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生物化学期末复习范文
1.氨基酸有两种不同的构形,即L型和D型,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2.(多肽链)是蛋白质分子的最基本结构形式。
3.DNA复制时辨认复制起点主要靠(特殊DNA序列)来辨认。
4.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每生成一个肽键,需消耗高能磷酸键数为(4个分子)。
5.(肽键)是联合氨基酸之间的共价键。
6.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首先研究清楚的是(人胰岛素)。
7.阅读mRNA密码子的方向是5′--3′.8“转录”是指DNA指导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由RNA指导合成(蛋白质)。
9.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又称为(空间结构),立体结构,或高级结构,它是蛋白质分子中原子核集团在三维空间上的排列和分布。
10.CM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11.在mRNA分子中,可作为蛋白合成时的起始密码子的是(AUG),终止密码子是(UAA.UGA.UAG).12.转运线粒体外的NADH至线粒体的方式是(苹果酸-天冬氨酸)和(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13.(赖氨酸)氨基酸脱羧基作用生成尸氨,(鸟氨酸)氨基酸脱羧基作用生成腐氨,它们均有降压作用。
14.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保钠)和(排钾)。
15.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白化病患者体内缺乏(酪氨酸)酶。
16使血糖下降的激素是(胰岛素)。
17.在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的过程中,其限速酶是(精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尿素中的氮元素来自于(氨)和(天冬氨酸)。循环在细胞的(线粒体)和(胞液)进行。
18.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被有关的酶水解后可生成两种第二信使,它们分别的、是(甘油二脂DG)和(三磷酸肌醇IP3)。
19.维生素D要转变成活性维生素D需在其(25)位和第(1)位进行两次羟化。
20.LDL的生理功能是(肝细胞合成的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高密度脂蛋白的生理功能是(血液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内)。
21.治疗痛风症的药物是(别嘌呤醇),其原理是其结构与(嘧啶次黄嘌呤)相似。
22.(磷酸化)和脱磷酸化)是化学修饰最常见的方式。
23.非线粒体氧化体系,其特点是在氧化过程中不伴有(偶联磷酸化),也不能生成(ATP)。
24.某些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是因为这些药物结构与酶相似,其中氨甲嘌呤(MTX)与(叶酸)的结构相似,氨杂丝氨酸与(谷氨酰氨)结构相似。
25.蛋白质解离成阴,阳离子的相等,即所带正负电荷刚好相等时,称为两性离子,又称(兼性离子)。
26.高浓度的中性盐可以沉淀水溶液中的蛋白质,称为(盐析)。
27.(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或装配机。
28.(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9.写出下列核苷酸的中文名称cAMP(3′5′-环腺苷酸),Cgmp(3′5′-环鸟苷酸)。
30(肽键)是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基本结构键。
31.(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重要的器官。
32.DNA双螺旋结构中A,T之间有(两条)(氢)键;而G,C之间有(三条)(氢键)。
3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他们之间是通过(3′5′-磷酸二脂)键相连接的。
34.糖原合成的限速酶是(糖原合酶),糖原分解的限速酶是(磷酸化酶)。
35.在无氧的条件下,由葡萄糖或糖原生成乳酸的过程又称为(糖酵解)。
36.糖异生过程在所需能量由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GAP)供给。
37.(6-磷酸果糖激酶)是糖2酵解阶段最重要的限速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是时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限速酶,也是该循环的主要调节酶。
40.在血浆中脂肪酸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运输,脂类物质与(载体蛋白)结合运输。
39.三羧循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38.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41.尿素主要在(肝脏)合成,(NH3)和(CO2)是合成的原料,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
42.过氧化物酶催化生成(H2O2)可用于(杀菌)。
43.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中嘌呤的原料是(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CO2)和(一碳单位)。
44.化学修饰最常见的方式是磷酸化,可使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磷酸化酶活性(增强)。
45.DNA合成的方向是5′-3′,多肽合成的方向是(N-C).46.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是(天冬氨酸),(谷氨酰氨)(CO2)
47.蛋白质合成的基本原料是(20)种(-氨基酸)。
48.除了肝脏和肌肉外,(肾)等组织器官对血糖浓度也有一些影响。
49(.DNA)是遗传信息的模板;(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
50.联合脱氨基作用主要在(肝,肾)等组织中进行。
51.(三羧酸循环,生物氧化,氧化磷酸化)是所有产能物质在体内的最终共同通路。
52.只有(肝脏)含有和成酮体的酶,所以是酮体生成的唯一器官。
54.(血浆脂蛋白)是脂类的运输形式,(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只在肝中合成。
55.除石胆酸外,95%的胆汁酸可进行“(肝胆循环)”,使胆汁酸被反复循环利用。
56.血钙以(离子钙)和(结合钙)两种形式存在。
57.一种氨基酸最多可以有(6)个密码子,一个密码子最多决定(1种)氨基酸。
58含硫氨基酸有(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
59.脂肪酸的 –氧化在细胞的胞液中进行,它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氨,和硫解)四个连续反应步骤。
60写出下列核苷酸的中文名称:CTP(三磷酸胞苷酸)dATP(脱氧三磷酸腺苷酸)。
61.在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中重要的调节酶是(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和(磷酸核糖氨基转移酶)。
62糖酵解中催化作用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磷酸甘油酸激活酶)和丙酮酸激酶)。
63.体内ATP的产生有两种方式,它们是(作用物水平的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64.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见的嘌呤类似物有(6-MP)常见的嘧啶类似物有(5-FU)。
65.DNA的二级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形成(双螺旋碱基)结构,此结构内部是由含(氨碱)通过(氢键)相连而成。
66.DNA的双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以转录生成RNA,此链称为模板链。
67.酮体包括(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HMG—COA)h合成酶是酮体生成的限速酶。
68.人体每日排出钙的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排出。
69.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特点是(反应类型的多样性)和(反应的连续性),及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
