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

时间:2019-05-13 02:0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0测评网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0测评网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

第一篇:100测评网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

考生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历史复习中要把握以下理论导向:

一、文综历史高考命题的理论导向

1、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科基础主干知识。追求历史知识的覆盖面。

2、综合性,以考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为辅。比例约为:学科内占80%,学科间占20%。

3、现实性(或称“时代性”),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考试为现实立意。

4、人文性,吸收新课标理念。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古代诗歌、民族文化、人的价值等内容。

5、地域性,分省命题,必然体现出地区性。这是今后分省命题的重要特点。

二、单科历史高考命题的理论导向

1、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要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史,是政治文明史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不是终极动力;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2、文明演进是历史发展的总纲。强调: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文明演进史,文明演进发展的总纲;文明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付出不可避免。与取得的成就相比,代价是次要的。关联: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与环境污染问题;我国贫富悬殊的现象。

3、现代化是近代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工业化的内涵;城市化;科技化;环保化;信息化;现代化中的三种类型;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

通过以上理论导向的分析,我们预测今年高考历史命题可能涉及如下专题,并建议考生加强这些专题的复习。

一、历史学科内专题(参照新课标)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2、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中外交往。

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思想史和科技文化史。

5、列强的侵略与晚清民国的政治。

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7、近代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8、共和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包括: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期成就);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

9、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发展和重大理论成果。

10、世界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1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3、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14、国际关系: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大国兴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

二、与重大现实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跨学科的“热点”专题

1、科学发展观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观和中印、中俄、中非友好关系。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国家统一大业,国家安全。

6、区域经济问题。

7、环境、能源、资源问题。

8、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立创新型国家(联系三次科技革命)。

9、南亚次大陆印巴和解。

10、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以及联合国改革。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第二篇:2013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

2013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

1.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 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 “治国之道”是指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

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苟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3.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4.《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 餳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其B的是

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 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 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

5.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 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B.抑制土地兼并 D.百姓赋税过重

6.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已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7.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 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面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埃”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日本侵略口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坩强 C.国共已就合作抗口达成共识 D.中午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8.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 是照珑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9.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 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人史册。“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10.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11.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曾被列为靡靡之音的禁歌《乡恋》解禁的日子。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4部观众点播电话,越来越多的点播条都是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乡恋》的解禁表明 A.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B.流行音乐已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 D.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起决定作用 C.文学艺术仍受左倾思想的束缚

12.下图为某一时期人民军队进军形势图。判断该人民军队是

A.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B.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 C.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

D.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

13.《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4.一直坚持原创的歌手后弦歌中:“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从中歌词中读出的相关信息是

①初唐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新的选官制度

③歌词中《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 ④行书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3年为中国的蛇年。公元前6世纪希腊伊索留下的《农夫和蛇》等故事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所蕴涵的道理既浅显,又发人深省,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

①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②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④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2012年12月8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材料中莫言所说的马尔克斯

A.是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 B.主要代表作《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其作品文学形式是美洲传统文化与神话、传说的结合 D.文学创作属于坚持传统的文学流派

答案:

1.C 2.A 3.C 4.C 5.C 6.C 7.A 8.B 9.10.D

11.D12.A 13.C 14.C 15.B 16.B

第三篇:2012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考是国家行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发的指导性标准,是不容逾越的行为底线。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必须遵从这一标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措辞是“鼓励”,是“提供”,是“尽可能减少束缚”。往往,我们认识某个作文题目,总停留在“允许不允许”的层面。依照“课程标准”,“允许不允许”根本无需讨论,不但允许,而且要鼓励,要提供,一切都不应成为束缚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借口。

我们赞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绝不仅只因为它是国家标准,更因为它符合写作的内在规律,符合作文命题的固有规律。

