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调整方案
成都市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调整方案
2008年以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化解“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我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向产业高端化迈进,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目标,特对新材料等10个工业重点产业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制定本调整方案。
一、新材料产业
(一)总体思路。以“重点突破、应用带动、产业配套”为原则,大力实施“跨越、追赶、配套”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关键性、基础性、资源优势性新材料,努力将我市建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内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
(三)规划布局。将新津县布局为新材料产业核心发展区,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石化园区)、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辐射发展区。
(四)发展重点。
1.新津县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合成树脂(塑料)及制品、硅锂材料及制品、稀土材料及制品、其他新材料及制品,其中:
(1)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高性能纤维材料重点发展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口恶唑(PBO)纤维、聚苯硫醚纤维、植物纤维素纤维等。复合材料制品重点发展国防、交通、建筑、石化、环保、电子、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领域用飞机结构件、防弹材料、芳纶纤维复合管、刹车片、保险杠、风力叶片、玻璃钢管道、玻璃钢船体、复合筋、复合板、电磁屏蔽除电材料、人工韧带、防护服、缆绳、滑雪板、聚苯硫醚滤材、造纸用干燥带、电缆包胶层、隔声防火织物等。
(2)合成树脂(塑料)及制品。重点发展聚苯硫醚、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聚氨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高性能粘合剂等。
(3)硅锂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电子级硅、高纯多晶硅、有机硅下游产品、镧系光学玻璃、低辐射(low-e)玻璃、超白超薄玻璃、锂离子电池隔膜、石英玻璃、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以及航空玻璃、汽车安全玻璃等。
(4)稀土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稀土积压物贮氢合金电极系列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荧光粉。
(5)其他新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聚氨酯医用材料、电子陶瓷、电子薄膜材料、砷化镓半导体材料、纳米电子信息功能材料、轨道交通新材料、特种石墨、碲化镉/硫化镉、超硬合金等。
2.成眉工业集中发展区(石化园区)重点发展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PET、PBT、PTT)、聚酰胺(尼龙
6、尼龙66)等。
3.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聚乙烯(PE)、聚丙烯(PP)、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ABS)、聚酯、聚酰胺、聚苯硫醚等改性合成树脂(塑料)以及汽车零部件、防水材料、绝热材料、防震包装材料、轻质高强夹心材料、漂浮材料、飞机吸音材料、化工防腐管等制品。
二、电子信息产业
(一)总体思路。以产业高端发展、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新技术突破和新应用为着力点,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成都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960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156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1400亿元)。
(三)规划布局。将成都高新区布局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发展区,温江区、龙泉驿区、郫县、双流县为辐射发展区。
(四)发展重点。
1.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光电产品、网络和通信设备、航空电子、物联网研发,其中:
(1)软件及信息服务。软件重点发展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和通信、数字电视等的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动漫、数字发行等数字新媒体产品,云计算应用和管理软件、云安全技术。信息服务与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新一代电信增值服务、安全终端和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射频识别(RFID)应用等信息服务业,数字电视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业务,金融后台服务、呼叫中心、客户交易支持、数据加工处理等服务外包与系统集成。
(2)集成电路。支持系统级芯片(SOC)、知识产权核(IP核)开发,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信息安全和传感等应用领域的核心关键芯片,以及现场可编程芯片(FPGA)、功率半导体芯片、射频微波集成电路等特色芯片;系统级封装(SIP)、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装(MCM)等新型封装及测试技术。
(3)光电产品。重点发展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面板和模组;高世代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玻璃基板、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驱动集成电路等关键配套材料或器件;液晶材料、氧化铟锡(ITO)材料、偏光片等上游配套材料;新型显示整机与模组一体化产品。
(4)网络和通信设备。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基站和核心交换设备、移动互联网终端、智能手机、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下一代互联网路由与交换、无线移动互联网、无线宽带接入、光纤接入以及网络安全等设备;下一代广播网络核心设备、接入设备、终端产品、家庭智能化产品;雷达、电子对抗、保密通信、微波通信、空管系统等设备。
(5)航空电子。重点发展航空通讯、导航、监视分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航空电子产品。
(6)物联网研发。重点发展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和环境建模技术;满足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应用软件、管理软件、设计工具、模拟仿真以及系统测试工具等;通信运营、数据存储、灾备服务等集成应用。
2.温江区重点发展移动通讯设备和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及上下游关联产品。
3.龙泉驿区重点发展汽车动力控制系统、汽车安全控制系统、汽车局部网络(LAN)系统以及车身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
4.郫县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和半导体照明产品,支持高端片式元件(片阻、片容、片感、片式变压器等)、集成无源元件、微波元件等高端基础元件制造;微波片容、大容量片容、大功率片感以及与发光二极管背光液晶电视(LED TV)、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机电零组件产品制造;大功率半导体、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和微特电机等特色电子器件制造。
5.双流县重点发展物联网产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射频识别(RFID)芯片、天线、标签、读写器和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纳米技术等的各类传感器制造;互联网(IP)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音视频解码、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雷达、声纳装置等终端设备制造。
三、汽车产业
(一)总体思路。以整车为重点,以电动汽车为突破口,以关键零部件引进为手段,着力完善产业链,努力实现传统汽车产业追赶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形成整车55万辆/年的生产能力。
(三)规划布局。将成都经开区布局为汽车产业核心发展区,青白江区为载货车生产基地,新都区和成都-资阳工业集中发展区为汽车产业配套辐射区。
(四)发展重点。
1.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整车及其零部件,其中:整车重点发展轿车、越野车、中高档中型客车、中高档城市公交客车和公路客车、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城市电动公交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轿车等。零部件重点发展大众和吉利系列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电动(或液压)助力转向器、盘式制动器、独立
