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性与个性(企业管理篇)
共性与共性
一、企业文化之个性与共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上层建筑系统,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即公司自身的个性)结合外在大的市场环境,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个性特征的总结,这个结论是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 隐性的、本质的力量,它需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企业适合发展的方向及管理模式,而不是一种外在的、显性的、表面化的形态,不根据自身特点随意搬照其它公司的管理模式及文化导向,只有从企业的个性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才是真实可靠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然而企业本身是社会的一份子,置身于大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价值理念都是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的缩影,民族文化;社会通俗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先导,并且具有通约性的道德规范,如果企业文化背离了社会所遵从的文化,与大的市场环境相违背,只会被社会抛弃,被市场淘汰,二、企业员工之个性与共性
企业的主体是人 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的整体规划,管理模式及细则需要上层建筑制定,也需要下层建筑执行,企业的运作需要各环节精密支撑,特别是当今市场的竞争是团队的竞争,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是员工存在个性的客观必然,个性是什么?平时情绪暴躁,表现对人傲慢无礼,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对个性的曲解、而发散人本质的特长,并且持之努力才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方式,同时员工本质的隐性的特征或许被显性的表现所被人片面的感知,所以先思后行,保持怎样的个性都是员工所需要思考的。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就必须在寻求员工一致性方面下功夫,也就是“求同”,才能从每一名员工的身上反映出企业特质,彰显企业个性。首先是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样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就应当目标一致。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员工就不能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团队合力,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致命影响。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就应当科学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经营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以简洁明了的表述向员工做好充分宣传,促进员工自觉认同。其次是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统一。正象是水能把水泥、钢筋、石子聚合成坚固的钢筋混凝土一样,企业文化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促进企业每一名员工按照统一的精神指引和行为方式做事。
同时员工的特质决定了员工的个性,企业要注重在发扬员工共性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员工个性,也就是“存异”,如果员工只有共性的因素,企业员工就会象一部部机器一样,缺乏生机活力,更会缺乏创新能力,为保护和发展员工个性,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的个体需求,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员工的素质和个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因才管理,实现员工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让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王子凯
韩愈的《师说》中开篇就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传道
所谓的“道”,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往大了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小了说就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当然,我们大多人没有自己明确坚持的道,比如“儒家”的,“道家”的,或者西方哲学体系,神学体系,包括我们学了好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的思想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但却是乱糟糟。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如古人一样的传道,那只能是一名老师的理想境界。
包括圣人,每个人的道都需要大量的积累,长期的思考,我们也不例外。但是基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就已经是世所公认的,在日常教学中是完全有必要渗透。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自己的精神内涵——教师的学养、气质和思想,无处不指向学生生命的成长——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借助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一次生命的交流。如果课堂教学剔除了生命意义上的内涵,本身也就失去了生命。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当然,思想一致,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二、授业
所以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重点还是在授业,也就是所谓的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研究、实验、总结、推广得如火如荼。比较有影响的课堂模式不时见诸报端,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等等。也包括我们学校的“五个五”模式。这些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操作方式,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共同的课堂因子,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共性,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关系分析基础上对教学规律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等的遵循。
如果说课堂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体现的是课堂的共性,那么各地推行的各种课堂结构模式,则是基于对课堂的理解、教学资源和学生普遍状况的个性化设计。共性是对规律的遵循,个性是对具体情况和个体的尊重。所以说,我们每位老师所操作的课堂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同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个性。
