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示范区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加快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示范区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晋城市城镇协会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把沁河流域确定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示范区,并召开了加快建设的推进会。如何加快该流域的建设?怎样建设特色城镇化?是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从四月份开始,由市城镇协会牵头,组织了一批退下来的原市级老领导,会同市建设、规划、环保、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赴全国城镇化搞的比较好的武汉、新乡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分六个组深入到沁河流域的六个镇,对该流域的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发展态势,分析了主要问题,对今后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沁河流域城镇化的发展态势
沁河流域城镇化示范区位于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交汇处,共有6个乡镇,即泽州周村镇、阳城北留镇、润城镇、沁水嘉峰镇、端氏镇、郑庄镇,区域面积957.6平方公里,有163个行政村,5.6万户,15.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7.2%,现有耕地面积20.8万亩。200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2亿元,完成国地税收入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8元,比全市高出5.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34.1%。
在这样一个面积不足全市十分之一的狭小空间内,能创造出占全市13.3%的产值,11%的财政收入(含地方财力),足以说明,沁河流域是我市企业数量最多、工业化程度最高、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把这一地区定为示范区,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其发展中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新一轮的城镇规划基本完成,规划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各镇都高度重视城镇规划修编工作,不惜投巨资邀请外地专家策划确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北留镇把原来的3个村扩大到周边的8个村,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扩大到8.1平方公里。郑庄镇将镇区总体规划与19个村的新农村规划结合起来,统一编制,现已有11个村的规划通过评审。市规划局从今年起对整个沁河流域作了一个总体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正在征求意见,新规划的龙头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2.区域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势头比较强劲。多年来,随着多家大企业、大集团在沁河流域的落户,出现了三种积极的效应:一是催生了园区经济。以电力、机械、化工、清洁能源为主的四大经济板块逐步形成。二是加快了经济转型的步伐。多企参与,多业并进,使沁河流域从单一的煤炭向电力、化工、煤层气、机械制造、旅游等多元产业发展。三是促进了城乡互动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当地政府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为城镇化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3.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近十年来共投入了15.3亿元,加强沁河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修通油路704公里,使得村村通了油路,通了自来水。润城镇提出了“三集中、七有、三个全覆盖”的发展思路,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洎水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村村有卫生所、有商业网点、有幼儿园、有休闲场地、有文化活动室、有养老保险、有医疗保险;数字电视全覆盖、网络全覆盖、文化教育工程全覆盖,现已全部落实。其它各镇变化也比较大,公共设施明显改善,镇村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
4.集中连片开发有所突破,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各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整体推进、集中整治的发展之路,将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工矿塌陷区的村庄整体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润城镇从2008年开始,按照镇区规划修建了洎水新城,有住宅小区、有广场、有公园,水暖电气一应俱全,新城完全建
成后入住人口将达到10000人,城镇化率可达70%以上,使农民真正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全市带了个好头。
二、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难题
沁河流域城镇化虽然发展快、潜力大,但要加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整体规划滞后于发展,产业扩张和城镇建设缺少科学论证。沁河流域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上一直没有详细规划,走的是一条先开发后规划、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有项目就上,有企业就进,有资源就占。城镇建设也是这样,随意性较大,使得我们现在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进行规划,付出的代价很大。
2.镇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各镇起步有早有晚,发展很不平衡,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比较快,变化比较大的镇,如润城、北留和嘉峰镇,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城镇化水平都走在了前面;第二层次是经济基础一般,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的镇,如端氏、周村和郑庄镇,特别是郑庄镇基础更差。沁河两岸与山区半山区发展差距也非常大,以北留镇为例,2009年全镇人均收入为5787元,收入最高的村人均25365元,最低的村只有3000元左右,高低差8.4倍。
3.煤矿整合工作没有完全到位,农民就业比较困难。煤矿整合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种种因素,区域内的37座煤矿至今仍有27座煤矿处于关闭停产状态,导致镇村经济下滑,农民无业可就。据润城镇地税系统反映,2008年地税下达任务是7000万,实际完成1个亿;2009年整合后下达任务是8000万,实际完成6000万;今年任务是7000万,年底完成5000万都非常困难。过去全镇农民有3000多人在矿上上班,现在只有500人,其它各镇情况也不容乐观。
4.建设小城镇缺少政策支持,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小城镇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观念滞后、政策不活,缺少对城镇发展的政策支持。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建设用地。据调查测算,今年各镇都先后安排了一批工程项目,大约需要用地1000亩左右,但土地建设指标还不足五分之一。资金短缺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周村镇每年财政收入500万元(县给200万,自收300万),仅够镇里一年的开支,根本没有资金搞建设。
5.企地矛盾凸显,在共建共享上没有形成合力。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规划不衔接。企业的发展规划按理讲应该服从城镇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各干各的,缺少协调和统一。二是设施不共享。矿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如寺河煤矿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而处于矿区中心的殷庄村,其污水却得不到处理。三是遇事难商量。端氏、嘉峰两镇的煤层气开发企业在当地占用了大量土地,镇里要求企业为当地做些实事,企业却无动于衷,这些企业成了城镇化建设的旁观者。