悬架、汽车座椅及内饰件、保险杠、安全气囊、汽车线束、车灯、汽车多媒体、电子传感器、动力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汽车局部网络(LAN)系统及车身控制系统、锂离子电池、无钕稀土镍氢动力电池、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感应电机、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自适应控制系统、变结构控制系统等零部件。
2.青白江区重点发展载货车及载货车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驾驶室、车架、货箱、车桥、自卸车液压系统等零部件。
3.新都区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活塞连杆、曲轴、飞轮、散热器、空滤器、驱动半轴、万向传动装置、差速器、转向垂臂、纵拉杆、横拉杆、转向节臂、制动盘、制动钳、制动总泵、制动分泵、车轮等零部件。
4.成都-资阳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汽车轮胎、零部件铸锻件、小型冲压件、小型注塑件等。
四、石化产业
(一)总体思路。依托四川石化基地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和一体化的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特色鲜明的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钾卤矿资源,做大做强盐气及精细化工产业;充分利用市内外各种原料和科技资源,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实现我市石化产业追赶式发展,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石化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
(三)规划布局。我市石化产业主要布局在四川石化基地、彭州塑胶科技产业园、四川新津工业园(化工新材料区)、邛崃羊安化工园和青白江区。
(四)发展重点。
1.四川石化基地重点发展成品油、基本有机化工、合成树脂(橡胶)和石化深加工产品,其中:四川石化基地核心区利用从哈萨克斯坦和新疆输送入川的1000万吨原油,主要生产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以及聚乙烯(PE)、聚丙烯(PP)、顺丁橡胶、苯、对(邻)二甲苯等石化上游原料;四川石化基地成都配套区利用需就地加工的原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生产石化深加工产品。同时,着力发展相关的现代农业和为石化基地配套的研发、物流、金融、餐饮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2.彭州塑胶科技产业园要按石化功能区的布局,与石化园区整合,以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聚酰胺、不饱和聚酯、聚苯硫醚、顺丁橡胶等为原料,重点发展塑料包装、塑料建材、塑料零部件(家电、汽车)、医疗器械、橡胶制品(含汽车轮胎)和塑胶改性新材料,并适度发展塑胶助剂和添加剂。
3.四川新津工业园(化工新材料区)重点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工程塑料(聚苯硫醚、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醚醚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碳酸酯等)及其合金、高性能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特种复合材料、有机硅下游产品、新型阻燃材料和高性能粘合剂等化工新材料产品。
4.邛崃羊安化工园立足本地富钾卤水和天然气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氯化钾、硫酸钾、硼砂、溴素等钾盐化工及其伴生物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开发生产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5.青白江区在现有占地规模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利用川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化工企业的配套条件,大力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三聚氰胺、亚氨基二乙腈、双甘膦、优质硝酸钾等高端天然气化工产品以及己二酸、己内酰胺等精细石化产品,进一步开发生产三聚氰胺泡沫和聚酰胺(尼龙)合成材料。
五、航空航天产业
五、航空航天产业
(一)总体思路。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原则,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型客机、支线飞机关键大型部件以及公务机、无人机等飞机整机,拓展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和直升机等修理领域,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航空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
(三)规划布局。将青羊区布局为飞机研发与制造核心区,成都高新区为航空电子和机载设备基地,双流县为民航客机维修和航空地面设备制造基地,新都区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和维修基地。
(四)发展重点。
1.青羊区重点发展大型飞机和支线客机的机头和前机身制造,20座及以下公务机和无人机,登机门类、机翼类、把板框类零组件,机头系统集成,大飞机非金属内饰件。
2.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机载电子设备制造以及机载附属设备、机载电气仪表设备、空管系统。
3.双流县重点发展民航客机、直升机的整机维修,航空器地面维修,维护检测设备制造,航空设备和飞机大部件的修理。
4.新都区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制造,航空发动机风扇机匣和叶片等关键单元件或部件,航空发动机维修和再制造。
六、冶金建材产业
(一)总体思路。以现有重点企业为依托,瞄准产业高端,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精品钢材、有色金属、高纤复材、玻璃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高端产品,不断提升我市冶金建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冶金建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三)规划布局。我市冶金建材产业主要布局于青白江区和金堂县。
(四)发展重点。
1.青白江区重点发展高端无缝钢管(油气用管、锅炉管、机加工管、核电用高压锅炉管、气瓶钢等)、冷轧薄板及涂层板、超深冲级冷轧钢板和高强度冷轧钢板等精品钢材;环保无甲醛离心玻璃棉、高档木地板、强化地板、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等新型建材;建筑安全、节能环保、自洁净玻璃、装饰玻璃等高端玻璃。
2.金堂县重点发展高档墙布(纸)、整体门窗、建筑卫生陶瓷、木地板、强化地板等装饰装修材料;建筑卫生陶瓷、钢塑复合管、排水管及穿线管、塑钢型材、建筑涂料及防水、防腐、防火涂料等新型建材;建筑安全、节能环保、自洁净玻璃、装饰玻璃等高端玻璃。
七、食品产业
(一)总体思路。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基础、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食品产业高端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以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为重点,形成同业聚集型和龙头带动型的产业链,显著提升我市食品产业总体实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食品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
(三)规划布局。按“两区两特色园”布局,辐射带动周边区(市)县食品产业发展。两区:邛崃工业集中发展区、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两特色园: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产业园、邛崃白酒产业园。
(四)发展重点。
1.邛崃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猪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推广分割肉、冷鲜肉产品,开发各类高温、低温和西式肉制品;加大精制优质牛肉干、牛肉粒、牦牛肉、兔肉、鸭肉制品等畜禽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果蔬、植物蛋白等功能饮料及绿色饮品、高附加值液态奶、高品质乳制品、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天然食品添加剂产品等。
2.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猪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推广分割肉、冷鲜肉产品;加大精制优质兔肉、鸭肉制品等畜禽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方便食品、植物源饮料、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冻干蔬菜加工产品。
3.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产业园重点发展以郫县豆瓣为代表的川菜系列调味品、成都特色优质休闲食品以及高品质豆制品、薯类、坚果等产品。
4.邛崃白酒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品牌白酒和具有稳定品质的基酒及其配套产品。同时,立足现有企业,加强川烟品牌推广和品牌精品打造,开发低焦油、低烟碱含量的新产品。
八、家具产业
(一)总体思路。以“一园、一基地”为主要载体,以创名优品牌为先导,以建立完善营销网络为依托,突出板式家具特色,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价值链,扩大高端实木家具与高附加值板式家具比
重,推进以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展览展示、贸易流通、生产制造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板式家具之都”和中西部家具商贸中心。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家具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80亿元。
