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三季度西南某市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的思考与建议(小编推荐)
关于**市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的思考与建议 作为一家政府通过招商引进的外省入滇企业,公司经历了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现在的茁壮成长,有幸与诸多的企业共同见证了**市经济十年来不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辉煌。近几年受全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步入一个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我市经济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下依托原有的基础实现新的突破,在这里我基于民营企业家的角度提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思考与判断
1、中国经济现状的思考
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我个人认为总体仍健康,局部较困难。比如电信、通讯、烟草等诸多支柱或重要行业目前蓬勃发展势头仍然强劲,但也有如房地产、钢铁等行业深陷困境。受益于国家房改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新建的住房面积已超过之前近百年的总和,尤其是2000年至2011年这十一年期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速度。纵观历史,中国的钢铁行业伴随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及“铁公基”建设的投入也经历了1983年至1985年、1993年至1994年以及2000年至2011年的三波大发展,其中以2000年至2011年这个阶段的发展周期最长、速度最快。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也给钢铁、煤炭、建材等相关行业带来了一段相当辉煌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钢材产量近些年有50%以上为房地产行业所消耗,而煤炭、建材、电力等行业则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但是房地产行业不可能长期一直超高速发展,一旦其发展势头放缓,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行业则立时凸显出其产能过剩的问题;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依赖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目前形势尤其不乐观,中国长期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出口附加值偏低的产品,换回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带来的结果从目前来看最突出的就是推高了国内的物价水平,且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正面临不断变相蒸发。
2、云南经济现状的思考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工业领域,两烟曾一度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农业领域,花卉、畜牧业等优势条件明显,但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旅游、冶金、电力等行业优势也较为突出。工业方面往细点说,云南省煤炭资源储备在南方省份中相比总量大,品种全,是我省工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受制于开采条件,煤炭开采无法实现规模化,导致我省煤炭行业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值相对较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升级与发展。
3、**经济现状的思考
**目前人口500余万,人口总量、经济总量均在全省排第二位。目前来看,**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工业。**工业基础条件较齐全,以传统工业为主,**烟叶总产量占到全省产量约30%,但卷烟优势并不突出。另外,**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马龙——麒麟——沾益——宣威一带,其他区域工业基础较薄弱,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的农业虽然发展条件好,也有部分农产品在国内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如宣威火腿,但并未充分发挥畜牧养殖加工的地区优势,尤其是
**畜牧业的优势发挥受制于行业养殖周期长的特征,必须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长期大力扶持才能实现,绝非短期能够形成。另外,**地区的卡斯特地貌特征导致**水资源看似丰富但实际开发利用难度大,工、农业的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二、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建议市委、市政府应重视**市经济发展中长期产业规划、布局,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邀请资深专家对全市产业布局、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并形成类似宪法的文件,确保规划的实施不因政府换届而受影响。
2、根据**当前煤炭虽有一定区域优势,但铁矿石资源缺乏,全省物流成本高,对外销售优势不明显的现状,建议**钢铁行业的发展定位为严格控制总量,实现钢铁大部分产品自给自足即可。
3、建议下大功夫提高全市公民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形象,避免城市发展仅停留于硬件改观等表面。
4、建议大力抓好农村环境改造,为农民创造健康、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与不妥的地方,请领导批评指正。
**有限公司
2013年**月
第二篇: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 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法等国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日本有失落感。冷战结束初期,日本主张建立“日美欧”三极世界,但海湾战争后,美谋求独霸世界和欧洲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使日本感到日中关系的 上海APEC前夕,小泉首相匆忙来访,即要在两周内两访中国,也充分说明他对中日关系的重视。中日关系目前处在困难时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小泉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日关系的恶化已成为日本严重的外交问题。“9·11”恐怖事件后,冷却的日中关系严重阻碍了日本大国外交的开展,于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修复日中关系成为小泉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
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这一切驱使着两国关系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在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坐标,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努力。而日本尽管近年民族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但绝大多数在和平主义宪法成长起来的日本国民对极端民族主义还是有一定免疫力的。由于双方正在逐渐摈弃零和博弈的陈旧观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尚未形成足以承认侵略罪行的政治气氛和道德价值观。日本政界还有相当一些人认为否定历史就是否定自民党政治,否定战争就是否定他们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因日本政局动荡,国内亲台政治势力膨胀。战后出生的一代外务省官僚中的傲气与民族情绪等因素使其遇到矛盾时对华态度较为强硬。他们强调从维护日本海上运输线的安全看,台湾的位置意义重大。于是,欲以台湾长期牵制中国大陆,维持台湾的现状,不愿中国实现统一。在防卫问题上,日美修订防卫合作指针实际上已将台湾纳入其合作范围。日本实际已将中国作为其防范对象。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作为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也有可 能长期存在,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二)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将有较大增长。仅从去年1-6月份的统计来看,中日贸易额已近425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1.8%,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则高达近30亿美元,而2000年全年才36.8亿美元。[4]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市场会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生机;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又为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有些因素不利于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应是经贸合作的政治因素增大,日本在进一步调整其经援政策。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5](P.30-31)
