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蚕桑合作社的调研分析及规范管理的建议
蚕桑合作社调研报告
关于对蚕桑合作社规范管理的建议报告
国家于2006年10月31日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后,在蚕桑丝绸产业集中产地相继成立了很多《蚕桑专业合作社》,在配套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蚕桑合作社》无序运作,不同程度给发展有序的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过去蚕茧的主产区毁于一旦。如四川的绵阳川西北片区;南充遂宁川东北片区;巴中达州的川东片区;受到最大冲击的巴中达州川东片区,蚕桑产业所剩不多,现正在花很大的力量和投资艰难地恢复发展。川南片区现在也正受到合作社强烈冲击,其中乐山、自贡、内江、泸州蚕桑产业已所剩无几,只有宜宾市高县、珙县蚕桑产业,在地方党政高度重视,行业管理有力,相对较为稳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目前也正受合作社和非法茧贩收购鲜茧的冲击,越是蚕桑集中产区非法收购越严重,零星分散产区没有合作社和茧贩子活动,特别是高县,蚕桑产业有停滞和质量倒退的趋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据了解现已成立了6个蚕桑专业合作社,给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
四川唯一未受冲击的是边远的凉山片区,以宁南县为代表的蚕业发展势头强劲,质量好、价格高,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蚕农、企业、政府“三满意”,成为四川蚕业的一面旗帜。其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地方党政统管产业,由唯一的龙头企业经营、发展产业。纵观全省,凡是无序竞争的地方,行情一波动,就大起大落,企业、蚕农没有安全感,对产业没有长期发展投入的意愿。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产业的长足发展,也将影响一方经济的发展。
垮下去容易,发展很难;现就如何加强对蚕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规范其行为,提出以下一些分析和建议:
一、合作社的准入
1、以县为单位,凡是当地有龙头企业的不能再办蚕桑专业合作社。
因为现有的丝绸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的国有丝绸公司,是具有双重职能的事业单位(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职能);在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成为各地出口创汇、解决就业、增加产值、增加税收的骨干企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初开始,各地丝绸公司陆续改制,主要标志是政、企分开,管理职能回归到各行政、事业部门,经营职能保留下来。因此,现各地的丝绸龙头企业是过去的国有丝绸公司改制过来的,已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其技术服务体系、经营销售体系、生产发展投资体系、管理体系、收购网点等十分健全、十分成熟,社会化程度相当高,完全能满足丝绸产业发展的需要,再成立所谓蚕桑合作社与之竞争,纯属多此一举,把有序的市场经济搞成无序的自由经济,最终吃亏的是这个产业,是蚕农。
2、以县为单位,当地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可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但都必须有一个外地龙头企业作后盾,否则,产业发展也是空谈。靠几个合作社单打独斗,发展和支撑不了丝绸这个产业。
3、合作社成员应限制范围,不能跨乡镇,更不能跨县,只能在本镇乡或本村社发展社员,为其做好发展和技术服务。
4、合作社增加社员应事前报批,不能事后备案,社员不能多头参加合作社。有的合作社每收蚕农一次茧就发一个社员证,就成为他的社员,有的蚕农几季下来卖茧给不同的合作社,就成为几个合作社的成员,最后无一个管他们。这种随意性、投机性
收社员,造成蚕农思想的极大混乱。
二、对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再认识。
从目前高县成立的合作社来看,一不为蚕农技术服务(产前、产中、产后)。二不为蚕农发展生产(没有栽一颗桑,没有修一个蚕棚,没有办一个培训班,没有建一个共育室)。三不投入(对蚕农没有任何生产扶持和资金投入)。四是不对社员(蚕农)实行利润分配,少数组织者获利。只是做两件事:“抢茧”(行情不好时不抢)和“偷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开数量和单价),靠低成本同龙头企业进行无序的违法“竞争”。如果不对蚕桑合作社进行规范管理,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就是对地方政府、蚕农、正规的龙头企业的极大伤害。
蚕桑合作社的七大危害:
1、搞乱基层干部、蚕农和企业员工的思想。
2、扰乱正常的蚕种供应、蚕茧经营秩序,“三无”蚕种流入农户,有合作社的地方非法收购就猖獗,无法打击,一天几个价,使蚕农拖茧到处跑。
3、搞乱栽桑、养蚕、烘炕的技术规程,阻碍蚕业科技推广和实施。
4、破坏了优质资源,造成蚕茧质量下降。由于收购统茧和毛脚茧,不分质量好坏一个价,毛脚茧质低价高,错误引导蚕农不用方格族,不搞共育,不选茧出售,蔟中不管理,只图重量,不管质量。
5、六种形式坑农害农1)、打白条。2)、承诺比公司高2-3元/公斤,过后不能兑现。3)、吃价差(利用部分山区村社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以低价格欺骗蚕农)。4)、短斤少两(秤支未检验,利用老年人眼光不好,以上门服务为幌子,利用蚕农出售
前未过重,骗重量)。5)、以不扣水分,不扣黄斑为幌子,低价收统茧统价,误导蚕农。6)、压级压价(在公司没有统一开秤收购时,合作社就以超低价收购)。
6、偷漏税(虚开数量和价格)造成各类税收的流失和影响税源的培育。合作社经营一吨干茧流失到外地属于本地的各种税费流失7200元(农业、工业环节增值税、附加税、印花税等)。
7、影响产业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招商引资及产业链延伸,使正规企业不能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如果是龙头企业投资,合作社受益,谁敢投资。
三、应加强对合作社的清理审查
建议各地相关部门(农业、商务、国土、税务、工商、质监、公安)从以下几方面对已成立的合作社,进行清查和解剖,该规范的规范,该取缔的取缔,就象打击运输业存在的非法运营一样。
1、是否非法供应“三无”蚕种。
2、是否偷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数量和价格)。
3、是否对蚕农有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和投入。
4、账目是否健全,出资是否到位,分配是否规范。
5、是否非法占用耕地建土炕和安装烘茧设备。
6、合作社成员是否真实和跨区域。
四、加强税收方面对合作社的管理
1、实行执照、章程、成员名单(工商、税务登记是否一致)、出资名单等的信息备案制度。
2、实行发种数量、收茧数量、收购时间预报制度(只能收本社员的茧,收购期间5日报一次数量),按月报送工资、用电、用煤、干茧数量等。
3、加强对合作社干茧销售环节的购销合同、运输方式、现
金流量(流进流出需经银行转账,不能现金交易)的管理。
4、分配方案应有成员签字并报税务局备案。
5、发票购买5日后验证。
四、支持规范运作的合作社。
真正为蚕农服务的合作社要大力支持,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蚕农利益连结机制,使丝绸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以上是公司对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六年来的深刻认识,已感觉出蚕桑专业合作社的无序竞争、不投入产业行为,势必将经过几十年发展好的高县蚕桑产业毁于一旦。为此,特向相关领导、部门作以上建议报告。
