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持续求突破 发展惠民生
持续求突破 发展惠民生
“新九论”进一步阐明了坚定不移走好“两不三新”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为民情怀,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了方法要领,对我们中心城区如何更好更快地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
一是坚持主攻三产不动摇。“新九论”再次强调要一以贯之、重在持续。近年来**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主攻三产、狠抓两区,建设六个**”的定位符合省委、市委的要求,符合**区的实际,必须坚持下去。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尽快完成修建性详规制定;更加重视产业培育,突出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仓储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信息等服务业;更加重视三产园区建设,统筹抓好重大三产项目,壮大三产规模,提升三产层次。
二是坚持强力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盯紧目标,把握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抓项目。坚持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联系镇(街道)工作制度,力促谋划项目早落地,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见效。抓改造。把旧城和城中村改造作为当前的大事、急事来抓,坚持连片开发,同时积极推进村改社区。抓招商。坚持产业发展与开发改造结合,落实三产发展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大招商、招大商,力争引进一批知名服务业品牌企业入驻。
三是坚持为民服务创品牌。围绕为民服务这一主题,按照管理有特色、服务有品牌的要求,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持续提升为民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规范运作。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健全运行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努力使全部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达到规定标准。提升质量。从满足居民最基本、最现实的需要做起,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把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推动行政服务、物业管理、文明教育、党建工作进社区。打造特色。在全区重点打造网格化管理服务特色和社区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坚持维护稳定保平安。坚持重心下移、干部下沉、警力下沉,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严打整治斗争,扎实开展城中村、集贸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加大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提高群众安全感,真正让群众“出门放心、睡觉踏实”,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创新求突破 倾情惠三农
创新求突破 倾情惠三农
——人保财险淮安市分公司提升农险服务纪实
春华秋实又一年,硕果累累丰收景。
转瞬之间,淮安市委市政府放开洪泽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竞争已一年有余。竞争迸发了活力,人保财险独家中标洪泽县农业保险,从此开启了服务淮安三农事业之路,卓有成效的工作引领和提升了淮安农业保险的发展层次。如今,在淮安市委市政府和洪泽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该公司农险触角已经延伸到全市各个县区,成为当地三农事业可以依靠的保护伞,人保农业保险品牌在淮安大地成为一块闪耀的金字招牌,得到了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户的认可和赞赏。
回望一年多来人保财险服务三农走过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和不竭的创新智慧。
创新思路——借势发力放大效应
淮安是农业大市,让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一大重点。着眼大局,人保财险创新思路,推动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着力在富农上下功夫,在强农上寻突破,在惠农上做文章。
农险为何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取得长足发展?人保财险淮安市分公司总经理王胜坦言,关键在于全市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力领导和信任支持,政府主导、倾情参与、联办共保,是公司切入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点。一年多来,公司将农业保险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政府交办的政治性任务,积极工作,不辱使命,以过硬的工作实绩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认可。截至目前,已累计承保种植业120万亩,养殖业844万头(只),共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10亿元的风险保障,让1万多户农户受益。洪泽县委农工部领导因此荣获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急农所需、拓展险种,放大支农效应,是公司走出的一条新路径。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不仅能够迅速扩大农险多样化和覆盖面,还可以更多争取中央及省财政补贴,对于迅速壮大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人保财险加强对各县调研,大胆创新,先后开办了蔬菜大棚、育肥猪、能繁母猪、鸡、鸭、鹅、螃蟹以及露地水生蔬菜等多种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目前,该公司的高效设施农险已基本涵盖全市高效农业类别,多个创新险种成为独家特色。累计承保育肥猪55万头,蔬菜大棚4万亩,家禽789万只,露地水生蔬菜7084亩,高效设施农险占比达到45%,居全市前列,为全市高效农业承担风险保障近4亿元。农业保险作为一件新兴事物,要得到农民的认同,必须加强宣传。为此,人保财险始终把创新农险宣传放在突出位置。该公司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深入宣传参加农业保险的意义。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漫画、挂历、致农民朋友一封信等方式宣传,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同时,建好“一站一台”,即创办农险网站、建立短信平台,及时将农业政策信息、出险理赔情况等告知农民。通过多渠道立体式宣传,人保农险逐渐得到群众认同,有效提高了农户的保险意识。
精品服务——打造农险金字招牌
以服务打造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人保财险始终把打造农险精品服务作为实现农险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逐渐由单一的承保、理赔服务向构筑全方位“三农”服务体系探索。
——服务能力日臻完善。公司从队伍、网络和技术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农险基础服务水平。总经理亲自分管农险工作,并组建一支宣传、承保、理赔、服务专职队伍,配备专用车辆及设备,为农业保险运行做好充分准备。致力于服务平台前置,市公司设立农险部,各县区支公司配备专职农险人员,乡镇、村设立三农保险服务站、点,配备电脑、相机、人员等。公司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先后与气象、农业等部门合作制定了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灾害天气预警、病虫害预警机制,并加强抢险自救指导,科学评估灾情损失。
——高效理赔保驾护航。投保农险,农户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足额得到补偿。对此,人保财险把提升农险理赔服务水平作为农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农险理赔绿色通道,实行农险理赔高效原则,以“简、短、快”为目标,不断简化理赔手续,确保报案当天到现场,查勘到户,损失确定到户,定损结果公示7天,赔付资金在确定损失后20日内通过“一折通”支付到户。
