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

时间:2019-05-13 02: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

第一篇: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

摘要:历史地图册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历史地图册辅助教学,要建立借图辅教的意识,教给学生阅读史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地图册 ; 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有大量的历史地图,特别是历史新课标教材,历史地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又往往忽视了他的作用,按教材内观现炒现卖,然后大抄习题答案,布置作业一节课结束,这样看来,历史地图似乎有些多余。其实历史地图给我们教学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说的“左图右史”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做好史图与内容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建立借图辅教的意识。因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发展起来的,其中,时间,人物这两个问题易于处理,但地域是随着人物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说起来非常繁杂,有的甚至用文字不能表达。因此,叙述得再清楚明白也不能形成表现地域的国家。若果把这个史实落实到图上来,转化成一幅图,听者会一目了然,如初二上学期历史课有《中俄北京条约》,《中俄伊梨条约》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都讲得很具体了,但是进一步问下去,这44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西起何处,东到哪里,以什么地区为界线,仍是模糊不清。要用课文来叙述是相当困难的,非常繁琐,若把它落实到地图上,结合《沙俄侵占中国西北领土示意图》来讲述,事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又如讲战争史,人物活动的地域更是繁多,教师如果不结合地图,这节课肯定不成功。如“红军长征”这一课,红军作战从南到北经历了七省之多,那么广大的地域全用口述,只能是教者夸夸其谈,听者欲睡昏昏,尚若配合“长征路线图”去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标出进军的路线,作战地点这样20分钟就足能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是直观的接受了教学内容,且记忆也是会深刻的。

二、教给学生阅读史图的基本知识。对于初二以上的学生他们虽然学习了地

1理有了一定的阅图知识。但要看懂历史地图还是有一定困难,何况刚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这个道理。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阅图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的赋予了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图的方向与普通地图基本相似,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的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多省略了。

其次,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先熟悉地图掌握图例,读起图来才得心应手。所谓图例,通俗地说,就是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历史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它与普通地图常用的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河流,运河,国界,地区界,长城,山脉,铁路等作统一规定,有些中国历史地图对诸候国,郡,州及省级驻地以及政权部族界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是不具有同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现出来。如战役图中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

再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由于历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要素与今天相比起来有较大的变化,学生不容易弄懂。这时,在地图上提供学生们熟悉的与古内容相对应的今内容,为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古今对照功能在课本历史地图中最大的应用就是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即在每一幅图下面提供了重要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表,通过对照,学生对历史地图中所表示的古地名位置有了确切的概念。如与课套使用的历史地图册,《西汉时期全图》一图中,经过对比观察,学生就会明白西汉时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海岸线并不完全相同的,而长安下面对应的今位置“西安西北”和南海郡左上角的今名“广州”。就是要让学生们明白西汉时长安的具体位置,“南海郡”原来就是今天的“广州”。由于对古今位置形成了统一定位,对学好这一地区的历史也就容易多了。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初中学生是处在理性思维开始形成,感性认识特别强烈阶段。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着,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仅是应付。因此,老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历

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整个教学,我认为要做以下三个面的工作。

第一、方法要新。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形。如初一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涉及主要遗址的分布时,老师通过配套的历史光碟“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通过观看,很快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地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还有课本中未提到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等其他主要遗址,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晕渲图及其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就能明确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精确位置及周围环境。可是图中的许多小红点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老师不妨反问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通过图例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我国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远古人类遗址。因此,告诉学生我国的远古人类分布广泛,可用“满天星”来形容。学生自然会想起课本提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这样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了历史地图,在学习历史过程可以解疑难,很直观地接受知识,使之产生兴趣。

第二、师生互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课本有多重要的又比较复杂的地图,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如初三课本讲西欧人开辟新航路一文,我先由学生自己看十分钟,这样利用这个时间把世界地图的基本轮廓画在黑板。然后以分组形式派代表上黑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依次标出哥伦布,达加马,麦折伦探索新航路的路线以及主要地名。看哪组画得最准确,最全面。结果学生非常积极争相上来完成,收到了很好效果。经过这样的互动,使历史教学技能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红军长征”一文,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不太容易。此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伍千里长征路线图。也可作“重走长征路的旅游图”再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下来。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甚至还可以放到学校厨窗里让全校师生观看。这无疑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有成就感同时又加深了对长征这一个伟大事件的了解,也学会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激发他们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第三,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保护学生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天职。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很不

