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探索-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摘要: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与高中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与层次是相同的,两者区别主要在于专业的面向不同。在设置专业时除了考虑社会需求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错位发展,互补双赢。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应是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高职定位,发展思路
江苏是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省份。1996年全省五年制高职试点招生规模仅960人,到2006年,年招生已达9万多人,在校生39.8万人。2007、2008年,在全国其他各省纷纷大规模压缩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的形势下,江苏五年制高职年招生依然达到8万人左右。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江苏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对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壮大,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廓清。
一、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定位——五年制高职教育应定位在培养中级实用型技术人才
五年一贯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定位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职应是一致的。1995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就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与此相似,目前我国众多的研究者也都认为,我国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型人才。但依靠高中后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果真能直接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吗?对“高级”和“技能型”两词含义的理解,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目前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进行探讨。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定位不能好高骛远,而应实事求是,应将五年制高职教育明确定位于培养中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职业技能自身发展的规律。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虽然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基础上的,但它们自身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发展过程,必须通过在真实职业情景中的行动与体悟,经过反复的实践与训练,依靠经验积累,才能从初级水平到中级水平,然后达到高级水平。这种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学习不可能用文化学习或专业理论学习来替代。也就是说,如要达到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真实职业情景的实践教育或职业熏陶的周期。
2.五年制高职学校教育的特点。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薄弱,职业性向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后劲。从目前许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计划看,前两年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基础课为主,辅以必要的职业试探课程。因此,五年制高职真正有效的专业训练与实践教学时间虽然超过三年制高职,但鉴于目前五年制高职生源素质不高的现状,要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是不现实的。
3.世界其他国家高职的定位。由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技术员和技术员一类人才的培养,在世界范围内正在由中等教育层次向高等教育层次转变。在一些发达国家,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美国和加拿大在二战后开始逐渐转为由大学专科层次培养技术员,大学本科层次培养技术师和高级技术员。西欧是由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共同培养技术员的。日本和我国的台湾都有招收初中生的五年制高职,日本称为高等专门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教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艺,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台湾称招收初中生的五年制高职为“五专”,明确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中级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
4.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等教育大扩招后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本科生涌入就业市场与专科生竞争就业岗位。我国同时又是一个重学历重文凭的国度,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并且这种现象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改变的。虽然学术界已明确提出高职是一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但实际状况是,目前我国的一些本科院校特别是教学型本科院校,鉴于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已加大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还有一些高校甚至直接打出了实施技术本科教育的旗帜。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很明确,但却受到实训条件、师资素质以及对高职办学规律认识的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很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五年制高职而言,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认知能力、接受能力都不强,所以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应过高,而应立足于现实基础。因此,从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来讲,将五年制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中级实用性技术人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二、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的区别
总体上说,两者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层次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专业的面向不同。因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入学的年龄、文化基础水平与培养年限的不同。因此,在设置专业时除了考虑社会需求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错位发展,互补双赢。
2.五年制高职与职业高中培养目标的区别
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培养中级实用技术人才;职业高中则应以培养基层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即一线熟练工人为主。
3.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的内涵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其以上的定位是紧密相连的,其内涵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人才类型是职业型。五年制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学过程注重职业实践性。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2)人才层次是中级实用专门人才。五年制高职培养的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中级复合型人才。
(3)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应是这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4)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他们应用成熟的技术、手段、方法、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明确的任务,他们不直接介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他们在我国属于上亿劳动大军当中的骨干力量,同时又是联结上亿劳动大军与上千万专门人才的纽带。
三、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充分发挥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互补性。
一般来说,三年制高职设置专业的范围较宽,只要有社会需求,学校又具备相应条件,便可设置。但五年制高职教育由于具有学生年龄小、学制长的特点,应该限定在某些特定专业。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特定专业,三年制的培养并不理想,这时就要采用五年制高职来培养。反之,可用三年制培养的专业,亦不必将其学时拉长,用五年制来培养。研究和实践表明,五年制高职主要适合于对人才素质要求具有以下三种特点的专业:要求进行能力培养的学生年龄小;要求能力训练时间长;要求具有多种能力或多个专业方向复合。例如:艺术类(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语言类、工业类等专业群类以及部分服务类(民航服务、旅游等)、卫生类(高级护理、针灸推拿、中药制剂与检测、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等。而对于那些发展变化快,培养目标、能力标准和教学内容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专业,则不利于发挥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系统优势和时间优势。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具有相对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管理类专业,举办五年制高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引起注意。
四、关于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1.稳定规模
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的举办主体主要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07年我省对口单招新政的出台,中职直升本科的道路窄化,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更是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追捧。实际上,目前我省的许多中职都以最终升格为目的瞄准了要办五年制高职。在我省的一些地级市,如常州,其市区中职在最近几年已全部升格为五年制高职。
如上所述,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其特殊性,五年制高职的持续发展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发展性,更重要的是五年制高职经过前一段数量和规模上的快速扩张后需要在发展战略上转向稳定发展与内涵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总体规模不应再扩张,今后应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发展的数量。具体包含两方面:一是严格控制招生人数;二是严格控制招生专业。
2.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宏观层面来讲:一是要严格办学资格要求,调整五年制高职布局结构;二是要加强对五年制高职办学规律与特色的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专业设备设施标准,加强对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规范化管理。
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是要提高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降低收费标准,鼓励贫困家庭的优质生源报考;二是拓宽专升本渠道,完善学生升学道路;三是在五年制高职中引入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强化特色
