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7:5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

第一篇: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

美术与设计学院08级2班侍海兰08090215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关键词:唐代、婚姻、女子、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缔造了封建时代最为开明先进的婚姻法律制度。从对“七出”、“义绝”等前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继承,到“和离”制度的提出,对唐代的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婚姻条件的详细规定,对离异、寡居妇女再婚的鼓励,对协议离婚的肯定,众多的优点集中于一部唐律之中,使得唐律作为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闪现出民法性的光辉。

二唐代妇女的婚姻生活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从法律上为他们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唐律疏议》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民间也有“无媒不得选”的说法,但实际上有不少青年男女不尊此种束缚,自己选配婚姻,拥有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也有家长允许自主婚姻。如玄宗时,宰相李林甫“常日使六女戏于窗下,每有贵族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于窗中自选可意者事之”,让他的女儿们自选佳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礼教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服务的,当权者往往比下层百姓更注重礼法,更加维护礼教的权威,社会上的流行风尚也大多是由上而下普及的,身为当朝宰相的李林甫如此,下层百姓自不待言。

三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

唐政权在风俗习惯上有较多的鲜卑时尚。而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所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也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习俗不断涌进中原,给唐朝社会带来影响。这使得唐代妇女得以在社会舞台上发挥其作用。

四唐代妇女的文化素质

唐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妇女重文习诗的风气也十分盛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文学家和优秀的作品。女皇武则天就颇有文学造诣,《全唐文》收其文61篇,《全唐诗》收其诗46首。中宗之上官昭容也是位才女,极善文辞,据说“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咏之。”唐代名妓薛涛,以才华横溢著称。元稹曾作诗称其“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像这样有文学造诣、濡染翰墨的女子不在少数,至于散见于各类笔记小说中的知书善诗章的女性更是不胜枚举。遍布各个阶层的才女和她们的作品一道构成唐代文学及各类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第四、五编杨毅,赵秩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版

《中国封建意识形态考——儒家学说述评》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儒家伦理哲学》 陈名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篇: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 3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4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7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10 《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 11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12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4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的翻译 15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17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20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21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22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3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25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26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27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28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3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32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33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34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36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0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41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44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4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4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49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51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52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54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55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56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Major Barrier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59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60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61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63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64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65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67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 68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 69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71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7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4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75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76 中国菜单的英译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78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比较研究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80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81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82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84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86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87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90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91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93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 94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95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看《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97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99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100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 101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 103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104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07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108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10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11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113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 115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17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118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 121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 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4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128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29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 131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34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136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 137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38 如何降低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141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43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146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47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148 析《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人物形象 149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150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5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152 电影片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3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54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55 毛姆眼中的简奥斯丁

156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

157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58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59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160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2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

163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64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65 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策略和技巧 166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67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ring Heights 168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词块辨析法 169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0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71 E-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172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73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74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1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6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77 从《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论道德盲视现象 178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 179 从《达罗卫夫人》看弗吉妮娅伍尔夫的个性 180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81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18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18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184 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185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

186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187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88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189

190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91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192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93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94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95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6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197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 198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99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200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第三篇:从满族婚姻变迁看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从满族婚姻变迁看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摘要: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清代的满洲。婚姻是构成家庭和社会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变迁女性的社会地位随之变化。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是从母系社会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女性由社会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本文试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习俗以及满汉对比对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状况进行粗略探讨。

关键词:满族婚姻;女性;社会地位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它有着自身民族特点,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其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就婚姻状况而言,满族的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习俗等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特点,女性的社会地位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文试对不同时期的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状况进行粗略探讨。

一、婚姻形态:由有性无家庭到一夫多妻再到一夫一妻多妾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是从母系社会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妇女地位开始下降并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婚姻形态由一夫多妻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特别是清入关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不准妻妾互相逾越礼制,家庭中等级逐渐确立。

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其好养,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所谓“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是氏族公社尚未出现部落联盟,未产生阶级分化。据民族志看,当时处于由母权制想父权制的过渡期。男女双方除了性生活,没有组成家庭,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制度下,女性占社会的主体地位,享有绝对权威,男性则处于从属与服从地位。

魏、晋的勿吉进入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大家族阶段。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其婚姻形态变为一夫一妻制。“将嫁娶,男以羽毛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1]“初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

[2]罢,便以为定,仍未夫妇”男持女归,指女子由原来的接纳男子来访变为出嫁,从夫而居。男家持聘礼,揭示了由于私有制的发展,妇女已经变成了可交换的财产。聘礼的多少,相当于被出让女子的赎金多少。女子由此而归属于一个固定丈夫,配偶之间有了“夫妇”的名分,说明母权制时代女子多夫、男子多妻的群婚习俗以开始被一夫一妻制所代替。此时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地位的高低也开始与可交换资产相挂钩。