容易的。虽然有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或许已经超纲,或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老师不要嘲笑或拒绝回答。因为老师对学生提的问题回答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有些细心的学生在看完《西汉疆域》图和《东汉疆域》图后,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黄河下游河道和入海口在西汉和东汉时不一样?是不是地图有错误?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已经超纲,如果这时老师能简单告诉学生,这与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治黄河与东汉黄河下游改道有直接关系,并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相信他们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不仅牢牢掌握了东汉王景主持修治黄河的史实和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原来在一幅简单的历史地图里面同样还隐含着丰富知识。

当然学好历史知识不仅在学好历史地图,还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我在这里谈的只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程教学改革》

附件1: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3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说明:

一、学科类别: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5.中学化学6.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中学历史 9.中学地理 10.小学语文 11.小学数学 12.小学思品 13.小学英语 14.小学科学 15.中小学音乐 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17.中小学美术 18.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1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0.学前教育 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附件2: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3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

分县汇总表

填表人:联系电话:填表要求:1.请用电子表格填写此表,栏目不要改变。2.请反复核对作者姓名是否与论文作者的姓名相符(名字颠倒、同音不同字,编号上下错位是最容易发生的错误)。3.请先给收到的论文编上序号(尽可能按学科集中编号),然后按序号填写此表,寄交论文的顺序必须与此表的顺序一致(去年部分县没有做此工作)。各市、县编号请按附件三的编码表进行,如云岩区第一篇论文的编号是101001,第302篇的论文编号是101302。各县不要再按学校另行编码。4.学科类别按实际学科填,不要以学科类别编号代替。5.此表填好后,请发送到gzjyxh-ldy@163.com 或liudanyuan1944@163.com.

第二篇:历代历史地图整理

1.夏朝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2.商朝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3.周朝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4.春秋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5.战国

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6.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

7.西汉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

8.东汉

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

9.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10.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

11.东晋十六国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

12.南北朝(宋魏)

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

13.南北朝(陈齐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

14.隋朝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15.唐朝

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

16.五代十国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17.北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18.南宋

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

19.元朝

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20.明朝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

21.清朝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

22.中华民国

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

23.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再发几张有意思的,古代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地图

1.Ortelius

亚洲地图

1570年初版

2.Ortelius

中国 西方第一张单张中国地图

3.De Jode

中国 1593出版 最稀有的西方中国地图

4.麦卡托Mercator

中国地图 1606初版

5.普哈Purchas

皇明一统方舆备览 1625年

6.Speed

中国地图 1626年初版

7.布劳Blaeu

中国地图 1636年初版

1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

2禹贡九州图

3夏商周三代图 周初封建图春秋列国图战国七雄图 秦代统一图

西汉疆域图汉代匈奴图汉代西域图东汉疆域图 三国鼎立图

西晋统一图东晋后赵成汉图

东晋燕齐图东晋后燕后秦图

东晋北方诸国图南北朝图

(一)宋魏

南北朝图

(二)齐魏南北朝图

(三)梁与东西魏

南北朝图

(四)陈、齐与周隋代统一图唐代十道图唐代藩镇图隋唐时代之东亚图五代图

(一)后梁 五代图

(二)后唐五代图

(三)后晋与后汉五代图

(四)后周 北宋疆域图

南宋金夏疆域图

元代中国本部图

蒙古四大汗国图

元代对外战争图

明代疆域图

明代倭寇侵扰图

第三篇:台湾台北历史地图

臺灣臺北歷史地圖

臺北歷史地圖收錄從1895年至1961年間發行的古地圖與老照片,對比今日Google地圖與街景影像,搭配地理定位功能,讓使用者透過地圖及照片「穿越」古今,看見臺北時代變遷。

由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提供六張各時期臺北街道圖,顯示範圍大約在城中、艋舺與大稻埕周邊。同時包含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與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典藏的131張老照片。

收錄古地圖

1895 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

時代:清末日治初期\發行者:臺灣總督府製圖部\比例尺:四千分之一\ 註記:明治二十八年測製

特色:本圖描繪清末日治初期的臺北三市街,包含艋舺、大稻埕與臺北城,臺北城城牆與城內的樣貌大部分維持原貌,街道亦大多保持舊名。此時的鐵路路線尚未改動。

1903 最近實測臺北全圖

時代:日治初期\發行者:臺灣日日新報社\比例尺:六千分之一\註記:製圖者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 大倉熙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初期市區改正前的臺北三市街,臺北城內外區域開始發展,包含西門外的住宅商業區域,東門與南門外的政府機關區域等等。鐵路路線重新規畫,臺北車站東移。

1914 臺北市街圖

時代:日治初期\發行者:新高堂書店\比例尺:八千分之一\註記:大正三年印刷發行 發行者村崎長昶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初期市區改正後的臺北三市街,臺北城內的街道格局大致定基,城牆均拆除改為三線道路,臺灣總督府遷至現址,並設置新公園與博物館。1928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第一五六號 臺北市

