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科版初一数学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案
怀文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12.1定义与命题)
主备:叶兴农审核人:陈秀珍日期:2013-5-18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的概念及根本特性,知道定义的叙述方式;
2.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命题的叙述方式及组成;
3.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 定义及命题的概念、叙述方式及命题的组成 教学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探究一:1.填空
(1)叫做角;(2)叫做平行线;(3)叫做直角三角形。以上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二、自主合作
2.归纳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定义。(2)定义常用的叙述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义一方面可以作为使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的方法,例如3.你能说出学过的几个定义吗?与同学交流。
探究二:1.以下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如果a=b,那么a+c=b+c.2.归纳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命题;(2)命题的一般叙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命题组成部分:________和________;
三、自主展示
例
1、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1、例1中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叫做真命题;______________叫做假命题。
2、你是如何说明该命题是错误的?与同伴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反例。注意: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四、自主拓展
1.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填空题:(1)、命题“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的条件部分是
结论部分是
(2)、.命题“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条件部分是,结论部分
是,这个命题是命题。
3.解答题
将下面的语句改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并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如果AB⊥CD,垂足是O,那么∠AOC=90;
(2)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5)能被5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是0。
(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商等于1(7)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8)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46/1(4)-(6)2.3
教学后记:
第二篇:2017定义与命题教案.doc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7.2 定义与命题
(一)总体说明
在了解推理的重要性以后,从本节课开始的连续两节课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等一些术语和名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几何知识,对很多名词、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将对学生传授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此已经有比较多的经验和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将要采取的讨论、举例说明等学习方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今天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几何中,有许许多多的定义、定理、公理等概念,还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命题需要学生去辨别、去认识,本节课安排《定义与证明》旨在让学生对定义、定理、公理等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2.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
特征.
3.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情景引入——命题含义(情景引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由学生表演)活动内容:
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亮说:„„
小刚说:“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 小亮说:“„„” 小刚说:“„„”
小亮说:“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一人说:“这黑客是个小偷吧?”
另一人说:“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一人说:“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另一人说:“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表演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
① 关于“黑客”对话的片断来引入生活中交流时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
② 对定义含义的解释;
③ 举例说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所熟知的定义(学生举例,看哪个小组的举例又多又好);
第二环节:命题含义(情景引入)活动内容:
①
师: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学生自编自练:如果____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生甲]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A、B、C、D处便会受到污染.[生乙]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E、F、G处也会受到污染的.[生丙]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A、B、C处便受到污染.[生丁]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D处也会受到污染的.[生戊]如果E处受到污染,那么A、B处便会受到污染.[生己]如果H处受到污染,我认为是A处的那个工厂或B处的那个工厂排放了污水.因为A处工厂的水向下游排放,B处工厂的污水也向下游排放.„„
老师归纳:同学们在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某一处受到污染作出了判断.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如: 熊猫没有翅膀.对顶角相等.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甲]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生乙]无论n为任意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生丙]内错角相等.[生丁]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生戊]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生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很好.大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命题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不能同时既否定又肯定,如: 你喜欢数学吗? 作线段AB=a.平行用符号“∥”表示.这些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
1.你能列举出一些命题吗? 答案:能.举例略.2.举出一些不是命题的语句.答案:如:①画线段AB=3 cm.②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③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④在射线OA上,任取两点B、C.等等.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 定义的含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是它们的定义;
② 命题的含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第五环节
课后练习
学习小组搜集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新学的部分定义、命题,看谁找得多.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了“小品表演”的形式引入新课,意在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并能从表演中不同的人对“黑客”这个名词的不同理解更好地悟出“定义”的含义。(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调整、激励来实现自己的主导地位。
(3)“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关于这方面的教学更象是文科的教学,但我们注重的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名词的解释,而应侧重于对这些名词的理解。
§7.2定义与命题
(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
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 活动内容:
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 活动内容:
① 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② 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第三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 活动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看似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弄清命题的含义,理清命题的构成并不容易,更多的学生只是能机械地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往往改写的语句不够通顺、完整。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应允许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消化。
在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和修改命题形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幼稚、甚至可笑的语句,尽管如此,也应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学生机械模仿,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并能在自行改正错误中调整前进。
第三篇:定义与命题的教案
定义与命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
小组合作
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赵本山与宋丹丹小品”、“一对父子的谈话”、“笑不笑由你”三个有意思的场景让学生发现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师总结:可见,在交流时对名称和术语要有共同的认识才行。
(设计说明:用这种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明白下定义的重要性。)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1)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是“ ”的定义;(2)“两点之间 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是“ ”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
1、考考你(小组活动)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
2.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定义.(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让学生说说:你还学过哪些数学上的定义?
