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改革发展纪实(大全)
**镇**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每到村边赶集或去村里走访,总会碰上好多家长,他们都高兴地朝我打招呼,‘学校变化可真大啊!孩子愿意去上学了,一大早就催着做饭呢’。”现在,乡亲们的“口碑”,令**校长百感交集。2008年12月,35岁的**就任**镇**学校校长。当时,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平房教室年久失修,微机
老化几无可用,信息技术教育无法开展……概而言之,学校面临撤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老百姓留住学校!”念兹在兹,**校长心如磐石。
改变从“现在”开始
**学校,坐落在鲁山脚下,业已经历了49年的风雨沧桑。在现代背景下,学校偏于一隅,办学条件、设施及资源优势何在?“任凭困难八方来,学校只从一路去——走信息化办学之路!”上任伊始,**校长成竹在胸,“只要想做,总能做出一点事情来,就让改变从‘现在’开始吧!”按照“硬件建设先行 → 骨干教师引领 → 学生学习应用”的办学思路,4年来,**学校“一骑绝尘”,发展轨迹历历可辨:2009年,学校建成涵盖办公室、功能室、教室的校园局域网;更新微机室用机20台;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一台办公微机;建设了校园广播系统和电子备课室;安装了校园监控。2010年,电子白板走进学校教室(上半年4个班级,下半年4个班级);更新微机室用机10台;安装了自己的高压配电室。2011年,学校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级全覆盖;完成了校舍的加固改造维修任务,建设了食堂餐厅;配置了自己的服务器,创建了学校门户网站。2012年,学校教师实现人手一机;三年级“一对一”数字化课题班开课;无线网络覆盖校园;“蠡风”办公平台启用;建成了网络监控中心;家校平台投入使用。2012年以来,学校抢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机遇,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摸索,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促进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
变化从“数字”开始
电子白板从“0”到“11”的突破;教师用机从“1”到“42”的更新;微机室用机从“12”到“40”的提升;一系列数字,不仅彰显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变化,更是该校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肇始。“过去,教学就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晚上在家琢磨着备课,第二天就按照自己想的去讲,哪里有什么教研活动呢。”在**学校业已工作26年的郑云清老师兴冲冲说,“现在,教室里有白板和多媒体设备,备课的时候把课件做好,上课打开电脑就能调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快马加鞭未下鞍”。整饬一新的**学校,接下来推出了“三个创新”:集体备课。学校备课系统模块的设立,使教师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库。他们通过上传教案、课件,既提高了教导处检查教案的工作效率,更让自己充当了一个“挖井人”的角色。“每次备课,我都上网查阅优秀教案和课件,然后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添加自己的思路。慢慢地,我上课面对学生有底气了,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准确了。”谈及信息化带来的收获,青年班主任阚方力就像抓到了“彩头”一般高兴。设立“博客奖”。随着网络的发展,写博客成了“香饽饽”。一教师在教育网站上发表了教学博客后,**学校立马设立了“博客奖”:凡是一年撰写教学博客超过100篇者,奖励从优。“笔记本”进课堂。学校为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样,老师们可以随时查找资料,下载教学资源,不但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还开拓了山区学生的视野。对此,李健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的课件集合了网络优秀的教学资源,然后采用最先进的白板上课,我们的教学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
化成从“趣味”开始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学校三年级信息技术实践课课堂。“我成功了,我有自己的邮箱了!”“你的密码我知道,我都看到你的邮件了,哈哈!”“哇,太神奇了!”……“三年级教室里人声鼎沸,上课纪律怎么这么乱?”刚刚在全体教师会上讲过课堂有效性的**校长,带着一丝不快推开了三年级教室的门(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呵,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场面!“有的学生甚至下位跑到同学面前争论,无视我这个校长的存在。”恍然大悟的**校长毫无愠意,“我没有打扰学生的兴致,只是坐下来静静地听课。”原来,班主任郑云清老师正在教授信息技术的体验课:《申请免费的电子信箱》、《收发电子邮件》。此时,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彼此发送电子邮件,且不断有学生欣喜地报告:老师,我收到了某某发给我的邮件。**校长介绍,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你来我往,乐此不疲,展现了小孩子特有的“顽”和“淘”。“看到农村孩子在信息化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快乐,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说起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校长满面春风。如今,**学校远赴城里上学的学生已悄悄回流了。“咱家门口的学校和城里的一样好,干嘛要舍近求远呢!”说这番话的**村村民任金永,早就决定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了。2013年5月,**学校被评为淄博市第三批数字化校园。“作为一所山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跑道’上,我们的脚下永远都是起点……”这是**校长及其老师们的共识,亦是恒定的信念。
第二篇:电业局改革发展纪实
开拓创新谋发展求真务实铸辉煌---***电业局改革发展纪实
***电业局成立于1983年,是***电力(集团)公司直属的中型供电企业,肩负着巴彦淖尔市境内7个旗(县、区)6.4万平方公里的电力供应、电网规划和用电管理任务。企业拥有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1座,35千伏变电站46座,总容量为2506兆伏安;110千
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727.84公里;固定资产17.4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职工2984人。近年来,***电业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发展战略,“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和“四个服务”宗旨,紧紧抓住***电力(集团)公司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加快自我发展步伐,使企业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供售电量、队伍建设、优质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先后荣获“国家一流供电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双文明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真诚服务赢民心