時代:日治中期\發行者:東京交通社\比例尺:(無)\註記:昭和三年印製發行 木谷佐一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中期的臺北三市街,註記各地區政府機關、公司行號名稱。臺北城周邊區域區域繼續向外擴張,原先拆除的臺北橋已重建。

1930 臺北市地圖

時代:日治中期\發行者:臺灣日日新報社\比例尺:一萬分之一

特色:本圖描繪日治中期的臺北三市街,註記各地區政府機關與町目門牌號碼。本圖涵蓋範圍較大,包含圓山、大龍峒、西園、古亭等地。

1952 臺北市街道詳圖

時代:國府遷臺前期\發行者: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比例尺:一萬分之一\註記: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修測 四十年複查 四十一年印製

特色:本圖描繪國府遷臺前期的臺北三市街,註記更名後的街道名稱與門牌號碼。臺北市區開發在戰前已朝新生北路以東延伸,包含今日的中山區與大安區等地。收錄老照片

照片出處

小野郁著、藤井初太郎撮影《臺北在營記念寫眞帖》

年代 1923

典藏機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山崎鋆一郎著《臺灣の風光》 矢野榮治編輯《臺灣氣象研究會誌》第一號

伊藤重郎編輯《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

名倉喜作編纂《臺灣銀行四十年誌》

作者不詳《臺湾に於ける鐵筯混凝土構造物冩真帖》

臺北市商工課編《臺北:大東亞共榮圈の樞要地》

臺灣建築會編《臺灣建築會誌》 第一輯第二/三/四/五號、第二輯

1938 1930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1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4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第四/五號、第三輯第三/四號、1929-193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第四輯第六號、第五輯第一/四/六號、第六輯第三/五號 臺灣寫眞會編纂《臺灣寫眞帖》 第壹、貳、參、五、六、七、八、九、1914-191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拾、拾壹、拾貳集;第貳卷第壹集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編《記念臺灣寫真帖》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風光台湾》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臺灣寫眞帖》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編《臺灣氣象報文》第一

臺灣總督府編《共進會記念臺灣寫真帖》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計要覽》大正二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臺灣阿片癮者の矯正》

豐田久和保編纂《日本勸業銀行三十年志》

191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08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89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1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1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3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927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櫻田三郎編輯《臺灣拓植株式會社事業概觀》

石川京吉編纂《臺灣寫真畫帖》 村崎長昶編纂《臺北寫真帖》 陸軍参謀本部陸地測量部編《臺灣諸景寫真帖》

葛西虎次郎編纂《臺灣風景寫真帖》

臺灣拓殖畫帖刊行會編纂《臺灣拓殖畫帖》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史蹟調査報告》第二輯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臺灣寫眞帖》 張才 陳振芳

1940 1903 1913 189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11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18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36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08 日本國會圖書館

1946-1960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1950-1960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彭瑞麟 鄧南光

資料收錄單位

1931-1941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1940-1961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開始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從事研究,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06年成立GIS專題中心,收集並整合了大量跨時期的地圖、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統計資料等數位資源,透過GIS技術的打造一系列學術用資料庫或系統,包括:「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地圖整合查詢系統」、「臺灣歷史文化地圖(THCTS)」、「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CCTS)」、「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地圖博覽會–統計地理資訊系統」等,這些豐富的研究素材及工具是從事人文社會科學及鄉土歷史文化研究的利器,參閱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於1993年籌備時,承繼臺灣史田野研究計畫之初衷致力蒐羅史料,2004年正式成立後,陸續參與多項數位典藏合作計畫,以數位形式蒐藏珍貴的文史資源,包含古文書、政府公文、個人文書、圖像等等。本次收錄的照片均來自於該所建置之「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為日本國會的下轄機構,負責提供國會查詢資料,並收繳全國的出版品。於1998年開始進行館藏明治時期圖書數位化,館方清點著作權利後,逐漸公開在全球資訊網上,其後又擴展到大正時期的圖書期刊。本次收錄的照片均來自該館建置之「明治時期以來數位圖書館」。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收羅早期臺灣攝影家與營業寫真館的珍貴底片與相片,予以掃描進行數位化典藏並登錄建檔,於典藏臺灣網站上公開,這批影像跨越二戰前後,保存了過往數十年的臺灣風土,表現出寫實的常民生活樣貌。本次收錄的照片均來自該計畫建置之「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與攝影師家屬。