教师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现场情绪、个性倾向、学术偏好、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等,无不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的课都带有鲜明的教师个人特征,每一节课都在教师教学风格背景下呈现动态的个性特征。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师教学行为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处理,包括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教材处理的详略、删减或拓展,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等等。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态度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状态、情绪、现场表现的预测,对学习显性效果和潜性效果的预期等等。
三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调控,包括课堂氛围的创设、课堂节奏的调整、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关系的处理等等。
要知道,上好一堂课,绝不仅仅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课下的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乍一听起来也许没这么夸张,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公开课
1、选课 要尽可能选特点鲜明的一节课,内容不易过多,知识点以五个左右最好,重难点突出,有可以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地方。
2、确定授课思路 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同时要有重点,就像项链有线有项链坠一样。每一节成功的课都会有一个承载主线,这个主线可以是一个知识框架或者一件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一种社会现象等等。关键是要保证这条主线能够较好的把整节课的知识承接串联起来,从而让一节课成为一个 整体。
重点不要太多,一到两个为好。一定要设计好各个知识点的承接,尽可能做到转换合理顺畅,避免生硬。
3、课件 不要过于简单粗糙,也不要五彩缤纷。最好有必要的视频和照片,照片布局要合理,知识点要重点突出。结合授课思路注意承接。
4、老师讲解不要过长,五分钟为宜,中间穿插提问,学生分组活动,爬黑板等等。有激励语言,语言要多样化。各个必要的教学环节要有,比如板书、最后的课堂总结等等。
5、整堂课的设计不要过于死板,学生活动要有内容,不要空洞,要让学生能够有自由发挥,出现即时问题。
6、早准备多琢磨 一遍遍修改,一遍遍试讲,调整好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废话。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结合教学设计,一遍遍思考、修改,再思考再修改。在电脑上演示课件,同时一遍遍练习这张幻灯片出现时应当怎么讲,如何引出下一问题;那张幻灯片出现时我又该怎么启发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该如何应对;如果学生出现另一种状况,我又该如何引导等等。并对课件和教学设计中发现的一些不顺畅的地方加以修正。
(二)、平时授课
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确实啥都不会;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真的很懒。
1、每堂课首先要拿出至少五分钟提问爬黑板,问题是上节课布置好的任务,提问要一个个提问,尽量不要老师问,全体学生答。学生回答时要禁止其他学生顺答。
2、给学生布置作业和任务一定要明确,不要有一点模糊,因为一旦模糊,学生绝对会向最少的去做,哪怕他知道实际老师不是那个意思。
3、少讲多做,让学生思考回答,一道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同时,重要的知识点又需要一遍遍重复,即便这样,也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仍然需要以后不断回顾。
4、根据自己的特点,时不时的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要有自己的特色或者绝技。学生往往喜欢某个老师然后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同样厌烦某个老师从而不去学某一科。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首先喜欢自己。
5、要分清课堂和课下,宽容不代表纵容。一句话,该罚罚,该夸夸。缺一不可,不可混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而不是为了喜欢而喜欢。要和学生的关系保持若即若离,不要远,也不要太近。子曰:“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是说贬低学生,而是往往确实这样。
其实公开课和平时授课有不同,也有相通,所有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解惑
最后说一下解惑,可以说解惑是贯穿教学生活始终的。学生的人生可能需要老师解惑,具体的知识也需要老师解惑。当然,今天我重点说一下关于知识的解惑。
态度上,不要着急,不要厌烦,至少不要表现出来,要鼓励学生多问。知识上,不要把学生想的太聪明,引导要明确,不要模糊,解决后要让学生整理记录。
对于学生高频率问题,要拿到课堂上重新讲解,可以试着让学生讲解尤其是问过这个问题的学生。
同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学,同样如此,同一堂课,不同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教法。正所谓“欲把课堂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围绕的中心总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传道解惑为目的。然后,老师再以此为基础,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因素,让课堂更加科学和理智。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以及自己对授课内容的独有认识,重视课堂的个性特征,让课堂更加艺术和鲜活,只要我们二者相辅相成,一定可以开出一堂姹紫嫣红、缤纷绚烂的世界。
第三篇: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共性与个性
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
思想l: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的有机统一。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代的风流人物,由于他们领导了潮流,所以他们的个性往往会为“追星族”所效仿,从而使个性转化为共性。以前,人人都着中山装,现在,偶有人着中山装,这便是彼一时的共性转化为此一时的个性。
第四篇:浅议政党的个性与共性---黄济福
浅议政党的个性与共性
黄济福
(广东广州 510230)
摘要: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个性,又都具有一般政党的共性。同一类型的政党,有着同类型政党的 共性。在政党个性与共性问题上,多年来存在混乱。马克思主义历来辩证地对待政党的个性与共性。特别强调共产党要 保持和维护工人阶级先进队伍的个性,反对取消、歪曲、抹杀和改变共产党的性质。同时,又注意政党的共性,共产党执政 后,尤其要重视吸取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政党;个性;共性;执政党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个性。这是这个政党区别 于其他社会团体、其他政党的特殊本质。任何一个政 党,也都具有一般政党的共性,否则,它就不能称为政 党。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政党都具有和其他政党相同 的而与其他社会团体相区别的共同点。政党按不同标 准,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政党。同一种类型的政党,又 具有共同的特点,存在着共性。这本来是个常识,但 是,恰恰在政党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上,多年来存在着 混乱,有的人否认或抹杀政党的个性,混淆不同性质 的政党。也有一些人,否认政党的共性,把政党的个性 推到极端,忽略了政党的共有特点。