(三)规划布局。产业布局为“一园一基地”,即新都“成都家具产业园”和崇州“家具产业发展基地”。
(四)发展重点。
1.新都“成都家具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全国一流的西部家具展示展销批发市场及原辅材料市场。
2.崇州“家具产业发展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板式家具、软体家具、钢木家具、金属家具、实木家具及其配套制品。
九、制鞋产业
(一)总体思路。将制鞋产业调整为制鞋及箱包皮具产业,充分发挥“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效应,以“一都一园”为主要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自主研发、创自主知名品牌为先导,以引进、吸收欧美先进工艺和世界知名品牌为手段,以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为依托,突出女鞋特色,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产业价值链,打造鞋业区域总部经济,发展中高档女鞋,拓展中高档箱包皮具,实现产品提档升级。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制鞋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箱包皮具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三)规划布局。产业布局为“一都一园”,即武侯鞋都和崇州制鞋工业园。
(四)发展重点。
1.武侯鞋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研发设计、物流贸易、品牌展示、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五大服务中心”。
2.崇州制鞋工业园重点发展女鞋、童鞋及其配件,中高档旅行包、公事包、休闲男包、时尚女包、钱包、皮带等箱包皮具。
十、生物医药产业
(一)总体思路。加快医药“联动发展”,形成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流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企业“内生外引”,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培育、引进和扶持一批骨干企业、知名企业和有特色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与创新,形成产学研结合、技术和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培
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加快产业载体建设,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9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55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0家,年销售额过亿元产品30个。
(三)规划布局。将成都高新区、邛崃市、都江堰市布局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温江区、彭州市、双流县、锦江区、武侯区等区(市)县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区域内企业集中集群发展,依托现有企业实施改扩建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扩大产业规模。金牛区、新都区等区域主要配套发展生物医药贸易。
(四)发展重点。
1.成都高新区主要承载新引进现代中成药、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品、化学药品制剂类医药企业和研发实体及其实施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外包和服务平台建设,其中:
(1)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及血液制品等,加快实施蓉生药业技改扩能、注射用重组葡激酶产业化、华神生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
(2)现代中药。重点发展创新中药及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开发,推进复方蓝棕果片、黄芪总苷注射液、开郁安神胶囊、芪苓益气片等产品的产业化和地奥心血康等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加快实施复方蓝棕果片的产业化、中药饮片产业化等项目。
(3)化学药品制剂。重点发展特色头孢菌素、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系列抗生素药物产品,开发紫杉肽、绿原酸等化学合成创新药,培育手性药物及小分子药物重点产品,加快实施康弘赛金生产基地、地奥抗生素类药品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4)医疗器械。重点发展表面生物活化改性人工关节(骨)、牙种植体、组织诱导性医用植入器械、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等生物医学材料制品及植入器械,医用聚氨酯、医用聚乳酸、医用塑料、医用胶原、一次性医用器具、输血材料和器具等生物医用材料及高端医用耗材,心脑血管、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快速诊断试剂(盒),血脂分离仪、管式化学发光检测仪及试剂、多功能电神经刺激仪等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及系统,加快实施普什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医用X射线附属设备及部件产业化等项目。
(5)生物医药外包和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化合物合成、高通量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GMP中试生产等创新药物研发服务,药品、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及制品等医药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干细胞医疗及研究等生物治疗服务,加快建设天府生命科技园、创新药物综合研发平台、国家医用植入器械工程和检验评价中心等项目。
2.邛崃市、都江堰市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保健食品制造、化学原料药和仿制药(邛崃市羊安镇工业集中发展点)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配套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业,其中:
(1)中药饮片。重点发展以川芎、郁金、“三木”药材、白芍、丹参、泽泻、黄连等道地资源为原料的中药饮片加工业。
(2)中成药。重点发展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滴眼液、炎琥宁、经前平颗粒等品种,积极引进、培育中成药新品种,加快实施神威药业产业化基地等项目,推动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中成药品种的产业化。
(3)保健食品。重点发展基于川芎、郁金、灵芝、蜂制品等药食同源资源优势的天然保健食品,引进、培育营养补充类保健品。
(4)医药、卫生材料。重点发展药用胶囊、安瓿、管制注射液瓶、口服液瓶、胶塞、聚酯等药用辅料及药用包装材料,配套完善产业链。
(5)化学原料药和仿制药。选择发展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及制剂系列产品,重点发展溶栓、急救药物,大力推进心脑血管、肿瘤和糖尿病等治疗的高端仿制药制造生产。
3.温江区、彭州市、双流县、锦江区、武侯区等其他区域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区域内企业集中集聚发展。
4.其他。加快推进国药集团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新型疫苗产业化、血液制品技改扩能和研发中心、国药西南物流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国药集团重组四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步伐,推动国药集团新组建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生物产业板块进行整合实现整体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总部落户成都。
第二篇: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
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领域、跨地区,与其他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于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国际环保产业发展现状。1992年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为2500亿美元,2008年达到148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8%,已成为“朝阳产业”。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环保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约占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0%,其重点是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监测仪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以及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根据德国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财务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德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欧元,超过汽车制造和机械生产等行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
