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2012年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3 03:0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2012年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2012年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2012年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召开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备受各方关注。市场期待了很久,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一个会议如果想要真正取得实效,做充分的准备很重要。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到10%的时间就可以了。为准备这次会议,庄心一同志带领机构部、证券业协会、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这次会议下发的文件,会前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文件内容很丰富,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继续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把文件改好。会上很多同志要作专题讲话,在座的证券公司老总也会发表非常专业的意见,我就扬长避短,讲几个综合性、一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议?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中央经济 1

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作为一个储蓄大国,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那就是说有大约20万亿元,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全社会的资金配置,不仅不能说是最优,恐怕也不能说是次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

第一,“两多两难”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挑战。

“两会”结束后我去浙江调研。浙江的同志说,他们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市场上,需求足够多,供应也足够多,但成交不够多。这个问题,不仅是浙江一个省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的问题,也是一个国民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无疑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有极高的储蓄率,按现行统计达到50%左右。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4万亿元,全部银行存款80多万亿元。这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没有钱。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市修了两公里的地铁,由于那个项目没有经国家计委批准,所以被全国通报。现在北京地铁同时开工100多公里,去年有13条线路在建,欧洲人、美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最多的,我们的资本输出在给全世界做贡献。

而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全社会资本的闲置、浪费和风险集聚。当前,国内有的领域资金十分紧缺,比如,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但有些领域却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例如许多制造业、重化工业、矿业,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至于直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市场没多少关系,但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例如,一些城市兴建了很多体育场馆,每个场馆耗资十几亿、几十亿,但短暂使用之后,许多都长期搁置在那里,这种情况发达国家都极为少见,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该如此。

第二篇:郭树清主席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郭树清主席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中国证监会 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2年07月19日 来源:证监会

积极地、审慎地探索和创造

郭树清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召开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备受各方关注。市场期待了很久,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一个会议如果想要真正取得实效,做充分的准备很重要。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到10%的时间就可以了。为准备这次会议,庄心一同志带领机构部、证券业协会、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这次会议下发的文件,会前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文件内容很丰富,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继续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把文件改好。会上很多同志要作专题讲话,在座的证券公司老总也会发表非常专业的意见,我就扬长避短,讲几个综合性、一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议?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

作为一个储蓄大国,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那就是说有大约20万亿元,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全社会的资金配置,不仅不能说是最优,恐怕也不能说是次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第一,“两多两难”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挑战。

“两会”结束后我去浙江调研。浙江的同志说,他们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市场上,需求足够多,供应也足够多,但成交不够多。这个问题,不仅是浙江一个省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的问题,也是一个国民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无疑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有极高的储蓄率,按现行统计达到50%左右。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4万亿元,全部银行存款80多万亿元。这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没有钱。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市修了两公里的地铁,由于那个项目没有经国家计委批准,所以被全国通报。现在北京地铁同时开工100多公里,去年有13条线路在建,欧洲人、美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最多的,我们的资本输出在给全世界做贡献。

而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全社会资本的闲置、浪费和风险集聚。当前,国内有的领域资金十分紧缺,比如,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但有些领域却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例如许多制造业、重化工业、矿业,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至于直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市场没多少关系,但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例如,一些城市兴建了很多体育场馆,每个场馆耗资十几亿、几十亿,但短暂使用之后,许多都长期搁置在那里,这种情况发达国家都极为少见,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该如此。

此外,还有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还按农民对待,城乡要素资源不能双向流动,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北京周边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年收入不到两千美元,如果把河北省算进来,那就形成一个环北京的贫困带,人均收入才只有2000元人民币,反差相当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搞市场经济,无论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按说资源是稀缺的 —— 现代经济学所有的模型都是以资源稀缺来作为假定前提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似乎不再那么稀缺。不仅在相对意义上,甚至在绝对意义上似乎也是这样。若按在建房屋的面积来计算,去年中国的房屋建设规模大概是世界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工地在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很严重,其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包括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在内,重复建设的很多是民营企业。居民个人的浪费也很严重,比如城市居民买了房子不出租,不少进城的农民还在老家建新房,都在那儿闲着,实际等于空置。我们中国人很节俭,很爱储蓄,但是很多人没有贴现、折现、现金流的概念,不知道这是占压了自己的资金,客观上必然会有折旧和利息成本,是损失了机会收益的。所以我说“两多两难”问题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各个领域,当然重要的是价格、金融、财政体制问题,投融资体制则更为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但是在座的各位投资银行家义不容辞。

第二,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有人认为要吸收借鉴美国、欧洲金融创新过度导致危机的教训,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不要创新了。这与中国面临的情况不符。无论是从全局上说,还是具体到金融体系、金融企业,我们最大的危险是不会创新,不能创新。不要认为创新很容易,胡搞乱来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并不容易。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是政治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和金融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能力不足。