马克思主义历来辩证地对待政党的个性与共 性。把政党的个性与共性论述得十分透彻的第一部马 克思主义著作,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 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在第一章中,点明工人阶级的政党都是在 阶级斗争中诞生的。“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 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 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产生,并 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⑴这可以说是 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的政党的共性。在第二章中,马 克思、恩格斯集中论述了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 的其他共性,特别是共产党的个性。指出:共产党不是 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它没有任何同整 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其最近目的和消灭先 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同其他工人政党是一样的。
“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 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 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 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 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 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 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 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⑴
在这里,既指出了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共 性,说明共产党和工人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在许多问 题上的一致性,同时,又从空间和时间,从实践和理论 上阐明共产党的个性,共产党不同于一般无产者和其 他工人政党的特殊本质。《宣言》的第四章在阐述“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 派的态度”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说明了共产党和当 时各国的反对党派,民主政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 明“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 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⑴因此,“共产党人到处都努 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⑷也 就是说,共产党人和当时各国的反对党派,民主政党 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这方面具有共性,因 此可以结成统一战线。这种共性,实际上就是当时在 野党或曰反对党的共性。同时,他们指出:在和这些党 派结盟时,要坚持自己的最终目标,保持自己的独立 性,对同盟者的错误要敢于批评。一句话,要保持共产 党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由于《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宣 言》不可能阐述共产党人同敌对党派的共性,而只能 炉中阐明共产党人反对敌对党派,坚持无产阶级先进 若,队的个性。这从《宣言》的序言、第一章和第三章可 以看出0 坚持和维护共产党的个性,可以说是近160年来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突出特点。原因是长期处于革命 和战争时代的共产党,必须高举鲜明的旗帜,以反对 反动阶级,反对各种机会主义,进行革命,或者在革命 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巩固革命的成果。在和平和发展年代,执政的共产党是否仍然必须坚持党的个 性,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呢?答复是肯定的。原因 是: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仍然是社会 阶级中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未彻底 完成,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并未过时,共 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不仅为历史所证 明是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为近20多年来中国的 实践所证明,共产党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 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今天的中国,没有其他的任何 政党或社会力量,可以象中国共产党一样,能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凝聚人心,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取得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成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 时,明确指出:“工人,首先是共产主义者同盟,不应再 度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而应该 努力设法建立一个秘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 织,以与那些正式的民主派相并立,并且应该使自己 的每一个支部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 工人联合会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应该能够进行 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⑴马克思和恩格斯 针对德国小资产阶级日益组织起来,影响逐步扩大,而 无产阶级政党却大大削弱的情况,向无产阶级指明: “为了要达到自己的最后胜利,首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努力:他们应该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尽快地采取自己 独立政党的立场,一时一刻也不要由于受到民主主义 的小资产者花言巧语的诱惑而离开无产阶级政党保持 独立组织的道路。他们的战争口号应该是:‘不断革 命。’”叫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了,但是,由于巴黎无产阶级犯 了许多错误,终于在强大的敌人的围攻下失败了。马克 思总结公社的历史教训,为第一国际重新起草并补充 了共同章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规定:“工人阶级在 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 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 一个阶级来行动。”“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 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 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⑺第一国际共同章程 的这个补充条文,有力地促进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 诞生。直到晚年,恩格斯仍然一如既往坚持上述观 点。