曾经认为,高考作文题目是划定一个范围。这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是容易被误解,似乎越过范围界限就是跑题。其实,这个“范围”往往是囿于某种思维定式而人为圈定的范围。任何高考作文题目的范围都是生活,而生活是没有边际的。人们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作文题目的,任何给高考作文题目圈定范围的做法,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今天,我可以清楚地、负责任地说,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是提供给考生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作文题目,是写作的原点。考场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向广阔生活的辐射。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试图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据题发挥”,是考场作文的要义。考场作文不是在完成一道常识答题,而是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我们要用“作文思维观”突破“作文常识观”。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被认为符合题意,但越不容易写出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但越不容易被认为符合题意。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准确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应该是为了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006年考试中心率先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采用新型给材料作文,新型给材料作文倡导开放、自主,曾被形象地比喻为“没有靶心的靶子”。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它使我们走近并触摸到高考作文的实质。

六年来,新型给材料作文在实践中陷入矛盾纠结。

给材料作文既然是给出了一种生活场景,必然一如生活本身,其中包含许许多多原点,实质都是把写作思维原点的设置权下放给考生。透过千变万化的材料,所有给材料作文实质都写着一行字:“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命题人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断改换要求。由“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全国卷2006年),改为“选择一个角度”(全国卷2007年、2008年),又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全国卷2009年、2010年),再改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全国卷2011年),反复纠结。而何为“选准”,何为“选好”,又从无明示。除非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选准”和“选好”便永远说不清楚;而如果真的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那就等同于给话题作文了,并且考生把握这中心“话题”,仰仗的是阅读能力。而且各地阅卷规定的形形色色的所谓“一等立意”“二等立意”,都很难站得住脚。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给话题时代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和“心灵的选择”(2001年全国卷)更切合所有新型材料的中心啊?

其实,有些给材料作文已经悄然回归为给话题作文。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在给出的材料之后补上一句“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实际,就给定了话题。

给材料作文,初始目的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其后发现原点星罗棋布,无穷无尽,又要收缩。前前后后,究其原因,无非是认为作文题目是一个写作范围,没有认识到作文题目是一个写作思维的原点。

我们说,高考作文还是要给定写作原点的。因此,给材料作文,可以休矣。当然,要求作为始作俑者(或曰:第一个尝螃蟹的勇士)的考试中心,在2012年就壮士断腕,实在有些强人所难。那么,像2010年全国课标卷在给出的材料之后悄然补上一个话题,也未尝不可。总之是要给出清晰的写作原点,千万别再用“选准”“选好”之类的谜语式语汇了。给出原点不是对考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的限制,因为,原点的辐射范围是广阔的生活。

也应该是认识到了给材料作文在实践中的弊端,很多自主命题的省市始终坚持或已经回归给标题或给话题的作文命题形式。2011年,全国十七个高考作文题,给标题作文七则,给话题作文三则,已经超过了给材料作文(七则)的数量。相信,2012年会更多。

突破“作文常识观”,站在“作文思维观”的层面看,有着清晰原点的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思维空间。

例如,2011年湖北卷给标题作文题目: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面对这个题目,“作文常识观”就要问:什么叫„旧书‟?是以出版时间判断,还是以书的新旧判断?我们说:当然都可以。再说,“旧”与“新”总是相对而言的。就今天而言,宋版元版的书无疑是旧书;可是,如果宋代元代人看,司马迁的韦编竹简才是旧书;再上溯到司马迁的时代,恐怕旧书就是龟甲牛胛了;同理,如果后推一千年,同学们现在书包里的每册教科书,都算得上是旧书。何况,生活也是一本大书。有一个词语叫“阅历”,看来,经历、历史,也可以算是旧书,也不一定非得记录成文字。人们常说“阅人无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此说来,一位睿智的老人,也不失为一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旧书。人们又说“观山如读史”,那么,一座苍茫的山峦,一道干涸的河床,一处摩崖的石刻,一段沧桑的城堞,一棵古老的大树,是不是都是“旧书”呢?

作文要求写的,实质就是考生熟悉的生活和从中得到的教益,只是需要以“旧书”为载体来表现。如果确实对“旧书”很反感,如实地、积极的、负责地表达出来,也未为不可。钱锺书先生参观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美方询www.xiexiebang.com问钱先生的感受,钱锺书先生说:“到了这里,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无用的旧书。”你觉得询问人会瞠目结舌,还是忍俊不禁?