有特色才能有发展。五年制高职必须办出自身的特色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五年制高职除了强化专业特色外,更要强调学生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特色,要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上狠下工夫。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注重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应改革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评估机制以及教师的职称晋升、业绩考核机制,使衡量五年制高职办学水平的标准不仅有学科性标准,更强调职业性与行业性标准。(作者: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袁丽英)
第二篇: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工作思考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工作思考
五年制专科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一类重要教育形式,但是五年制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差;基础文明素养不够;学习上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等到问题。对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优点:
1、朝气蓬勃,兴趣比较广泛,求知欲望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比较强。
2、参与欲望高,各种需求迅速发展并渴望得到满足,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希望得到认可与尊重
3、热情高涨,富于幻想,模仿能力较强,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独立性,但是他们目前来说大多数存在是缺点。
(二)五年制学生的缺点
1、生源质量方面。近些年来五年制高职录取的生源质量下降,甚至
出现生源不足、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录取的学生分数、品德偏低。
2、学生构成和年龄层次。年龄一般在15——20岁左右,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未成年人,正处在青春发育中期。他们中多数都是在家养尊处优,父母等长辈宠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生活自理能力、耐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新环境适应能力均很差,而依赖性却很强。
3、基础文明素养不够,团队精神不够,思想波动较大。大部分学生来自初中阶段中下等生源,由于所在的初中学校因过度追求高中升学率而造成的教育管理上的缺失,部分同学养成了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责任心、团队精神不强,却强调以自我为核心。他们正处在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关键时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想观念还未成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思想波动大。
4、在学习上主动性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不感兴趣。在校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有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了解所学的专业,切有的家长完全是抱着让学校给看着的态度把他们送到学校上学,不指望他们能够成才。
二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应当从以下一个方面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
了解学生是管理的第一步,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实施因材施教,然后做出相应的管理方法。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比如跟家长沟通,还有在拿到录取名册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资料对每个学生做了心理备案,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是否单亲,对生源地信息进行归类,根据档案资料,对每个学生的长相、姓名进行初步辨认,了解学生的特长、兴
趣和爱好,根据了解的情况,对症下药。
(二)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制定学习计划 五年制的学生年龄偏小,大多数没有切合自己的理想,处于迷茫时期,没有学习动力,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对于上大学也只有很简单的认识。班主任就应该对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把目标划分为近期目标与长远期的目标。这样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学习效果,切班主任的工作很难做,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难展开。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教育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主动学习意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五年制高职班学生都是初中毕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因此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使学生主动配合执行班级各项管理措施,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样做。例如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五年制的学生学校要求上早晚自习课,班主任一定要严格管教,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1、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院系开展各项活动,培养集体观念、荣辱观。大学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社团活动、学生会开展的各项活动,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
人才,所以作为班主任不仅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2、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对一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这样可以通过班干部全面的了解学生,且对于管理班集体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五)关注班上的特殊学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班级中总会出现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心理异常,还有的至家里面条件太好,来学校混日子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该重视对他们的个别教育,选择适当的机会进行面谈。特别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不能有歧视、厌恶的感情色彩,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要用真心去对待,真情去感化,真诚的态度去教育他们。
第三篇: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一、引言
五年制高职院校,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的学生年龄多在15岁左右,这些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较明显,他们好奇心较重、贪玩、认知程度低、自制力低下等。在这一特殊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显得尤其困难,如何在当今教育事业倡导的理念下更好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彰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理念,根据自身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语文课程的整体上的改革,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它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多种方面做起,全面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
二、我国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1)对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在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这样一所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学校里,往往被忽视不见。此外,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的能力水平不足,往往以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高职的教学,这就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高职院校的特点。
(2)教学内容的落后。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和变动,增加了写作以及口语方面的练习,但是它的内容仍然是基础理论为主。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选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没有相联系,这就很大方面制约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3)教学理念的落后。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社会形成了一种重视物质利益的新风气,这种风气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道德有着严重的影响,也使五年制高职院校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了五年制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的更好发展,应该不断改革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
(4)学生的素质较低。由于五年制高职院校所收录的学生往往是成绩较差、是非观不明确、社会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这样一群有着特定性格特征的学生群体的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学生们的素质太低,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素质过低,老师只能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语文课程的改革形式化。目前,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而这些改革是语文老师被动进行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改革任务,改革往往是停留在计划的层面,学校开展的教学评比工作缺乏老师的主观意愿。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式化,使语文课程的教学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2.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语文课程的教学为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语文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它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应该得到改革。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受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因此,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语文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
1.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1)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定位。由于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公开基础课,它和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相比,有着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它的实用性更强,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其改革上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方向的理念,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制定在让学生充分掌握文学作品赏析、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技巧;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写作、阅读、审美、思维等多种技能;情感目标的制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等。