为了能为农户提供更优更好的快速理赔服务,该公司还成立了由种植、养殖、畜牧兽医等多位专家组成的农险专家组,参与理赔工作,确保农险定损核赔的准确性,提高了理赔效率。一年多来,累计赔付500多万元,惠及农户1万多户,得到了政府和农户的广泛好评,至今未发生一起理赔投诉案件。
——网点建设演绎新篇。承办之初,人保财险就明白,必须有一支在基层一线长期服务农户、同农户建立深厚感情且深受基层政府信任的保险服务队伍和基层服务网点,才能把农险工作做好、做实。因此,该公司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保险网点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完备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保险服务网络。
三农服务站作为农业保险和农经服务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对农民了解农业政策、保险服务和理赔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保财险深谙这一道理。该公司高度重视三农服务站建设工作,在市县农工部的直接领导下,全面推进三农服务站和农村服务点建设。目前,公司已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建成10个乡镇三农服务站,这在淮安既是首批也是最好的农经和保险服务大厅。人保卓有成效的三农服务站建设工作得到了各方肯定,全国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站点建设,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市政协副主席朱毅民、洪泽县委县政府领导也多次视察并高度评价了市人保三农服务站建设。
良性互动——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在积极参与政策性农险、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人保财险以创新发展为路径,跳出农险做保险,努力构建农险的全面保障体系,荣获人保集团“农村保险业务开拓奖”。
规范运作是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基础。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农业保险条例》,成为指导和规范农险发展、保护农民权益的重要法规。公司将该条例作为指导农险工作的规范,在农险经营中,不断完善承保信息公开和理赔结果公示等规范运作机制,并按照“五公开、三到户”的基本要求,实现承保到理赔全流程的公开,从而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确保把农业保险这项支农惠农政策办得更好更实,办出更大成效。
如何将政策性农险提高到更高层次上发展,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健全发展机制成为淮安各级政府和人保公司的共识。该公司健全管理机制,高度聚焦,选择最能撬动业务发展的环节,并配套相应的管理措施。健全考核机制,对农险业务考核因地制宜,体现政策性作为关键原则。健全沟通机制,建立政府、农户、保险公司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促展委、种养大户恳谈会,共同探讨农险推进工作,合力推动农险发展。
“政府越信任,我们就要做的更好”。这是总经理王胜经常告诫员工的话。该公司农业保险从起步到发展,从探索到成熟,农险产品也由开办之初的5种发展到如今20多种,基本涵盖淮安所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时,开拓多项增值服务,如恶劣天气或灾害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发布灾情预警信息,提醒应对灾害等,这些增值服务也得到了广泛好评。“政府主导,联办共保”模式下的农业保险正有力地服务淮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四化同步”等战略部署,无疑为农业保险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保财险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参与到全市农业保险工作中去,为淮安广大农民兄弟铸就“致富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淮安市委市政府放开洪泽农险竞争后,洪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洪泽三农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再次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淮安“联办共保”模式下的农业保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正如淮安市委领导批示,全市要进一步放开农险竞争机制,改革农险运作模式,提升发展层次,迎来淮安三农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张来明
《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07 版)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时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入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也应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就是这样的新起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5年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时期。为此,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并就“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今后5年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明确指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新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重点在农村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提高扶贫实效。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三是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为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就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每个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开放共享。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此,应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的民生支出,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后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和 4 慈善事业发展,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央政治局今年8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为此,应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注重家庭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国家财力之上。这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来逐步实现,而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开空头支票”、设定过高的福利目标。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就会失去意义。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还应认识到,只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改善民生就不仅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进而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四篇:法治惠民生
