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7: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

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

吕庆华教授在《现代泉商产业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文化生态系统的建构有助于品牌文化生态观的创新”的观点,这观点对泉商品牌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一、简要概括我对该书所提的观点的一些理解与体会:

(一)品牌文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品牌文化生态系统 是一个以观念为核心,以一定经营管理行为为通路,以一定的关系为表现形式,联系供应商、分销商、顾客、企业、员工等相关利益群体的生态系统。

(二)品牌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品牌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即品牌文化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品牌的发展及存在同样有着产生、成长、扩张、成熟及衰亡的生态学表象,当一个品牌及其文化所在的生态系统适应环境时,该品牌则能够得以生存及发展,反之,则品牌难以生存。泉商品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同样必需有适应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

(三)文化是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灵魂。企业的主体和核心永远是人,企业文化强烈地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只有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及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该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才是能适应环境的、有助于企业发展生存的系统。

(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文化生态系统应关注的五大要点:

1、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培育品牌文化生态环境的先决条件;

2、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优质服务是培育品牌文化生态环境的基础;

3、满足客户需要是培育品牌文化生态的核心;

4、诚信经营是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关键;

5、科学的管理决策是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主要方法。

以上的几点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意义,并系统地概括了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文化生态系统的方式方法。

二、分析泉商品牌的文化生态系统现状。

可以说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以及近年来政府引导的“质量立市、品牌兴市、上市强市”等一系列战略,泉商品牌有了较长足的发展,目前泉州民企品牌林立,本地区已形成95个国字号品牌、5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为代表的优质民营企业群,说泉州是“中国品牌之都”并不为过。

一部分泉州企业已经在品牌文化生态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安踏,永不止步”、如贵人鸟“快乐运动”、如国辉的“一个团队、一个梦想”、如七匹狼的狼图腾文化,等等,各种文化口号鲜明地体现了企业的品牌文化梦想,确立企业的主流文化诉求,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愿景,也使其文化生态建设吸引了一批拥有相同诉求的忠实的顾客群体,并为相关利益群体的供应商、分销商等明确了发展的方向,文化的落实,使链条上的相关利益群体凝聚上一

起,形成合力,创造了良好的品牌文化氛围,从而方向明确地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大多数的泉商品牌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现状,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仅停留在工厂环境的改善、员工宿舍、食堂等的建设、以及员工的满意度的提高等,但还未上升到经营理念的层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文化建设思路,有的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模仿的层面,生搬硬套,没有独特性,没有应有的文化特色,理念不明确,不能形成有效的品牌文化认同感,不能真正通透地把品牌文化建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三、当前泉商如何构建有效的品牌文化生态系统。

鉴于以上对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及了解,我认为当前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文化生态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有利于体现品牌特色的、深入人心的口号。一个简练易行、又能深入人心的口号是联系供应商、分销商、顾客、企业、员工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一条无形纽带,也是准确定位企业品牌文化生态建设的一种现实形式,通过口号这一外在形式,确立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目标,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二)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及管理制度。这是目标得到落实的保障,有利于口号转化为实际行为,为品牌文化建设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保证。

(三)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只有诚信经营,所有的品牌建设才能有生命力,那些为追求短期效益,不折手段的商业行为将会受到自然经济规律的惩罚,更不用谈长远发展。

(四)要充分发挥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勇于创新、勇于拼搏,敢于引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同时以这种精神带动所以的企业利益共同体,奋发向上,共同发展。

(五)品牌文化生态系统建设要充分体现独特性,寻找市场需求,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引导消费理念的方式来建设品牌文化,从而使企业通过品牌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从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为消费者所喜爱,为利益共同体所拥戴的企业。

2010-12-24

第二篇: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系部:经管学院

班级:金融保险班

姓名:胡亚红

学号:11122165018

2014年3年10日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摘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风险管理文化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决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金融业的深入发展,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二.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6.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

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三.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

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7.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注重风险素质培养