2013年6月26日
第二篇: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分析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
委、区政府和农林部门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优势整合和利益互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有效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使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本身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双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2家,有入社社员3100多人,注册资金280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12.5万亩,联系带动农户6.8万户,覆盖粮食、水产、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初步体现农民合作社“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我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服务实力、经营能力、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我区的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区域范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它的诞生时期不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虽然宣布成立,但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仅仅只是一个装饰,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有的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有的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样,既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
2、社员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由于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监事会、理事会成员都是由社员中选举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经验都还比较缺乏,有的是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办事,没有长足规划,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等、靠、要”思想严重,事事都依赖于依托部门指导,导致合作社缺乏规范化管理。同时,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导致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合作社发展缓慢。
3、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民拥有了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由此养成独立生产的习惯,组织、合作意识淡薄。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带动能力也不强。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环境不够宽松。农业是一个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国家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信贷扶持,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虽比单家单户强,但由于规模小,实际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是相对的弱者,积累财富手段单一,难度很大,况且他们还没有从合作社中得到很多实惠。同时,农业本身受气候、市场的双重制约,独门独户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户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很弱,风险较大,合作社借贷融资困难,难于把产业做强做大。
5、信息服务落后,市场信息不灵。合作社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农民由于市场需求信息不灵通、掌握信息手段单一,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使农副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都存在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合作社受城区农贸市场销售有限性和农民消费水平不高的双重制约,农副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再所难免,增加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风险性,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聚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组织化的主体作用。
2007年以来,各地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但农民却普遍反映他们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好处。长期以来,农民增产不增收、涨价没收益似乎成了一个走不出的怪圈,原因何
在?除了体制政策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市场的没有话语权,对销售的农产品没有定价权。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各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
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更是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到更高的高度。事实上,农民通过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市场地位不断提高,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了重视,维权成本减少,利益受到了保护。
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优势。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年活动的启动,各级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社会化服务优势,连接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维护农民权益,增强竞争能力。