(2)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彰显出民族精神。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日益功利化,一味的把教育目标设定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其改革上,应该改变这种误区,把教育目标制定在提高学生知识上,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当今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功利化,使学生的素质降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心,因此,教育不仅仅需要进行知识上的传输,更需要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彰显。在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入一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文明、道德素质等,为了中华文明的更好延续。在语文课程中,多多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共同职责。
(3)加强地方语文课程的改革。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并没有地方和国家教育之分,全国各地区是一个改革方法,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课程的发展改革。我国地区宽广,从古代以来就有着地方差异,而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没有地方化改革,没有显示出因地制宜的优势。因此,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重视因地制宜的特点,才能真正意义上显示出素质教育的意义。
(4)丰富语文课程活动。学习源于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丰富的课后活动,培养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基础。语文课程的活动可以通过演讲、小组讨论、表演戏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表现自己,充分体现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5)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该顺从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进行改革。由于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宽松,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不齐,因此,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应该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改革。
2.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1)重视语文课程的地位。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中,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从各方面重视语文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语文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应用型、人文性、社会性等都应该在其改革中呈现出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对培养出社会所需型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再加上这门学科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拥有极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字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学生充分掌握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教育理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实行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高职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民主化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能力。由于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无法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是老师一味讲解,学生只好被动接收知识。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主动表达自己,轻松的学习到语文方面的知识。
(3)制定新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有争议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有争议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有争议性的文学作品,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老师应该正确的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内容的设定上,应该综合考虑社会职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格特征,设置基础知识、知识拓展等多个板块。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设定上,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内容中穿插民族道德、人生感悟等等正能量,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还应该增加一些戏剧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古代优秀的戏剧作品中丰富自身的人文气息,戏剧作品的赏析需要学生首先熟读作品,然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角色,了解作品的内涵。
(4)丰富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为了提高五年制高职院校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方法教学的模式。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有着枯燥的特点,假如老师仅单一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教学效果必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5)健全语文课程改革的管理体系。在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中,健全语文课程改革的管理体系是关键,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语文课程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设立多种精品课程,建立合理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系。首先要对这一体系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凝聚团队的力量,进行语文课程的改革。在建立语文课程改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可以有效的推动语文课程的实施,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更多的专业术语,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专业教学能力,不仅仅重视课内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视,课堂内外相结合。此外,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查评价管理体系,以学生实际状况为起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3.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任务式教学、链接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三种,其中,任务式教学是指在具体的任务推动下进行教学活动,比如说可以在教学中设定一个求职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求职这一任务,自己设置个人简历,学生可以分别担任求职者和面试官的角色,共同合作完成求职这一任务,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链接式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找到语文课程的关键点,对重点进行链接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选取一个有议论性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这一话题进行演讲或表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实际操作,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四、总结
在当今社会国民经济水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中,我国教育事业也应不断改革,就五年制高职院校来说,其语文这门课程的改革是社会形势所趋。语文课程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朝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视,提高学生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篇:对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三步看法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今天我讲得主题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指的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第三,了解这个问题之后对我们的实践有什么作用。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讲今天的主题。这个问题在书本上面的22-25页有介绍到。
首先,第一个问题,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指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注意还在摸索之中。1991年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其次,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中创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且开始了在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聚集在这个旗帜下的人们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在一国和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具体把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向前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既清楚又不完全清楚的。建国以后,我们仿效了苏联模式,再加上我们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工作上的失误,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30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这个问题就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
第三,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实践的作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而时至今日,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第五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体会
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根据国家及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校把育人为本作为“十二五”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并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实现学院发展的新突破。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以,育人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实际应用及新创业教育应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坚持育人为本,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性,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古往今来的教育家无不推崇“修德”和“传道”。为此,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照高职教育的特色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始终把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一是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治理论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中央 “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
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四、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五、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