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反思被广泛视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以泉州市中小学教师为例,对中小学教师反思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
[关键词]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现状
一、研究目的(一)问题的提出
在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校本研究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视作核心内容之一,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反思之风,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反思是否真的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究竟反思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可不可以解决和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研究的中心。
因此,利用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的调查研究,适时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帮助,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调查目的本调查目的之一是了解学校关于教学反思实践的总体开展情况,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的调查,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和反思水平以及调查教师对影响自己反思的因素等。
调查目的之二是针对当前教师的反思状况,了解所面临或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关键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泉州市的2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总共为264份,有效率达88%。并设计访谈表,对其中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材料。
(一)学校开展教学反思的情况
根据对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了解到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校本教研的推行,各学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反思性教学实践,并且参与反思的教师占全校的绝大部分。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反思实践的初期,大部分教师还比较被动,随着活动的展开,教师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自身发展是有益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尝到甜头,如在教学或科研方面取得了成果,更坚定了自觉反思的信念。
(二)教师教学反思实践的情况
1.教师的反思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从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以及反思达到的水平三方面来分析教师的反思现状。
(1)教师反思意识
要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须从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发生的情境以及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反思活动的认识上,有15%的教师把反思看成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64%的教师认为反思是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75%的教师则已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审视、判断,进而修正、提高的过程。可见,大部分的教师在观念上都意识到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简单回顾和总结,更应该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对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修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并且97%的教师把反思看作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而且决大部分教师在出现问题后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往往倾向于向别人求助,而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独自思考。
教学反思发生的情境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能产生的情境;二是教师自己反思的情境。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为反思可能发生在教学的每一阶段环节,只要教师出现困境或面对教学问题时,反思就有可能发生。但从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自己的反思活动通常发生在课后,达到72%,课前最少,仅为7%,而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反思活动的比率只有10%。可见教师在行为上和认识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复杂的行为。一般而言,教学的成功点和失败点是最容易让教师产生反思的,而失败点往往是反思的重点。所以,课后反思多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特点。
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体现在对教学的作用和科研工作的影响上。根据调查,87%的教师认为反思活动能解决教学问题,73%的教师认为反思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科研的影响上,62%的教师肯定了反思活动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有提高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能自觉地将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联系起来,逐渐接受“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并付诸实践。
(2)教师反思内容与形式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占77%)以及评课说课(占34%)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的教师达到31%,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占8%)、教学录像(占5%)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日志尽管比传统的反思日记显示出众多的优势,但选择的教师并不多(占7%)。究其原因,除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支持外,教师由于日常的教学任务负担较重,没有时间上网交流,从而使得这种优势仅被少数人占据。
教师反思的内容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层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绝大部分还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层次的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等问题,对教育科研、理念等理论或背景性知识的反思比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停留在操作层面。
(3)教师反思水平
基于Habermas的工作以及他的认知兴趣理论,Van Manen(1977)等人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水平1: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是反思的最低水平。水平2:实用行动水平(precticalaction),高于水平1。水平3: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是反思的最高水平。
HaRon和Smith(1995)通过分析师范生的反思日记,提出了反思水平的划分方法如下:水平1:描述性作品,不是反思,仅仅描述发生的事件。水平2:描述性反思。水平3:对话性反思。水平4:批判性反思。
基于前面的分析发现,教师的个体反思行为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中,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则体现为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因此,对个体反思行为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说明教师反思的一般水平。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占56%),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32%,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占85%)。结合Van Manen和Hatton的研究以及前面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2.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
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很多,难以一一列举,须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教师反思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归纳总结出影响教师反思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来调查。