70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是(氨基酸),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蛋白体)。
71.RNA的转录过程分为(起始,链的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72.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使Km(不变)使Vm(变小)
73.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相结合才具有活性。
74.(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肾)也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75.血糖的主要代谢去路包括1.(葡萄糖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供能,这是主要去路)2.(在肝,肌肉组织中合成糖原)3.(转变为非糖物质)4.(转变为其他糖及衍生物)5.(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超过了肾糖阈值时,出现糖尿)。
76.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4)次脱氢,(两次)脱羧反应。
77.人体内的胆固醇(1/3)靠食物供给,2/3由体内合成。
78.在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称为(前导)链,不连续合成的链称为(随从)链。
79.(尿酸)是人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
80.脂蛋白是脂类的运输形式,(HDL)和(VLDL)均只在肝中合成。
81.脂肪酸的合成在(胞液)进行,合成原料中碳源是(乙酰COA),供氢体是(NADPH+H+),它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82.氨在血液中主要是以(谷氨酰氨)及(丙氨酸)两种形式被运输。
83.血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血红蛋白)。
84.呼吸链由(尼克酰胺,核黄素蛋白类,鉄硫蛋白类,辅酶Q)和(细胞色素类)五类成分组成。
85.(谷氨酰氨)既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第二篇:管理学期末复习
管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管理: 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目标、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领导:指导、协调、激励下属,解决冲突
控制: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效率:只涉及活动的方式,与资源利用相关,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分
效果:涉及活动的目标及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管理者角色类别:(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只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说是与组织内外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
正确判断的能力(注:由低向高)
管理者类型: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管理环境:宏观环境(一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微观环境(具体)---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
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用户研究+供应商研究、组织内部环境---SWOT
SWOT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法的简称(1把内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帮助人们认识
和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关系,及时地调整组织经营策略2使用二维平面矩阵,直观而简单3是人们辩证思考问题4可组成多种行动方案供人们选择)
科学管理理论:提出者: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罗
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操作方法;计件工资报酬制
度;工人和雇主互利合作;计划职能同执行分开,实行科学工作法;职能工长
制;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主要代表人物:卡尔 乔治 巴斯;亨利 甘特;哈林顿 埃默森
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4条管理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
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韦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理想化
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试验)四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接
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创新处:工人是社会人;企业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满足度实现提
高效率的目的第二章
决策: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整过
程
群体决策:组织整体或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做的选择或调整(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
优点:科学性、产生更多的方案、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提高合法性
缺点:消耗时间、速度效率低、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个体决策:指个人在参加组织活动中的各种决策(个体与群体优缺点互补)
德尔菲法:利:匿名性、量化收敛性、反馈性;弊:耗时间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优:节约时间和精力弊:限制决策者的自由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过程的结果完全由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决定的一类问题,它可采用最优化、动态规划
等方法解决(应具备的条件:明确目标、自然状态、行动方案、计算损益值)
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人无法确定未来德中自然状态发生概率的决策(等可能性法、保守法、冒险法、乐
观系数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组织文化:组织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业标准、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
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
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伦理
计划的作用:管理者指挥的依据、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
滚动计划法:用来编制和调整长期计划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对促进长、中、短期计划衔接是十分有
效
目标管理:一种鼓励创新,防止工作中出现互相出现矛盾的目标或根本没有目标的管理方法
重点:让组织中的各层管理人员都与各自的下属围绕着下属的工作目标以及如何
完成这些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
具体方法:目标设置阶段(最高管理部门提出组织的预定目标+进行有关组织+人事决策+确定下
属目标+目标的平衡与调整+目标体系的调整和确立)
目标实施阶段(授权下级部门+加强交流领导+不定期检查)
总结和评估阶段
优点:改善管理工作、组织明晰化、鼓励员工用于承诺和自我实现、形成有效的控制、良好的整
体性
缺点:目标难易制定、强调短期目标、费时间