近年来,该局以全面实施服务承诺制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蒙电服务进万家”活动,不折不扣地践行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坚持走访客户,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广泛征求客户对电力服务的意见或建议。在供电营业场所公开电价、收费标准和服务程序,让广大电力客户用上了明白电、放心电。统一和规范了全局的业扩报装流程,报装流程进一步简化,如居民用电从申请用电到装表接电在一日内完成的已占居民报装总数的89以上,大大缩短了服务承诺的时限,加快了报装速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高载能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拉动地方经济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客户早投产用电,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分片包干制和领导负责制,指定专人协调处理供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千方百计抢时间、赶进度,缩短工期,保证客户早日正常生产用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测评,社会各界对巴彦淖尔电业局供电服务质量的满意率达到了98.62,并连续四年在全市的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在河套平原上树立起了蒙电服务进万家的良好品牌形象。
多措并举保安全
该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电网公司1号令,深入落实国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实行超前控制,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管理效益年”活动和红旗变电站建设,强化电网安全生产管理,采取六项措施应对电网迎峰度夏高峰负荷的到来。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四全”安全生产监督保证体系,各级安全第一责任人真正上岗到位,亲自抓落实,努力实现安全的可控、在控、能控;二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电网调度管理,认真开展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制定电网事故应急预案,沉着应对电网突发事故情况下的事故处理,严防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设备的巡视检查,积极开展状态检修、后夜检修和带电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加强设备的在线运行监测,确保重要场所和重要用户不间断供电。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严把贯彻落实关,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集约化,努力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集控站和红旗站建设,年内要达到4座集控站,同时还要有6座变电站建成综自站或接入集控站,7座220KV变电站建成电力公司红旗变电站,进一步提升电网自动化运行水平;五是认真做好夏季大负荷到来时的迎峰度夏工作,加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巡视和防洪、防汛检查,不定期的对变电站设备大电流接头进行红外线测温检查,及时查出负荷发热故障,确保设备零缺陷运行;六是继续开展大规模的护线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电力法律、法规和安全用电知识,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行举报奖励制度,积极取得地方公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案件和违法行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管理创新促发展
加强基础管理,实现制度创新。该局以建设“国电一流供电企业”为依托,深入开展制度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建设,在全局上下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综合线损、安全生产、电费回收、行风建设五大责任制,促进了全局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的管理水平,该局依据国网公司规范化供电所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积极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全局65个供电所全部通过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规范化供电所考核验收,其中,7个供电所被授予“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先进窗口单位”荣誉称号,3个供电所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荣誉称号。
从提高全局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入手,该局启动了以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体系为主要内
容的“三标一体”贯标工作,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深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指导书的应用,减少作业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作业质量。在实现“国电一流供电企业”创建目标基础上,以突出企业安全、质量效益为重点,运用“标杆”管理,激励全局上下学先进、找差距。同时该局还坚持高起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打造先进数字电网,建立了全局互联信息网络系统,全面
推广应用了调动信息自动化系统、营销信息系统、综合NIS查询系统,实现了业务处理流程化,操作记录无纸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台帐管理电子化。
电网建设助腾飞
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的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不高、老旧设备较多等问题,为了有效缓减电力负荷不断上升给建设较为滞后的巴市电网带来的巨大压力,更好地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电业局着眼长远,抓住全区电力大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全市电网发展和网架建设步伐,全力提升供电能力,积极应对电力供应紧缺的挑战。通过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全市电力供应网络逐步得以完善,电力供给通道主网架基本形成。2005年该局提前实现了平均每个旗县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的奋斗目标。大大提高电网的技术含量和健康水平,增强电网运行可靠性、安全性,而且供电能力较之以前将显著提高,为巴彦淖尔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支持。