二是发挥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材的智力优势。随着我区高素质农民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脱颖而出,这些农村的能人、种养大户,懂技术、懂经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因此引导新型农民和乡土人材、种养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子。
三是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人员、技术、资金优势。各个部门的基层单位和人员,常年深入农村,与农户直接接触,掌握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具有较强的技术、资金、人员等优势。相关部门基层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或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努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合作社典型。
四是发挥地域产业的集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织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联合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鼓励跨区域联合,打造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姜山镇的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汇集了朝阳、丽水、姜山各个片区的154个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通过合并还使合作社从过去只能提供机耕、收割、排灌服务拓展到了提供全程机械化“六统一”作业服务,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我区实际,积极有效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给与指导、扶持和服务。
当前,要使我区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只有农产品走出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现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发挥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区现代农业的进程。其对策是:
1、深化规范性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示范社建设行动就是引导和规范合作社的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从中每年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2、加强政策、金融扶持力度。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金融机构应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应当享受。
3、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打造品牌。每个合作社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知名度上升了,市场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这就要求合作社要注重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增强商标兴农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更多的无形资产。
4、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工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精神家喻户晓,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5、加强监督,维护成员的利益。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监督管理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必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监督,使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紧密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依法行使权力,保护成员利益,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依法审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和相关资料,健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促进合作社依法经营合法运行,积极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员的权益。
第三篇:对门诊慢性病管理情况分析及几点建议
对门诊慢性病管理情况分析及几点建议
【摘要】慢性病问题是医疗保险工作所需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为降低基金的支出风险,使有限的基金解决基本的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随着门诊慢性病逐渐被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因此,有必要对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进行分析。以兵团四师为研究对象,了解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医疗保障 门诊慢性病 管理
Abstract: Chronic problem of medical insurance work is needed for one of the key issues.increasingly impact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burden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reduce the risk fund, limited funds to solve the basic needs.the maximum guarantee insured property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 good social benefits for outpatient,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medical insurance,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health management analysis.in these four for the study, about medical insur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find problems an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medical insurance Outpatient chronic manage 慢性病是指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疾病持续时间长,且难以治愈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白血病、红斑狼疮等)和精神病等。我师自2001年6月实施医疗保险后,就开展了门诊慢性病工作。门诊慢性病的鉴定、治疗、结算坚持“自愿申报、统一范围、统一程序、统一办法、统一标准、病有所医、限额核报、超支自负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但是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报销形式和支付水平已经很难再满足门诊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实行门诊慢性病费用的统筹已刻不容缓。