必要条件:推行目标管理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
主管人员积极参与、协调和授权
有效的前景调查和计划活动
目标管理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
第三章
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系统的四要素:目标和宗旨、人员与职务、职责与职权、协调
组织工作: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使组织发挥作用、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工作的过程:明确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进行分类(职位与岗位设计问题);组合各种
活动,形成管理部门或单位(组织结构类型);职权授予各个管理者(职权配置);人员
配备或人力资源管理;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组织设计的任务: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创业+职能发展+分权+参谋激增+再集
权)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权责对等、目标统一
组织设计最基础工作:职务设计与分析(植物设计四阶段:专业化、扩大化、丰富化、团队)
组织的管理层次受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与能力;工作内容与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部门定义:组织中管理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部门划分的目的: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分工合理、权责分明,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
标
部门划分的方法:人数、时间、职能、地区、产品、顾客、技术活设备
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直线职能
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特点-自己职权范围内有决定权,对所属下级的工作进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职能部门和人员只是参谋,对下级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没有指挥命令的权力
优点-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只能高度集中、职责
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
缺点-下级部门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受到限制;各成体系没有横向沟通联系,工作易重
复;参谋与直线部门目标不一致易造成矛盾;组织系统适应性较差,缺乏弹性;增加管
理费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组织最高层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
优点:组织最高层摆脱具体的日常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作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责权利划分明确,易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培养管理人
才
缺点:机构重复,人员浪费;独立经营,人员交换支援度差;事业部之间易造成竞争,发生内耗;架空领导
采用的基本条件:按专业化原则划分事业部,并确保各自的独立性;事业部之间相互
依存;保持控制适当的竞争;具备管理各事业部的经济机制,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
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员配备:利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结构中的职位进行不断填充的过程
工作程序:确定人员需要量,选配人员,考核及评价,制订和实施人员培养计划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动态平衡 管理人员的来源:内部提升:优点-有利于对选聘对象的全面了解,以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
聘者迅速展开工作;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组织对成员的培
训得到回报,获得比当初投资更多的培训投资效益
缺点-内部人才质与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将会只去获得一流人才的机会;
近亲繁殖,无创新;大体能力相当的情况会使没有受提拔的人受挫 外聘:优点-有利于招到第一流的管理人才;避免近亲繁殖,带来创新;可避免不受提
拔人员的积极性受挫,避免组织不团结,节约培训的经费和时间
缺点:组织内部员工的士气积极性受到影响;应聘者对组织的历史现状不了解,不能迅速展开工作;重学历、文凭、资质等导致应聘者失望
组织管理人员身份类别:直线主管+参谋主管(参谋关系伴随直线关系而产生的)
直线:一种命令与指挥的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有决策与行动的权力
参谋: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有思考、筹划建议的权力区分两者的标准:分析不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明确职权关系;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突出区别表现:是否是程序化的和其目的的不同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
训作用;规范成员的行为;正式信息通道的补充
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扩大抵触情绪;舒服成员的个人发展;发展组织惰性
委员会管理的优点:集思广益、协调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激发主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沟通联络 委员会管理的局限性:时效较差;决策妥协;权责分离
怎样科学运用委员会管理:职权和范围要科学;规模要适当;成员要选择;主席要发挥好作用
组织变革的动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社会到来;消费市场对企业的挑战更直观;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个体(习惯、安全、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
组织(结构惯性、变革点、群体惯性、已有的专业知识、已有的权力关系、已有的资源分配)
虚拟组织-定义: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组织未来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组织形态
-特点:传统的企业/组织界限模糊化;流动性、灵活性;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组织合作;运用并行工程(非串行);技术上占优势;可看成企业/组织网络
-优越性:跨越空间限制;超越工作时间限制;速度优势;成本优势
组织文化: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
组织文化的作用:自我凝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激励功能、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特点:评价性、自然性、个体性
组织文化建设应抓好的环节:科学地确定组织文化的内容;宣传倡导,贯彻落实;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学习型组织-定义: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特征: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
领导者的新角色
-意义:解决传统企业组织的缺陷;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理论解决
企业生命活力问题
第四章
领导-定义:激励、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作用:指挥、激励、协调、沟通
-权力构成:法定权(担任的职务)、强制权(下级的恐惧感)、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X理论);“社会人”假设(霍桑实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人”