三、特色城镇化的目标定位和规划构想
今后,如何加快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的建设?首先,要从总体上解决目标定位和规划构想。
目标定位。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定位应该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基地,山西省特色城镇化建设示范区,明清古堡文化和生态旅游区,晋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这个大的格局下,把其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气息,人文底蕴厚重,山水园林优化的特色城镇化样板区。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将沁河流域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居民宜居,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山水园林城镇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规划构想。沁河流域作为示范区,功能划分、产业发展必须体现当地的特色,并具有超前性。规划的初步构想应是:“一廊、三片、六区”。
一廊就是要打造一条沁河流域生态走廊,森林覆盖率逐步达到50%以上。三片就是三个功能片区:一是北留、周村功能片区,定位为国家级电力工业基地、煤化工业突出的特色城镇化发展区,沁河古堡文化旅游发展的龙头;二是润城功能片区,定位为机械设备加工基地,晋城市民营企业创新基地以及旅游休闲服务业区;三是嘉——端——郑功能片区,定位为国家级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物流商贸集散地,以及明清建筑文化旅游和保护区。六区就是逐步形成周村化工园区,北留电力园区,润、嘉、端、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工业园区,润城机械设备制造园区,端、嘉商贸物流园区和郑庄生态农业园区。
总之,要以沁河生态走廊为纽带,以交通干线为主线,以产业园区为支撑,形成科学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
四、必须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加快建设要选准突破口。只有选准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用地从哪里来,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瓶颈难题。
我们认为,突破口就是:政策创新,盘活土地,把国家已出台的有关土地法规和政策用足用活。比如土地置换、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整治,以及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级差拍卖等等。这方面全国有不少城市已创造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成都市通过经营土地解决了用地紧张和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武汉市汉南区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政策,运用土地级差收益规律,合理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对纳入新社区建设规划的农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补充为耕地,对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在区域内按照年度用地计划集中安排使用。对节约的土地转变为国有用地挂牌出让,出让收益金市、区两级不截留,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既满足了建设用地,又解决了资金紧张,一步走活全局。我市的润城镇通过土地整治,调剂建设用地1700亩,通过土地出让筹集资金4亿元,确保了建设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办法,应该拿过来为我所用。
找到了突破口,还必须选准工作的切入点。沁河流域除了煤炭的优势,还有山水,还有明清古堡,把山水文化提升到经济发展的高度是优势中的优势。工作的切入点应该是:“治理一河、建设两路、形成三线”。
治理一河。就是对从润城到端氏段的沁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拦河建坝,每隔若干公里建一个滚水坝,把沁河水面提起来,形成一个个河床湖,并以新的景观标准整治河床两侧,将沁河山水、文化与现代化城镇融为一体,形成公园式景观带。
建设两路。就是在沁河两侧各建一条高等级公路。改造现有的润端一级路,再向郑庄延伸,通过拓宽、绿化、美化、亮化形成沁河流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条路要具备三个功能:一是串针引线的功能。通过这条路把润城——嘉峰——端氏——郑庄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便捷功能。实现区域内半小时通达,拉近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三是观赏功能。给人们一种进入该路便有一种为之一振的感觉、进入城市的感觉、看了就不想走的感觉。另一条路就是沁河东侧原有的乡村油路改造为二级公路,将润城——屯城的路面加宽,延伸到端氏,分流车辆减轻镇区压力,把两边山上的30个中心村连成一片。
形成三线。就是围绕沁河山水、古堡文化和新型工业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精心打造,形成三线,即:
周村古城——皇城相府——九女仙湖;润城砥洎城——尉池赵树理故居——郭壁青缃里——窦庄“小北京”;张峰水库——北方示范牧场——大尖山林场等三条旅游线路。
五、加快流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要像办开发区那样,用特殊政策办好沁河流域城镇化建设示范区。要从实际出发,对该区域进行功能定位,实行各镇财政改革,给予其更大的主动权,赋予其相应的示范权,允许在土地、户籍、融资、招商、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先走一步,在全市起到样板和带头作用。
2.尽快把沁河流域总体规划落实到位。规划是一个高度,决定着城市的成败。因此,沁河流域的规划必须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求,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引进和吸纳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同时要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突出中心镇与中心村建设相统筹。对沁河流域的163个村进行总体规划,集中建设润城、北留、嘉峰三个中心镇和沁河两岸的30个中心村,将三分之一左右的村撤并,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三是突出产业规划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坚持走出一条集开发、利用、发展、保护并重的路子,在规划设计上既要体现现代工业、现代城镇的气息,还要体现山水园林的自然风格,更要注重古城堡文化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在开发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实行三者的协调统一。同时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城镇都要拿出发展的详规,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实施分期进行的办法,把特色规划落到实处。
3.大力发展示范区的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要借助国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真正用足用活各级政府已经出台的扶持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扶持象润城矿机厂那样有活力、有市场、有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使他们做大做强。要激励民企投资水、电、路、气等公共设施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切实破除“玻璃门”现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农民进城兴办建筑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和服务业,促进小城镇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立既有大的好环境,又有小的好环境的民企发展氛围,形成一定规模的沁河民营企业集群,为吸纳农民、转移农民搭建更大的舞台。