(三)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
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例如,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方面往往提出几项原则,而日本人则不这样,即使提出也大都是附和中国的提议。正如中根千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提出某种原则是处理多民族的复杂关系的有效方式,但往往使日本人为难,感到难以接受。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能提出原则性的东西,但在极为单一的民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关系,没有再提出什么原则的必要,但这在中国人看来往往容易视为没有原则。[6](P.200)另外,受各自的文化观的影响,日本人比较富于变化,中国人则不太富于变化。这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往往是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而中国人在日本人眼里的形象则往往是顽固不化的。事实上,中日两国虽号称“同文同种”,但毕竟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法及行为模式各不相同。而且,如果说中日两国与欧美国家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话,同为东方民族的中日之间的差别往往似是而非,且潜在的差别多于显见的差别,这种微妙的差别反倒增加了了解辩明的难度。
(四)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继续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7](P.227)现任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2000年在接受记者关于对华外交问题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对中国该说什么就坚决说什么”,“日本对中国贷款也贷了,对过去也作了道歉”,“中国问题如果成为日本的威胁,日本应向中国表示出坚决的态度”,“日中建交已近30年,如还建立不起不看对方眼色,直言不讳的人际关系就太成问题了”。联系到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历史、台湾及与美防卫合作问题上不顾中国的意见和批评,否定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执意推行所谓“普通国家”路线,表明未来的中日关系在形态上将与过去有所不同。
[8](P.129)
另外,中日之间以老一辈友好人土的渠道推 动官方政治关系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一)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仍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强烈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当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美日相互关系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并对本地区有着重要影响。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路线和安全政策,其对华政策仍将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中美关系感冒,中日关系发烧”的结构将依然存在。能否尽可能排除或减少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将是能否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东盟成为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东盟活力虽然受到影响,但正在恢复并有所发展。特别是2000年7月底东盟主办的东盟外长、地区论坛、对话国会议等十分成功。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应该说是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不能不承认中日关系在亚洲地区的突出地位也相对降低了。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矛盾最集中与最突出的地区。1999年,美国部分解除对朝制裁,金大中总统采取“阳光政策”,促使朝韩双方自主实行民族和解,实现南北首脑会谈,从而使朝鲜半岛形势走向缓和。这一形势的变化,不仅给朝韩双方带来实际利益,也使整个东北亚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希望,削弱了美国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强权势头,更使中日友好与合作关系出现新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朝 鲜北南双方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的次序向民族统一顺利过渡的话,则将使朝鲜半岛大大增强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届时中国、日本与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将形成又一个三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中日双边关系的突出地位也会相对降低。
(三)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这些共同利益也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国、东盟和朝鲜半岛因素之外,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把中日双边关系逐步融入多边关系网络之中,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今后,亚太多边政治、安全、经济合作势必日益发展,其对中日夫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尤其是地区多边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两国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在协调国家间关系方面,中日两国
将面临如何对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问题。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中日两国将面临如何对待已有的国际规则和如何制定新规则的问题。在具体合作领域方面,中日两国将在地区政治与安全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如何加强沟通和协调的新问题。
亚太经济合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美欧日对东亚及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将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据估计,到2020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后,贸易量将立即增长20%~30%,加之亚洲国家经济将以8%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发展10~15年,届时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量将出现惊人的扩大。[9](P.151)其中,中国作为蓬勃向上的市场将倍受发达国家的重视,美欧日在东亚及中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在多边经济关系结构中重新定位。其次,受西欧和北美经济区域集团化动向的影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亚太地区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多样性,缺乏欧盟那种经济一体化经验,所以今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在不少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而分属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同属于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之间,即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又有着不同的利害关系。中日关系将不得不在这种双重性的考验中,不断相互协调对亚太经合组织的立场。再次,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日两国能否在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上不断扩大共识,也将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篇: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字号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字号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04月02日09:44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柳清 洪波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崛起,经济与金融正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大潮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主动发展需要与被动改革的推动下,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快。