假设
领导行为的理论描述:领导方式的理论描述;利克特的四种领导基本方式;斯托格弟和沙特尔的“四分图理
论”;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方式:专职式领导;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
领导的权变理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费德勒模型;途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参与
模型
激励: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需要: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
动机:诱发、活跃、推动、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
健和激励);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性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负)
激励方法:目标激励、支持性激励、榜样激励、评比竞争竞赛激励、强化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员工持股
激励、危机激励、企业文化激
群体-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 团队-定义:也是群体
团队区别于群体的特征: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以及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团队目的或目标
群体与团队类型:高层管理团队、研发团队、指挥群体、特别工作队、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虚拟团队联
谊群体、利益群体
如何管理取得高效:激励群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减少群体中的“大锅饭”现象
沟通-定义:指信息与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与客体直接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信息沟通基本条件:涉及两个人以上;沟通客体;传递信息的方法
信息沟通的三要素:发送者、接收者和所传递的内容
沟通的分类:按照通道不同-正式与非正式;传播媒体的形式-书面与口头;信息传播的方向-上行、下行、横向;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
沟通技术: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群件
第五章
管理中的控制-定义:为实现组织目标,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呗管理者的行为,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调整等管理活动
-目标:限制偏差的累积;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降低成本-基本要素:建立控制标准、衡量偏差信息、采取矫正措施
-特点:整体性、动态性、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层次:(由低到高)运营+财务、结构、战略
-类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重要性: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管理四大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制定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控制标准的方法
影响组织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资源投入、组织活动
控制对象:人员、财务活动、作业、信息、组织绩效
关键点控制原理:有效控制要求关注那些关键因素,并以此对业绩进行控制
制定标准的方法: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在客观的定量发现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要使控制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建立的标准都应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体现一致性;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弹性
衡量实际工作需注意的问题: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确立信
息反馈系统
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的过程: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适当的纠偏
措施
有效控制的原则: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控制过程应避免出现目标扭曲的问题;有效地管理控制需要将财
务绩效控制与非财务绩效控制有机地结合;控制工作应该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控制的专业领域:预算、会计技术、质量、生产、库存、内外部审计、人事管理
第三篇: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材料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知觉风险:又称为感知风险,消费者产品购买前可能无法预知购买是否正确,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隐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够知觉到这种不确定性或不利且有害的结果就是知觉风险。
2、双驱冲突P129 双趋型动机冲突: 双趋型动机冲突也称为争取-争取型动机冲突,指消费者具有两个以上争取实现的目标,但是任一商品的消费只能实现其中的某一或某些目标,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不可能同时消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必须被迫从中选择而发生的动机冲突。
3、动机冲突P129 消费者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动机,它们的引发力和激励力大致相等而方向相反,任一商品的购买和消费只能实现其中的某一或某些动机,另外的一些动机无法实现,消费者被迫进行两难选择而造成冲突。
4、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5、P67知觉恒常性:是指影响知觉对象的外界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并不受到影响,仍然能够把握该事物相对稳定的特性,即保持对改事物的惯常认识。知觉的恒常性有四种:
1、大小知觉恒常性
2、明度和颜色的恒常性
3、形状的恒常性
4、方向的恒常性
6、P174无条件反射:就是指遗传的,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形成而遗留下来的反射。这种反射一般都是本能性的,无需学习的,分为食物的,防御性的和性的三大类。
7、P234意见领袖:是指能够比其他人更频繁或更多地提供信息,从而能影响他们态度或行为的人。
8、品牌忠诚: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具有特殊的嗜好,因而在不断购买此类产品时,仅仅是认品牌而放 弃对其他品牌的尝试。
9、自我观念:P145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以自己为对象时的所有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10、亚文化群:P251指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行为、信念均有着主流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又共享着他们独特的文化要素。简答题:
1、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贯穿其中。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指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某一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通过种种努力以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P121(1)需要本身不一定引起个体的行动,需要只有处于唤醒状态才能驱使个体采 取行动,而需要的唤醒既可源于外部刺激,也可源于内部刺激。
