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法作业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及完善的思考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及完善的思考
班级:法律系06(2)班姓名:陈梓健学号:061108135024
摘要: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构建的。在市场经济目标已经厘定,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的今天,现存商事登记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化改革方向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并已沦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因应时代变化,改进现有的商事登记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商事登记 现状 完善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 立法形式的极度分散性妨碍了商事登记制度有机体系的构建,我国目前并无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有关商事登记的制度分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首先,林林总总并不意味着完美,缺乏宏观考虑和整体协调的庞杂体系和分散立法的直接后果是法律文件的内容既有交叉重叠,又有互冲互撞的对抗,更有疏漏的法律盲点和真空地带。其次,现行的企业登记立法以企业形式为基础分别构建配套的登记制度,而市场主体类型划分又多标准并行,由此衍生的差别待遇现象十分严重。
前置审批程序因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而过多过滥。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目前登记时涉及到前置审批已多达两百多种,除法律法规设定的审批外,众多的规章、“红头文件”等也挤身其中。这不仅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一部分部门只审批不管理,将审批简单等同于“盖章发证收费”的作风更是民怨沸腾,加之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认为地限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进入,强化了行业壁垒。在核准制逐渐弱化的大趋势下,前置性行政审批的大量存在已构成对现代商事登记制度的严重挑战。尽管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此问题有望改观,但前置审批作为商事登记制度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我国却还看不出有丝毫松动的迹象。①
二、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现状的成因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深究起来,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立法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实际上受行政体制的制约,除基本法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外,多数单行法及实施条例均由国务院所属部委负责起草,而负责起草的部委往往不可能从全局考虑,而是较多地突出和照顾本部门、本系统的利益,弱化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强化部门职权。我国现行商事登记法律文件主要出自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仅是有着自己行政利益目标的主体,而且也是管理市场和商业登记的主体,这种身份注定了其制作的法律文件必然要偏向政府管理利益目标,而有可能忽视市场的需求和当事人权益的立法维护。
其二是部门利益的驱动。在部门利益、本位利益日益法律化的今天,用行政手段代替私法自治,强调“国家利益”,漠视市场主体权益,幻想用管理者之手取代看不见的手,除固有的思维惯性外,还蕴藏着巨大的利益驱动②。执法部门利益是行政审批大量增加,阻碍现代商事登记制度有效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完善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建议
(一)商事登记统一立法
缺乏足够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法律本身,是趋向于诱致或迫使民众蔑视法律的尊严的。统一和改革商事登记立法已成为法治时代的强烈需求。首先,现行立法状况不仅带来了立法内容上协调统一和精练的困难,妨碍了商事登记制度有机体系的构建,事理一致性的缺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协调成本、维护成本和学习成本,极其不利于商事主体的守法和执法主体的监督管理,采取统一立法,减少法律资源浪费,增加法理一致性,消除法律内容冗繁复杂矛盾的弊端、扫除盲点、消灭冲突,这成为统一立法的内驱力。
其次,贴有身份标签隐含身份歧视的分别立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平等经济运行模式,市场主体地位的平等和自由公平竞争,对经济效率的优位关注,是其基本特征和永恒追求。新的经济关系模式构造着新型秩序的框架,催迫着市场发展障碍的清除,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则的统一。唯有统一立法,才能有效跟进时代发展,也才能与平等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相契合。
(二)推行形式审查在我国商事登记中的适用
对于实质审查主义,我国理论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情结。因为保障交易安全要求登记机关对登记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制止可能危及其他交易主体的不合格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加之,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人们很难下决心将实质审查主义弃而不用;但增进交易效率的诉求又客观上要求一切登记机关尽可能地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尽可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而实质审查主义显然因其低效和导致的权力寻租而为世人所诟病。因此,形式审查比实质审查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由于商事登记的结果和利益直接归属于申请人,要求申请人对真实性负责,体现了权利义务的均衡,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则;其次,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契合我国正在确立的行政管理以事后监管为主的原则,由此还可以培育社会良好的自律精神。而实质审查主义之所以应予以废止,并非完全在于其对效率的漠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对登记机关能力的盲目信任及登记机关权利义务配置之困难③。由于实质审查对于登记机关来讲确有勉为其难之处,所以在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均衡设计上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既然不可能处处核实,那么在登记机关勉为其难的情况下,对登记机关失察行为追究责任就过于严苛,只好放弃相关责任的追究,从而使原有的义务就转化为单纯的权力,其结果自然是不仅实质审查流于形式,而且寻租的可能大增。形式审查制度自身可能引发的问题,应该可以通过包括虚假登记处罚制度、不良行为公示与告戒制度等配套
制度加以解决。一句话,全能政府的“国家拜物教”的社会心理应该被打破,惟如此,社会肌体发育和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①] 蒋大兴、章琦:《从统一主义走向分离主义:企业登记效力立法改革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秋季卷),第878页。[②] 参见林嘉主编:《商法总论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③] 详见范建、王建文:《商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550页。
第二篇:浅谈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完善