(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小组的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学生活动二:
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1)、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教师。(2)、延长线段AB。(3)、“非典”是不可以战胜的。学生判断后,给出命题的定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2、请你当法官。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 ⑸温柔的李明明。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⑻若a2= b2,则a=b。
(9)八荣八耻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活动
三、探究命题的结构
命题可看作由条件(或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 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若a2= b2,则a=b。如果a2= b2,那么a=b。
活动
四、探究命题的分类
判断下列命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1)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2)点P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则点P是线段AB的中点;(3)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4)若∠1+∠2=90°,∠3+∠2=90°,则∠1 =∠3.(让学生判断命题的正确还是错误,若命题是错误的你怎样说明,举例子说明命题是错误的。)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做一做:
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三、拓展联系,巩固提高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2不是无理数。
(4)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4)同角的余角相等
四、课堂小结
在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问题一:请思考什么是定义,举几个定义?
问题二:请思考什么是命题?命题的分类?命题的结构? 问题三: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新课堂P140—P141.
第四篇:定义与命题2教案
定 义 与 命 题(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命题真假的判断;了解数学史。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二、教学重点 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 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三、教学方法 探讨、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一个术语的意义的语句叫做_______。
2、下列哪些是命题________
①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② 对顶角相等。③ 今天天气好吗? ④ 连接A,B两点。⑤ 正数大于负数。⑥ 作线段AB∥CD。
设计意图:回忆定义和命题的概念,为本节课命题的相关知识做铺垫,过度到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目标。
(二)出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让一名学生读出来,共同学习,从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
(三)自主学习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范例讲解、应用概念: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设计意图:由5个命题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发现命题的一般特征,有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理解总结。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四)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对应训练
1、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写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原命题可写成:如果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条件: 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结论: 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条平行线被
第五篇:苏科版初一数学下册第十二章小结与思考教案
怀文中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第12章小结与思考(1)
主备:陈秀珍审核人:叶兴农日期:2013-5-18
教学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
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二、自主合作
1.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
2.举说明命题是假命题:同旁内角互补。
3.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 结论:
4.如下图左,DH∥GE∥BC,AC∥EF,那么与∠HDC相等的角有.AA
E FD EM
CB DBC
5.如上图右:△ABC中,∠B=∠C,E是AC上一点,ED⊥BC,DF⊥AB,垂足分别为D、F,若∠AED=140°,则∠C=∠A=∠BDF=.6.写出命题“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它是命题(填“真”或“假”)。
三、自主展示
7.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8.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9.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0B、1个C、2个D、3个
10.下面有2句话:(1)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2)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
(A)只有(1)(B)只有(2)(C)只有(1)和(2)(D)
一个也没有
11.如图,直线l1∥l2,l3⊥l4.有三个命题:①1390;②
2390;③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③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四、自主拓展
`1.求证: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已知:
求证:
证明: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求证:∠BOC=90°+1∠A。2A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64/复习巩固1--6
教学后记:
B
C
怀文中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第12章小结与思考(2)
主备:陈秀珍审核人:叶兴农日期:2013-5-18
教学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
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1.填空题:
(1)命题“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结论是:.
(2)如图1,∠1=_________,∠2=__________.
(第5题)
图1图
2(3)如图2,在△ABC中,DE∥BC,∠A=45°,∠C=70°,则∠ADE=_______°.
(4)如图3,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65°,则∠BEC=______°.
(5)如图, 已知∠1 =∠2 =∠3 = 62°,则4°.图3图4图
5(6)如图4,∠
1、∠
2、∠3分别是△ABC的3个外角,则∠1+∠2+∠3=_______°.
(7)•若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度数之比为4:3:2,•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
(8)如图5,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______°.
二、自主合作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同位角相等(B)延长线段AD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如果x>1,那么x+1>
5(2)下面有3个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垂直于同一直
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其中真命题为().
(A)①(B)③(C)②③(D)②
(3)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则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何类三角形不能确定
(4)如图6,已知AB∥CD∥EF,∠ABC=50°,∠CEF=150°,则∠BCE的值为().
(A)50°(B)30°(C)20°(D)60°
(6)(7)
(5)如图7,已知FD∥BE,则∠1+∠2-∠A=().
(A)90°(B)135°(C)150°(D)180°
三、自主展示
3.解答题(1)请把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DE∥BC,BE平分∠ABC.求证:∠1=∠3.
证明:因为BE平分∠ABC(已知),所以∠1=______().
又因为DE∥BC(已知),所以∠2=_____().
所以∠1=∠3().
四、自主拓展 1.如图:已知CE平分∠BCD,DE平分∠ADC,∠1+∠2=90°,求证:AD∥CB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65-166/7--14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