(2)需要仅仅为行为指明总的目标或任务,但是并不规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3)在有些情况下,需要仅仅引起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而不一定驱使人们采取行动去满足需要。
(4)内在需要只是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外在刺激也能引起动机和驱动行为。
3、商品降价的心理策略P310 1)降价幅度要适宜;消费者并不关心商品降价的原因处于何种,而只是关心降价后的商品与自己心中的价格标准是否接近,因此企业降价幅度必须吻合消费者的心理感觉阈限。
2)降价不宜连续进行。虽然降低价格能够刺激购买,但连续降价会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减退。
3)降价时机要选择准确。降价时机应根据商品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季节性商品,应在换季时降价;对于一般商品,进入成熟期后就应降价;节假日可进行实行降价优惠;店庆也可作为较好的降价时机。但是,商品降价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就会造成消费者对降价不切实际的心里预测,或者对商品的正常价格产生不信任感。
4、认知学习理论在营销中的作用P186 1)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来间接地获得刺激。因此,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营销者只需要告诉消费者那些他们的榜样用了和没用产品或服务的效果如何就可以了。
2)另外,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低参与状态下,消费者的学习可以通过机械式学习来完成,但这种学习必须进行无数次的重复。因此,营销者就可以将产品和品牌与某个能打动消费者的概念联系起来,并且不断地重复刺激消费者,就可以让消费者建立品牌与概念间的联系。
3)最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推理学习,从已有知识获得未来知识。因此,营销者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认知学习模式来开展营销。例如,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的推理,通过改善产品包装来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地位和价值结果
5、减少或消除购物的风险的方法
书中未找到,这是百度的大家仅作参考
6、消费者个性包括什么P57 1)个性是指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性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行为的推进系统。随着人的成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倾向在整个个性倾向性中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个性倾向性在后天形成并发展和变化,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3)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组合,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是,也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
7、经典性条件发射理论P174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就是指遗传的,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这种反射是一般都是本能的,无需学习的。无条件反射分为食物的、防御性的和性的三大类。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机体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比如巴普洛夫实验中狗听到铃声会流口水。这些反射不是有机体与身俱来的本能,而是通过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条件反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无条件反射的发生,也就是说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二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或配对,即强化;三是重复,即要将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在一起重复不断地持续对有机体开展刺激,以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当具备这三个条件时,条件反射就会产生。
3)刺激泛化。刺激泛化是指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往往也会一起类似的条件反射。与刺激泛化相对应的是刺激辨别。所谓刺激辨别是指当受到一种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时,非条件刺激的行为并不发生。当刺激辨别启动时,反应会减弱,并会很快消失。
8、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P124 A、求实动机。指寻求商品的实用性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要求商品实惠,不重视外观和象征意义,不赶潮流。
B、求安动机。指寻求商品保安、保健作用,或使用安全而产生的购买动机。C、求廉动机。指寻求商品的价格低廉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在同类产品以价格低廉为选择依据,对花色、款式、包装等不太重视。
D、求同动机。指寻求商品消费与他人同步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在消费上不超前也不落后,跟随潮流。
E、求新动机。指寻求商品的时尚和新颖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F、求美动机。指寻求商品美化自己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G、求名动机。指寻求商品的名望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在同类产品中以名贵为选择依据,对实际使用价值和价格不重视。
上述动机中,求实、求安、求廉动机是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的反映,求同、求新、求美动机是社会需要层次的反映,求名动机是尊重需要层次的反映。
9、购买行为受挫后的反应(动机受挫)P130 1)、攻击。指消费者对阻碍其动机实现的人和对象怀有敌意,并表示出强烈的不满。
2)、退化。指消费者以自己未成年时的成功经验来排除阻碍动机实现的因素这样一种行为。
3)、抑制。指消费者压抑自己动力受挫而产生的不快和痛苦体验,竭力排除在记忆之外,以消除焦虑。
4)、替代。指消费者某一购买动机受挫后改变方向,以其他可能达到的成功活动来消除内在的不满和紧张感。
10、消费者活动、兴趣、意见结构化P142 简称AIO,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活动、兴趣和意见,以区分不同生活方式类型。研究人员从消费者中抽取大样品,以问卷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一系列长长的问题和答案。请消费者以文字表述或选择答案的方式回答。提出的关于态度方面的问题是消费者做什么、买什么、怎么打发时间等,兴趣方面的问题是消费者的偏好和优先考虑的事物,意见方面的问题是消费者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对经济和社会事物的看法等。此外,还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11、试述消费者态度生效层次P194可根据课文具体展开
1)、高度参与层次(标准认识层次),是消费者在高度参与时,会通过积极的搜寻信息,发展品牌信念,在此基础上评估品牌,形成明确的品牌态度,做出相应的购买决策。
2)、低度参与层次(消极参与层次),消费者在低度参与时,会消极地形成品牌信念,不会积极地搜寻和处理信息,也没有强烈的品牌偏好,而是根据被动接受的或有限的信息做出购买决策,产生购买行为,品牌评估可能在随后才发生并且很微弱,或者根本没有发生。即购买了产品却没有形成品牌态度(品牌评估)。
3)、经验层次,指消费者并未事先了解品牌的属性和利益,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或想象来对产品做出整体评估,并据此采取购买行动,随后形成对该品牌属性和利益的认识。
