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二
对语文教育的思考
1、要目中有人。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对待。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视的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当作容器,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应试教育环境下,把学生当作训练的工具,做题的机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怠尽。
2、语文课最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很多名篇也可吹毛求疵,语文课的答案不唯一。数学题有几种有限的解法,大多数题都只有一个答案,而语文则不然。语文题则要寻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人的价值在于个性,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人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是无限的,树立自信心。
3、教师的作用就是提高发展学生。知识量的大小不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高明的教师在于通过一道桥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学生由不会到 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不能到能。
4、语文教学中什么时候讲,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原有知识的制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窍不通的时候,教师要讲,以给学生一个基础,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有些内容离开老师的讲,百思不得其解。只有老师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的思维虽然是活跃的,但缺乏广度和深度,老师的讲可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延深其深度。
5、关于讲,专讲学生不懂的地方,一篇现代文,学生不懂的地方大概只有十分之二三,一篇文言文大概只有基十分之五六。
课文中有些优美的句段,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其妙处,老师要讲得绘声绘色,使学生陶醉其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句段,要讲得学生茅塞顿开,讲得豁然开朗。
第二篇:对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沟通交流技巧、创新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应有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并在对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思路进行初步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育;发展思路
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发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号召,1996年颁布《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就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技轻文”的现象,片面强调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对高职生的语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使语文教育与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出现脱钩,造成高职毕业生人文素养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沟通交流技巧,不仅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产生明显落差,而且造成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困难。因此,重新认识语文教育在高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在对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思路,就成为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一、语文教育在高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明确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所谓健全人格,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面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语文教育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价值导向。学生一旦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因素非常丰富,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更具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当前,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缺乏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业期望值较高,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准,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这就需要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拓展高职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高职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育作为获取和拓展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发展和提高就业心理素质的关键。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高职学生必须借助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各种意图。良好的语文教育,能够加强高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交流沟通技巧。在处理事情和表达思想时,做到概念明确,结构严谨,用词准确,文法、修辞得当,说服力强。在迈入社会时,更能以一种自信、良好的心态和用人单位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增加就业或择业的机会。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提供灵感源泉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包括语文在内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可以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传授过程,语言是吸收各门科学知识的工具,学生语言能力的水平越高,学科里各门科学知识的教学就越容易取得成绩。从语言的心理特征分析,语言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从语文的基础作用来看,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高职学生学好语文,不仅可以增强听说读写等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继续教育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创造欲望,催生创造灵感,为社会的创造活动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人文素质缺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培养对象以初中毕业生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居多,高中起点的三年制高职生比较少。