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心智模式。国外安全学人士曾经指出:危害产生意外,而意外导致伤害的概率仅为几百分之一。这一论点说明了为什么人类容易产生侥幸、冒险的动机和心态。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尽管普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也不可能杜绝这种侥幸、冒险的动机和心态,而其所处的环境、手中所拥有的权利有时反而更加容易诱发这种动机和心态。为此,有必要建立各级学习型组织,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其对风险的正确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风险习惯。二是满足员工需要,培育安全氛围。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员工的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人手,努力营造一个使员工思想、士气处于最佳的安全文化氛围。三是开展风险预知训练。将风险预知训练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战性的测试科目,在全行推广实行,并将测试结果作为从业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员工自觉提高风险素养,使其真正意识到风险是与银行发展相生相伴、与个人行为息息相关的,在面对潜在或已经出现的风险时,有能力采取最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虽然操作风险事件纷繁复杂,但管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从业务和管理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业务差错、产品缺陷,还是违规操作、贪污受贿,都是操作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核心问题都是业务流程或制度的完善。由于业务流程及制度渗透到银行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完善好业务流程及制度,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操作风险事件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被他人员获知。如果这些风险苗头、风险信息能够及时传导到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并在公众的监督下得到有效控制或整改,那么,势必将消灭数量众多的操作风险,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展望未来,若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打造高效实用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以“自下而上”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第三篇:以泉文化打造济南文化旅游品牌

以泉文化打造济南文化旅游品牌

徐辉

【摘要】: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济南素来以“泉城”,从济南市泉水旅游资源入手,深入挖掘泉水文化对于促进济南旅游具有重要的意思。本文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泉文化在济南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泉文化开发的策略。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泉文化存在的问题开发策略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文化是旅游之魂,这一点过去我们没有认识,一说就是风景、古迹。但现在,风景和文化,谁轻谁重之争,似乎已经有了结论。丽江、平遥、迪庆、山西众大院等景区的热度,早已超过一些传统景点,它们凭什么?丽江凭的是一种悠闲的世外氛围,迪庆凭的是一本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山西众大院凭的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平遥是晋商文化……对于那些因为人为原因、环境恶化而消失了的景观,我们应当感到痛心,因为它消失的是不可重现的文化。而对于现存的文化景观,我们要在提高经济基础的同时,努力提高精神文明与文化的保护开发。事实上,旅游本身即是一种文化活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由“休闲时代”转向“文化时代”21世纪旅游业的今天,人们期望在旅游活动中能够实现对文化享受的追求,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也被更多的人有所理解。旅游者日益注重在旅游活济南泉水,悠悠千古。据历史 考古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1542年,迄今已有3540多年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至今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明代诗人晏璧等古人曾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几次来济南,对济南的泉水颇有钟情,题诗刻碑,称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其他记述泉水的诗词文赋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唐代词人员半干、崔融,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明朝后七子领袖李攀龙,还有李开先、于慎行等都是济南籍人,可谓“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多”。济南还以其独有的泉水神韵吸引着天下八方游子,文人墨客云集,争睹“潇洒似江南”的泉城风采。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宋朝散文大家苏轼、苏辙,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等都游历过济南,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篇章。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赵孟頫在趵突泉边留下了诸多墨迹。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

济南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龙山文化即发源于此;济南南部的齐长城比秦长城的历史还早400多年;孝堂山郭氏墓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柳埠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石塔;灵岩寺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塑”。济南洛庄汉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位之高,文物保存之完好,国内罕见。

纵观泉城济南的历史,有多少古人、名人、文人和普通平民百姓为之魂牵梦绕,割舍不断。历代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名泉诗词、文赋,留下了无数精妙的历史传说和诸多的名胜古迹,形成积淀了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泉文化是流传最广泛、内

涵最丰富的文化。泉文化应是济南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泉水和文化是济南的主旋律,做好泉文化的文章,唱响主旋律,就是抓住了名泉品牌这个根本。泉水和文化是济南的象征,是济南的根,是济南的魂。

当前弘扬济南泉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对泉这一自然景观的自身宣传不够突出。当前对济南特色自然文化景观的宣传,主要集中在“山泉湖河城”五个

方面,当然这五个方面综合起来也表现出了济南城市自身的独特性,但是这种覆盖面广的宣传方式导致了宣传力量相对

分散,一定程度上是对济南泉水壮美景观的淡化,使人们认识不到济南泉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二是对泉文化深度的挖掘不够。泉虽然是自然资源,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文人乐山乐水,文以载道,诗以