五代时,黑水靺鞨兴起,改成女真。女真人的婚姻形态是个体家庭的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姓通婚。《金史·世纪》中指出,“生女真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居”,正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一夫一妻制的反映。但是,无论是父权制大家庭中的一夫一妻制,还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都“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

这种新的一夫一妻制的习俗,是私有财产制的产物。由于私有财产掌握在男子手中,因此,“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而确定出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3]

二、婚姻观念:由“女淫”到“妇贞”

女子婚前性行为是否自由,即我们所说的“女淫”。在一夫一妻制初期,“女淫”的风俗是非常普遍的。男子为了确保父系血统的纯洁,因而要强迫妻子必须保持贞操,不允许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即所谓的“妇贞”。不过,刚开始的一夫一妻制,还较多地保留着母权时代的婚姻习俗。男女择偶不再取决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出自自己的意愿,“女和则持归”,其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女子手中。婚姻能否缔结,取决于是否“女和”。这说明女性在配偶选择、性行为对象选择、婚姻与否上有很大的自由与发言权,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隋唐的勿吉史称靺鞨,秉行一夫一妻制。“其俗淫而妒,其妻外淫,人有告其夫者,夫辄杀妻,杀而后悔,比杀告者,由是奸淫之事终不发扬”,反映了女子婚外性生活仍然存在,只是秘而不宣,揭示了靺鞨人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群婚习俗,女性社会地位依旧很高,掌握话语权也很大。

满族入关后受汉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而随着程朱理学对人思想的禁锢,尤其是随着“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为大”思想的传播,满族女性思想也受到严重影响。

近代以前,离婚问题在满族社会是不存在的。丈夫休妻,女子擅自离丈夫而逃,看似离婚,却非真正意义的离婚。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记载了丈夫休妻的条件为“七出三不去”。[4]“七出”的条件即“凡弃妻须有七出之状,一、无子,二、淫翊,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三不去”的条件即“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5]如果丈夫发现其妻子符合“七出”里的任意一个条件,就能合情合理地直接将妻子休掉。然而,妻子有三种条件都不能擅自离开丈夫而离开。这实际上是用一种近乎变态的“女贞”观念以法律或者社会舆论的形式将女性完全禁锢在男权世界里。可以说,旧式婚姻完全是对妇女人身权利以及婚姻自由的一种严重束缚和剥夺,同时也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权利的压制和践踏。

三、婚姻习俗:尚早婚、娶长妇、收继婚

满族尚早婚、娶长妇。一般在小儿时期即订亲、结婚。《柳边纪略》记宁古塔满族人,“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吉林通志》记载:“满人唯结婚多在十岁内,过期则以为晚”满族还以年少之男娶年长之女,十三、四岁的男子,必娶十七八的女子。满族所盛行的早婚及娶长妇的习俗,固然有历史传承因素,但主要还是由当时的社会因素决定的。满族入关前人口最多不过60万人,长期的军事征服使得大批的青壮年死于战场。战争的继续有需要大量满族人丁。男子16岁成丁,即要入伍从征。虽有“三丁抽一”制度,但实际上,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丁都要从军,甚至有祖孙三代同时服役的现象。这显然又严重影响了人口繁殖与增长。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早婚并娶长妇,以保证在入伍之前就实现人口繁殖,久而成俗。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单纯作为封建男权社会下的生育工具,婚育时间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较大,缺乏婚姻自由精神与生育时间选择自主意识。且早婚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

收继婚就是转房婚,这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满族是女真的直接后裔,其婚姻习俗也是从女真那里继承下来的,收继婚在早期的满族社会也曾是一种较为兴盛的婚姻形式。《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明代人撰写的《岷峨山人译语》提到,“胡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妻为妾,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胆其妇”[6]的记载。1619年,朝鲜的一个战俘被带到了赫图阿拉,在亲眼所见女真人的习俗后,他记载道:“嫁娶不择族类,父死而妻其母”[7]这种收继婚的习俗是原始的族内婚的残余,反映了把女人当作家族生儿育女的特殊性质的私有财产的宗法意识。家族中的私有财产不容外流,它必须由家族中的人按照血统进行传承。

四:满汉对比中的优越性

满族虽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都以生子为贵,认为接嗣有人,对于女孩,也认为多子多女是福。相比较汉族而言,想有更大的自主权。例如满族女性可学习骑射,史载:“女子执鞭驰马,不异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8]由此可见满族女子在骑射方面享有与男子一样的权力。这在满族婚姻家庭中必满族受骑射文化的影响,妇女地位比汉族妇女地位高得多,丈夫外出做官或然决定了妇女将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