4.要大力招商引资,加快沁河流域六大园区建设。像河南长垣县那样高度重视招商引资,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大力办好化工、电力、能源、机械制造、物流、农业六大园区。从规划设计到项目引进、工业集聚、发展环境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园区建设上,要合理安排,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做到“七通一平”,实行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浪费;在园区管理上,要像巴公工业园区一样,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集中管理;在产业政策上,要加大支持,理直气壮地实行重点倾斜,将引进的大项目、新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在这里,通过发展六大园区,形成沁河流域经济带的强大支撑力。要大力发展流域的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流域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发展蔬菜、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煤炭资源整合矿的复产问题,扭转乡村经济下滑的倾向。
5.抓住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的契机,尽量把沁河流域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到位。一是要按照新的规划把镇区以内的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并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政策,将整合后的农村闲置土地一并纳入城镇建设用地储备库,统一使用;二是按照城乡土地总量平衡的原则,规范应用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约的土地安排到城镇建设上,优化城乡土地结构和布局,以满足示范区建设的用地需求。
6.市县小城镇建设资金要重点向沁河流域倾斜。建议市县两级政府每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要重点向示范区倾斜。允许示范镇按吨煤提取适当比例的城护费。同时,市和县可从煤炭发展基金切出一部分,与
省、市扶持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以解决少数乡镇在城镇建设上“叫不起板”的状况,尤其是对郑庄、端氏和周村要予以适当倾斜,确保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7.放开示范区户籍制度。针对沁河流域外来人口和农民工数量多的特点,借鉴南昌市户籍改革管理的办法,放宽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人员的落户条件,明确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职业为基本条件,按照公民经常居住地统一登记户口,采取“居住证”的办法,改变户籍的二元结构,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真正为转移农民大开绿灯,提供方便。
8.加强和创新示范区领导机制。加快推进沁河流域的城镇化建设,关键是要加强领导。一是要尽快成立领导机构。鉴于目前六镇分属三县的实际,应尽快成立沁河流域示范区建设领导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专门负责此事,各有关部门一把手参与,明确任务,明确分工,统一协调。建立一套以市集中指导,以县为主组织,以镇具体实施的推进机制;二是市县镇责任要明确,明确市里应该干什么,县里应该干什么,镇里应该干什么。像九江市那样,“先说好了再干,先算好了再干,干就零障碍”,“不看准不动手,看准了不松手”,通过实行问责制和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将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对示范区重点镇,比如润城、北留和嘉峰镇,要实行主干高配半格。稳定用人机制,任职时间不少于五年,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抓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建议在今年适当时候以市委、政府的名义在润城镇召开一次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研讨会,以进一步推动全市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这一要求预示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将在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是经济和人口集聚的载体,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从城市化规律来看,一个城市的规模越大,产业集聚越容易,产出效益也越高,从而辐射带动能力也越强。但开平城镇化水平却一直在低位徘徊,2008年底仅为35.74%,不仅远低于珠三角,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飞跃,开平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第一,要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等条件提出不均衡发展的发展战略,开平应该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不均衡发展战略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的重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实现殊途同归的发展目标。要求打破平均配置资源的传统模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发展。在城区通过提高人口和特色产业聚集度,实现集约发展;在广大农村通过服务扶持、减少农业人口、增加非农收入、保护生态屏障,实现生态发展。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而开平就像是广东的缩影。大沙、马冈等与城区及水口相比,差距很大。面对基础条件悬殊的地区,不可能也不应该提
1出“一视同仁”的发展要求。从主体功能区划角度看,也不适合要求大沙等镇达到水口那样的发展。因此,不能再走以小城镇为主,土地资源占用多、产业水平低、集聚效应若、产出效益差的老路,而必须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向城市输入本地的农村人,通过加强经济和人口集聚,做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质量,增强城市实力,增强整体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要切实做好“双转移”工作。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形成城镇产业聚集,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务必紧紧抓住“人口转移"和“产业聚集”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推进“双转移”作为重要抓手。一方面要主动推进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把城区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或向外地转移。产业的转移还要注重集聚和配套。一个地方的产业集聚度高,就有利于形成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人才的积聚,有利于产品的配套和形成上下游企业的完整产业链条。因此,要把提高产业的集聚度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以产业转移园区为载体,引进有本地优势和竞争力强的产业,促进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和资源利用的集约度。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翠山湖新区,使之成为规模大、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生活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质量好、投资吸引力强的高水平园区。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办好各类教育,尤其是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为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要实施好优秀农民工在珠三角安家落户的政策,通过