在影响反思的外部因素上,有82%的教师认为时间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时间反思成为大部分教师不反思的理由。因为他们认为平时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再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等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尽管认为是有必要的,但确实顾不过来,通常只是在头脑中思考一下,而没有将其做正规的记录。其次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占69%,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使用往往会影响教师的反思行为的发生。因为反思往往是一种“自我揭短”,让领导或同事看到自己不足和缺陷并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还与报酬奖金挂钩。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而有无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对教师反思也很重要,占66%,这与大多数教师认为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的看法是相一致的。
在影响反思的内部因素上,78%的教师认为有无反思的动力很重要,尤其是对经验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而言,长时间地处在同一个教学岗位,往往容易产生惰性,安于现状,若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要求是不愿寻求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有无反思动力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其次是反思的态度和反思能力因素,分别为64%和62%。
对于影响教师反思的态度问题,其中7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如责任感最重要,其次是开放的态度。接着是执着的态度,这与杜威提出的在反思需要的品质中责任心、开放性和全心全意最为重要的观点是一致的。
3.当前教师反思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教师的反思质量和水平不高,占85%;其次是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持不够。教师对于反思理论知识的缺乏也占了半数以上。
4.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调查发现,72%的教师认为可以将当前在中小学校提倡和实施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反思行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来促进研究,利用研究来提高反思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学校定期开展的反思交流研讨会也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占67%。
61%的教师认为教师还需要对有关反思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实施反思活动。而对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反思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分别占53%和47%。认为应将反思行为同报酬和奖励机制挂钩的仅占6%。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教师反思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反思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而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相关知识。
2.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一方面认为反思对自身发展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又把反思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没有时间反思,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3.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调查发现,普遍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通常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填写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写教学总结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际意义上的反思教案应该包括多种要素,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等等,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对反思的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反思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方面,对教育理论等背景知识涉及较少,可见教师反思的内容很有局限。
4.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表示了怀疑,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教师还只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寻求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合理应用,目的是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外部条件和教师个人的内部因素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反思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专业引领及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思维几方面来培养教师的反思素质。二是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环境建设、构建一个积极的外部反思氛围以及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来实现
第二篇:大庆市中小学田径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庆市中小学田径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庆市中学田径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市许多中小学将田径课取消了。通过研究证明田径课是发展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将趣味性和竞技性,在田径课中融入游戏,竞技,团队等元素,许多中小学生会喜欢田径课。关键词:中小学 田径课 现状
Daqing city track and field cours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bstract: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analysis metho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the daqing high school track and field cours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qing city many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track and field course is cancelled.Through research prove that track and field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by putting the interesting and competitive, integrated into the game in the track and field course, athletics, team, etc element,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udents like track and field course.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rack and field course Status quo
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和途径。田径课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田径课教学的执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学体育教学计划的完成与总体的教学质量。通过对田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生身体形态和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代替的。体育教学是由体育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等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只有充分发挥各要素间的综合整体作用,方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协调好四个要素的关系,才能保证田径教学的最优化。通过对大庆市城区各中小学田径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能全面了解大庆市城区中学田径课的教学现状,寻找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新时期的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田径教学改革献计献策,为教育职能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将游戏,竞技,娱乐等内容融入田径课,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二班的4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1.2 研究设备
跳绳、篮球、毽子。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育学、训练学、田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章,并进行归纳、演绎、整理和分析。
1.3.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咨询有关田径教学方面的教师、教练员、有关专家以及体育教育人员的意见和建议。1.3.3实验法
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和辅导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实验组采用融入游戏,竞技的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田径课教学。教学完成后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对实验效果进行组间的差异检验,探索其教学效果的差异性。1.4 教学实验 1.4.1 实验目的