出兵驻防外地时,妻子便可以成为家庭的主事者,暂时充当家长的角色。平时,妻子也可以处理家庭内部而不牵涉全宗族的事情,比如仆役的管理、旗地的经营、子女的教育抚养等问题。丈夫一般多参加社会性活动而不过多过问家事。

满族统治者禁止缠足。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崇德三年8月,皇太极下谕:“有效他国缠足者,重治其罪。”缠足实际上是披着理教的文明外衣,用野蛮残酷的方式,将女子禁锢于男权手中,残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满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则高得多,不缠足是对女性身心自由的一种认可,是对女性精神的一种解放。由于不缠足,满足妇女可在行动自如的情况下,参加劳动、从事家务,在付出体力代价的背后,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换来的更是满族妇女在家庭中不可忽视的地位。结语:

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满族女性的地位由女权制的主体到男权制下的男性附属品地位,虽然与汉族女性相比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但在封建社会占主体、男权主义占主体的世界里,享有的权力是有限的,享有的自由也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四夷传卷九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魏收.魏书·勿吉传卷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57页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5:第234页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5:第234页 [6]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第24页 [7]辽宁大学历史系.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清初史料丛刊本[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第17页 [8]刘广铭,徐东日.建州闻见录中的女真人形象[J].延边大学学报,2006(1)

第四篇: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南京邮电大学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题目: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B110206 学号:B09020616 姓名:王鑫

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在近三百年的岁月中, 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国力强盛且文化环境宽松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全面发展。较为宽松的酒政策更使得酒文化日趋繁盛, 作为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酒文化在诗歌中也得以集中体现。

唐朝时期, 诗歌进入黄金时代, 诗人们大都嗜酒, 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诗人与酒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纵观《全唐诗》及补录收录的近五万首诗作, 其中有“酒”字的有4466条记录, 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多达万首。可以说, 唐代的酒文化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唐代酒品丰富、酒业兴盛

(一)酒出品的渠道多样化

唐代的酒主要由官营酒坊、民营酒坊和家庭自酿三个渠道来供应。官营酒坊由朝廷和各级官府控制, 形成统属严密、产品专用的生产体系。官酒大致可分为御用酒和地方官酒两部分。御用酒是专供皇族或国事使用的酒。如刘宪《陪游上苑遇雪》中写道:“ 花光并在天文上, 寒气行消御酒中。”宋之问在《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中写道:“帝歌云稍白, 御酒菊犹黄。”徐彦伯在《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中写道:“御酒瑶觞落, 仙坛竹径深。”陈子昂在《登泽州城北楼宴》中写道:“且歌玄云曲, 御酒舞熏风。”岑参在《送郭仆射节制剑南》中写道:“玉馔天厨送, 金杯御酒倾。”在这些诗句中提到的酒即是宫廷中的御用酒。而地方官酒是各州镇官营酒坊酿造的酒。如元稹诗中提到“院榷和泥碱, 官酤小曲醨”、“ 官醪半清浊, 夷撰杂腥膻”。白居易在《府酒五绝》中说:“自惭到府来周岁, 惠爱威棱一事无。唯是改张官酒法, 渐从浊水作醍醐。”从中也可以看出, 官营酒业尤其是地方官酒酿酒实力并不雄厚, 所生产的酒类产品较为低劣, 与御用酒有着较大的差别。民营酒坊是指设置酿酒与售酒于一体的店铺,俗称酒肆、酒楼、酒家、酒舍、旗亭。韦应物在《酒肆行》中写道:“豪家沽酒长安陌, 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 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 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 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 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 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 百斛须臾一壶费。

初醲后薄为大偷, 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 终岁醇醲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 路傍过去那得知。”诗中反应的即是当时民营酒坊的经营情况,唐代的酒户一般都能自设酒肆、自我生产且自我销售, 民营酒坊是人们购买及饮用酒品的主要来源。家酿酒主要供自我消费, 人们在酿制时不会少料掺假, 因此, 唐代的家酿酒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品质。如白居易在《家酿十韵》诗后注中提到“水取九月九之水, 曲取七月上寅日之曲” ,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提到“府僚能枉顾, 家酿复新开” , 岑参《虢州西山亭

子送范端公》提到“使君家酿旧来浓” , 韩翃《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提到“园梅熟, 家酝香”。白居易诗云:“家未苦贫常酝酒, 身虽衰病尚吟诗”,“ 莫愁客来无供给, 家酝香浓野菜香”。刘禹锡也在诗中提到“若倾家酿招来客, 何必池塘春草生”。从中可以看出, 家酿酒除供自己饮用外, 还是款待来客的上好饮品。