一个人就业把一家人从山区带出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些人户籍转出后,如本人要求保留在农村的承包地,可以先不退。探索把山区偏远地方的农民通过“移民”转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比如有计划地把一些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的村落整体搬迁到小城镇,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合理扩展城区面积,积极吸纳农村人口。通过城区扩展的办法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可能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周边村的改造,变郊区为城区、变农民为市民,把城市文明引入农村。农民进城需要有生活来源,只有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才会乐于离开土地,向城镇转移。因此,应尽快改变招商引资只知道吸引制造业的狭隘思维定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吸纳更多人口就业。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切实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对因城区扩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要及时办理城镇落户手续,取得城镇居民待遇。对在市内民营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及其他应聘人员,亦应放宽限制,准予落户。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解决进程人员失业、生病、养老等后顾之忧。
(陈 畅,联系电话:3276592)
第三篇:南阳河流域水质调查与研究
南阳河流域水质调查与研究
南阳河环绕莱州市,从东向西,从南向北,最后流入河套水库,近几年,莱州市政府加大对南阳河流域的治理力度,使南阳河流域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南阳河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政府是如何进行治理的呢?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呢?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呢?这正需要我们去进行调查研究。
莱州市第三实验小学,地处南阳河下游东岸,河套水库东,南阳河流域水质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备受全校师生的关注,我校决定开展《南阳河流域水质调查与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
参加人员
三—五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步骤
1.问题的提出
2.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3.寻源头,走南阳河,采集各水段的水样
4.到自来水公司学习分析水质技能,写出采集水样水质情况报告
5.根据水质情况,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创造发明和创意设计.6.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过程,知道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7.写出本次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
8.向在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9.写一篇本次活动的体会
10.制作宣传画报,利用假期时间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活动的意义
本次科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对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知道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 农工党宜宾市委副主委何山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央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
一。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城镇化的推进工作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城镇化更是促进农民就业的有效渠道。
目前,宜宾市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明显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宜宾经济持久稳定增长的重要课题。
一、宜宾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是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川南其他四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宜宾中心城市的规模仍然偏小,其城镇功能也欠完善,吸引产业聚集的能力不强,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弱.在县城及以下城镇更为明显。
三是城镇发展的软环境和综合功能的配套建设没有跟上,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还不能高效地为企业提供长期生存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不能全方位的提供满足企业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环境。
四是县域城镇化进程乏力,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而且其支撑力度不够,市场发育程度低,县级财力不足,县域经济薄弱。因而带来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不足,县城及县城以下的城镇经济的辐射范围较小,吸收资金的能力差。
五是城镇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了中心城区的建设,对县域城镇的规划相对较粗略,有些城镇的规划推进相当缓慢,甚至还停留在图纸上。
二、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观念,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按照中心城区-县城-乡镇中心-村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思路,统筹城乡道路、市场、医疗、教育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使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建立“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体制机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加快工业发展,强化产业集聚人员
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实施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集聚工业的功能。建议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坚持把城市扩容提质与工业整合提高结合起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县城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市域次区域中心,成为全市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点;在经济上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每个县着力培育一至两个主导产业、一至两个工业集中区,让县级中小企业与优势龙头企业有机对接。
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选择地着重发展一批辐射力强的重点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小城镇优势特色产业,梯次推进城镇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实现城区带动、重点城镇辐射、其它城镇拉动的良性发展态势。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扩张和提升城市经济,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就业 宜宾作为长江上游的一级中心城市、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能源基地的依托城市,要充分发挥川滇黔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担负起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不断扩大区域服务中心、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多种功能,要面向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广大市场,大力发展交通、金融、服
