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时间:2019-05-13 08:0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篇: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2013-08-23 15:12 来源:银行金融综合论文 有24人参与在线咨询

一、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金融创新的主导者,也是金融创新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二)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我国的各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各银行缺乏产品创新的动力。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认为金融创新不关自己的事,那是总行应该关心的,他们认为推广总行规定的新产品就是自己的职责所在,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很多银行缺乏对自己创新的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出一种新产品后,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很多其他银行就会效仿,最初的产品开发银行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会大大降低。

(三)创新需要的信息技术不足。当金融创新素需要的信息技术不到位、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时,商业银行就很难给客户提供完整的电子信息服务;当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融合不够完善时,会造成营销系统缺乏深层次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使金融创新的发展,但是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的存在对金融创新非常不利;我国实行分业管理和经营严格的金融管制,而且创新产品的审批工作非常复杂,从而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步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缺乏投资理财和超前消费的意识,造成创新产品的需求不足,金融创新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的支持。

(五)机构和地域间的不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机构间和地域间都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经过体制改革的大中型的银行要比其他银行好得多;农行、工行、建

行和中行这些大型的商业银行,更容易创新出新产品并加以推广;外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要优于中资的商业银行;东部地区在金融创新方面要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发展策略

(一)加强制度创新。加强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可以为金融创新打好制度基础。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制度创新,能够使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我国现阶段进行制度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股份制改革,保证国有权占主导地位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分散产权、优化产权的结构,让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能够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优化和调整经营结构。

(二)加强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把技术的进步作为基础、客户的需求作为导向,目的是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业务创新是整个金融创新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时为了达到最大的利润,要做到随时关注客户需求,不断创创造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加强监管方式的创新。1.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制,发挥监管机构的力量,最大可能的督促商业银行进行机构创新。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格局。2.不断创新监管理念,要建立最适合的监管模式,用来支持金融创新。尽量减小对业务创新的限制,鼓励业务创新。银行还应建立风险监管的理念,改变以往对银行业务的双向控制,多创造出一些自主空间;针对不同的监管对象,可以建立有差别的监管制度,鼓励银行不断创新发展。3.在对银行的监管时,可以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使银行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日常的监督工作能够有机的结合,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方法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非常强的,金融创新会朝着更加个性化和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起步晚、起点低,还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要想加快创新步伐,必须要找出制约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在总结制约因素的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彭兰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第二篇: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及对策

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

素及对策

摘要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已成为银行间激烈竞争的新领域本文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外部环境、业务范围和收费标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宽赢利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分散经营规避风险与其他传统业务相比较中间业务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已成为银行间竞争的新领域尤其外资银行进军我国金融市场后它们在开发新兴零售业务方面考虑到机构、人力、成本等诸多因素必然会以中间业务作为“切入点”参与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如何竞争力怎样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最近对某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显示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外部环境、业务范围和收费标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着规模小、品种少、经营分散、整体效益不高、竞争能力脆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观念制约一是

银行客户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理财思路阻碍了其对中间业务的认同和接受目前除传统的结算、银行卡和代理业务外大多数银行客户对其他各项中间业务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中间业务需求市场难以形成虽然该市四家商业银行开办了近百个中间业务品种但是发展状况很不理想相当部分业务品种甚至无人问津二是大部分银行客户习惯于“免费大餐”难以接受“有偿服务”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但是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对银行功能的误解银行客户还没有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看待仍然认为商业银行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政机关对金融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的观念尚未树立;同时由于部分银行在中间业务办理过程中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不收费甚至垫付资金使得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接受中间业务收费的观念三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存贷业务而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进行发展有些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将其作为拉存款、抢客户的“赠送品”甚至有的员工对有统一收费规定的项目也不收费而是拿收费送人情没有通过规范服务带动社会公众树立金融有偿消费的意识

(二)政策制约一是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政策依据不足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政策文

件仅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主要侧重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要求即将商业银行办理的中间业务界定在一定范围内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办理中间业务否则将受到处罚和制裁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间业务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操作性必然会制约中间业务的创新二是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也不完善现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价目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支付结算办法》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中从其内容来看规定很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可操作性差到目前为止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对中间业务的收费缺乏统一明确的约束三是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由于管理体制原因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项目的审批权在国家计委剔除经国家计委批准的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外其余中间业务收费合法合规性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在纠纷中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而且干扰了商业银行业务正常经营活动四是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财力有限经费来源紧张加之开支账务无渠道因而难以支付中间业务手续费