浅谈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完善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与全球化接踵而至,甚至相互交织,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迹象。行政复议作为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行政复议制度在立法方面的缺陷,制度设计上的诸多不合理,以及复议制度实施水平上的欠缺等因素,都使得行政复议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其缺陷的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更好的发挥行政复议“裁判员”的角色。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概述
行政复议制度,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他法定复议机关重新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行政复议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意义
1、在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当事人不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行政争议在行政系统内部通过行政复议得到了解决,使能够在行政系统内解决的问题不推到法院去。此时,行政复议起到减少诉讼、息讼止争的重要作用。
2.在经过行政复议而引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行政复议成为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行政复议有利于人民法院明确诉讼标的,对于人民法院迅速查清事实,作出正确判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我行政复议制度的现状
1、制度的独立性方面,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缺乏独立性。
2、在机构的设置上我国的行政复议机构种类多,既可以是原行为机关,也可以是原行为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原行为机关所属政府,这些对相对人带来了很多不便。
3、制度的专门性上,英、美两国都有很明显专门性、专业性特点,英国设立行政裁判所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些专门事项(以解决行政上的争端和公民相互间某些和社会政策有密切联系的争端等)。并以专门职能来分类,并且其成员都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政管理知识。美国的行政法官也是为了解决行政争端的繁琐而产生的,并且行政法官都是从具有律师资格和有行政经验的人员中选择的。这样易于提高办案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有益于公正结案。可我国行政复议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法制工作部门的成员应具备象英、美那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行政经验的人员的条件,并在实践中往往发生行政复议人员素质低、争议不断的现象。(四)解决的纠纷范围上,我国的行政复议只以行政争议为审理对象,未免太狭窄且现实中的作用也不大。(五)在办案的公正性上,我国的行政复议时有发生不公正的现象。一是作为复议机关的原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和作为被复议机关的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导致行政复议决定的不公正。因为上下级之间有利害关系,原行政机关的所属政府作为行政复议机关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另一是我国现行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的内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行政复议机构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作出决定。那么行政复议机关是原行政机关时,原行政机关的内部法制委员会审理原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行政争议时,难免有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嫌疑。这违背正当程序原则,对当事人的权益救济不利。
4、在不服时的救济上,没有统一作法,即使是现行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或司法解释仍坚持着终局复议或复议前置两种态度。
四、对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建议及看法
1、单独设立行政复议机关,终结行政复议机关内部法制部门的独立性。改变原来法制工作部门担任复议任务的局面,在中央和地方设立行政机关外的“行政费一贯”,负责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2、赋予“行政复议官”独立地位,其设置在行政机关外,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独立的呃,行政复议官由同意的行政复议官考试中选拔。并有统计人大人任命,其工资、福利等一切方面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3、保证行政复议官的专业性,行政复议官必须剧本专门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是具有一定的是法官只能,并且统一培训,必须遵循中兴、公正性、公平女性远着进行裁决。
4、扩大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将民事争议也包括进来,便于相对人解决案件。
5、完成“行政复议官“的统一性,全国同一家你一个行政富易观委员会,来管理和监督全国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复议官,做到以专业委员会监督专业人员的效果,从而提高行政复议的工作效率。
6、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上,应采取行政复议前置程序。因为专业的行政复议官来办案,可提高办案效率和公正性、准确性。
五、总结: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
客
观
地
看
到它
同
西
方,如
英
国、美
国、德
国、日
本
、法
国
等
国
家
复
议
制
度
的 差
距。我国
行
政复议制度在现实中仍有许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对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在分析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不足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复议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相 信
随
着人们法 律 意 识 和认 知 程 度 的提 高,行 政 复 议 以 其 受 案 范 围 广,效率不高 能 够 顺 应 我国实际,开创出中国特色的行政复议体制。
第三篇:完善商事登记制度 建设现代法治工商范文
完善商事登记制度,建设现代法治工商
市场主体准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商事登记,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商事登记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商事登记制度,曾为改革期间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完善商事登记制度,建设现代法治工商就成了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有着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以来,随着本土的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产生和发展,民国时期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早期的商事登记制度。它主要包括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商人通例》以及国民政府1928颁布的《商业注册暂行规则》和1929年颁布的《民法》《公司法》。