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把城镇建设为产业集中地,人口聚集地。
4、扩大城区面积,增大城市容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和接纳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
建议重视公共建设,大力发展建设高效的教育、体育、文化等公益性建筑,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为接纳100万城市人口创造了条件。
建议通过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支撑的规划协调,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使经济运行效率更高。通过科学规划,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为重点,以一批中心村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城镇体系。
建议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要实施资本化运作。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为提高城镇产业聚集度,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宜宾市建成区面积小,这与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的定位是不相符合,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阻碍。要积极争推进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扩大和调整,有条件的县改设区和将附近的建制镇划归城区,逐步合理归并乡镇。发展有地方特色、有产业支撑的中心镇,促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5、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向城市转移的农业人口吃下“定心丸”
建议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为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了农民进城和劳动力转移的硬门槛,但还要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使其基本的住房、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等问题得到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城农民吃“定心丸”,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当前要抓住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机遇,与建立农民进城的社保基金挂起钩来,使农民进城有保障,从而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还要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进入平等竞争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五篇: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建议
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有许多家庭已从农村走进城镇,还有很多家庭正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阶段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跨时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一、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跨时代的进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代表着国民总体水平,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转变成了现在以商品生产为主,农村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对城镇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想到城镇居住的愿望也在逐年增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法制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因势利导,抓主抓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应当努力向中级阶段奋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已进入工业文明状态,而农村人口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进步。城镇是城市的缩影,是农村人口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起点。我们要顺应民心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道路、学校、医院、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户移居到设施齐全的城镇居住,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改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二元社会变为一元社会,使全体国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平等、自由、快乐和幸福。
2、强基固本,惠给大众。国以民为本,民以房为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广大民众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说,安居乐业尤为重要,许多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住上一套安乐的房。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安乐的住房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加油站,是快乐幸福人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对多数家庭来说,最主要的财产就是
住房,为了获得住房或房产不受侵害,有许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包括牺牲生命。三是如果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住房就是细胞壁,房内设施和家庭成员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当给每个细胞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使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住房条件的改善才刚刚开始,由于广大农村人口进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推生出了全国各地连创新高的房价,大小城镇房价一涨再涨,已经使广大购房者不堪重负,使想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民望而怯步,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今后十年,我们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按照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原则,打破条件限制,进行撤乡建镇,将五千人以上的村庄都设为建制镇,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不断完善新旧城镇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交通、能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努力使国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3、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曾高声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呼喊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呼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喊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心愿。