1.4.1.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重新确立教学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尽快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的技术教学向培养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内容不同于球类等富于游戏性,但它在培养竞争意识、磨练意志、战胜自我等良好品质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1.4.1.2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竞争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之先进的教学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田径课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把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趣味田径“挖掘、激发、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练、乐中学“。另外,练习多以团队参与的形式进行。可以在发展个人身体运动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这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4.2 实验分组
将大庆市第一中学二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20人,实验组将游戏,竞技等元素融入田径课中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往常田径课内容进行教学。
表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田径课兴趣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测试项目 实验组完成情况 对照组完成情况
100米 20 15 200米 18 12 400米 18 10
1.4.3 实验组的教学
1.4.3.1 教师将课堂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表现给学生
准备活动后让学生观看教师以游戏形式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概念和规范化的技术动作形象。使学生从心里融入课堂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将教学内容完成,并对田径课堂感兴趣。
1.4.3.2 大庆市中小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调查
大庆市中小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其一,受新兴项目的冲击。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休闲、娱乐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追求新兴、时髦、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对田径运动易产生抵触情绪;二,教材内容缺乏新颖性。田径项目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大多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讲究爆发力,必须重复练习,体力消耗大,易疲劳。其三教学方法缺乏应变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田径运动技术动作难,心理负担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3.3 大庆市中小学生对田径课不感兴趣的反思
现阶段,由于受上述种种因素的制约,中小学田径运动处于被忽视状态。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96.6%的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但有83.2%是学生喜欢参加田径竞赛,这说明田径运动还是有很大的魅力所在。田径的魅力在于它的竞争性,它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竞争。拼搏、顽强精神,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平等。秩序、规制,所蕴含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理念,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个人奋斗、拼搏、不屈不饶的意志品质。充分表明田径运动最能体现个性张扬、自尊、朝气,这些无疑是田径运动通过竞赛所体现出来的。1.4.3.4 大庆市中小学生家长的态度
大多数家长虽然认为体育对孩子十分重要,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不少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在体育上花太多的时间。大多数家长认为:能否上大学、上好大学,是由文化课的成绩决定的。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副主任迟荣国曾这样说:“辅导班可谓琳琅满目,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体育辅导班‟的又会有几个呢?放了学,孩子除了作业,就是弹琴、画画、练书法,又有几个孩子有时间踢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得不到家长、学校、社会重视的就是提高身体素质。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2.1.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对比
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对两组学生对田径课兴趣进行了调查,对田径课跳高成绩进行了测试和T检验(表2)。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教学效果对比分析(n=24)组别 跳高成绩 技术评定(分)T P x±s x±s 实验组 1.69±0.52 81.70±3.90 6.33 P <0.05 对照组 1.58±0.54 74.56±4.46 8.01 P <0.0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技术评定成绩和达标成绩无论从最高分、最低分或平均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说明,两组学生在教学实验后学习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2.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田径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素有“运动之母”的称号,它包含了人类生活和生存所必需的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少年儿童从小参加田径运动的锻炼,有利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坚强体魄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正因为田径运动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田径类的内容都占有了较大的份额。但是,由于传统田径内容的成人化、形式的竞技化、器材的专业化阻碍了田径运动在学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田径运动的兴趣,田径类教材渐行渐远。国际田联发起的“少儿趣味田径”项目,根据少儿生理、心理等发育特点制定出的一套以短跑、耐力跑、跳跃、投掷等田径基本项目为内容的活动游戏,将更多的趣味性融于田径运动中,用一种新的项目组织、竞赛形式来发掘少年儿童的基本田径技能,让其在享受快乐田径运动游戏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造就拼搏竞争的决心和信心。2.1.3 融入新鲜元素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与“少儿趣味田径”竞赛项目展示结束后,在与会者中引起了热议,褒贬不一。究竟如何去看待“少儿趣味田径”体育课教学、如何看待“少儿趣味田径”竞赛项目呢?笔者以为,作为在江苏首次亮相的“少儿趣味田径”,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体育教学改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注入了勃勃生机,它确实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处于初始阶段的“少儿趣味田径”活动是成功的。如若将“少儿趣味田径”在我省继续推展,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入研究
和探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发展与创新。
表 3 学生对DV摄像反馈教学态度的调查分析(n=12)调查内容 是 一般 否
在趣味课堂中进行训练是否实用 100% 0 0 是否有助于提高参与练习的兴趣 93% 6% 0 是否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87% 6% 6% 是否有助于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93% 6% 0 是否有助于提高在以后教学的能力 80% 20% 0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大多数学生对在趣味课堂中反馈持肯定态度,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说明趣味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田径运动有独特的优势,同传统教学相比,趣味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提高运动成绩。适合学生学习,而且易于接受,切合教学实际,深受学生的欢迎。
2.1.4 学生对趣味课堂教学感兴趣的原因
从体育课堂教学方面而言,首先应定位在它必须是一节教学课,是为了教学(目的)去用器材,而非为了用器材去上课;其次,体育课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它应该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做到:有常规(有序、有效地组织)、有主线(运动技能的着眼点,教学重难点)、有教与学(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手段跟进)、有负荷(这是体育课与其他学科显著的区别)、有欢笑(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是愉悦的)。“少儿趣味田径”说到底,关键词还是“田径”两字,怎样才能让学生跑得快、跑得轻松;怎样才能跳得远、跳得高;怎样才能掷得远、掷得准……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这都是有动作技术技能要求的,这就要靠教师对教材内化理解处理、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练”来解决。“兴趣”固然可以从色彩艳丽、别致新颖的器材上获得,但关键还在于方法手段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但凡教过小学生的大概都知道,少年儿童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兴趣来得快,转移的也快、消失的也快。一旦某种练习陷入一成不变的程序后,还能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昂的兴趣吗?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时,发现有的学生在利用“十字跳”垫子做“斗鸡”游戏,乐此不疲,津津有味。这让笔者想起,如果我们潜心研究,不断去丰富、拓展、创新“少儿趣味田径”的器材用途、不断丰富、拓展、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手段,那么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更高,“少儿趣味田径”一定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这就是学生对趣味课堂感兴趣的原因。2.2 研究分析