一、目前我师门诊慢性病的种类、鉴定、支付形式标准及结算管理办法 医保启动之初我师列入门诊慢性病病种的有13种,在运行中发现,由于肝硬化、慢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风湿病四类病,一般需住院治疗,从2003年起就不再列入门诊慢性病病种中,目前列入的病种有9种,均按照自愿申报、统一范围、统一程序、统一办法、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鉴定。
(一)鉴定政策及方式
我师2009年对慢性病鉴定和报销政策进行了调整,改原来的每两年进行一次门诊慢性病鉴定为一年两次,上半年进行病历鉴定,下半年实行现场鉴定的政策。依据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确定门诊慢性病病种统筹基金的支付限额,将单病种的支付限额每年控制在600元以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病种的支付限额在单病种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每年最高不得超过800元。
(二)病种种类及支付标准
各类门诊慢性病种的具体支付标准为:高血压病二期:550元,结核病:400元,糖尿病:550元,心血管疾病:500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500元,恶性肿瘤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康复期对症治疗药物(不包括自费药物):600元,系统性红斑狼疮:500元,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400元,精神病:200元。虽然目前确定的待遇标准较低,尚不能满足门诊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但仅2009年一年全师门诊慢性病人员6985人,拨付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就达到395万元。
(三)结算管理办法
为保证门诊大病患者医疗费用按政策规定用好用足,将原来执行的门诊慢性病总额预付,限额报销的办法,既社保中心根据各病种支付限额,按人数、病种、金额将款项一次性拨付给各定点医院,患者将一年内产生的费用到本人所在定点医院报销的办法,于2009年修改为将门诊慢性病患者所应享受的待遇直接注入门诊慢性病患者的个人账户,杜绝了以往报销手续繁琐、慢病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情况的发生。
二、门诊慢性病病种分布情况 我师医疗保险采取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门诊慢性病的对象为参保单位符合条件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异地安置的退休(职)人员、灵活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未开展此项工作。
门诊慢性病的人员分布情况:师直机关、事业单位634人;师直企业597人;农牧团场5754人。
门诊慢性病的病种分布情况(包括同一人多病种):高血压2730人;结核病60人;糖尿病2698人;心血管疾病971人;脑血管疾病后遗症607人;恶性肿瘤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康复期762人;系统性红斑狼疮48人;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586人;精神病175人。在这些病种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达到5428人,占慢病总人数的62.85%,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占11.24%、恶性肿瘤占8.8%、脑血管疾病占7.03%。
门诊慢性病的地域分布情况:农牧团场的牧区高血压病人的患病率高达60%;农区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65%;城市周边肿瘤、心脑血管发病率较高。
根据我师2001-2009年的数据,慢性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之势。慢性病患病人数近几年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更快。
三、慢性病的发病率成因
慢性病人数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我师慢性病病种、地域分布的数据分析,慢性病的病种、分布地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大的因素有不良生活方式: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酗酒等;环境污染: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化:污染、生活节奏加快;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1.4%,比中青年高3-4倍;
在现实中的主要反映为:牧区由于其饮食方式的影响,长期喝奶茶,腌制肉品,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农区和城镇;而农区和城镇由于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方式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大量农田、草场被征用建成工厂,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造成环境污染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发,绝大部分慢性病病例是数量不多的已知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和使用烟草。在全球,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转向高脂和高糖的食物,而且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包含更少的体力活动,这些危险因素正在加大。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更大力度的烟草制品市场营销和销售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遭受烟草的危害。全球有10亿人超重或肥胖,而且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不立即采取行动,到2015年这一人数将上升至15亿以上。
