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推动浙江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抓准切入点 创造新亮点
全力推动浙江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
厉志海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实施,是党中央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升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抓住机遇,抓准切入点,寻求突破点,创造新亮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合作共赢中全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抢抓机遇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主动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以来,两省一市充分发挥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的优势,在产业、基础设施、科技、文化、信息、环境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9年长三角生产总值达到71794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关口,占全国比重达到21.4%。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规划》的实施,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给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突出表现在:
——为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地区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规划》提出长三角地区要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新的战略定位赋予了长三角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交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浙江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在更深程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更大范围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为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更强的动力。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了“一核九带”的空间布局,其中与我省密切相关的就有“七带”,即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沿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杭沿线发展带、沿湖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和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充分反映了我省产业发展在长三角区域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产业带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区域间产业的整合提升,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我省要以这“七带”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为我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平台、新的增长极。
——为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特别是《规划》的颁布实施,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我省要抢抓机遇,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中求实效,努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切实把握规划定位,抓准切入点
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具备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及时赋予了长三角地区发展新的历史使命,要努力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浙江要始终围绕着这三个战略定位,立足比较优势,切实抓住浙江转型发展的切入点:
——始终围绕着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的定位,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逐步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持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我国重要的枢纽港;二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建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为龙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建立与小商品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贸易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积极推进以舟山群岛为重点的海岛开发开放,积极研究舟山开发开放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及相关政策建议,加快推动舟山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
——始终围绕着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杭州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宁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杭州、宁波、嘉兴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三是加快培育生物、新能源、先进装备、节能环保、海洋开发、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等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基地。
——始终围绕着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的区域经济极核功能,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区域;二是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金华、衢州、丽水要依托核心区,引导浙西南地区产业和人口有序集聚,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三是培育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着力培育200个左右的中心镇,在此基础上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全面落实规划任务,寻求突破点
为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明确提出了“八大任务”,我省要立足本地实际,在全面落实规划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与“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起来,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注重与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建设结合起来,抓好五个重点,力求新突破:
编制实施一批配套专项规划。这是贯彻实施《规划》的重要基础,要结合《规划》的目标定位、工作任务和发展重点等,编制实施我省“十二五”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是编制实施《长三角规划实施方案》、《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等规划;协同上海市、江苏省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规划的编制实施。
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这是贯彻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要结合《规划》的重点任务和我省发展客观需求,统筹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重点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杭州、宁波综合运输枢纽港建设,大力推进以高铁、城际轨道为重点的铁路网和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网建设;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共同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浙东引水工程和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推进“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布局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这是贯彻实施《规划》的重要平台,要以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着力打造发展制高点为目标,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整合区域空间、发挥特色优势、集约利用资源、推动功能集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规划建设14个左右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积极实施一批创新改革试点。这是贯彻实施《规划》的重要突破口,要以认真实施国家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为动力,开展多层面、多层次、多主题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在综合配套改革、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海洋开发、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实现改革新突破。
