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你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因此,不难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下面我们就一起队今天这节课进行一些交流、分析、思考。
第一、这节课的特点看是否具有体育课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毛振民):第一,体育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任何一项,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室内的理论课)的区别,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明确地表明了体育学科学校中的“选手锦标体育”的区别。在学校体育中实际存在有两大类的体育形态,一类是群众性和健身性体育形态,这就是体育课和课外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另一类是较高水平的俱乐部活动和代表队的训练,前者为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向高水平体育成绩冲击为学校和地区争荣誉的任务,因此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这就是多年提倡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含义。既然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性质,那么在具体的体育课中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哪些呢?毛振民教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在“教授或指导”,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
1)有明确的基本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一个他们尚未掌握和正在掌握过程之中的教材,这个教材通常是运动的技术,通常的情况下课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
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教会教材”,教师的课中的行为主要是围绕这个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材来备课。
3)教学活动时间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有讲解、示范、练习、展示、教学比赛等内容。
4)课的过程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课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
5)课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规范有头有尾的: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必须要有必要的开始和结束,要有教学的常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是有针对性的和限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2.其次,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4点:
1)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所谓运动技术是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而不是现在被列为体育,但没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和智力性游戏,如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棋
牌文化等,这些内容一般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至少不能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2)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交替进行:没有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运动技术的,因此在教学必须是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而且练习一定要有一定的密谋,在当前中国的体育教学情况下,练习密谋一般要达到35%左右。
3)体育教学中一般要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必须的,好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在恰当的时机安排身体素质练习,而且这种安排还随着教学单元的进展越来越重要。
4)全课要有科学的生理负荷:要科学地设计和控制由于技术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而带来的生理负荷,要根据所教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的平均心率,设计课中运动与休息的节奏,一般来说,学生在课中大汗淋漓是不行的,完全不出汗也是不行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探究性学习”,它由于强调了学生的认识和开展探究性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的负荷,那么这种课也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进行的,这种课的意义是“有价值的弯路”是为了“某种特殊学习意义的时间牺牲”,是“为了更好砍柴的磨刀”,因此,这样的课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要有效地和有限度地进行,不可多用和滥用。
再次,体育课的效果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要落实
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第三个标志是:体育课要有实际的效果,要能通过每一节体育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
1)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后技术都要有所进步: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有意义,都要有效果。因此单元和课的教学目标要定得具体,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对于学生应有的进步和判断、衡量这些进步的指标要心中有数,并尽可能地反映到体育教学目标中来从而进行评价。在进行展示教学时一定要把这些指标告诉同行请他们一起来判断。
2)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身体都要有一些良好的反应: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首先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锻炼学生的身体。因此每个单元和课都要进行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和练习量,要让学生的身体在上完体育课有一些好的反应,如肌肉酸痛和适当的疲劳感,从而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
3)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后都感到有所感悟: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还要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因此单元和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道理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体育的知识很多,不能都依赖理论课的教学,要结合体育实践课教学不断地传授,并注意让学生通过传授和发现懂得体育运动的原理,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4)学生在每节谭的学习后都能体验到某种成就感: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还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学生体会到小小的成功,这个成果包括有运动技术的提高、知识的获得、身体的锻炼、比赛的胜利、同学的友情以及教师的表扬,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逐步建立起自信,逐步建立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但是要注意这种成功和乐趣都要求是真实的和有一定深度的,那些嘻嘻哈哈的游戏和单纯的笑声并不代表,也不构成这种深层次的乐趣。
5)学生在每节课中都会被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都要学生受到教育,每节课都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要通过课堂常规、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等不断让学生记住体育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场所。
第二、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具体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一节好课必须做到教学目的具体明确,切实可行。所谓“好课”,就是指符合课标精神,符合学校条件,满足学生需要,教学目标明确、具有特色,实现综合目标有实效。即课堂上您真的关注了学生吗?学生运动兴趣激发了吗?知识是您直接“给”的吗?还是经过您真心“引导”的?您组织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是有效的吗?您的教学环节是否是过于饱满?课的结构是否合理等。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提出合乎学生客观实际的目标。对体育教学而言,一堂好课,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内容内涵的把握与分析,创设一种氛围,设置某种情景,使学生忘我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地投入到那种愉快的体验、探索之中。其情感被激发,一个个跃跃欲试,欲罢不能,这样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水平目标、行为目标才能实现。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目标达成度。