(三)管理体制制约一是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制约了中间业务创新目前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下的授

权分级管理办法基层行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行授权范围进行经营在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和创新上上级行为了保证产品的统一性、兼容性和控制经营风险严格管理控制必然导致产生以下问题(1)“下热上冷”造成中间业务产品开发、投产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贻误商机据调查该市某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求拟开办“联名卡”业务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上报上级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某商业银行由于上级行没有开办“网上银行”也难以开办此项业务(2)“水土不服”导致中间业务产品问津者少市场效果不明显由于各地社会、经济情况千差万别上级行统一开发的产品很难完全适应各地市场的需要二是上级行规定不具体影响中间业务正常开展据调查该市某商业银行经上级行批准2002年开办了企业财务顾问业务按照有关规定在与客户协商基础上收取了40多万元服务费但是由于其上级行没有明确该项收费标准几经请示未见答复此项收入近半年都不能正常入账三是商业银行服务水平跟不上中间业务发展需要2002年该市某地方金融机构委托他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代理时就因为服务质量差的原因没有选择与其有着历史渊源的一家商业银行而选择了另一家商业银行四是政府部门行政干预过多商业银行穷于应付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本属正常的成本补偿和适当的盈利行为但一些地方物价、工商管理部门却视其为“乱收费”进行干涉

(四)经济环境制约中间业务是新型业务它的发展与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育密切相关据调查目前该市社会经济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低网络经济发育不完善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还没有生存的土壤市场需求不足加之银行宣传不到位企业或个人对银行中间业务服务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使中间业务市场供大于求中间业务创新困难2001年该市某企业利用银行欧元信用证进口一批设备当时某商业银行经过认真研究汇率市场信息后建议该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规避汇率风险但是由于企业对此认识不够没有采纳此建议待信用证到期后欧元汇率已上涨仅此一单该企业就增加了500多万元的成本支出

(五)科技和人才制约一是中间业务服务的科技含量不高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帐帐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其设臵的超级帐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1998年存款帐户服务费和其它服务费收入达32亿美元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收付和同城清算系统但这些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各家银行支付系统往往各自为政例如信用卡仅在少数大中城市实现

“联网联合”没有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一卡通”;客户服务系统滞后部分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业务一直未开展二是高素质管理、营销人员奇缺中间业务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知识素质要求很高目前国内高素质从业人员不多这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高技术含量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而这样的综合人才在我国金融界处于奇缺状况

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要注重自身内部建设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一是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首先是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从严把好进人关重要岗位要挑选素质高的人员担任同时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

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有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考核办法可以考虑(1)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臵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臵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新兴业务创造宽松环境和便利条件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2)对中间业务给予相应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员工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各商业银行在资源配臵上要实行有保有压的分类实施政策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强闲臵资产处臵挖掘资金潜力抓好中间业务发展的科技投入确保网络建设、金融服务机构建设的资金需求创造市场需求促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大创新步伐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围绕自身的业务特点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满足客户的需求六是提高服务水平尤其是临柜人员的服务水平通过收费向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保证引导社会对银行收费的正确理解

(二)社会各界要整体联动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

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必要措施利用一切手段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二是加强舆论导向人民银行要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做好正面引导工作使社会大众树立金融有偿服务的意识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适时修订法规建议修改完善《商业银行法》把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关政策制度和中间业务收费的规定充实进去;同时国家要迅速出台规范中间业务发展的具体法规尤其是制定科学、合理、合法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四是出台鼓励政策国家要迅速出台相关鼓励发展中间业务的政策并且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建议改变现有传统方式即将不能办理的中间业务界定在一个范围内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在“范围”外开展业务便于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揭示了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共存的价值所在,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各商业银行所预计的目标和效果,电子银行的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较小、客户使用的满意度不高、实际使用率偏低等等,而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以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细分不够严谨、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2、系统性能尚待优化,产品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真正的产品创新远未涉及,创新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还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需要。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不能办理分行的一些特色业务(代缴费、外汇宝等);同时,比之于网上银行来讲,电话银行业务由于缺乏可视性,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繁琐,表现为语音报读菜单冗长,16~19位的账号输入时间过长,造成客户不必要的话费浪费,影响了客户使用该产品的热情。而网上银行虽具直观性,但操作计算机本身就要求客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Internet知识,由于天津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练使电脑的客户人数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操作过程中需客户输入的内容偏多,客户感觉不方便,自然就降低了使用热情,致使部分客户与电话银行渐行渐远。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4、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要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管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加强客户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3、优化系统结构,完善产品功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益普遍不甚明显,创新特色不显著,与国内先进行相比,不能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外的全部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宣传口径