2.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环保产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约20年,在技术、产品及产值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以产值为例,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79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6%。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九五”、“十五”期间,产值年增长率达15%以上;“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增长率预计在18%以上,部分技术和产品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
1.基础与优势。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我市环保企事业单位有413家,其中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73家,从业人数2.7万人,年总产值85.8亿元,占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08%。2004年到2008年间,产值年均增长率达43%。
(2)部分领域基础较好。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已初具规模;城市污水处理规模已超过130万吨/日;高速铁路声屏障在国内名列前茅;汽车尾气净化器已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
品认定,为东风集团、长安铃木公司、奇瑞汽车公司等7家生产厂的90余款整车(发动机)提供配套。
(3)科研力量相对较强。我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科研人才,在环保科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蓉的化工、轻工、冶金、核物理、电子、电力、水电、纺织等专业设计院都设有环保技术部门。设在四川大学的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在烟气脱硫、脱硝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一些技术成果已经转化为产品。
2.问题与劣势。我市环保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未形成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我市413家环保从业单位中,近80%都是小型企业。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413家从业单位中,从事资源回收利用的102家,从事环境服务的231家,从事环保产品生产的80家。环保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生产成套化程度低,无监测设备生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以一般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企业居多,如废金属、废纸回收再生产企业就占44家,而从事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企业很少。环境服务方面大都限于一般工程设计与施工,没有形成工程融资、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和设施运营管理一条龙服务体系。
(2)政策措施支持不够。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缺乏有针对性的环保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
(3)“产、学、研”脱节。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绝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以及先进技术及时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机制。
(4)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环境工程招投标、环境工程评估服务、环境工程监理服务等均为空白,环保设施专业化营运管理相对落后,存在无序低价竞争、工程质量不高、治理设施运行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三)环保产业发展市场分析。“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国家仅安排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就达3300亿元,2009年,又新增环保基础建设经费2100亿元,环保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广阔。国内600家大中型燃煤电厂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要求,需要安装烟气脱硫和除硝装置,将形成600—1000亿元的需求;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中,汽车尾气净化器需求可达120亿元;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环保市场前景很大;废旧回收利用随着我国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高峰期的到来将形成巨大的市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生态建设,发展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矿山修复、节能产品等领域的环保产业具有广阔市场空间。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坚持 “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培育规范市场,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市环保产业“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战略目标。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其中,环保产品产值7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4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5%。力争实现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在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企业5家,产值在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企业10家,并培育出一批有产品特色和竞争力的企业群。
三、发展重点
(一)大气污染防治。扶持重点企业提高配套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兆瓦以上燃煤电厂机组烟气脱硫工艺及相关产品;引进高效节能催化燃烧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尽快实现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进入该领域先进行列。
(二)水污染防治。大力扶持日处理能力5万吨以下的先进、实用、高效、低耗的设备生产企业,逐步形成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引进日处理1千吨以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引进湿式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沼液处理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环保养猪技术;打造西部水处理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秸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城市污水厂污泥、林区“三剩物”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在沼气、建筑墙材、生物油脂、有机肥料等产品生产方面有所突破,在西部率先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大力扶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西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中心。
(四)环境服务。发展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产业;培育集环境工程总承包、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保服务骨干企业。
(五)环保材料。大力扶持隔音吸音材料与成套隔声降噪设备、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微生物处理添加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和混凝剂等产品的生产企业,力争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四、产业空间布局
(一)环保生产型企业布局。在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全市环保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环保产品生产与经营企业。重点建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处置区、资源综合利用区和环保产品生产区,集中打造一批优质企业群。在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布局废金属、废纸回收利用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二)环保服务型企业布局。在成都龙潭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全市环保科技孵化园,打造环境服务总部基地。科技孵化园重点扶持中小环保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工程验证试验,重点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环保企业,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环境服务总部基地重点引进环保工程设计、环境工程监理、环保工程招投标、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环境金融服务等环保服务企业,形成一条龙的环保科技服务体系。