第三、看这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作为一堂好的体育课,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让体育委员带领练习,教师巡回观察、适时引导、及时纠正,在自由
练习时,让学生们找出自己的得失,互教互学、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利用间隙集中学生观摩动作,强调技术动作细节,抽出学生示范练习、分组练习或观看其他组成员练习,通过各种练习,增强组内成员的凝聚力,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以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必然是兴趣黯然。然而,要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去锻炼的话,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如果我们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尽情去做,会努力去达到学习目的;(2)我们应该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引导发现法、赏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自主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教学法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和体能。(3)要有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动作技能,对重点技术环节详细讲解、示范。要做到精讲多练、多介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去尝试,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我反馈能力。总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愉悦中提高技能,是评价体育课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看教材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
恰当地选择和组织教材。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深浅适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教材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五个领域目标的达成。
第五、看教学的结果是否有效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惠”,都要着眼于“高效”。“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生”制宜。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学生各自已有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展开,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着力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以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如果课堂教学能够让所有的鸟都歌唱,让所有的花都绽放,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这种变化应是积极进步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是应当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非浅。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的快慰、收到成功的欣喜等),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心向的变化,表现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兴趣更加浓厚,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坚定,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总之,一节“好课”首先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以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一堂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其次,“好课”背后应该有情境衬托。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师生身体、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验评所有教师的课,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体育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再次,要应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好课”标准。有些体育与健康课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
念实施的开端,或者是培养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上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简而言之,一堂好课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其基本表现是(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运动思维的深度。(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其他一些有关“好课”标准的观点:
1、一节好课应是以关注学生为核心;
2、一节好课应是以个性张扬为特征;
3、一节好课应是以合作交流为形式;
4、一节好课应是以现实生活为纽带;
5、一节好课应是以探索体验为主线;
6、一节好课应是以扎实有效为基础;
7、一节好课应是有遗憾的。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技能得到提高;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和睦学习,并能使学生有所发现,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生龙活虎,使之产生对下一堂课的渴望,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才算是好的体育课。
好课是飘扬理念的课。好课是孕育激情的课。好课是挥洒个性的课。好课是创造空间的课。好课是自然而然的课。好课是不拘一格的课。
一、“好课”不必面面俱到
二、调动积极性不是目的三、“好课”的标准是创新
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师生有效的互动性
(3)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实践性
(4)学生真正的理解性
(5)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
(6)学生学习的反思性
第二篇:高效课堂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实现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我认为数学的高效课堂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一,先声夺人的课堂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入能够先入为主,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互动探究。
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旅程,好的数学课堂,一定要由好的数学老师来打造,数学老师上课一定要求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点评到位。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要由浅入深,浅入深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的问题较难,我们还应该把它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在逐一解决。
有的问题,特别是几何证明,定理证明的问题,应从结论出发,要证,只要证……最终回到已知。
三,善于设置悬念,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必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这就要求老师能够适当的设置悬念(卖关子),掉学生胃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课堂小结,要做到画龙点睛。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体会,谈收获,反思不足,这时老师要做适当的点评,点评要到位,要做到画龙点睛。
第三篇: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
一节好体育课的标准
作者:小白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
1、教学目标明确。按新课标要求,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明确立体目标。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基础和体育特长生与体育差生的不同情况所及教学环境制定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目标。
2、教学方法科学。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都有它的特殊作用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样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
5、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
校本教材如何体现于日常的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中?
