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党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的回顾与思考2
当前我党反腐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宋成果枣庄市民政局山东枣庄)
摘要:
当前,我党和我国的反腐败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反腐理论创新有待深化、反腐的监督和执行力疲软、纪检监察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活
动的空间严重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腐败的预防能力、发现能力、打击能力、加强反腐败队伍的战斗力和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能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腐败现象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把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并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都告诫全党要避免出现腐败,注重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一、当前反腐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尽管我党的反腐败能力有了重大提高,但是在层出不穷的腐败大案面前,与严峻的反腐败形势相比,我党反腐败能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反腐理论创新有待深化
近些年来,我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反腐败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
大的理论成果:行政许可法、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稳步实施;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经
过理论创新首次提出的建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体系也得以
全面部署。在反腐败领域正在形成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良好局面。虽是这样,在反腐败理论创新上我们依然有许多路要走。特别
是当前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在党风廉政建设领域会出现许多新情况,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
分析,许多深层次的腐败现象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明辨,许多认识上的困惑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阐明,反腐制度建设中手段与目的的矛盾还需要用创新的理论去解决。我们
必须紧紧抓住反腐败斗争的新课题,切实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作为理论创新的重点,继续
创造性的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2、反腐的监督和执行力疲软
从监督层面上看,离权力得到全面、强有力的监督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对“一把
手”监督相当薄弱;监督缺乏环境和法律保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监督大多是单方面的监
督,未形成监督的合力;同时,监督在环节上有脱节现象,未形成更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制度建设执行层面上看,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至今,我国已有预
防腐败的地方性法规13部。1997年9月以来,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
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00多项。但是,不少法规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包括2004年初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那么,是什么让制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呢?除了制度自身不完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在执行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反腐制度建设与执行之间还存在一些手段与目的的矛盾、良好的初衷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误差,我们的制度还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着即使有人明明违背了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也无人举报、不敢举报、无组织过问、充当老好人的现象。
3、纪检监察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纪检监察人员综合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执纪办案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创新工作的能力、沟通亲和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提高利用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来审视和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方法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敢去大胆尝试,不愿意去总结经验,在调查案件实践中,还存在着本领不强,技术不硬,方法不多,调查不全的现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观念不够、公仆意识淡漠,对腐败现象发现不力、查证不力、处理不及时,办事拖拉,效率低,责任心不强。特别是调查有一定影响的人的案件,逃避矛盾,想当老好人,更有甚者为腐败分子通风报信。
4、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活动的空间严重不足
人民群众是防腐治腐的主要力量,群众作用发挥的好,腐败分子就难有藏身之地,然而现实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群众作用的发挥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依赖纪检监察机关对腐败案件的查处,把反腐败斗争看成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把反腐败的希望寄托在纪检监察机关对腐败行为的打击上。二是没有健全的反腐败保护机制。由于保障举报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不完备,有的举报人害怕被打击报复,担心触犯权势难逃掣肘。对贪污犯罪知情不举,不愿作证或不敢作证,使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热情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还没有找到一种让人民群众充分地积极地参与反腐败的更有效的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难有大的作为。
二、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群众对反腐败的公信力
反腐败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反腐败价值、效果的认同和信心的普遍确立。近些年来,随着我党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一批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的落网,我党反腐败的公信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还有相当比例的群众对我党的反腐败成效认可程度不高,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一部分群众看得见的腐败现象还在制约着人民对我党反腐败公信力的进一步提升,个别性质恶劣的腐败案件更是导致了部分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以及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认同程度降低,使一部分群众产生了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往往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扩散性,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大力提升人民对反腐败的公信力,从治理群众看得见的腐败现象入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惩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理顺群众情绪,抑制社会心理失衡,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2、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筑牢反腐“防火墙”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反腐败不能零打碎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当尽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通盘考虑,长远安排,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编制严密的体制、制度之网,减少一些人想钻的空子,使漏网之鱼越来越少。2005年新年伊始,中央下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这一体系,有利于打造合力,把各种反腐败措施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取得“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反腐效果。为此,我们应当深入加强对反腐败的理论包括体制和制度研究,遵循反腐倡廉教育的规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遵循制度建设的规律,构筑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并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破除阻力,选择合适的时机尽快启动;遵循监督的规律,始终保持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同时,把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实施,使它们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3、紧紧依靠群众,打造发现腐败现象的“火眼金睛”