再例如,江西省作文题目先出了一段材料: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接着又给出了明确的话题: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选择三乐中一乐”,为作文确定了三个备选话题。“一乐”的话题范围是家庭亲情,“二乐”的话题范围是事业抱负,“三乐”的话题范围是教育成才。

对于考生,三个方面都并不陌生,同学们身心健康成长,无时不在感知和享受这“人生三乐”吧?“三乐”中间再任选其一,“三乐”还都可以孕妇防辐射服转化为许多相关话题,谈“乐”之因,“乐”之果,“乐”之事,“乐”之情,“乐”之有,“乐”之无,“乐”之无中生有,“乐”之有中变无。“三乐”中任何一“乐”都不会是空洞的,都因具体内容充实而享其“乐”的。这个作文题目,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忘记与铭记”“明星代言”“兽首回归”“我说90后”“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全都贯通。这就为考生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

或问:如果我对“三乐”都没有体会怎么办?退一步,例如,我自小父母双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也感受不到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的豪迈与欣慰,怎么办?题目说得好:“这(三乐)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应该成为,却缺失了,我们不应该为自己、为同学、为社会,表达真切的感受、沉重的反思和强烈的渴盼吗?唯如此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不辜负亲情和师情。

综上,所有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提供向广阔生活辐射的一个原点。到生活中耕耘自己的一方园地。考场作文的写作只是架设题目原点与自我园田之间的桥梁,而桥梁是一定可以架设畅通的。

说到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如果作为对题目的猜测,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高考作文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因此其实质是没有命题,或者说,历年高考作文实质是同一道题目。这一道题目就是“生活”,任何作文题目都不可能脱离生活,都体现着生活的运动,运动是永恒的。任何作文题目都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反映着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更迭、交融和碰撞,都在这种认识中表现出的思维的意义与价值。

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思维品质。作文题目显示,写作能力的核心是思想感情;写作能力考查的核心也必然是思想感情。我们从中得到重要启示:语言表达的文采,文章样式的定型,可以也必须在备考中得到明确和提升;但是作为语言与样式灵魂的思想,它的丰富与深化需要生活锤炼,需要将应试能力的翅膀在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放飞。

写好考场作文,无以替代的第一环节是“热爱生活、充实积累、感悟人生”。充实细节、感悟生活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细节决定成败”。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窗口,充实细节,并通过细节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做人的品位,从而把高考作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便是作文教学和作文备考的天职。

第四篇: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分析

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分析

1、从命题的目的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下的历史命题基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的转变。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总题量只有46道题左右,分散到历史学科只有12—13道题。

如此之少的题量要想覆盖到很多的知识点是不可能的;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那什么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呢?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时空观,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迁移和表达能力,它是形成历史意识的根本条件。从考试学的角度看,这些能力可以分为记忆(再认,再现)能力,阐释(理解、分析、比较、评价、论证、归纳、综合)能力、应用(含文字表述)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中,记忆是前提,阐释是关键,应用是目的。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务必要准。而阐释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将阐释能力运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即为应用能力。在高考中,通常以解答题目的形式体现出来。

2、从命题的方式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命题,通常围绕教材的主干知识设计一些中心问题,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设问,将这些中心问题考深、考透、考全,从而也就考察了考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历史试题知识覆盖面不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教材主干知识或中心问题的考查,在选择题中常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即一个大题干即为一个中心问题,在此之下设计3—4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问题,试卷中单科的全部选择题也就只能考查3—4个中心问题。例如,2004年春季高考历史学科12道选择题,围绕“国家统一”和“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抗争”这一中心主题,考查考生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综合能力。对历史中心问题的考查,在非选择题中则通过不同性质的材料或设问,回归于同一个问题。例如,2004年新课程卷中的一道材料解析题,围绕着政治家格提秀斯的言论、国际联盟的盟约和联合国宪章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分析各自的特点,区别其异同,并最终落脚于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的看法。2005年全国文综卷中的一道材料解析题,通过设置几组不同的有关“民族主义”的背景性材料,让学生分析“民族主义”在近代史上不同国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并要求学生对“民族主义”的作用作出评价。高考这一命题特点对我们的启示是:与其对知识面面俱到,还不如深入透彻地把握学科中的某几个中心问题,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题目设计的方法看。题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材料的新颖性,即题目中的材料不直接来自教科书;二是设问的多向性,即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查并且往往是逐步深入;三是切题的灵活性,即切入题目的材料,不一定都是原始的文字材料,能够体现历史主题的地图、图表、文物、艺术品都可以作为题目的切入点,从而有利于考察考生的思维品质。四是非专业性,即题目内容不一定全是学科性质的,不需要很多的历史知识储备也可以回答,但需要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背景。例如2004年新课程卷的最后一道关于“煤炭资源”的材料解析题只归纳几种观点即可。但这个特点并不代表今后的命题方向。