五、推进措施
(一)构建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制定、出台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和工作推进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环保产业统计体系。
(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项目。
1.扶持利用生活垃圾、秸秆替代燃煤用于水泥、墙体材料生产等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化项目。
2.扶持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声屏障及吸声材料的研发、生产,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支持参与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竞标。
3.扶持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
4.扶持我市相关企业在省内、国内建设收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规模。
5.扶持我市专业环境保护研究机构的发展,提高宏观战略研究能力,为制定环保政策、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引进一批技术与产品。
1.针对我市环保产业薄弱环节,瞄准国内外环保产业市场,招大引强,重点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和拥有关键产品、技术、市场的企业。鼓励我市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合资、合作。
2.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环保骨干企业的交流及技术合作,吸引其到我市建立研发基地,鼓励成果在本地转化。
(四)研发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
1.开展电厂烟气脱硫工艺和设备研究,掌握200兆瓦及以上机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的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
2.开展生物质能发电、供热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重点研究高效微生物的分选与培育、沼气发酵工艺条件及相关发酵设备,掌握生物质能转化沼气的核心技术,创造条件形成产业化规模。
3.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回收、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创造条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4.开展光触媒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负载型光触媒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用于难以生物降解的农药、化学制药、石化等行业废水处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协调管理环保企业,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政策保障。
1.制定出台《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和《成都市环保产业发展名录》,引导行业发展,推动结构调整,规范企业行为,激发行业活力,提高行业竞争力。
2.成立“成都市环保工程招投标办公室”,制定《成都市环保工程评估及招投标管理办法》;限制无序、重复的技术引进;依法禁止无序竞争;规范环保产品认证制度。
3.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速本地技术和产品升级;制定支持环保工程总承包、大型环保装备制造、专业化配套等重点企业发展政策;支持成都市环保企业参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环保专项工程投标,并提供融资、担保;对成都市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国产化而引进技术、进口配套设备(零部件)的,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减免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鼓励环保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在科研经费、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资金支持。
1.对于我市现有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的合作项目、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改项目、新技术或成果在本地转化的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2.支持有条件的环保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对成功融资和再融资的企业,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奖励。
3.投资建设公共研发基地,为环保企业提供试验和创新平台。
第三篇: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的通知
www.xiexiebang.com 填报时间: 2010-04-29 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
文 号:成办发〔2010〕23号
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签发时间:2010-04-13 生效时间:2010-04-13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7)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本规划侧重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势。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有专家分析其可能取代IT业成为未来十年内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10%,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成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优势与机遇。
(1)中医药优势明显。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及机构数、研究开发能力和中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成都范围内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底病治疗中心”,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级31个、市级19个,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科、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眼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同仁堂、德仁堂等著名中医药企业。
(2)优质医疗机构及学科建设发展良好。拥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脑血管专科、骨科、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肿瘤专科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
(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2009年投入22.168亿元,较2002年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2002年增长224.6%;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涵盖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之都”,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2.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定位,瞄准国际高端健康产业,着力引进世界一流的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健康产业集群。
3.按照“联动发展”、“内生外引”的发展模式,利用我市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行业之间协同促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壮大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
2.坚持社会化原则。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民营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惠及全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中医药、健康体检等产业链,鼓励开发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条,刺激健康消费。集约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