第四篇:历史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陈宜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步被提上日程。历史教学改革更是面临严峻考验。历史教学改革也确实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围绕教育理念,围绕课程教材,围绕考试评价,围绕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围绕研究性学习„„改革的根本是抓住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掌握知识铺就一条捷径。然而,这种改革内容中似乎总缺少点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了一幕幕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的场景:面对长者、弱者而肆无忌惮的行为、恶人行凶而百人围观时的麻木神情、一个个巨贪中饱私囊侵吞国家亿万资财的大手笔、影视明星制造的“日本军旗事件”和体育明星面对众多外国记者而大谈不知“沪沟桥事变”为何物时的坦然,真是古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今有“明星不知亡国恨”的悲哀。

此时,才陡然醒悟,是国人的道德意识滑坡,才使那些有损社会风气和民族尊严、利益的情况出现。于是社会疾呼、国人疾呼: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样的呐喊早已响彻耳端,然而,呐喊毕竟代替不了现实,有时它越响亮,越说明它本身的低效、苍白!

为提高国人的道德素养,国家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以法治国”的重要补充的决策。《江泽民总书记致国家教委领导的一封信》中指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这无疑是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项任务也艰巨地落在教育工作者的肩上,特别是历史教师的肩上。要求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不能忽视德育的存在。

其实,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博大精深的中华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优秀科技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的创造,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上驰骋纵横的英雄精忠报国的气慨,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让他们明白国家的强盛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让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信念;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

这些史实都可成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进行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一、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把书本知识传授引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达到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如在讲授“百家争鸣”各派思想主张时,就可以儒家的“仁”“礼”、墨家的“兼爱”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做人原则,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声情并茂的语言。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于情感的教学,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如在讲述中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语言悲愤、低沉,但要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三、观看影视、图片展或参观革命基地。

此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寻求适当的方法,灵活机动,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德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并重,创新必须以德为本,千万不顾此失彼,否则就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就不能局限于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范围,而要以德育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的人文理想、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从而造就每一个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也应坚持不懈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的坚强卫士,才能赋予历史教学以无限的生命力。

第五篇:历史教学要重视和抓好教学后记

历史教学要重视和抓好教学后记

摘 要: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太关注教学后记。课堂教学本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过程,无论课前准备得如何充分,与实际课堂教学之间往往有着差距,操作中总会有许多随机应变的做法。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后记中写下自己每堂课中你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写出自己在教法运用中的不足之处,以备日后借鉴、改进。课后,把你认为成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后记中记下来,以便于和同事共同分享、改进。久而久之,你的学生就会在历史学习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抓好“教学后记”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后记

抓好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重视备课、上课的环节,而往往忽视了历史教学操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后记。

何谓“教学后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将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与今后有所改进的设想记载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参考。简而言之,是指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和总结。课堂教学本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过程,无论课前准备得如何充分,与实际课堂教学之间往往有着差距,操作中总会有许多随机应变的做法。正如优秀的教练员、运动员每天要写“训练日记”一样,历史学科的教师都应写好“教学后记”。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课的教学,在完成中学教育的总任务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写好“教学后记”正是这种事业心的体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只要坚持不懈地写教学后记,就会有所收获,就会使自己的历史教学艺术步入一个新境界。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授完一堂课后,通过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回顾、思考,将感悟的“得”与“失”简明扼要地记下来,以指导今后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如果能坚持长久而认真地写教学后记,不仅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教育或教学思想。教学后记,既是前一堂课的延伸,又是后一堂课的先导,因而在提倡“关注课堂”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关注教学后记”。那么怎样写好教学后记呢?本人就历史课的教学后记的写法,谈几点意见,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记教法的运用是否贴切、多样。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与教法的运用是否贴切、多样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课题固然有不同的教法,即使是同一课题不同的老师常有不同的教法,即我们所提倡的“同课异构”,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后记中写下自己每堂课中你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写出自己在教法运用中的不足之处,以备日后借鉴、改进。在讲造纸术的发明时,学生对科技文化课的枯燥表现出了厌倦,我适时讲了一个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用去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去的故事,马上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后我在教学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严肃的史实,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穿插。”同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疏漏与不足,如表达含混、处理欠妥、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当,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等。教师应知上好一堂令学生、自己都愉悦的课绝非易事,但“要让每一堂课使学生爱听并使主要内容易于使学生掌握”是自己从教以来不变的宏愿,于是,“后记”应成为反省与自励。