从一个角度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决定的要素首先是资本,发展中国家都不缺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也可以在国际之间调剂,缺少的是资本。所以资本的多寡,曾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发展问题。但在当代的发展实践中,这理论几乎丧失了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经济学界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优劣的辩论。对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有许多道理可以支撑和印证。最有力的学说是由奥斯卡·兰格提出来的,他说,中央计划局可以模仿市场的价格信号,使全社会的生产非常高效,同时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批驳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也拿出了许多过硬的论据,例如消费需求的无限多样性,强迫命令难以持续,平均主义分配会导致激励机制的丧失。更重要的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没有货币价格或私人财产的存在,正确的经济计算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对市场经济捍卫最有力的,是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造”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西方经济确实有危机和周期性,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和有动力的表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经过这么多年,计划经济的试验在一度取得巨大成功后,最终被证明难以持续下去。市场经济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形态,实践证明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必须结合起来。然而,一个基本的元素大家都赞同,就是创新。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经验、想法和创意,与过去西方经济学中各种增长理论很不一样,那些理论都认为物质、劳动和资本最重要。

总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创新推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美国最典型,从最高层次上,占据了全球竞争的优势,占据了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所有领域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我们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全世界第一,钢铁、汽车等制造能力都已远远超过美国,但是我们比较担心,高增长后会出现停滞,或者没有高速度的时候就很快出现停滞,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低端从事生产,没有多少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步往前挪动,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永久持续。这正是实体经济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原因。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体制机制,要靠人才,要靠许多条件,这是很不容易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经济中追求数量的倾向,科研中依靠政府的倾向,教育中追求分数的倾向还非常普遍。因此,我们说,不能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危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这样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监管能力也不足。强调审批的环节太多,市场准入门槛很高,一旦进入市场后,对行为、过程的监管就缺失了。进入成本很高,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这样的市场无法做到高效。为什么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是创新不足呢?分析一下金融体系中种种奇怪现象也就清楚了。例如,上市企业不能破产,市场化并购太少,公司信用类债券几乎没有违约,这都是很奇怪的现象。按道理债券违约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就象破产和倒闭一样,我们这里也没有,尤其是最近几年没有,很奇怪。但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既没有化解,也没有消失,既没有分散,也没有转移。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风险在日益积聚。所以,和经济体系一样,创新不足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业界一致的看法,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在日益深化,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

四是社会各界对推进新一轮证券行业的改革具有较高期望。当前,我国几乎所有行业都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社会普遍呼唤再次去行政化,对于金融行业尤甚。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从没有停止过。上半年,我们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在新股发行、分红、退市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媒体非常关注,但是有的报刊文章,把这些叫做所谓的“新政”,这不正确,其实这是证监会一直在做的工作。

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化,使得金融创新具有更好的条件。中国企业和居民个人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如沃尔沃被吉利并购,IBM个人电脑被联想并购,中国人在很多发达国家作为外来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世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需求,有更多的投资。所以创新也是必然的,否则无法适应需要。例如,我们的证券公司还没有一家能够为海外并购做财务顾问,更多的优势还是在国内,所以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

六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体系不断健全,结构日益优化,监管的有效性切实增强。目前,中国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债券市场规模世界排名也是第四第五,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需要加快创新的阶段了。例如,股票市场因盲目投资和炒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炒”的恶劣后果也已尽人皆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开始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问题还很多,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费用成本过高。但也要看到,短短10年间,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从几万亿扩展到20多万亿元,市盈率从平均的50-60倍变成目前的13、14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善,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再比如,债券的重要性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债券的规模应当比股票大,金融市场价格体系、估值体系、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在债券市场上。国外经验表明,对于投行业务来讲,将来成长潜力最大、收入最多的可能就是固定收益产品。除公开发行的股票、基金、债券外,今后私募、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等理财、债券和股本类创新产品的规模也将快速增长,证券中介服务的增长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四,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需要。

一定要牢记,实体经济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爆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极大震撼,同时也在深刻地警示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liuhy:有点空,有点大),才能取得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证券行业的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着眼长远,着眼全局,注重投资的联动效应,做好市场渗透,才能赢得客户。美国的投资银行,经常能找到有潜力的小公司,这种小公司有的就办在居民楼的地下室或车库里,给予及时的数量恰当的资金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就缺乏这样的筛选机制和服务能力。作为证券行业,应该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企业,还可以通过市场并购等途径促进其加快发展。明显的例证是,我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抓好食品安全的需求很迫切。比如奶制品行业,若没有现代化企业成长起来,面对诸如千家万户养奶牛的无序局面,挤奶、送奶这样的复杂环节,如何控制风险,又如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个很大难题,而这与金融服务不足又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银行里的人都号称是最聪明的人,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比较重视“新三板”,重视中小企业私募债,重视各种投资基金,农产品期货,这对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好处。两个证券交易所深入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沟通和联系,期货交易所也做得很好,正在研发许多新的产品,拜访了很多客户,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直接的金融服务以外,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品和工具同样重要。要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外汇远期、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切实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危害,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第五,创新特别需要理解和包容。

像柯达公司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百年老店,即使倒闭了,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柯达不仅把胶片做到极致,而且正是它发明了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数码相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都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这不是柯达公司一家的问题。我们现阶段的金融创新,有相当多的“拿来主义”,很多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原创。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这是有利的条件,但是也有其危险性,就是容易简单照搬、食洋不化。创新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懂得宽容,但还是要努力避免犯那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首先,要避免重复我们自己的错误。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朱总理在这套书里,不少文章和讲稿都提到我国金融领域中,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乱拆借、乱贷款、乱集资”问题,以及证券期货行业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这些错误警示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上。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第二要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错误。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普遍很低,欧美投资银行是我们的10倍,我们的杠杆率可以提高。但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对待直投业务,我们的直接投资业务平均占4%,美国高盛、摩根占1%,我们还是比较高。