发现腐败也有个能力问题。近年来,全国加大了反腐败力度,揪出了不少贪官。可令人吃惊的是许多高官的腐败问题多是被其他案件牵连意外暴露的。反腐靠“意外”发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待完善,从体制内发现腐败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方面,要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走群众路线,使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反腐败的意识和主动性。人民群众是发现腐败,推动反腐败运动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多年的实践证明,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案件多数是由人民群众举报后经侦察而成案的。因此,要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贯穿反腐败的全过程,增强群众参与的意识,给予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立法畅通群众举报途径,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对阻挠群众参与,打击报复、威胁和恫吓群众反映问题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提高纪检、监察等反腐部门反腐败的发现能力。时下贪官搞腐败,除了少数“隐形”贪官外,大多数贪官均有腐败的先兆和迹象。例如,“吃”、“嫖”、“赌”、插手工程等,这些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的经济犯罪问题。而当这些问题反映到有关部门时,往往就事论事处理,而不去通过现象洞察问题,分析问题,向深处追究,到最后被发现时,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新的条件下,腐败分子会以更以隐蔽的形势出现,加强对腐败的发现能力刻不容缓。
4、加大腐败成本,增强打击腐败能力
从经济学角度讲,人的活动有一个收益和成本的问题,腐败成本越小于腐败收益,越容易使人产生腐败的动机。如果对腐败的查处及时而且严厉,就会使一些潜在的腐败动机和腐败行为夭折,因为腐败是赔本的买卖。因此,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和赃款、脏物追
缴力度,加大对携赃款外逃人员的追逃力度。要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心理上后悔莫及。通过让贪官自己真正感受到搞腐败的高成本、高风险来遏制腐败,打击腐败。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当前亟须大幅度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包括被查处的概率、法律处置程度、经济惩罚程度、精神或名誉损失,使腐败行为高风险低收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5、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提高反腐战斗力
一是要加强学习。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提高政治素质;适应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等现代科学知识,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防范和打击腐败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工作调研和政策理论研究,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开展培训工作,适应岗位的需要。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发扬“五种作风”,即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勤于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以民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作风,努力塑造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三是增强创新能力。要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实现新发展。要学会用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全新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分工、制约体系。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反腐组织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检察机构和纪委。但在实践中,两套系统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削弱了反腐机制的作用和威力。应考虑整合二者资源,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统一的反腐机构,并通过法律规定其设置、权限、程序、各种保障手段等问题,增强反腐败的战斗力。
6、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力
民主和法治是腐败的天敌,是防腐治腐的重要法宝,只有在实施民主法治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才能降到最低点。如果只讲反腐,却没有民主的参与、法治的保障,反腐败就不可能成功。为此,一是要通过发展党内和基层民主,强化党组织和群众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制约。包括: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发展民主形式,使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内和国家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保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实施和坚持人民决定官员的制度,由人民来选举管理国家事务的人,由人民通过选举、监督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实现民主和反腐。二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制定、修改和完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法制化水平,从而将反腐败纳入民主宪政的轨道。
第二篇: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内容摘要】反腐败斗争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本文试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反腐败工作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以及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的指导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主题词】标本兼治
反腐败
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引言
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产物,是腐朽没落意识形态的产物。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后者则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也就是说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腐败是伴随着权力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是权力的衍生物,与权力与生俱来。