悦情,人文的参与使济南泉水更具魅力、更具色彩。然而,当前在对济南泉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了与泉相关的历史

表象和诗文文本自身所映现出的特征,却忽视了对泉史的深度追寻和对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影响了泉文化高度的提

升。

三是对泉文化的宣传面过窄。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村落,都是各种文化的综合体,各种文化相伴而生、相互依

存。济南泉文化也是如此,与之相伴、互融互长的必然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如艺术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民俗文化

资源等,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相映生辉,使济南的泉文化内涵外延。就当前的文化旅游而言,有学者认为,人们

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片言只语知识的了解,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对文化综合体的需求。所以,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审视对济南

泉文化的宣传,仅仅将视角注目于泉本身或相对忽略其他文化资源与泉文化的连带关系,就显得相对过窄,与时代发展

不太相称。

四是研究宣传泉文化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为:泉文化的专业研究成果较少,导致宣传内力不足;高质量的泉文化

旅游业从业人员相对过少,特别是许多导游人员缺乏对济南泉文化的系统了解,在向受众传播时,不能形色并绘地表述

出济南泉文化之美;缺乏泉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尤其是精巧的产品,使旅游者在品味济南泉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缺憾,更

达不到向外广泛流传的好效果。

弘扬济南泉文化的对策

不论是立足于济南今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中心任务,还是立足于“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

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大力弘扬泉文化、形成强悍的泉文化声势都是很有必要的。建议如下:

一要打造泉文化品牌。所谓物质是基础,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主要靠有形的文化资源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来支撑,泉文

化品牌也是如此。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泉产品资源为泉文化品牌增色。在泉系列产品的开发上,济南已有了一定基础,如拥有“趵突泉”牌、“百脉泉”牌系列产品。然而泉产品的整体声势还很不足,一些品牌较好的泉产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如济南市的矿泉水业有“趵突泉”和“泉娃”等品牌。姑且不谈新品牌“泉娃”,单谈老牌“趵突泉”矿泉水,由于各种

原因,似乎没有壮大起来。所以在泉产品发展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对各类企业的泉产品都要加以扶持,使之发展壮大。二是可以发掘相关的文化资源壮大泉文化品牌。这个主要涉及济南泉文化的内涵拓展问题。如历史人文

资源。据国内历史考古学家考证,早在公元前1542年,商纣王征讨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泺”的记载。“泺”就是

今天的趵突泉,迄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数千年来,济南的城市沿革发展、历史事件、文化蕴涵,无不与泉密切相

关;同时,泉名、泉貌也全面反映了历史人文的变迁,如黑虎泉得名源于原处建有黑虎庙。这些历史文明可极大地丰富

济南泉文化的内涵。又如名士资源。“济南名士多”,我理解,名士来济、住济多少都与泉景相关,如舜与舜井、秦琼与

五龙潭、李清照与漱玉泉等。这些名士在济事迹可成为壮大济南泉文化品牌的强力资源。三是可以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提

升泉文化品牌。这个涉及对济南泉俗、地方曲艺等的整合,再现独具特色的泉城民俗、泉畔风情、泉城人形象等等,使

游客通过耳濡目染,品味“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韵,体验济南泉文化的美感。

二要创新泉文化宣传方式。一是可以定期举办泉水文化节或泉文化研讨活动。近年来,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具有地方

特色的文化节或文化研讨活动,如潍坊风筝节、菏泽和洛阳牡丹节、阳谷金瓶梅文化研讨等等。事实证明,举办文化节

或文化研讨活动,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建议充分发挥济南泉水独一无二的特色优势,举办泉水文化节或泉文化论坛,并建议把举办的时间定于每年9月份。因为9月是济南雨季后的第一个月,水量充足,众泉喷涌形态好,同时9月也是济南气候最好的月份。二是可以进一步营造泉文化景观。很多人反映,到了泉眼旁,除了看到汩汩流淌的泉水之外,如果没有导游的解说,很难体会到泉水之美,更谈不上受到泉文化的熏陶,所以进一步