文明建设普新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步伐,****电业局努力弘扬“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精神,并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全面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供用电环境和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企业出现了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新面貌。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过程中,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在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上下功夫,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不断规范服务行为,使全局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成为服务社会的过程,大力推进“真诚服务”和“蒙电服务进万家”工程,在各窗口单位深入开展了行风建设“零”投诉、业务报装“零”差错;安全生产“零”事故、电费回收“零”欠费、廉政建设“零”违纪的优质服务“五零”竞赛活动。
“志存高远绘宏图,急流勇进乘长风”。事业无止境,追求亦无止境。进军“十一五”的号角已经吹响,****电业局正以新的姿态,攻坚克难,同舟共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续华章,推动企业向着“一强三优”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市的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郑飞学校改革纪实
凭良智和诚信 构建优质教育平台 用坦诚和汗水 回报职工领导厚望
-----郑飞学校一学年工作纪实
郑飞学校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一年来领导班子成员在以下三方面达成共识:(1)不注重权力的大小而注重自身所肩负的责任;(2)不注重地位的高低而注重对事业的追求;(3)不注重待遇的多少,而注重无私的奉献。整个班子成员,事业心、责任感强、勤政廉洁、作风过硬,带领全校师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收到良好效果。
为迅速适应市场经济,自觉主动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刘校长及时对全体教师提出“遵从实际,认清形势,调整思路,统筹提高”的工作思路。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严密高效的管理体系; 在运行机制上,我们着重构建以“一个主体”为中心的“四个动力机制”。“一个主体”即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对人的管理为根本和核心,全部活动点聚结于教育人、培养人。“四个动力机制”即以工资二次分配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公正评价教职工工作实绩和考核评估制;实行任课教师以标准课时量为主,非任课教师以工作量为主的分配制;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岗位责任制;实行部分教师聘用制。本学,学校依据有关法律条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学校整体工作划分为教学教研、德育工作、政教处、后勤管理四大体系,制定实施教师的层级化管理,从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对教职工进行全员、全面、全程的量化考评。
“四个动力机制”的推行,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生命力,有力的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
教师对于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学典礼大会上,刘校长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整体思路,即建立五个形象――-职业形象、人格形象、人际形象、仪表形象、业绩形象。教师认识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在工作中要为人师表,真诚友善,温文尔雅,勤奋耕耘。
本学年教务处还制定了详细教学考核方案。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后为教研活动时间,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学校还规定:凡各类公开课、赛讲课、研讨课等必须运用多媒体手段,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公开课不少于二节。制度保障,领导带头,全体教师学电教、用电教的积极性高涨,每天晚上,微机室的灯总亮到十一点以后,课堂上图象、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的方面,由主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形成一个教学工作系列,每个层次有明确职责。校长对全校教学工作全面负责,提出总目标总任务。主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主任,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的助手,对各科教学严把质量关。教研组对本学科教学质量负责,教师对本课程教学质量负责。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都有了明确的责任,构成了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体系。
在学生德育方面,由书记,主管校长,政教主任,团总支书记,班主任,课任教师,每个学生,组成提高学生品德工作系列。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正确观点、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他们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举止、言行,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采用了不同的疏导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我们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我们举行我校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提高他们兴趣和动手能力。
郑飞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暑期投资10万余元,改造教室,添置200套学生用桌,一个多媒体教室,安装8台空调。为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尽最大努力加大课堂中的科技含量,并以今年的初一为试点带动学校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一分投入,十分收益。今年小升初、中招、高招取得理想的成绩。高中21人参加高考6人上本科线,中招78人报考500分以上5人,470分以上13人,400分以上36人,获历史最高,在今年市、区组织的学科竞赛,我校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数学获团体一等奖,物理单科获全国一等奖,数学、化学分获全国二等奖。在二七区组织的小学调研考试中,小学部综合成绩在19所参评学校位居中上等,其中四年级语文名列全区第四,六年级语文名列全区第六,英语竞赛在全区名列第8。
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郑飞学校形成了“讲团结、惜校誉、多奉献、求实创新”的校风和“求知识、苦钻研、比成长、勤奋严 谨”的学风。她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第四篇:广北农场改革发展纪实
广北农场改革发展纪实
铿锵奔腾的黄河口不会忘记!