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表明,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通过在课堂中加入趣味元素,明显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练习的兴趣有极大的提高。趣味课堂是把游戏与训练很好的结合,使学生对所掌握的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这种优势能很快反映到实验班学生学习的技术动作质量上。经过实验证明,趣味课堂反馈进行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运用趣味及时反馈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揭示问题的本质,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3.1.2 在田径课训练过程中运用趣味课堂反馈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将学生注意力从游戏中巧妙的联系到训练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
3.1.3 在田径课教学中运用趣味元素,可以改变传统技术教学的单一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3.1.4 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学的趣味元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符合现代训练技术和运动教学的发展,为田径课教学的技术教学提供了先进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积极性。3.2 建议
3.2.1 在田径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元素教学,对于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田径课教学乃至田径所有项目的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对趣味课堂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运用于训练实践。
3.2.2 在运用趣味元素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其互为辅益。在使用趣味元素教学时,应懂得趣味教学的关键在于“辅助”,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如果盲目期望以运用游戏教学取代教师的教与学,将会误入歧途。
3.2.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趣味元素教学,建议教师遵循训练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与自身的教学特点相结合,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培禹,李尚滨.触摸屏电脑辅助体育实践课训练的实践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2]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韩艳丽.摄像快速反应系统在专顶运动训练中的作用[J].少年体育训练,2004(3).[5] 何克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99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1)不同教师群体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2)性别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高于男性;(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4)教龄在专业成长、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六纬度上有显著性差异;(5)职位在知足充裕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6)工资满意度对知足充裕体验、工作满意度体验、生活满意度体验、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幸福感;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08)10-0012-0
4一、问题的提出
有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比较成功,包括婚姻、友谊、工作以及健康。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情绪体验,因此又称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00)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价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
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陈艳华(2003)指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一种情感体验。
以往我们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的传统理念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我们前期在对教师生涯发展辅导课题研究时发现,由于教师长期在高压力、超负荷、强责任的环境下工作,已经使大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自我概念的缺失,由此引起我们的思考,即如何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能更好地、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成长需求;在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时,如何启发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让教师知道“我到底为什么工作”,引发教师思考“工作不仅强调提供报酬,更加强调给个体所带来的自身成长、自我发展”,如多问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我体验到了什么”,“我在这里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定要让人们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那么他们将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引自王小平的《奇迹》)当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努力去改变生活态度,不断融洽与学生的关系,那么他就更可能在同样的艰辛、同样的压力环境下体验到幸福,获得成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本研究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为了使问卷更符合本研究的目的,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改编。整个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
(1)教师个人基本情况(问卷一)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九个方面,由被试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教师幸福感量表(问卷二)
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专业成长体验指数、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十个纬度。这十项指数的和为被试的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体验越强。
2.统计方法
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方差分析。
3.样本构成
问卷调查对象是风华中学全体教师,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1.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概况
统计结果表明,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指数最高的为家庭氛围,其次是人际适应;最低的为身体健康,其次是知足充裕;总体幸福感为70.03(见图1)。
可见,风华中学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积极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接受也比较乐观,而教师的身体健康和情绪调适是我校教师生涯辅导工作要关注的重点。
2.各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对教师幸福感的十个维度分别在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背景变量间进行方差分析,其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数据见表3.1。
表3.1 不同背景变量高中教师的幸福感(表略)
(1)不同教师群体(高
一、高
二、高
三、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F=3.856,P<0.05)上有显著性差异,行政人员对这一指数的体验最高(7.444),高一年级最低(5.806)。不同群体在其余各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性别对家庭氛围体验指数(F=7.979,P<0.01)有显著影响,女性(8.345)高于男性(7.536)。
(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详细情况见 表3.2。(表略)
表3.2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幸福感(表略)
①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