12、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P4 1)、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2)、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
3)、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 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材料仅供参考,如有不足,大家帮忙提出和补充哈!!
以上内容有一些书上没有找到,百度所得,仅供参考,百度和书上都没有的后面找到会补上,没有就没办法了。老师给的范围,很可能少于50分,根据上一届反映,这门课卷面分要及格才比较可能过,请大家认真对待,考试千万不要放空白。还有就是老师喜欢字数多,大家考卷上尽量多写一些字哈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5、6题)
1.具体劳动22:也叫有用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同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23: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只有量上的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3.简单劳动27: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4.复杂劳动27: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胜任的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
5.名义工资78: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名义工走很难客观地反映工人收入的实际情况,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除了由货币工资的数量决定外,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社会生活的消费水平。
6.实际工资78: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因为实际工资是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减去赋税等工资的扣除部分之后再加上工人所得到的社会福利等间接收入的最终的实际收入。
7.不变资本(C)60: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也不发生任何价值增值。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则是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8.可变资本(V)60: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劳动力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产生了价值增值,这部分增值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9.固定资本108: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
10.流动资本108:是指以原料、辅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作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11.级差地租1184:是指在肥沃程度较好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生产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12.级差地租2186:是由于连续追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形成级差地租2不同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是连续追加投资形成不同劳动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有的生产率。
13.借贷资本163:是货币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14.商业资本150: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15.资本积累90: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即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6.资本集中90:是指把原来分散的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社会上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成较大的资本。
17.资本积累87:
18.固定资本折旧110:
19.剩余价值率61:
20.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
二、简答题(5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102及其具备的条件104。
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139
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3.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113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6个公式)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6.马克思平均利润及生产价格理论的作用和历史意义。145
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阐明了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
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87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8.商品二因素的关系。21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具有统一性,另一方当面又是相互矛盾的。
三、论述题(2题,30分)
1.如何让理解剩余价值不再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532.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8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63
答: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7
2四、计算题
重点:资本的有机构成(书上计算题题例)、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年剩余价值率
第五篇:2014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推荐]
一、名 词 解 释 题
1.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手段则是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
3.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4.最低生活保障: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5.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其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
6.失业: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7.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二、简 答 题
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答:第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第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第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第五、社会保障呢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折射和产业结构。
2.在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参保人需符合哪些条件才能申领养老保险金?
