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闲基答记者问读后感
朱闲基答记者问读后感
朱闲基答记者问读后感
读完《朱镕基答记者问》的第一个感觉是,比起平时在媒体上看到的严肃多于开心、凝重多于微笑、沉思多于轻松的朱镕基总理,从书本上走过来的他更添了和蔼、睿智和幽默,朱闲基答记者问读后感。
尤其是认真看了封面和扉页集中体现全书意涵的五幅肖像之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这“五张面孔”,或喜或怒,或微笑或幽默,让我们可以感知一位真诚的长者,进而感触一颗真挚的心。古人说:“言为心声”,细细地品味这本直抒胸臆的答问录,我们心中留下的是一个更加丰满生动、更加接近于真实的朱镕基。
表情是内心的真实写照,语言是心灵的真实反映。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12年间,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总理,一个举世瞩目的公众人物,朱镕基同志数不清出席了多少场会、会见过多少个人,他的一言一行不知道被多少专家解读过,他的一颦一笑不知道被多少媒体放大过,但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历次答记者问时的激-情对答和外交场合的精彩演讲。因为,这种即兴式的一问一答,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学识水平,最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思想火花,也最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情操和人格魅力。
网络上,朱镕基同志的许多妙语已经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宝典”。如今,这些“经典”终于有了正式的“官方版本”,这让喜爱“朱式”语言和风格的“粉丝”们喜出望外。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场景、事件和语言,如他担任总理期间每次全国“两会”结束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也收集了不少我们没有听到过的精彩发言,如接受一些境外媒体记者的专访,以及出访期间的即兴演讲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总理,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的朱镕基;展现了一个作为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不畏艰险、不卑不亢,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朱镕基;也展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情感丰富、幽默风趣、敢说敢当、个性率真的朱镕基……可以说,这本书虽然只辑录了朱镕基同志从政经历的一些片段,但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朱镕基同志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他的国际思维、战略眼光,表露了他的赤子情怀、为民本色。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朱镕基同志的“五张面孔”,以及透过这些坚定的面容所体现出的深邃时代精神和崇高人生境界。
Ⅰ.坚毅
作为一位卓越的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朱镕基同志不论在什么场合,不管受到怎样尖锐的诘问,都始终保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读后感《朱闲基答记者问读后感》。书中收录了六十篇答记者问,在六十个重大的国际场合,每当有记者就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台湾、民族和领土,以及人权等问题,用不同方式发难时,朱镕基同志总是毫不留情地收起微笑,义正词严、斩钉截铁做出回答。比如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记者莱雷尔采访时他答道,“首先,把中国政府称为共-产-党政府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是从是否正确和从国际标准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朱镕基,一个时刻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原则问题上毫不退让的朱镕基!
Ⅱ.责任
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家,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大国的政府领导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身上的重担和责任,在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
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刚当选国务院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充满深情的那段话,“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但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虽然很怕辜负人民的期望,但是很有信心。”2001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他说:“至于说我什么时候退休,退休以后干什么,我在1998年的时候就讲过,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还是这样做。不过请大家不要误会,死而后已,不是说我要老呆在总理这个位置上,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接受韩国中央日报社社长洪锡炫采访时,他坦言,“我称不上改革的先锋,我不过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做一点具体工作。每天不断地开会,不断地批文件,工作非常枯燥,但我干得很起劲。还要加一点,就是要到下面去调查,不然就变成官僚主义了。”为什么干得起劲?因为,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2000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他寄语:“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这就是朱镕基,一个时刻把群众和工作放在心上、视责任重于泰山的朱镕基!
Ⅲ.锐利
朱镕基同志担任副总理、总理的十二年间,是我国改革力度日益加大的十二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发展的十二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困难较多、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十二年。
这本书以朱镕基同志个人的工作经历为主线,但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许多重要事件也都有反映。从这个角度看,这部书既是朱镕基同志个人的“妙语录”、思想集,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理念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如他在接受西班牙埃菲社社长贡萨洛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把政治和经济分开。社会主义不排斥市常社会主义并没有说只能实行苏联那种计划经济,没有这种规定。社会主义也没有说一定要实行企业的国有制,它只讲公有制。实行公有制有很多形式。”书中披露了许多场次的问答和交锋,都围绕宏观调控、抗御亚洲金融风暴、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财政和税制改革、西部大开发、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问题,有的提问相当尖锐。每当遇到这些,朱镕基同志总是一方面发挥他熟悉经济工作的长处,运用大量数字、事例,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理服人;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语言和形象的力度,向世界展现一位改革家的魄力、决心和勇气,以情动人。“朱式语言”中流传甚广的一句是,“我准备好了100口棺材,其中99口是留给贪官污吏的,一口是留给自己的。”这就是朱镕基,一个为了认定的事业和目标,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朱镕基!