(二)酿酒的原料丰富 因唐代经济繁荣, 物产丰富, 唐代生产的成品酒根据其原料可分为四大类: 谷物类、果物类、花草植物类、动物类。谷物类酿酒占有最主要的地位。当时谷物均可用以酿酒, 唐人“干酒” 是以糯米为原料。曹邺《田家效陶》诗中写到:“黑黍舂来酿酒饮, 青禾刈了驱牛载。”这里提到的黍也是极为重要的酿酒谷物之一。果物类酿酒以葡萄酒的酿造最为出名, 发展到唐代

葡萄酒的酿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以至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 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王翰《凉州词》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刘禹锡也曾作诗《葡萄歌》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 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 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 并开始酿造葡萄酒。罗隐《湘南春日怀古》:“松醪酒好昭潭静, 闲过中流一吊君” 这里提到的松醪, 是用松树物料制成的酒。卢象《句》中讲:“书名荟萃才偏逸, 酒号屠苏味更醇” 其屠苏酒则是用草木植物屠苏制成的。以花草植物酿酒原料廉价, 且又可节省粮食, 颇有社会经济意义。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山瓶乳酒下青云, 气味浓香幸见分” 以及卢仝《东行三首》中“壮色排榻席, 别座夸羊酒” 提到的“乳酒” 便是用动物的乳汁制成的, 而“羊酒” 则是利用肉类酿成。众多原料的利用为酒的酿造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使得唐代酒的种类极为丰富, 为酒文化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唐代酒文化的特征

(一)唐人对酒的称谓比较多

孟郊诗中称酒为“杯中物”(且乐杯中物, 谁论世上名), 杜甫诗中也称酒为“杯中物”(赖有杯中物, 还同海上鸥)(忍断杯中物, 只看座右铭);杜甫诗中有时称酒为“浮蚁”或“蚁浮”(仙醴来浮蚁)(蚁浮仍腊味, 鸥泛已春声);元稹诗中称酒为“腐肠贼”(平生中圣人, 翻然腐肠贼);白居易诗中称酒为“香醪”(一瓮香醪新插刍, 双鬟小妓薄能讴), 有时称酒为“腐肠膏”(佳肴与旨酒, 信是腐肠膏), 也称酒为“销愁药”(俗号销愁药, 神速无以加);皮日休把酒称为“青州从事”(醉中不得亲相问, 故遣青州从事来)。(二)唐人开始“烫酒”

现代人喝酒一般都是将酒瓶启封后直接饮用,在唐代, 也有这种喝法, 将酒从酒瓶、酒坛或酒瓮等酒器中用瓢舀出或取出后直接饮用, 此喝法称之为饮冷酒。如白居易《北亭招客》诗云“小饯吹醇尝冷酒”。杨衡《春日偶题》:“冻花开未得, 冷酒酌难醒。”在唐代, 以冷酒待客有失礼之嫌。如白居易《送张山人归嵩阳》诗云:“朝游九城陌, 肥马轻车欺杀客。暮宿五侯门, 残茶冷酒愁杀人。”当然, 从春天到夏天, 喝冷酒没什么不合适的, 但是从晚秋到冬天,人们一般都要喝温酒, 即将酒用器皿加热后饮用。元结《雪中怀孟武昌》诗云:“烧柴为温酒” , 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云:“林间暖酒烧红叶, 石上题诗扫绿苔。”许浑《赠裴处士兵》:诗云“暖酒雪初下, 读书山欲明。”王贞白《少年行二首》诗云:“花时轻暖酒, 春服薄装绵。”徐铉《又赋早春书事》诗云:“暖酒红炉火, 浮舟绿水波。”这些诗句为这种喝法提供了最好的例证。现在在我国好多地方, 也有冬季饮酒尤其是喝黄酒时“烫酒”的做法, 这可能便是唐风遗存。(三)唐人注重“献酬”之礼

献酬即敬酒的意思, 唐代主宾之间或宾客之间都可以自由献酬。崔玄亮《和白乐天(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诗中写道“几人樽下同歌咏, 数盏灯前共献酬”;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中“小宴初谈笑, 初筳雅献酬”;朱湾《奉使设宴戏掷笼筹》中“今日陪樽俎,良筹复在兹。献酬君有礼, 赏罚我无私”;韩愈《送刘师服》中“草草具盘馔, 不待酒献酬”;元稹《阳城驿》中“施馀尽酤酒, 客来相献酬”;高适《东平旅游, 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中“高兴陪登步, 嘉言忝献酬”。上述诗词描写的都是这种饮酒礼节, 可见在唐代酒文化中“献酬” 礼节的影响。现在, 在宴席之上, 我们常常会看到主宾献酬或客人互敬的场景, 这是“ 献酬” 之礼的延续。(四)唐人饮酒有“蘸甲” 风俗