答:根据中国现行规定自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龄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开具证明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工人年满45周岁,对特殊工种可以适当放宽退休年龄并在退休前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才能申请养老保险金。
3.简述现收现付制与和完全积累制的利弊? 答:1)、现收现付制:
优点:a.简单易行;b.以支定收,短期平衡较易;c.互济功能较强;d.横向平衡;e.没有基金积累,不存在基金投资增值问题(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社会保障项目,或者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或者已经趋于稳定的养老保险)
缺点:a.人口老龄化高峰难以度过;b.无长期规划,缴费率需要经常变动;c.不大适应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发生经济危机的年份。
2)、完全积累制:
优点:a.建立个人账户,可实现长期平衡;b.个人对自己负责,激励机制较强;c.纵向平衡;d.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时,不会发生支付危机;e.可以积累起大笔资金用于投资(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经济总体水平不高,生产和经营较为分散的地区和国家)
缺点:a.互济功能较弱;b.基金积累数额较大,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大;c.利率变动和工资增长率对基金平衡影响较大;d.时间跨度长,基金的投资和管理专业性强
4.简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内涵,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绝对贫困:是指低于当地居民必需的最低标准的生活状态。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在生产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简单的再生产,衣食得不到温饱
相对贫困:一方面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会生产力方式、生活方式下的贫困标准的变化而言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在同一时间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言的贫困。
绝对贫困是一种生存贫困而相对贫困是一种比较而言的贫困。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答: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3)责任分担原则;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5)其他原则
6.简述失业津贴支付的条件。
答:享受失业金是有一定条件的:(1)所在用人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的;(2)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符合上述条件的失业人员,不在经常居住地或参保地方,本人或委托他人按月领取有困难的,本人可申请,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可以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但不再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7.简述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
(1)强制性原则;(2)个人不缴费原则;(3)“无过失补偿”原则;(4)赔偿与补偿结合原则;(5)保险待遇从优原则;(6)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三、论 述
1、你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公平的含义?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如何权衡三者的轻重?试举例说明。答: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公平的含义:
(1)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可以表现在社会保障模式的层面上、保险待遇的规定上以及其他层面上,比如保险费率人人相同、保险支付公式每个人都一样、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资格人人相同,都意味着平等。
(2)社会保障中的效率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时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的效率;二是就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 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3)社会保障中的公平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分配的原则,即社会保障原则。
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如何权衡三者的轻重:
(1)社会保障体系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之一。平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被誉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2)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其一,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物品产生之后,社会才会出现公平问题。其二,高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障。
(3)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社会。理由有三:其一,低收入者因过低的收入无法使劳动力再生产得到必要的补偿,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必然导致效率下降。其二,贫富悬殊导致富者有钱但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量,贫者无钱消费,必然造成商品卖不动,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抑制生产和发展。其三,利益分配过度不公平会引起低收入者的不满和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乃至社会动荡,破坏社会资源配置的环境。
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使命,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产生、存在、发展的最根本理由。公平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建制理念。
全国各地社保“空账”连连之时,深圳社保却出现了巨额874亿元的盈余。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定的不平等、保障效率的底下和保障权益的不公平。
2、以实例说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你认为应该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4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1)应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逐步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养老保险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主要有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二是缴费方式应有别于城市。建议在乡农民由个人、各级财政分别负担,按合理比例缴费,计入以身份证号码为编码的全国通用个人账户。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当地职工同等待遇,按所在地区养老保险政策,由个人和用工单位按一定标准灵活缴费,计入个人通用账户。三是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管理。(3)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突出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政府给予资助,发挥资金利益导向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将过去以乡村为统筹单位改为以县为统筹单位,增加抗风险和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