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宣传中,应以网上银行为宣传重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渠道的交叉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产品的集中宣传等手段,形成本行电子银行产品广告系列,不断扩大本行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本行的品牌产品。

5、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6、重视队伍建设,强化员工培训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靠一支高素质、高科技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商业银行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就要提前开始着手对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和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要更加贴近于市场实战,要纠正过去台上台下的教学方式,采用电子银行产品营销成功案例讨论、讲解互动的方式授课,并突出培训效果。同时,还要准备电子银行手册、电子银行演示程序、相关介绍幻灯片、申办手续文档,存放在内部网FTP服务器文件夹内或共享,方便深入学习,强化教育培训效果,真正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第四篇: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创新。新形势下,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还存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政治;制约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n Villagers′ Autonomy

Abstract: Villager autonomy was that farmers directly performed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which was a grassroots democracy of administered their own affairs,practiced self-management,self-education,self-service.Chinese democracy w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 autonomy also existed including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legal constraints,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r autonomy.Key words: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democratic politics;restricting factors;analysis

村民自治始于20世80年代初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1] ”。村民自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在现实的实践中,村民自治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致使出现村民自治愿望日益强烈与不能满足村民自治的现状构成了基层民主政治体制的一大悖论。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发展水平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政治发展的第一决定因素。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工 程,同样也不可能脱离我国农村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在80年代初中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形式实现了平稳转换并且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也比较好,农村社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被淹没在了大好形势之中。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减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村民自治的推动作用已不如改革初期那样巨大,原本隐藏的许多问题矛盾也日益突出起来,干扰和制约着村民自治和其它多项农村工作的顺利推进。

实践证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从许多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任何一种政治现象及其形成发展的动因都深深地根植于经济社会之中,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同样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1.1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欠缺

农村集体经济利益的存在是诱使村民参与本村公共事物的重要原因,而村民个人只有从村民自治组织获得利益,才会对自治组织产生向心力。所以村民自治组织要想有效地运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许多地方将集体资产分光,形成了许多“空壳村”。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056万个村抽样调查,1993 年底,每个村委会拥有的资金为人均141191 元。这是全国的平均数,如果扣除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所占的份额,那么,中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已经成为“空壳”的就占绝大多数。在缺乏“集体经济”的地方,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因而凝聚力不强,运作效果不好。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导致了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以及农村政治精英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脱离乡村政治,使得农村的村民自治越走越艰难。

1.2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农村市场经济水平比较低,对村民自治实施的支持作用比较薄弱;虽然长期改革开放显著推动了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但却并没有为农村的小农经济基础带来本质性的变化。在农村,农业生产资料基本实现市场化,但农产品仍然受“定购”等政策的制约难以走向市场,计划经济和商品市场经济并行的 局面使村民自治组织经常面临乡政府的行政干预,使村民自治权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1.3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差别逐步缩小;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相对滞缓。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农民决断的事务较多,民主氛围比较浓厚,使村民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民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较少,农民较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的民主化进程。1.4乡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村分配不公和农民职业分化使农民收入差距拉大。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自己占据的更多的社会资源,在民主选举中谋求政治权力,富者为官成为农村的一种倾向。对此,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部分具有市场经济头脑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富裕农民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将极大地改善现有的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富裕农民借助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加自己的财富,追求个人的私利。另外,贫富差距拉大使部分农民处于贫困之中。经济收入低的村民,往往生活拮据,甚至仅还处于温饱水平,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疲于奔波应付,其主要需求是物质,而不是民主。他们不关心村民自治事务,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参与村民自治事务,容易因一些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立场不坚定,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2 政治因素