推进证券业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是:(1)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逐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如果区分得当,一多半的风险可以避免。(2)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产品。要将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纳入登记、备案制度,保持一定的透明度。(3)不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继承优秀的中国金融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客户,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提示机制,不欺骗客户、蒙蔽客户,这是好的投资银行和差的投资银行的根本区别。(4)风险敞口始终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5)时刻做好经营状况向最坏方向发展的准备,要有逆周期的拨备。

第六,证券公司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是行业的责任。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直接金融领域,间接金融领域也有,但不那么多。也就是说,创新主要集中在证券行业、基金行业、期货行业等方面。当然,我理解的证券行业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不能局限为就是109家证券公司26万人。金融行业的相互交叉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分业监管、行为监管、公平竞争。

证券业要发展必须开放。要坚持自主渐进、互利共赢、风险可控。自主,不是搞自我封闭、自我保护,而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核心利益。外国人来中国办厂设机构,要求我们开放市场,根据对等原则,我们也可以到对方市场设机构。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技术和资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们开放了市场又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要靠间接的学习和利用,所以以我为主,就是从金融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需要出发,从我们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

我相信,只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证券业也好,投资银行也好,发展成熟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我在商业银行工作时深有体会。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有几百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但市场份额到现在也只有2%左右,这是平等竞争的结果。外资银行网点不如我们多,对当地的文化不了解,怎么能竞争过中国的银行呢?如果中国的银行也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样的网络、同样的IT、同样的ATM机,肯定比外资银行好,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过程中,外资银行参股最高的达到将近20%,有人说中国的银行变成外资的提款机了,如今赚钱了要撤了。外资确实赚了钱,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技术水平进步了,经验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了,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接近了发达国家银行。

其次是市场责任。你们是市场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市场是否有秩序,是否公开、公正、公平,投资者权益是否得到足够保护,证监会有责任,你们在座各位都有责任。比如说发行、退市、分红制度的实施,上市公司的治理,都得靠你们去监督,去教育,去培训。

证券公司上市我们都赞成。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40、50倍?如果市场认可、投资者认可,定80倍也没问题,但投行保荐人必须要说出道理来。对企业的定价绝不能建立在搞关系、讲人情、相互交易、送礼等不公平做法上。要建立诚信档案,严格按照法律追究,法律如果没有规定则可以建议推动修法。总之,要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措施,遇到一单处理一单。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银行家应该最清楚这一点。

最后还有社会责任。这次会议印发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的征求意见稿,专门有一段写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和创新大会关联不大,是我建议写进去的。

证券公司也好,证券行业也好,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关心国家、热爱人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的理念。证券公司党组织和管理层也要讨论是不是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不是也有能力不足的危险,是不是存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座的很多人也是下过乡、扛过枪,在工厂里干过活的,任何时候,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和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尽可能地多到社会基层走一走,多和普通群众在一起聊一聊,这样就和社会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企业都应当组织更多的专业或业余活动,深入社会实际。

深交所党委开民主生活会时,一些同志在发言中认真分析了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绝不能出现像美欧那样,由于少数金融机构向其管理人员,支付与他们的贡献和责任严重脱节的高收入,而造成的对社会的撕裂,即所谓1%和99%的严重对立。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应该产生这种华尔街式的社会分裂,我们也完全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结果。

谢谢大家!

第三篇:郭树清在券商创新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最大风险

——郭树清主席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召开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备受各方关注。市场期待了很久,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一个会议如果想要真正取得实效,做充分的准备很重要。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到10%的时间就可以了。为准备这次会议,庄心一同志带领机构部、证券业协会、沪深两家交易所,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这次会议下发的文件,会前也广泛征求了意见,文件内容很丰富,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继续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把文件改好。会上很多同志要作专题讲话,在座的证券公司老总也会发表非常专业的意见,我就扬长避短,讲几个综合性、一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议?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

作为一个储蓄大国,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那就是说有大约20万亿元,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全社会的资金配置,不仅不能说是最优,恐怕也不能说是次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

第一,“两多两难”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挑战。

“两会”结束后我去浙江调研。浙江的同志说,他们现在最难办的问题就是“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市场上,需求足够多,供应也足够多,但成交不够多。这个问题,不仅是浙江一个省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金融的问题,也是一个国民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经济的问题,无疑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有极高的储蓄率,按现行统计达到50%左右。2011年底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4万亿元,全部银行存款80多万亿元。这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没有钱。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市修了两公里的地铁,由于那个项目没有经国家计委批准,所以被全国通报。现在北京地铁同时开工100多公里,去年有13条线路在建,欧洲人、美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最多的,我们的资本输出在给全世界做贡献。

而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存在一些扭曲,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全社会资本的闲置、浪费和风险集聚。当前,国内有的领域资金十分紧缺,比如,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民生服务领域,但有些领域却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例如许多制造业、重化工业、矿业,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至于直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与市场没多少关系,但闲置和浪费更为严重。例如,一些城市兴建了很多体育场馆,每个场馆耗资十几亿、几十亿,但短暂使用之后,许多都长期搁置在那里,这种情况发达国家都极为少见,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该如此。