②自我接受体验指数:25岁以下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
③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26~35岁最低。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46岁以上此年龄段的教师来说,家庭较稳定,子女已成人,经济负担轻,业务方面是学校里的骨干,成就动机强,从物质的关注转移到自身成就感的满足,群体的温暖感、信任感的满足。因此,他们比较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感较高。
36~45岁是一个充满较高压力的年龄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一方面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期望高、组织要求高。而工作之外,他们还需花一部分精力在家庭的营造、子女的教育成长、老人的赡养照顾上,同时也面临着精力的衰退。多种内外压力问题影响此阶段教师的幸福感。
26~35岁年龄段教师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期,他们面临立业、择偶、成家、生育后代等人生大事。其中教师能否在自己学科专业上有所建树,能否非常顺利地通过中级和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向特级教师目标努力是他们专业发展关注的重点。在实现生活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对待,稍有不慎便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为此他们不仅要克服由于大量付出而产生的身体疲劳,还要面对巨大的职业竞争和改善生活的压力,因而生活满意体验相对较低。
25岁以下教师自我接受体验得分最高,他们年轻、有活力,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少,生活压力不大,个性较为张扬、自信。
总体幸福感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到了46岁以上年龄组,幸福感指数呈现出大幅度的回升,这与我们平常的分析符合。
(4)教龄对专业成长、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六方面有显著影响
(见表3.3)。
表3.3 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幸福感(表略)
数据表明,26年以上教龄组在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21~25年教龄组在专业成长、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这三个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2年以下教龄组在自我接受和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
16~20年教龄组在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生活满意度这三个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11~15年教龄组在专业成长和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6~10年教龄组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
总体幸福感指数,21~25年教龄组得分最高(74.815);11~15年教龄组得分最低(65.389),两者相差8.426。
此现象与美国心理学家卡曼的生命周期理论相吻合,卡曼根据能力和心理把个体的成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不成熟度阶段、初步成熟阶段、比较成熟阶段、高成熟度阶段。11~15年教龄段的教师处于初步成熟阶段,他们任务多、压力大,自身的困难多,因此,组织在给予他们任务的同时,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21~25年教龄段的教师处于高成熟阶段,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育风格,已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强,成功的体验多,幸福感高。
(5)职位在知足充裕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4)。表3.4 职位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表略)
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身体健康等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普通教师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得分最低。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身体健康体验指数最低,这些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
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指数与职位有关,按照职位的高低,其幸福感也呈现从高到低的逐步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符合中国“读书做官论”、“做官成就论”的文化价值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身体健康体验总体平均分较低,得分最高组是6.488分。从这一点来看,目前教师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幸福感,不容乐观。
(6)工资满意度对知足充裕体验、工作满意度体验、生活满意度体验、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见表3.5)。
表3.5 工资满意度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表略)
工资满意度对教师整体幸福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其中感到满意的教师,其幸福感体验指数(77.22)比感到不满意的教师(67.55)高出近10分。其实,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是与其对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直接联系的。这表明,在市场经济下,教师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物质地位不匹配,与其他相当的行业相比,教师收入处于下层。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职业责任与物质地位相比太过悬殊,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不过我们觉得,真正理解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生命。“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够满足你的物质幸福,如薪水、待遇、工作环境、福利、保险和升迁;还能够满足你的社会幸福,如你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受尊重和被爱戴;更能够满足你的精神幸福,它会让你觉得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有创造性、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摘自王小平《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7)经检验,职称、是否班主任、婚姻状况对教师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访谈及调查资料的整理,课题组发现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认同感、个人成长和工资收入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风貌。
1.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幸福感是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而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工作负担重,既要忙于教育、教学,又要忙于应付学校和上级的各种检查和考核;既要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既要帮助学生和家长实现他们追求的目标,还要时时处处保证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要备课、批改作业、进修、继续教育,在8小时工作之外,还要家访、继续工作,他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规定的工作。繁忙的工作使教师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很多教师真实的生活写照,长此以往必定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
教师背负着培育下一代人才的巨大责任,社会对教师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一旦教师的努力与社会的期望不能合拍的时候,对教师的责难便开始了。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困惑和矛盾,一旦教师自身患病或周围同事患病,都会加剧教师的心理负担。凡此种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还会由于工作的繁忙、条件的限制以及无求助意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增加教师的消极情绪体验,这必将减弱教师对幸福感的感受。
2.职业认同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水平和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我们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是不相同的,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外,也与教师对工作的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如果你热爱教师职业,你就不会觉得累而会觉得幸福,教师只有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因此,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
3.个人成长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消极情绪反应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与目标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薄弱、人际交往不良、猜疑妒忌、情感缺失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造成偏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而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也需要教师具备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以灵活胜任工作中不同角色的需要。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家庭的健康与和谐。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理性地调适情绪,才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化解过重的职业压力,体验到工作的愉悦。