民主法治、法治惠民
----灵桥镇创建“民主法治镇”工作阶段性小结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中,基层镇、村干部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愿望日益迫切,需要整体性地转型和综合性的措施,经过多方调研决策,我镇于2010年年初即提出创建富阳市首个“民主法治镇”,继而把2011年确定为我镇的“民主法治建设年”,将该项工作提到党政日常重要工作地位,得到了市委、市府相关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1年3月经杭州市依普办发文确定我镇承担起农村乡镇的“民主法治镇”试点工作任务。一年多来,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启动实施民主法治镇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基本框架构想。
去年以来,我们制定了2010-2012年三年行动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启动“民主法治镇”创建工作;市司法局直派所为我镇增加人员力量,加大创建力度。其基本框架是构建机关科室组织协调、行业依法管理,基层站所规范管理、优质服务,行政村村村创民主法治村,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创诚信守法企业(行业),自然人学法守法等内容共同构成条块结合、左右相联、整体配套、协调推进的社会综合管理新模式。
推进民主法治镇建设作为社会综合管理的模式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城乡统筹的战略性项目,是加快实现“四个灵桥”重要路径方法,是实现百姓生活品质的基本品格。
二、参予修订了“民主法治镇”建设考核评估标准,形成标准化创建方向。
结合上级要求、基层实际、基本框架构想等要求,承担和参予修订了杭州市“民主法治镇”建设考核评估标准体系。基本定型的创建指标组成部分包括:组织制度建设、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法治宣传等五大块合计45项考核内容,为整个创建活动提供了内涵标准。
建设评估考核标准是强制性、指导性相结合的创建方向,其保障作用是内容任务上的品牌效应,其操作具有依据和落脚点的标杆带动作用。
三、整合法制宣教平台,营造普法氛围。
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及不足,深化推进法律“五进”,准确把握“六五”普法规划精神,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及本工作计划;经常发挥传统普法教育师资队伍、栏目阵地作用,创办以“推进民主,促进法治”为主题的《法治灵桥》简报;专题考察湖滨街道“1+1”法律顾问进社区情况,结合人民调解、涉法事务,全面拓展深化法律顾问进农村工作;以镇党委中心学习组远程教育为载体,加大对党员干部学法讲法力度,不断提高单位及公民法律意识,营造依法办事氛围。
“民主法治镇”的宣教活动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学法、懂法意识,培养了创建主体核心人材团队,四、试点示范,点面结合推进行业依法治理。
开展党委中心组学法用法的示范行动,在机关管理服务领域启动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同时推进基屋站所创“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共建活动;以董家桥村、江丰村、光明村为示范,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完成环保热电、孙氏纸业两家企业的企业平安工作站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在我镇200人以上企业全面铺开;以灵桥中心小学为先行,成立师生和事佬协会以平安工作站统筹“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推进富春环保热电企业德治法治综合试点工作,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企业内部开展“诚信守法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和治理商业贿赂”、“企业平安工作站”、“纪检工作规范化建设”和“争先创优”等活动;加强“八类队伍、十八类人员”为特点的村平安工作站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和事佬协会,深化人民调解、警调、检调、诉调衔接为主体的多元化大调解工作机制,提升镇平安(综治)工作中心和村企平安工作站的能力水平;实现镇、村二级干部“权责清单、风险防控”全覆盖,形成村级“四廉工程”村级事务管理文件资料汇编,深入开展新一届村级组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夯实基层基础。
“民主法治镇”的创意、创优、创建活动体现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网格化责任、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培育了科学管理的环境氛围。
五、整合资源,树立“民主法治镇”创建新标杆、总抓手形象。
今年以来,把创建杭州市样板司法所和平安综治工作示范中心、杭州市无邪教乡镇、杭州市信访“三无”乡镇等载体资源、抓手、载体、功效整合起来,形成创建工作阶段性成果。
推进“民主法治镇”建设是实现平安乡镇创建工作标本兼治的途径和载体,加强了信访维稳工作的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五篇:持续改革促发展 科学理财惠民生
持续改革促发展 科学理财惠民生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领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砥砺前行,奋发努力,公共财政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为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持续推进XX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XX财政实力显著增长的时期。2011年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50亿元和100亿元,达到151.5亿元和103.2亿元,地方财力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07、2009、2010、2011年相继突破40 亿元、50 亿元、60 亿元、70亿元,2011年达到74.5亿元,比 2007 年的46.5亿元增加28亿元,在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年均增长依然达到9.88%。上级补助收入大幅增加,更多的财政资金留到XX。2007-2011年分别达到31.7亿元、36.8亿元、52.4亿元、60.9亿元、73.5亿元,年均增长18.3%。从2009年开始全市地方财政支出超出全口径财政收入,2011年达到26.1亿元。五年间上级补助收入净额累计达到2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1%。其中,能够统筹使用的资源枯竭城市、县级财力保障等一般性转移支付达到107.4亿元,占上级补助收入的比重为41.5%。
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的份额逐年扩大,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财政资金。2011年末,我市以占全省 2.4%和第 15 位的区域面积,占全省 3.5%和 14 位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占全省4.6%、第7位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第13位的公共财政支出。
(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享受经济社会财政发展成果,成为十七大以来全市财政工作的突出亮点和特色。全市财政支出较快增长,支出规模稳步扩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07为70 亿元,2008-2010年分别突破80 亿元、100 亿元、120 亿元,每年以20亿元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144.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 524.6亿元,年均增长14.4%。
人均财力水平继续领先全省,2011年,全市人均一般预算收入2105元,较上年提高316元,高出地市级平均收入 393元;人均一般预算支出4094元,较上年提高660元,高出地市级平均支出362元,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6位。五年间财政改善民生投入累计达到340.5亿元,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4.7%,较2007年提升了6.2个百分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到44.1、89.2、52.3、40.5亿元,更多的财政资金保障和支持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业、看病、出行、安全等好事实事。