此外,还有城乡二元分割问题。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还按农民对待,城乡要素资源不能双向流动,发展不均衡十分明显。北京周边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年收入不到两千美元,如果把河北省算进来,那就形成一个环北京的贫困带,人均收入才只有2000元人民币,反差相当大。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稀缺性问题。搞市场经济,无论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按说资源是稀缺的--现代经济学所有的模型都是以资源稀缺来作为假定前提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似乎不再那么稀缺。不仅在相对意义上,甚至在绝对意义上似乎也是这样。若按在建房屋的面积来计算,去年中国的房屋建设规模大概是世界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工地在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也很严重,其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包括光伏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在内,重复建设的很多是民营企业。居民个人的浪费也很严重,比如城市居民买了房子不出租,不少进城的农民还在老家建新房,都在那儿闲着,实际等于空置。我们中国人很节俭,很爱储蓄,但是很多人没有贴现、折现、现金流的概念,不知道这是占压了自己的资金,客观上必然会有折旧和利息成本,是损失了机会收益的。所以我说“两多两难”问题是我们整个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各个领域,当然重要的是价格、金融、财政体制问题,投融资体制则更为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很不容易,但是在座的各位投资银行家义不容辞。

第二,不能创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有人认为要吸收借鉴美国、欧洲金融创新过度导致危机的教训,这无疑是非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常必要的,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不要创新了。这与中国面临的情况不符。无论是从全局上说,还是具体到金融体系、金融企业,我们最大的危险是不会创新,不能创新。不要认为创新很容易,胡搞乱来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并不容易。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是政治问题和党的建设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和金融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能力不足。

从一个角度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决定的要素首先是资本,发展中国家都不缺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也可以在国际之间调剂,缺少的是资本。所以资本的多寡,曾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发展问题。但在当代的发展实践中,这理论几乎丧失了生命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经济学界发生过一场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优劣的辩论。对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有许多道理可以支撑和印证。最有力的学说是由奥斯卡·兰格提出来的,他说,中央计划局可以模仿市场的价格信号,使全社会的生产非常高效,同时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批驳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也拿出了许多过硬的论据,例如消费需求的无限多样性,强迫命令难以持续,平均主义分配会导致激励机制的丧失。更重要的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没有货币价格或私人财产的存在,正确的经济计算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对市场经济捍卫最有力的,是熊彼特提出的“破坏性创造”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西方经济确实有危机和周期性,这恰恰是经济有活力和有动力的表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经过这么多年,计划经济的试验在一度取得巨大成功后,最终被证明难以持续下去。市场经济也已经不是当年的形态,实践证明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必须结合起来。然而,一个基本的元素大家都赞同,就是创新。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保罗·罗默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经验、想法和创意,与过去西方经济学中各种增长理论很不一样,那些理论都认为物质、劳动和资本最重要。

总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创新推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美国最典型,从最高层次上,占据了全球竞争的优势,占据了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所有领域的优势。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我们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全世界第一,钢铁、汽车等制造能力都已远远超过美国,但是我们比较担心,高增长后会出现停滞,或者没有高速度的时候就很快出现停滞,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低端从事生产,没有多少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步往前挪动,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永久持续。这正是实体经济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原因。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体制机制,要靠人才,要靠许多条件,这是很不容易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有很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多不足,经济中追求数量的倾向,科研中依靠政府的倾向,教育中追求分数的倾向还非常普遍。因此,我们说,不能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危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这样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监管能力也不足。强调审批的环节太多,市场准入门槛很高,一旦进入市场后,对行为、过程的监管就缺失了。进入成本很高,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这样的市场无法做到高效。为什么说我们的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是创新不足呢?分析一下金融体系中种种奇怪现象也就清楚了。例如,上市企业不能破产,市场化并购太少,公司信用类债券几乎没有违约,这都是很奇怪的现象。按道理债券违约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就象破产和倒闭一样,我们这里也没有,尤其是最近几年没有,很奇怪。但实际上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既没有化解,也没有消失,既没有分散,也没有转移。在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风险在日益积聚。所以,和经济体系一样,创新不足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第三,金融创新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业界一致的看法,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在日益深化,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层出不穷的需求,要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三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金融产品定价和管理市场风险,成为企业和家庭极为现实和普遍的需求。

四是社会各界对推进新一轮证券行业的改革具有较高期望。当前,我国几乎所有行业都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社会普遍呼唤再次去行政化,对于金融行业尤甚。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从没有停止过。上半年,我们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在新股发行、分红、退市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媒体非常关注,但是有的报刊文章,把这些叫做所谓的“新政”,这不正确,其实这是证监会一直在做的工作。

五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国际化,使得金融创新具有更好的条件。中国企业和居民个人以各种形式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如沃尔沃被吉利并购,IBM个人电脑被联想并购,中国人在很多发达国家作为外来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世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需求,有更多的投资。所以创新也是必然的,否则无法适应需要。例如,我们的证券公司还没有一家能够为海外并购做财务顾问,更多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的优势还是在国内,所以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