五十七年前,一群激情燃烧的有志之士和解放军战士来到了荒凉的莱州湾,他们“天当房、地当床”,以对新中国的拳拳深情为犁,垦荒植粟,战天斗地,在这片沉睡的处女地上播撒着现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他们以血汗为墨,以奉献为笔,在黄河三角洲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弘巨著。
第一章 绿色的丰碑
历史是梭,光阴荏苒,是共和国开国庆典的礼炮,送走了萧瑟久远的秋风。一批批有志之士,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赤诚,汇集于此,以心作犁,掀开了广北农场崭新的一页。幽幽的篝火和嘹亮的夯歌,第一次划破了这亘古荒原的寂寞。
五十七年沧海桑田风雨如歌;五十七载春华秋实茹苦创业。一个辉煌的名字——— 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像一粒倔强的种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从此,繁荣代替了荒凉;勤劳送别了贫穷。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富饶的“粮棉仓”。
1949年,我们的共和国刚刚诞生。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扭转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国家制定了“发展生产,积累资金,培养干部,示范农民”的国营农场发展规划,大力兴办国营农场。一批又一批的复转军人和城市知识分子,满腔热情地奔赴祖国的边疆地区垦荒戍边。受此鼓舞,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实业处、渤海行署实业处和渤海区党委相继来此勘察论证。1950年3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正式批准投资兴建国营广北农场。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
一场与大自然抗争的鏖战在莱州湾畔打响了!
猎猎红旗漫卷荒原大海;昂扬斗志压倒拍岸涛声。
英雄的第一代广北拓荒者,为了早日把广北农场建设成欣欣向荣的商品粮基地,面对无际的碱滩和荒凉的旷野,与雾霭岚烟共舞,同荒草野兔为伴。“小风沙迷眼,大风沙打脸,小雨地返碱,大雨砸饭碗”;“走的是宽阔道,听的是鸭兰儿叫,吃的是草种子,喝的牛马尿”。这就是当时的写照!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动摇拓荒者的意志。他们用理想糊上漏风的土棚;他们用豪情顶住凛冽的海风。像红柳,像芦苇,把根深深地扎在芬芳的泥土里,让高昂的头颅仰望着蓝天,任狂风肆虐、尘沙满天。一条16公里长的防潮坝,在他们的风餐露宿中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汹涌的潮水再也不能肆意吞蚀他们的劳动果实。修渠挖沟,灌溉洗碱,蓄淡压碱,一望无际的盐碱滩变成了万顷良田。
遥遥望去,沃野平畴,粮棉飘香。电影纪录片《富饶的广北农场》,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时间,欣欣向荣的广北农场成了农民兄弟学习的圣地。
那誉满全国的纯种考力代羊和驰名齐鲁的“渤海马”,至今还深深珍藏在老一代广北人的记忆里。
到1978年,广北农场共改良土壤13万亩,其中耕地5.8万亩,草场2.7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3台,联合收割机21台,主要农机具180台,农用汽车17部,全场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的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5%。
广北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化农场,所有耕地全部建成了林、田、路、沟、渠统一规划的条田。农场已不再是人烟稀少、地老天荒的苍凉世界,她已经成为紧张繁忙而又充满活力的广北人的乐园。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束缚和制约,广北农场同全国其他农牧场一样,也一度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强劲的东风,吹开了广北农场年年亏损的沉闷局面。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业方面,全场农林牧渔各业全面推开,在管理上实行生产责任制,经历了“联产计奖赔”、“联产计酬”、“承包到户”和“家庭农场”等生产形式,逐步把职工家庭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83年,全场实现利润108万元,涌现出一批万元户,震动了附近的乡村。这一经验,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农垦系统予以推广。“家庭农场”的大力兴办和1994年实行的“两费自理”、“四到户”的农业政策,促进了广北农场主业的迅猛发展。1999年,全场承包土地50亩以上的达到200户,承包土地100亩以上的达到60户,涌现出5万元以上的承包户18个。然而,历史的辉煌并不能掩饰今日步履的蹒跚。
因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的农垦企业要想站稳脚根,必须付出更多的东西。
五十七年的风雨洗礼,早就让广北的干部职工炼就了一副剑胆琴心。
他们的眼光看得很远!