但作为商业银行基础管理工作之一的金融统计工作,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发展的新形势下,需抓紧改革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体系。本文就当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以求切实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生命力,促进其增强服务金融体系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金融统计所面临的金融环境、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等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其统计的地位弱化,主动适应金融环境的能力差,统计的作用与定位偏重于业务经营与发展,对系统性风险、交易性风险的监测统计考虑不足;商业银行自身对不断丰富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新业务品种的统计管理缺乏主动性,创新业务的统计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也影响了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日新月异,理财资金的频繁进出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对资金投向及对社会资金来源及运用的监测分析造成了较大影响。
随着货币、证券、债券、期货、保险、外汇和黄金市场的起步,我国金融市场将得到全面的建设和发展,金融脱媒的作用将越发凸显。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私募股权基金、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以及高利贷等日益兴起的民间金融,极大的挑战着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换个角度说,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工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其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现状
(一)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地位弱化
目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不高,虽然因为上市后的信息披露需要,较以往有所提升,但统计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体现,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各家银行对统计的定位基本是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其次是提供最基本的业务数据,金融统计本身具有的信息、咨询、调研分析、监督等职责,已经被淡化。商业银行对统计参与经营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能要求,数据应用分散在各部门,统计无法直接获取需求和发展动力,统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内部越来越边缘化。
(二)商业银行基础数据质量不高
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基本单元的商业银行,其基础统计数据的质量,决定了我国金融统计工作质量,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基础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数据使用者与源数据生成者目的不同,导致基础数据质量不高。目前商业银行统计部
门掌握的数据,主要是一些适用于宏观管理和监管的报表数据,其中有很多数据质量值得怀疑,而且多是不能够直接使用的数据。原因是当前商业银行少则几十个业务系统,多则几百个业务系统,各个系统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管理,业务部门是从业务需要出发应用系统,而非数据管理,作为最终数据加工汇总的统计部门,无法控制基础数据源的质量,因此基础数据源质量差在所难免。
2.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由于各业务系统立项设计之初,无法预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因此当系统无法反映全部业务数据或者两个需要关联的系统无法实现联动时,都会出现数据缺失或者两个系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导致最终的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统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目的差异,是造成数据源管理不到位,基础数据不准确,并导致最终统计数据直接可用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3.商业银行总分行统计信息传递不畅。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全行统计系统的管理,相关程序的开发,模板的编写等;分行在使用总行下发的程序时,不了解具体的数据提取流程,当出现问题和错误时,一旦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容易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同时,一级分行上报的部分报表数据质量较差时,总行往往由于不信任下级行上报的数据,而放弃使用下级行报表。总行对基层行数据情况了解不充分,以及总分行之间单向的信息传递关系很容易压制下级行的能动性,最终导致互相得不到支持,造成统计工作上下不通畅,存在需求与支持脱节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之间部分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
1.会计与统计管理差异导致统计数据差异。虽然商业银行目前使用人民银行公布的统一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与数据统计,但是在同一个科目下,各家商业银行在子科目的设置、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统计口径归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2.信息系统建设差异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差异。目前电子技术在银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商业银行之间信息管理水平、系统架构设置目的、不同系统数据对接、核心系统使用持续性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导致各行在提取和进行统计数据管理时,出现了时效性、准确性、可比性、历史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随着各类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有计划的信息统计数据管理与业务需求出现了更多新的矛盾。
未来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展望
(一)确立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加强商业银行基础数据源管理
2011金融统计制度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杜金富要求金融机构正确认识统计工作重要性,自觉地站在宏观调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高度,结合机构自身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增加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为金融机构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全力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统计工作地位,已经不单纯是商业银行一个内部职能管理的问题了,它涉及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金融稳定等战略安全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1.要明确统计与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可以说统计参与经营管理的程度
将会决定统计在银行中的地位,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涵盖在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各个过程中的。要给商业银行统计工作一个准确的定位,给统计的功能一个准确的界定。
按照《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的定义,金融统计至少应包括提供统计信息、统计咨询意见和统计监督三项内容。统计的职能并不是脱离银行业务经营,简单从原始的数据(比如台帐)开始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并最终生成统计报表的。在数据生命周期中,统计应该统筹从原始数据到最终报表数据的生成和应用的整个过程;由统计牵头、各专业部门共同参与,确定报表从原始数据加工生成的规则,各部门负责生成和提供原始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负责监控原始数据质量,对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并最终提供统计咨询意见。