六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体系不断健全,结构日益优化,监管的有效性切实增强。目前,中国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债券市场规模世界排名也是第四第五,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需要加快创新的阶段了。例如,股票市场因盲目投资和炒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炒”的恶劣后果也已尽人皆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开始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问题还很多,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费用成本过高。但也要看到,短短10年间,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从几万亿扩展到20多万亿元,市盈率从平均的50-60倍变成目前的13、14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善,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再比如,债券的重要性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债券的规模应当比股票大,金融市场价格体系、估值体系、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在债券市场上。国外经验表明,对于投行业务来讲,将来成长潜力最大、收入最多的可能就是固定收益产品。除公开发行的股票、基金、债券外,今后私募、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等理财、债券和股本类创新产品的规模也将快速增长,证券中介服务的增长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四,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需要。

一定要牢记,实体经济的需要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爆发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行业带来极大震撼,同时也在深刻地警示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才能取得社会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证券行业的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着眼长远,着眼全局,注重投资的联动效应,做好市场渗透,才能赢得客户。美国的投资银行,经常能找到有潜力的小公司,这种小公司有的就办在居民楼的地下室或车库里,给予及时的数量恰当的资金支持。中国资本市场就缺乏这样的筛选机制和服务能力。作为证券行业,应该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企业,还可以通过市场并购等途径促进其加快发展。明显的例证是,我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抓好食品安全的需求很迫切。比如奶制品行业,若没有现代化企业成长起来,面对诸如千家万户养奶牛的无序局面,挤奶、送奶这样的复杂环节,如何控制风险,又如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个很大难题,而这与金融服务不足又有很大的关系。

投资银行里的人都号称是最聪明的人,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比较重视“新三板”,重视中小企业私募债,重视各种投资基金,农产品期货,这对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好处。两个证券交易所深入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进行沟通和联系,期货交易所也做得很好,正在研发许多新的产品,拜访了很多客户,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直接的金融服务以外,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品和工具同样重要。要积极探索利率互换、外汇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远期、国债期货、商品期权等金融工具,切实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危害,为实体经济提供间接服务。

第五,创新特别需要理解和包容。

像柯达公司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百年老店,即使倒闭了,也值得人们永远怀念。柯达不仅把胶片做到极致,而且正是它发明了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的数码相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都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这不是柯达公司一家的问题。我们现阶段的金融创新,有相当多的“拿来主义”,很多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原创。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这是有利的条件,但是也有其危险性,就是容易简单照搬、食洋不化。创新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懂得宽容,但还是要努力避免犯那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首先,要避免重复我们自己的错误。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一读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朱总理在这套书里,不少文章和讲稿都提到我国金融领域中,过去曾经出现过的“乱拆借、乱贷款、乱集资”问题,以及证券期货行业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这些错误警示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上。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第二要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错误。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普遍很低,欧美投资银行是我们的10倍,我们的杠杆率可以提高。但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对待直投业务,我们的直接投资业务平均占4%,美国高盛、摩根占1%,我们还是比较高。

推进证券业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是:(1)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逐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如果区分得当,一多半的风险可以避免。(2)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产品。要将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纳入登记、备案制度,保持一定的透明度。(3)不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继承优秀的中国金融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客户,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提示机制,不欺骗客户、蒙蔽客户,这是好的投资银行和差的投资银行的根本区别。(4)风险敞口始终保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5)时刻做好经营状况向最坏方向发展的准备,要有逆周期的拨备。

第六,证券公司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首先是行业的责任。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直接金融领域,间接金融领域也有,但不那么多。也就是说,创新主要集中在证券行业、基金行业、期货行业等方面。当然,我理解的证券行业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不能局限为就是109家证券公司26万人。金融行业的相互交叉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分业监管、行为监管、公平竞争。

证券业要发展必须开放。要坚持自主渐进、互利共赢、风险可控。自主,不是搞自我封闭、自我保护,而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核心利益。外国人来中国办厂设机构,要求我们开放市场,根据对等原则,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我们也可以到对方市场设机构。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技术和资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们开放了市场又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要靠间接的学习和利用,所以以我为主,就是从金融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需要出发,从我们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

我相信,只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证券业也好,投资银行也好,发展成熟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我在商业银行工作时深有体会。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有几百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但市场份额到现在也只有2%左右,这是平等竞争的结果。外资银行网点不如我们多,对当地的文化不了解,怎么能竞争过中国的银行呢?如果中国的银行也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样的网络、同样的IT、同样的ATM机,肯定比外资银行好,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过程中,外资银行参股最高的达到将近20%,有人说中国的银行变成外资的提款机了,如今赚钱了要撤了。外资确实赚了钱,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技术水平进步了,经验方面提高了,人才培养了,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接近了发达国家银行。

其次是市场责任。你们是市场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市场是否有秩序,是否公开、公正、公平,投资者权益是否得到足够保护,证监会有责任,你们在座各位都有责任。比如说发行、退市、分红制度的实施,上市公司的治理,都得靠你们去监督,去教育,去培训。

证券公司上市我们都赞成。但为什么有的公司发行市盈率达到40、50倍?如果市场认可、投资者认可,定80倍也没问题,但投行保荐人必须要说出道理来。对企业的定价绝不能建立在搞关系、讲人情、相互交易、送礼等不公平做法上。要建立诚信档案,严格按照法律追究,法律如果没有规定则可以建议推动修法。总之,要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措施,遇到一单处理一单。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银行家应该最清楚这一点。

