大调解的司法格局,发挥公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服务和谐社会。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
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
足社会主体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
。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诉讼的方式,一类是诉讼以外的方式。当前,公证在纠纷解决和预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公证在社会纠纷解
决机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有学者将公证纳入多元化纠纷解
决机制的范畴
。最高人民法院于 2009 年 7 月 24 日颁布《关于建立
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
推进和完善了调解制度。公证对调解纠纷解决方式的介入,以其固有的证明力、证据价值和最为迅捷的执行力,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
交易风险,增强当事人履行协议的自觉性,切实起到预防纠纷、定纷止争的防范作用。
3、发挥服务引导功能,通过整合公证行业资源,搭建信息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公证执业风险。
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整合公证行业资源,提升工作效率和服
务能力。
(1)在行业内部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推公证的工
作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在提升工作效率、规范办证程
序、提高公证人员素质的同时,实现行业内部各公证机构之间的有效
沟通,有效杜绝错证、假证的出现,降低职业风险。上海市公证协会
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搭建业务信息平台,通过在各个公证机构安装
公证系统内部软件,逐步规范各个办证流程和收费,制止不正当竞争,并通过各公证处及时上报、上传“黑名单”的措施,有效防范个别当
事人恶意利用虚假材料或冒用他人身份骗取公证书的不法行为,在一
定程度上维护了公证的公信力,并降低了执业风险。在办证过程中,通过共享遗嘱公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遗嘱公证核实的可操作
性。通过对办证程序的节点控制,对违规办证、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进
行及时纠正和督查,实现超前性、预防性、实时性监督,达到业务规
范和管理规范兼备的效果,确保公证在秩序和规则的框架下健康可持
续发展。
(2)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注重整合资源,指导、规范办证,巩固并不断拓展现有公证业务领域,引领公
证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日常的公证业务中,经常会涉及到房屋基本信息和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等信息的核实和判断。这些判断和核实
过程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多人员相互配合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与相
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沟通,通过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隐私的同时,积极整合服务资源,提升公证效率,使公证功
能发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