营造有助于游人理解的泉文化景观至为重要。我认为,建设名泉诗碑是目前容易操作、有助于丰富泉文化景观的较好举

措。因为自古歌颂济南泉水的名人很多,在名人诗作的描绘中,虽然蕴含了他们彼时的情感和人生体验,但都借助了泉

水当时的声势,对于促进现实的游者理解由古至今的泉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名泉诗碑的树立,还可以使游者直观了

解历史上游济名人颂泉的诗文情况,如李白、杜甫、苏辙、曾巩、赵孟頫等都来过济南,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歌颂泉

水的诗歌?再比如,还有多少人知道歌颂泉水最多的诗人是谁?所以建设名泉诗碑,不仅对外地游者游泉具有感知性意

义,对本地游者也具有启示性意义。三是可以逐步开放一些泉文化景点。营造文化声势的最佳手段,莫过于聚揽众多的人口相传。而特色文化景点的较高价格,阻碍了相当多的人难以体验特色文化的魅力,直接影响了特色文化声势的做大。

据调查,“泉水之都”虽然是济南的城市品牌,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却有很多人多年不到趵突泉等公园。而免费的黑虎泉等,有86.2%的居民反映会经常光顾。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前一段时间发放了一部分旅游劵,发挥了一定效用。但

这种发放旅游劵的形式毕竟规模小,对刺激消费、扩大泉文化影响起不到大的作用,建议切实抓住扩内需的时机,逐步

开放一些泉文化景点,如大明湖、五龙潭公园等,既刺激人们消费,同时也逐步扩大泉文化的影响力。四是可以壮大泉

文化的研究宣传力量。这种壮大不仅仅是研究宣传人员队伍的壮大,还包括研究成果的丰富,这些是泉文化能否得以广

泛宣传的基础所在。如古往今来,为方便游览济南泉点,金代立《名泉碑》,列名泉七十二处,从此有了“泉城七十二

名泉”之说;随着历史的变迁,原七十二名泉有的湮没,有的改名,至明《济南七十二泉诗》、清《济南七十二泉记》,对七十二名泉情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些说明历代对济南泉文化都持以保护弘扬的态度。但济南泉眼很多,据不久前

有关部门统计,济南辖区共有泉眼730余处,除了特别知名的,大部分难得一见,有的甚至在不起眼处,却独具特色、独展丰姿。在这种情况下,整合各方面力量,宣传弘扬全面的泉文化就落在新时期泉城人的肩上。如济南出版社曾编辑

出版《济南泉文化丛书》,市政协文史委曾组织出版《济南名泉说略》等。由此可见,济南在壮大研究泉文化的基础方

面成绩是不菲的,但缺憾仍存在,如历代歌咏济南名泉的诗文就应该整理出版。只有不断地夯实泉文化的宣传基础,并

辅之以导游者扎实的培训、系统的宣传,做大做强济南泉文化才趋于可能。

三要加强对济南泉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说,利用也是对济南泉文化的有力弘扬。因为利用,济南泉文

化资源才可在现实中扩大基础;因为拥有更广泛的现实基础,才能更加凸显济南泉文化的壮观。建议一是可以进一步建

设集中收纳泉水的水库或湖泊。济南泉眼之多、泉水涌量之大、水质之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与媲美。据统计,仅古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泉水正常日喷涌量就多达30万立方米。这些优质的泉水除了一部分流入大明湖,很多

都流失掉了。近年来,社会各界不断呼吁,要求储存泉水作为饮用水资源;政府高度重视民声,把收纳泉水列入计划。

尤其可喜的是,随着大明湖扩建工程接近完工,泉水的存储率必将大为提高。建议在济南北部进一步建设湖泊或水库,以更多地存储泉水,那时济南市不仅可以更好地凸显泉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还可以满足人们饮用泉水的愿望。二是可

以经营泉文化。泉是一种品牌资源,附加在实业上,可以促进实业发展;同时,实业的壮大也为扩大济南泉文化影响发

挥积极的作用。建议从城市建设、经济、旅游到企事业单位的名优产品,都可以围绕“泉水”做文章,如同杭州打造“西

湖”品牌一样打造济南“泉水”品牌。如发展房地产业,可以用泉居特色为楼盘造势;发展商业街,可以得天独厚的泉水

资源和泉文化底蕴凝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发展茶饮业,可以趵突泉冠名,以瓶装趵突泉水酿制的茶茗行销全国各地,让人们广泛品味趵突泉茶汤的色艳、液清、味醇,从而生发“不饮趵突泉、空负济南游”和“不赏济南泉、空度人一生”的感慨。