最后还有社会责任。这次会议印发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的征求意见稿,专门有一段写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和创新大会关联不大,是我建议写进去的。

证券公司也好,证券行业也好,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关心国家、热爱人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的理念。证券公司党组织和管理层也要讨论是不是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不是也有能力不足的危险,是不是存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在座的很多人也是下过乡、扛过枪,在工厂里干过活的,任何时候,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和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尽可能地多到社会基层走一走,多和普通群众在一起聊一聊,这样就和社会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企业都应当组织更多的专业或业余活动,深入社会实际。

深交所党委开民主生活会时,一些同志在发言中认真分析了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绝不能出现像美欧那样,由于少数金融机构向其管理人员,支付与他们的贡献和责任严重脱节的高收入,特别报道:2012年7月19日《证监会网站》

而造成的对社会的撕裂,即所谓1%和99%的严重对立。我们确实不能也不应该产生这种华尔街式的社会分裂,我们也完全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结果。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市组织工作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推荐)

——在全市组织工作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张兵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是时代前进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是落实党的建设各项任务的现实需要。

3、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是强化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认真总结,进一步把握组织工作创新的特点和规律

回顾几年来我市组织工作创新工作,主要有五方面特点:

1、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是我们党建工作明确的、以一贯之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的战略谋局,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 “机关效能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促新跨越”主题实践等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个为发展、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去年“作风建设年”和“树创”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了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办实事、“千名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跟船出海、荷锄下田”、“百姓点题干部解”、“真情十送”等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2、结合舟山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和上级的部署要求。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主题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创特色,把思想政治建设、理论武装、制度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等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促新跨越”主题实践活动中,探索建立了一支以“察民情、释民惑、解难题、促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市民情调查队,通过走访、座谈、暗访、抽查或参加乡镇(街道)、社区民情分析会、党员联系群众工作例会等办法,广泛收集基层第一手资料,并及时通过《民情专报》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直接向市委反映,协调有关部门合力解决。在人才工作方面,根据舟山海洋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提出并实施“建设海洋经济人才高地”战略,初步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人才高地的新路子。

3、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市几项特色工作如渔农村新社区建设、基层党建“三培养”、“暖人心、促发展”工程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都发端于民间,成熟于实践,最后由各级党委加以认真总结并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新主体地位。比如,我们在基层探索推广的“天天办事中心”、“和谐促进工作室”、“党员谈心室”,就是源于基层的创造,它对于全面掌握了解基层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4、坚持试点先行、面上推动的工作方法,不断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上有新的探索。在乡镇、村级换届工作中,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各县(区)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下的镇、村(社区)进行换届工作试点,通过试点工作,着力解决乡镇、村级组织换届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换届中的一些工作环节进行创新,为换届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经验。去年,为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改进党员管理模式,探索渔农村党员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我们以岱山县东沙镇为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完善并推广开展了渔农村党员“星级管理”工作,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提高。人才工作方面,在普陀区开展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用工需要,加强市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实用技能比武活动,不断壮大渔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5、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党建工作的基石。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以“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我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就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开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基层干部、广大党员和渔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这项工作首先在渔农村中展开,到目前为止,全市1.69万名渔农村党员共联系了19.1万户52.6万名群众,覆盖面达100%,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项制度,推行网格化联系、组团式服务,进一步拓展联系和服务内容,创新联系和服务方式,提高联系和服务能力,增强联系和服务效果。各地各单位在开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结合实际,围绕中心,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经常性的宣传引导,积极探索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展现了这项工作的强大生命力。

三、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组织工作创新的重点和要求

1、坚持解放思想,使创新工作在自由的思想环境下轻装上阵。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不断发展、延伸中,“解放思想”确实是其中最首要的前提问题、最核心的本质要素和最尖锐的实践锋芒。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同样无止境。

2、坚持面向实际,使创新工作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前提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当前,我市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阶段,各种因利益格局调整而引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看起来是经济、社会的问题,但深究起来又与我们的思想观念、干部作风、领导能力、工作方法等不无关系。因此,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不能游离于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要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各种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中给出正确的回答,不断在实践上有新开拓,在理论上有新成果,在制度上有新建树。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审视我们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个视角出发,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总结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党员群众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汲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从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要紧密结合舟山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实际,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哪些需要深化和完善,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创新。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要认真分析问题的症结,明确哪些是历史遗留问题,哪些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下一步要怎么做,等等。

3、坚持总结经验,使创新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不仅要有现实实践的支撑,而且要有历史实践的支持,从而使党建工作在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观

察中开阔视野。实践表明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善于总结和汲取经验十分重要,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创造性,富于预见性。我们不仅要科学总结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经验,也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工作中的教训和不足;不仅要善于总结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而且要从全省、全国先进地市汲取经验,通过多方面经验的总结和比较研究,使我们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创新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取得更有深度、更有高度、更有力度的创新成果。

4、坚持真抓实干,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下成效更加显著。这些年,我们党的建设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各级党组织坚持真抓实干的结果。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不是虚的,而是实的,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同样出效益,抓好了会出很大的效益。做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不能停留在嘴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要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虚功实做,认认真真抓好市委部署的各项工作,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与“四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安排、共同督查、共同考核,切切实实地抓出实效。