这些学生年龄较低,自制能力较差。加上网络文化的渗透,男生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女生常着迷于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和言情小说,真正能够精心研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少之又少,许多高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相当小,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语文的学习,造成高职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等方面(尤其是“说”和“写”)的基础能力普遍薄弱,很难把握语言文化的精髓,缺乏对文学知识的掌握,人文素质不高。(二)语文教育受制于高职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重理轻文”、“重技轻文”的思想,至今依然在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加上高职院校注重于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使得许多高职学生在主观上忽视了语文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步伐迟缓,加上我国中小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薄弱。到了高职教育阶段,学校首先提倡的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对语文教育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少足够重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一门《高职语文》课,而且定位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上,教学管理松散,语文学习不再受到重视,语文教育就难以落到实处,影响了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三)语文课程定位和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程地位下降,定位边缘化。高职教育把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课程设计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实现,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课程,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展开教学,逐渐将语文在高职教育领域中边缘化,语文课程的地位明显下降,使语文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其次,课时安排少,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根据所招生源起点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有区别。在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中,语文属于公共课,一般课时为120学时,分四个学期完成;在三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中,语文属于选修课,往往只有两个学期的课程,少有学校安排40学时以上的语文课时,一般只有20到30多个课时,有的甚至更少。这些课时远远无法满足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无法实现语文的教育功能。
最后,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有待提高。目前高职语文的教材名目繁多,比较混杂。这些教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统一规范,内容往往以古文为主,偏重文学作品,突出思想“教化”,不能适应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方法上,大都沿袭了以往的中专模式或高中模式,教师往往只是对教材内容机械讲解,不能与学生职业特点有机结合。近年来,尽管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高职语文教育改革进行过有益探索,但总体而言,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内容急需进行统一和规范,教学方法亟待创新和提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高职语文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势在必行。
(一)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是个人谋求社会生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同时,语文教学还应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优秀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精神基础。
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毕业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更新观念.强化语文的人文教育课程地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高职教育自身要求分析,有三个因素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语文教育的课程地位。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高职高专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实用型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看,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包括对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从高职生源的实际语文水平及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来看,高职院校生源的语文素质差,语文知识欠缺、错别字满篇等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际语文水平状况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高职语文具备培养学生必需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欠缺的。
从社会外部因素分析,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对人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它们的企业文化、团队精神更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语文教育寓人文精神品质培养于课堂教学中,内容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因此,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语文课程有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实用。改革语文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用。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育,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特点。为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语文教育落到实处,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要注重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并重,在学生需要看、愿意看的基础上,训练其阅读能力,引导其领悟人生哲理与职业道德。在毕业后尽快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是高职学生的直接理想,和其就业有关的内容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教材内容要多选用和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学会写通知、会议纪要等实用文体,对学生进行日常语言交际训练,提高沟通交流技巧等。