1889年,他在致丹麦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格尔桑’ 特利尔的信中写道:“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 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丨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 就坚持这种立场)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 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可是,这并不是说,这一政党不能暂时利用其他政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不是说,它不能暂时支持 其他政党去实现或是直至于无产阶级的,或是朝着经济 发展或政治自由方向前进一步的措施„„可是,我只是 在下列情况下才赞成这样做:直接对我们的好处或对国 家的朝着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方向进行的历史发 展的好处是无可争辩的、值得争取的,而所有这一切 又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 提。对我来说这是绝对的界限。”⑴恩格斯这些教导,让我们明白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固有性质的极端重要 性’也让我们明白在和其他政党建立统一战线时刻不忘 无产,政党的个性,特别是其工人,的先进性。
列宁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典范。在俄国建 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是列宁和孟什维克斗争的首要问 题。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上,围绕列宁提出的世界上第一个表述了无产阶级专 政思想的党纲,和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党 章第一条,党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实际上,这个斗争 的核心就是要不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 党。列宁对此说得十分明确。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要 保护我们党的巩固性、坚持性和纯洁性。”⑴俄国党二 大,终于诞生了真正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 党。1905年革命前夕,列宁又明确宣布:“我们认为革 命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毫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是走向胜利的康庄大 道。”“⑴综观列宁一生,维护和捍卫布尔什维克党的 阶级性、先进性始终是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工 作。以他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反对经济派、反对孟 什维克、反对取消派、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等的斗 争,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捍卫党的性质问题。由于不 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政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自身条 件和历史任务是不同的,因而维护和捍卫党的无产阶 级性质的斗争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换句话 说,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它的个性,既有同党的生命 共始终的内容和形式,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 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外来的势力很难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及其 个性。但内部势力却有可能改变之。1961年10月,苏 共第22次代表大会通过苏共纲领,这个新纲领宣布: “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维埃社会的一 致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 锋队,成了全体人民的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 大了自己的指导作用。”㈣当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的赫鲁晓夫在大会做《关于苏联共产党纲领》的报告 中,说得更简单明了,他说:“作为工人阶级政党而产 生的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成了全体人民的 党。”㈣苏联共产党是不是真的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 和苏联社会一致性的加强而成了“全民党”?只要看看 后来苏联社会的演变就可以明白了。“全民党”的提 出,无疑否定了苏共多年来坚持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定 性。更严重的是,用“全民党”取代苏共是党的决定,是 由党的正式的代表大会庄严通过的,并不是赫鲁晓夫 个人的创造,这反映了苏共党内思想已混乱到了何等 地步。工人阶级政党当然也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全国人民的先锋队。但是,工人 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它是工人阶 级的先锋队。如果它不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它不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那么,它也就很 难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很难成为全体人民的先锋 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以后,由于经济改革 裹足不前,转而大肆鼓吹公开性、民主性,轻率地进行 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在苏联国内外党内外危机进一 步加剧的形势下,1990年7月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 召开,在党的性质上,继第19次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 提出“民主社会主义”之后,这次大会通过了《走向人 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公开把苏共转 变成社会民主党。党的指导思想不再“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理论武装”,只提“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利用进步的社会思想的成果。”党的最 终奋斗目标不再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是“以在国内建 立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 件为自己的目标。”党的阶级性质也由“工人阶级的 党”变成“按自愿原则联合苏联公民”的“政治组织。” 党再也不是“战斗的先锋队”,而是“起着议会党的作 用”;党的地位和作用也由“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 导力量”变成“在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自由竞争中捍 卫作为政治领导的权利。”⑴1而在此之前,苏共中央 二月全会和三月全会,就已经做出决定,提出修改宪 法,取消苏共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的第6条条文,并声明实行多党制。这些变化,使苏共完全改变了工 人阶级政党的性质,抛弃了工人阶级政党的个性。1918年俄共七大,决定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俄 国共产党,在此之前,列宁就说:这是“丢掉肮脏的衬 衫,穿起整洁的衣服。