2.1国家制度供给的制约

我国的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不仅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能力,能够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约束非政府主体的行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国家大力推动的结果。党和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1987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使村民自治走向了制度化运作。乡村民主能否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权力中心是否及时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供给。而权力中心是否提供和何时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供给,取决于权力中心所确立的社会发展总目标和当前的中心任务;取决于对政治稳定 值的判断,对综合国情的分析;取决于现行的宪法秩序,意识形态;取决于权力中心的成本收益和利益集团的约束。推行更高一层的政治民主有赖于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政治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不高,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国有企业问题、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等。冷战后国际环境又出现了许多不利因素。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民主进程是渐进的、缓慢的,权力中心的进一步制度供给是逐步的。2.2 现行政治体制的限制

村民自治是基层社会民主形式,它是民主政体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结构和社会支柱。基层的初级民主可能比民主的其他方面更有价值。但是,国家形态的民主和整个政治体制的民主是其他民主或各民主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我国,权力结构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大的举措,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还没有成功转换为民主法理型政治体制,这就严重制约了基层社会民主的发展。2.3 各级国家政权态度和作用存在差异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制度安排下的民主实践活动,其运作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态度和组织推动力量。“大致来说,在国家内部组织的层级结构序列中,层次越低的组织对村民自治构成阻力越大;相反,中央政府更多关注和帮助的地方,民主选举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在村民自治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利益考虑,中央政府大力推动村民自治主要是为了节约对于农村社会的管理成本和重振国家统治能力,并通过乡村自治权利的兴起对地方自治权力进行制衡;地方政权则因为村民自治要求依法办事限制了其权力权威的任意行使,使得一些在农村不受欢迎的国家政策难以贯彻执行,所以对村民自治有些漠不关心甚至制造压力和阻力。以村委会民主选举问题为例,广大村民希望选出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村干部,地方政权则希望那些能够完成政府任务的人当选,地方政权希望任“亲”为用,从中便于自己谋取私利,地方政权的这种做法严重侵犯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2.4 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两种相对对立的权力,一是乡镇政权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功能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国家行政管理传递到农村社会;一是村民委员会代表的村民自治权力,功能是在有关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农村社会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两种权力之间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由于村民自治的实施给乡镇政权权威的任意行使带来了许多障碍,村委会干部为维护群众利益难免就会抵制乡镇政权的不合理要求,因此乡镇政权对于推进村民自治总是持有事实上的抵制和消极态 度。许多乡镇干部纷纷要求缩小村民自治权力范围,将村民委员会下沉到自然村,并在自然村之上设立村公所作为乡镇政权派出机构,以强化对农村社会的行政管理。与此同时,许多村委会干部则对乡镇政权过度千预乡村事务相当不满,认为法律制度规定的村民自治权力并没有落到实处,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权力范围。正是在不同的利益背景影响之下,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这两种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奕关系,并制约着村民自治的运作。

在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矛盾、冲突的影响下,村干部由于同时扮演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乡镇政权希望村干部们能够有效完成国家任务,另一方面,村民们则希望村干部们能够保护和发展本村利益。随着经济发展和需要政府管理的农村事务日益增多,乡镇政权要求村干部完成的行政任务也大大加重,许多村干部实际上已经沦为乡镇政权的“腿”,真正为本村村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特别是在如今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的公务员化趋势日益明显,村民自治组织对国家财政依赖程度加剧,村民自治组织的群众自治性能在弱化,其行政化倾向却越加明显。这种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与开展村民自治的精神实质是相悖的,很不利于村民自治发挥正常效能,客观上对村民自治的发展构成了很大制约。2.5 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关系尚未理顺