“蘸甲” 即敬酒时, 用手指伸入杯中略蘸一下, 弹出酒滴, 以示敬意。用现代眼光来看, 这种做法极不卫生, 但是在唐代极为流行。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诗云: “频眉厌老终南去, 蘸甲须欢便到来。”白居易《早饮湖州酒, 寄崔使君》诗云:“十分蘸甲酌, 潋滟满银盂。”杜牧《后池泛舟送王十》诗云:“为君蘸甲十分饮, 应见离心一倍多。”韦庄《中酒》诗云:“南邻酒熟爱相招, 蘸甲倾来绿满瓢。”张孜《雪诗》诗云:“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罗隐《酬丘光庭》诗云:“壁池兰蕙日已老, 村酒蘸甲时几杯。”诗歌表现出了唐人对酒友的敬重心态。这一习俗后来已慢慢消失了, 只是在一些祭祀场合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会

遇上这种情况。

(五)唐人酒席上出现酒纠之职

为了更好地维持酒席秩序, 同时开展各种宴饮游戏活动, 唐人每到酒会之时, 总要指定或推选出主酒之人, 当时称之为席纠, 或称为觥使、酒纠。酒纠必须熟知酒席中的各种规矩, 对违反席饮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元稹就曾因擅司酒职而闻名, 他在《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怆曩游因投五十韵》中写到: “邀我上华筵, 横头坐宾位。那知我年

少, 深解酒中事。能唱犯声歌, 偏精变筹义。含词待残拍, 促舞递繁吹。叫噪掷投盘, 生狞摄觥使。”在《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中说:“予时最年少, 专务酒中职。未能解生狞, 偏矜任狂直。扣节参差乱,飞觥往来织。强起相维持, 翻成两匍匐。”由此可以看出, 凡在酒席上言语失序、行令失误, 以及作假逃酒, 都会受到酒纠的“制裁”。朱湾在《奉使设宴戏掷笼筹》中说:“今日陪樽俎, 良筹复在兹。献酬君有礼, 赏罚我无私。莫怪斜相向, 还将正自持。一朝权入手, 看取令行时。”此都反映了席间酒纠主持饮酒行令和使用权利的情形。(六)唐人首创的饮酒游戏——酒令

白居易说过:“骰盘、卷白波、莫走、鞍马, 皆当时酒令。”酒令是唐朝人首先发明并流行一代的饮酒游戏。白居易《与诸客空腹饮》诗云:“碧筹攒米碗, 红袖拂骰盘。”《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 笑掷骰盘呼大采。”筹箸, 是唐朝人最新发明的一种酒令器具。元稹《遣春十首》诗云:“波绿紫屏风, 螺红碧 筹箸。”《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 因有戏呈三十韵》诗云:“筹箸随宜放, 投盘止罚啀。”马异《暮春醉中寄李干秀才》诗云:“折草为筹箸, 铺花做锦裀。”唐人通过酒令增添了饮酒时的情趣和兴致, 丰富了酒文化的内容。

第五篇: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

从唐代边塞诗看大唐军人

班级:

姓名:

任课老师:

目录

一、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正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边塞诗的定义及界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初唐边塞诗................................................................3

(三)盛唐边塞诗................................................................4

三、结论......................................................................................9

四、参考书目..............................................................................9

一、摘要: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 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唐代的边塞诗则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所描写出的异域风情和旖旎风光,藉着边疆大漠的悲壮苍凉、雄阔磅礴的壮志豪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用多元化的审美视角,反映着时代特征,对拓展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促成唐诗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林庚先生说得好,边塞诗的引人入胜之处,“主要的是一种悲壮的精神,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没有生活中的无往不在的蓬勃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早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

二、内容提要

本文以初唐和盛唐的边塞诗为分析对象,深入研究了边塞的绮丽风光、军人的征旅生活、军人赤胆忠心的报国之情等内容。正是由于大唐国力强盛,人民的自信心极高,在唐初都自愿投入军队,渴望建功立业,崇尚武力。但由于长年征战,唐中期国力逐渐衰退,人民的厌战情绪较高,军人和闺中妇人都表现出深深的思念和幽怨之情。从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可以窥见唐代军队的由盛而衰。

三、正文

(一)边塞诗的定义及界定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有题材的规定,它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内容的诗歌,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边塞战争;(2)反映边塞生活;(3)描写边塞风光。大凡具有其中一个方面,或涉及这几个方面内容的诗歌,即可称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二)初唐边塞诗

初唐时期,天下刚刚统一,政局不稳,大唐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争不断。因此,从贞观元年到开元年间,拓疆战争一直是唐王朝重大的外事活动。拓疆战争对初唐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诗的取材方面来看,它直接导致了大批边塞诗、军旅诗、游侠诗的产生。