纵观历史,我们党经过九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经风雨洗礼,抵御了各种风险,战胜了多种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尤其是引领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繁荣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发挥。历史已经证明,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对世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威胁,面对发达国家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党的执政能力还有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领域的腐败一直呈高发态势,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腐败现象的不断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破坏了党的执政之基。为此,本文试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角度,探索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从原则上说,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腐败应该是去了其存在的根源,也从根本上为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建立新的制度不久,各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这就为腐败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主要表现为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由于现阶段社会生产仍然不能较充分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容易诱发腐败行为。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忘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发生严重的扭曲,转向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信念缺失与道德沦丧之后,利用手中公共权力肆意谋私,滋生腐败行为。
从客观上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权力缺乏约束与监督。我国政治体制不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可以比较随意地干预经济与社会生活,而对权力行使缺乏明确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更是一手遮天。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缺失制衡与监督的权力同样会带到腐败。
第二,制度不健全。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急剧地变革与转型之中,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经济体制同时共存运转,出现了许多漏洞和空隙。许多旧有规章制度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和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制度没又未能及时制定、接轨,致使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存在明显的法律监管真空,给腐败留下了滋生的空间。
第三,打击腐败力度不够。表现在:一是,对腐败查处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对腐败分子处罚力度不够,腐败成本较小,难以遏制腐败。一方面,对腐败分子的现行惩罚体系,除了追究刑事责任和开除公职的以外,大多只给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处分,或者给予政纪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处分过轻;另一方面,我国贪污罪的犯罪数额起点仅为5千元,个人贪污不满5千元,情节较重的,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及以往的司法解释,对贪污罪追究的起点数额,一般是以个人贪污数额(个人实际分得数额)计算。因此,贪污腐败的违法成本很低,显得没有威慑力。
总之,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道德的缺失,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制约不够,法律制度不健全,干预微观经济的权力过多过大,打击腐败力度不够,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等也是引发我国部分干部腐败的一个诱因。
(二)腐败带来的危害
腐败是阻碍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是破坏社会稳定、使党失去政权最危险、最根本的原因。腐败作为寄生在党和国家肌体中的毒瘤,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腐败是危害党和国家肌体的腐蚀剂。它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干部队伍,最终导致党失去先进性、战斗力和凝聚力。腐败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权力损害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谋取私利。
其次,腐败是阻碍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由于腐败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因而必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经济管理成本,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
最后,腐败是失去政权最危险、最根本的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队伍腐败,必将使党失去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被人民所抛弃。古今中外的政治史表明,腐败是一切统治阶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最重要的原因。
纵观我国历史,从尧舜到殷商,唐宋元明清,再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朝代兴亡的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从兴到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蔓延到无可救治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执政党发生剧变。尽管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共产党政权执政体制僵化,执政党腐败,在党内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危及人民利益,割断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导致执政能力衰退,被人民所抛弃。
由此可见,腐败问题危及政权更替和国家的独立完整。因此,如何反对腐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了执政党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急迫任务。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一)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滋生,社会矛盾加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呢?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清除腐蚀执政能力的毒瘤。只有把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经受住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二)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坚决遏制、肃清腐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得到人民群众的继续支持和认同,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甚至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互促进
首先,反腐败工作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次,惩治腐败分子,督促、规范职权行为,保障权力正确行使,必然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再次,党的执政能力受到削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所以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促进执政能力建设。
四、加大反腐败力度,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反腐败问题上,国家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防治。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坚决反对腐败作为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并再次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指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然而,现实却是,近年查处腐败的力度和决心明显增强,落网腐败分子明显增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多策并举,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一)加大治标力度
治标,就是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这样才能为从根本上反对腐败创造前提条件。
1、加大查处力度
(1)职能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调,形成反腐败合力。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计机关等,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该移送追究的坚决、及时移送追究,形成打击腐败合力,强化打击腐败的合力。为了加强反腐败工作,提高协作配合效率,纪检监察部门、检察院、审计部门可以建立反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各监督职能部门通过例会加强交流、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各个机关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议题和决策,协调重大个案的查处。