第二篇:《经典闲读》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闲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假期里读了周国平的《经典闲读》,感觉的确不错,读好书就像与一个有思想的人对话,受益颇多。作者在阅读经典、直接与大师交流时的感悟和心得,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饱含了作者对人类存在境况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哲思的智慧和诗性的体验,人内心的感受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太清楚,读好的书会让我们感觉正好说中的自己的.想法,如遇知音,有时又会提升我们的一些思想。
我对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从来没有读过,这是第一本,刚开始觉得有些生涩难懂,可后来就来了兴趣。这本书是周国平多年来读书心得和札记的合辑,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然而无论是写于几十年前还是当下,无论是涉猎哲学、文学还是宗教,我在阅读中并没有太大跳跃之感,而是觉得始终有一种态度贯穿其中。周国平倡导的读书观,在序中,就概括成三条:多读“课外书”;读名著经典以及用消遣的态度来读书。这样的旨趣可说是与我的爱好一拍即合。要知道读课外书可是我的最大爱好,虽然学的是美术,但我却对文史书籍最有感觉。而且我也一向不以读书有用为目的,睡觉前,我总喜欢抱一本好书静静地读一会,以至于家里人经常问我“你读这么多书,想当作家吗?”对此我的回应只有淡然一笑,不做任何解释。因此,也许从序言开始,我就已经和作者有了共鸣,爱上了这本书吧。虽然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说过他的文章,有褒有贬,文字也被批评有装腔作势之嫌,但真正读来感觉来倒颇为坦诚。其文字虽称不上华丽,但也有一份诗意美感,同时兼具诗人的感性和哲人的理性。于是,在他带领下,我展开了一次与古今贤哲的精神交会,一次贯穿各个人文领域的心灵之旅。在旅程中,我见到了泰勒斯、苏格拉底、耶稣、尼采、拜伦、歌德、海涅、爱默生、圣埃克苏佩里、纪伯伦、袁中郎、史铁生、杨绛……他们中有哲人,有诗人,有作家,甚至还有圣人,但在周的书中,却都成了平易近人,可以畅怀相交的同侪。他们中有些我早已熟悉,有些我只是略知其名,有些则完全不曾知悉,但在周的书中,却都俨如相交许久的旧友。作者并不仅仅是介绍作品和人物,而是注重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心得。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一篇。耶稣有一些很聪明的教导,这是其中之一。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的处事心态,能让你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的处理解决问题。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集中力量才能解决今天的难处,而不受种种远虑的无谓的牵扯。相反,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记在心上了,你一定不会集中力量解决当下的问题,因此你一定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困难也解决不了。
这本书中的经典例子举不胜数,每一篇都带给读者思索和启示,我感受到了周国平先生所说的,读书就是与大师精神交流的共鸣,我也感受到了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经典闲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1.初中作文:公园闲读
2.闲的视镜阅读及答案
3.闲读蝴蝶的作文
4.闲读蝴蝶作文
5.《读闲岁月》散文
6.闲读《诗经》系列
7.《闲读梧桐》 阅读答案
8.《闲读梧桐》的阅读答案
9.闲读梧桐阅读答案
第三篇:朱闲基的简历看过之后咋令人震撼?
朱镕基的简历看过之后咋令人震撼?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一个孤儿,尚未出生,父亲早逝,九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贫病而死。
他命运多舛,在湘西求学时,染上了霍乱,几乎死去。
他是靠奖学金完成的学业,1947年,他以湖南状元的身份考进了清华大学。在清华,他是学生会主席。
他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尚未毕业便已参加工作,他是有名的青年才俊。
他1951年朱镕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随后即被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人民工业部计划室副主任。1952年,他又参加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他被当做最有潜力的年轻干部。
1958年,脾气倔强、性格率直的他“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从此陷入了长达20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蹉跎岁月。从30岁到50岁,20年的金色年华恰似一江东流的春水,永远不会再回来!