1949年政权更迭,旧的法统被废除,原有的商事登记制度不复存在。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商事登记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发生改变,重要性下降。虽然于1962年12月颁布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却未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商事登记制度。“文革”期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撤并,商事登记制度被严重破坏,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分水岭,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是商事登记制度的恢复阶段,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建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重要标志;1992年至2001年,是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转变阶段,即由原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类管理的登记制度,转变为以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进行分类管理的现代企业登记制度,并逐步由审核主义向以准则主义为主,审核主义为辅的方向转变;2001年至今,是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阶段,以《行政许可法》《公司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修订)为标志,表明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的缺陷
第一,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存在于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之中,过于纷繁复杂。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改革而来,是逐步建立的。因此,我国目前缺乏一部专门的商事登记法。在现存的与商事登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中,既有法律位阶的差异,又有新法和旧法、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区别,这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具体行使商事登记职权的时候,采用法律依据易出错。此外,一些在商事登记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事项,如企业名称,却依然采用法律位阶最低的部门规章,常常导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随意运用和解释。
第二,将商事登记作为行政许可,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也给登记机关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风险。商事活动原本属于私法的调控范围,无需公权力的必然介入;自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主体的创立不应受过多的行政干预。由于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对第三人乃至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不断强化,才导致公权力的介入。但这种介入,不应理解为一般禁止下的行政许可,而应采用准则主义指向的行政确认。过分的介入,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转,也给登记机关带来了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巨大的职业风险。
第三,过分重视商事登记的经济监管作用,而忽视了商事登记的信息公示作用。“我国现行公司登记立法较重视公司登记的经济监管目的,忽视其信息公示目的;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都
强调公司登记的公示目的,淡化其经济监管色彩。”①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演变而来,行政监管色彩过于浓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监管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应更多地着眼于信息公示制度,通过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交易第三人的辨别能力,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未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事登记规范进行清理,与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在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常常采用增加新规范的方式,而不是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样一来,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登记规范保留至今,它们在日常登记活动中极少被使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没有用武之地。比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继续保留这些规范意义有限,而且容易导致登记工作的混乱,浪费人力物力。
三、我对完善商事登记制度的建议
首先,尽快制定一部完善的《商事登记法》。虽然《商事登记法》连续两届都被列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但十年多过去了却依然没有下文。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民商法立法工作已经严重滞后,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我国并非一个具有现代市场经济传统的国家,要想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制定《商事登记法》甚至比制定《商法典》(《商法通则》)更为迫切。通过统一的《商事登记法》,将散落在众多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之中的商事登记规范集中起来,势必能简化登记机关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其次,重新定位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将其从“行政许可”的范畴内剥离。2003年制定的《行下许可法》是在没有商事登记法的背景下制定的。为了规范登记机关的登记活动,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其第十二条第(五)项将商事登记纳入了行政许可的范畴。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当初的权宜之计也愈发显现出其不合理之处。我们应以制定《商事登记法》为契机,重新定位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采用严格准则主义模式。同时,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市场主体准入与商事登记的区别,商事登记只是对市场主体准入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予以限制的特殊行业,可以通过各类登记前置(或后置)的行政许可来实现。
再次,强化商事登记的信息公示作用,为公众查询商事登记信息提供便利。市场主体的监管可以通过日常巡查和检验等措施来实现,而不应过分倚重商事登记环节。作为一种行政确认,商事登记的目的和意义更侧重于让社会公众能及时、准确地知晓市场主体的真实状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保护交易安全,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因此,1997年制定的《企业登记档案资料查询办法》就明显有悖于此,应予修正。除此之外,各级登记机关还可以仿照《商标公告》的形式定期发行《企业登记公告》,并提供互联网查询服务,以利于发挥商事登记的信息公示作用。
最后,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妥善处理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问题。时至今日,全国范围内仍有极少数以传统形式存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的存在既是清理计划经济时期商事登记规范的障碍,也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要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商事登记制度,顺利制定出全面简洁的《商事登记法》,就有必要完成上世纪末未能彻底完成的企业改制工作,进而清理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事登记规范,从而真正告别计划经济时代。
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工商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于进入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工作时间不长,我对商事登记制度的了解也并不深入。以上思考和建议,难免挂一漏万,失之偏颇。诸多谬误之处,敬请见谅,欢迎指正!