(2)集中精力打反腐歼灭战。在全面反腐败的大局下,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评判者,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强调“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既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为了进一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强调紧紧抓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既是为了防止 “上梁不正下梁歪”效应的出现,也是为了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
2、加重处罚力度
加重惩处腐败力度,提高腐败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对有贪污、受贿腐败行为的公职人员,至少要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加大金钱处罚数额。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公务人员踩踏贪污、受贿底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重对贪污罪、受贿罪的刑罚处罚,通过法律加以威慑。比如修改刑法,使贪污、受贿罪的起点数额提高,这样,打击贪污罪、受贿罪将更有震慑力,也更具有公平性、说服力。
(二)完善治本体系
治本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巩固和扩大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注重预防,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因此,要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
1、加大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反腐
着重抓住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来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未雨绸缪。
(1)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防腐反贪制度。近年来,舆论对官员财产公开化的立法呼声日益高涨,更将其称为反腐败的“阳光法案”。一些地方也在试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比如2008年新疆阿尔勒地区率先在当地廉政网上公开官员财产和2009年浙江慈溪市的“廉情公示”。如果能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入法,就可以扩大官员财产申报的对象和范围,充分发挥人大和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审核、公示、质询、追究、信用记录等环节,有效阻断官员不明财产的无限膨胀,使灰色收入在阳光下现形,真正做到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那些应该用市场机制运作代替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需要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机制,以堵塞漏洞,减少钱权交易、吃拿卡要的机会。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凡是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经济方法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即使需要采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问题,也必须有公开公正的程序,使行政审批真正实现透明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完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全面实现“阳光”工程。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除国家特别规定外,使用财政资金采购的,尽可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实行政府采购。要防止政府采购出现腐败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公开采购,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名为“公开采购”、实为“暗箱操作”的假公开采购。对重大工程项目一律公开招标(国家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加强工程监管,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现象和“豆腐渣”工程,等等。
(4)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网络反腐打破了传统的反腐格局,拓展了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渠道。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出口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举报制度的建设,如建立和完善保护举报人制度、举报信息保密制度、举报奖励及补偿制度、网络举报信息受理、处理、时效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二是建立网络反腐信息监控与报告制度。对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需要认真组织收集和分析,引导网民理性监督。三是建设和完善政府网上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监察工作从事后监察向全程监察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防腐反腐力度。
(5)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国内外实践证明,要实施有效的监督约束,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比如新加坡的反腐败局、香港的廉政公署,等等。
2、完善民主监督体系,规范权力正确行使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要求,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是要按照权力制约的特点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督主体缺乏起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是被监督者的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监督渠道上想办法、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完善民主监督体系,一是政府要自觉地强化公仆意识,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然后教育群众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要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形成监督合力,对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要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的关口前移,既防患于未然,又及早发现和解决发生的腐败问题。
3、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加大干部教育力度
开展反腐败斗争,首先要立足于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教育搞好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了,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真正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长城。
首先,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等思想理论体系教育党员干部,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群众观、地位观、利益观,使每个党员和干部在思想道德上形成良好的修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甘情愿执政为民,自动自觉抵制腐败。
其次,进行警示教育。让遭到惩处的腐败分子现身说法;组织干部观看有关腐败案件的录像资料,增强反面例子的威慑作用,使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既不想也不敢腐败。因此,只有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防治腐败滋生,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不断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继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红.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反腐败问题[J].商丘师范学院,22(04),2006.08.【2】 姜勇.反腐败与从严治党[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2002.07.【3】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2(01),2005.03.【4】 张惠新.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J].党建研究,2010.03.【5】 雷学刚.建立反腐机制的几点思考[J].理论思考,2007年第6期.【6】 陈雷雷.论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制度反腐[J].经济研究导刊,75(01),2010.02.【7】 胡军.如何防范权力腐败[J].企业党建,2006.01.