2.目前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衔接外部监管的要求,明确监管报表数据与内部数据直接的对接关系(规则和所需要的基础信息),确定责任部门,监控、评价数据质量,推动基础数据质量的提升,这是商业银行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运用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系统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也是全国金融统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
3.运用数据仓库理论,促进统计工作在数据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的发展,特别是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制定等领域。在目前电子化进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的情况下,数据存储电子化、集中化、统计收集信息(操作型处理)的作用已经淡化,而利用信息支持管理决策(分析型处理)应该成为统计新的发展方向。
(二)金融统计要提升主动调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1.主动适应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利率市场化推进
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如果剔除商业信用、民间融资等融资形式,人民币新增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将面临存贷利差缩小、中间业务占比增加、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归,押品市场重估等新的发展形势。随着全面的金融改革发展,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金融统计体系要能够及时随金融状况进行调整,增强应对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随着货币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统计工作必须及时跟进,主动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以及存贷款利率统计的相关工作;必须“以金融概览为基础架构,尽快建立”全面、统一、协调、敏锐“的金融统计体系,刻画金融业”全息图“,准确、及时反映金融业总量、结构、风险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关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2.要加快金融统计方式方法的改进
(1)从存量统计向存量和流量统计并重;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统计沿用的存量统计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而流量统计反映的则是因为交易、机构分设、核销等因素引起的业务变化,更易于分析和描述经济的活动与趋势,更好地展示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金融统计应根据经济、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随时观察资金流量领域的变化,及时梳理流量统计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资金流量统计指标的统计,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预测方式,提高流量统计分析的质量。
(2)从全科目统计向标准化统计,以及明细数据统计迈进。金融统计标准化是对全科目统计的一个推进,可以解决商业银行间统计数据不可比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逆周期宏观调控也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统计标准化改革,其实施及实践效果要能够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统计工作是全国金融统计的基础,只有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统计改革,才会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也符合“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金融统计的工作环境、调查对象和统计需求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金融统计工作必须更好地融入整个金融市场,把握住市场运转的脉搏,从而为宏观调控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快速、准确和全面的统计信息。
第四篇: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由于绥德县基本不涉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全县民营经济的准确定位是狭义的民营经济。
一、绥德县民营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绥德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迅速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09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94597万元,增加值28072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其中工业增加值7544万元,上缴税金286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5%,利润总额4731万元,从业人员16245人。全县民营经济总量达4377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535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1811万元,年平均新上、技改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绥德县民营经济民展已初具规模,并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值规模大幅增加;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是涉及领域进一步多元化;四是发展新亮点逐年增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民营经济总量小。2009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总产值1860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01%。
2、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一是体制性障碍还未彻底清除,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在市场准入、管理范围等方面,一些不适应民营经济发民的本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特别是还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多头、指导越位、服务缺位和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二是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了解不够。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一些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仍然存在,使得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3、经营场地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土地审批日益严格,民营企业用地难问题越发突出,许多项目资金和技术都已落实,却因场地问题而搁浅。
4、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绥德县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5、思想观念落后。一是有些民营企业所有者尤其是决策者不是靠企业实力和自身素质维持企业生存发展,而是靠拉关系、走斜道、找优惠、钻空子来经营管理企业;二是一些民营企业领导者只注重“利己”而忽视“利他”,只追求短期效益而不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只看重数量扩大外延发展式的规模经济而轻视质量提高内涵扩充式的知识经济,只顾惜自身的政治地位而不潜心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要么只顾眼前不思长远,要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么不满现实自暴自弃;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经营理念上又缺乏诚实守信的意识,自己束缚了手
脚,难以求得发展状大。要改变以上状况,既有赖于民营企业高层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其正确引导,也依赖于民营企业职工自身的观念转变、思想改观和素质完善。
6、发展思路不清晰。民营企业所有者在发展思路上,有的将经营范围任意扩大、经营战线随意拉长而不顾自身实力条件和市场需求,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乱闯市场;有的对其所经营的现有业务缺乏战略眼光和前瞻能力,忽视知识更新,抱残守缺,没有从长远发展角度去及早规划和准备,不从市场找顾客、不随顾客创业务、不依业务竞市场,从而导致其业务做不大、经营忙而乱、管理难奏效;有的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经营,缺乏经营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的热衷炒作市场或迷信什么“策划大师”、“某某模式”,不是靠踏实的经营作风和务实的经营思想去开拓市场、壮大企业。
