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五年制高职教育 -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摘要】五年制高职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办学力量经过试点,迅速成长起来。为创建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模式与方法两个方面深入开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办学力量迅速成长,经过试点、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为创建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认真总结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发展方针、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二、研究内容
以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
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重点研究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管理与评价、专业文化与创新等。
1.课程体系与结构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为前提,探索构建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体系、文化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不当、知识分割过细、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首先从明确专业定位开始,培养目标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确定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最后,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电子类专业教师花大量的经历先后开发了三本校本教材: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教材、PLC基础知识及实训教材、数字电路校本教材。今后开发的校本教材主注重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学识品位、审美情趣、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等需要;满足特长生、学有余力学生、升学意向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2.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要进一步加大“突出顶岗实习,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 ”力度,采用多方位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实训基地有:苏州胜利无线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阿特斯光电太阳能有限公司、日立显示器件(苏州)有限公司、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鸿利吉电子有限公司等。
顶岗实习需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顶岗实习实行协议化、课程化管理,顶岗实习时间为十二个月,安排在培养计划最后一学年。这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深化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顶岗实习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学生签名知晓安全教育内容各系与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书、制定其相应专业的顶岗实习计划;实施阶段:整理顶岗实习学生信息表、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紧急情况登记制度、定期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完成教学计划安排和考试成绩的评定;总结阶段:上交顶岗实习周报表和实习鉴定表、学生上交实习报告、给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召开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广泛采用“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录象内容,可以帮助再现生产过程、展示结构、动态演示工作原理、创设工厂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 J].教育与职业,2010(2)
[2].黄培池.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9(24)
第二篇: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务处 [2014-2015]11号
教务处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务处主要围绕认真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国、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级文件要求,贯彻落实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深化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现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按照学校提出的“系部为主、处室服务”的二级管理思路,努力做好指导、督促、信息反馈与服务工作,促进系部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进一步完善落实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本学期新增《校本培训考核管理制度》,旨在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形成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和提高,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3.教学常规管理不放松,及时制定教务处工作计划,抓好教学“七认真”,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认真制定各班级的教学进程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明确教学常规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本学期由于时间较短,学校不进行统一的期中考试,要求各系及各教研室加强平时的教学质量跟踪与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4.加强校中心教研室和系部教研室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学二级管理体制,明确教研、教改是各教研室(教研组)的中心任务。本学期开评首届学校优秀教研室(教研组),以推动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的深化,强化教研影响力,表彰先进,全面、持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5.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布置各项教学、竞赛、考核等工作,探讨教学、教研活
动的具体安排,通报和总结各项活动或比赛的具体情况。认真安排好全校性教研活动。
6.本学期继续参加苏州国际教育园课程共享联盟,2012级22个班级938名学生参加课程共享,共选修18门在线课程进行网络学习。同时电子工程系袁航老师的《电工基础》课程开发制作已经完成,也将作为高校联盟优质课程进行上线共享。
7.继续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本学期全校共开设社团48个,社团指导老师48人。按照“教学七认真”要求,开展社团巡视工作,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系部,保证社团活动平稳有序地开展,提高社团课质量。根据平时考核和教师上报材料,组织“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评比,并进行表彰、奖励与推广。
8.根据《外聘教师聘用及管理制度》,加强外聘教师聘用登记、审批与考核,明确外聘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的主体在系部,要求外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统一教学进度及集体备课,督促各系严格对外聘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评价与考核,促使外聘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9.认真做好校园网的教学管理子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及时更新菜单目录的内容发布,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成为我校点击率较高的子系统之一。