私声明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济南市信息中心管理运维 版权所有:济南政府网 鲁ICP备05

第四篇:构建廉洁文化体系打造廉洁文化品牌

廉洁文化是廉洁价值观和廉洁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体现了企业、企业党员干部对廉洁的态度、思维程度和行为方式。先进的廉洁文化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本廉企业的无形资产。近年来,旗山煤矿党委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先导,以机制运行为保障,以强化执行为根本,培育具有旗山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着力打造廉洁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本廉旗山”创建。

一、坚持外化于形,精心打造以阵地为平台的廉洁文化载体

创建“本廉企业”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及教育阵地平台。旗山矿不断探寻创建新路,在“切入”、“结合”、“融进”上深入实践,使“本廉企业”创建工作程序更趋合理,行为更加规范,活动形式更趋有效。

创建主题公园。旗山煤矿突出“德法并举”,把依法治企与依德治企紧密结合,实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润德园,将廉洁理念、廉洁故事、廉洁警语、廉洁格言等内容融入到“听雨轩、秉德门、泊莲桥、铭德厅、文化长廊、水廉瀑布”等12处景点中,寓教于文、寓教于景、寓教于游、寓教于休闲之中。把价值命题和道德标准融入园林格局,丰富了廉洁文化的内涵,打造了廉洁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该园自2005年6月建成以来,已承接省国有企业企务公开现场会、徐州市廉洁文化现场观摩会等多次重要会议,有2000余名各级领导干部来园参观接受教育,受到省国资委和徐州市委、纪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设计廉洁文化标识。廉洁文化标识是廉洁理念在视觉上的表现。旗山煤矿廉洁文化标识由廉洁字母“lj”及竹杆组合成旗山矿商标变形。竹叶演变成煤的字母“m”,旗的字母“q”由竹杆和廉洁的第一个字母“lj”组合而成。外形图为旗山字母“q”,竹叶为“m”,色调淡雅,图形流畅,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有清廉雅洁之意。寓意积极向上,高风亮节,充满活力,代表企业的廉洁目标和政治形象。

构建网上教育室。依托门户网站,对现有“廉洁文化”网页进行了全新改版,建立融纪检动态、政策法规、廉文选读等多模块的“廉洁文化网上教育室”,设立“廉政论坛”,要求全矿党员、干部、关键岗位人员每月至少登录一次,每季度至少撰写一篇“百字感言”,使受教育对象更宽,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在时间和时空上更便捷。运用传媒、通讯平台,利用电教等形式,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提高科技在廉政建设中的贡献率。

建设基层示范点。旗山煤矿把廉洁文化进区队作为“本廉企业”创建的重要环节,制定并实施了廉洁文化进区队示范点“五有”标准。标准从组织制度、宣传氛围,阵地建设、实际成效等方面细化了考核内容,最终目标是区队实现反腐倡廉和安全生产并重,有效防止腐败问题发生,党员干部无违规违纪行为,职工群众满意度高。矿举办自行申报、检查考核、张榜公示、命名授牌的方法进行考核评比,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全矿有14个单位进行了申报。

二、坚持内化于心,培育以理念为先导的廉洁文化理念

创建本廉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让廉洁理念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职工的一种原则、信念和力量。旗山矿通过系统教育,示范引领,使廉洁行为延伸到各个工作岗位、递进到每名职工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四个才有”开启廉洁文化理念。2004年,旗山煤矿一名年青的中层干部因受贿罪被判处七年徒刑,是旗山煤矿历史上党员干部违纪处理最重的一个案件,在全矿产生很大反响。事件发生后,矿党政在冷静思考的同时,从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从居安思危的层面进行反向激励,适时提出了“四个才有”的廉洁理念,即:廉洁才有政治生命,廉洁才有家庭幸福,廉洁才有企业形象,廉洁才有和谐发展。“四个才有”诠释了廉洁与党员干部责任、企业形象、企业管理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本廉创建在企业管理诸要素中的突出地位,为提升企业廉洁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个贵在”为廉洁创建准确定位。2005年9月,江苏省国有企业企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在旗山煤矿召开,表明企业的民主管理、企务公开工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会后,矿党政一班人审时度势,从廉洁管理责任落实的层面上,提出了“四个贵在”的廉洁理念,即:制度贵在健全,责任贵在落实,管理贵在到位,纠偏贵在持久。“四个贵在”对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准确定位,把廉洁管理融入企业管理大格局,明确了廉洁管理和责任落实核心主体,突出了制度至上、精准执行的重要性,彰显了企业特色廉洁文化的精髓。