深入推进一批重点合作专题。这是贯彻实施《规划》的重要载体,要逐步完善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决策机制作用,不断健全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强化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长三角合作办公室、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组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合作组等执行机制,会同沪苏着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10个重点合作专题组的工作。明年浙江轮值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要结合《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实施,进一步深化合作专题、提升合作水平、创新合作模式。
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事关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我省要在现有合作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监督评估,把《规划》理解好、实施好,努力推动浙江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为长三角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全力推动政风行风建设实现新跨越
执政为民 敬业为农 全力推动政风行风建设实现新跨越
潍坊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近年来,潍坊市农机局按照“服务是宗旨,执法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推进政务公开,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行风,注重破解农机执法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机行业新风尚,促进了全市农机化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全市农机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认清现状,理顺思路,将政风行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农机系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肩负着依法行政、服务“三农”的重要职责,农机执法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民生,关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推进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现在,农机执法的大环境尚不够理想,领导不重视、群众不理解、经费不充足、队伍不壮大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也不排除个别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存在越界执法、越位执法、越权执法、粗暴执法等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执法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政风行风。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怨天尤人,畏难发愁,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分
风行风建设。
(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从提高队伍素质入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措施,组织监理人员认真学习“三法五条例”,努力提高农机监理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着重加强对农机执法人员执法能力的培训,要求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农机自由裁量权行使,避免执法人员的执法随意性,使农机监理违规上路、违规执法、越权执法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重塑了农机监理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农机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规范化是促进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标准和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严把农业机械考试牌证和检验关。结合我市实际,统一了全市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在农机执法过程中,加强教育和疏导,减少刚性的处罚手段,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三)加强农机执法装备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更换了部分农机监理专用车,添置电脑和打印机,购买数码相机,新增了农机安全安全监测仪,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四)加强农机及其驾驶员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配备齐全档案厨(柜);配备专门的档案室,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
(二)以注重文明执法促成人性关怀局面。坚持做好入户、检验、考试、办证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完善服务窗口,提高办事效率,在受理、办理、监督等环节上,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做到规范办事程序,督察办事效能,把服务窗口建设成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让每位农机监理员都成为行风建设的主体,全力打造为民服务的农机执法新形象。如:寿光市联合部分农机公司为购机农户提供“购机免费挂牌”服务,农机公司为购机农户承担挂牌费用,监理工作人员为机手办理各种登记挂牌手续;昌乐、昌邑、诸城等县市区在中心镇的行政综合服务大厅专门设立农机服务窗口,每月集中几天时间为农机手集中办理牌证和年检业务,解决农机手朋友办理牌证业务进城难的问题;坊子区积极开展农机监理“进村入户”活动,形成“流动农机安全监理站”,充分发挥村委干部的号召力,动员和组织农机户现场办理挂牌、检验、办证、换证等手续。各县市区全部设立热线预约电话,受理年检预约,本着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的原则,推出乡镇集中年审、就近年审、上门年审三种“套餐”服务,携带仪器装备,因地制宜开展下乡年检,受到群众欢迎。
(三)以互动联合整治促成合力执法局面。农机监理部门无上路权,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区域仅限在田间和场院,农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危害
建设“执政为民、敬业为农”的政风行风,对我们来讲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切实增强政风行风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剖析问题,紧抓薄弱环节,努力弥补不足,促进全市农机监理事业健康发展,全力推动全市农机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O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第三篇:全力推动政风行风建设实现新跨越
以人为本 执法为民
全力推动政风行风建设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台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按照“服务是宗旨,执法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推进政务公开,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行风,注重破解行政执法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行政执法新风尚,促进行政执法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推动政风行风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认清现状,理顺思路,将政风行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促进工作落实。注重思想建设,在切实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政风行风重要意义的认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中层干部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坚持政风行风建设和业务工作一起抓,将行风建设纳入全局发展总体工作之中,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二)制度完善,加强管理推进工作落实。自新班子组建以来,综合执法局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工作
力地推动了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聘请10多位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构建勤政廉政机制,完善监督网络,在历年行风测评中,位次实现一年一前移。
三、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破解政风行风建设难题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创造良好执法环境。通过邀请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参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监督评论员评议综合执法工作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让广大市民自觉地懂法、守法,参与执法。