10.顺利完成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材征订与发放工作,组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材征订与申报工作。
二、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1.注重新教师培养工作。对2015年进校的12位新教师认真进行考核,每位新教师都开设了汇报课,做好了教学工作小结。
2.组织学校8位教师参加苏州市区职业学校文化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其中1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组织2位教师参加苏州市区服装专业课堂教学大赛,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组织2位教师参加2016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组织5位教师参加2016年苏州市职业学校机械类、服装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
组织2位申报第四届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做好参赛、申报人员的初选、指导、申报材料的汇总、审核与上报。
3.为推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
学水平,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我校将职业学校教学大赛纳入学校重大赛事之一,在积极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微课等教研的基础上,组织了25名教师分别参加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大赛项目
二、项目四的比赛,其中项目二共获7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严金兰、陈平(英)等7位教师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4.智慧校园建设已经开始,通过反复沟通与协调,本学期公开课网络系统正式试用,每位教师开设校级公开课,可以在网上自行申报,系部专门人员审核通过,听课教师在网上选择听课,听课后在规定时间进行网上评课,系部专门人员审核通过,系统最后汇总每位教师开设公开课情况以及听课情况,这一系列过程全部在网上操作完成,节约了很多时间与人力,汇总数据也更加准确。本学期共有48位老师开设校级公开课,公开课听课教师达1816人次。
5.本学期末进行了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教学基本功考核包含:硬笔书法、课件制作、说课、学科技能。共有43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教学基本功考核,通过教学基本功考核强化了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追求,加强业务学习,以教风引领学风。
6.继续组织苏高职讲师团赴初中学校授课,本学期与觅渡中学、振华中学、新区三中,三所学校开展普职沟通授课工作,所开设课程为我校六个系部的特色专业课程,共18老师参与,开设16门课程。同时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新形式,本学期与苏州市第四中学开展了普职融通工作,在高中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校专业课程资源,让高中学生到我校直观体验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共接收第四中学238位高二学生来我校石路校区体验“着装艺术”、“现代商务礼仪”、“FLASH动画设计”三门专业课程,着力推进“普职沟通”、“普职融通”的力度,也提高了我校职业教育辐射影响力和知名度。
7.本学期作为全校师资培训扎口部门,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组织报名工作。其中市级培训10项,累计报名23人次,省级培训14项,累计报名27人次。认真制定教师校本培训计划,组织并做好全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学时录入,累计3016人次;做好全校教师培训学时统计、汇总以及继续教育验证工作,累计377人次。
三、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发展
1.专业设置上秉承“淘汰老专业、改造旧专业、打造新专业”的办学思路,注重与行业企业对接,上学期电子工程系申报新的五年制专业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本学期已经通过审批,下学期可以招生。
2.对照省现代化专业群的建设标准,不断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注重各专业的优势组合,统筹规划专业群建设。本学期组织申报了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机电技术两个现代化专业群,其中现代机电技术专业群网评通过,并接受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现场验收,通过汇报、考察现场、随堂听课、查看资料、访谈等环节,受到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3.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做好“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 建设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我校与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项目2个(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微电子)、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项目1个(物流管理)、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项目1个(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本学期我校与苏大应用技术学院联合申报现代职教体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1个,数控技术专业对接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目前正在审批中。本学期继续做好“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主动与合作院校联系交流,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进度、考核要求,在课程衔接上下功夫,树立学校品牌。本学期还做好2014级、2015级中高职衔接班的教学及统考工作以及2013级的转段。
4.上学期申报了2项苏州市首批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奖”,其中“实践引导、任务渗透、项目驱动”中德融合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审核,作为首批苏州市高职院校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体现我校在重视教学改革,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推进。
四、认真组织各类考试考证
1.组织2011级五年制大专学生参加专转本报名考试,有200人参加考试,127人被高校录取,其中人28录取本二高校,99人录取本三高校,录取率达63.5%。
2.组织2015级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3.组织各年级参加全国公共英语考试的报名工作。4.抓好各专业职业技能中级工、高级工考核工作。
5.本学期利用双休日组织了自学考试、外语等级、行业考试等各类社会考试共20场。
五、积极对待各项具体工作
1.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新要求,推动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十三五”部门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力争部门负责的各项工作有很大提高。
2.本学期13单招班进入考试冲刺,3月中旬组织学生的体检工作,4月上旬组织学生专业课技能考核,并将有疑义分数的学生上报至市教育考试院,4月中旬进行考试准考证和口令卡的申领和发放工作,4月下旬组织学生参加单招理论考试,并完成志愿填报工作。
3.今年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之年,学校督导处对“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在开学初联合科研处一起提出“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作为今年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要求各系、各教研室围绕这一主题选取1-2个专业或课程以课题研究形式进行申报与实践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教学成果形式汇报总结推广。学期末在各系对开展的“综合评价改革工作”进行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总结报告、各种资料的汇总工作,并交督导处;
4.继续认真做好各项评估检查的材料准备工作。按照江苏省教学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每学年的教学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同时实现管理材料网络化。