党的领导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关系,落实到农村最基层就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在人民公社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和党的一元化领导,村的政治权力主要由村党支部执掌,生产大队只是单一的生产管理组织。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实行政社分开和村民自治,在村一级,除保留村党支部外,还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与生产大队不同的是,村民委员会不是生产管理组织,而是群众自治组织。由此决定了,在实行村民自治的中国农村,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村务管理组织一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组织,即村委会和村支部,并由这两种组织组成农村社区 权力结构,直接影响农村社会。从理论上说,这是两个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的组织。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章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其功能是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由村民中的党员组成,承担着对农村的政治领导责任,居领导核心地位,包括村委会在内的其它村级组织都要接受它的领导。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中国人都知道,在当今农村的多数地方,村党支部书记才是拥有实权的领导者,是真正的“一把手”。在广大农村,在相当部分地区和相当长的时间里,党政在组织上分开了,在具体的工作职能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在村一级组织结构中,党组织仍掌握村中大权,村里大小事情还是由村支部决定,甚至是党支部书记说了算。村委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党支部的执行机构。有些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热情不高,关键一点就是村委会拥有的不是实权,无法为他们谋利,因此农民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无用的选举”上。由于村里仍由书记说了算,村委会很难独立地办理自治事务。有的村委会也制定办理自治事务的计划,但工作上没有主动权,经济上没有决定权,办事花钱都要找书记批,有些事想办也办不成。有些村主任干脆裸挑子。据媒体报道:广东省2000年就有807个村主任因无法工作而辞职(羊城晚报,2000年),山东栖霞市有57个村主任集体辞职(崔士鑫,2001年)。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下,村委会自主性的增强也削弱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有些村委会干部错误地认为自治就是不要党的领导,甚至要求村党支部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危害村委会和党支部的正常关系,使得党和政府政策难以在农村顺利贯彻实施。2.6 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长远发展

村官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实践的积极性。从不少报道来看,目前“村官”违法违纪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那些在村里掌握实权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消息:2003年以来,湖南省共立案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996件;2004年以来,辽宁省共立案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975件。村官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要参与者,是村里的“当家人”,是党和政府传达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为保障上下政令畅通,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 动“三农”持续发展发挥了下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官”虽小,面广量大,一旦蜕变,危害不小。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村官腐败”现象己经成为农村“内伤”,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给正在发展中的村民自治蒙上了一层阴影。时下,在农村流传着这样的口号;“要想富,当支书;当村长,就是爽,亲戚朋友都沾光。”尽管这话有些偏激,但它从某种方面折射出“村官儿”以权谋私搞腐败的“阴暗面”。村官一旦走上腐败,就会出现理想泯灭,信念丧失,思想退化,立场动摇,导致办事不讲纪律,不讲原则,不讲党性,不公开公平公正,以私利私欲为中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什么“三个代表”、为民谋幸福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村民自治在我国的发展己有2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村民自治的实施,主要靠的是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带头人,村干部行为得好坏、得失,将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和村民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响应态度。自实施村民自治以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村干部精英,带领着自己的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反过来,在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这些富裕村的村民自治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新的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另一方面的村官腐败现象,又给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抹上了一层阴影,使得部分社会力量对村自治能否继续进行下去产生了怀疑,无疑这些情况的存在,对村民自治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文化因素

3.1中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尚不高,农村人口素质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相对于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更显落后。虽然我国大力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教育,但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尤其是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农村青年人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现象较普遍,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年龄偏高者,这些人的文化程度相对更低一些。这成为村民自治向纵深发展的滞障。3.2 农民价值观念在向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紊乱

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的传统观念如自我主义、重人情关系等仍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又滋生了个人主义、放任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严重影响了一些村民自治组织运行的规范性和稳定性。3.3 农民参与意识淡薄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始终较为缺乏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往往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被”管理。从目前农村村民自治的运作情况看,“无论农民的民主参与目标、民主参与形式,民主参与程序与程度都与预期理想的直接民主有距离,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都很不健全,他们的参与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了解决经济利益,缺乏现代民主‘政治人’所应具备的权利主体意识以及由此决定的权利实现的主动性,他们的参与形式不是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团体,而多数是停留于历史上的个体性参与。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淡薄使村民往往对自治置若罔闻,无法激发起亲身参与的热情。

虽然文化程度高度不是制约民主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但文化程度较低必然会造成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不了解,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漠不关心,对自身利益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无知,也就谈不上形成积极的公民资格,不具备村民自治所要求的知识基础和意识前提条件;且文化程度较低,也必然导致农民对村委会性质和职责的不熟悉,将村委会当作是政府机构,而不是村民自治组织,这就影响到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方向,无法正确地看待自身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同时,文化程度较低也制约着农民掌握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不熟悉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技巧,难于以平等的身份和能力来参与村民自治活动。法律因素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以法规、规章和其它规定性文件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制度,一方面为广大村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愿望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另一方面,将村民自治纳入法制轨道,将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成功地导入国家秩序允许的范围,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混乱,保障了村民自治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总体审视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有 法律体系和制度,我们会发现,在目前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4.1 法律层次断裂,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不是以村民自治为起点并围绕这一原则展开,而是以村民自治组织委员会为起点并由此展开的,使得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表现在:首先,现行法主要是针对自治组织的,而涉及到村民自治的一系列规范很难涵盖进去,如村民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村民会议的性质、权限等;其次,现行法以实体规定为主,强调自治组织的地位、任务及与其它组织的关系,缺少程序方面的规范:最后,缺乏中间层次的可操作性、专门性的行政法规或规章,使得村委会组织法的实施性法规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它的缺位必然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统一性产生影响,甚至成为各地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4.2 步调不一,地区之间村民自治的立法发展不平衡