4.收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在市场经济社会,收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和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价值,付出与收获应该相对公平,这样才会激励教师更好地去工作。如果付出与获得悬殊太大,那么个人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另外,教师主要是靠自己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如果日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影响其对职业价值的认可程度,从而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教师毕竟是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文化修养的,随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只要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的工作付出逐步相符,通过不断提升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强化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会逐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5.专业素养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教师职业是十分强调专业能力的职业,在教师职业生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事业成就的成败和幸福感的强度,优秀的教师可以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自然会体验到很大的成就感,自身的幸福体验也就会越高。因此,教师要努力从师德修养、育德能力、学科水平、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要为此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各种服务。只有当教师将专业素质视为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时,才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体验到幸福。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甘肃金川集团公司第一高级中学 杨永龙
摘要 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 调查 分析 思考
1、前言未来社会能否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关键是具有绵延不断的学识渊博、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身心双健的建设人才涌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心理相当健康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使命,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课题组试图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作一调查分析,以期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师资培训单位提供教育培养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在金昌市随机抽取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的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35份,收回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84.68%。
2.2、研究方法:修改王极盛《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抽取的教师进行调查,量表共80个条目,10个因子(见表)。问卷以学校为单位,当天发放当天回收,收集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见表1,2,3)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90人)表1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36 18.95% 13 6.84% 17 8.95% 21 11.05% 17 8.95% 25
13..16% 31 16.32% 11 6.11% 29 15.26% 32 16.84% 中度 9 4.74% 5 2.63% 6 3.16% 8 4.21% 7
3.68% 9 4.74% 9 4.74% 13 6.84% 12 6.32% 13 6.84% 重度 3 1.58% 5 2.63% 1 0.53% 2 1.05% 7 3.68% 6 3.33% 4 2.11% 7 3.68% 9 4.74% 严重 7 3.68% 4 2.11% 5 2.63% 4 2.11% 6 3.16% 3
1.58% 2 1.11% 3 1.58% 11 5.79% 9 4.74% 总计 55 28.95% 27 14.21% 29 15.26% 33 17.37% 32 16.84% 44 23.16% 48 26.67% 31 16.32% 59 31.05% 63 33.16% 中学教师(男)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87人)表2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17 19.54% 6 6.9% 7 8.05% 9 10.35% 9 10.35% 9 10.35% 11 12.64% 6 6.9% 17 19.54% 18 20.69% 中度 4 4.6% 3 3.45% 2 2.3% 3
3.45% 3 3.45% 3 3.45% 4 4.6% 7 8.05% 8 9.2% 9 10.35% 重度 2 2.3% 3 3.45% 4 4.6% 1
1.15% 4 4.6% 6 6.9% 严重 1 1.15% 1 1.15% 2 2.3% 2 2.3% 3 3.45% 1 1.15% 2 2.3% 7 8.05% 7 8.05% 总计 24 27.59% 13 14.94% 11 12.64% 14 16.09% 15 17.24% 17 19.54% 16 18.39% 15 17.24% 36 41.38% 40 45.98% 中学教师(女)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03人)表3 程 度 强 迫 偏 执 敌 对 人际紧张与敏感 抑 郁 焦 虑 躯 体 化 适 应 不 良 情绪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轻度 19 18.45% 7 6.8% 10 9.71% 12 11.65% 8 7.77% 16 15.53% 20 19.42% 5
4.85% 12 11.65% 14 13.59% 中度 5 4.85% 2 1.94% 4 3.88% 5 4.85% 4 3.88% 6 5.83% 5 4.85% 6 5.83% 4 3.88% 4 3.88% 重度 1 0.97% 2 1.94% 1 0.97% 2 1.94% 3 2.91% 5 4.85% 4 3.88% 3
2.91% 3 2.91% 严重 6 5.83% 3 2.91% 3 2.91% 2 1.94% 3 2.91% 2 1.94% 2 1.94% 1 0.97% 4
3.88% 2 1.94% 总计 31 30.1% 14 13.59% 18 17.48% 19 18.45% 17 16.51% 27 26.21% 32 31.07% 16 15.53% 23 22.33% 23 22.33%
3.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调查统计(表1)我们发现,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排在前五位的是:心理不平衡33.16%;情绪不平衡31.05%;强迫症28.95%;躯体化26.67%;焦虑23.16%。这说明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情绪失调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学校仍然是一切围绕着分数转——平常班奖金、荣誉与年级平均分名次挂钩;毕业班奖金、荣誉与“升学率”、“重点录取率”挂钩;带重点班与普通班还离不开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等。教师在“分数”的高压之下,出现强迫症、躯体化症状以及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超额的付出并得不到高额的回报(特别是那些带普通班的老师)或荣誉(精神的或物质的)的激励,心理、情绪不平衡亦在情理之中。②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身体健康、内心平衡与环境和谐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包括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营养以及适时的运动等)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大多数教师的身体健康行为得不到保障;内心平衡是由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环节的和谐统一所决定的,它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由于某些教师受自我定位、自我经历、人文环境等不良认知的影响,而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的不健康;环境和谐是指社会支持的融洽,它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由于一些老师呕心沥血或转化差生、或班级管理,但学生考分平平,得不到管理者与同行的认同和肯定,而心理失衡进入心理健康问题状态。③从表
2、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男教师的心理与情绪不平衡明显高于女教师,这可能与他们的价值期望、工资、奖金、荣誉、面子强烈有关;中学女教师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强迫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教师,这可能与女教师过分关注身体、母爱期望等方面有关。④从调查中发现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反映出了教育部门“家长”作风严重,教师的人际沟通、心理疏导、自我调节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环境与机制;教师身心负荷沉重,日常生活单调,情感生活苍白;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要求苛刻,使一些心理素质偏低的教师难以承受等等。