5.认真做好各系课务安排、调课、代课等协调工作。6.认真做好全校教师(包括外聘教师)工作量的核算与审批。7.做好全校各项材料的誊印工作以及各类考试试卷的分印工作。
8.督促各系及时做好2011级五年制高职班的毕业积欠补考工作,并对结欠补考不及格学生进行汇总,把这些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而只能获得结业证书的信息以书面形
式通知学生及家长。同时提前做好2012级的积欠补考,协助学生处做好毕业生的档案工作。做好各年级学生的成绩管理工作,提供学生的成绩资料档案。
9.能认真做好各项临时性工作。
五、其他工作
1.承担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教材征订工作。
2.协助苏州市教育局高职教处承担了在我校建立了的“苏州市职业教育教材展示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相应分担了部分学校的会议工作。
3.承担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教材展示网”的管理工作,承担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4.协助苏州市教科院,先后承办了“2016年苏州市区职业学校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2016年苏州市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比赛”;“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高级工应知考试”;“2016年苏州市职业学校机械、服装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等六项活动。
教务处
2016-6-8
第三篇:工 作 总 结 -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工 作 总 结
陆 茜
进入我校工作也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这几年来,在各相关领导带领和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从工作的各个方面角度出发,总结如下:
一、音乐教学:
入校以来,在建设系和商贸系都开设了音乐欣赏课,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备课到授课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为了使学生既能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又能从中获取一些音乐常识,了解音乐内涵,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每一节课我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尽量用幽默轻松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吸引他们的注意,在保证课堂纪律在掌控范围之内的前提上,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班主任工作:
担任过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上我提倡:
1、培养和选拔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
首先通过观察和分析,挑选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作风正派,有一定组织能力,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然后加强培养、教育、既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严格要求,要起到团结同学,模范带头的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慢慢建立起良好的班风。
2、重视知识学习,加强思想教育。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是必要的,而学生离开父母,在学校学习,难免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必须加强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健康地成长。
3、注重安全教育
安全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也是家长和学生最重视的,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坚持做到天天讲、时时讲,严格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学生家长是最了解学生的人,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平时多和家长联系也有利于家长及时知晓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方便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两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行政工作
在行政上曾在学生处和团委工作,我力求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更好的适应岗位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如既往地做好社团工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多次带队学生参加学校及校外一些文艺演出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自我教育及再教育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适应发展的形式,我努力加强知识结构的提高和完善。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的考试和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学历,促进自身发展、学校发展。09年我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和同仁们分享理论学习研究的成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发光发热,不断进取,做一位合格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篇: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报告
一、信息化建设概述
从2007年初规划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我们秉承“建网建库建队伍”的思路,分四期打造我校艰难又辉煌的从电化教育到智慧校园的建设之路,为我校数字校园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期建成103间网络化多媒体教室,为我校信息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期全面整合了全校的硬件平台和设施设备,全面改造了网络拓扑结构,搭建了有线和无线网络环境,全面覆盖校园每个角落;三期通过打造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和一系列软件服务平台,以及统一身份认证和一卡通系统,切实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建设;四期结合学校的示范校工程和四期工程建设,我们夯实了学校的信息化内涵,从而全面提升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初步实现了数据网络、电视网络、IP通讯网络、安防监控网络的四网合一。数字校园的总体建设情况良好,但是各种应用深化推广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经过多年的系统建设,我校信息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良好,网络通达比100%,各种网络安全措施完善(具备相关防毒系统、防火墙、IPS、UPS电源等),三条对外因特网出口,总带宽达1200M,为学校教育教学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面向学生开放网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我们建设了网络中心机房、拥有20余台服务器,组成集群,多套存储系统,在万兆网络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中心,安置服务器和存储阵列,使服务器应用虚拟化系统性能达至最优。用存储阵列为资源平台、精品课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安防系统、实训录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
全校所有教室建立了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投影机、网络中控、钢制讲台,计算机、IP电话、话筒、摄像头及安全和管理设施。四期工程新大楼中的教室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教学设备的更新,将会促进我们的教学向着互动式教学的方向迈进。
在四期工程中建成了全自动录播教室,配置了手动录播系统和20套速课录课系统。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资源库中心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录播资料—>资源中心—>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搭建流程,最终形成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环境并实现信息化教学体系。另外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服务广大师生,引进了中国知网CNKI,电子资源总量达31T,为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但资源建设的总体工作仍然停留在初步开端状态,有待后期进一步的深化。