他们心里明白,沉重的历史包袱已不再允许他们交什么学费。
他们必须成功!背水一战,哀兵必胜。
第二章 打造黄河三角洲的“后花园”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打在我们脸上的时候;当风驰电掣般的时代列车向我们呼啸而来的时候。
勤劳的广北人坐不住了!他们要崛起,他们要重振往日的雄风。他们又一次睁大了智慧的双眼!
然而,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广北农场的路该怎么走?广北农场的明天在哪里?这一个个沉甸甸的发展命题压得6500多广北人喘不过气来。怎么办?集思广益,听听职工的心声。农场党委走分场串小队,与干部职工实打实的交心做朋友,并在全场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场怎么办?”的百日大讨论。一个崭新的蓝图在广北人的心里越来越清晰起来。2007年3月19日,广北农场五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在总场胜利召开。会上,172名代表一致通过把“文明、平安、生态、和谐”作为新农场建设的主题。
这是一把通向未来的“金钥匙”。
广北农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性决策,做足做活自己的文章。首先是强化发展意识,高起点、高水平的编制广北农场的发展规划。这是实现广北农场第三次战略突破的前提。
他们聘请了东营市政府研究室、东营市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在对农场进行综合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三条发展轴线,三条绿色生态景观带和三个特色区块”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他们还聘请国内知名设计院——— 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进行旅游项目专题规划设计,在对广北农场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农场的地理位置、发展环境、发展定位、东营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及近远期投资规划和投资、回报情况分析等方面,初步确定了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案。方案立足实际,突出优势,找准了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真实性极强,为农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三是制定实施了新农场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投资50余万元更新中心街绿化带,种植景观树270棵,各种绿化苗木2万余株;对主要街道新架、更新照明灯48盏,明沟排水改为暗管排水740米;加快新农场创建步伐,投资20余万元,新建健身活动广场7处,安装健身器材40余套,为职工群众健身休闲和文体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第三章 科学突围
建设现代化的新广北必须找到科学的突破口。
广北农场党委一班人早就明白,广北农场再也经不起盲目的折腾了。他们牢牢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审时度势,确定了四大突破口。
农场农场,农业就是广北农场的根本。当然,现在的农业早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农业种植,而是生态立体农业。他们按照生产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营造新经济。通过精心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全场各单位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一分场确立了“两条主线四大片”和发展大棚蚂蚱等特色种养殖项目;二分场制定了“整合资源搞建设,发展订单鸡、合同鸭和高效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三分场确立了利用土地优势,建立良种基地和发展蜜桃种植项目,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提高;科研所实施了良种繁育工程,实现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农业生产上,广北农场不断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去年,全场总播种面积50067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00亩,棉花播种面积35824亩,西瓜种植面积1000亩,苜蓿种植面积350亩。粮经饲三者结构比例达8.8:90.3:0.9,结构不断优化。同时狠抓品种改良。棉花生产推广良种良法,由科研所牵头进行棉花最新成果的试验及转化工作,进行了5个常规棉新品种(系)的试验与示范工作,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000亩,籽棉最高单产突破350公斤,科技优势凸现;良种示范田采用了精播技术,每亩播量在1公斤左右,实现了一播全苗,达到了我场棉花精播技术的最好水平。葡萄种植重点进行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引进美国红提、黑提、新聚丰、泽三1号等优良品种替代老品种,平均单产1500至2500公斤,最高单产突破3000公斤,平均亩纯收益3000至5000元,创历史新高。水产及畜牧业也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产业积极推广“上农下渔”的立体养殖模式,全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00亩,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80亩,其中80%以上用于南美对虾养殖,其余养殖草鱼、鲢鱼、鲤鱼等品种。奶牛养殖改变投资主体,实行多元投资的办法,养牛户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奶牛存栏量达到1200头,规模化的家庭养殖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荒碱地整理,改造土壤是广北农场的优良传统。2006年,广北农场投资157万元,完成了一分场万亩荒碱地开发项目,开挖沟渠96条,长99.54公里,完成土方36.6万立方米,新增建筑物22座,植树12000余株;投资204万元,完成武家大沟综合治理项目,清挖土方38.5万立方米,新建邱家生产桥一座,恢复生产桥一座;市级3700亩和省级1700亩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实施中,同时做好了2.5万亩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料整理、汇总、上报等工作,等待正式实施。
工业项目多年来一直是广北农场的软肋。近年来,他们筑巢引凤,强身壮骨,使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大地化工集团多业并举,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氯丙烯加工和餐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企业不断转变观念,站稳国内市场,努力拓展国外市场,炭黑产品成功销往国外,2006年创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完成了年初计划的108%、108.7%;乳品厂拓宽思路,抢抓机遇,克服资金匮乏、奶源紧张、鲜奶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全年生产奶粉400吨、豆奶粉50吨,生产鲜奶600吨,奶牛存栏量达到180头;广达公司强化管理,顺利完成企业资质升级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该公司主动把握市场机遇,开拓外埠市场,完成楼房施工面积14516平方米,实现产值131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2%、21.4%;盐场继续实行家庭盐场承包经营制,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生产原盐2.5万吨,销售原盐2.2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62.5万元、销售收入326万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5%、114%;供电所强化优质服务,狠抓安全生产和供电管理,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源,全年实现供电量720万度,完成产值430万元、营业收入4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1%、23.6%和23%,是近年来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开创了供电工作的新局面。