72年后,列宁的不肖子孙却 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了整洁的衣服,重新穿起肮脏的 衬衫。在这种情况下,1991年发生了 “ 8.19”事件,戈尔 巴乔夫在事件之后自己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 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要全国各级党组织 自谋出路。建立了 90多年,执政70多年并曾辉煌过 的苏联共产党,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苏共的 解散,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也很快解体了。这是20世纪 一件世界性的大事,从改变工人阶级政党个性到党亡 国不复存在,为时很短,进展相当平和,而造成的后果 却是如此严重,岂不发人深省?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工人阶级的个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共性。除了在《宣言》 中指明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具有共性外,还指 出当时的共产党和其他民主政党,即在野党或反对党 也具有共性。恩格斯甚至无意间点出了一切政党的某 个共同点,他说:“和其他一切政党一样,无产阶级将 从没有人能使它完全避免的错误中最快地取得教 训。”如果我们把政党抽象地看待,就会发现,所有政 党都是以一定的目标和纲领联合和组织起来的一股 社会力量;其成员大多数都是为实现其目标和纲领的 积极分子:为其目标和纲领的实现,这股有组织的社 会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争取和影响政权,运用和 巩固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并以此为其中心工作;为 此,这股社会力量按照有利于开展政治活动而形成一 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同时,这股社会力量采取 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方式,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支 持。如此等等,几乎绝大多数政党都是这样的,这就是 政党的共同点,他们的共性。在这些共性中,每个政党 都可以从其他政党的历史和实践中批判性地学到一 些东西。政党中按与政权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执政党和参 政党、反对党或在朝党、政权党和在野党。以执政党这 个类型的党为例,显然,执政的共产党和执政的资产 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民族主义政党有很大的不同,各具特点和特色。但是,也不能否认,所有的执政党也 有共同点,也有共性。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 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党在任何时候都把 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 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 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 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 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 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 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 建设。”㈣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自己80多年的经验得 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无疑也吸收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执政党如苏联共产党的教训,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执政 党如中国国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丢失政权的教 训。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获得本国大多数人 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改革富起 来,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是,党内的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执政之后也不断地滋长,改革 之后腐败之风也屡禁不止,这一切都在腐蚀着共产党 执政的根基。国民党被驱逐出大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党整个党的腐败。国民党在台湾执政半个多世 纪之所以下台,重要原因是“黑金政治”。苏联共产党 之所以被解散而几乎没有党员起来抗争,几乎没有人 民群众起来维护,重要原因是党员和群众绝大多数并 不认为苏共执政是代表他们的利益。党和人民的鱼水 关系一旦变成了油水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也就危险 了。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 很深的渊源。毛泽东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 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 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 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自从马克思主义 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只是在有了俄国布尔 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战胜法西 斯侵略的榜样的时候,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和发展 了新式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 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 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㈣中国 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必然产物,同时它是苏联共 产党通过第三国际的帮助,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建 立起来的,和苏共一样领导本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 利,并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而国民党也是在孙中 山先生“以俄为师”,学习苏联共产党这个榜样建立起 来的。历史上曾两次出现过国共合作,可见历史渊源 之深。因此,作为执政党,苏共和国民党的经验和教 训,无疑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重要的参考价值。
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为了上台或维持 其在台上的位置,也不得不想尽办法,赢得选民的大 多数。如果大选时,大多数选民不投票支持它,它也得 下台。在生死攸关之际,资产阶级执政党不管其动机 怎样,都得争取大多数选民。争取大多数民众,是任何 一个执政党都必须做的工作。何况资产阶级政党历史 比共产党长得多,其争取大多数民众的方法、途径等 等,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也值得共产党人学习。其 实,建立共产党正是向资产阶级学习来的。民族主义 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对于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共 产党人来说,其经验教训更有独特的意义。邓小平曾 经肯定过新加坡反腐败的成就。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信仰“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几十年来一直一党执 政,在反腐问题上,就很值得学习。