知识经济下的高职语文教育,还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会话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适当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课件以及影视声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三篇:对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缺失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农村学校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缺失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采取对策,推动这项学习活动在农村学校大力开展,促进农村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其主要方法就是挖掘农村当地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进行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农村学校 语文 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相比,“综合性学习”是最为闪耀的亮点,其目的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但在农村多数学校里,对这一学习活动并未开展或是开展得不够。语文教学大多沿袭传统,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机会较少,因而语文素养就谈不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农村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用传统方式向学生进行有关“听、说、读、写”知识点的讲授。要求他们从这种多年以来熟练的教学方式,过渡到推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性极强的引导教学方式,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从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是农村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老师讲,自己听的学习方式,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不善于与同学合作交流,也不愿亲自动手去实践。对综合性学习,他们感到很茫然。
三是社会家庭对综合性学习的不了解。如果学生回去做这样的活动,家长或其他人就会说:你把课本上的东西弄懂了吗?书上的就没弄懂,来做这些,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从而不支持甚至阻挠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畏首畏尾的。做的话,家长会骂;不做的话,学习任务又不能完成。
四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没有图书馆或是网络,不能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捷条件,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充分开展或是根本无法开展。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要顺利开展下去的话,学生得大量占有有关月亮、人类起源的素材,但学生无从查找,对这样的综合性活动,他们兴味索然。
问题找到了,我们就须对症下药,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就如一辆机动车的发动机。要使车辆能正常运转,发动机的功能性能就得处于最佳状态。要使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开展起来,教师自身首先得从观念上转变,努力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接受新的挑战。另外,笔者也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中,也应从综合性学习理论等专业性知识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甚至还可以请在这方面开展得好的教师交流经验。
教师转变了,就会去找适应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农村学生语文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书写较差,不爱阅读,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也比较落后,出现问题不愿动手解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要求:①每位学生买一本字帖临摹,期末时和入学时相比较,多数学生书写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②从每课任选三至五个词语,要求他们写一段话;③每周读一篇课外文章,作一点读书笔记;④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比如成语接龙、朗诵、对联展示、讲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对于社会家庭方面,语文教师还需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向家长们宣传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教师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其自身继续学习或专业化发展来解决;学生可以由教师引导;家长和社会的观念也可以慢慢转变,但如何突破农村学校资料瓶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学校查阅资料困难,但并不是说农村语文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贫瘠。如何挖掘农村所独有的教学资源,成为每个农村语文教师新的抉择。农村学生当然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那么,语文教师应不囿于教材上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模块,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特有的课程资源,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环境状况等大量的自然资源亟待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挖掘。在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就改变了要求,改为《渠河,母亲河》,毕竟黄河离广安学生生活太遥远了,一般只能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了解到一点,他们没有兴趣去完成教材上的要求。而笔者所在学校离渠河很近,学生对此非常熟悉,有兴趣也愿意来做这次活动。我就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①渠河从哪儿发源,全长有多少,流经哪些县市,沿河有哪些重要的市镇?②渠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的和不利的都谈一谈;③渠河目前的环境状况如何?该用哪些途径来保护母亲河?④写一段话或几句诗来赞美渠河。抓住学生熟悉的,抛却生疏的活动,既解决了查阅资料的问题,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性高涨,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当地民风民俗、方言俚语、衣着服饰、建筑样式、人文景观、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资源。广安是小平同志的故乡,小平故居是世人膜拜的地方。在开展《我也追“星”》这一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去参观小平故居,了解小平同志的生平,从而来完成这次任务。同学们可以讲小平同志的片断故事;可以在小平故居摄影,配以文字后在班上展览;可以写观后感想,在班上出一专栏;可以唱红色歌曲,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等。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时段,正值端午佳节所在的时段,因此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我们的端午》综合性学习,要求:
①当地端午习俗。学生通过观察和讯问,了解当地端午时人们的各种风俗活动,在班上和其他同学交流。
②讲一讲当地端午节的来历或有关传说故事。
③搜集有关端午的诗词,在班上开一次朗诵会。
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集市贸易、政府公告、消费习惯、休闲娱乐等社会生活。原来的虎城乡集市在渠河边,随着经济的发展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决定在乡政府所在地新开市。我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完成《虎城乡集贸开市》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写一段开市祝贺词;
②集贸开市后,我们的生活有了哪些便利?
③为保证集市的环境卫生,你对市场管理者有何建议?
诚然,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但这不能成其为不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借口,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大力解决问题,应从农村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生活中提取资源,引导他们去探究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综合性实践学习,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第四篇:开放二胎对教育影响
生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过去三十多年,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很多家庭成为“独子化”家庭,当二胎潮出现后,养育方式、儿童交往方式,父母陪伴方式和工作方式、给孩子的物质投入以及相关的公共政策等会随之变化。
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二胎政策放宽后,对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新鲜事,而孩子对未知之事没有安全感,便会产生认知异样。日常生活中,父母将生活的压力无意间传递给了孩子,使得孩子误认为正常的人丁添加是对自身资源的剥夺。
独生子女向多子女家庭变化必然带来新的教育需求,特别是群育和自我劳动能力。群育最初应该来自于家庭教育,同样,家庭也是群育最早场所,而独生子女家庭已 经不具备群育的条件。简单讲,群育即人们在群体生活中具有的合伦常的智慧和应对能力。孩子需要一个真真切切的同伴,楼内小伙伴和洋娃娃的假想并不能让孩子 学会分享。虽然学校也是集体氛围,但存在学分排名的竞争,并不是群育的最好场所。儿童的劳动和自我服务,最初受教的地方也应是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 会通过争吵、求公道和妥协习得相互照顾,儿童自我劳作、照顾弟妹和家务劳动的能力也在其中获得。
生育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二胎政策的 开放给年轻夫妻带来多方面的顾虑,主要是看护人手、生活经费及教育资金三方面。目前,第一个孩子多是在祖父母辈的看护下长大,而当第二个孩子来临之时,基 于老人的身体等各方面原因,父母多会面临其中一人半日制工作或者全职照顾家庭;生活费用压力,如果参照第一胎抚育成本,添加第二个孩子将面临双倍的费用付 出;而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最为主要的问题,祖父母辈抚育多子女的经验不可复制。育儿资金投入被林林总总的商业竞争裹挟,给父母带来很大压力和焦虑。
独生子女一代作为多子女的父母,他们将受益于多子女,完成其成长。养育多子女的挑战和条件取舍、多子女之间的合作和乐趣会带给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一定的快 乐、反思和意想不到的成长。随着二胎社会到来,也会逐渐恢复传统家庭文化中朴实的伦常关系,长幼之分,仁爱之心,而不仅仅是基于权利的索取和理所应当。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调整道德规范和公共政策,以确保群体最大和谐关系为目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人类关系温和而普遍的信条,社会公共力量也将推进政府有关生育 补贴、儿童支持以及妇女就业政策的调整,比如,用人单位管理父母职员工的规章上更加宽容人性;企业的生育保险金中包含二胎,保证和生育第一个孩子一样的产 假;确保给妇女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可能性,等等。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家长们颇为关注的“小升初”时节。面临子女 “幼升小”“小升初”阶段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使出浑身解数,进入择校模式:托人写条子;自愿交纳高昂的捐资助学费;购置高价学区房;报名 “培优班”“占坑班”“特长班”等等。确实,当下的择校问题客观存在,且在“小升初”阶段较为突出,在大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家长给孩子择校,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数量不够,分布不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生源结构、教学质量等均 不同程度存在地区、城乡、校际差异,进而演变为学校优劣之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 越高,对追求“好学校”的热情与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加入择校大军的家长层出不穷。直接原因是家长想通过择校,使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为孩子升入好学校、找 到好工作、获得好生活奠定基础。还有,利益相关者也助推了择校现象。同时,招生制度不健全,监督惩治机制没跟上,也为择校行为的出现留下了制度层面的可乘 之机。
不可否认,择校行为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个性化教育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从小就显现出高于同龄人的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却只能就近升入没有相应的特色教育或个性化教育条件的中学,那么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于人才培养也是损失。另外,如果两所学校教育质量确有高低之分,家长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并无过错,但择校现象弊端也颇多。例如,通过权力寻租与择校费择校有悖于教育公平,“培优班”择校违背了儿童少年成长的规律,填鸭式 的考级考证班择校更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此,奉劝子女真有特长或确为早培苗子的家长可以在制度范围内公平公正参与择校,否则,劳民伤财,既不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会受到制度的约束。