作者:小白
校本教材要体现在日常的阳光体育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目标创意,首先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一个让学生在运动中增进健康,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建立健全组织、责任到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挂帅,校长室、教育处、德育处、少先队、体育艺术组齐抓共管,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征求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统筹安排,做到“五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场地、定指导教师。体育课由体育教师负责,课外体育活动课由正副班主任 老师组织,体育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序活动。形式多样。各年级保证按照国家课改新标准要求开足体育课。学校实行“两课、两操、一活动”:“三课”即各个年级每周 2节体育课,“两操”即每天做广播体操、自编操,两次眼保健操;“一活动”即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安排 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体质健康标准》、课间活动、社区活动、家庭体育锻炼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督促那些锻炼意识差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
摘要者:小白
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下称“中发7 号文件”)下发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如,有的地方把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列入作息时间表;有的地方对中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作了明确时间限制。但是,当前还有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对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进展没起色的情况,更有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削减、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这些突出问题深深制约了“中发7 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严重阻碍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整体进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7 号文件”中提出的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本文在回顾“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历史沿革基础上,阐明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并就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了相关建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
(1)缘起。
经查阅文件,发现关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最早见于20 世纪50 年代,而且当时不是为了鼓励学生加强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提出来的,反而是为了限制学生过多地参加课外活动,避免影响身心健康提出来的。1951 年8 月6 日,根据当时全国各级学校由于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加上伙食管理不到位,卫生工作注意不够,学生身体严重不良,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的状况,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一小时至一小时半为原则。通勤学生可酌量减少。学生从事生产劳动时,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即“劳卫制”,60 年代至70 年代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体育遭到破坏,关于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规定在各类文件中很少提及。(2)列入立法。
“文化大革命”给当时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学校体育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场地设施被严重损毁,学生体质状况普遍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恢复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体质,1978 年4 月14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78 教体字319 号),这个通知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三部委发出的第1 个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后工作的起点与基础。
通知中提出:“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小学要认真做好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每周最少要有两节列入课表;每天平均保证有1 小时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群众性课外体育活动)。”该通知明确了两个方面:一是,从加强和确保的角度要求学校每天平均保证学生有1 小时的体育锻炼,不是限制学生过多地参与课外及体育活动,而是鼓励和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内容,把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了1 小时。1978 年9 月22 日,教育部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78 教普字928 号)中提出:“学生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每天要有1 小时。”
在1978 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酝酿着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也就是1979 年5 月15~22 日召开的“扬州会议”。在“扬州会议”之后的一些文件中进一步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和内容进行明确与巩固,并逐渐走向法制化。1979 年9 月25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主要精神的通知(79 教体字019 号)中提出:“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卫生活动,认真做好5 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抓好每天1 小时的锻炼。要认真做好早操、课间操,提高做操质量。每周最少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保证每天平均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1979 年10 月5 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关于试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的通知(79 教体字020 号、体群字45 号),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提出:“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学生要坚持每天做好早操和课间操,每周参加2 课时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未开体育课的3 年级以上学生,要有领导地组织锻炼小组或运动队,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各年级学生都要保证平均每天有1 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却没有明确提出关于1 小时的要求。1982 年6 月12 日,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82 教育普一字002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必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 小时的体育活动。为了进一步保证全体学生每天1小时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安排的体育活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82 教体字007 号)中再次明确了1小时的内容包括:“一是每天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或早操); 二是每周上好两节体育课;三是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要安排1 次课外体育活动。此外,要保证学生课间10 分钟到室外休息或活动。”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凡是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都要安排1 次课外体育活动”,在此以前的一些提法,只是说要保证有课外体育活动或每周至少要安排2 次课外体育活动。这一提法,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拓展。
在教育系统努力推进和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同时,国家体育系统也加大了落实的力度。1983 年5 月15 日,国家体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3 个文件的通知”(83 体群字35号)提出:“要配合教育部抓好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的贯彻落实工作。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环节,花大力气抓好。要有步骤地进行,条件好的要求先达到,条件一时不具备的,可以先做到平均1 小时,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做到1 小时。为了使这项活动有科学依据,拟协同教育部和科研单位,对保证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活动,提出科学论据,并大力宣传。”
1990 年3 月20 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实施了由国务院1990 年2 月20 日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提出了要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 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这次通过法规的形式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没有提出硬性要求。在内容方面,明确了1 小时主要以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而且中小学每周要至少安排3 次课外体育活动,但没有对每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提出具体要求。(3)全面实施。
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内容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也成为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基础性工作。在随后的10 多年中,各种学校体育文件中也基本上按照“条例”的规定重申或加以明确。