我们与南京市民卡公司合作开发使用一卡通平台系统,全校近500名教职工与4500名在校生每人手持一卡,可以在校内就餐、购物、签到、考勤、查询、停车、借书等,同时还可以在校外实现市民卡功能。
二、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
1、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包括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综合信息门户平台是数字校园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数字校园的应用信息,整合各类应用系统,学校用户(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可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用户经门户登录学校公共数据库平台,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综合信息门户平台,而是单一的登录。我校的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综合信息门户系统
2、SMT实训录播系统
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制,在SMT实训工场搭建了微格实训录播系统,该系统是针对电气系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需求,基于领先的网络流媒体录播技术与教育技术理念开发,集微格教学、多媒体录制、网络直播及点播、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实训教学于一体的网络化微格实训教学系统,其记录、观摩和评价系统均采用网络与流媒体技术,通过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测评与学习。该系统的实训环境如图3所示。
图3 SMT实训工场
3、物联网服务
我们通过建设一系列具有物联网服务功能的设备或场所,实现产教结合,充分为我校的物联网专业服务。例如在四期工程电子信息大楼中的校史馆和物联网会议中心,我们通过物联网的RFID技术自动识别锁定校园内的固定人员、来访人员、车辆、各种固定设施等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并通过一卡通系统将校园的各项生活应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物联网会议室实现了空调、窗帘、多媒体、广播、投影仪等一系列设备根据固定人员指示提前打开和自动关闭功能。物联网会议室及管理平台如图4所示,一卡通系统如图5所示。
图4 物联网会议室及管理平台
图5 一卡通系统
4、资源建设系统
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服务的实名制网络教与学空间的软环境。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是示范校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我校的资源中心平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具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学校加盟专业资源共建等功能,同时又能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制作。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功能、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三大子系统,三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录播教室和资源库组织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录播教室和资源库组织架构
三、信息化建设创新点
1、虚拟校园电视台建设
我校建设的虚拟校园电视台系统是覆盖全校的发布系统的一个部分,该系统采用了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录播技术等模块化设计,配属高质量的摄像机、录音设备等现代视听设备,可录制出专业级的音视频节目,同时通过网络直播系统在局域网、互联网上传送,使得远端用户既可以在网络上实时观看电视台节目。利用一体化演播设备,可以录制优秀教师的授课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在线直播教学,也可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日后点播学习,同时利用该系统也可进行教师讲课观摩。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教片或文艺节目,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及扩展知识面。
2、教学资源建设
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资源库中心、网上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服务的实名制网络教与学空间的软环境。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在先进的硬件网络环境中同时提供为教与学环境服务的软件平台,实现录播资料—>资源中心—>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搭建流程,最终形成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环境并实现信息化教学体系。
3、实训录播系统建设
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制,在SMT实训工场搭建了微格实训录播系统,该系统是针对电气系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需求,基于领先的网络流媒体录播技术与教育技术理念开发,集微格教学、多媒体录制、网络直播及点播、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实训教学于一体的网络化微格实训教学系统。
4、常态录播系统建设
在学校教室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按10:1的比例,建设常态录播教室,在理实一体的教学、实习环境中对教学和实训操作进行录播,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教学和实训积累资源。
5、基于移动平台教学和实训系统建设
学校已增加资金为学校的四个实验班的教学用平板电脑的采购,并准备修改资源及教学平台,以适用于移动平台的教学和实训,并积累资源。
信息中心 2015年4月
第五篇: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根据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关于五年制高职公共课、专门课开发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须重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课程结构
构建
科学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初中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门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门课。专门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控加工技术是“数控机床技术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数控原理、数控机床控制电路等内容,侧重围绕机床的功能、操作方法、编程技术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五年制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二是任何
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例如,我校在组织数控编程教学时,限于条件,前几年主要以讲授手工编程为主,随着自动编程软
件的应用普及,近年我们及时将这一技术引入课程,缩短了与社会技术应用的距离,增强了课程效果。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五年制高职具有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特征,各校所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即使相同专业,其侧重点也可能存在差异,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统编课程教学大纲,因此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四、课程评估
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查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是现代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其测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好范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