教育部门还需下大力气降温择校热。一是出台招生细则、限制择校行为、治理择校乱收费等具体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杜 绝利益寻租机会。二是通过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校、探索学区制、建立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换等措施加快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办好家门口学校的步 伐,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家门口学校的满意度。三是通过健全高中招生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措施,创造人人获得精彩 人生的机会,免去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对中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中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立胜
关键词:中职、中职教育、中职生、生源质量、投资、考工、师资、憧憬等。
(谨以此文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帮助中职学校走出困境,则乃中职学校之大幸)
已多年未进大学校园了,这次在天大参加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与大学生有长时间(七周)接触,感触颇深,他们有礼貌,有知识,有抱负,与中职生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之区别,中职生抽烟,喝酒,打架,厌学,无法教。触此,我即联想到中职教育的种种困难及问题。
一﹑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
92年以前的中职生是初中班级的前几名尖子生,想学好教,作为中专教师有成就感。而现在的中职生基本上都是初中班级倒数几名的学生。由于初中优秀的学生都读高中了,中职招生困难,因此饥不择食,有无考分均能入学,由于先天不足,他们不知怎样也不想学习。中职教育不是简单动作的学习,需要有一定文化理论基础,尤其是工科性质的专业,否则无法教与学,面对这些学生教师无所适从,教理论他们听不懂,教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铺垫,难以进一步进行下去。
针对这样的状况,教育管理部门相关人士说:用多少教多少。这从何谈起?走出校门之前,各个学生具体工作没有确定下来,你知道他用多少?而且就是能确定用多少,就他们的基础而言,也无法让他们接受相关内容。
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不但在学习上难以达到效果,在管理上也非常困难。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但学业上未得进取,就是其基本素质即生活习惯及性格 方面均未得到较好培养。他们不学习,却精力充沛,需要释放能量,逃学,上网,抽烟,喝酒,打架,甚至恶意破坏公物。学校想尽办法,如配备有丰富经验有爱心的教师任班主任,签定班主任责任状,加强任课教师参与管理的责任心,每个教室安排教师值班,宿舍安排责任心强的管理员,每天值班教师带领学生会干部检查宿舍,制定应急预案,以防突发事件发生,但却总也防不胜防。中职教师不但花时间教他们技能,还要花大量时间去教他们生活习惯以及纠正其品德缺陷。
做中职教师很累,不但身体累,心里更累,这是大学教师很难体会到的。造成学生基本素质严重下降,深层次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小学初中教育是直接原因。要想改变,还得需要小学初中下功夫,他们再也不能以精英教学为目标了,不能歧视任何学生,要把培养健全人格有基本素质的目标放在首位,为后续各教育层次输送合格学生。
二、教材跟不上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材还是使用多年前的,这些教材相对于现在的学生太深了。本来他们的基础就差,加上教材深度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就越大,教学矛盾就更深,教师难教,学生更厌学。
教材深了,我们不能去编写吗?谈何容易啊。1、教师编制不足
中职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招生或多或少,但这几年适龄学生多,招生数多,但担心发展不顺,甚至不能维持,故教师编制不敢扩大(也不是随便扩大的,国家给的定员有限),力量不足,抽不出教师编写。
2、课时太多,教师无时间编写
中职教师的课时少则每周十七、八节,一般二十几节,甚至三十几四十几节,上课的精力都不够,且很多教师身体状况因此严重下降,透支生命,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编写教材。即使强制其去编写,也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敷衍了事,很难编出合适的教材。
3、教材内容难以跟上生产发展
即使编出的教材简化到能让现在的学生使用,但现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技术 不断更新,编出的教材要不了几年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学的是过时的知识,又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有人说,对于变更的知识,教师备课时解决。可是教师那么多的课,应付上课都来不及,还有那么多作业需要批改。另外,中职教师多数身兼数职,他哪有多少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三、国家投资不足
我们都知道韩国和德国加工制造业水平很高,那是为什么?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如何重视?除了他们对职业教育作合理规划,出台有效政策外,企业看重也参与职业教育,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很大。
我国对职业学校的投资,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但所拨款项,一般只够发教职工的工资。据劳动部一司长介绍,韩国培养一个高级工,国家要投资四五十万美元,我们无法与之相比啊。
学校光有钱发工资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各种各样教学设备,这些设备是我们的学生学技术学技能的依靠,没有这些设备我们只能纸上谈兵,学生的技能很难达到要求水平。
有人告诉你,你们自己想办法筹钱。去哪儿筹钱?去私人那儿借?给吗?上街上去募集?合适吗?到企业去要?现在的企业有几家愿把钱投在中职学校?若是给你,那也是应付,打发你而已,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没有资金的注入,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差,而面对激烈的办学竞争,原有校园已不能适应,很多学校不得不扩大校园,建新校区,以改善校园环境,吸引学生。这需要大量的钱,从哪儿来?国家不给,只能到银行贷款。贷款得还,而中职学校没有收入来源,办学利润很微薄,还贷非常难啊。在还贷期间,教师收入下降,这会导致教师的流失,没有了教师,学校如何办下去?学校因此可能关门。
四、重视不够
中职教育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教育上层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我们的管理部门在改善中职学校的窘境方面花了多大的力气?从教育部职成司人员配备上就可以看出,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管职教的只有二人,其它各司呢?远不止啊。是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使生源质 量有好转?没有。但却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实际上,这句话放在相当长时间的学制里,是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只有三年或只有二年学制(在92年前,学制一般是四年,由于激烈的竞争,各学校不得不把学制缩短,无奈之举啊)的条件下,面对基础那么差的学生,就是神,也很难把他们造就成合格的人才,更何况一个普通的教师。
在投资方面,向我们倾斜了吗?没有(在上面我已有论述)。没有钱,如何办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说管理部门重视不够还可以从上层领导来中职学校视察方面看出。很多中职学校,省教育厅厅长都没有去过,更何况国家教育部的部长(哪怕是副部长)去过。即使来了个领导,多数是个无关紧要的领导,听听汇报而已。可学校方多是讲成绩,很少讲困难,一方面校方领导为保乌纱帽,报喜不报优,另一方面,上面的领导也怕难题,他不是拍扳的,况且他还得向他的领导报喜,那是他的成绩。
再看看大学,哪一所大学,省教育厅厅长没有去过?哪一所大学,尤其是那些重点大学,教育部重要人物没来过?