四、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创新的水平和层次

1、健全工作机制,激发创新动力。一要健全调研创新互动机制。调查研究是工作创新的源泉。没有调查研究,工作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改革创新,调查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成为无用之功。因此,要构建紧紧围绕组织工作创新开展调研的工作格局,着眼组织工作创新热点确定调研重点课题的选题;依托调查研究发掘创新重点;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的实践。二要形成创新项目培育生成机制。一方面,要深入基层调研,针对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突破点,找准结合点,挖掘创新点;另一方面,要开展群众性的组织工作创新“金点子”征集活动,列出一些组织工作难点题目,口子小一点,让群众来参与,充分汲取基层的创造和经验,提炼出相应的创新项目预案。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委组织部、市属部门和部机关各处室积极申报创新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确定创新项目,抓紧组织实施。市、县(区)和市属部门也可以上下联动、横向互动进行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培育推进创新项目。三要建立创新项目效益评估机制。根据全市组织工作总体布局和各县(区)和部门的工作实际,对申报的创新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进行充分评估认证,采取干部群众测评、党建专家评估、组织评审等形式,综合各方面因素,从中筛选可以实施的项目,实行立项管理,作为工作品牌进行重点培植。四要建立创新工作研讨交流机制。市、县(区)和市属部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创新工作研讨会,交流创新工作做法,探索创新工作规律,总结创新工作经验,提升创新工作的理论层次和实践内涵,使创新工作更显特色,更富成效。五要建立创新项目宣传推广机制。要采取试点先行的方法,发挥典型示范效应,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使创新项目得以有序推进、顺利实施。要及时对实施的创新项目进行总结,对创新举措进行规范,体现地方特色,形成工作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优势、放大优势,创建工作品牌,力争每个地方、每个部门都能形成一个以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品牌。考虑到组织工作的整体效应,各地各部门可联合创建品牌,并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努力扩大舟山组织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六要落实创新工作激励机制。为深入推动组织工作创新,省委组织部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每年一度的“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评选制度,对创新性强、实效性好、应用性广的组织工作项目进行表彰奖励。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项目的质量和成效,从2007年开始,“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改为两年评选一次。我市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全市组织工作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市委组织部机关于2003年起还实施了理论和工作创新奖励规定,在部内营造工作创新的环境与氛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四个县(区)也相继建立了组织工作创新奖的评选制度,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好一年一度的评比表彰制度,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总之,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机制,使创新成为组织部门的一种基本功能,真正做到“人人讲创新,时时谋创新,合力推创新,经常有创新”。

2、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创新活力。项目管理是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以项目为龙头开展工作,有利于明晰目标、分解责任、落实任务。把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符合推动组织工作创新的规律,其本身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过去我们推进组织工作创新,更多地依靠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在工作创新的机制保障上还不完善。这就导致有些创新的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或者半途而废,或者虽然实施了但是已经被他人抢先一步。因此,必须像管理项目一样来管理创新工作,对申报的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引入项目管理的模式,实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落实项目责任人,明确项目目标、项目时限,突出特色做法、创新亮点,由单位领导与各项目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对创新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项目责任人要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项目实施进度,再将总体情况向单位主要领导报告,这样,一级抓一级,层层把握进度,确保组织工作创新责任落到实处、任务落到实处。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属有关部门也要建立创新项目目标管理机制。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施工队员,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是责任所在、履责所需,改革创新能力必须作为组工干部的核心能力来建设。中组部决定,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国组织系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市委组织部把今年确定为“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推进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实施组工干部改革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通过开展组工干部“学理论、用哲学”、组工干部大调研等活动,切实增强广大组工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组工干部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使改革创新成为每位组工干部的一种生活状态、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在组织系统内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环境。要把落实创新项目的效率、质量、效果,作为评选优秀组工干部的重要标准,不断激发全市组工干部锐意改革、踊跃创新的热情,从而在全市组织系统内部形成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在学困生研讨会上讲话

如何让学生信任你

——在留守儿童辅导研讨会议上讲话 刘冬

做为一名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想让他们信任你、接受你,首先你就要树立好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这样你才是学生的真正好老师。而新世纪的今天不再是严师出高徒的年代,你的形象不能只靠“严”字便能立得住脚,而是要做为学生的朋友,以理治学,以情换情。

一、知识渊博,做学生的“偶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现在的孩子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知道各种知识,他们不再是老师教什么、做什么的“乖”孩子,而是一些有思想、有主见的“小大人”,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我们都应了解、掌握一些,这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老师才可以滔滔不绝,准确无误地讲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使一些孩子产生了更多的求知欲,他们敢想感问,如果问我们几次,我们只能含糊其词,或者一无所知,那么在孩子心中老师的“神圣”会何在呢?你又如何去管理这个班集体,如何教孩子们去学习。记得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收集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防止学生们问起有关知识而说不清,果然他们有问有答,在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我便给他们讲解,一节课过后,他们真的把我看成“偶像”。借此我鼓励他们多读多看,与我比赛看谁知道的多,从而使同学们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到《航天飞机》一课时有关航天飞机和飞机的知识我几乎没有讲,都是同学们自己搜查到了资料,做到了真正掌握和了解航天飞机和飞机它们的区别、特点和作用等一些知识,这难道不是“偶像”的作用吗?