“四个有心”确立廉洁价值观。2007年初,矿党委从基层单位少数干部的不规范行为中,进一步认识到人在“本廉企业”创建中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品行高尚化、工作规范化、生活健康化、形象勤廉化的标准,提炼了“四个有心”廉洁理念,即:监督要有恒心,惩处要有决心,教育要有耐心,保护要有公心。“四个有心”突出强调各级领导

第五篇: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构建的思考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微观层面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个要素构成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这四个要素都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由此可以说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是构建起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当前高校民主制度构建中面临着集体领导制度不够健全、行政权力泛化、民主权力虚置、权力运行监督缺位等难点问题,而创新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是指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行为规则、程序、体制和机制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民主渠道改革高校现有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现阶段我国大学民主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存在某些漏洞和相互脱节的现象,制约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高校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尽管《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了“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虽然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方式,但许多高校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落实不到位,权力过于集中,权力独揽仍然是高校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主要障碍。二是党代会、党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下称教代会)和学术组织的职权关系不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包揽一切,教代会、学术组织权力形同虚设的现象并不鲜见,成为高校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矛盾。三是缺乏规范的决策程序制度,少数管理者以个人行为取代了教职工的意愿和合理合法的程序,往往导致民主流于形式,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已有的制度也没能得到有效落实。

2.教代会职能虚化

尽管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教代会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但教代会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还存在明显的障碍性因素。这既有高校管理者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障碍,也有教职工角色定位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某些学校管理者民主意识淡漠,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教代会作用的发挥,教代会职权处于虚置状态;二是虽然对教职工权利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对教职工民主权利行使的保障重视不够,执行上也有较大差距,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尊重了教职工的权利,而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反映他们的真实意愿,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三是部分教职工思想认识与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模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自身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与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也是我国高校民主建设工作推进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3.行政权力泛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去行政化”已被明确提上高校深化改革的议程。在传统的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实质上是外部行政权力的延伸,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在博弈中失衡,严重地困扰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表现在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并控制学校的一切教学、科研与管理活动。一个时期以来,教授纷纷竞聘处级岗位证明了高校官本位倾向并没有得到明显转变。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缺乏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关系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高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难以实现对学术事务的自治与自主,也无法保证学术组织对于行政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教授治学”还多停留在理论研讨层面。

4.民主监督薄弱乏力、效能不高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代会制度作为高校内部监督的基本形式,其地位和作用已经十分明确,但在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挑战显现出了高校的民主监督乏力。现实中许多高校权力腐败问题频发,证明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一些高校民主监督工作形式多、实效少,文件多、落实少,没有形成有效监督的约束制度和机制。一是在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方面缺少具体周密的制度规定,使得监督主体无法实施监督,并且教职工参与民主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受领导者民主意识强弱的制约;二是“两代会”(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组织监督职权得不到落实,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全方位协力监督工作协调机制,不能形成监督合力;三是信息公开工作发展比较缓慢,存在公开政策不配套、组织实施机构不统一、信息公开程度低、公开内容缺乏规范等问题,主要还是公开制度建设迟缓。

二、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加快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构建中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也有长期以来固定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的亟待变革的传统的内部管理体制因素的影响。

1.观念性障碍影响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推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引起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管理模式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许多弊端依然严重,这也给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推进带来了挑战,其中,观念性障碍的影响是关键性因素。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行政为本”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复杂,各种利益群体在权力上的配置博弈更加激烈。二是某些高校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性,仅仅将教代会定位在发扬民主、听取意见的一种途径;学校有的高层管理者甚至对教代会的职权不甚了解,往往以行政手段取代教代会应有职能;_些高校信息公开只是公开一些无关大局的表面问题,而对教职工真正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关键点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三是高校改革中运用的市场经济规则引发了“效率至上”的观念,容易导致教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表现为急功近利,在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成为民主管理的“旁观者”,一旦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无疑增加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