1983年,中国第一位“前右派”的副部级任命获得通过,他被任命为国家经委副主任,电机制造专业的他,成为了继邓小平以后,中国政坛最出色的经济学专家。此后,他还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他还担任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7年的院长,他是博士生导师。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八世孙,1998年,他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他叫朱镕基,一个被渐渐淡忘的名字。
老百姓说,只有他镇得住贪官,因为他不怕死。只有他敢改革,因为他不怕得罪人。
因为在职时执法严厉,他得罪了许多权贵,退休后,中央对他加强了保护,他渴望过平民的生活,可惜做不到。
也许你还记得国庆阅兵直播上那短暂的1秒,仅仅只是一秒。如果真有一股力量在企图使我们淡忘他,我们以该做些什么,至少要对得起他的白发。
以下是摘录的朱镕基的语录:
1996年岁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观看话剧《商鞅》,为剧情所动,凄然泪下,并且称赞“历史上的改革家是民族的脊梁”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之潮流,终为顽固羁绊被车裂而死。
1998年3月24日,朱镕基主持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五项要求: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敢于讲真话;从严治政,敢于得罪人;清正廉洁,严惩腐败;勤奋学习,刻苦工作。约法三章:在国内考察要轻车简从;精简会议,压缩时间减少人员;减少应酬,集中精力研究处理重大问题。
1998年8月9日,朱镕基紧急飞赴江西九江,九江的决堤,使他勃然大怒,他当即怒斥负责人:“你们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是豆腐渣!这样的工程要从根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都
要追查。人命关天,百年大计,千秋大业,竟搞出这样的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腐败到这种程度怎么了得?历史是不容欺骗的!”在向抗洪官兵讲话后转身离去时,他边走边擦眼角的泪水。
1998年,朱镕基在中央一次重大会议上,铿锵有力的发言至今让人感到振聋发聩,在反腐败问题上,中央是有决心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无法长治久安。反腐败就是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决不故息手软;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无非是一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长治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
1998年3月19日,“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01年,朱镕基辞去院长职务的告别演说,“我曾有过20年
(1958———1978)没有党籍的日子,但是在那些日子里,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的信念。我没有忘记清华对我的教育,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情。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实际上,就是不来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清华的每一个成绩,我都会欣慰,清华的每一个难处我都会关心,清华的每一个不足我都会指出。再见了,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
对于朱总理只做了一任总理我们无能为力!
对于朱总理受到的压迫,我们也无可奈何!
对于阅兵式上只给朱总理三分之一个镜头我们更是只能愤怒,却无法改变这一切。
但是,我们可以为朱总理的晚年收集一万个祝福
请留下一句“祝福朱总理”来表达我们对朱总理的尊敬!
第四篇:闲读梧桐读后感
梧桐树,落叶大乔木,一般可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闲读梧桐读后感。
但是,梧桐在文学已成为秋天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情绪,一种绵绵密密的情怀,诗人见梧桐叶落而悲秋,佳人因雨打梧桐而感伤。伤感的梧桐叶,飘飘零零,在小巷深处摇曳着暮秋的情绪;在古诗词的绝唱中摇曳着,摇曳着一抹淡淡的清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恨。师大名师v_5B9hs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居士的愁苦心情如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在这叶叶声声中因离情哀痛一夜不眠。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这是清初的《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所言。师
由此可见,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秋思、落寞与哀伤
研读第七段:
A.风雨中的梧桐为什么会让作者“心有戚戚焉”?(注意联系上下文)(老师通过朗读文段中的个别文句提示学生。)
a.从眼前模糊的梧桐形象中发现了它人一样的性格;
b.面对风雨中的梧桐,引起对亲人音容及往事的浮想,“闲读”中触动了亲情;
c.由起初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到“读懂了梧桐的寂寞”(其实是一种宁静虚空和从容淡泊)。
B.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师大名师0{ ~ R{6o#A
相同: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而“读懂了梧桐的寂寞”,那这是怎样的一种寂寞呢?我们看看下文的内容。
(4)研读第九、第十段:
A.梧桐经过一夜狂风之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师大名师o0M/ZG.RES+GX
凋零了满树的生命,留存一身傲骨。
B.在作者眼中,梧桐的寂寞是什么样的一种寂寞?也就是说它内在的精神特征是什么?(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C.这种“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的精神特征更接近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哪一位文人的性格呢?