2005 年8 月19 日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教体艺[2005]10 号),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相关要求,并进一步明确学生每天1 小时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内容中的“课间操”变为“大课间体育活动”。2006 年12 月20 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 号),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1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2007 年5 月7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中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并对其相关方面提出了要求。2009 年10 月1 日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又明确提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 小时的体育活动”。
我国学校体育实施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到现在全面实施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只不过20 世纪50 年代是基于营养不良的情况提出每天不要超过1~1.5 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现在是基于运动不足,要保证每天1 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由部门文件列进国家法规,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范畴。其内容也从单纯的课外体育活动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再到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到现在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目前,随着“中央7 号文件”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且已成为当前开展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关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
根据我国多年政策的延续和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指由学校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集体锻炼的时间,主要包括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通过这一阐述,可以反映出几个特征:
(1)“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1小时,所以,有些学校把学生在上、下学路上的时间和在家里、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计算在内是不妥的;(2)1小时必须是由学校有计划组织的集体体育活动,有些学校把学生自由的课间活动和个别学生自发的体育锻炼算作1 小时是不对的;(3)只有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有组织的集体课外体育活动才能算作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具体来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
1)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落实学生每天1 小时锻炼的主渠道,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l~2 年级每周4 课时,小学3~6 年级和初中每周3 课时,高中每周2 课时。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特别是毕业年级更要开足上好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和条件与学生特点,以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课间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练习来安排教学内容,体育课要加强管理和规范教学行为,适度增加学生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注意运动安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练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保证,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 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 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掀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课外体育活动热潮;要努力建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周末、假期坚持体育锻炼。农村学校要根据校园环境和地域特点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3)严格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内容,它对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学习疲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要每天至少统一安排25~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1 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课表,形成制度;要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要因地、因校、因时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场地不足的学校可采用错时、分段、分年级等方法,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建议
1)深刻认识做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发7 号文件”和《全民健身条例》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方面;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和增强学生体质工作的重中之中;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标志; 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落实学生每天1 小时锻炼时间,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最低要求,是一项硬指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要明确1 小时锻炼时间的工作范畴和基本要求[6-8]。“中发7 号文件”提出:“通过5 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体能素质明显提高。”现在距离实现“中发7 号文件”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的时间越来越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2)加强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的领导。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按照“中发7 号”文件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措施。要把做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当前的重大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抓。特别要加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工作,提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落实工作的教师合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指标,尽快配齐体育教师。积极实施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轮训制度,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规划。要按同工同酬的原则,合理计算体育教师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量,落实并提高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学校要提高其他学科教师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他学科教师对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并合理分工,形成落实工作的教师合力。
(3)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创造落实工作的条件。各级数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并做到每年要有增长。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配足建好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工作所需的器材和场地。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农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努力满足学生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需要。
(4)全面实施“校方责任保险”,切实加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安全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校方责任保险,解决学校、家长及教师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对学生校园安全的教育。要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体育设施的配备质量,要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切实加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安全保障。
(5)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的科学评价方法。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科学研究,不断丰富1 小时体育锻炼的内容,积极探索1 小时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开发1 小时体育锻炼的科学评价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科学的运动生理及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依据和简易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安排能让学生喜闻乐见,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6)加大宣传,赢取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性及典型和成效,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氛围,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好的单位、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要组织学校开展交流会、推进会、观摩会等活动,通过交流学习,真正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方式“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 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赢取社会更大的支持。