2.现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民主制度建设构成一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被视为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上沿袭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高校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但高校行政权力主导的弊端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政府部门仍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思维和管理方式来管理大学,套用党政机关的组织机构模式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如副部级、厅局级、处级、科级),以此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上下级关系,高校管理人员按照党政机关人员职务序列套定行政级别。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校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落实,其内部管理不可避免地形成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并主导着学校内部的决策方式、运行机制,而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在学校运行中自然落为无关紧要地位,造成学术权力、民主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严重失衡。

3.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3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了“教师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2011年12月由教育部发布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第二章第7条明确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八项职权。这些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虽然将高校民主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在具体实施细则、操作层面的规程上还有缺失,刚性约束力不强。从高校二级单位层面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明确了“学校可以在其下属单位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该单位范围内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2010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也明确了高校院(系、级单位“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上述两个法规虽然明确了高校院(系)领导体制、决策方式,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还缺少相关制度的保障,许多高校二级教代会还难以在院(系)民主管理中发挥作用。

4.教代会代表履职状态不尽人意,影响着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

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教代会代表履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代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存在着某些代表对教代会制度缺乏深层次认知,没有真正认识代表职务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履行职务不主动;有的代表仅把代表职务看作是一种政治荣誉,责任心、使命感不强,没有从思想上确立常任履职的观念,把参加教代会和参与民主管理作为“例行公事”。另_方面有的代表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经验,并且缺乏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了解和思考,在参与民主管理中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受到局限,影响了代表作用的发挥;有些教代会代表对提案工作要求不甚明了,对各项意见和提案概念认识模糊不清,所提交的提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些代表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学习掌握不够,不能依据政策法规研讨解决学校相关问题,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现代大学民主制度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外部制度的改革,大学发展的自主机制逐渐形成,构建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成为学校自主机制发展的紧迫要求。笔者认为,构建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就是建设结构合理、环环相扣、相互补充、配套衔接的民主制度体系,目的是解决高校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权力泛化、民主权力虚置和权力运行监督不到位等难点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从各高校整体的、全局的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科学的制度安排:

1.着力权力配置和决策制度建设首先,要明晰党、政、教(教代会)、学(学术组织)的议事、决策范围,建立规范的职责关系制度,对各权力组织的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决策方式和活动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使之各自在权力范围内有效地行使职权,这也是高校去“行政化”和改变教代会、学术组织权力虚置现状的根本途径。其次,要细化、具体化集体领导决策制度,尤其要强化程序性规定,使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便于监督。要健全和完善党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议事票决制等规定,防止决策上的个人独断专行和主观随意性;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要向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一样,追究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相关人员的责任。再次,要从制度上固化决策程序,防止决策上的主观片面性和随意性。坚持把决策前的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主要程序,先调研后决策;坚持把多层次群众参与和专家咨询论证作为科学决策过程的必须程序;坚持把分析论证、多方案比较分析制度作为决策的重要方式;坚持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最高原则。

2.注重民主管理制度创新

第一,推进“两代会”制度创新。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党代会、教代会组织能够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不断改进高校“党代会”制度,推行党代表常任制,为党代表发挥经常性作用提供条件和保障,促进党委领导学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应当依据教育部令第32号《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进一步改进教代会制度,特别是以制度设计保障教代会对涉及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在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等事项决策中行使审议通过权。第二,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组织理应在学校治理中具有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参与权、咨询权,在治学问题上学术组织应拥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章程明晰学术组织的功能与职责,确立学术组织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做到权责清晰,义务明确,逐步从行政权力主导向学术权力主导转变。现实中存在着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耦合并且短期内难以完全厘清的问题,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当采取适度分离、逐步推进的方法。[6]第三,创新教职工主体地位保障制度。保障教职工主体地位的核心和关键是要推进机制创新。要以完善教职工意愿表达制度为基础,建立多种教职工平等话语权表达平台;要通过改进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开形式,拓宽公开渠道,落实和保障党员、教职工的知情权;以改革党内外选举制度为推力,健全和完善各项选举的配套制度,尤其要推进高校二级单位党、群负责人的“差额竞选”和“公推直选”力度。第四,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改进教职工民主意识培养和“教代会”代表履职能力提高制度。提升师生员工以及教代会代表的民主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主要依靠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制度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增强主动参与学校党内外事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应当把民主教育列为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定期分层次专题培训和研讨制度;积极探索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社会民主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在不断参与的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要把民主意识学习和参加民主实践情况纳入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表现考评制度中;要建立高校“教代会“代表定期培训、调研、巡査制度,提升代表履职责任感和履职能力。