二、记学法的指导是否恰当,有效

一堂课除了应运连用贴切,多样的教法外,还要考虑学法。这往往是有些老师备课的薄弱环节。我们习惯于钻研教材、讲求教法、准备教具,以为教师讲明白了的问题,学生就会听懂,其实未必。像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等,尽管教师费力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有时教师不觉得是很难的地方,学生总是在此犯错,像罗斯福新政学生总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混淆。所以备课时不但要考虑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还要考虑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观点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长期受用,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学法指导方面多下苦功,积累经验。课后,把你认为成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后记中记下来,以便于和同事共同分享、改进。久而久之,你的学生就会在历史学习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学课程中,历史课是一门识记量很大的学科,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识记,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在学战国七雄的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按方位记:东—南—西—北—中—,齐—楚—秦—燕—赵—魏—韩(自上而下)。这样,既记住了七雄名称,又记住了中国朝

代,我又编写成歌谣的形式: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显神通。

三、记点滴心得体会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教学没有固定的模本,丰富的教学经验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有经验的老教师如此,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次。教师若能勤于记下每堂课后的点滴体会,零碎经验或教训,长此以往,便可聚沙成塔,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便指日可待了。

首先,要留意记下成功的经验。任何一个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总有其成功的闪光点如:教法选用恰当,气氛活跃,教学环节紧凑等等。并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反思也应各有侧重点,记下的成功经验尽量避免雷同。时间长了,你上的课越多,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就越丰富。例如,我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课时,从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著作四大方面入手,列成一张表格,它统括了全课的主要内容,简洁而又醒目。课后我得到的一条成功经验是:繁杂的内容,可以借助简表来表达。而在讲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况后,我又得到了另一条成功的经验: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还要勇于记下自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一堂课下来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不随意放过。你寻找的问题越多,你的教学就越趋向成熟,目的就更易达到。问题找到了,先记下来,马上能解决的,在下一堂课上立即改正。若暂时不能解决的,应和同事们共同切磋,以商对策。对自己一时不能找到的问题,还要“不耻下问”,向同行,特别是主动向学生征求意见。师生配合越好,问题就越你得到解决,原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变成不成问题的问题。

四、记自己精心设计的提问

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学效果一定较好。相反,一堂课下来,只讲不问,即使教师讲得生动丰富,也总嫌课堂气氛单调,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既然提问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问。从提问的数量、难易程度、提出的时机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

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简化了很多,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后记中把自己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当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侵略者为非作歹,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想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表示,对英法强盗的仇恨;有的认为清政府无能;有的表示长大要当兵,保家为国„„课堂气氛顿时被推向高潮。课后,我悟出了这样一个真谛:提问一定要适时。假如我等到巩固小结的时候,才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所谓适时,就是教师在提问时,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晚。什么时候体问要根据当时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感应的程度等,做到恰到好处。于是我在教学后记中记下了这个提问,并在旁边注明:一定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当然,有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够成功实践,也要记下来,以便寻找原因。

五、记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以往相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训练,鼓励质疑,激发创造。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一些使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这是教师经常碰到的情形,不足为怪。例如学生在阅读“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后纷纷提出:什么是太平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信仰太平道?东汉政权既然已经腐朽不堪,为什么还能把黄巾起义镇压下去?„„学贵知疑。从学生的提问中,使我看到他们智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增强。对于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事实求是,能在课堂上回答的,尽可能耐心解答,自己一时难以说清的,最好是留到课外或下节课前作答。这就要求老师:一是要认真在教学后记中记下这些问题,二是分析问题,三是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实记下教学中来自学生的意外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是负责的;(2)可以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水平;(3)避免类似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再成为意外;(4)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在历史教学中抓好“教学后记”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打下基础。教师做好“教学后记”,第一,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提高。从学生群体看,可培养学生更加热爱历史学科;从学生个体看,使学生在开放式

的教学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第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经过学生的思考而形成的见解,正是创新本质的体现。第三,有利于教师创新观念的弘扬,有利于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培养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

2010-10-2

下载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姚本元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地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图历史与文化作业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西口,东邻巫山县,南界湖北省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地跨东经109°1′17″——109°45′58″, 北纬 30°29′19″——31°22′33″。据199......

    题型——高考历史地图题

    浅析高考历史地图题 有历史地图的试题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这应引起教学的足够重视。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要解答这些问......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凤霞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必有的素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科教学要求,也是素质教......

    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与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出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

    浅谈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定稿]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林庆文 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重视对历史地图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多......

    重视历史起始课 上好历史起始课

    重视历史起始课 上好历史起始课 汶上县郭仓镇中学 陈绪中 “万事开头难” “头三脚难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这些俗语、名言都是在强调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填图题是高考试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它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地域观念,并测试学生的基本技能。解答这类题,花费笔墨不多,但要答好却并非易事,因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