第三篇:对反腐败的思考
对反腐败的思考
翁淑娟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如今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反腐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对反腐提出了“三管两让一入笼”。通过社会上反腐败的案例可以看出反腐败需要制度的建设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关键词:反腐 ;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度建设;群众监督
近几年来腐败的官员层出不穷,就如近期,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黄志光由于涉嫌受贿罪、非法持有枪支罪一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被起诉审理。黄志光在担任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汕头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权为他人牟取利益,涉嫌收受贿赂6宗,包括收取玉石摆件、冬虫夏草在内的财物,据估算大约人民币556万元港币2万元。黄志光的腐败新闻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身为汕头市民的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不免感到惊讶,前汕头市的市长居然也卷入了贪污受贿的行列中。虽然平时我一向不闻时事的,但是这则新闻却引起了我的深刻思考。随着一批批贪污腐败的官员不断地被调查,似乎腐败已不算是司空见怪的现象了,这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政治风气日益低下;但从另一方面看也看出了反腐败的工作是当前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没有关注,没有监督,没有人民群众的揭发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腐败的官员被查处。那到底如何反腐呢?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的表述可简单概括为“三管两让一入笼”,即“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同时也明确制度建设的方向,“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我看来,反腐败需要制度的强化建设,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
对于反腐,改革体制、优化机制、完善制度可以防患未然。人民日报曾刊登的一篇名为《反腐败重在制度建设》的文章指出“全面深化包括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司法体制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真正实现靠①① 《三中全会公报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建设廉洁政治》[EB].:人民网, 2013-11-12:
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钱、管物,努力做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曾经因为贪腐被执行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判刑后说过这么一句话,“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 对此可以看出高层官员常能在利用制度的漏洞滥用权利。虽然任何一项制度制定出来后难免会存在漏洞,但在党和人民高度重视反腐的情况下,在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下,由于制度的漏洞所引发的问题会被高度关注,在全社会的舆论压力和法律压力下问题会被解决,制度的漏洞也会同时得到逐步改善。那些滥用权力,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贪污受贿的行为终将被查处。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制度的强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杜绝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贪污受贿的行为,起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李克强总理于2013年11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不动产的统一登记职责要求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的运行可以消除信息的孤立。可是,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也就只有40多个城市有实现房地产登记信息联网,至于县级以下城市基本就没有联网。信息平台的不完善造成大量贪腐资产留在房地产市场,这不仅容易滋生房叔、房姐这样的人,还会造成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倘若不动产有一天能够实现全国性统一的登记和互联,那么仅从单个地区的房地产登记记录当中,就可以查出了多个“房叔”、“房姐”这样的贪腐官员。这样的话不动产登记职责就能对反腐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即使实行不动产登记,还可能会出现使用多个身份证的例子,这表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仍有漏洞可钻,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身份证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这些漏洞也将会被修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问题出现后会被社会群众广泛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制度的漏洞在被不断修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更多地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反腐败的深厚力量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就要使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常态化、规范化,这样才能成为反腐机构的有力支撑。
原重庆市北培区区委书记雷政富正是由于网上流传的不雅视频而被重庆市纪委立案调查。而原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也是由于《财②② 戴立言.《反腐败重在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3,5(29):
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上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其涉嫌学历造假,巨额骗贷,对他人恐吓威胁等问题而被立案调查。雷政富、刘铁男以及前文提到的房姐龚爱爱等都是由于群众的揭发而被查处,这说明反腐确实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但是无规范化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反而会对反腐工作造成巨大干扰,造成谣言的疯传,所以需要专业的反腐机构进行规范化的调查和处理涉案人员,才能使问题官员受到应有的处分。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的汇报表明查办的案件的线索有41.8%是来源于群众信访举报。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也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目的很明显就是鼓励人民群众依法举报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走民主监督、依法监督之路。
制度的强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共同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滋生。制度可以监管权利但是制度难免会有漏洞,这就会使得权利有可能被滥用。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权力才能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使各种贪污受贿的行为得到查处,才能使得制度的漏洞得以发现并通过制度体制的强化建设修复漏洞,真正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所以反腐需要制度建设,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不断地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才能杜绝腐败现象,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以政党为中心:中国反腐败体系的建构及其基本框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04:21-27
[2] 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李永忠.从徙木立信到八项规定[N].人民日报,2013-11-22005.[3] 本报评论员周子勋.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一举多得[N].中国经济时
报,2013-11-22001.[4] 本报驻开罗记者于毅.“30多年来最勇敢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22008
[5] 万应慧.“微腐败”必须要反[N].辽宁日报,2013-11-09001.[6] 陈振国.发挥监督作用规范权力运行[N].平顶山日报,2013-10-23006.[7] 朱庆跃.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8] 李中东.我国当前反腐败体系中的制度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9] 李国花,阮大强.国外反腐败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04:6-10.③ ③钟纪闻;何韬《.通报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1(10):001.