执政党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键 是纲领路线符合本国国情,实践中能壮大国力,提高 人民生活。执政党都要运用国家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纲 领和路线,恩格斯说得好:“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 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 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⑽他还说:“无 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或者没有托拉斯,资本主义 社会的正式代表一国家终
1191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 的领导。”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实行资产阶级专 政,但这种专政也必须完成某种社会职级,比如救灾,开设公共工程、保护环境等等。它也必须承担对生产 的领导,比如完善市场经济,推动科技进步等等。尽管 这些执政党及其国家在上述许多方面犯过数不清的 错误,今后也还会犯错误,尽管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巩 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甚至为了讨好某一部份资产阶 级。毋庸置疑的是,它们的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经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执政第一要务,我们已经 学习了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在其他许多方面,我们也还要多多学习,毕竟 资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其经验之丰 富,教训之深刻,是其他政党所无法相比的。
多少年来,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革命战争时期,停留在革命党阶段,我们更多地强调党的阶级性,党 的个性和特点,好象提出向其他政党学习就是模糊阶 级阵线,就是抹杀党的性质。殊不知政党是有共性的,执政党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因此,从理论上搞清楚党 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毛泽 东在《矛盾论》中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 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 抛弃了辩证法。”㈣在政党问题上,我们千万别抛弃 了辩证法。
注释:
[!]《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 版,第33页(以下引自同一本书,只标页码I 【2】同[丨]第36到37页。【3】同⑴第53页。【41同[丨]第53页。
【5】《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5年第1版,第1卷第386页。【6】同【5】第392页。^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13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8】《恩格斯致格丨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9 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9】《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第6卷第458页。【10〕《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第8卷第135页。【1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重要文件》1961年11月
人民出版社第275页。【1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重要文件》1961年11月
人民出版社第399页。1131《苏联二十八大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苏联《真理报》1990年7月15日。[口]《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15】同【8】第470页。
【16】《中国共产^1》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1職8页。I 口]《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
东选集》第4卷第1297页。【18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0页。【19】《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同上第435页。【20】《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
第五篇:员工个性与企业管理论文3000字
员工个性与企业管理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对员工的个性进行管理已逐步占据核心地位。在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是有长远目光的企业管理人士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员工个性企业管理措施
一、企业对员工个性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同时新经济引发的变革正冲击着各行各业并深刻影响着企业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环节, 企业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全球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已集中表现在人才与技术上,尤其是以个性特征为首的个人因素,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逐渐占据了核心地位。因此, 现代企业普遍注重人事管理活动, 力求通过对员工个性的管理, 达到人与事的最佳契合, 在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实现企业应有的效益价值。那么,企业究竟要如何做,才能有效地把员工的个性发展纳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去,使企业与员工互利共存,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企业如何对员工个性进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益,而且应该为每一位员工都提供一个不断成长以及挖掘个人最大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这种理念得到强化的一个信号就是——企业越来越多地注重培养和管理员工的个性发展。那么企业该如何培养和对员工的个性发展进行管理呢?
在激烈的竞争中,每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无不有自己的个性、独到的优势。管理企业、培养人才,都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性上。换而言之,要使员工个性充分展现,并能为企业所用,关键是管理者要因材施用,设立宽松的环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而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框架去限制它。因为个性从来不是限制出来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个性,尤其是智力个性。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而