(三)绩效管理更加精细
十七大以来的公共财政创新改革,实现了从浅入深、从量到质的跨越提升。一是更加科学精细。坚持创新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统一管理、全方位审查监督和村财乡监、乡财县管、“三资”代理、财政投资项目评审、试编政府债务预算、“四权分离”分权制衡、“扁平化大办公”管理机制,自主研发并及时应用“财经沙盘”现代技术手段,达到科学化精细化实践效果。二是更加阳光透明。推进全方位、立体式、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建设,2008年开始编制了10本复式预算,规范了8个环节流程,确立了5个运作载体,通过扩大内外制衡度、提高公开广泛度、增强预算透明度,做到复式预算全明晰公开、参与式预算全过程公开、财政内部外部信息全方位公开、“财经沙盘”全景式展示。三是更加民主公平。实施参与式预算财政管理 方式,持续推进公共财政信息公开、部门预算、项目公示、网民投票、专家论证、社会听证、人大审议、绩效评价、审计公告等参与程序,社会公众通过财政服务大厅、政府信息网、公共场所电子屏幕等渠道,充分了解政府预算和支出进度,参与公共预算民主决策,做到财政公开和政治民主的有机互动,相得益彰。四是更加绩效公信。探索“目标+结果”、“制度+创新”、“管理+科技”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建立一套“科学、精细、实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政府投资评审、复审制度从建立到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公物仓”创新和完善,确定了公共预算资源的结果导向机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年提高。
(四)XX财政全国先进
全市财政收支连年攀升,财政改革年年都有新突破,财政工作始终保持新气象,达到了创新改革与建设发展“双丰收”,实现了财政资金和干部队伍的”两个安全”。政府理财机制创新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中央省市领导的亲笔批示和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财经报、南方周末等多次报道XX财政改革发展经验。
市财政局两获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持续8年“三连 冠”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市唯一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2007年以来收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会计监督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财政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十余项国家级称号。XX公共财政在创优形象的同时,也扮靓了XX城市,增添了整个城市的美誉度,社会公众和媒体评价XX“具有标杆意义的中国公共财政改革样本”、“中国式财改与美国进步时代之鉴”、“全国最为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全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力展示了文明、开放、进步的新XX。
今年以来,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及时出台50条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保增长促转型做示范取得进展
保增长、促转型、做示范是财政工作必抓的关键举措。一是我市被财政部选定为全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点之一。市财政局积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全方位、大力度支持XX经济转型示范市加快发展,创建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示范市取得重大进展。二是20多项财政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举措转化为市政府重要决策。实施了市政府研 究制定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十条”意见,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是财政项目带动和转型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申报成功世界银行1亿美元贷款支持XX绿色安全型旅游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与改善项目,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交通专项、尾矿库建设等逐步推进,对我市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XX城区段工程、郑焦城际铁路项目等9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评审,总投资达635061.28万元。
(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充分保障
关注民生是财政工作的重点工作。一是安排到位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实事资金。全年预算4.5亿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累计销售药物382.96万元,让利群众836.02万元。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完成省下达教育投入比例任务。落实8306.7万元,用于“两免一补”、中职学校免学费、发放助学金。筹措分配2806万元,以奖促建激励发展学前教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筹集4150万元用于高校化债相关工作。三是保障落实农业投入。提前足额发放各项惠农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22190.83万元、农机补贴3238万元、良种补贴4671万元,“一折通”划转到49.35万农户。四是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就业补助资金8022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28笔共3202万元,促进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落实。五是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和成品油价格改革工 作。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降低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公益性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影响,发放补贴资金5762.68万元。
(三)财政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绩
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一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推进党和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二是围绕“百人千企”“千方百计”活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三是加大公务用车治理力度,压缩公务接待费用,完善“四费”预警控制机制。同时,强化财政预算内部监督员管理,紧紧围绕服务财政管理,不断改进监督方法,充分发挥内部监督预警作用,促进财政机关内部杜绝或减少违规问题,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喜迎党的十八大,凝心聚力促发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将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上,为公共财政前进之路指明更高、更远的发展方向。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早已翘首以盼,并将统一思想,积极行动,攻坚克难,再创佳绩,为推动财政各项工作的发展,为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党的十八大召开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