7、家长式的管理。一些民营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单一的雇佣关系,由此就导致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正,乃至相互不信任;且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去协调双方的关系。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长期共处的“不和谐”所形成的“一言堂”,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三、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绥德县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新论述、新要求,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引导、全面优化环境。
1、创新发展思路,实施民营经济”回归工程”.绥德县民营经济经过多年的发民、积累和提升,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其中土地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推动全县民营经济科学、快速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落实新建企业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建设、发展用地。建设大中小型创业园区,是政府扶持、服务民营企业的平台,是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孵化器”,也是有效解决企业用地的迫切要求。因此,在绥德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无定河或大理河沿岸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回归”园区,形成规模效益、聚合效益、洼地效益,已经成为绥德县发展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国家政策资源,集中服务、扶持、引导;才能形成企业间合理、有效的资源、信息、资金、技术和产品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民营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服务方式,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投资不境,也包括生产环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中,新一轮的竞争必然体现为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综合环境间的竞争。当然,投资环境体现的是政府为投资者提供的投资成本优势,具体来讲,就是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创业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化解困难,确保民营经济在困难情况下仍保持强劲发展。同时还要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的方式,引导企业强化自律意识,回避内部恶性无序竞争。
3、创新产业结构,提升民营经济集群竞争力。红枣和石雕是绥德县的两大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较小,收入弹性较低。所以,必须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方面要改变传统产业都是“夕阳产业”的思想认识,重视做好宣传、引导和扶持工作。只要很好地引导企业实施技改,传统产业完全可以与高科技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聚集、提升。应在红枣、石雕企业专业镇、专业村基础上,强合城镇化进程,通过统一规划,形成局部聚集,园区规模生产,引导与之相关的项目不断向其配套、聚拢、整合,既促进了产业的聚集,也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通过相关联项目在特定区域的有机配套,推动红枣、石雕产业链条的延伸,有效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4、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盯住县外民营大企业发展招商项目,立足绥德县农业、交通、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重点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对接洽谈,积极做好项目引进工作。
5、实施扶优培强战略,提升民营经济档次。一是紧紧围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等产业,发展一批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基地,培植一批主导产业集群。二是把年上缴税金较多的企业纳入培植重点,立足技术、资源等优势扩张规模,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创建“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产业”活动,培植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四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培植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6、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全县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产学研究洽谈会、小企业博览会、境内外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由传统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7、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服务水平。一是突出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公司运作机制,扩大担保金额,同时,借鉴深圳市促进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做法,设立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绥德县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民营及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专职信用评价机构,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三是建立民营经济科技信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搞好项目科学规划论证,为民营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四是抓好民营企业培训。充分利用县远程教育培训和创业培训基地,对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骨干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五是抓好创业培训。通过对技术、经营人员的创业培训,激发他创业需求,培养他们创业能力,教会他们把潜在消费需求变成现实消费需要,实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领办、创办企业。培育人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充分发挥县法律中心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民营企业法律咨询服务,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七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资兴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1
资兴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探讨
李茂芳
(湖南省资兴市农业局资兴423400)
摘要:笔者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资兴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兴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茶叶产业化发展思路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发展现状
1.1.1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基本形成资兴市属于我省茶叶栽培适宜区,是湖南省优势品牌茶区域化建设重点县(市)之一,为了做大做强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市委、市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推行茶叶有机、绿色食品标准生产,提升茶叶的质量和档次,推进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按“品牌联公司,公司加协会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成了东部高海拔的(600-1000米)高山名优品牌绿茶、北部丘陵优质绿茶和南部东江湖库区特早名优绿茶3个优势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培植种茶的大户,推进了茶叶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全市现有100亩以上种植户135户,专业生产茶农占总茶农户的52.6%。
1.1.2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资兴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规模种植始于九十年代初。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促使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5.1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4.1万亩,良种覆盖率在79.6%,年产量1200吨,年产值0.76亿元。茶叶生产已成为我市山区和库区农民的农业支柱产业。