4.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垄断。站在城乡统筹、促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打破属地、所有制的界限,改变生产方式、采用信息化服务,实现技术、知识、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0—2017年)。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使成都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成都”。
2.近期目标(2010—2012年)。基本完成40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成都国际医学城项目产值达40亿元;中医药产业项目产值达21.2亿元,年增长率近25%;医疗康复服务收入达250亿元,年增长率高于15%,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3位;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3亿元;医学支持平台项目收入达6亿元。
3.中期目标(2012—2017年)。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现代化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立健康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化、健康教育社会化、全民健康管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重点分为成都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及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和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等7个方面,含51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14.369亿元,其中近期(2010—2012年)投资114.369亿元(有4个拟定项目投资待定)。
(一)建设成都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区集中发展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国际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重点项目:芙蓉长卷——中医药文化养生公园;美国ICT(成都)肿瘤诊疗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都分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博奥生物成都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综合服务区。
预计投资:总投资约500亿元,一期投资43.5亿元。
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设成为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2012年项目产值达40亿元;到2016年成为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中心城区、都江堰市、温江区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为主题,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中医药精品特色服务,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德仁堂中医馆连锁化;德仁堂药膳养生餐饮连锁化;五谷粮仓健康连锁超市;市传统医学中心;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扩建项目;非遗公园·四川中医药精品文化特色园区项目;成都市二、三圈层护理安老院建设项目。
预计投资:预计建设项目投资13.5532亿元。
发展目标:产值达21.2亿。到2017年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
(三)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来蓉投资新建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落户成都。通过合作发展,共同提高,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
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华西三圣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省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住院大楼、市三医院扩建工程、市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楼、省假肢矫形康复医院、市西区医院扩建项目、成都新生堂妇产医院、成都蜀都乳腺医院、成都红星老年病医院、成都济民皮肤病专科医院、四川肛肠病医院扩建项目、成都阿波罗前列腺专科医院、双流华美口腔医院、市金康诺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拟建医院。
预计投资:47.9358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250亿元。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计划,以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在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采取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民健康动态管理,实现从治病向防病、从坐诊向走访的转变,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
重点项目:爱康国宾蓝色海岸健康城、成都美年健康体检医院、成都凯尔健康体检医院、安生美健康体检医院等4—7个子项目。
预计投资:1.05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3亿元。以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机构为主体,形成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我市健康管理水平,打造西部健康管理之都。
(五)构建医学服务支持平台。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服务健康为宗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临床、病理、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精品特色服务。
重点项目:第三方独立检验实验室;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成都高新达安医学检验医院;省高新兰卫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独立实验室;成都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成都金域医学检验所建设项目;市中药院内制剂中心储备项目。
预计投资:2.93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6亿元。将独立检验实验室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全国知名企业。
(六)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从全域成都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在蓉的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重点项目:
1.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2010年完成“成都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集基本医疗、医疗保障、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优化整合医院卫生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创新考核管理体制,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健康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报账、健康信息查询、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互认互通、处方共享等功能。
3.建立“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均衡营养在线配餐、健康人才就业、健康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实现每个家庭均可以便捷享受健康教育与服务。
(七)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各项工作时间、内容、任务及责任主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的改建扩建、新技术引进等项目,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市)县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要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正在洽谈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在市场准入、医疗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我市医疗、中医药、体育、旅游、蜀文化资源等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蓉兴办实体,促进联合开发。