3.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帮助学生撕开了无知的黑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真理之途;教师是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未来的守护者,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太阳给地球的爱、春雨给庄稼的爱、自然予人类的爱,既温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静谧,既深厚又绵长;教师是无私和高尚的„„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段话道出了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和自身的价值。那么,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对学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3.3.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美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明显地带有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一个在学校受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学生,在整个一生中都会在心灵里保留着灰暗的心境——如在焦虑的教师调教下,学生也容易变得焦虑、紧张和恐惧;在敌对、偏执的教师手下,学生容易产生相应的敌对、偏执以及缺乏自信和尊严等——一旦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相应的情景,青少年时代的失败和蒙受羞辱的记忆就会使他失去挑战的勇气、自信和毅力。一个情感能力发展在中小学就受到压制的孩子,命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公正的待遇。在歧视中成长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提不高,而且情感发展也容易扭曲。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未来的健康与幸福,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人和社会,诱发不稳定因素,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
定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3.3.2、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一项调查表明,有近半数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有些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不能太客气了,一开始就得把他们镇住,不然他们就会登鼻子上脸,就会骑到教师头上拉屎拉尿。”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什么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方法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可是在这些心态不正常、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的班里,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却是“猫和老鼠”“警察与小偷”“法官与罪犯”“棍子和懒驴”的关系。
3.3.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努力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却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甚至厌烦父母、亲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所谓差生(主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例如作家三毛上初中时代数成绩不好。有一次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老师怀疑她作弊,让她站到讲台上示众,并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美其名曰:“吃鸭蛋”。从此三毛不仅在心灵中就留下了不堪回首的阴影,而且对学习数学也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经常逃课的学生经过我们的访谈,他们并不是因为这门课学不懂,而是“看不上”所教这门课的老师。平心而论,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爱学习,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大多是与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心理。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论与思考
4.1、结论
4.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整体检出率为22.30%。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强迫症、躯体化、焦虑是极其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4.1.2、中学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情绪障碍,归根结底就是心理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职业角色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A型性格导致人际关系不良;认知偏差等方面。
4.1.3、中学教师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偏执、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4.1.4、中学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略高于女教师,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以及强
迫症极其严重;中学女教师的躯体化症状、焦虑、强迫症发生率又明显高于男教师。
4.1.5、中学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不仅造就了教师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也强化了某些教师粗暴的作风。
4.1.6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日常生活单调刻板、体育锻炼与文化娱乐活动缺乏等现象。
4.2、思考
4.2.1、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正确引导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的环境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4.2.2、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教师也是喜怒哀乐七情俱全的活生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避免,但如何使他们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值得研究。
4.2.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人的活动与心理调节密切相关,怎样遵循青少年心理、情感发展的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轨迹而进行教育,特别是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士认真思考。
4.2.4、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呼唤更合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出台与完善。
4.2.5、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如何操作与实施需要周密地研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主要参考资料:
1、王极盛 心灵时代〔M〕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年9月
2、唐映红等 活出潇洒人生〔M〕 中国民航出版社 1998年3月
3、陈会昌 竞争社会心理文化透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4月
4、何建明 中国高考报告〔M〕 华夏出版社 2000年45、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16、杨永龙 杨建平关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革新1998.17、陈玉琨 教育质量也会过剩吗?〔N〕 文汇报 2002.4.22
8、陆小娅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无所不在〔N〕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 2002.5.24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
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设思考
伍竹九年制 杨玉卓
【摘要】在对伍竹乡4个校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为资源的下一步建设提出了若干设想。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育资源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实施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向农村中小学输送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而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效用最重要的途径是将其应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学,因此,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的效果。笔者通过对伍竹乡4个校点的维护调查发现:
1、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得到了拓宽
远程教育资源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源。调查数据表明,远程教育资源目前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小学教师从远程教育资源库中获取资源的比例为30%,中学教师为40%。教师不再只依靠教学参考书获取信息。