(二)创新管理思路,探索管理新举措。面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全局上下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影响发展、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协调“市容”与“繁荣”的关系,疏与堵的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二是实现管理模式转变,即管理模式由突出向常态转变,管理要求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管理手段由传统向科学转变;三是执法为民,共创和谐,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以“亲民”执法、“前置式”执法和“服务式”执法相互结合,变管理对象为服务对象。
第四篇:新学年实现新跨越 新起点再创新业绩
新学年实现新跨越
新起点再创新业绩
——在两市镇中心学校2012年教育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两市镇中心学校校长 唐作禹
(2012年2月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玉兔奔月捷报传,祥龙欢腾恰逢时。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谨代表中心学校,向全镇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职员工,向一直以来给予两市镇教育理解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蓦然回首,我们为之奉献豪情壮志的2011年,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教育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办事处和社会各界的真情帮助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大局平安稳定,教育环境更加宽松;班子建设民主和谐,团队氛围风清气正;学校建设方兴未艾,办学条件日新月异;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各级竞赛捷报频传;校园文化云蒸霞蔚,特色教室温馨可人;教育理念超前引领,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在各级检查评比中,我们先后获得各级集体荣誉16个,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2011年邵东县教育系统双文明考核先进单位。我们用汗水和智慧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指出,2012年是实施 “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镇2012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坚持统筹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文化引领,丰富学校人文内涵;坚持创新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坚持特色立校,努力彰显学校品牌;坚持质量核心,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坚持安全第一,继续打造平安校园。我镇2012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两个第一,推进两项改革,完成三大任务。两个第一,即初三质量评估全县第一,全面工作绩效评估全县第一;两项改革,即全面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以开放式课堂为特色的新课程改革;三大任务,一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职高招生任务,二是探索利用BOT模式建设好1-2所高标准幼儿园,三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年内完成一完小综合楼工程、四完小风雨活动室工程、镇四中综合楼工程、双兴小学教学楼工程,争取立项四完小科教楼工程、檀山小学教学楼工程、老二完小修缮工程、湖塘小学扩建工程、杏园小学扩建工程、三完塑胶跑道工程。
为了认真贯彻这六条工作思路,全面完成工作目标,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组织建设,凝聚教育发展动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凝聚发展动力,为此,中心学校将实施以下举措。
一是开展争优创先,争当十佳活动。在全镇教职工中开展“争当十佳”活动,即争当“十佳校长”、“十佳学校管理工作者”、“十佳党员”、“十佳班主任”、“十佳教研组长”、“十佳教改先锋”、“十佳青年教师”、“十佳学科带头人”和“十佳后 勤服务能手”活动,真正将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融入到教职工岗位工作之中。
二是加强中心学校自身建设。班子成员要加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重视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加强教育舆情分析研判,切实抓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落实出勤制度、首问责任制度、限时跟踪制度等,坚持廉洁治教,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把中心学校真正建设为教师队伍管理中心、教学常规管理中心、教改教研指导中心、教育经费管理中心、教育技术推广中心和校园文化引领中心。
三是通过精简队伍、优化组合,抓好校级班子建设。校长要当好“班长”,不当“家长”。坚持民主管理、章程治校,做管理的先行者、课改的践行者、教学的示范者、学习的带头人、职工的贴心人;在学校营造轻松愉悦、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使校园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班子成员要通力合作,既要维护校长威信和学校整体利益,又要创新性地开展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辛苦不诉苦、有功不争功、补台不拆台”。本,我们将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精简、优化部分超编学校能力低下、毫无业绩、教师反响差的管理人员,并选拔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思路开阔、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年轻人进入到管理队伍,为学校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同志们,在座各位都是各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必将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我要送给大家两句话。第一句,让公平和正义成为教育脊梁,让优者得到 应有的名誉和收获,让劣者接受应有的批评和损失;第二句,让我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竭力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为品牌学校、特色学校。
二、扶持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对薄弱学校进行可扶持性评估的基础上,坚持资源配臵适度向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为薄弱学校建设争资金、争项目,在中心学校财力许可的前提下扶持薄弱学校发展。
一方面,我们将通过整顿薄弱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调整个别薄弱学校校级班子,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城区校级领导和优秀教师自愿到薄弱学校挂职锻炼和支教,探索教师分流机制,逐步形成城区校级班子和优秀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任职支教的制度。
另一方面,我们将整合片区学校资源,理顺片校管理体制,片区学校按行政区域设三个片,即五完小片、高田完小片、湖塘小学片。分别联系大禾塘办事处、两市塘办事处、宋家塘办事处所辖片校。
三、把握管理权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梦想因美丽而令人神往,美丽的教育梦想因教师质量的优异而充满希望。教育的腾飞离不开教师强而有力的翅膀。本,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中心学校人事管理职权。严格执行教职工病、事假,婚、产假政策;建立教师流动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所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工应该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有重大师德师风违 纪行为被查处的也应当流动至边远学校任教一定年限,从其他乡镇(学校)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必须服从中心学校统一调配,到编制最紧缺的岗位去;加强教师岗位设臵和职评管理,今后凡属晋升对象的,必须突出教育教学成绩考核,对当年综合评估处于全校倒数一、二名的,原则上取消其当年晋升资格,弄虚作假者,二年内不得晋升职称。
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县教育局《关于禁止教师有偿家教、违规补课、索拿卡要等的暂行规定》和镇中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依法执教水平,狠抓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带养学生、私订教辅资料、节假日补课等不正之风,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精神,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稳定的道德观感化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品德的自我构建。在平等、对话、尊重、欣赏、互助的关系中,实现师生道德共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要倡导全社会尊重教师、关爱教师。教师职业的神圣,也只有在尊师重教的社会里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不要把教师推向道德的祭坛,而要让教师享有更多的体面和尊严;不要把教师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要让教师保有更多的爱和责任。