3.改革信息公开制度

包括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在内的信息公开是高校实现民主治校的前提,实现信息公开才能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首先,改革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与机制。201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2002年3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2010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在公开工作的依据、公开的内容、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等方面作出的规定均有所差异。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统一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与机制,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党政工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工作统筹兼顾的制度。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所依据的法令、规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耦合,对如何衔接好上述三个规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上应当注重统筹兼顾,明晰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校情公开等方面的不同侧重,使各制度彼此衔接,相互配套。对原有的公开制度要认真梳理分析并予以整合完善,比如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审核办法》等。要健全和完善信息公开主体、公开范围、公开程序等制度,增强公开工作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再次,形成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检査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评议制度,对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公开评议,接受教职工、学生的监督;建立规范化的考核评估制度,激发信息公开工作的活力并为评价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建立监督检査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给信息公开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和应当受到的处罚作出明确规定。

4.构建民主制度建立、运行和监督机制

第一,强化制度执行的约束力,形成增强执行力的有效机制。要增强制度的严密性,特别是要加强程序性制度建设,这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重在落实,贵在执行。因此,要建立起执行力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与对高校各级管理干部考核、二级单位考核挂钩。应当把民主制度落实与各级管理干部问责制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人人敬畏制度、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第二,改革监督方法、手段和措施,形成常态化群众监督机制,保障民主制度在群众监督下运行。坚持和完善党委会定期向党代表报告工作、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制度;搭建良好的常态化民主监督平台,比如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报制度、校务咨询服务制度等;构筑网络监督平台,通过建立网上信箱、网络社区、管理部门作风网上测评等形式实现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参与监督的广泛性和时效性。第三,强化对高校民主制度建设的指导督察。高校的上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工会组织不能完全依靠学校自身建立起现代大学民主制度,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工作规定》、《高校校长工作规定》、《高校教代会工作规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规性文件,加快推进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为高校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民主制度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应当建立高校“党代会”、“教代会”制度实施情况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考核情况纳入对高校领导集体和高校办学情况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下载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泉商品牌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包钢创建品牌文化的思考

    关于包钢创建品牌文化的思考 品牌战略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钢从2013年开始,逐步构建品牌战略管理体系,这说明,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包钢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与此同......

    关于郫县豆瓣品牌文化的思考

    派斯学院学年论文(2008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题目关于郫县豆瓣品牌文化的思考作者杜红菊专业市场营销班级2008级指导教师(职称)向洪玲字数5586论文完成时间2011年8月20日1重庆工......

    弘扬玉商文化精华致力构建企业文化

    玉商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它继承、融汇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是玉林商人在商业活动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弘扬玉商文化,在对其商业制......

    构建学校文化特色,推进学校品牌建设

    构建学校文化特色 推进学校品牌建设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声誉、历史及社会......

    品牌文化:精神符号开启现代市场

    品牌文化:精神符号开启现代市场 ——洋河“蓝色经典”获中国驰名商标启示录之三 新闻提示:又是春光旖旎的三月,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商标管理再获殊荣:企业的“蓝色经典”......

    构建企业特色文化的思考

    构建企业特色文化的思考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在企业的发展壮大! 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关于现代社区文化的设计思考

    关于现代社区文化的设计思考 作者:单越腾 指导老师:鲍懿喜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现代社区的分析,指出目前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建设现代社区文化的几个方向,认为开发商和设......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 作为儒家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纽带作用;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当今中国崭新的精神文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