(五)鼓励延伸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现有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主体和客体有效互动的健康保健平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六)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大众传媒,采取开辟专题、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扩大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一)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壮大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
(二)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对台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做强做大我省优势传统产业。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五)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 改善产业集聚条件,优化入园企业发展环境。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技术和产品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手机产业、计算机及外设、数字视听产品、显示器及软件等五大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笔记本电脑、网络计算机、路由器及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发展程控交换机、无线接入网设备、光通信器件等数字通信产品;促进数字音视频产品、3C融合产品、数字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的快速发展;加快片式电容、电阻、电感及液晶显示屏、半导体照明、发光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发展,提升整机产品的配套能力和元器件产品的出口能力;鼓励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产业发展。
通信设备制造业:开发IP和数据多媒体技术、传输、移动通信技术、接入技术,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及可视电话与会议电视系统、高效通信开关电源等通信终端产品。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台式PC、便携式PC、网络计算机等,以及高分辨率显示器、液晶显示器、POS、UPS和激光、多功能、专用打印机等计算机外设产品。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采用数模兼容电视接收、数字处理电视及高密度数字光盘等先进设备与技术,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接收机、等离子、液晶、背投等大屏幕高端彩电、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处理模拟彩电、甚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等产品。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壮大以华映光电新型显示器件为核心 的产业链并与冠捷显示器组成核心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彩电显示管、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显示器件、蓝光二极管等新型显示器产品,以及6″、8″集成电路、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表面贴装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元器件产品。
壮大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产业集群,重点开发应用软件并向支撑和系统软件发展。
(二)机械工业
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及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扩大和提升闽台汽车合作规模和档次,加速与国内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盟,重点发展东南汽车,福建戴·克等中高档乘用车,厦门金龙大中型客车,闽西北的改装车、载货车,适时开发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自动车门、等静压马达、空气悬挂系统及汽车电子产品等重要组成零部件。
船舶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大修造船基地,将我省建成东南沿海的修造船中心。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造船设计软件,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货船、大功率拖船及金枪渔船系列船型,开发建造53000吨散装船和4300吨汽车滚装船,逐步形成船舶产品品种多样化;积极发展船舶分段、舱口盖制造、安装、船舶涂装以及船舶机械设备制造。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支持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工器材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采用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真空断路器高压开关柜、lokv-220kvGIS间隔、智能化低压电器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力电缆、数字通信电缆、特种漆包线、光纤电缆等电工器材,柴油发电机组、特种电机等电机产品。工程机械:提高工程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支持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路面机械等五
种工程机械主导产品及相关产品链的发展。
(三)石化工业
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海沧石化工业基地和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支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鼓励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
石油化工:坚持“上游带动下游,下游促进上游”发展战略,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使石化工业上、下游协调平衡发展。形成:炼油-乙烯裂解-乙烯、丙烯-合成树脂-颜料制品加工、建材、包装材料产业链;乙烯、丙烯、芳烃、碳四-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纺织产业链;C4裂解-丁二烯、异丁烯-合成橡胶-橡胶制品产业链;丙烯、芳烃-聚酰胺、聚碳酸酯、PBT、PTT-工程塑料加工产业链;丙烯-丁辛醇-增塑剂产业链;乙烯、丙烯、C4-有机化工原料及其他合成树脂产业链。
精细化工:支持硅酸钠、白炭黑、草酸、氟化工产品等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重点发展市场前景较好塑料助剂、涂料、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胶粘剂等八大类精细化工产品发展。
化学原料及化肥工业:为农业、电子、建材等社会多行业服务的基础化工原料的配套发展,使基础化工原料产品形成系列化、专用化、多规格化,重点发展甲醛、液体二氧化碳、液氨、液氯、1,4--丁二醇二甲醚等基础化学原料。提高非肥化工产品比例。
(四)轻工业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鞋业、食品、陶瓷、家具、塑料管材等产业集群。
(五)纺织工业
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以石化下游化纤原料及涤纶、腈纶、丙纶、氨纶等化纤产品为主,开发高仿真织造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档织物面料质量和染整水平,重点抓好时装、衬衣、牛仔服、针织服装和制鞋五大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服务产业群和晋江、莆田的鞋业产业群。大力发展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
(六)冶金工业
铝业:采用快速铸轧、非晶合金薄带制造、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制造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制罐坯料、PS版、铝箔坯料等高精度铝板带材,双零铝箔、电子铝箔、空调亲水铝箔等高档铝箔,以及新型断面结构和表面处理的工业和建筑型材。
钨业:重点发展硬质合金、贮氢合金粉等贮能材料及钼丝、钼坯等钼产品,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所需难熔金属加工材的服务,提升我省钨及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钢铁工业:充分利用我省具有的水资源、深水岸线、劳动力等优势资源,积极承接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转移, 在沿海地区形成以1~2个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关联度较高的钢铁产业群。
发展关键钢材品种,如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促进我省特大型磁铁矿采选扩产改造,充分利用我省水电及硅石资源优势,引导铁合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
(七)建材工业
结合淘汰落后工艺,鼓励采用新型干法回转窑技术生产优质水泥,提高干法回转窑水泥比重;发展闽东、闽南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闽南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石材行业:提高各类石材大板、薄板、异型材及石雕制品等高附加值石材产品和出口产品比例,促进金刚石锯片,磨具磨料等石材机械产品发展。
建筑陶瓷行业:采用多管布料、辊微印花、二次给料等先进技术及大吨位自动压机、现代辊道窑等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节能降耗减污,开发抗菌、自洁、抗静电、荧光、吸声及发热等多功能性陶瓷新产品。水泥行业:以节能降耗减污、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建设。