陈度宏,西元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凌晨于成都 ① 王远明 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J].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87-94
第四篇: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制度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随着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不断丰富,为适应商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势在必行。
第五篇: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摘要: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在第9条明确的规定了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和变动须经登记才可发生法律效力,未经过登记,不可发生法律效力。根据这一条文的规定,我国物权法所确定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就是不动产登记制度。但不动产的登记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通过对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探讨,指出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物权公示公信 统一登记 不动产
一、引言
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中明确的规定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对于动产而言其公示方式是交付制度,而不动产的公示方式主要是登记制度。物权法颁布至今已经有8年时间,在这期间我国的物权法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个人的财产权得到了保障。但目前不动产登记制度并不十分健全,需要尽快完善我国不动产的登记制度,从而保障公民的私人财产权神圣不受侵犯。
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含义及基本法理
我国物权法之所以规定了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是由物权的绝对权、支配权、对世权和排他权的权利属性所决定的。这当然的要求物权的变动需要予以公示,从而产生法律上的公信力。物权公示的最根本作用是给物权的各种变动提供有公信力的法律基础。①物权变动,依其发生的情形不同可以划分为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和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两种。物权变动需要公示的法理基础也因这两种情形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根据法律行为所产生的物权变动行为,其法理基础就是依据物权变动双方当事人的物权变动合意并不当然的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因而必须对物权变动提够相应的法律保障。而物权公示制度就是这一法律保障。非依法律行为法发生的物权变动,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法律效力,但如果权利人要进一步的处分该物权,则必须予以公示。
公示与公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公示是物权变动生效的必备要件件,不同的公示方法,其所具有的公信力也有所差别。公信主要是针对第三人而言的,第三人因为这种信赖公示的物权的存在,并基于这种信赖而与当事人订立转让物权的协议。②这种信赖利益值得我们去加以保护,我认为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太需要考虑这种公信力的问题,因为双方当事人应当是熟识的,因而不需要公信原则的保护。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对于法院执行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众所周知,当前法院对于法庭判决在某些情况下难以执行,也就导致胜诉一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从而对于培养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仰精神也极为不利。如果原告在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当然要对财产进行查封、扣押。但法院必须对被保全或的财产的物权状态予以明确的掌握如是否存在共有人在一些实际的案例中,许多需要保全或强制执行的财产都被财产所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加以隐藏,从而逃避债务。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物权的公示制度,增强其公信力,更好的维护胜诉一方的利益诉求。
三、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这一条规定,我国《物权法》所确定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是不动产的登记制度。例外情形则是指不动产物权的变动通过交付等方式实现。
(一)不动产的登记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不动产登记制度是指经权利人的申请,由登记部门将申请人的不动产物权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我国《物权法》的第9条至第22条都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登记机构,变更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等制度。我国物权法所建立的不动产登记立法模式以实质主义为基本原则,在准不动产登记方面采取了形式主义的登记体例。
从行政法的意义上讲,登记行为仅仅是行政机关众多具体行政行为中的一种。但在物权法的层面上,不动产的登记在不动产的物权变动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可以行使不动产登记权力的国家行政机关并不单一,诸如土地管理机关,房地产管理机关,森林管理机关,草原管理机关,水域管理机关等都可以进行不动产的登记。房屋这种典型的不动产,要发生所有权的移转,至少要经过房地产管理机关,土地管理机关,税务机关等一系列行政机关的审批,才能完成物权变动。这种纯粹意义上的民事法律行为被赋予了太多行政色彩,这与我国的法制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上述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制度诉求更侧重于对不动产事务的管理,而不是物权变动的公示制度。基于此,《物权法》第10条第2款明确的指出,我们必须要尽快的改变多部门、多级别的登记制度。这一原则写入物权法的条文之中,足见立法者的智慧。通过该条文的规定,可以促进行政部门积极的改变当前多部门、多级别的登记制度,尽快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登记制度,可以减少行政权力对于私权行使的干涉,对于培植人文主义、私权神圣这样一些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虽然《物权法》第10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物权统一登记制度,但从实际情况看,统一不动产登记,建立统一的登记机构,统一登记的范围,统一登记的办法,统一登记的效力,目前还是无法实现。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不完善,不统一,不全面等问题,不仅不便于国家掌握不动产物权的实际状况,更严重的是不能使进行不动产交易的双方当事人通过不动产登记簿物完全了解不动产物权的真实情况。要想尽快解决当前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混乱状态,必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登记法》,明确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程序、登记办法等事项。只有通过法律统一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制度,才能够保障不动产物权的正常流转,实现对公民财产权的合理保护。
四、结语
不动产登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公示,也就是说,通过登记将不动产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的情况向公众 予以公开,使公众了解某项不特定的不动产上所形成的物权状态。具体来说,登记的目的就在于向公众公示如下情况:一是物权的设立。二是物权的移转和变更。三是不动产的负担。四是不动产物权的消灭。五是不动产权利的其他情况。为此我们需要尽快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发挥不动产登记的公示作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5-046HLJU)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著 《与民法同行》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2006年
[2]孙宪忠著 《中国物权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09年
[3]《在人大法学院听讲座》第一辑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年
[4]《物权法名家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
[5]王利明主编 《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注解:
①孙宪忠 中国物权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09年 271页
②王利明 物权法的基本理念《与民法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