在题目设计的方法上,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就是材料解析题,它大有取代问答题主宰全卷的趋势。所谓材料解析,实则是给考生提供一种新的背景性知识,让考生通过阅读、分析、进行联想、迁移、比较。或论从史出,或以史证论。它能考查历史学科的一切能力,也可以考查跨学科综合的能力。其特点是:(1)材料的来源广泛;(2)设问灵活;(3)试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如前述关于“民族主义”的材料题。材料解析题也可以衍生为选择题和材料问答题。

4、从体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看。试题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即通过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例如2003年文综卷“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和我国人口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汉长城与明长城联系起来,再发散到大西北的开发以及民族关系问题上,并引伸出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对话。2004年春季高考试题从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最终导致落后挨打,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带来经济腾飞的变化作鲜明对比,透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强烈地体现了历史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的功能。

5、从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看。首先是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其次是注意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一般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1)政治和行政体制变革;(2)中国历史上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3)霸权主义;(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5)统一战线;(6)中国的近代化进程;(7)国际关系;(8)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开放;(9)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10)民族关系等内容。

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师,试题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十分突出。2004年的新课程卷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就没有出现三个学科综合的大题目,但这并不能代表今后命题的方向。因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之间的联系本来就非常密切,《考试说明》中也有这种要求。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强调三个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因而考查难度也很大。例如2002年夏季高考试题,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入手,考查河南开封产业结构调整;从“古丝绸之路”入手,考查亚欧大陆桥的政治、经济意义。而2004年春季试题“珠江三角洲”一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有利条件,联系历史知识分析广州在唐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从清政府对广州的相关规定,分析说明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从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分析广州和珠海制造加工业的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一国两制”在我国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意义。一道题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方方面面,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进行思维跳跃,不断进行归纳、对比、联想,对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好答案的层次关系,形成逻辑合理的答题语言。

第五篇:100测评网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红色之旅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高考历史重点专题:中国红色之旅

背景材料:

1.近年来,以革命历史纪念地为旅游目的地的红色旅游在华夏大地方兴未艾,这些红色圣地以其独特的革命历史内涵,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和深刻的历史变迁吸引着广大游客。

2.江泽民和胡锦涛当选总书记后,均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故地,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道,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3.1936年10月,世界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红军战略转移取得胜利。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红军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世界上广为传扬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一.选择题:

1.下列旅游资源不属于革命纪念地的是 A、江西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四川九寨沟 D、陕西延安

2.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会议是 A.洛川会议 B.中共“三大”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中心

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 C.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D.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6.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湘赣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7.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先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有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①陕甘宁②晋察冀③晋冀豫④冀鲁豫⑤苏南⑥皖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8.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其战略意图是

A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B与敌军进行主力决战 C全面扩大解放区 D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9.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在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遵义会议 二.主观题:(图略)

11.观察下列三处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中共生死攸关转折点

图二:革命圣地

图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1)观察图

一、图

二、图三,依次写出三个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地名及其所属省份。(2)从历史的视角分别说明以上三地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的主要依据。

(3)江西省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革命遗址游),请你为旅游者选择三个必游景点,并说明必去的理由。

(4)请你谈谈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的现实意义。

1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不断转移。读下列中国革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⑴图一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分析说明其转移的背景和所取得的重要革命成果。⑵图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江西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什么地方?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⑶图三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有何意义?