1.1.3 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我市辖区的汤市狗脑贡茶,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绿润灵雅;内质经冲耐泡,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厚醇爽,在宋代曾是朝廷贡茶,近年来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金奖,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狗脑贡”2006年通过了湖南省著名商标认定,狗脑贡茶2006年通过了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食品认证。这些荣誉和证书的获得大大提高了狗脑贡茶的知名度,也提升了我市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茶叶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1.1.4 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我市茶叶产业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在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湖南资兴东江狗脑贡茶业有限公司是郴州市级龙头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组织茶叶协会及茶农对“狗脑贡”茶进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提供中介服务,努力开拓市场。公司近年来发展较快,2010年销售额达到1300万元。资兴市狗脑贡茶叶协会于2003年11月成立,下辖汤市、彭市、皮石、兰市、滁口、团结、白廊等10个乡镇茶叶协会,拥有会员2689户,带动基地茶农5740户。
1.2当前我市茶叶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的来说茶叶生产加工产业化水平低。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很多,但龙头企业数量少,拳头产品不多,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市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茶叶商标有十四个,各茶叶加工企业在市场上相互压价和抢夺茶叶鲜叶方面的恶性竞争给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隐患。
二是对茶业产业投入不足,茶园基础设施差。各级财政对茶业产业的投入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根本改变。
三是我市茶叶生产加工品种单纯为绿茶,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消费水平的需要。茶叶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局限于省内市场,省外市场销售量不足8%,市场份额较窄,销售网络也不完
善。
四是茶叶的清洁化加工生产能力不强,加工生产线设施跟不上,质量提高不快。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我市茶叶产业未来总体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以发展特色茶叶产业为抓手,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大投入,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打造现代特色茶叶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资兴茶叶产业。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产规模化。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茶叶种类的最适宜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技术条件和生产传统;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三是市场区位优。目标市场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带动力强;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2.2 充分整合资金,加大产业投资力度。
一是充分整合资金扶持符合本市茶叶发展方向的项目,扶持重点企业,扶持良种引进和示范推广,改造旧茶园、旧茶厂,扶持产品创新,扶持品牌塑造,扶持优势产区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加强扶持更新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提高茶叶机械化采茶和制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加大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标准化良种茶叶建设。四是政府奖励在茶叶生产升级换代、引资技改、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2.3加强茶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茶叶产业科技含量。
面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成套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针对茶农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不高,急需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现状,加大茶农技术培训,为其传授实用科技,从根本上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提高效益。
2.4以推广名优绿茶精细化加工为抓手,不断提高我市茶叶的质量和档次,增强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茶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提升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一是茶叶加工要从初加工抓起,集中力量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加工厂,坚决取缔初制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加工厂。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尽快扭转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竞相压价的局面。二是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选择加工基础较好的企业,支持他们引进先进名优绿茶精细化加工设备,淘汰和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茶叶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促进规模经营,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规格化。
2.5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在优势产区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提高茶叶产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吸引全国各地茶叶商户到产地批发茶叶商品,降低流通成本,促进茶叶商品流通。极积组织企业参加北京农业博览会和省内外各类产品展销和名优茶鉴评,进一步拓展国内消费市场。
2.6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制订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行生产全程标准化管理,按照产品一致性的要求,实现良种化,按照降本增效的要求,实现技术规程的标准化,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实现产品优质化。加强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推动标准入户。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行“订单农业”,实行优质优价,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名牌战略。二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7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茶叶行业协会,提高茶叶
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扩大茶叶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努力搞好优势茶产品产销衔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形成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茶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组织区域化专业协会,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在财政补贴、贷款扶持、税收优惠、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李茂芳(1972.9-),男,大专文化,1999年毕业于湖南农大农学系农业综合技术与管理专业,现任资兴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联系电话***E-mail:8794748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