三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有成就地工作。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熟。在全镇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开展 “八个一”素质提升行动:每位教师 每年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撰写一本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年带着一个科研课题施教;每学期主讲一节公开课,并形成个人典型课例;每学期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报告;每学期发表、参评、上传一篇教学论文(包括经验总结、调查报告、教育叙事、教学案例与评析);每年提交一节优质课堂实录;每学期制作并上传一个优质课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与学生共同成长。各学校要确定校本研修活动日,要定时间、定人员、定专题,要有计划、有形式、有记载、有成效。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对学校骨干教师“高看一层,厚爱一层”,创造优越条件,帮助他们成名成家。中心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项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四、坚持人本管理,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为此,我们要大胆开展一系列管理改革创新。
一是巩固章程治校体系。学校章程化,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章程治校能够有效避免学校自身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所谓“长官意志”,由此形成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良性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整章建制,并在章程中体现意志,变“我说了算”为章程说了算,在章程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程序要合法,内容要弘扬正气、把握主流、利于和谐,执行要公平、公 正、公开。通过章程化把校长和学校管理者从繁杂的一般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抓教学、谋发展。
二是创新学校管理体系。今年,我们将积极探索校长办公会和校务例会机制,摒除繁杂的内部干预,提高学校决策效率。校长办公会,由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及相当于副校长以上管理人员参加,参与学校重要规划,重大决策,学年工作计划,机构设臵,重大的奖惩方案,规章制度的先期酝酿,由校长主持召开。校务会由学校中层以上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在校长领导下,具体研究、实施校长办公会决策。
三是以人为本、关爱教师。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交心,交心要真心,只有与教师交心,才能以情感凝聚人心,以目标激励人气,以制度规范人行。只有真心爱护教师,才能让广大教职工在团结协作、关系和谐的氛围下,有认同地向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努力工作。各学校要积极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努力缓解教职工工作压力,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关怀。让教师的个性张扬起来,在一个团队中,摒除打压批评、恶意的揣摩、讥讽,让教师幸福地工作。
五、坚持德育为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育人网络建设,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团队和主管德育工作领导为主导的德育领导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丰富和活跃校园 生活,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利用各校现有的德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如开展入学教育,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交际礼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开展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设计人生,让学生体验父母、教师工作的辛苦,学会感恩;开展“我与名人同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名人成长故事,进行励志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质询热线,特别要关注离异家庭孩子、贫困家庭孩子、学困孩子、留守孩子等特殊群体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此外,我们还要认真抓好艺体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认真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齐上足体育课,提高“两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切实保证学生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丰富第二课堂,鼓励孩子参加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学生的艺体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精心组织学校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省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好成绩,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发展为科技特色学校。
六、孕育校园文化,积极彰显学校品牌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孕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彰显品牌效应的必由之路。本,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搞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精心创设格调高雅、富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和现代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实现学校建筑、装饰、墙体、园林、雕塑等的和谐一致;整个学校的总体布局更趋合理、和谐、优美,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环境文化。
二是继续打造特色化教室。通过特色化教室建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体现师生和谐、生生和谐,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到班级生活的快乐,每一个人都能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成为这个班级真正的主人;在环境的布臵上,不要搞得五颜六色、花里花俏、杂乱无章,而是要精致大方、具有人文特色,并能体现学生成长的印迹。
三是挖掘人文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富具特色的品牌学校需要精心培育,长期积累,不断创新,办好一所品牌学校需要一个有强烈事业心校长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奉献。各学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依据办学目标,确立发展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四是培育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公认的价值观、教育思想、教学境界、职业情操、文化素养、品格修养等方面的总和。我们要在教师身上着力培养三种素质、塑造六种品质。三 种素质,即: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六种品质,即:坦诚可信、是非分明的正气;谈吐文雅、谦恭尊让的和气;宽厚包容、光明磊落的豪气;永不满足、敢于创新的勇气;雷厉风行、意气风发的朝气和科研兴教、聪慧睿智的才气。
七、加强教研教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积极构建开放式课堂。以开放式课堂为特色的新一轮课改已经全面展开,这是各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广大教师都应积极投身于课改,以课改理念革新旧的教学观念,师生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构建开放式课堂应体现师生人性化的创造。各学校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的工作思路,及时总结课改中取得的经验,继续组织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多组织课改研讨会,努力营造新课改工作的氛围,逐步构建本校特色的开放式课堂模式,课改工作点上开花,面上结果。
二是做细做实教学常规。各学校要进一步认真将管理措施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加大常规检查力度,增加透明度。以精心设计导学案为目的,强化集体备课制度,推行个人精备、本年级学科组讨论的模式。
三是从严管理初三毕业班。各学校要对毕业班的教学进行质量跟踪监控,真正做到过程管理与终结评价的结合,纵向和横向比较的结合。初三各科教研组和每位毕业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新课教学及几轮复习要做全学年的整体考虑,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态势有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方式和策略,完善月考制度,全面进行质量跟踪。四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各学校要坚持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通过有效的教科研,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和服务教学改革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各级课题的结题工作,积极准备新课题的申报工作。校本研究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要阵地,因此,教育科研要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的生活。做到工作研究化、课题问题化、研究过程化;同时,要降低研究的门槛,使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面向课堂教学,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让每一个教师认识到:问题给予了我们研究并成长的空间,而教科研是解决问题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而问题的解决就是进步,就是成长;通过教育科研的开展改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促进教师去学习。教育科研要重视“名师”效应。大学需要大师,名校离不开名师。我们要继续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坚持名师评审从校到镇到县的逐级评审机制,真正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