四、门诊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我师纳入门诊大病的慢性病种有限,没有纳入门诊大病的慢性病患者,个人经济负担过重,或因不能报销门诊费用,而用住院替代门诊,造成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的浪费;部分纳入门诊大病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则由于慢性病的门诊待遇过低,选择用住院替代门诊,造成浪费,只将慢性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才纳入门诊大病范围,给予一定的报销,不利于慢性病早期的积极治疗,早治疗早控制,等到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时候可能花费更多的资金,反而不利于费用控制。2009年我师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0568、5904、18008 元。2009年我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87 元,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6649 元。慢性病给居民家庭和个人,尤其是给团场农牧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将使人们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遏制和减少门诊慢性病的发生、及时开展门诊慢性病统筹,使广大门诊慢性病患者尽早脱离“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困境。
在门诊慢性病统筹工作上,地方(州、市)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为减少兵地差距,门诊慢性病统筹工作客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加强门诊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工作 虽然慢性病是最常见和费用最高的卫生问题之一,但也是最容易预防的疾病之一。通过慢性病社区管理,既指在社区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疗费用为目的的一种健康管理模式。在我们兵团就可以通过团医院、连队卫生所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及时的体检建档,定期的体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将慢性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范围。
1.社区动员和诊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居民宣传发动工作,建立全师居民健康档案,掌握社区人群疾病的发病情况、慢性病相关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流行特征,评估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提出优先解决的领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针对慢性病人开展积极的疾病干预和控制,大多数慢性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脂肪吸收过多、饮酒过量、食盐过多等)、缺乏身体锻炼和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血压偏高、血脂偏高;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预防、行为干预来控制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控制慢性病病情;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有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的职能,促进健康、控制疾病的行为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长项。
2.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通过对辖区内3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首诊测血压,对肥胖等型糖尿病对象开展门诊免费测血糖,发现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等高危人群,纳入管理对象,每年提供一次免费血糖、血压检测和门诊随访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督促其定期监测危险因素水平,必要时提出就医建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控制危险因素后,约80%的心脏病、中风、2型糖尿病,40%的肿瘤可以预防;有效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或延缓慢性病发病或使疾病逆转”。
3.重点慢性病患者管理。建立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档案,按照国家、自治区、兵团有关规定,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和适宜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水平和主动就医意识,并做好与上级医院的转诊服务。4.全人群健康促进。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有计划地开展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技能指导和社区人群保健意识的培养与技能培训,促进全人群的健康行为改变。对于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主动认识疾病和定期体检的意识。对患病人群提供慢性病用药、防治知识咨询等。
(二)扩大门诊慢性病种类、放宽慢性病的准入
目前我师的门诊慢性病仅有9种,科学合理确定门诊慢性病种类十分必要,将一些慢性病纳入门诊慢性病范围管理,一方面可以减轻了慢性病患者的个人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在控费上,能减少了慢性病患者因门诊负担过重转而选择住院治疗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不必要的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支出。2009年我师住院人次达1.87万,较上年增加了14%,其中增加的10%左右为慢性病住院,当年医疗费增加1千万,统筹基金支出增加6百万。
门诊慢性病(大病)实行资格准入。医疗保险机构制定门诊大病病种目录及每个病种相应的准入(诊断)标准,然后依据病种目录和诊断标准,对提出要求的门诊疾病患者是否具备某个门诊大病的资格进行认定和审批,一直以来我们对慢性病纳入门诊大病进行一定的限制:通常是在慢性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才将其纳入,比如高血压2期甚至3期以上,糖尿病合并并发症,脑出血并发后遗症等。适当放宽慢性病的准入,对于及早进入门诊慢性病的治疗,减缓慢性病并发症,减少住院治疗情况的发生,从而起到节约住院费用和节约医疗资源的作用。
(三)开展门诊慢性病统筹