尽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长期统一、民族认同感极强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各地法制建设进程不一,内容各异,发展很不平衡。4.3 内容缺陷,部分法规、规章内容与现行宪法精神相冲突

从国家立法层面上说,现有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行使自治权的方式等规定不够,同时,缺乏对组织或个人任意制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等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的行为的处罚规定。从地方立法层面上看,在我国一直缺少国务院或民政部基本法实施细则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机关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本地区的村民自治活动,且有一部分也比较完善。但很多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是照葫芦画瓢,内容笼统重复,缺少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实施细则,更严重的是一些规定直接与现行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不一致,如,有的省的实施办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出缺时,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征得村民同意后指定代理人选,在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这实际上赋予乡镇政府过大的权力,必然导致对村民自治权的侵犯,与法律规定的直接民主原则也是直接相悖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试行法作了重大变更和修改,但目前很多地方的立法还是按照原来的试行法制定的,虽然有些地方已 按法律进行了修订,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这一工作,这无疑也是我国当前村民自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4.4 延伸失控,一些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内容不规范

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法规,但它是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在农村最基层单位的延伸。由于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都是由村民自治组织和广大农民直接淑定的,因而在村民心中具有了法律般神圣的地位和权威。然而,也正是由于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由村民直接制定,而我国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又普遍低下,所以,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在很大程度上又存在着问题,有些甚至是明显的缺陷。这势必会对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

结 论

村民自治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履行自己基本民主权利的重要机制,是我国新时期农村组织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贯彻实施村民自治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解决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村民自治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个村民自治系统就能更好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富裕、社会安定和政治文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李惠斌,薛晓源.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冯毓奎.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力冲突与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夏良文.农村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与治理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6] 王国胜.农民公民意识及其增强[J].理论探索,20l0(1):97-99. [7] 刘志鹏.我国村民自治立法的协调性质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45-147.

[8] 冯毓奎. 论村民自治组织运作中的权力冲突与对策[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3-75.

[9] 景跃进.两票制:组织技术与选举模式———“两委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

第五篇: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自 考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作者姓名

专 业 名 称

行政管理学

准 考 证 号

指 导 教 师

2016 年 10月26 日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人民自治的制度,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政治意义。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主发展之路的创造性实践,它有利于广大村民参与和自己利益密切联系的政治生活,有利于在中国农村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并塑造具有积极政治参与意识和认同感的现代公民。村民自治制度从创建到现在出现、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村民自治,问题,对策

目 录

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深化.........................................................................................4

(一)村民对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

(二)村民对自治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5

(三)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5

二、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5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5

(二)文化水平的制约...............................................6

(三)法律因素的制约...............................................7

(四)内在机制的制约...............................................8

(五)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9

(六)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不协调........................10

三、促进村民自治发展的探讨..........................................................................................10

(一)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10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11

(三)完善、普及关于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12

(四)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12

四、参考文献...............................................................................................................................13

五、结束语....................................................................................................................................14

正文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在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人们压抑已久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出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的秩序出现了失调,村集体事务无人过问,此时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村民组织,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孕育出了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在90年代得到普遍推行,特别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给村民自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如今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实行村民自治,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顺应农村民主发展形势的重大决策,同时我们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村民自治的实践和发展并不会因为有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完全进入正轨。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村民政治素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推进,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村民自治制度经过3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村民自治的发展仍存在多种制约因素。

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深化

(一)村民对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村民自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的村民对村民自治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民主选举这个表面的层面上了,相当的村民开始对自己选出来的村官进行民主监督、对村里发生的大事进行民主决策。关注并积极参与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项村级事务的管理。尽管村民自治的现状与法律要求及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村民自己选村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村民对自治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农村人口法律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得到一定的宣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四个村民自治的重要环节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村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村民自治的法制观念基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核心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了基本的认识,并构建了较好的依法自治的观念基础。