3)加强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的督导,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督查督办机制。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督导内容、职责和程序,提高督导实效,确保“中发7 号文件”的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1)要列入各项教育督导内容。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要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的重点内容,要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督导检查。、(2)要列入考核评优评先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领导、校长工作考核的内容,要在对县(区)、学校的合格性评估、示范性评估、评优评先工作中实施一票否决。
(3)要实行全面督导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阶段性督查相结合、主动督促与接受公众监督相结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要求和计划向社会公布;各级督导部门要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告,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应限期解决;要对督办的事件做到全程监控、跟踪管理、定期通报;要拓宽“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监督渠道,把政府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工作的合力。
综上所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50 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而且是贯彻落实“中发7 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还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关键措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关注并确保学生每天参加至少1 小时的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使青少年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四篇: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
——新授课
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一节好的体育课,怎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节好的体育课,我翻阅了很多的体育杂志与网上的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标准的讨论,每位老师或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都是都从整体上来讲一节好课的标准的,没有对每个课型的的有较为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评价一节体育新授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备课,它是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测和设想,是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愈充分愈好,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由于新授课是新授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所以要充分备课,认真做好三备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这不仅是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依据,还是经济利用体育新授课时间的基本条件。
1、备教材。是指体育教师在全面了解《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掌握个教材在大纲中的地位、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安排的课时数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去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材和搭配教材,使教材之间产生正迁移,从而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
2、备学生。是指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例如:高一年级的女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力量较差,需全面协调发展,女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在教学中应多正面鼓励,激发学习兴趣和自尊心。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有无伤病,有无体育特长生以及学生的现有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作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新授课时间的价值。
2.3 备场地、器材。是要求体育教师上新授课前,了解本校常用运动项目(大纲规定的必修教材、部分限选教材和任选教材)的场地教材是否齐全、优良情况及其布置得是否合理等,并能根据其情况制订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力求不因场地、器材问题而无谓的浪费体育新授课的时间。
二、从教学效果评价
三、从教师教学水平评价
第五篇:你认为领导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你认为领导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一个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很多 我认为 首先 要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良好的品质 这包括毫不动摇的勇气 强烈的正义感 坚定的决心 奉献精神 勇于承担任 富有协作精神 果断的决策力 让人从心里愿意成为这种人的部属 并向他学习
除此之外 还要有非常强的能力 比如良好的控制能力 有广泛的行业知识(市场、竞争、产品、技术); 广泛了解公司情况(主要领导人及其成功原因、公司文化、历史、制度)。良好的沟通技巧 巧妙的指令艺术 让员工心服口服
在工作方面 一个好的领导还要对工作有着全面的认识 对属下有着充分的了解 他能够具体安排的工作计划 体察部署的困难 掌握详细情况 给属下以恰当的赞美激励 并且还要有超前的冒险意识 最后 还要能倾听部署的陈述
总的来说,领导人首先是一个设计师,为自己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最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他应该具有预测性和发展性的眼光。其次他是一个服务者,全心全意为公司奋斗,为人谋利。那么他应该具有忘我的精神和无私的品质。再次他应该是一个传授者,把技术,创新传授于他人,让他们受益。那么他应该具有较强的感悟力。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每年都要拿出一个周的时间来学习并掌握世界上IT业上最先进的技术,拥有技术拥有专业技能就掌握了权力中的专家权。微软中是没有官僚作风的,这恐怕也是盖茨具有那么高的人格魅力的原因,这样他又掌握了最重要的一个权力--典范权。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巨头不仅靠他过硬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靠他积极的心态和高尚的品质。他利用“思考周" 学习下属建议的有关微软方面的书籍,思考下属提出的建议。世界不断发展,人也应该与时俱进,盖茨不断充电,让自己引领前沿,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神话”。
我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还要具备以下的几点:
1、尊重员工
尊重员工是企业领导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反过来也会尊重领导,这种良性循环必然导致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并且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求,所以领导者要将尊重员工看作是提升自身形象,满足职工需求,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信任下属
信任是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领导者自身形象的有效途径。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积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是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是其所以失天下也!”这说明信任下属与否直接决定着领导的最终效果。在现代企业的领导实务当中,只有以信任为基础,才能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展开,也只有对员工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在员工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
3用建议代替命令
建议和命令的最大区别就是被建议或命令者对对方的看法和心态截然不同。建议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的交流方式,而命令则是建立在明显的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上的。领导者不妨用建议代替命令,这样不但能避免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能使其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自己的心目中对领导产生了一种好感,正是这种好感很可能成为其后来为组织贡献的强大动力。当然,少命令绝不意味着领导者不可以采取命令的方式来实现起领导的权威,一般来讲,强制性的任务应多采用命令的方式,非强制性的任务则更多的采用建议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领导者绝对权威和相对权威的统一,也才能使领导者恩威并施的形象在员工心目中得到塑造和积淀。
4、倾听
如果领导者能善于听取员工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就能使员工从内心认为自己的领导者是一个虚心、平易近人、乐于纳柬的好领导,这样领导者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也就随之上升了。所以,领导者在制定计划,部署工作时,不要只是单方面的发号施令,而应当让大家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5、授权
授权是一种艺术。对领导者来说,有效的授权是成功领导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被授权和其他员工的角度来说,领导授权又是领导者民主和信任下属的象征。授权不仅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而且是提升领导者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攻心为上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6、善于用人
如果领导者能够善于用人 “好钢用在刀刃上”必定能够事半功倍 这样 既能够让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体现了个人价值 又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在企业获得利益的同时 员工也会觉得自己所在的企业有发展前景 工作起来就更加的没有后顾之忧了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