软环境建设也是广北人这次科学突围的一个重点。
他们从提升农场品牌入手,提炼农场精神,和谐农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组织参加了全市劳动者之声行业歌曲电视大赛,并同时荣获演唱、创作、组织三项大奖;我市第一部农场志书《广北农场志》,顺利完成编撰并成功发行;“放心超市”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创刊《广北报》,到目前为止,共刊发报纸32期,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阵地、喉舌、参谋、教育、引导”等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信息工作,有 8篇稿件被《东营农业信息》采纳;老年工作成绩斐然,创办老年大学,并在今年全市老年人运动会上,摘取6个大项目中的11个奖项;春节、元旦等重大节假日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农垦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场党委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2006年,广北农场荣获“全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3A文明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场工会被评为“全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市考核一等奖,统计、督查、人民武装、共青团、民政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
第四章 与未来签个希望的“约定”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这是一方放飞绿色理想的梦幻之地。
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广北人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
一个丰收的秋日,记者在广北农场采访了主持农场工作的副场长、副书记王建东,他信心十足、充满豪情地告诉记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和促进和谐农场建设两个主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措施之一,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乳品、桑蚕、生物肥、大蒜、棉花、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加工,按照“建经济桥、铺订单路、打商标牌”的思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坚持典型引路。认真选定重点,善于发现典型,推广典型,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土地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业企业集中,为农业企业实行规模经营提供条件。今年,广北农场已与东营阳光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万亩桑蚕基地签约和奠基仪式,合作走一条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三位一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这一场企合作双赢的做法,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要采取政策倾斜和协调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引导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搞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好省级1700亩、市级3700亩土地整理项目,力争国家级2.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尽快到位,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措施之二,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让广北农场成为黄河三角洲最丰盛的“菜篮子”。重点以建设东城菜篮子供应基地为目标,依据交通和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瓜果、无公害蔬菜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优化粮经作物比例,加快瓜果、葡萄、奶牛、水产、大棚鸭、蚂蚱、獭兔和生态笨鸡等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规模化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职工改变传统种养习惯,走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继续打响广北西瓜、广北葡萄的知名品牌;同时进一步叫响广北鸭、生态鸡和蚂蚱等品牌,创出广北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将广北农场打造成东城菜篮子的供应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和有机商品供应基地。
措施之三,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合理稳定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既可提高职工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又可解决因住户分散、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通等诸多问题,加快农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大胆探索,善于总结,引导职工通过资金、土地、劳力、技术、设施入股,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在种子培育、畜禽疫病防治、农作物病虫防治、森林病虫防治、配方施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合作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为农业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措施之四,创造农场生活居住的新环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现代化新型农场,逐步改变脏乱差的旧局面,将农场建设成为环境整洁优美、适宜居住的新农场。首先,搞好村队规划和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各单位都制定切合实际的村队建设规划方案,规划突出特色,量力而行,逐步实施,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洋,更不能负债搞建设。同时,规范对基层村队饮用水、道路、电网、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改造方案,全面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工程,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其次,启动生态养生园建设。以二分场生态养生园建设为基点,积极探索住房、温室、庭院“三合一经典组合”发展模式。以农场的近郊区位优势和土地规模优势,发展备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农业休闲种植和园区经济,以新的环境、新的面貌、新的机制逐步向四周辐射,提升农场整体形象。
措施之五,突出特色、借势借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开发的国际旅游游客目的地和打造黄河口休闲度假旅游的机遇,按照“提高起点、优化布局、体现特色、协调发展、突出旅游”的要求,广北农场根据北京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我场设计的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围绕旅游业做文章。旅游业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重要功能,以观光旅游、体验乡村生活、科普教育等功能为辅助的品牌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依托东营市供销商场,增强广北农场放心超市的物流功能,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二是启动旅游业发展。利用现有速生林基地和三分场冬枣园,在发展生态、绿色笨鸡养殖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体验和餐饮业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同时,启动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客户进场,充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利用农场“夏家央”、“马跑泉”、“唐头营”等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业。