初唐边塞诗歌在题材上有以下两个个特色:(1)广泛描写边塞山川风物以及行旅征战生活。

“文章四友”和陈子昂等初唐诗人都有边塞生活的体验,因此他们笔下的边塞风光显得广阔而真实。他们对边塞风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审美观。他们把边塞风光中那些最具特点的

部分通过自己的画笔,使它们构成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如杜审言的《经行岚州》。这首诗抓住了北方边城“春光晚”、“气候寒”的物候特征,写“花”是“往来花不发”,写“雪”是“新旧雪仍残”。但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毫无凄寒之感而是那样明丽亲切。“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描写了北方边城的早春自然是无溪水的,只不过有一些残雪的溶流而己,但是怜怜清响在诗人听来如悠扬的琴声一样悦耳;这里的早春自然是无花的,但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下,巍巍的山峰新雪映着旧雪,犹如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使人感到春意融融、顿生向往爱慕之情。陈子昂的《至分水戍》中“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写出了行旅道路的艰险,将士们随时有坠入急流的危险;“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早上霜露未退去,北方刺骨的寒风冲进驻守的楼上,说明征战生活十分艰苦。

(2)歌颂祖国的强盛统一,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从军行》)首联大意是平生感谢君主知遇之恩,整个军队士气高昂。颔联描写了拉满的弓弦犹如满月,驱马直入敌阵杀敌,表现了战士的勇猛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尾联写诗人视死如归,有拳拳报国报君之心,希望祖国早日一统江山。杜审言的《送崔融》、《赠苏味道》,《送和西番使》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那些送朝臣出使,大将赴边和友人从军的篇什,常在歌颂国威、勉励友人的同时,表现出了作者的志向抱负,感受到他们热爱国家、关心边防、拥护统一的理想。

(三)盛唐边塞诗

开元、天宝时期,革新运动宣告成功,边塞诗盛行,内涵丰富,风格也不尽相同,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军队军人的精神面貌在边塞诗中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第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在这幅苍茫雄奇的边地风光图中,我们看到盛唐文人那种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隐约可见诗人和将士们的壮烈情怀。诗的后两句既写出了战争的频繁、艰辛、激烈,又直抒胸臆,表达了边疆将士誓死报国,驱除外辱的决心,令人读后为之热血沸腾,这就把隐现于景物中的情怀明白地表达了出来。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高适“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都是何等壮阔、何等豪迈!这是盛唐文人对边塞战争必胜的信心、热情的讴歌、由衷的向往和盛唐时代昂扬奋发的精神。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敌人数量虽多,但大唐将士充满信心,势如破竹,战场上布满了敌人的尸骨,军心大振,为自己作为大唐军人而感到自豪。

又见王维《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2)第二、尚武精神

重武而轻文、重王霸而轻儒礼的思想就成了盛唐边塞诗的又一种文化底蕴。盛唐时代的战争争其性质乃是为了保卫边防、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凯在多余伤”等句便是最好的明证。因此,那种认为边塞诗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勇敢的观点,当是不确切、至少是失之偏颇的——要知道:“战争崇拜亦是有事件的”,人们只在和平年代或者说当和平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激起在战争中“大显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相反,如果是饱受战争灾苦,人们还会有“战争崇拜”么?盛世边塞诗所表现出的尚武任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保卫和平、立功边塞的战争崇拜。我们还是从诗句中求得实证:营州少年厌(此为满足之意——引者注)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这是高适的《营州歌》,直写北方边地游侠少年的尚武精神。

另一方面,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空前繁荣、达到巅峰,与整个朝代连绵不断的边塞战争有很大关系。高适在科举屡试不中的情况下,逐步把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弃文从武、走向边塞、入幕佐帅上。《别冯判官》中“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送董判官》中“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等,反映的就是这种强烈愿望。作为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以诗人为戎帅”第一人,并最终出将拜侯,崇军尚武是高适边塞诗大力歌唱的旋律之一。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这首诗作于哥舒翰幕府期间。入哥将军幕府,是高适人生的重大转折,自此他才真正走上了“万里云霄”路。因此,他以极度兴奋的心情,对从军的自豪、搏杀的壮烈、凯旋受赏的荣耀,都给予了热情的赞唱。威严的军队,乘着骏马,挟天子之威,倚将军之雄,翩然而行,进军的战鼓如雷声震地,千万面军旗如火焰飘动。“天子怒”“将军雄”“雷殷地”“火生风”,渲染了唐军不可战胜的如虹气势。太阳照耀着雪亮的战戈,月亮映射着高悬的良弓,无论在青海、还是在黑山,都英勇无畏、士气冲天。有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旄头空”就是必然的战争结果。蓄势至此,豪情更加迸发,万里赴死,终于一朝成功,诗人对登麒麟阁、入明光宫充满着强烈的期待。笑文士、轻一经、讽古人、叹老翁,虽有几分得意和轻狂,却充满着对走向边塞、手执雕弓、激战太白的无比自豪,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对崇军尚武精神的赞美。直接投入到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使高适对将士、战场、胜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诗歌中的阵云氛围、英武之气更加浓厚。或是这首: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