2、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在逐步提高
(1)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频率再逐步增大。大约20%的小学教师频繁使用或经常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大约40%的中
学教师频繁使用或经常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在不断很提高。
(2)远程教育资源的形式主要有直播课堂、专题讲座、CAI课件、教案、素材、习题、教育资讯等。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形式的资源中,CAI课件、文本教案、多媒体素材使用频率最高,而直播课堂、专题教教育、习题、教育资讯等使用率较低。通过与教师访谈还了解到,许多教师希望有更多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直播课堂节目,一方面可以节省备课时间,同时也能让农村学生直接享受优秀教师的教学。
3、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形式比较单一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形式。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课外活动、农村科技教育等。各种应用形式在农村中小学中,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主要将远程教育资源用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用于自身专业发展。教学活动中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形式。教学活动中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应用于备课和演示讲解。其中,中学教师将远程教育资源用于演示讲解的比例高于小学,主要是由于中学理科性质的课程较多,适合用多媒体资源来演示。另外,中学和小学教师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课外辅导的比例不高,均低于10%。特别是小学。
4、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的评价较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满意度是:小部分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大部分教师不满意,主要是由于这些教
师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对资源接触少,因而对资源缺乏了解,难以作出评价。
5、影响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积极性的因素较多
影响中小学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使用技术、设备资源心里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使用技术和设备资源,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给他们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增加了教学负担,因而不愿意使用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表明,国家对远程教育资源投入较高,但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的效益较小,同时,资源应用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普遍较低,70%的教师不掌握远教资源应用技术,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30%的教师只掌握简单的技术,在教学中只简单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补充课堂讲授内容,缺乏主动挖掘资源的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意识。其次,在资源的应用方式上,大部分教师主要利用资源备课或作简单的课堂演示,很少有人能自己组织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些基于问题的、基于情景的、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设备资源短缺、不匹配制约了资源应用技术的掌握
伍竹乡4个校点中,中学配有一个微机房、多媒体教室,3个小学仅有一套卫星接收设备。全乡70多名教师,无一人有电脑。由于资源的短缺,致使教师没有学习和练习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条件。
3、整合资源的深度不够
远程教育资源数据量大、覆盖面广,但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其中以素材类资源居多。而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改革理念对资源素材进行精心组织、设计、开发的很少。目前,大多数掌握技术的教师仅局限于直接应用资源素材。
4、缺乏优秀的资源应用平台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层次不高。除了与资源本身和教师的应用能力有关外,缺乏优秀的资源应用平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教师的课件开发能力普遍不高,大多数教师只能直接使用资源库中的课件或作简单的修改,而教师的教学力方式、教学习惯等各不相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一个样板课件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一个开放的课件开发平台是现阶段教师所急需的。另外,教师的现有水平决定了他们很难进行较深层次的课程整合,缺乏适用于课程整合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也是导致远程资源难以深入应用的重要因索。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思考
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水平,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教育差别的重要举措,因此我认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大开发应用资源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资源的应用层次,影响着教育资源效能的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远教资源效能,必须加强信息应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每个乡、校应设立远教专干,选拔懂技术的教师担任此,赋予设备管理权力,优先设备配置,专职此项工作,定期进行提高培训。这样有利于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进行专业技术研究和资源开发,有利于开展他们提高设备的使用、维修、资源的管理等专业水平,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资源的及时下载和方便使用。二是对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应用培训,提高他们的课件开发水平,帮助他们掌握资源的应用策略、教学设计方法、课程整合模式等,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层次。
2、整合资源,构建资源学习应用平台
资源是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基础。目前,教师由于过于依赖学校有限的资源,不愿自己投入资金购置设备,致使资源制约技术的提高。对此现状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三:其一加强教师技术应用考核,比如晋职考核信息技术内容,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采用集体、个人相结合强制投资方式,促使教师投资购置设备,为学习技术奠定基础;其三,强制学校加大远教资源建设投资,搭建教师学习远教应用技术平台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
程教育资源除了为教学提供服务外,还应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例如,开发一些课程范围之外的自主学习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此外,开发一些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资源,使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的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教室开展基于问题的、基于资源的、探究式、协作式等不同类型的学习,使网络教室真正发挥效用,避免学生在网络教室中看电子书等低层次应用。
4、提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
资源的数量决定了资源的应用面,而资源的深度和精度则决定其应用层次和最终应用效果。提高资源的深度和精度可以从专题资源做起,教师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拟定一些有代表性的专题,如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针对这些专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参与,制作一批专业水平高、制作精良且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专题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高其它资源的开发深度。
5、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农村中小学某些特殊课程的教学需要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某些紧俏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留在了城市,导致某些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很难开设,如英语、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知识的缺乏也是造成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差距的主要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补充师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直接将城市学校的优质课堂教学实况送到农村中小学,代替教师的教学。因此,对这些特殊的课程,应制作大量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优秀空中课堂节目,通过教学光盘或卫星通讯平台发送给农村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