二、爱学生,做学生的“慈母”

1.爱每一个学生,不要只爱优生不爱学困生。

爱学生,所有的教师几乎都会说能做到,然而他从内心里自觉地爱学困生就比较难了。于是,就出现了有选择的“爱”,或叫做“偏爱”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的教师却根据这些差别把他们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往往把暂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看“死”,用一种静态的概念来定位差生,甚至认为这些差生的学习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由于在教师的大脑中有了这一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就放松了对学困生的关心,甚至挖苦讽刺或者放任自流。殊不知,大多数学困生的出现,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一次偶尔的失误,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就成为下次学习新知识的认知障碍,这样周而复始地积累起来就使一部分学生成了学困生,其实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发展后劲是很难估量的。就象马拉松赛跑,很难预言,开始时的前几名成绩就一定优秀,而处在后几名的就一定追不上。按理说,正是因为学生的暂时后进,教师才更需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和实际帮助。然而多数老师常常是对学困生采取了放弃的态度,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的爱给了那些自认为比较好的学生,因而,优生与差生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一不良后果的责任在教师,但教师从没有责备自己。教师不应该总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学困生的短处和缺点,其实,学困生并非一切都差,他们一定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要盯着他们身上的缺点。新世纪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态度,紧紧地盯着所有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和闪光点,永远从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引导学生天天向上。

2.全面爱学生,不要两眼只盯着分

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呢?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做衡量优差生的标准和奖惩学生的武器。通常按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及格,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地位低下宣判了他的差生身份,这也意味着从小学开始他们要背着这个近乎低能儿的包袱一直背下去。在老师轻视冷漠的眼底下,在一次次宣布低分的打击下,在同学们的冷冷耻笑中,一个本来天真灿漫、充满希望的孩子就这样日渐消沉,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天生“弱智”了。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尊严,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是教育的悲哀。是谁造成的呢?是教师?是学校?是社会?现在,我还回答不了,但我以为一个有良知的、有道德的、有眼光的教师,应该善待孩子,慎用分数,尤其是对不及格的学生,我们对他们应尽量换一种评价方式。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实际上,孩子们还不懂得分数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潜力。在他们幼稚的心灵里,往往也错误地把分数看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这对他们的发展是很危险的。

3、理解、宽容学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惩罚

如果给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顶“坏孩子”的帽子,其结果就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一生的发展。我们应该知道,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孩子们的行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和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在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的。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大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了错误的深渊,这是很危险的,是教育的失败。

三、是非分明,做学生心中的“法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在学校这样的大家庭里,有的孩子家里很穷,有的孩子家里很富有,有性格开朗的,有性格内向的„„,由于种种的不同,也总会有种种矛盾的产生,矛盾产生了,他们最先想到的是老师,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庇护,打消对方的气焰,这时需要老师的理智,你要是非分明,不要因为印象,成绩而随意批评、指责,那样会对一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产生对你的烦感,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很难与他们沟通。如果你方法得当,被批评的孩子不但不记恨,反而会更尊敬你,并且他们会做你最好的助手。

有一次,我们班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因为小事打起来了,我很气愤,经过调查确实不怨“坏”学生,我批评了“好”学生,“坏”学生很感动,感动之余我告诉他你也有不对的地方,有什么事要找老师,老师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结果,他诚恳地点点头。后来我又单独找了“好”学生,问他:“老师批评你生气吗?”并且告诉他你在老师心目中是多么好的学生,我以理服人,最后他流下感激的泪水,真诚地对我说:“老师,再没有下次了”。这样两个孩子都教育了,并且没有因为我的批评而使他们其中的一个来记恨老师,相反,他们都很信任、感激我。

总之,他们虽然是孩子,但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只要你付出真心,以心换心,你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真心的喜欢和信任,同时,你也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给人一个台阶,往往会赢得友谊,得到信赖。给人一个台阶,往往是拥有朋友的开始,也是自己成功的开始。

下载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2012年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证券会主席郭树清2012年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这次“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研讨班是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的。在这个时候文秘部落,以这种规模、层次和这样的方式举办此次研讨班,很有......

    郭树清主席讲话一--在上市公司协会成立上的讲话(精选)

    尊敬的清泰会长、小川行长,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下午好!经过长期认真细致的准备,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国务......

    郭树清在全国监管工作会上的讲话(精选五篇)

    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郭树清在全国监管工作会上的讲话 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

    在“和谐、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和谐、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王养飞 同志们: 今天,我们街道商会、街道总工会在这里举行唱响主旋律,共铸新辉煌为主题的观音山街道企业、职工“和谐、创新、发展”推......

    在管理研讨会上的讲话

    要情通报 第1期 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一月八日 【编者按】: 1月4日,公司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了管理研讨会,总经理杜翔斌做了重要讲话。现将该讲话予以编发,请......

    在德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云台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王守雄尊敬的各位老师:我们筹备了为期半个月的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今天正式召开了,其重要主题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同时我们还将充分......

    在全市农村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农村经济研讨会的具体内容是经过书记办公会研究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突出研究调整结构问题、产业化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不仅要研究我市XX年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要研......

    郭树清主席在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的讲话(5篇)

    深化证券期货市场改革 促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 ——郭树清主席在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证监会 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年12月01日 来源: 2011年12月1日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