言,首先要设立一个宽松积极的激励性环境,在岗位安排上注意做到用人所长,其次在制度制定上注意因岗而定,最后通过因人而异的激励措施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使每个员工个性的积极层面都能得到适当引导和发挥。下面便是我们对企业进行员工个性发展培训的具体分析,我们根据各种资料的分析将我们的员工个性培训总结为以下三点,具体如下:
(一)岗位安排——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人的性格不一样,才干、需求和偏好也会不一样,干得的工作和外在的表现自然也就千差万别。所以我们要从不同性格的角度来分析才能知其长短,同时在不同性格人的才干和需求上给予支持和定位,让不同性格的人干他们最适合的或最擅长的工作,这样干起来才能快速上手、更加出色。有一句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在我们进行岗位安排培训时,我们首先要分析下员工的个性的种类。通过分析比较了各大学者专家对员工个性的分类,我们依据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妮蒂雅的观点,把人的个性分为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及和平型四类,它既容易被人掌握,也具有概括性和科学性。运用它,你就很容易描画出自己的个性轮廓。从职业角度来说,活泼型属于交际型,力量型属于行动型 ,完美型属于研究型,和平型属于执行型。以下是对这四种个性的分析:
1、交际型的人喜欢说,喜欢与人交往,害怕孤独,热情助人 ,不会算计别人一般比较单纯,别人喜欢与之交往 感情外露,情绪化,有孩子气。
2、行动型的人喜欢做,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充满自信,理智果断,目标明确做事效率高。但缺乏同情心,不大关注人际关系,比较固执,以我为主。
3、研究型的人喜欢想,善于分析,责任感强,做事预先做计划,想好了再干,不像行动型的人干起来再想,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富有创造力,喜欢独处,总把目光放在事物的消极面,因而容易发现问题避免麻烦出现,同时也容易产生疑虑及忧郁。
4、执行型的人性格低调,容易相处 ,平静有耐心,容易适应环境,不易生气,避免冲突,善于面对压力。有同情心,但对任何事情都缺少激情,得过且过,躲避责任,喜欢沉默,与人交流少。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个性的人其实适合于不同的岗位,若能投其所处,则易使其在相匹配的岗位上做出业绩,有利于发挥出员工的创新力和工
作热情,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员工的个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员工的不同个性特征,把其分配到合适的岗位,让其发挥所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交际型的人喜欢与人交往的岗位或者是富于变化的工作,可以安排他们从事销售、公关等岗位。行动型的人适合从事管理、具有挑战或竞争性的工作,可以安排他们做部门经理、主管等职务。研究型的人,可以安排其担任技术员、工程师等。执行性的人则适合从事档案管理员、保密员、办公人员。
在办公室的安排上,可以让性格意志力较强的人去处理一些需要果断处理的事情;让情绪体验较弱,遇事较为冷静的人去解决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矛盾的问题;让擅长运用语言的人尽量发挥写作的特长;让细心、耐心但不善应变的人多作一些规则明确的例行性、常规性的工作;让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人多一些内勤工作等。只有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这项工作的最合适人选,即产生工作归属感,才能让员工保持愉快的心情,信心十足地投身于工作中去。
(二)管理制度——因岗而定
管理者要明白,企业管理制度不是要遏制员工个性的发挥,而是要与员工个性辩证统一。如果只是让员工个性与企业管理具有一致性的话只会让企业陷入毫无活力的状态当中去,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拥有竞争优势,其内部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个性优势。而企业的个性优势就在于员工个性的发挥,也就是说企业一方面要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尊重并发挥员工个性,使管理制度规范与员工个性激发辩证统一。实现按岗位制定管理制度,就是不同岗位可以区别对待,即企业的管理制度不需要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调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用其所能。
(三)激励机制——因人而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5种不同的层次,他们分别是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不同层次人的主导需要不同,人的行为方向受其主导需要决定。这就启示我们,如果想要激励员工向着统一的组织目
标而努力,则须要求管理者了解不同员工的个性,针对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已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1、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较高的员工,应该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增加报酬,满足员工对物质的需求。
2、对社交需求较高的员工,应该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社交和娱乐条件,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关系融洽的企业内部人事关系。
3、对尊重需求较高的员工,应该采用荣誉激励和晋升激励方式。
4、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的员工,用晋升、提级、培训等手段对他们进行激励,创造进修深造、到更高档次的企业进行学习的机会以使他们能够在业务素质和自身素质上得到提高,以此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企业管理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人管人”、“制度管人”到当今的“科学管理、用文化管人”应当构建允许员工个性张扬的企业文化,以员工个性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这才是依据科学发展观,发展人才进而发展企业的明智之举。
三、结论
总的来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员工个性的发展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从长远发展着眼,员工的个性多种多样,深入分析各种员工个性的特征,使之与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相联系,并建立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管理体系,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形成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性机制。最终使得不同个性的员工相处融洽、各尽其才,企业从内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实现员工与企业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鄢呈,饶夏溦.浅议员工个性的正负作用及管理策略科教文汇[J].2007(4).[2]张占涛.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的研究.民风[J].2008(7).[3]胡君辰,郑绍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陈晓红,毛萍.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1,7(1):7-10.[5]洛丝特.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陈宜华1 管理心理学[M]1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9
[7]丁茂生1 管理心理学[M]1 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8]魏明1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