八、落实安全措施,悉心打造平安校园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校园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新的学年中,各学校务必要抓好以下安全工作。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坚持“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确保校园一方平安。
以制度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做到制度和机构健全,分工和 职责明确,方法和措施到位,教育和防范并举。各学校还要认真研究、分析安全现状,制定详细安全预案。一旦发生事故,要尽力把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坚持安全事故的报告制度,做到按程序,不瞒报,不错报,不迟报,不漏报,保证信息畅通。
二是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监控工作。做好学校校舍建设及施工安全监管工作。对有严重结构隐患的校舍要及时报告当地街道办事处和县教育局,并及时做出鉴定,迅速采取措施,限期消除安全隐患。已经属于D级危房的,应无条件停止使用并拆除,坚决杜绝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的重大事故的发生。下决心整顿校车使用,凡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校车,必须坚决立即停止使用。对学校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要进行认真排查,建立台帐,限时跟踪整改,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剧毒危化品及易燃易爆危化品要有专门库房存放,实行两个人两把钥匙管理,健全完善使用制度。
三是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各学校务必做到安全教育进课堂,并有计划、有课表、有备课、有记载。同时把安全教育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做好消防安全和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出现重大事故时能有序疏散和自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指导师生学习安全防范常识,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是加强楼梯间和学校大门口的安全管理。城区学校大都人口密集,在大批学生通过楼梯间的时段,必须有教师值班疏导,严防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上、放学时,确保学校大门口 有值周领导和护队教师,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五是切实做好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所有经营学生食堂的学校不得承包给私人,要成立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学生食堂要严格执行卫生许可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制度,严格采购、储存、洗涤、烹煮、加工、消毒等环节管理。杜绝“三无”、过期、霉变、污染食品进入学生食堂和校内商店,坚持试尝和和留样制度。加强学生饮用水安全管理,坚持学校粮油定点采购,确保学生食堂大宗物资质量可靠安全。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方案”,采取有效工作措施,确保传染性疾病不在学校大面积暴发流行。坚持课前清点人数、询问学生不适制度和疫情上报制度。
六是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切实可靠的安全防范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危害校园治安安全和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所有学校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校外高危人员入侵校园,避免师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
九、搞好其他工作,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明确教辅工作职责。图书仪电管理员要做好常规服务工作,定期介绍新书,新书及时上架,并组织好师生借阅书籍和各类读书、征文活动,电教设备在搞好日常维护的同时,要提高利用效率,宁肯用坏不能放坏。档案工作要求做到防潮、防蛀、防火、防霉、防盗,资料齐全,归档及时,立档正确,装订规范。财产保管室要做到帐务一致,强化校产领用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杜绝校产非正常损坏。实验室要求做到制度健全,设备齐全、完好,安全有保障,使用率高,使用记录齐全。
二是加强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效益。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树立全体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意识,努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的各项规定,规范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此外,还要严守财经纪律,严格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完善费用开支标准。做好大宗物品的采购工作,增加透明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多方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搞好教育宣传。我们要通过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塑造教育新形象,特别是要大力宣传一线教师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奋发有为的上进心、勤奋工作的责任心,从一线教师中挖掘一批典型人物,在报刊、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上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向全社会弘扬正气,正确引领舆论,向人民群众展示教师光荣、高尚的一面,从而全面提升我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加强工会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把工会建设成和谐、愉悦的教工之家,成为与老教师沟通、关心老教师的渠道和平台,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关心教职工的疾苦,尽力解决职工们遇到的难题,关心每位职工的身体健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教职工定期体检。此外,各学校工会还要认真开展好各项活动,构建和谐,快乐的校园,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好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愉悦教职工的身心,进一步调动关大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热情投入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五是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票否决权”等得力措施,使计划生育率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规定标准。
十、抓好当前工作,确保开学安全顺利
开学工作是新学期的第一战,随着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教育热点的日益关注,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守政策底线,过好收费关、控流关、安全关,严格按照中心学校关于开学工作的相关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开学工作,确保开学工作平稳有序。
一是要掌控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提前介入,控制学生流失,过好控流关。我们要发扬过去的好传统,放下面子家访,主动与家长沟通,不折不扣地实现控流目标。城区学校还要提前应对插班问题,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带着感情积极解决群众读书难问题。
二是严守政策底线,坚持公立学校的公益性,过好收费关。我们从事的是义务教育工作,因此一定要用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坚守公立学校的公益性,绝不乱收一分钱,把党和国家的关怀毫不走样地带给千家万户,中心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严肃查处一切乱收费行为,并严肃处理责任人。
三是要搞好校园隐患排查,维持安全稳定大局,过好安全关。教师入校后,所有学校都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进行地毯式排查,发现危房危处应立即上报并组织力量及时维修,给学生以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入校后,要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行为常规的强化训练,帮助学 生调整到学习状态,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四是要做好开学工作的物质准备,保障开学工作顺利进行。
五是要及时制定学校各类工作计划。结合中心学校打算谋划好新学期工作,使学校新学期工作有特色、有靓点。
六是加强对开学工作的视导。学校领导要深入社区、深入班级、深入家庭,中心学校主要领导要分点联系学校,严格按照中心学校开学工作检查方案对开学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各位领导、同志们,“天时人事日相催,万千帆影踏浪来”。新的一年已经拉开了绚丽的序幕,在实现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卓越的道路上,我们必将鲜花与梦想并存。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新学年实现新跨越,新起点再创新业绩,用一流的办学成绩向辖区人民,向县委、政府和教育局党委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谢谢大家!