玻璃行业: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安全玻璃。鼓励和促进玻璃加工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性能优良的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真空玻璃及各种复合加工玻璃。
(八)林产工业
发挥我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的优势,积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支持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培植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人造板业重点发展刨花板新板种,薄板型中密度纤维板、多功能型、环保型中密度板,建筑用人造板,促进以人工林小径材、薪材、“三剩物”、技桠材等为原料的单板层积材、定向成材等人造成材产品的开发。
造纸业重点发展办公用纸、卷烟纸、彩色纸、白面牛皮卡、非植物纤维纸等,促进高得率、低污染制浆技术及印刷纸低克重化发展。
(九)医药工业
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和药物新剂型,加快中药GAP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药物新剂型和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以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先导,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推动海洋生物药物的开发生产;着力发展抗艾滋病病毒原料药生产基地和β-内酰胺类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
(十)企业信息化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冶金、石化、轻纺、机械以及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建立链接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十一)节能、环保、安全及资源综合利用
节能降耗:企业进行节能、节材、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改造,鼓励企业利用中低温余热。
污染防治:冶金、煤炭、轻工、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推行清洁化生产,并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进行治理。
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系统改造,工业采用安全先进技术、消除事故隐患。
资源综合利用:对矿山尾矿、低品位矿、粉煤灰等工业废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废钢铁、废旧轮胎、废旧电器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粉煤灰、烟尘)处理设备,促进节能、节水、三废治理器材、器件和环保型产品的生产。
(十二)农副产品加工业:
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闽东食用菌、闽南茶业等产业集群
第五篇:幼儿园发展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关于**幼儿园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一
实施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背景
为贯彻落实我园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人教育为宗旨,以儿童快乐成长为原则的办园理念。充分发挥我园的办学特色,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及娱乐环境,推动我园办学水平的优质发展,实现办学宗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指示及《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政策方针。结合2017年9月,因入学儿童增多,原幼儿园规模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园决定扩大发展规模,开设分园,为保障新园区及原园区工作正常开展,调任原园保教主任和行政主任至新园任职;聘任原园大组长为原园保教主任;聘任原园大班教研组长为原园行政主任;调任原三个年级组组长至新园担任主任;计划提拔三位骨干教师为原园组长。为稳步实现我园的发展规划,特提出以下发展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二
实施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的理论基础
目前,各项文件及方针政策纲要精神都将教育的本质与生命发展紧紧联系,把对儿童的关爱融入儿童生命的长远发展中。为此,幼儿园在实践“品格主题教育”“社会性大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生命为基点,体现生命本质、特征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园本课程。旨在让教育与儿童的生命特性相一致,不断地为儿童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个体生命的完善,提高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指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教育的最根本角度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包含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亦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展现生命中的爱和亮点,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是十分强大的,而且是终身性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在获取新的经验中重塑他的大脑。对于人而言,心理和行为的物质基础就是大脑及其功能,人类大多数的心理能力的实现都要依靠大脑来进行,同时,大脑也在规范化我们的行为表现。所以,在儿童生命早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对其未来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三
实施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内容
(一)关于行政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的调整
1.调任原园保教主任和行政主任至新园任职;
2.聘任原园大组长为原园保教主任;
3.聘任原园大班教研组长为原园行政主任;
4.调任原三个年级组组长至新园担任主任;
5.计划提拔三位骨干教师为原园组长。
(二)关于新任职务人员培训内容及考核要求的调整
1.增设新任管理层理论培训课程;
2.增设提升管理层交流能力培训课程;
3.建立中层干部评估和考核制度;
4.建立自评、他评、园评三种考核方式。
(三)关于园务计划的调整
1.班级设置:由23个班级调整到19个班级
2.重点项目调整:英文课程调整到生命教育课程
四
实施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的目标
(一)逐步完善拓展课程(生命教育特色课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其在全园常态下予以开展,结合基础课程(游戏、运动、学习和生活),最终形成我园特色的课程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通过课程园本化的实施研究,促进幼儿良好个性习惯品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形成品格、安全、项目化大活动等系列特色课程。四
实施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的具体措施
(一)成立园本课程研究小组,确立主要负责人,建立开展此项工作的网络,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二)进一步明确园本特色课程的内涵:它是指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提供不同形式的多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孩子开朗自信的个性;大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幼儿园各班中实施实践活动,撰写案例和观察记录,共同积累有价值的资料,形成课程的教案集和反思集。
(四)每月例会制,课程小组开展研讨会,交流幼儿活动情况,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的教育价值确定活动的内容延续与否,若延续的话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五)在研究进程中逐步建立课程的评价指标。
(六)聘请专家参与指导研究进程。
(七)研究组成员梳理前一轮研究的成功经验,带动和帮助园内更多的老师参与实践,逐步达到全园常态下开展英语课程,实现拓展课程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八)每年定期举行“国际日”(每年5月底),“博爱义卖”(每月12月),“爱心之旅”(每年春秋季)等,配合幼儿园核心理念“让幼儿从爱走向独立”,让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走出校门,走进社会。
(九)每月定期举行品格课程主题活动,收集活动计划和经验。形成资料库。
(十)通过学习《纲要》《指南》,教师熟悉幼儿园课程制定标准,并依据标准融合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五
实施四年发展规划中期调整达成标志
(一)形成幼儿园园本化实施课程的途径指导性意见和相关文本。
(二)出台新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园本课程的教案集和反思集。
(三)完成园本化课程实施的框架结构。
(四)幼儿的个性习惯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