巴金,读后感《闲读梧桐读后感》。在不可逆转的政治大势面前,巴金学会了低头和服从,却不改自己的本心,不丧失为人最基本的良心。
经过一夜的暴风,作者终于也感觉到了梧桐的落寞,想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作者又不免感到悲哀。那文章是不是就在这样一种沉重的笔调中结束了呢?不是的,大家再看看最后一段。
3.研读最后一段
A.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B.写落叶似乎是为女孩“伴奏”,要表达的意思是: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C.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意在表明: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4.最后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中,作者如何做到借物喻人,通过梧桐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历史的感悟?(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找出物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对比进行分析、总结。在描写、叙述之中添加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所以,我们做散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描写中的抒情,叙述中的议论,它们是我们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朱镕基答记者问》读后感
《朱镕基答记者问》读后感
再细品这本书的精彩语言时,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即对语言的主人朱镕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语言呈现了他的“五张面孔”,以及透过这些坚定的面孔所体现出的深邃时代精神和崇高人生境界。
坚毅。朱镕基不论在什么场合,不管受到怎样尖锐的诘问,都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书中收录了六十篇答记者问,在六十个重大的国际场合,每当有记者就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台湾、民族和领土,以及人权等问题,用不同方式发难时,朱镕基总是毫不留情地收起微笑,义正词严、斩钉截铁做出回答。比如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记者莱雷尔采访时他答道,“首先,把中国政府称为共产党政府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是从是否正确和从国际标准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朱镕基,一个时刻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原则问题上毫不退让的朱镕基!
责任。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家,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大国的政府领导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身上的重担和责任,在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刚当选国务院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充满深情的那段话,“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但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虽然很怕辜负人民的期望,但是很有信心。”2001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他说:“至于说我什么时候退休,退休以后干什么,我在1998年的时候就讲过,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现在还是这样做。每天不断地开会,不断地批文件,工作非常枯燥,但我干得很起劲。还要加一点,就是要到下面去调查,不然就变成官僚主义了。”为什么干得起劲?因为,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
锐利。朱镕基同志担任副总理、总理的十二年间,是我国改革力度日益加大的十二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发展的十二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困难较多、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十二年。书中披露了许多场次的问答和交锋,都围绕宏观调控、抗御亚洲金融风暴、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财政和税制改革、西部大开发、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问题,有的提问相当尖锐。每当遇到这些,朱镕基同志总是一方面发挥他熟悉经济工作的长处,运用大量数字、事例,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理服人;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语言和形象的力度,向世界展现一位改革家的魄力、决心和勇气,以情动人。“朱式语言”中流传甚广的一句是,“我准备好了100口棺材,其中99口是 留给贪官污吏的,一口是留给自己的。”这就是朱镕基,一个为了认定的事业和目标,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朱镕基!
睿智。作为大国总理,朱镕基同志必须经常出席一些外事活动。而在这些外交场合中,适度的幽默不仅是作为现代政治家的他展示魄力的一大武器,也是他宣传中国、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偏见的最好“公关冲剂”。朱镕基的幽默令许多西方人惊讶和钦佩。1998年九届一次人大闭幕后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开场朱镕基总理便说,“我长得不好看,但希望你们把我拍得好看一点,因为我的形象代表政府。”一句笑话,活跃了气氛,笑声之后意味深长。
朱镕基的外交幽默还体现在他的自信和从容,敢于对各种挑衅坚决说不,有时是直接怒斥,有时则是绵里藏针。在爱尔兰工商界早餐会上演讲时,他面对一些西方媒体的人权指责,说,“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政府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政府是不遵守世界公认的人权准则的。如果它是这样一个坏政府的话,它连一天也存在不了。当然,我说明我们经济上的成就,不是说我们在政治、社会、改革、人权问题等方面没有任何缺点,我们有缺点。我想,其他国家也有缺点。我们愿意跟他们进行对话,来相互地促进。”
真实。在朱镕基同志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为领袖的威严、果断的一面,也可以不时发现他作为普通人柔情、温厚、亲切的一面。作为“大官”,他有架子,会发脾气,很霸气;作为“公仆”,他没有架子,会送微笑,很真诚。他的霸气是对那些贪官污吏,对那些没有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僚主义;他的微笑,是献给他所关心的群众,特别是有了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群众。朱镕基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脾气的:“看到一些事情没有办好,老百姓对我们有意见,我心里着急啊!我脾气不太好,可能得罪了一些同志,请大家多多包涵。但我只批评人,绝不整人。”不论是读这本书,还是平时与朱镕基总理的些许接触,最打动我的,就是这种真实和真诚,还有那颗真挚的心。一个人的面孔有时可能因场合的需要而变化,但真情和真性,以及跃动的真心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朱镕基,我所敬爱的朱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