作为门诊大病的慢性病,医疗保险将其纳入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实行单独的管理办法,采用不同于住院的特殊支付政策----门诊费用视作住院。慢性病患者需选定l-2家定点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门诊慢性病的就医医疗机构,通过提高统筹基金支付比例、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就医,慢性病患者可以持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还可以通过对门诊慢性病的药品实行统一、集中配送,实现低价供药,降低药费。具体的支付范围有两种形式:
1.“大目录”管理
参保人就医、用药、诊疗必须在基本医疗保险 “三个目录”范围之内,且属于疾病治疗、检查所必须,统筹基金才支付。
2.“小目录”管理
为每个疾病分别制定了具体的用药、治疗项目的范围(小目录)。对超出小目录范围的药品与治疗项目,即使符合医保三大目录,其费用也不予支付。
我师门诊慢性病已达6985人,年支付额近400万元,占全年医疗统筹基金支付总额的11%,未来人员还将不断增多,支付额不断增加,无论是采取“大目录”还是“小目录”的管理方式,都对广大门诊慢性病患者可以带来真正的实惠;我师目前采用的将门诊慢性病费用按标准有限地待遇注入个人账户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缓解门诊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只有开展门诊慢性病费用统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门诊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高、病情发展快的、住院率高的问题,从而降低住院率,减轻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缩小兵地差距,使广大门诊慢性病患者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给他们带来的一份安宁、一份平安。
第四篇:对规范税务登记证注销管理的几点建议
税务登记证可以说是纳税人的“身份证”,是纳税人向外界展示“身份”的重要证件,也是纳税人接受税务管理、承担纳税义务和享受有关纳税权利的证明,在税收征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条规定: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
当前,在税务登记证的注销方面存在四项突出问题:一是“自然”注销。有的纳税人当经营失败时,为了逃避责任,往往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证就一走了之,或在办理注销过程中因税款未缴清或发票未核销等问题后就“自然蒸发”。二是“自动”注销。有的纳税人在经营状况差、经营场所拆迁等原因,不按程序向税务机关报告,就“自主”停业、自动消失,加大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监控的难度。三是只注销税务登记证,不注销银行账户,并利用这些账户搞不法经营,偷逃税款。四是假注销。即纳税人办理注销登记并不是真不存在,而是通过注销登记,变更纳税名称等手段,成立新的纳税企业,从而达到逃避法律责任、偷逃国家税款的目的,如企业所得税的管理。
针对当前税务登记注销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笔者建议:
首先,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国、地税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以及与工商等部门的信息联系,建立定期通报或联网协作制度,按月及时核对税务登记证的信息情况;国税稽查部门要加强与征管部门的沟通,制定预警机制,以提请其加强对这部分纳税人税务登记证的监控,做到防患未然。要积极与街道、社区、乡镇等协税护税组织配合,及时堵塞税务登记证管理中的漏洞,提高税务登记证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加强对税务登记证的动态监控。征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地域分布特点,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实行划区分片、责任到人的管理方法,确保税务登记证所载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纳税人在按程序注销等方面的税法宣传,培养纳税人依法正确使用税务登记证的行为和意识。
再次,加强日常的检查工作。征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日常检查,一是对消失的、不存在的纳税人,要及时查找原因,确因停业或不经营的,要区分不同的情况进行注销或非正常户认定等;二是对新办企业,要加大企业所得税任务指标考核力度;三是对注销了税务登记但银行账户仍存在的纳税人,要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对注销企业的银行账户进行检查;四是对通过注销登记,变更企业或法人名称等手段成立的新企业,要严格盘点注销企业存货,强化跟踪管理。
最后,加强注销环节税收管理。一方面对税务登记证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对税负异常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证须经稽查程序,另一方面,对纳税人对利用税务登记证进行违法活动的,要坚决予以打击,情节严重、触犯国家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为纳税人规范使用税务登记证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五篇:个人对合作社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个人对合作社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如何做大做强我们合作社,我想领导阶层必然有一定计划和决策。但根据合作社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各个方面因素的考虑,我还是想给合作社做出一些建议,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多多海涵。
一、构建企业文化,实施和谐管理
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只有企业文化与经营工作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管理,重视人才储备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便没有财。有这样一句话:“世间事,在人,在志”。公司要发展,归根到底,需要我们全体员工推动。很多时候,关键性的人才就像是船上的舵手,操控全局,掌握方向,可以带领企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壮大,其价值远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因此,公司应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应积极打造人才资本,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尤其是加理事长和社长的培养,增强凝聚力,避免人员流动性过大,做好人才储备。
三、树立诚信理念,建立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对外宣传我们合作社时,我们要做到:不做虚假的宣传,也不夸大其词,实实在在的对群众进行宣传,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进而加入我们。
以上就是我对合作社下一步发展的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衷心地祝愿我们合作社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