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坪地中学_初二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与思考(共)
初二数学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的教学是它涉及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了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的的一个综合课题,面对这种新方式教学,各位老师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教师转变多年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改变几年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过程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有一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克记为正数,那么-0.03克表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表示低于标准质量0.03克,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二、创造互动空间,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比如我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节时,为学生提供了几个可拆散的正方体积木,让各小组学生动手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只能沿某些棱“剪”开,不能拆散后重新拼成),再交换各小组的展开图形,分别折叠成正方体后又展开……这样循环交换数次。学生感受了展开图形的多样化,经历了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以上新课程教学的认识,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共同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与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内容提要: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投注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李正根:《数学的和谐美》(《中学数学研究》2003年第6期)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 刘杰平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借鉴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改
一、分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初中课程改革已有了四个年头,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课改的探索与困惑。课程改革到底“革”什么?有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换一本教材“教”而已。而我认为,新课改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在教学上分层要求,评价上更要分层评价。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应该是分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生的学习面。当然,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学、合理、正确的将理论融于实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五个原则:第一、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第四、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第五、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将布卢姆、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学家的理论运用于分层教学的实践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作业、辅导、评价五方面来展开。
1、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所以建立相配套的新的课堂常规尤为重要。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又如在“19.1 测量”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作业一般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目的,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视学生差异,统一要求,以书面作业统贯始终,机械模仿,造成优等生对大量的重复要求的作业又厌又烦,体会不到作业带来的创新感和成功感,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完不成作业,达不到作业的要求,久而久之就造成惧怕作业的心理,长期以往,不管是优等生或后进生,都会以一种应付差事的被动态度来对待作业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常常出现拖欠、抄袭、不交作业的现象。分层设置作业,使作业要求有梯度,学生能做;作业评价富于激励性,学生要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想做。分层设置作业时,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由低到高为A、B、C),低层次(A组)作业内容一般不低于课标的下限要求,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例题的简单变形题,同时要适时配置与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的补缺补差题,作业量要适中;中层次(B组)作业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及复习题中的简单的综合应用题,作业量要充足;高层次(C组)的作业内容,可以是习题或复习题中较难的综合题,或新知识的拓深拓广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自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不宜过多。
4、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我主要强调对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我对学生的分层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扎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忽视。
5、分层评价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考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学生其实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上面的评价换成:“你怎么这么笨,才考8分,你这个书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干脆别读算了。”那样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有人说,教师认为学生是魔鬼,学生就会变成魔鬼;教师认为学生是天使,学生就会变成天使。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帮助,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的一纸评语,平时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学困生,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即使某位同学考了6分,只要他确实尽力了,我觉得同样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对于中等生,也需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的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作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四、总结分层教学中的得失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 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分层教学特别欢迎,学生和家长都特别支持。同时,我校的分层教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学中考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分层教学是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
4、《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第四篇: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工作会议交流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富裕县逸夫小学田晶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进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美术创作教学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对新课程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
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二、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用于其他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只是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三、在合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课程的美术创作教学,应是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课程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整合构建,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第五篇: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钟欣洁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从中感悟新理念、贯彻新理念。以下要谈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一、有效地创设学史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仅靠教师苍白的语言叙述,就难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录像、幻灯片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 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这样,拉近了时空距离,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教学的尝试中,我还发现,在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如果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如我在上初一历史《三国鼎立》这节课时,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作了这样处理: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为背景音乐,一张张幻灯打出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图像,并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被点燃了,他们争相发言,在欢乐的、轻松的笑语声中,全体学生自然地将注意力投入到对三国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不用说,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无疑会提高好几倍。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性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这种认 识和结论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不见得就符合历史课本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的准确性,更不是对历史教科书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证,它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再比如,在评价曹操时,有的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他是个奸臣、枭雄;有的学生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认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平时对学习历史不大感兴趣的学生的发言:“我认为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打败了很多军阀,统一了北方”。当然,对同一人物、同一历史现象的观察角度可以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所体现的评价标准唯一相同的,那就是“历史事实”。尤须注意的是,当某些学生说出一些独到的哪怕是有点匪夷所思的见解时,我们也要予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毫无压力地学习历史,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里的主体,学习上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这有多种方法可供我们选择,如:分组讨论、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情况下以4-8个学生为一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并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各小组特殊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而在学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时,我指导学生合作设计和表演小品“买米”,通过这种体验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无论是小组讨论学习、体验性学习还是其他学习方法,都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上述教学方法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而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学生在这种交往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四、努力探索与新课程教学相统一的评价观,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面引导作用 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学科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极为单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出题学生考,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该探索并制定一套科学而又切合实际的学生评价体系。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充分肯定其优点、闪光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和做人的自信心。为此,本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累积分的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累积分评价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自我能力发展体现加分法:(1)上课时,能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的学生,老师给他们加分;(2)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和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实行加分。(3)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实行加分。(4)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学生,老师在班上展示,并进行表扬和加分。(5)在活动课上,提供素材、回答问题和当主持人的学生,都给他们加分。
第二部分是作业情况加分法:布置作业时,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除书面作业外,比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让学生做青铜器仿制品;又如在上活动课“寻找历史”之前,让学生去做社会调查,了解潮汕地区目前有哪些历史古迹和遗址?选一例加以介绍,其旅游开发是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你有何建议?等等,凡是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做得较好的,老师给予加分。这样,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把课 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第三部分是基础知识积累加分法。通过期中考、期末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试。试题一般分为二部分,即客观性试题(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主)和主观性试题。教师在评卷时,对开放性试题部分,做得好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给予加分。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就由以上几个方面的积分构成。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这样,有利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面引导作用,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要求老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清醒的认识到肩负的使命,今后我将继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探索新教法,努力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