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

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

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哥舒翰收复九曲,是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战。取胜后,高适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写诗予以歌颂。由于当时正在前线,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惨烈,诗人采用“赋”的手法,对战斗场面进行了具体细致地刻画。唐军气势摧山,军旗翻动,将军指挥若定,士兵机智转移捕捉战机,弩弓发出的箭一排排飞向敌阵绝断其归路。从“泉喷”“风驱”“鬼哭”“天愁”中,似乎能闻到战场的血腥、看到敌方失败的惨状,浑化无迹地承接了唐军的威武气势,隐喻地歌颂了将士英勇善战、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石城”以下十二句对主帅哥舒翰的赞誉,是对前面士兵歌颂的升华,揭示了取胜的原因。能让“老将”失色、儒生结舌的,正是哥军“慑沙漠、感乾坤”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长策善决”的智慧,这也正是高适作诗赞扬这场大战的立场所在。

(3)富有离怨意味。顺应时代大潮, 边塞诗蔚然成一大观。它除了弘扬英雄精神、民族气节等爱国内容外, 还将笔触伸进普通民众的内心深处, 表现他们的离合悲欢之情。这种题材的边塞诗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士的思乡之情,二是闺中妇人对远在边疆征战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唐朝的边塞绵延万里, 需要大批将士驻守。常年驻守边塞, 将士们有家难回。虽然可以慷慨赴敌, 但思乡的哀怨也是“剪不断, 理还乱”。李白写道: “梦绕边城月, 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以水喻怨愁, 以水流悠悠写思乡之愁无日不在, 虽然不如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著名, 却有开创之功和感人之情。再如他的《豫章行》: “胡风吹代马, 北拥鲁阳关。吴兵照海雪, 西讨何时还。半渡上辽津, 黄云惨无颜。老母与子别, 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 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 早落豫章山。本为休明人, 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 为君扫凶顽。精感石没羽, 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此曲不可奏, 三军鬓成斑。”将士们抛妻别子, 奔赴边塞, 不惜战斗死, 不云惮艰险, 但是征战无期, 回家无望,也难免满腹哀怨。

大多数边塞诗中的妇女仍然没有摆脱封建时代的窠臼, 抱守的婚姻观依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杜甫《佳人》),是生是死, 都紧紧依附于丈夫。丈夫戍边从戎, 闺妇们遭受致命的打击情属必然。她们精神崩溃, 六神无主。情思之浓烈悲苦迫切需要传递给对方。然而盛唐边镇远处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及岭南五府经略, 距离内地十分遥远。且当时交通工具落后, 要进行书信交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 闺妇满腔的苦闷和抑郁, 只能憋闷在心中, 时间一长, 便累积成怨。从苦思到长恨, 这是一个极端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闺妇的情思发生了质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 闺妇的所思所恨没有明确的界限, 常表现为因思见恨, 恨中有思, 二者互相渗透。如王涯的《秋思赠远二首》: 当年只自守空帷, 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 唯看乡月吐娥眉。厌攀杨柳临清阁, 闲采芙蕖傍碧潭。走马台边人不见, 拂云堆畔战初酣。诗的开头活托出的就是一个魂牵梦绕、孤寂落寞的闺妇。鸿雁不传书, 她只好与孤月相伴, 而见恨杨柳。当然她并非真的恨杨柳, 而是恨丈夫为了追求事功, 远赴边疆, “酣战”不休, 留她独守空闺, 又不寄给她任何的音信。总之, 闺妇们的怨恨集中在两个方面: 怨恨丈夫为追求事功而宁愿舍弃结发妻子, 舍弃两情厮守的甜蜜生活;怨恨他们只知在大漠边疆浴血奋战,“力尽功名”, 啸傲沙场, 却不曾理会自己的相思之苦。当然, 她们的所怨所恨绝非是一般小儿女肤浅的打情骂俏, 而是其苦涩的思恋之情的呕心沥血的表达方式, 是其饱蘸了生命殷血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可悲的是, 这丝毫不能减轻她们内心的痛楚, 相反, 与时俱增, 经久愈烈, 孤掌难鸣的闺妇在情爱之路上给我们留下了带血的印记。