第五篇:改革创新推动全省体育竞赛工作实现新跨越
改革创新,推动全省体育竞赛工作实现新跨越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二五”全省体育竞赛工作,研究部署“十三五”及2016年全省体育竞赛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创新,不断推动我省体育竞赛实现新跨越。下面,我受刘局长委托,作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以来全省体育竞赛简要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发展史上极为重要、不平凡的五年,是江苏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全省体育竞赛战线的同志们在建设体育竞赛品牌、发挥体育竞赛综合功能、加强体育竞赛管理等方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抢抓机遇、顺势而上,提升体育竞赛发展层次
一是成功举办、申办一系列重大精品和品牌赛事。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承办全国以上体育赛事1221项,其中国际比赛322余项次,办赛数量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苏南保持整体优势,苏中苏北发挥后发优势,全省体育竞赛呈现协调发展。在保持办赛“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办赛“质”的提高,办赛整体水平稳步提升,赛事组织工作安全、有序、高效,得到了各国际体育组织、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各参赛代表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表彰的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称号。
成功举办南京青奥会和亚青会,极大地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和民族自豪感,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南京青奥会“完美无缺”。成功举办十八届省运会,始终秉承“节俭办赛、回归体育”的办赛宗旨,在开闭幕式组织、办赛方式、赛风赛纪、综合保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最终顺利实现了精彩、节俭、和谐、安全的预期目标。支持苏州成功举办2015年第53届世乒赛,以全世界范围约4.5亿的收视人群创下乒乓球赛事受众人数新高,大大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化江苏体育竞赛总体布局。一方面以省体育局名义或帮助有办赛意愿的地区申请赛事资源、提档升级。在中国篮协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联合北京、广州等城市成功申办了2019年男篮世界杯赛;无锡市在获得2016年亚洲击剑锦标赛承办权后,又将承办2018年世界击剑锦标赛。这些国际大赛落户江苏,对我省的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于2012年升格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并不断在赛事内涵上取得突破;苏州自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五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苏州),并在2012年成功获得2015年世乒赛的举办权。另一方面引导各办赛主体结合地区或部门的优势资源,明确发展定位,彰显个性特色。镇江紧紧围绕城市特点办赛,乒乓球赛事紧紧围绕全国重点乒乓城市建设来推进;铁人三项、龙舟、马拉松、自行车等项目的选择都是围绕宣传镇江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宿迁结合其生态特点,创办了生态四项比赛。
(二)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基本形成体育竞赛的品牌体系
一是以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龙头的环太湖假日体育圈初步成形。
自2010年创办起来,赛事级别、水平、影响和效益不断提升,年年有突破,届届有亮点。2011年升级为多日赛;2012年首次实现江浙联动,赛段扩展至8段,赛段里程增至1500多公里;2013年实现江浙联动及苏南与苏北互动,并在宣传上首次成功在CCTV-5进行2个赛段的直播;2014年实现江浙沪联动。2015年第一次与拉加代尔体育合作进行9个赛段的全程全球直播,大大提升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苏州吴中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围绕“运动与旅游融合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休闲体育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主题,创新比赛形式,打造出将国际顶级竞技赛事、大众体育运动和景观体育相结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自主品牌的经典赛事,参赛规模突破1.5万人。
此外,环太湖马拉松系列赛也已于2015年启动,目前加入的有无锡国际马拉松、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长兴太湖图影半程马拉松、上海松江半程马拉松等赛事。以马拉松、徒步、自行车、龙舟、轮滑、帆船等在户外举行的、大众参与程度高的体育赛事项目为主的环太湖假日体育圈初步成形。
二是整体推进,打造江苏体育竞赛品牌体系,并不断丰富品牌内涵。
中国扬州鉴真国际马拉松赛不断丰富赛事内涵。2015年是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十周年,同时也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结合城庆活动,开展了10多项延伸活动,如开展城市跑不停活动,选拔扬马民间形象大使和荣誉星级跑者,文化名人说名城、说名赛,种植冠军林等。常州连续多年承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使羽毛球运动更加普及,常州羽毛球场地出现了一场难求的现象。中国盐城沿海湿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举办两届,并实现升级。宿迁以“生态体育”为品牌的中国国际生态四项精英赛也已成功举办三届,为骆马湖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生态体育体验旅游的新思路。2015年南京马拉松、南京高淳马拉松第一年举办便取得圆满成功。
地方社会体育类品牌赛事亮点纷呈。无锡从2008年创办世界斯诺无锡精英赛,赛事不断升级,2014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总奖金首次超500万,2015年成功升格为世界杯赛。吴江“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泰州的“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赛、无锡的“威孚房开杯”中国围棋棋王争霸赛均已连续举办超过10届。“海峡两岸杯”系列的2015年“海峡两岸”乒乓球邀请赛圆满落幕。“黄龙士双登杯”世界女子围棋擂台赛扎根姜堰,“穹窿山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花开苏州,“梦百合杯”围棋赛亮相如皋,句容“茅山杯”全国象棋大赛、中国大运河城市象棋团体赛,将中国传统国粹象棋和世界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把赛事与挖掘茅山道教文化和扬州运河文化相结合,成为宣传江苏良好载体。此外,常州武进的中华龙舟大赛、如东的国际风筝会、句容的LTW国际路亚(BASS)大奖赛、“中国拔河之乡”赣榆的全国拔河比赛等一批地方传统赛事的规模和影响也在逐年提升。
三是创新办赛机制。
“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竞赛在办赛主体、运营模式等方面呈现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实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等改革措施后,极大地释放了市场和社会组织的活力,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翻倍增长。2015年全省共举办11场有一定规模的马拉松赛。
各级体育部门在赛事包装、市场推广、新闻宣传等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办赛经验和广泛社会资源的体育中介机构,参与赛事的策划和包装、市场开发和媒体推广等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畅通宣传渠道,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宣传报道赛事。与专业从事赛事市场开发的公司合作,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招商,充实市场开发力量,通过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提高开发积极性。
(三)统筹兼顾、提升服务,发挥体育竞赛多元功能和综合效应
一是创造外部条件,服务竞技体育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办赛为参赛服务的原则,积极为竞技体育服务,为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条件。据统计,2011—2015年我省承办的全国以上单项比赛,为竞技体育服务的比赛占70%以上,通过举办这些赛事,一方面高标准的竞赛组织和周到细致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江苏队取得好成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我省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十二届全运会和首届青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做贡献;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了运动项目,夯实群众基础,为项目竞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2013年是十二届全运会的决战之年。全年,我省共承办了11项次全运会预赛。这些比赛为我省备战十二届全运会的选手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为在全运会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派遣142人次江苏籍裁判员参加了40项次全国单项比赛的执裁工作,为我省完成参赛任务提供了服务和保障。