(三)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

一般情况下,政治参与意识强的村民会比政治参与意识弱的村民更加关注自身的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而村民自身利益的实现,不仅要看他们对规范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接受程度,还要看村民在自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参与的程度。尽管目前仍有部分村民尚未完全了解和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但在多数村民的思想意识中,权利意识的分量在逐渐的加重。

二、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 1.城乡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寻求发展,这其中更多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农村人才。这些人才来到城市发展,既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给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然而在此之下所带来的就是,留在农村的就是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很低的妇女,老人,小孩。他们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村委会的选举参选人数较少,村民选举出合适的人选就比较困难。2.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多数农村在交通设施、村庄环境、农田水利、文化设施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整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停留在收入渠道单

一、结构形式粗放、综合实力薄弱的尴尬境地。村集体经济较差,村里没有能力对村干部进行工资补助,所以导致村官无法吸引到年富力强的,有较强能力的人去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直接导致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当村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参与的村民自治中去。

(二)文化水平的制约 1.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十分落后,相比于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更显落后。虽然我国大力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5%,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 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远高于城市23.8%和4.0%的水平。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对农村地区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文化水平影响村级事务管理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村一级民主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由此可见民主自治部仅仅是民主选举,村民自还需要广大村民行使自己的决策权监督权。而这些权利的实现往往需要更高的文化水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能力的村民才能够对村级事务进行科学的管理。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人,都去了城市打工,发展。留在农村的人口的文化水平与原有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比又大打折扣。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弱后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发展。3.农民参与意识淡薄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始终较为缺乏民主法制的传统和经验,农民往往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被管理。从目前农村村民自治的运作情况看,无论农民的民主参与目标、民主参与形式,民主参与程序与程度都与预期理想的直接民主有距离,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都很不健全,他们参与村民自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缺乏现代民主的“政治人”所应具备的权利实现的主动性,他们参与的形式不是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团体,而多数是停留在历史上的个体性参与。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淡薄使村民往往对村民自治置若罔闻,无法激发起亲身参与的热情。

(三)法律因素的制约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直接法律依据。这部法律的重点是对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设问题的规定,而没有对村民自治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违法实施自治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关于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律对村民界定,村民参与自治的方式和途径,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村党支部和村主任之间的关系、权责缺乏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实际操作中不宜裁定。此外,与村民自治组织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这部主干法律的实施。

2自治章程不规范

农村地区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不规范,有与法律相冲突的地方。比如有的村规民约违法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尤其限制和剥夺外嫁女的相关合法权益最为突出。有关村级事务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有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另外多数村民自治章程规定村民会议的召开一时间次数为标准,例如“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村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等,这些都明显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跟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召开村民不是以时间次数为标准,而是以事项为标准。3村民自治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发展民主,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邓小平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是广大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虽然《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定了法律法规,但是有效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民主监督不能落到实处,群众有冤无处诉、有意见无处提。由此可见,没有法律制度保障的民主是不可靠的。

(四)内在机制的制约 1.过分强调民主选举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但部分经济落后的偏远乡村在自治运行过程中,只注重强调民主选举,认为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自治权利不过就是在三年中参加一次投票而已。村委会也片面重视村级换届选举而忽略其他环节运行;自治组织结构中除村民自治中的执行环节在村民委员会这个“实在”机构之外,民主决策环节及相关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环节都是虚位的。2.村民对村委会缺乏认识

多数村民只明白如何选举产生村委会委员,不了解村委会的职责和权限,不了解如何产生村民代表,不了解如何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制度行使自己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权利。村务监督和理财小组更是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很多村务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的组成仅仅是文件上规定的组织结构,没有村民的实质性参与。因此导致村民自治制度中出现了部分环节的缺失,村民自治除民主选举外的其他功能出现萎缩。尽管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是可行且高效的,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五)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

村官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实践的积极性。目前村官违法违纪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村里掌握实权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村官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主要参与者,是村里的“当家人”,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带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为保障上下政令畅通,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三农”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其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村民自治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村民自治的实施,主要靠的是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带头人,村干部行为的好坏、得失,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和村民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响应态度。