三、结论

边塞诗发展到中晚唐时期,也就进入了战火连连的动荡时期。中唐时期,军人的思想感情逐渐由建功献身的热切转向厌战思归的伤感和妻离子散、思乡怀亲的痛苦。及至晚唐,国势日渐衰微,各种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边患频仍,统治者忙于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时期开疆拓土、成就帝王大业的气魄。文人士子也因时运艰难,失去了往日立功边塞、从军幕府的豪情,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既没有了像岑参、高适那种长期投身军幕、对边塞充满神奇向往并热情讴歌边塞生活的大诗人,也没有中唐像李益那样几度出塞、对边塞战争有深切体会、倾心创作边塞诗的名家。晚唐边塞诗非常分散。几乎整个晚唐诗中都有边塞诗的影子,却又缺少集中创作边塞诗的一流大家和遗响千古的名篇。

从边塞诗所体现的军队与军人中,我们透析了整个大唐帝国国力由强转弱,直至无力回天地走向终结的历史过程。边塞诗对历史的承载,使其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参考书目:(1)宋毅,《那时英雄—隋唐战史》第六章。(2)宋毅,《现代兵器》 2009年10期

(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

(4)瞿蜕园,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5)阎福玲,《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剧精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张磊 《从边塞诗看唐代文人对边塞战争的情感走向》,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18 卷第2 期 2002 年6 月

(7)王守芝,严寅春《李白边塞诗中的将士形象浅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 期

(8)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译1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31.(9)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10)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11)高适,岑参,《高适 岑参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9(12)吴怀东,《唐诗流派通论》第七章

新华出版社 2004(13)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傅德岷,卢晋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5)傅三星,《大同边塞诗注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16)葛晓音,《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唐诗宋词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17)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唐诗研究系列》 安徽大学出版社(18)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

中华书局

(19)岑参 《岑参集》

阮堂明解评 山西古籍出版社(20)岑参 撰 廖立笺 注《岑嘉州诗笺注》

中华书局(21)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2)李白 著;瞿蜕園,朱金城 校注 《李白集校注(全四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3)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24)陈小英,《论王维边塞诗的尚武精神》----《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期(25)《盛唐边塞诗文化特性》----《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浅谈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2008.11(27)王合伦,庞晓虹,《军旅真情铸诗魂》——论岑参边塞诗的军人情怀----《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4(28)黄小姝,《中唐边塞诗主题的新变》---《安徽文学论文集(第二集)》2004(29)吴庚舜,《谈边塞诗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81.6(30)郝金红,《从边塞诗看唐代军人》---《石家庄新闻网》2010.7(31)《博大的军人情怀》——古代边塞诗赏析(32)刘建国,《悲壮苍凉的边塞诗歌与唐代军人魂》----《统战政协》2010.7.29

下载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唐代婚姻看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朝故事:唐代宗如何死的

    唐朝故事:唐代宗如何死的 励志故事爱情故事儿童故事搞笑故事恐怖故事哲理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唐朝故事:唐代宗如何死的,欢迎阅读。【唐代宗如何死的......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作者 王开平 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

    (读后感)从莎士比亚《奥赛罗》看现代婚姻悲剧

    从奥赛罗看现代婚姻的悲剧 ——变调的爱人们总是热衷于讨论所谓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的分别,并将自己所知晓的悲剧进行归类,然而我必须说,在我眼中,奥赛罗的悲剧,是个典型的性格悲......

    从教学改革看

    从教学改革看科学发展成就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万代,决定国运兴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关乎社会繁荣昌盛的千秋伟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党科学判断......

    从本案看骗取结婚登记的婚姻与事实婚姻的冲突与解决

    从本案看骗取结婚登记的婚姻与事实婚姻的冲突与解决 伍兴发 李圣阳 案情: 1985年农历4月,原告王某、被告吴某经人介绍相识谈婚。1986年3月7日,原告王某用王某某的户口证明,以王......

    八字看婚姻信息规律总结

    八字看婚姻信息规律总结 一、一生婚姻、感情状况: 1、男八字中凡是正财、偏财(女正偏、官)多现(包括干透和地支本气藏): 易有外遇、外情,好色、多情,对异性有强烈追求欲望,因此会产生......

    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制度的演变(定稿)

    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制度的演变 赋役制度(严格说来,似乎应称赋役制度,而不应称赋税制度,因租庸调法、两税法的内容都是由赋税和差役两大部分组成,而一条鞭法更是主要改革役法)是中国......

    从婚姻的七年之痒说到职业疲劳[精选]

    从婚姻的七年之痒说到职业疲劳 ——早会发言稿:提高员工履职积极性的思考蒋文静当热恋的激情褪去,我们更多地归于生活的本质,平凡而且平淡,关于婚姻有这样的说法,拉着老婆的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