2015年我省共承办了4项次青运会预赛和1项次决赛,为我省运动队在青运会上取得优良的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全民健身开展。
体育赛事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重要平台。我省举办的各项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竞走和行走多日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还在项目设置、参赛条件、组织服务等方面优化调整,为大众参与提供了便利;全国田径锦标赛、国际男篮挑战赛、全国沙滩排球大满贯等赛事推出免费或低价票政策,鼓励市民走进体育赛事现场观看比赛,满足市民欣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在国奥四国男篮争霸赛期间、在哈萨克斯坦女排在张家港训练期间、在全国男排冠军赛期间,分别组织了中外篮球队、哈萨克斯坦女排、江苏正荣男排走入校园,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运动乐趣,推动学生体育的发展。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扩大赛事社会影响。
环太湖赛今年首次实现全程全球直播,产生了轰动效应;加大与网络、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合作,乐视体育、腾讯体育等对部分赛事进行了网络直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政府公益户外媒体,开拓地铁广告等新领域,有效地利用赛事平台,宣传江苏和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体育竞赛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注重裁判员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报名晋升一级裁判员考试人数达3863人,审批一级裁判员3221人。完善了裁判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裁判员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和专业化。进一步完善国家级裁判员晋升推荐制度,开展各项目国家级裁判员推荐前的预考,将国家级裁判员推荐关口前移,使广大裁判员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推荐机会。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晋升考试前辅导机制,提高考生复习效率和考试通过率。通过推荐培训考核,我省共推荐258名裁判员参加晋升国家级考试,最终223名裁判员顺利晋升国家级。42名裁判员被批准为国际级裁判。
二是注重竞赛干部培训。先后多次组织各市体育局分管局长、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体育强县相关负责同志观摩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环台湾自行车赛等重要赛事。特别在亚青会和青奥会的筹办期间,从全省体育系统抽调了外语好、具有大型运动会竞赛管理经验的51名同志参加青奥会组织筹备,为我省体育竞赛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人才遗产。此外,还举办了多次全省体育竞赛干部业务培训班,为我省体育竞赛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示范指导,同时也为本地办赛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提升创造了内在动力。
三是注重体育竞赛理论建设。2014年初出版了《体育竞赛指南》,进一步加速了体育竞赛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江苏品牌赛事管理机制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推进,为下一步的江苏体育竞赛改革提供理论储备。
应该说,“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竞赛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建设体育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体育竞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与建设体育强省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和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在“十三五”期间做出科学规划部署,逐步加以解决。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精心谋划“十三五”体育竞赛工作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体育竞赛发展新形势,主动适应体育竞赛工作新常态。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体育竞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体育竞赛的撬动作用和产业价值将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利用,如何进一步拓展竞赛的经济价值,促进竞赛与文化、旅游、传媒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竞赛管理体系,将成为我们进行竞赛改革的重要目标。二是社会需求新增长为体育竞赛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政策指引下,社会各界参与投入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竞赛正成为促进社会转型升级的新热点。三是一系列新政策对体育竞赛发展提供了新指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出台,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服务民生的高度对新形势下体育竞赛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6号)的颁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要求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大力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
(二)积极探索体育竞赛发展新思路,全面谋划“十三五”体育竞赛工作。目前,我们的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职能转变落实尚未到位,市场监管职能有待加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不强等。“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以新理念引领体育竞赛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一要厘清总体发展思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抢抓体育竞赛发展新机遇,不断优化我省体育竞赛管理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有利于体育竞赛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全力构建良性的体育竞赛治理和保障体系,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加快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建设体育强省做出积极贡献。二要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初步建立省级体育赛事运营联盟;扶持发展2-3家江苏本土的大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和一批小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创建10项左右具有较高商业潜力、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体育赛事;初步打造以“环太湖假日体育圈”、“淮海生态湿地体育带”为核心的、具有江苏历史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的赛事集群,全省体育竞赛发展布局不断优化,职业赛事活跃和社会赛事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加快改革步伐,全力做好2016年全省体育竞赛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全省体育竞赛工作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要求以及全省局长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为“十三五”体育竞赛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加快转变职能,推进赛事管理改革。