目前,我国农村住户约有一亿八千万户,城镇无房户约有两千万户,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共需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两亿套。若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在新旧城镇修建六至八层经济适用住宅楼房百万栋,约两千万套成本价在十万元左右,建筑面积在六十平米以上,套内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经济适用住房,来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城镇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则十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会看到千万栋屹立于新旧城镇的广厦,亿万户搬进新居的民众,看到走上兴旺之路的国家和走进幸福时代的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够达到兴一业带百业,举一事成百事的效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无房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会实现家庭财产的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将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会让中华民族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让广大民众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项促进国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工程,一项利在当代和功在千秋的伟业。
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先进社会的主要目标,物的高效利用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过程,又是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力,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过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土地、农机、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民生就是注重广大民众的吃穿住行和欢乐幸福。近年来,我国为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启动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普九教育、低保医保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由于这些工程的工作量很大,政策的涉及面很宽,所以推进的速度很慢。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乡村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城镇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却日趋紧张。因势利导地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用十年时间,国家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新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每年拿出1万亿元,用于城镇2千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每套5万元补助,其余的建房资金由住户自筹或贷款解决,来推进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预计这1万亿元投资每年能够拉动内需1万亿元以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2万多亿元。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能够迅速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全面变过剩产能为急需产能,有效减缓企业结构调整压力;能够实现变就业压力为劳力需求,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为我国赢得十年以上经济高增长和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会使我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节约,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资源。如果没有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土地,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每块地的潜力,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从人的方面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非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前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利用城镇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优势,让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力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和思想观念转变,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做,获得适合自己干或者想干的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物的方面来看:土地的高效利用,应当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在城镇用相同面积土地修建的经济适用住宅楼,可居住十几户人。也就是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会提高十几倍。此外,目前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是乡镇总数的十七倍。将公路修到村与修到镇相比,不仅占用的耕地要多十几倍,投入的资金也要多十几倍。同样,如果要建设和完善村一级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定会比只建设和完善乡镇一级所用的资源多十几倍。还有,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将原来的村庄逐步变为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生产用地,会有利于促进土地、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租赁、承包和入股等方式,逐步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实体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攻坚克难,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经营规模小和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并非开展几项村村通工程就能解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现状,并能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观念,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和传统思想束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比较低,因而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迅速溶入现代社会。总而言之,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能够使我国发展进步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中华民族实
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