第四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上个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莫过于共产党执政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伴随,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实现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导师列宁,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开始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艰难探索。此后,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这一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星
移斗转,世事变迁,到20世纪后期,短短几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权亡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处于低潮。在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化中,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却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深入思考和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否冲出低谷,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这样三位一体的高度,对此作出科学、有力的初步回答。
与时俱进——共产党执政的精神状态
与时俱进,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揭示了党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其涵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精髓是,要具有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和丰富、发展的辩证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把握好这一辩证关系,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富于时代特征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夯实思想理论的基础。
创新内在的要求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说,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党员干部坚决改变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的道路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做出的基本选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这是党长期执政得出的又一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失时机的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上层建筑基本形式,这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总体上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创造性的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到了完善阶段。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等。所有这些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党的执政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的完善功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好的坚持,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只有牢牢把握改革,不断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努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发展——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所谓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一条根本经验。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今天我们牢固地以发展是
第五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执政党能力建设,11月1日—3日,淮南市地税局举办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学习班,我荣幸参加了学习,在近3天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主要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话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五项主要内容,处理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对“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个问题理解和建议:
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党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的大问题,党的执政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在对基层问题解决的时间长短和水平上,一句话,对于群众的问题是否是尽心了,是否是把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三句说来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并不简单。
曹发贵是一个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了解决镇上垃圾场选点的问题,他真心为农民着想,几经努力,让农民不愿意把垃圾场建在离农民的田地太近地方的心愿得到了满足,使农民因建垃圾场会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对于一个村里的干部他解决这样的问题,真是勉为其难的。可是经过努力他做到了。
任长霞一位普通的基层公安局长,在听说百姓因受一个叫“砍刀帮”的淫威霸道欺负,百姓多次告状不得解决,最后老百姓都失去告状的信心后,这位女局长得知后,马上布置组织干警,投入警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让百姓看到了这位女局长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和情系百姓的真心诚意。而在这个时候,所体现的不仅是她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她执政为民情系百姓的赤子之心。
吴天祥一位普通的信访干部,在做一个拆迁钉子户的时候,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在这个拆迁户的要求得不到解决,而又有实际困难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女儿的房子腾出来,先让这个所谓的“钉子户”借住。从而使得这一地区的房屋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的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困难,在求助政府的时候,一定是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而当这些本来就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就会真正发自内心感激。而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具体而琐碎的小事显现了出来。
有统计表明,其实所谓的基层问题、难题,其实80%是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而且80%以上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那为什么不能解决,而一定要通过上访才能引起重视呢?其实这和基层官员的不作为,或是没有尽心尽力有关的。所以,假如说做到了百姓问题无“小事”,无“慢事”,不让这些问题累年积累,历年迭加。那么百姓的问题就不会多年积累,一朝暴发,许多的矛盾就能出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所以用心、尽力是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必须建立的“为民情结。”从这个意义让来理解,执政时间越长越要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这个意义越是重大。因而,不仅是基层干部,还是党的高级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税务干部的执政能力,以我的水平简单总结一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党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处理政务,进行工作,解决问题,离开这一条,思想就没有了灵魂,行动势必走上歪门邪道。
二、在工作中,必须坚决按中央的指示、国家政策、法令和政府要求办事。坚决杜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思想上认为“天高皇帝远”,搞“独立王国”,搞“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局部必须服从大局。
三、作到政治文明,必须政务透明,公正、公平、公开。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把它看成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见之于行动。体现在工作中,处处以人民公仆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
五、工作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决定作于调查研究之后;不要贪图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塌塌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时时注意学习,思想保持先进,工作与时俱进。
六、廉洁奉公,正正直直做人,勤勤恳恳处事。这是一条最最重要的防线。做不到廉洁奉公的人,前面说的那五条,都是空话;而能够一生保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就必须经常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全党的任务;要把党执政能力建设好,又必须从每个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着手。以上意见和建议,看起来好象是些
“官活”、“套话”,事实上它们是客观真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果忽视了这些,就落不到实处,党的执政能力就提高不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