一是强化体育竞赛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包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内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审批。抓紧建立健全体育竞赛管理的事中事后监督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程序和处理方式,实现体育赛事管理由重前置审批向重赛中赛后监管的转变。二是提升体育竞赛依法治理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省级体育赛事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江苏省体育竞赛改革方案》、《江苏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裁判员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法规范我省体育竞赛奠定基础。三是加强体育竞赛规范化管理。谋划探索建立有江苏特色的赛事风险评估体系,促进体育竞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快建立江苏省体育竞赛评估体系,逐步优化赛前招投标、赛中监管和赛后评估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我省体育竞赛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经营性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加强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四是切实做好各项计划内赛事的组织协调工作。2016年是里约奥运会的决战年,也是备战十三届全运会的关键年。全省体育竞赛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服务竞技体育的核心任务,抓好计划内赛事的申办、组织、管理、协调等各环节,始终紧紧围绕我省各项目中心和运动队参赛备战做好组织服务,为我省运动队锻炼队伍、发挥水平、创造佳绩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二)调动社会力量,激活竞赛市场。
一是拓展体育竞赛市场。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支持南京、昆山、无锡、武进、淮安等地办好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汤姆斯杯尤伯杯羽毛球赛、亚洲击剑锦标赛、世界杯龙舟赛、国际智力运动精英赛、世界杯攀岩赛等国际赛事。继续培育品牌赛事,打造以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在宣传城市、促进旅游、拉动消费等方面的多元功能。二是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推进赛事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探索市场开发新模式,促进竞赛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竞赛发展,促进办赛主体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赛。重点开发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人民群众乐于且易于参与的品牌赛事,营造出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继续挖掘拓展城市跑不停等活动,在延伸赛事周期和吸引社会关注两个维度上提升体育竞赛的价值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重大推动和引领作用。开展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联赛,打造溱潼会船节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办好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综合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三是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结合落实省本级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政策,试点推进体育竞赛管理改革。在不影响赛事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对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省级体育赛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推向市场。尝试将一级裁判员培训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进一步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三)打造“一圈一带”,优化全省竞赛布局。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苏发﹝2015﹞23号),把体育纳入战略定位之一的“人文交流融合区”。我局印发了《省体育局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江苏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有关工作的通知》(苏体办﹝2015﹞72号),要求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以体育竞赛的新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一是打造“环太湖假日体育圈”。继续打造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赛事级别、车队邀请、赛道难度、主办单位等方面力争提档升级,坚持双路信号的全程直播,争取与综合影响力较大的卫视或者CCTV5进行直播合作,进一步提升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努力提高环太湖赛事运营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推进赛事市场化运作方式,争取实现赛事招商工作挂牌交易成功。不断完善环太湖《办赛指南》等操作手册和规范性文本,不断提升赛事组织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探索建立我省竞赛工作规范标准体系做出率先垂范和有益尝试。继续做好“环太湖假日体育圈”相关品牌赛事,包括环太湖马拉松系列赛和吴中竞走与行走多日赛等。二是打造“淮海生态湿地体育带”。继续做大做强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盐城沿海湿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国际性汽车赛事等,打造美好生态体育赛事,精心组织好宿迁国际生态四项赛、中国(徐州)丝路汉风国际武术邀请赛等品牌赛事,进一步丰富赛事文化内涵,初步形成具有江苏历史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的赛事。进一步提高体育赛事宣传策划水平,通过宣传策划包装,整合各类媒体资源,进一步挖掘赛事内涵,拓宽赛事外延,切实提高社会关注度,提高竞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多部门配合工作能力,协同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进行明确分工,加强协调,共同保障比赛安全有序进行,努力提升精细化办赛水平。
(四)提前规划组织,筹备好第十九届省运会。
一要出台十九届省运会总规程。对十九届省运会的项目、资格、实施办法、竞赛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保证各项竞赛活动规范、有序、顺利地进行。二要加强与承办城市的沟通协调。一是协调好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场馆功能检验和整改,抓紧购置体育设备和器材,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二是适时组建筹备机构,成立专门的办赛班子。三是列出工作计划,按照时序进度逐步落实各项竞赛筹备任务。
(五)加大保障力度,夯实竞赛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竞赛资金支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竞赛。积极争取提升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竞赛部分的考核比重,优化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竞赛人才支撑。做好25个项目晋升一级裁判员培训和考核,以十九届省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竞赛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全省体育竞赛软实力。加强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提升体育竞赛的组织策划能力。三是强化竞赛理论探索。继续做好《环太湖假日体育圈》等局重大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加强对体育竞赛评估体系的理论探索,认真研究总结竞赛先进地区的作法和经验,从中探求竞赛转型发展的规律,为我省竞赛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四是强化竞赛安全监管。按照总局《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大型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风险管控,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确保我省体育竞赛不出现重大安全问题。
同志们,“十三五”体育发展的新蓝图已经拉开帷幕,让我们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体育竞赛发展新理念,打造体育竞赛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扎实推动全省体育竞赛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与“强富美高”新江苏相适应的体育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