其次,是社会重视不够。
中职学校,社会哪一个层次,哪一个企业或个人愿向它予以资金赞助?他们向大学绝不吝啬,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赞助。
社会在招聘的时候,又有几家聘用条件是中专学历的?动辄大专学历以上。社会不认可中职,我们的学生没有出路,还有谁来中职学校读书?我们又怎能继续招生下去?
在工资方面,中职就业者普遍要比大学生的低多了,在社会地位方面,他们也远不及大学生。这就导致广大国民只青睐大学,不看重中职。而德韩等发达国家,职业生的收入及社会地位与大学生一样,因此,职业教育能很好地发展。
难道社会各层次需要的均是大学生?不是。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该是有技能的操作者,而中职生就是这个层次的技术人才。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也在好高骛远。
就业是导向,不能就业,就没有了生源,学校如何生存下去?为了这个大问题,中职学校使出横身解数,成立庞大的就业机构,花费大量的资金,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给教职工下就业指标,让有社会地位的学生家长利用社会关系帮忙,等等,就是一个目标,把学生送到社会岗位上去,这样才有就业率,才有不断的的生源,否则学校逐渐萎缩,最终关门。
再者,家长重视不够。
初中毕业生,又有几个家长自觉情愿地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读书,他们都把目光放在高中,只是高中的分数线把他们的孩子挡在门外,他们让孩子上大学的梦想被卡死,万不得已他们才把孩子送进中职学校。他们常意于言表,在报到时苦着脸:“谁愿把孩子送到你们学校,没办法!”或在读期间需要家长来学校共同教育孩子时,愤愤地说:“孩子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不然我们把他(她)送到你们学校干什么!”好象中职学校是收容所,或是个烂柿子,没人买,或是毒瘤,很危险。
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学校哪有好的生源,又如何谈毕业生质量?
五、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不断增长,但教师数增长不能相应跟上。于是,在社会上聘请临时教师,这些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关键是责任心又不强,对教学质量有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当某些专业过时,即得停办,但还得适时调整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可相应的专业教师却没有。
还有,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生产第一线训练,中职教育应以实作为主,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如何培养出操作技能高超的学生。
这次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有一项安排即派学员去生产第一线实习,获取实践知识。目的非常好,但时间太短,不能让学员得到系统的训练,而且一个学校(也仅是少数学校,不是全国所有学校)只有一、二人,不能解决各学校每个教师的实作技能提高的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还得需要各学校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时间、人员、资金等的落实)陆续派每一位教师去现场,要把教师培养成技师型人才,这样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
六、考工存在的问题
中职的技能水平往往体现在考工方面,目前考工有较大不足。
一)中职考工基本上是学校向政府各职能部门申请,学校全权代办,如理论出卷、监考及阅卷,技能操作监考及评分,均有学校组织。虽然学校不断改善考试办法,各职能部门考试时加强巡视,也还难免存在人情分,而且考试范围较窄,很难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各专项技能水平,也即很难达到社会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因此,常出现学生虽手里拿着各技能证书,但不能在现场干活。
二)技能证书管理混乱
技能证书,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学生手里拿着某一证书,出了所在地或所在行业就不承认,虽然要求基本相同,但还得重考,非常浪费,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考证积极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该进行清理,相同性质的技能考核应指定某一机构发证,各地区、其它行业或机构统一认可。
七、美好的憧憬
以上是我对中职教育的些许思考,种种问题不是一个小小中职教师能解决的,它需要教育部门,需要有影响力的人士(如企业界老总、大学老师、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等等)为之呐喊,为之出力,使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职技术人才,为国家多作贡献,否则光靠大学教育很难完成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
我对中职教育前途看好,因为我相信教育部门终会彻底弄清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各相应的重要地位,我也相信企业也不会一味追求高学历的人才,因为他们终究会明白企业的发展更多是靠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走出困境,中职教育会有美好的明天。
2007年7月8日手写初稿,7月11日
打成电子稿,后多次修改,于7月19日定稿.