巨龙腾空起,再唱大风歌。
我们相信,广北的未来决不是梦!
因为,这里承载着几代拓荒人战天斗地、不向大自然屈服的广北精神!(本报记者 陈谨之 通讯员 孙良龙)
第五篇: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纪实(本站推荐)
托 着 希 望 起 飞
——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特约记者 刘卫平郭环芳记者 李稳华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千百年来,滔滔资水从南向北流去,昼夜不息,在这里突然一个90度的华丽转身,向西缓缓流去,在“世界锑都”的怀抱里,画上精彩一笔,形成一道美妙风景。闻名遐迩的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早在34年前,就在这美丽的资水河畔挺拔而起。如今,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湘中大地上熠熠生辉,为世人所瞩目。
在初、高中生源逐年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冷水江高级技工学校不但生源没有减少,反而稳中上升:2010年招生898人,2011年招生1074人,2012年招生1206人;2010在校生2589人,2011年在校生3152人,2012年在校生3160人。学校先后获得省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省级示范技工学校、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是全省唯一一所县市级高级技工学校,自2001年以来连续12年被评为湖南省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先进单位和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高端引领,创新管理理念
办学思想科学。学校在30多年的发展中,秉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近几年来,学校不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坚持走“做精、做强”的发展道路,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最大化追求管理效能,坚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在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
探索科学配制、有效整合、合理使用资源的途径,实现学校的结构、层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2003年,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原则和方法,全面贯彻《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质量管理标准》,制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质量记录等四级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明晰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突出了过程控制,使学校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传统的经验式管理上升至科学化、制度化、文件化管理。学校管理体系业已于2012年底升级至C版,进一步明确了“严谨治校,以人为本;厚德博技,工学一体;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质量方针和“学生毕业率95%以上,中高级工技术等级合格率达95%以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在90%以上,顾客满意率在85%以上”的质量目标。通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水平领先同业水平,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大大增强。
教育理念先进。技工学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底子差、纪律意识淡薄,为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学校教育以德为先,牢牢树立“先做人,再做事”的观念,坚持以“今天比昨天更出色”为“好学生”的评价标准。班主任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把对学生的创造教育、情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习”的教学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职业教育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完一课即成一事。”为了达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核心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商专业计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创师资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将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主要工作提炼成典型工作任务,模拟工作场景,建设了20多个一体化教学工作站,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技校学生的学习兴趣,颠覆了以前技校学生“20%的人听课,20%玩手机,40%在睡觉,剩下的在打打闹闹”的状况,一体化试点班级到课率达90%以上,听课率达95%,小组互助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用学生的话说,“上课时学学做做真有趣,底子差也不怕,劲头自然足了”。
内涵发展,打造“三名”工程
“三名”工程建设——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这是学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来,学校居安思危,注重内涵发展,艰苦奋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师资培养步伐,以教学改革推动精品专业建设,以名生的培养促进优良校风形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投入500余万元建科教楼,投入400余万元改造运动场所,投入300余万元改善学生生活条件,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学校网络系统和办公条件,近三年购买各类实训设备800余万元,使大部分实训设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提升。2013年,学校将进一步提高办学实力,计划投入500万元兴建学生公寓,投入300万元改造实训场所,投入500万元建设一体化教学工作站。