(六)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不协调 1.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法律定义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第三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种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指导,保证村委会的决议、决定及工作符合党的相关政策法规。指导和帮助村委会搞好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特别是村委会的选举工作,并指导村委会依法做好各项工作,如条件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从村委会的角度来看,一要积极主动的求得乡镇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二要自觉地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完成各项任务。2.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实际情况

由于一些地方的乡镇党委和政府对于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与协助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造成了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乡镇政府过于干涉村务管理,使得村委会的职能弱化甚至消失,失去了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村民自治过于强化,无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出现过于自治的局面。

三、促进村民自治发展的探讨

(一)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1.鼓励大学生回到农村

中国实行9的九年 的义务教育制度已经全面普及,农村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度达到92.6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具有专业性的人才。目前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极大的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农村的发展任务是艰巨的 实行村民自治的主题是农民 现在更多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城市需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回到农村 来到农村,农村的软实力得到提升是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根本。2.大学开设更多农村方面的专业

大学当中应当开设更多相关于农村经济 文化 生态建设等多领域 多方面的专业。鼓励激励大学生学习这些专业。让更多的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愿意来到农村,促进农村的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发展。管理者的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自然会上一个台阶。3.吸引人才

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法制建设等多方面都离不开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与吸引极为关键。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让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参与农村建设。更多的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的经济建设能力的等多方面的人才愿意到农村去。高素质的村官不仅是农村建设有条不稳的保证,也是党和政府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的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激发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

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是村民,因此想要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村民中不乏发展经济的能手,但是在没有认识到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没有感受到集体经济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好处的时候,村民是很难对发展集体经济产生兴趣的。因此需要相关的政策引导,鼓励、激励村民主动投身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去。2.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并给出一些实际的切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有些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以由地方政府政府牵头组织学习他们的发展经验。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良好,有能力给村干部开出丰厚的工资福利,便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有能力的,年富力强的人来参与农村的管理建设。

(三)完善、普及关于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 1.完善立法,明确村民自治的法律地位

目前村民自治可以依靠的法律还比较少,现有的法律在具体权责方面较为模糊,缺少明确性。需要通过立法明确村委会在村级组织中独立的主体地位,它不属于任何行政机关,它代表的是农村广大群众的利益。村委会是相对独立的,自主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受其他组织的干涉。2.开展法律宣传,引导村民学习

当然除了有法可以之外,还需做到让村民知法。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普法教育十分匮乏,在农村地区做法律宣传,学习工作十分重要。通过不断的宣传让更多的村民意识到村民自治的重要性,了解到村民自治的具体法律地位,可由村委会定期开展相关的普法教育。相关的司法部门可以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帮助。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提高村民的法律水平,有利于村民自治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 1.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及村民会议议事制度

在我国的村民自治实践中,除了民主选举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外,其他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一是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及村民会议议事制度,依法推举村代表,保证村民代表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全村利益的重大问题。

2.完善村务监督及村民理财小组制度

完善村务监督及村民理财小组制度,依法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产生村委监督及村民理财小组,负责对村务公开的全程监督,审查各项收入和支出、债权和债务、收益分配等情况。3.完善基层民主建设规范

完善基层民主建设规范,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民主会议产生村级民主制度规范,规定村委会、党支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及村民理财小组的职责和权限,为基层自治制度提供基础。

四、参考文献

陈子明.关于村民自治及村民自治研究的述评[J].当代中国的研究.2003.景跃进.两票制:组织技术与选举模式——“两委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王国胜.农民公民意识及其增强[J].理论探索,2010(1)

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村委会组织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五、结束语

村民自治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利于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有利于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当前,在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对农村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强化党的领导和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下载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金融革新的制约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摘要:文章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分析了现阶段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虚拟大市场、提......

    开展小额人身保险制约因素分析[模版]

    浅析开展小额人身保险的制约因素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人身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人身保险以它特有的分散风险、经济补偿及给付功能,越来......

    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

    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制约因素及促进措施 摘要:近年来,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成为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汽车产业......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优秀范文五篇]

    [摘 要]近年来,中间业务凭借其成本低、风险小、盈利高的特性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中间业务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因此,找出中......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厂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杨广龙 一、充分认识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通过建立 “一龙......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合集5篇)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算起,村民自治已经在中国农村推行了二十七年。二十七年的广泛实践,使得村民自治制度已经成......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范文]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引导力度,使农业龙头企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明文 田青摘要:在信息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在竞争中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