⑷从图二到图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时期,概括“成熟”的表现。

13.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红色旅游→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红军长征。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普遍出现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2)简要说明导致图中红军出发长征和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红军征服了万水千山,在长征途中先后渡过了哪几条大河?依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分析指出红军在长征中遇到和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4)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5)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6)198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党中央却决定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14.近代中国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哪里?分析说明其原因。(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哪里?为什么?

15.长征是我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在许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转移或变化。结合史实概括说明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 CDAAD 6—10 CBACB 11.(1)遵义(贵州);延安(陕西);西柏坡(河北)

(2)遵义——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性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标志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枢纽中心.西柏坡——领导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3)南昌起义纪念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遗址: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4)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12.⑴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⑵从城市转入农村。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⑶从南方到西北。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③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⑷①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③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为以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3.(1)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结果: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2)(1)长征的主因:王明的“左”倾错误造成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长征取胜的主因: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

(3)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艰难险阻:党内的“左”倾错误;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

(4)标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5)长征精神: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6)理由: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是红军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4.(1)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其原因有:南方遭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尖锐;南方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南方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而普遍;南方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其原因是:南方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中心,反动势力较为强大;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重心由此转移到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集中力量侵略华北。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华北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15.①思想路线和领导核心的变化。长征前“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长征中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这种变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从此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斗争目标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按内”的政策,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抗日前方,中共的斗争目标逐渐由反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

这一变化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③战略转移的胜利和革命中心的变化。长征前革命中心在南方,主要是在湖南、湖北、江西周围十多省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打破了国民党全面剿灭红军的企图,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战略转移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成为领导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抵柱,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 适用版本:

人教版,苏教版, 鲁教版,北京版,语文A版,语文S版,冀教版,沪教版,北大师大版,人教版新版,外研版,新起点,牛津译林,华师大版,湘教版,新目标,苏科版,粤沪版,北京版,岳麓版 适用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适用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中考,高考,小升初 适用领域及关键字:

100ceping,51ceping,52ceping,ceping,xuexi,zxxx,zxjy,zk,gk,xiti,教学,教学研究,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测评网,学业测评, 学业测评网,在线测评, 在线测评网,测试,在线测试,教育,在线教育,中考,高考,中小学,中小学学习,中小学在线学习,试题,在线试题,练习,在线练习,在线练习,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小升初复习,中考复习,高考复习,教案,学习资料,辅导资料,课外辅导资料,在线辅导资料,作文,作文辅导,文档,教学文档,真题,试卷,在线试卷,答案,解析,课题,复习资料,复习专题,专项练习,学习网,在线学习网,学科网,在线学科网,在线题库,试题库,测评卷,小学学习资料,中考学习资料,单元测试,单元复习,单元试卷,考点,模拟试题,模拟试卷,欢迎登录《100测评网》www.xiexiebang.com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期末试卷,期中考试,期中试卷

=======================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下载100测评网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0测评网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漫谈小学数学命题走向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探究 江苏省海门市天补中心小学刘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

    名校必备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预测(5篇范例)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预测 今年是北京实行新课标后的第一年高考,......

    100测评网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共会议图片题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图一图二观察上列两幅有关中国共产党会址的历史图片,回答下列问题:①请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召开的会议时间、名称及其选举......

    100测评网200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合集五篇)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解读 200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08年江苏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

    2013年军转公选考试命题走向

    2013年军转公选考试命题走向张为臻 中公教育集团军转干事业部总监军转公选首席教育专家2013年春节已过三天,初四要回北京了。作为中公教育军转干事业部总负责人,关注军队转业......

    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

    [转] 杨宁一: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谈高考历史命题 杨宁一北师大教授,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 1、 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它既是考试测量的对象,也是考试测量......

    云南省玉溪市2018年高三高考命题大赛二 历史

    云南省玉溪市2018年高三高考命题大赛二 高三历史 命题:名师工作室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

    2018高考英语命题热点

    2018高考英语命题热点 简而言之,是四项能力 1)理解英语口语的能力; 2)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3)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运用能力; 4)书面表达能力。 2018高考英语命题热点 1.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