建设名专业。冷水江是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工业企业密度在湖南省各县市中最高。学校建校之初就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车、钳、电、焊是技校的老牌专业,设备和师资都有充足的底子。为了配合实施冷水江“一转三化”战略,深化转型工程,走符合冷水江实际和资源型城市特点的新型发展道路,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跟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好企业紧缺的精品专业,形成了数控加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焊接技术、机械设备维修、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等精品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列入2012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数控加工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焊接技术加工专业、电算会计专业等专业列入市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这些专业承担着区域范围内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考评鉴定,服务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打造名教师。学校明确了“政治合格、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队伍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专业发展为重点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制定一系列培训培养方案,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以来,学校加大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知名企业、技工院校的技能专家、教育专家交流学习,派专业教师深入工厂生产一线学习生产流程和6S现场管理,并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实行校本培训、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培训,大力进行“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教学培训,增强师资力量。学校积极实施名师工程,落实名师工资待遇,大大地激发了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刻苦钻研业务蔚然成风。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56%,拥有省级精品专业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16人,高级讲师28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26人,高级技师36人,高级考评员25人,省市级优秀教师16人。
培养名学生。学校的“产品”是学生,“产品”是否合格,得由“顾客”——用人单位说了算。办学30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技能人才3万余名,很大部分或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或自主创业获得财富跻身社会精英行列。随着现代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的转变,学校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成才观,激发学生在未来职场成长进阶的强烈愿望,立志从生手向熟手、能手、高手发展,从基层技术工人向车间主任等管理岗位成长,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职业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思想对了路,专业学习有劲头。近几年来,学生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颇丰,数十名学生获得优胜以上奖励,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以技立身”的信心。在“技工荒”日益严重的今天,众多优秀学生不到毕业就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珠海伟创力、富士康、广东科达机电等大型企业,许多优秀毕业生深受器重,以一技之长逐渐获得高薪致富家庭,逐渐从生产一线跻身管理队伍。同时,越来越多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通过合理流动自主创业,获得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校企融合,树立就业品牌
校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更深层次。学校紧紧围绕主干专业,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合作点,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效。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先后与锡矿山闪星锑业、省冶金机械厂、湖南宜化化工、金富源碱业、冷钢总厂、天宝紧固件公司、“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冷水江及娄底经济开发区企业以及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我校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开展技能学习型与顶岗实习型两种方式的实习教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学生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能力,解决了学校培养人才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校培养人才模式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
开办企业冠名班。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部分冠名班达到了较高层次的校企融合,由企业提供学习设备,委派培训专家驻扎学校,与冠名班学生——未来的员工同吃同住,根据企业要求开展一体化教学与实训,渗透企业文化,学习到一定阶段带入企业实训,实训到一定阶段再回校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方便。目前学校开办了三一班、中联班、富士康班、广达班、龙达园班、陆广达班等校企合作班,达到在校班级数的60%,实现“厂校融合”。
搞好就业服务。为了增强学生应聘能力,学校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开发了校本教材,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招聘会,对学生进行了就业前指导训练。毕业前夕,招生就业科选择有影响力、发展前景
好、员工待遇高的知名企业来校招聘,招聘实行双向选择。对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的学生,学校派专人护送进厂,并跟踪服务一年。由于安置渠道畅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多元办学,造福区域经济。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社会就业面和提升就业质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学校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按照“学员够用,企业需用”的理念,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2009至2012年累计为企业培训中高级技能人才3500余人,组织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技术考试及企业职工技术等级鉴定6000余人次,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各类培训15000人以上,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贡献了较大的力量。2012年,我校被确定为冷水江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种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09年,学校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一期规划;2011年,学校纳入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规划;2012年,学校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
冷水江高级技工学校之所以得到社会、企业、家长、学生的认可,源于学校坚持的“高端引领、内涵发展、校企融合、多元办学”的办学思路,源于严谨科学的管理理念,源于180余名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冷水江高级技工学校会在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乘着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